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方式及消毒副产物控制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330.01 KB
- 文档页数:5
浅谈常规工艺对消毒副产物的控制消毒副产物是消毒过程中产生的对人体有潜在健康危害的化学物质,常见的消毒剂包括氯、臭氧、次氯酸、氯酸等。
这些消毒剂能有效地杀灭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但也会产生一些消毒副产物,如三氯甲烷、四氯化碳、臭氧化物、己二酸等,这些副产物对人体健康具有潜在的威胁。
常规工艺是目前消毒副产物控制和预防的主要手段之一,其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调节消毒剂浓度消毒剂的浓度是控制消毒副产物生成的关键因素之一,如果消毒剂浓度过高,不仅杀菌效果没有提高,反而会导致更多的消毒副产物生成。
一些研究表明,当池水中游离余氯浓度为0.5-1mg/L时,三氯甲烷和四氯乙烯的含量最低,因此,维持适当的消毒剂浓度对控制消毒副产物生成至关重要。
二、控制pH值pH值也是影响消毒副产物生成的因素之一。
在 pH值较高的情况下,消毒剂会与水中的有机物生成较多的消毒副产物,因此,通过控制 pH 值,可以有效地减少消毒副产物的产生和释放。
一些研究表明,维持池水 pH 值在 6-8之间可以有效地降低四氯化碳和三氯甲烷的含量。
三、提高风险评估和管理通过对消毒副产物的风险评估和管理,可以有效地减少消毒副产物的潜在健康风险,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评估可以根据池水的使用情况、消毒剂的种类和浓度、池水中的有机物等多方面进行,通过评估,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如控制池水中有机物的浓度、缩短消毒剂的接触时间等,可以有效地减少消毒副产物的生成和释放。
四、采用先进的消毒技术和设备采用先进的消毒技术和设备可以有效地降低消毒副产物的产生和释放。
例如,在臭氧消毒中,采用氧气和臭氧混合的消毒方式,可以降低臭氧的生成,从而降低臭氧化物的产生。
在紫外线消毒中,通过优化光照剂量和光照时间,可以减少池水中的有机物和其他污染物,从而减少消毒副产物的生成。
总的来说,控制消毒副产物的生成和释放是保障我们的健康安全的关键之一。
通过采取常规工艺和其他适当的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消毒副产物的潜在健康风险和环境污染。
浅谈给水系统消毒方法及控制其消毒副产物措施摘要:在城市给水系统中,消毒是一个重要的生产环节。
消毒可以杀灭水中大部分的细菌和病毒,保证饮用水安全。
各种消毒方法有不同的适用环境,要综合考虑适用性、经济性、安全性来选择一种或多种消毒方法。
有些消毒方法还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消毒副产物。
人们在饮用水中已经检测出765种对人体有害的消毒副产物。
关于消毒副产物的研究已成为科研工作者的研究重点。
关键词:给水系统;消毒;预氧化1消毒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中的现状研究1.1液氯(或氯气)消毒目前供水系统中常用的消毒方法有氯气、臭氧、二氧化氯、氯胺、高猛酸钾、紫外线和超声波等。
氯在常温下为黄绿色气体,具强烈刺激性及特殊臭味,氧化能力很强。
在6、7个大气压下,可变成液态氯,体积缩小457倍。
容易运输和储存。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约有99.5%的水厂采用氯消毒工艺。
氯溶于水后起下列反应:Cl2+H20=HCl+HClOHClO=H+ +OCL-漂白粉在水中也能水解成次氯酸,氯的杀菌作用,主要是次氯酸体积小,易穿过细胞壁;同时,它又是一种强氧化剂,能损害细胞膜,使蛋白质、RNA和DNA等物质释出,并影响多种酶系统(主要是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的巯基被氧化破坏),从而使细菌死亡。
氯对病毒的作用,在于对核酸的致死性损害。
但是近年来的大量研究表明,在常用的消毒方式中,氯消毒是产生氯化消毒副产物最多的消毒方式。
消毒后的饮用水经Ames试验其致突变性强于其它几种消毒剂的副产物。
1972年美国国家环保局在密西西比河下游路易斯安那州3个城市的饮水中发现44种有可能致癌的物质和别的毒性有机化合物。
1974年又报道新奥尔良市饮水中有66种有机化合物。
氯化DBFs 包括:三卤甲烷(trihalomethans,THMs)卤乙酸(haloacetic acids,HAAs)卤乙腈(haloaceton-triles,HANs)水合三氯乙醛(chlorahydrate,Ch)卤代酮(HKs)卤代酚(ePs)三氯硝基甲烷(chloropierin)氯化氰(cyanogens chloride)酸性氯化咲喃酮(MX)溴酸盐等等。
中小水厂消毒工艺优化及副产物控制技术摘要:确保饮用水的安全是最大的民生问题之一,在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大多数居民的生命和健康,和中国的一个主要问题的努力实现城市化、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饮用水消毒是保证饮用水安全的重要环节。
对于我国中小型水厂来说,如何减少消毒副产物的产生,保证饮用水的安全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关键词:中小水厂;消毒工艺;副产物;控制技术一、研究内容与结果1、中小水厂消毒技术与消毒副产物特征分析1.1中小水厂消毒技术与消毒副产物调研课题开展初期,通过资料查阅、电话和网络等形式对全国30个中央直辖市、自治区和省份的1195座中小水厂(300家水司)进行调研,结果表明:我国中小水厂消毒工艺主要是二氧化氯消毒和氯消毒,其中复合二氧化氯消毒占比为49.32%,高纯二氧化氯占比为28.83%,氯消毒占比为21.85%。
为确保有效开展中小水厂消毒技术及副产物超标风险水平研究,选择126座水厂(涵盖7大流域、22个省份/自治区/直辖市)进行了实地问卷及水样分析调研,调研水厂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
本次调研掌握了我国中小水厂消毒工艺占比及消毒副产物超标风险水平,完成了中小水厂标准内消毒副产物分布地图(图2),提出了典型中小水厂消毒工艺选择与优化的技术方案,明确了典型中小水厂氯消毒新型副产物优先控制清单,编制了《我国重点流域及典型区域中小水厂消毒副产物调研报告》。
图1我国中小水厂调研样本分布情况图2中小水厂标准内消毒副产物分布地图1.2不同消毒方式的风险评估通过制定标准化的样本选择、采集、运输及检测方法,对我国126座氯消毒和二氧化氯消毒中小水厂进行实地水质监测,并将水质超标情况进行风险评估,分析结果如下。
采用二氧化氯消毒,水厂中余氯、微生物以及氯酸盐、亚氯酸盐有机副产物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超标现象,将各水质指标超标次数加和,发现检测水质指标总体不合格率为9.9%;其中,微生物超标率为2.5%,余氯不达标率为4.2%。
浅谈常规工艺对消毒副产物的控制消毒副产物是指在消毒过程中,消毒剂与有机物质反应后产生的一些化学物质,一些消毒副产物对人体健康具有潜在的危害。
因此,控制消毒副产物有重要意义。
常规工艺是目前饮用水处理中广泛应用的工艺,其包括颗粒物去除、混凝、沉淀、过滤、吸附、消毒等步骤。
在常规工艺中,主要通过以下几步进行消毒副产物的控制:首先,采用浊度预处理。
浊度预处理可以将水中浮游颗粒物去除,从而降低有机物含量,减少消毒副产物的形成。
其次,在混凝与沉淀过程中,降低有机物含量。
混凝过程中,会添加混凝剂使细小悬浮颗粒物凝聚形成较大的颗粒,随后进行沉淀,从而将这些颗粒物去除。
在这个过程中,有机物也会被一定程度去除,有机物含量下降,消毒副产物的生成也会减少。
第三,采用活性炭的吸附。
活性炭在常规工艺中的吸附,可以有效去除有机物。
其中,主要包括吸附大分子高分子有机物、去除异味等。
活性炭的使用可以有效地去除消毒副产物的前体物,从而减少消毒副产物的生成。
最后,采用最后一道关键步骤的消毒,其是控制消毒副产物生成的关键。
当前,饮用水处理过程中广泛采用氯气、次氯酸钠、臭氧等消毒剂进行消毒。
这些消毒剂均能够将水中的微生物杀灭。
但是,它们也会和水中的有机物质反应生成消毒副产物。
综上所述,常规工艺能够有效地控制消毒副产物,从而减少其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常规工艺并非完全可以避免消毒副产物的生成,工艺设计时需要灵活应对不同情况,对于重要水源地应采用更加严格的处理工艺进行处理,确保饮用水质量的安全、稳定与一致性。
浅谈常规工艺对消毒副产物的控制消毒副产物是指在消毒过程中,外部因素(如水质、环境温度等)与消毒剂之间的化学反应产生的副产物。
常见的消毒副产物包括氯酸盐、三卤甲烷、铜、镉等。
这些副产物具有一定的毒性,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风险。
常规工艺是指传统的消毒处理技术,主要包括氯消毒、臭氧消毒和紫外线消毒等。
在这些常规工艺中,消毒副产物的控制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以下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常规工艺对消毒副产物的控制。
首先是氯消毒。
氯消毒是最常见的消毒方法,它可以有效杀灭细菌和病毒。
氯消毒也会产生一些有害的副产物,如三氯甲烷和氯酸盐。
为了控制产生的副产物,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控制氯剂的投加量:适当控制氯剂的投加量可以减少副产物的生成。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通过监测水质中余氯残留量来进行调节。
2. 调整消毒剂的种类:除了氯气外,还可以使用次氯酸钠等其他消毒剂。
这些消毒剂的选用可以减少有害副产物的生成。
其次是臭氧消毒。
臭氧消毒是一种强氧化剂,克服了氯的一些缺点。
臭氧消毒也会产生一些副产物,如臭氧水和一氧化氮。
对于臭氧消毒,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控制副产物的生成:1. 控制臭氧的浓度和接触时间:适当控制臭氧的浓度和接触时间,可以减少副产物的生成。
这需要在消毒过程中进行调节和监测。
2. 确保水质的好坏:水质的好坏会直接影响臭氧的消毒效果。
在臭氧消毒之前,应对水质进行适当的处理和净化,以降低副产物的生成。
最后是紫外线消毒。
紫外线消毒是一种物理消毒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无需投加消毒剂、无副产物等优点。
紫外线消毒也有一些限制和问题,如只能对水中微生物进行杀灭、消毒效果受水质影响等。
针对紫外线消毒,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控制副产物的生成:1. 定期清洁紫外线灯管:紫外线灯管的长期使用会导致表面积聚污垢和水垢,影响紫外线的照射效果。
定期清洗和更换紫外线灯管是控制副产物生成的重要一环。
2. 监测水质变化:水质的变化可能会影响紫外线的消毒效果,从而影响消毒副产物的生成。
浅谈常规工艺对消毒副产物的控制消毒副产物是指在进行水处理消毒过程中产生的包括致癌性物质和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水处理工艺能够有效地去除水中的污染物和微生物,但是在消毒处理的过程中,会产生消毒副产物。
常规工艺对消毒副产物的控制非常重要,本文将对常规工艺对消毒副产物的控制进行浅谈。
常规工艺包括物理处理和化学处理两种方式。
在物理处理方面,主要有砂滤、活性炭吸附、超滤、反渗透等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去除水中的悬浮物、胶体、有机物等杂质,能够减少消毒副产物的形成,但是并不能完全消除。
化学处理方面主要是针对消毒副产物进行控制和去除的,通过优化消毒剂的选择,增加消毒剂的剂量、改变消毒时间和条件等方法来控制消毒副产物的产生。
针对三种常用消毒剂氯、臭氧和二氧化氯,分别进行控制:(1)氯消毒氯在水中会产生三种消毒副产物,分别是三卤甲烷(THMs)、酸性氯醛(CA)和卤代酸(HAAs)等。
对于氯生成的消毒副产物,可通过以下控制方法进行:a.控制氯浓度显著降低氯浓度、增大水处理厂消毒时间或采用预氧化等预处理技术,均有望降低氯消毒过程中硝酸盐(NO3- )与氯之间的反应,从而降低氯消毒副产物的产量。
b.降低水源有机物质事实上,有机物是生成氯副产物的主要原因。
因此,水源中的有机物质含量是控制氯消毒副产物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c.氯中和剂的使用对于水中一些异味物质的处理,一些厂家通常使用氯的同等体积的中和剂。
比如活性炭、二氧化硅等,这种方法虽然减少了异味,但是会增加氯副产物产生。
臭氧是一种非常强力的氧化剂,但是会产生一些消毒副产物,例如一氧化氮(NO)、三环氮(TCN)等。
下面是降低臭氧消毒副产物的方法:a.控制臭氧的投加量臭氧的产生量和质量主要和臭氧投加量和水中的有机物有关。
控制臭氧的投加量是减少消毒副产物的最简单方法。
b.优化投臭氧的效果增加反应器时间缓慢地投臭氧,缓慢加大臭氧浓度,缓慢地调整氧气浓度,等等,可以显著改善消毒副产物的生成。
浅谈常规工艺对消毒副产物的控制消毒副产物是指在消毒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有害物质或者对人体和环境有害的副产物。
消毒副产物的产生是在消毒工艺中不可避免的,因此对消毒副产物的控制是消毒工艺的重要内容之一。
常规工艺在消毒副产物的控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文将浅谈常规工艺对消毒副产物的控制。
常规工艺对消毒副产物的控制的核心是在消毒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和消毒条件。
目前常用的消毒剂主要包括氯气、过氧化氢、臭氧、次氯酸钠等。
这些消毒剂在消毒过程中都会产生一定的消毒副产物,如氯气会产生氯代物质,过氧化氢会产生羟基自由基等。
因此在选择消毒剂时,需要考虑消毒副产物的性质和对人体和环境的影响,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和消毒条件,以降低消毒副产物的产生和影响。
在消毒过程中,常规工艺还可以通过控制消毒剂的投加量和消毒条件的控制来减少消毒副产物的产生。
消毒剂的投加量过多会导致消毒剂残留量过高,从而增加消毒副产物的产生和残留。
因此在消毒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合理控制消毒剂的投加量,避免过量使用消毒剂。
控制消毒条件也是减少消毒副产物的产生的重要手段。
例如控制消毒温度、pH 值、反应时间等参数,可以有效减少消毒副产物的产生和残留。
常规工艺还可以通过对消毒副产物的监测和分析来及时发现和控制消毒副产物的产生。
消毒副产物的种类和含量是影响消毒副产物的产生和影响的重要因素,因此对消毒副产物进行监测和分析可以及时了解消毒副产物的产生状况,及时采取措施减少消毒副产物的产生。
常规工艺中的监测和分析手段主要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质谱法等,通过这些手段可以对消毒副产物进行检测和分析,为消毒副产物的控制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常规工艺在消毒副产物的控制中还可以通过采取合适的处理措施来减少消毒副产物的排放和影响。
消毒副产物的处理主要包括化学氧化、生物降解、吸附等方法。
通过这些处理方法,可以有效去除或者转化消毒副产物,减少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
浅谈常规工艺对消毒副产物的控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健康的重视,消毒副产物的控制已经成为了很多行业的重要问题。
在常规工艺中,消毒副产物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通过合理的控制和调整,可以有效降低其对环境和人体造成的影响。
本文将从常规工艺的角度来谈谈消毒副产物的控制方法。
常规工艺中消毒副产物的产生主要来源于消毒剂的使用。
在很多行业中,消毒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因此消毒剂的使用是非常普遍的。
消毒剂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副产物,比如氯代消毒剂会产生致癌物质二酚甲烷等。
在工艺设计和选择消毒剂时,应尽量选择对环境和人体影响较小的消毒剂,比如过氧化氢、臭氧等。
在消毒剂的使用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规定的用量使用,避免过量使用造成的消毒副产物增多。
常规工艺中消毒副产物的控制还包括对消毒剂残留的监测和清除。
消毒剂残留是指消毒过程中残留在被消毒物表面的消毒剂的残留物,这些残留物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在常规工艺中应该对消毒剂残留进行监测,并采取相应的清除措施。
比如在食品生产中,可以通过清洗、浸泡等方法清除消毒剂残留,确保食品的安全。
常规工艺中消毒副产物的控制还需要对消毒剂的降解和处理进行研究。
消毒剂的降解是指将消毒剂转化为无害的物质或者将其分解为低毒的物质,这样可以有效减少消毒副产物的产生。
在常规工艺中可以采用生物降解、化学降解等方法对消毒剂进行处理,减少其对环境的影响。
还可以采用物理方法,比如紫外线照射、高温蒸汽等对消毒剂进行处理,达到降解的目的。
常规工艺中消毒副产物的控制还需要加强对消毒过程的监控和管理。
在消毒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消毒剂的浓度、接触时间等参数,确保消毒的效果同时减少副产物的产生。
还需要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对消毒副产物进行及时的监测和分析,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和改进。
常规工艺对消毒副产物的控制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问题,需要从消毒剂的选择、消毒剂残留的清除、消毒剂的降解处理以及消毒过程的监控和管理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和调整。
自来水厂消毒方式及消毒副产物的控制
(1)耗氧量较高时,采用游离氯消毒三卤甲烷会超标,微污染水源可采用化合氯消毒,氨氮较低时可采用前加氨0.3~0.4 mg/L,以有效控制消毒副产物三卤甲烷。
(2)耗氧量小于2.0mg/L时,可以采用游离氯消毒,但温度升高反应速度快,三卤甲烷生成量增加,夏天气温、水温较高时也可能三卤甲烷总量超标,但可以适当降低沉淀池出口游离氯浓度,一般游离氯可控制在0.3 mg/L以下,加氨后再加氯达到出厂余氯要求,以控制三卤甲烷总量。
(3)深度处理后小分子质量有机物减少,采用游离氯消毒三卤甲烷总量较低,可降低三卤甲烷60%左右。
(4)出厂水采用化合氯出厂,管网末梢水三卤甲烷不会有较大变化。
(5)采用化合氯和游离氯消毒,出厂余氯较稳定,一般二氯乙酸、三氯乙酸浓度较低,远小于国家标准限值。
深度处理出厂水二氯乙酸、三氯乙酸较常规处理工艺低。
(6)深度处理工艺加氨可以降低溴酸盐生成,主要是氨能起到屏蔽作用,使溴酸盐不易生成,目前上海几家深度处理水厂已在应用。
(7)采用二氧化氯消毒,亚氯酸盐、氯酸盐很容易超标,采用前加注二氧化氯0.5 mg/L和次氯酸钠,一般亚氯酸盐、氯酸盐、三卤甲烷不会超标。
(8)采用合理消毒方式,可控制三卤甲烷总量在较低范围。
浅谈常规工艺对消毒副产物的控制随着人们对饮用水消毒副产物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如何有效地控制消毒副产物的生成成为水处理工艺优化的一个重要方向。
常规工艺是水处理中应用最广泛的工艺之一,其过程中消毒副产物的生成与控制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就常规工艺对消毒副产物的生成和控制进行简单的讨论。
常规工艺主要包括混合、净水、沉淀、过滤和消毒等环节。
其中,消毒是保证水质安全的关键环节,而消毒后产生的副产物主要包括三种:卤代烷类(THMs)、酸化副产物(HAAs)和三氯甲烷(Chloroform)等。
这些消毒副产物对人体健康有一定危害,尤其是长期饮用含有较高浓度消毒副产物的水会增加细胞突变、致癌和免疫系统损伤等风险。
因此控制这些消毒副产物的生成尤为重要。
常规工艺中的混合环节主要是将地下水和表面水混合,以保证水质稳定。
水的混合会引起水中有机物的溶解,这些有机物在消毒过程中会与消毒剂反应生成消毒副产物。
因此在混合环节中应该尽量减少水中有机物的含量,从而减少消毒副产物的生成。
可以通过间歇混合、反渗透预处理和加氯预氧化等方法来减少消毒副产物的生成。
净水环节主要是通过加药将水中的悬浮物、胶体、细菌和病毒等去除,使水变得清澈透明。
这一环节中加的药剂也会对消毒副产物的生成产生影响。
例如,在常规的砂滤工艺中,喹硫平磷和Fenton试剂等的添加能有效降低消毒副产物的生成。
通过选择合适的药剂以及控制药剂的投放量和时间等因素,可以降低消毒副产物的生成。
沉淀环节主要是将水中的残余悬浮物、胶体等去除,为后面的过滤准备。
在沉淀中,有机物和消毒副产物主要是通过吸附和沉积作用去除的。
而吸附和沉积过程对消毒副产物的去除效果也有影响。
因此,应该根据实验室试验和现场实测,选择合适的沉淀剂和控制pH值、水温等因素,提高消毒副产物的去除率。
过滤环节主要是通过滤料将水中的残余颗粒和质量去除。
过滤也会影响消毒副产物的生成和去除。
疏松的滤料能够降低消毒副产物的生成,例如膨胀珪藻土滤料等。
供水处理厂中消毒副产物的形成与控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的快速增长,供水处理厂在保障居民饮用水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消毒是水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常用的消毒方法包括氯气、次氯酸钠和二氧化氯等。
然而,消毒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副产物对人体健康可能造成潜在风险。
本文将探讨供水处理厂中消毒副产物的形成与控制。
一、消毒副产物的形成原因消毒副产物的形成与消毒剂及水中的污染物质反应有关。
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1.溶解性有机物存在。
水中含有的有机物,如腐殖酸、脂肪酸等,与消毒剂反应会生成三卤甲烷、二卤甲烷等消毒副产物。
2.余氯与氨氮反应。
当供水中存在氨氮时,余氯与其反应会生成氯胺类消毒副产物,如三氯胺和二氯胺。
3.溶解性无机物存在。
水中含有的亚硝酸盐、硝酸盐和亚氯酸盐等,与余氯反应会生成亚硝酸亚氯胺、氯酸亚氯胺和三氯氮等消毒副产物。
二、消毒副产物的种类供水处理厂中会产生多种消毒副产物,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三卤甲烷类。
包括三氯甲烷、二氯甲烷等,具有潜在的致癌风险。
2.氯胺类。
包括三氯胺和二氯胺等,对人体的健康有一定的影响,如可能对肝脏和肾脏造成损伤。
3.亚硝酸类。
包括亚硝酸亚氯胺、氯酸亚氯胺和三氯氮等,对人体的健康可能导致多种健康问题,如致癌性和免疫抑制等。
三、消毒副产物的控制方法为了降低供水处理厂中消毒副产物对居民健康的潜在风险,采取以下控制方法十分重要:1.选择适宜的消毒剂。
不同的消毒剂产生的消毒副产物种类和浓度不同,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如优先考虑使用二氧化氯替代氯气消毒。
2.加强水源的整治。
通过加强对水源的保护和监测,减少水中污染物质的含量,从根本上减少消毒副产物的形成。
3.优化消毒剂投加量。
合理确定消毒剂的投加量,避免过量使用,可以减少消毒副产物的形成。
4.采用有效的预处理工艺。
通过对水源进行预处理,如植物沉淀、活性炭吸附等,可以去除水中的有机物质和溶解性无机物,降低消毒副产物的形成。
5.提高供水的水质监测与调控能力。
给水消毒及消毒副产物控制研究进展摘要:简述消毒工艺的发展历程和常用的消毒方法,对不同消毒方式优缺点进行了阐述,指出多级组合工艺既可有效去除水中DBPs 的前体物质,又可去除已生成的DBPs,是一种较稳妥的DBPs控制技术;提出开发消毒新技术和组合消毒工艺等是饮用水消毒技术的发展趋势。
认为从水源保护入手,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才是控制消毒副产物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给水消毒消毒副产物控制研究进展随着水处理技术的发展,饮用水消毒剂及应用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
饮用水消毒是指杀灭水中的病原菌、病毒和其它致病性微生物,为了防止这种通过水介质引起疾病的传播;后来发现经过消毒后的水仍含有微量的消毒剂,并且产生了一些消毒副产物。
因此,人们对消毒副产物开始关注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实验,希望可以找到理想的消毒剂,使其既可以杀灭病原体,也不产生对人类有害的消毒副产物。
一.饮用水的消毒工艺发展历程饮用水消毒始于19世纪初,当时使用氯气作为消毒剂,它能有效杀灭水中病原微生物,大大降低了人们感染伤寒、霍乱等水传播疾病的概率,以美国为例,饮用水消毒后使得霍乱、伤寒和阿米巴痢疾的发病率分别下降了90%、80%和50%。
但是,从20世纪70年代起,由于氯气消毒副产物(DBPs)不断在饮用水中检出,氯消毒的安全性受到了质疑,其它消毒技术开始逐渐得到应用和发展。
美国于1944年就开始在饮用水中应用二氧化氯(ClO2)进行自来水消毒,美国的Niagara Falls 水厂使用ClO2控制水中因藻类繁殖与酚污染所产生的气味,取得良好的效果。
但是ClO2在水中溶解度小,易分解,稳定性差,一般为现场制取,且成本较高,在大中型水厂的使用受到一定限制。
膜技术是近30年迅速发展的一项新技术,是水处理行业一项革命性的突破。
早在“二战”时期,德军就用膜过滤被弹药污染的水源以获取饮用水。
1957 年,美国公共卫生协会及水工业协会同意将膜用于水中大肠杆菌的去除,这是膜技术在水工业中的首次正式应用。
浅谈常规工艺对消毒副产物的控制随着人们对健康和卫生意识的提高,消毒剂的广泛应用成为现代生活中的一个常见现象。
虽然消毒剂能有效杀灭病菌和病毒,但它们也会产生一些副产物,这些副产物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对消毒副产物的控制变得至关重要。
常规工艺是指广泛应用于水处理、食品加工等领域的传统处理方法。
在消毒过程中,常用的消毒剂包括氯、臭氧、紫外线辐射等。
这些消毒剂在接触到有机物质时,会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产生一些副产物。
这些副产物可能包括三卤甲烷(THMs)、氯酚类物质、多环芳烃等。
这些物质被归类为挥发性有机物(VOCs),它们对人体健康有潜在危害。
第一,控制消毒剂的使用量。
对消毒剂使用量的控制是降低副产物生成的关键。
适当调整消毒剂的浓度和投加量,可以减少与有机物质的反应,从而减少副产物的生成。
合理设计消毒剂的投加方式,避免副产物的堆积和产生。
第二,优化消毒剂的选择。
不同的消毒剂产生的副产物种类和量是不同的。
在选择消毒剂时,除了考虑其杀菌效果外,还应该关注其副产物生成的情况。
选择对副产物生成较少的消毒剂可以有效降低潜在的健康风险。
增加后处理步骤。
常规工艺中的后处理步骤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去除消毒副产物。
在水处理中,可以采用吸附剂、活性炭等材料去除挥发性有机物。
在食品加工中,可以采用高温处理、溶剂萃取等方法去除消毒副产物。
后处理步骤的选择应该根据产生的副产物种类和浓度来确定。
第四,提高常规工艺的处理效率。
常规工艺的处理效率可以影响副产物的生成和去除。
优化常规工艺的各个环节,提高处理效率,可以减少有机物与消毒剂的接触时间,从而减少副产物的生成。
增加降解有机物的步骤,如液相摩擦加热(LPH),可以有效降低副产物的生成。
常规工艺对消毒副产物的控制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过程。
通过控制消毒剂的使用量、优化消毒剂的选择、增加后处理步骤和提高处理效率,可以有效减少消毒副产物的生成和潜在的健康风险。
由于消毒副产物种类繁多,不同消毒剂的副产物生成机制也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
浅谈常规工艺对消毒副产物的控制
消毒副产物是指在水处理过程中采用消毒剂进行消毒后产生的一系列化合物。
这些化
合物包括三氯甲烷、二溴甲烷、氯醛等。
虽然消毒副产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较小,但高浓
度的消毒副产物仍然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危害,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控制。
合理选用消毒剂。
目前常用的消毒剂包括氯气、次氯酸钠、溴化物等。
这些消毒剂在
消毒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消毒副产物。
研究表明,溴化物产生的消毒副产物相对较少,对
人体健康的影响也较小。
在选择消毒剂时可以优先考虑使用溴化物进行消毒,以减少消毒
副产物的生成。
合理控制消毒剂的投加量。
消毒剂的投加量与消毒副产物的生成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消毒剂投加量越大,产生的消毒副产物就会越多。
在设计水处理工艺时,需要根据水质情
况和消毒需求合理确定消毒剂的投加量,以尽量减少消毒副产物的生成。
进行后续处理措施。
针对已经产生的消毒副产物,可以采取一些后续处理措施来降低
其浓度。
可以采用活性炭吸附、高级氧化等方法进行消毒副产物的去除。
这些方法可以有
效地去除消毒副产物,减少其对水质的影响。
常规工艺对消毒副产物的控制非常重要。
通过合理选用消毒剂、控制投加量、采用适
当的消毒工艺以及进行后续处理,可以有效地减少消毒副产物的生成,保障水质安全。
还
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新的工艺和技术,以提高消毒副产物的控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