抗凝药物治疗和预防缺血性卒中的进展
- 格式:pptx
- 大小:1.83 MB
- 文档页数:51
药物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摘要】脑动脉管腔阻塞或者狭窄能够导致脑局部的血流量突然中断或者减少,从而出现缺血性中风,其是一种脑供氧及供血均减少的病理情况,并能够导致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及继发性血管内皮损伤等情况出现。
随着医疗技术发展和人们对对中医药认识的加深,采用中药及针灸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逐渐得到广大临床工作者及患者的认可。
因此,加速中医药现代化的研究与临床应用,开发合理、高效的中医药针剂及中成药,并配合康复及针灸疗法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治疗,既迫在眉睫又任重道远。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机制;发病诱因;药物治疗【中图分类号】R5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20)11-0015-02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drug therapy for ischemic strokeCheng XinwangChongqing Xiushan Tujia and Miao Autonomous County People's Hospital,Xiushan,Chongqing 409900,China【Abstract】The occlusion or stenosis of the cerebral artery can lead to the sudden interruption or decrease of the blood flow in the brain,which leads to ischemic stroke.This condition is a pathological condition in which the brain oxygen supply and blood supply are reduced,and it can also lead to the autonomic nerve dysfunction and secondary vascular endothelial injury.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technology and the deepening of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acupuncture on stroke patients has gradually been recognized by the majority of clinical workers and patients.Therefore,it is urgent and a long way to accelerate the research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develop reasonable and efficien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 and proprietary Chinese medicine,and treat stroke patients with rehabilitation and acupuncture therapy.【Key words】Ischemic stroke;Pathogenesis;Predisposing factors;Drug therapy1.缺血性脑卒中病发机制和发病诱因1.1 缺血性脑卒中病发机制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原理主要为由于机体脑动脉管腔堵塞或者狭窄,进而导致脑局部的血流量突然中断或者减少,造成脑组织供血、供氧和供能减少而引起一系列器官受损的病理状态,该情况能够导致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及继发性血管内皮损伤;若持续一定时间,则将导致缺血区的脑组织细胞死亡,即脑梗死。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一、指南背景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也是导致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国卫生部制定了《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
二、指南目的本指南的目的是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二级预防的指导,以降低再发率和并发症的发生。
三、指南内容1. 二级预防的定义和目标二级预防是指在脑卒中或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通过干预措施降低再发率和并发症的发生。
目标是减少再发率、降低死亡率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 二级预防的策略(1)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药物治疗方案,如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等。
(2) 生活方式干预:包括戒烟、限制饮酒、控制体重、均衡饮食、增加体力活动等。
(3) 高危因素控制:对患者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高危因素进行积极的控制和管理。
3. 药物治疗(1)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用于预防血栓形成。
(2) 抗凝药物:如华法林、达比加群等,用于预防血栓栓塞的发生。
(3) 胆固醇调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用于调节血脂水平。
(4) 抗高血压药物:如ACE抑制剂、钙通道阻滞剂等,用于控制高血压。
4. 生活方式干预(1) 戒烟:对于吸烟者,应积极进行戒烟干预,如心理辅导、药物辅助等。
(2) 限制饮酒:对于过量饮酒者,应限制饮酒量,避免酗酒。
(3) 控制体重:对于超重和肥胖的患者,应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当运动控制体重。
(4) 均衡饮食:建议患者采用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
(5) 增加体力活动:建议患者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跑步、游泳等。
5. 高危因素控制(1) 高血压控制:建议患者定期测量血压,如有高血压应积极控制,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
(2) 高血脂控制:建议患者定期检测血脂水平,如有异常应积极控制,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
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和TIA的抗栓治疗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和TIA是由于脑血管病变引起的脑血液供应不足的疾病。
抗栓治疗是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抑制血栓的形成和发展来预防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本文将详细介绍非心源性脑卒中和TIA的抗栓治疗。
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和TIA的抗栓治疗是通过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或抗凝药物来预防血栓形成和发展。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来发挥作用,从而降低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一、抗血小板药物1. 阿司匹林:阿司匹林是一种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凝集来阻止血栓的形成。
它通过抑制血小板中的环氧化酶来发挥作用,从而影响血小板的聚集和粘附。
阿司匹林通常通过口服给药来进行治疗,剂量一般为75-300mg/天。
然而,阿司匹林可能增加出血的风险,因此在使用时需要谨慎。
2. 比伐卢定:比伐卢定是一种新型的抗血小板药物,通过与ADP受体结合来抑制血小板凝集。
它可以直接作用于血小板,从而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比伐卢定的剂量为90mg/天,通过口服给药进行治疗。
与阿司匹林相比,比伐卢定无需酶的参与,因此在神经系统中具有更好的选择性。
二、抗凝药物1. 华法林:华法林是一种口服抗凝剂,可以通过抑制凝血因子的合成来发挥作用。
它主要通过抑制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的合成来阻止血栓的形成。
华法林的剂量通常需要根据个体的凝血指标(INR)进行调整,以达到适当的抗凝效果。
然而,口服抗凝药物需要密切的监测和调整,因为剂量过高容易导致出血,剂量过低则无法达到预期的抗凝效果。
2.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近年来,还出现了一些新型的口服抗凝药物,如达比加群酯、阿哌沙班等。
这些药物直接作用于凝血酶或凝血因子Xa,从而发挥抗凝作用。
与华法林相比,这些药物在给药过程中不需要监测凝血参数,剂量也更加稳定,从而提高了治疗的便利性。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抗栓治疗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选择。
对于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和TIA的患者,一般使用抗血小板药物进行治疗,而对于高危患者,如有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高危因素存在,可以考虑使用抗凝药物。
危(wei)险因素控制脑血管病的危(wei)险因素分为可预防和不可预防两类,应积极控制可预防的危(wei)险因素,如高血压、脂代谢异常、糖代谢异常、吸烟等。
一、高血压[推荐意见](1)既往未接受降压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或者TIA 患者,发病数天后如果收缩压≥140mmHg 或者舒张压≥90mmHg,应启动降压治疗(Ⅰ级推荐,A 级证据);对于血压<140/90mmHg 的患者,其降压获益并不明确(Ⅱ级推荐, B 级证据)。
(2)既往有高血压病史且长期接受降压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或者TIA 患者,如果没有绝对禁忌,发病数天后应重新启动降压治疗(Ⅰ级推荐,A 级证据)。
(3)由于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狭窄率70%~99%)导致的缺血性脑卒中或者TIA 患者,推荐收缩压降至140mmHg 以下,舒张压降至90mmHg 以下(Ⅱ级推荐,B 级证据)。
由于低血流动力学原因导致的脑卒中或者TIA 患者,应权衡降压速度与幅度对患者耐受性及血液动力学影响(Ⅳ级推荐, D 级证据)。
(4)降压药物种类和剂量的选择及降压目标值应个体化,应全面考虑药物、脑卒中的特点和患者 3 方面因素(Ⅱ级推荐,B 级证据)。
二、脂代谢异常[推荐意见](1)对于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或者TIA 患者,无论是否伴有其他动脉粥样硬化证据,推荐高强度他汀类药物长期治疗以减少脑卒中和心血管事件的风险(Ⅰ级推荐, A 级证据)。
有证据表明当LDL-C 下降≥50%或者LDL-C≤1.8mmol/L (70mg/dL)时,二级预防更有效(Ⅱ级推荐, B 级证据)。
(2)对于LDL-C≥2.6mmol/L (100mg/dL)的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或者TIA 患者,推荐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以降低脑卒中和心血管事件的风险(Ⅰ级推荐, A 级证据);对于LDL-C<2.6mmol/L (100mg/dL)的缺血性脑卒中/TIA 患者,目前尚缺乏证据,推荐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Ⅱ级推荐,C 级证据)。
2021直接口服抗凝药物在VTE治疗及预防领域进展(全文)摘要直接口服抗凝药物(DOACs)在静脉血栓栓塞症(VT E)抗凝及预防方面的研究不断涌现,临床证据不断增加,使其在VT E 抗凝领域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国内外在VT E的诊治及预防指南中推荐的级别不断提高,应用的领域更加广泛,但在临床应用中尚有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本文就DOACs在肿瘤相关VT E抗凝治疗、在VT E预防以及在儿童VT E抗凝治疗等领域中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并提出在药物使用过程中需要关注的一些问题。
长期以来,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治疗一直沿用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桥接华法林的方案,我们称其为标准抗凝治疗方案,随着直接口服抗凝药物(direct oral anticoagulants,DOACs)的研发和上市,其在VTE治疗领域的证据不断增加,目前各指南均推荐DOACs作为非肿瘤合并VTE患者的抗凝治疗方案。
自从DOACs在2008年问世以来,在VTE治疗和预防领域的证据不断丰富。
DOACs克服了传统抗凝药物的诸多不足,以使用方便、固定剂量、无需常规监测、与药物的相互作用少而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DOACs在VTE中应用的领域仍在不断拓展。
一、DOACs在肿瘤相关VTE中的应用在2016年美国胸科医师学院抗栓指南[1]以及国内《肺血栓栓塞症诊治与预防指南》[2]中,对于肿瘤相关VTE的患者推荐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3~6个月,然后转换为口服药物抗凝治疗。
但在2018年先后发表了2项随机对照研究(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针对肿瘤相关VTE的人群,使用DOACs与低分子肝素进行对照,观察DOACs对于肿瘤相关VTE的疗效和安全性。
使用Ⅹa因子抑制剂依度沙班与低分子肝素(达肝素)进行的RCT中,入选了1 046例肿瘤相关VTE的患者,抗凝治疗至少6个月,主要研究终点为VTE复发和/或大出血的发生[3]。
缺血性脑卒中的综合治疗策略综合治疗策略是缺血性脑卒中管理的关键。
缺血性脑卒中,也称为脑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它会导致供氧不足和血液循环受阻,在严重情况下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因此,早期干预和全面的综合治疗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缺血性脑卒中的综合治疗策略。
一、急诊处理1. 到达医院:当患者出现缺血性脑卒中迹象时,就应该立即就近前往急诊科,并且告知医生他们所遭受到的颅脑损伤情况。
2. 详细评估:来到急诊科后,医生会进行详细评估以确定发病程度和定位原因。
这包括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行动能力和神经系统功能。
3. 快速判断:通过使用快速实验室检测,包括血液凝块分析、心电图、头颅CT扫描等来快速判断是否为缺血性脑卒中。
二、药物治疗1. 溶栓治疗:在临床上,激活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是一种常用的溶栓药物。
这种药物能够促进血栓的溶解,从而恢复和保护受损脑部神经功能。
但是,溶栓治疗有时间窗口限制,通常要求在发病后3小时内进行。
2. 抗凝治疗:抗凝治疗可以预防血液凝块的形成和进一步脑梗死。
华法林等抗凝药物常被用于长期抗凝治疗。
3. 抗血小板治疗:常见的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可有效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再次发作。
三、介入手术1. 血管成形术:对于一些特定类型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例如颈动脉流入性斑块或狭窄引起的相关缺血事件,则可以采取颈动脉成形术来恢复头颈部血流供应。
2. 血管内溶栓术:对于急性大血管闭塞的患者,可以通过血管内导管手术将药物直接送达至堵塞部位进行溶栓治疗。
这种方法具有更高的成功率和较少副作用。
四、恢复与康复1. 早期启动康复训练:在稳定后,就应该尽早开始康复训练。
这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和认知康复,以便促进患者的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的恢复。
2. 心理支持:脑卒中会给患者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巨大压力,因此心理支持非常重要。
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团体等资源,帮助患者面对困难并积极应对。
3. 家庭协助:脑卒中治疗不仅需要医疗团队的努力,还需要家庭成员的积极配合。
抗凝药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现状抗凝治疗是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的重要手段,对于降低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以及静脉血栓栓塞症等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抗凝药物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本文将对抗凝药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一、传统抗凝药物1、肝素肝素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抗凝药物之一,主要通过增强抗凝血酶Ⅲ的活性来发挥抗凝作用。
肝素分为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
普通肝素需要静脉注射,使用时需要监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来调整剂量,容易引起出血等不良反应。
低分子肝素则具有更好的生物利用度和更长的半衰期,皮下注射即可,使用较为方便,出血风险相对较低。
2、华法林华法林是一种口服的维生素 K 拮抗剂,通过抑制维生素 K 依赖的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合成来发挥抗凝作用。
华法林的抗凝效果个体差异较大,需要定期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来调整剂量,治疗窗窄,容易受到食物和药物的影响,导致出血或抗凝不足等并发症。
二、新型口服抗凝药物1、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酯是一种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口服后在体内迅速转化为活性成分,能够特异性地抑制凝血酶的活性,从而发挥抗凝作用。
达比加群酯具有起效快、半衰期短、药物相互作用少等优点,但需要根据患者的肾功能调整剂量。
2、直接 Xa 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阿哌沙班和依度沙班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直接 Xa 因子抑制剂。
它们通过直接抑制 Xa 因子的活性来阻断凝血瀑布的内源性和外源性途径,发挥抗凝作用。
这些药物具有口服方便、起效迅速、无需常规监测凝血指标、药物相互作用少等优点,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严重肾功能不全或存在药物相互作用时,仍需要谨慎使用。
三、抗凝药物的临床应用现状1、心房颤动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的风险显著增加。
对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CHA₂DS₂VASc 评分≥2分的男性和≥3 分的女性,推荐使用抗凝药物进行血栓预防。
抗凝血药的分类及研发进展抗凝药物是预防或治疗血栓性疾病的药物,如中风、心肌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
然而,传统的抗凝药物存在较高的出血风险,需要经常监测和调整剂量。
开发疗效更好、安全性更高的新型抗凝剂是药物研发的重要方向。
在本文中,我们将一起学习不同类型抗凝剂的理论基础、已获批抗凝剂的适应症,以及目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抗凝剂。
内容提纲如下:引言:凝血和纤溶的机制第一部分: 间接凝血酶抑制剂肝素钠维生素K拮抗剂第二部分: 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比伐卢定(bivalirudin)达比加群(Dabigatran)第三部分: Xa因子抑制剂伊诺肝素利伐沙班(Rivaroxaban)阿哌沙班(Apixaban)依度沙班(Edoxaban)磺达肝癸钠(Fondaparinux)第四部分: 临床试验中的新型抗凝剂:XI因子抑制剂小分子化合物:Milvexian(Bristol-Myers Squibb和Johnson & Johnson联合开发)等。
单克隆抗体:阿贝西单抗(Abelacimab)等引言凝血和纤溶的机制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涉及多种因素和途径。
凝血的主要目的,是在血管损伤部位形成稳定的凝块以止血。
纤溶的主要目的,是在损伤愈合时溶解凝块,恢复血流。
凝血和纤溶之间的平衡对于维持止血和预防血栓形成至关重要。
凝血过程可分为两种途径: 外在途径和内在途径。
外源性途径是由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 TF)启动的,当内皮细胞受损时,组织因子暴露。
TF结合因子VIIa,激活因子X到Xa。
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机体在血管内部发生损伤时,通过激活凝血因子来形成血栓以止血的过程。
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启动是由于血管内皮细胞受损,释放出凝血因子XII,它与凝血因子XI和凝血因子IX形成复合物,进一步激活凝血因子X到Xa。
因子Xa将外源性途径与内源性途径连接起来。
凝血因子X与凝血因子V、磷脂质和钙离子共同作用,将凝血因子II(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
脑梗塞的预防药物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的应用脑梗塞的预防药物: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的应用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主要原因是脑血供受阻,导致脑组织缺血坏死。
脑梗塞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针对脑梗塞的预防和治疗,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是常见的药物选择。
本文将就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的应用在脑梗塞预防中的作用,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讨论。
一、抗血小板药物在脑梗塞预防中的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是预防脑梗塞的常见药物之一,其通过抑制血小板的凝聚和聚集作用,有效防止血栓的形成和脑血管的堵塞。
1. 阿司匹林阿司匹林作为最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之一,具有广泛的应用。
其通过抑制血小板中的血小板聚集因子TXA2的合成,减少血小板的凝聚,从而起到抗血小板的作用。
阿司匹林的长期应用可以有效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特别是对于短期梗死和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预防效果显著。
2. 氯吡格雷氯吡格雷是一种新型的抗血小板药物,其通过选择性地抑制ADP受体,阻止ADP与血小板受体的结合,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的形成。
氯吡格雷在脑梗塞的二级预防中被广泛使用,能够有效减少脑梗塞再发风险。
3. 国产复方丹参滴丸国产复方丹参滴丸是一种中药制剂,由丹参等多种中药组成。
研究表明,复方丹参滴丸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和保护神经细胞等多种作用。
其在脑梗塞的预防中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二、抗凝药物在脑梗塞预防中的应用抗凝药物是预防脑梗塞的另一重要药物类别,其通过抑制凝血因子的活性,延长凝血时间,达到抗凝的作用。
1. 华法林华法林是一种常用的口服抗凝药物,通过抑制维生素K的生成,降低凝血因子的合成,从而达到抗凝的效果。
华法林在心房颤动引起的脑梗塞的预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能够有效防止心房颤动引起的血栓形成和脑血管栓塞。
2. 小分子肝素小分子肝素是一种注射用抗凝药物,其通过与抗凝血酶-Ⅲ结合,抑制凝血酶的活性,起到抗凝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