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_基于产权经济理论和关联博弈理论双重视角

  • 格式:pdf
  • 大小:920.59 KB
  • 文档页数: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藏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基于产权经济理论和关联博弈理论双重视角

唐 剑 贾秀兰2

[内容摘要]本文以巴泽尔产权经济模型为理论基础,分析了西藏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

特殊产权属性,指出西藏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在开发中受到破坏的制度经济学根源,并

提出以关联博弈为基础健全社会声誉机制,规范利益博弈强势方的开发行为,基于产

业发展的三大维度原则,构建西藏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体系。

[关键词]西藏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产权经济理论;关联博弈理论

在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资源环境和宗教习俗的约束下,西藏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但拥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尤其是藏民族灿烂辉煌的文化资源。由于地理环境因素使西藏地区的行为文化、宗教文化和艺术文化表现出相当的完整性和充分的独特性,这些独特的文化传统和行为方式形成了西藏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持续竞争优势。进入21世纪,西藏已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著名旅游目的地。西藏旅游业以其强劲的发展势头在六大支柱产业中的重要地位越来越突出,成为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动力。2006年,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进藏旅客首次突破25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突破27亿元人民币,全区共有2 9万名农牧民参与旅游服务,同比增长49%,人均增收5318元,同比增长153%。[1]近年来,以西藏为目的地主题旅游持续升温,据统计数据显示,从2006年到2009年,西藏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率超过40%。旅游开发促进了西藏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

项目基金:2009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09XMZ007)阶段性研究成果;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业务专项基金(10SZY ZJ15)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唐 剑(1977 ),男,西南民族大学政治学院(成都,610041)。研究方向: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

贾秀兰(1956 ),女,西南民族大学政治学院(成都,610041),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经济

理论与现实。

本文以巴泽尔产权模型为理论基础,把握产权制度安排与旅游资源配置和开发利用效率关系,并结合产业发展的三大维度原则,为西藏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提供理论借鉴和政策建议。

一、西藏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及问题

(一)主要的开发种类

1 古迹建筑遗址文化。此类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宫殿、园林、寺庙、楼阁、古人类遗址等,在西藏主要表现为宗教旅游资源。宫殿在藏语意为 颇章 ,除著名的布达拉宫和雍布拉康宫外,西藏的宫殿还有青瓦达孜宫,萨迦寺的卓玛颇章、平措颇章和哲蚌寺的噶丹颇章等。寺庙是西藏古建筑的主体,据统计,目前西藏有大小寺院2700多座。受历史上西藏政教合一制度的影响,只要是规模较大的寺庙,往往既是宗教活动的场所,又是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甚至是财富的集中地。[2]始建于公元10世纪前后的古格王朝遗址,也具有非常高的人文价值。

2 民族风情文化。西藏地区各民族独特的风土人情、节日庆典、服饰装饰等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这种特色鲜明的人文旅游资源为西藏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不可替代的优势。藏族、门巴族、珞巴族和亻登人的服饰各具特色成为当地民族风情的重要元素。藏民族的饮食文化、村寨文化、节日庆典和宗教仪式等为长期在都市生活中的现代游客提供了别致的休闲旅游体验。

3 民族工艺文化。藏区工艺特产主要有地毯、服装、首饰、玉器、藏刀、藏香、木碗、工艺唐卡等许多种类,做工独特,工艺精湛,令人爱不释手。西藏的民间艺术和工艺产品种类繁多,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内涵和浓郁的地方特色,集使用价值和观赏价值于一体。

(二)开发现状

当前,西藏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是:景点多,但地区之间分布不平衡;雷同且内容单调、创新性不强;产品开发处于初级阶段,档次低、品位差、效益较低,总体呈现出粗放式的增长方式。

(三)主要问题

1 不合理的开发,导致藏民族文化的传统特质面临挑战。由于开发的不合理,使开发出来的旅游文化产品品位不高,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受到冲击。

2 受到短期开发行为的影响,民风民俗遭受庸俗化。藏民族淳朴的民风受到旅游业发展带来的商品意识、拜金思想的影响,使当地民风民俗持续、健康的发展受到限制。

3 受到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当地居民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感有所减弱。由于开发不合理,旅游业给当地居民带来的经济效益较低,这样就使民族地区人民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有所削弱,降低了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有些甚至丢弃了本民族的风俗习惯与文化特征,从内部影响和阻断了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4 旅游地文化生态环境的破坏。一些游客在景观上乱涂、乱画、乱刻等行为,破坏了文化的生态环境,严重影响了当地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引入巴泽尔产权经济模型对西藏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分析

巴泽尔产权经济模型对把握产权制度安排与旅游资源配置和开发利用效率的关系,认识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特性,推动西藏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一)理论分析

1 关于产权界定的问题。巴泽尔认为交易的实质是权利的互换,表现形式为物品的交换,他将资产权利的获得、出让和保护所需要的成本叫做 交易成本 。由于资产具有许多属性,彻底界定、完全保护和转让每种属性都要付出代价,导致交易成本的增加,因此从经济学层面来分析,产权从来没有被完全界定过。为了使得资产的净收益增加,节约交易成本,初始所有者往往只保留资产的部分所有权,将其他属性的产权分割给与之相关的利益主体。

2 关于公共财富的问题。全面获得商品信息的成本很高,完全界定产权的困难也很大,因此每一个交易中都存在攫取财富的潜在机会,没有界定或不完全界定的财富溢出,作为 租 进入 公共领域 ,不可避免地导致攫取公共财富的 追租 行为。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同利益主体由于自身条件的制约, 追租 的成本和收益并不均等,拥有权力、资本、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利益主体,在利益博弈过程中居于强势地位,有更多的机会以很低的成本获取甚至随意侵吞公共财富。一些财富进入公共领域难以避免,但可以采取加强监管、公开信息等相关措施加以避免或减少。

3 关于所有权配置的原则问题。巴泽尔认为,由于收入流是可变的并且不能完全预见,要准确断定在任何情况下的收入流,成本是很高的,因此接受资产产生的收入流的权利,只是资产产权的一部分。他指出所有权配置的原则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当交易双方中只有一方能影响收入流时,就应该将产权界定给他,只有这样,收入才能实现最大化;另一方面,索取剩余份额的大小与对资产平均收入的影响正相关,对资产平均收入影响更大的一方,应该得到更多的剩余份额。为了完全清晰地界定产权,必须做到与收入最大化相一致的权利转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