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风景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5
书声朗朗才是语文课堂7篇第1篇示例:书声朗朗才是语文课堂语文课堂上,书声朗朗,是每一个语文教师所期望的场景。
在现实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们在语文课堂上并不那么专注,书声也并不那么朗朗。
这让我们思考,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堂上的书声更加朗朗呢?我们需要明白,语文是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
无论是古诗词、文言文还是现代文学作品,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智慧。
教师在授课的时候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热爱。
只有当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愿意在课堂上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认真阅读课文,用心体会其中的韵味。
语文课堂上需要注重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
传统的课堂讲授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只停留在这一层面,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
现代的教学手段包括多媒体教学、互动教学等,可以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可以播放相关的音乐或者视频,让学生在欣赏诗词的同时感受古人的情感;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可以进行实地体验,去博物馆、古迹等地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让学生更加贴近课文内容。
语文课堂应该注重学生的参与和表达。
语文学科的特点是灵活多样,无论是课文的朗读、理解、赏析,还是作文的写作、讨论,都需要学生的自主参与和表达。
教师可以设计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们在参与中学习,比如小组合作、角色扮演、情景演绎等,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还能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语文课堂上需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与品格的培养。
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品格。
教师在讲授课文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命运和情感,引导学生去感受作品背后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情感认同和道德观念。
书声朗朗才是语文课堂。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热爱,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注重学生的参与和表达,以及注重学生的情感与品格的培养。
只有这样,才能让语文课堂上的书声更加朗朗,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这门学科。
第2篇示例:书声朗朗才是语文课堂语文课堂是每个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是学习语言文字知识的地方,更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的重要场所。
让朗读为语文课堂增色【摘要】追古溯今,可以说朗读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即使在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朗读仍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环。
“三分文章七分读”,因此教学中,我们应该围绕朗读做文章,努力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在想象中升华,在扮演中体验,在品读中悟情,真正让朗读为语文课堂增添色彩,以达到朗读教学的有效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关键词】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也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
”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让朗读为语文课堂增色呢?通过长期的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下几方面入手:1巧设氛围,体会朗读配乐朗读。
配乐曲朗读课文,这是一种以优美的乐曲创设情境、烘托情感的朗读方式。
在朗读教学训练中,根据课文的风格和特点,选用适合儿童情趣、感情基调与课文相适应的乐曲来配音朗读。
心理学家的实验结果证明,美妙的乐曲能直接刺激大脑的兴奋,使其迅速地步入情境之中,能更好地调节感情,促使学生读好课文。
如在朗读《走进丽江》一文时,可播放“高山流水”式的琵琶曲或贝多芬的钢琴名曲,让学生先听配音范读一遍,领略其感情所在;然后,再配音练习轻声朗读,让学生体验情感之美。
观片朗读。
实践证明,运用现代电教手段,是朗读训练中激发情感的有效方式。
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观看教学片段,一边聆听播音员的标准朗读,一边观看奇丽壮观的景色变化,以唤起学生的身心的愉悦,并形成难忘的印象,然后再朗读课文,学生极易进入情境。
2扮演角色,表演朗读分角色朗读。
这种分角色朗读,必须在朗读训练的基础上或在检验朗读效果时进行。
按课文中的不同角色,各有分工,循序进行。
让朗读成为课堂最美的风景作者:王小红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3年第09期摘要:小学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领会文章思想,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
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本文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能力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9-063-01朗读是沟通口语和书面语言的“桥梁”,有利于“说写”水平的提高。
朗读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有利于“人文素质”的提高。
在朗读的语境中伴随这自如的声音、悦耳的语调传入耳朵、那深邃的思想内涵、那美好的憧憬、也就同时流入听者的心田,激荡着他们的胸怀,陶冶着他们的性情,在高尚的精神享受中,在生动的美感愉悦中,提高着他们的精神境界。
既然朗读如此重要,然而目前语文教学中朗读的现状怎样呢?一、语文教学中朗读之现状作为一名农村教师,想起诸多的观摩课、示范课,让人记忆犹新的老师精湛的教学艺术、学生积极的学习活动,唯独极少有声情并茂、感人至深的朗读能印在记忆中。
尽管有个别同学的读得到了老师的大力赞扬,但这只是凤毛麟角。
偶尔看到有的老师十分重视朗读,着力去引导全体学生参与,但结果是多数学生还只是停留在无情感、无层次、泛泛地读的层面上。
如果你走进农村语文课堂,恐怕就不只是遗憾,儿时会感到隐隐作痛:同学们要么默默无声、要么拖着腔唱读、要么断句崩词。
多年来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语文教育脱离了它应有的轨迹,朗朗读书声从语文课堂“销声匿迹”。
针对这样现状我这样指导学生朗读。
二、语文教学中朗读之对策读,作为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是与母语教学的特点相吻合的,是经过课堂实践验证的宝贵经验。
内容靠读理解,方法靠读领会,情感靠读体验。
读要读的有感情、读要读的有滋味、读的美妙。
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靓丽风景“怎么才能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呀?”办公室里语文老师们满脸的困惑与无奈。
众所周知,朗读是学生学习语文重要的技能之一,有效的朗读能刺激学生的语言直觉,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有效的朗读指导,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起到促进作用。
在我们南方,特别在南方的农村小学语文教育,小学生的朗读存在很多问题:普通话不标准、朗读错字或漏字、念读、唱读、缺乏感情等,教师指导方法也机械、单一。
从而导致学生阅读能力普遍偏低,所以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势在必行。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小学生朗读的目标要求:逐步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学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一言,朗读是最重要的。
朗读是读的起点,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它有助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它有助于情感传递,产生情感共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教学中,通过对学生进行朗读目标、方式、过程这些有效的指导训练,学生朗读必定会成为语文课堂的一道靓丽风景。
1.朗读目标要明确朗读不是乱读、滥读。
学生朗读,教师没有给学生一定的任务和要求,学生会毫无目的敷衍了事朗读一通,这只是一种放羊式的无所收获的朗读。
有效朗读是要把朗读要求明确到每个环节。
1.1 读得正确。
初读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通读顺课文。
这个环节不急于要求学生读出感情,但要让全班学生都充分读完,读好,没有错或漏字,切不可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
1.2 读有节奏。
在听教师或录音范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认真听录音,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读的节奏,同时要求学生边听边动笔,给多音字标出正确读音、给难读的语句标出读的节奏。
然后让学生自己练读,要求学生人人读出声音,再指名个别学生读,师生点评纠正,为的是读得准确而流利。
1.3 读出变化。
引导学生赏析文章内容时,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语意,在赏析中加以品读。
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作者:韦红珍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9年第10期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直接、迅速的敏锐感知能力。
它能使学生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等产生直觉,对捕捉语言文字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有很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者应始终把对学生的感情朗读指导作为培养语感的首要任务,通过朗读来训练语感,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那么,语文教学中可采用哪些朗读方法呢?一,自主纠错朗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老师应指导学生自主地朗读课文,让学生之间互相合作、探讨学习,在这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每个学生都会有成就感。
如苏教版初一语文《山海关孟姜女庙联》一文:“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
长长长消。
”学生自主朗读时,就表现出很强的求知欲,同学问相互纠错,个个兴奋不已,课堂气氛活跃。
经过探究讨论,学生争先恐后自主朗读,读准了字音,原来是上联第一、四、六个“朝”字读chao,指“涨潮”;第二、三、五、七个“朝”字读zhao,指每天早晨。
下联第一、四、六个“长”字读zhang,有“增多”的意思;第二、三、五、七个“长”读chang,这里与上联表示时间的“朝”(zhao)相对。
通过自主朗读训练,学生兴趣大增。
二,择机示范朗读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整体感知。
进人情境,教师的范读是十分重要的。
范读时,学生边听老师读,边想象意境,闻其声。
见其人,自然亲其情,学生的思想感情随教师的语调、语气、语态的变化而变化,和作者产生共鸣。
如教学朱自清《春》时,教者可以这样引导:“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先让学生沉浸在四季美景的遐想中,然后择机引导学生对春天绚丽图景的向往,此时教师声情并茂地示范朗读,学生自然凝神屏气,倾耳尽心。
如痴如醉地陶醉在春天的美景中,从他们脸上的专注表情可以看出学生已进入角色了,兴趣大增了。
让诵读的声音回荡在语文课堂近年来,专家学者对语文教学改革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其中认为语文教学教师讲得过多学生读得太少的呼声尤为高涨。
语文教学呼唤朗读。
金木克先生说:“不会读,书如干草。
会读,书如甘草。
”将静态的语言变成动态的语言,将课本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和感悟能力,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形成个性体验和多元解读能力。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的重要作品,也是历代传颂的名篇。
这首诗写于一个触草木为之含悲的年代,一个感风云因而变色的年代。
执教这一课文时,我设计以读为主线,通过把握内容的粗略读,品味情感的想象读,超越文本的换位读,在“学生之心与作者之心,作品人物之心相会、交流撞击中,感悟课文、感悟人生”(韩军语)。
展示了一道亮丽的“读中学”风景线。
片段一:粗略读,把握内容师:以你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地阅读全文,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生1:杜甫的茅屋被秋风吹破了。
师:文中哪一段写秋风破屋,你能朗诵一下吗?(齐诵)师:杜甫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好不容易建起的茅屋就被秋风席卷一空了,真是不幸啊!俗话说祸不单行,文中还写杜甫遭遇了哪些不幸呢?生2:茅草被小孩子抢走了。
师:你能把茅草被抢的段落诵读一下吗?生3:屋子还没修好,晚上又下起了雨。
生4:还下了一整夜的雨。
师:你能把屋漏偏逢连夜雨的段落诵读一下吗?我们再一起朗读一遍课文,再次走进杜甫的故事,好吗?自我评价: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运用泛读,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的角色,提高了学生捕获筛选信息能力和概括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分析和归纳思维。
片段二:想象读,品味情感师:这一切都是秋风惹的祸/秋风没有想到/茅屋被风撕去封面以后/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这么/世世代代敞开着/至今这些裸露着的文字/还到处飞扬品一品这些飞扬的文字,你会发现:炼字是杜甫一生不懈的追求。
你认为文中的哪一个字哪一个词或哪一句话用得最妙?生:“卷”字用得好,写出了风之大。
生:“洒”字用得好,写出了茅草之多。
让朗读成为低年级语文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江苏省兴化市第二实验小学江苏225700)【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5-0066-0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这就充分的指出了朗读的重要性。
学生在朗读中可以巩固字词,感悟语言,进一步理解课文、句子和词语的意思;还可以通过朗读发展语言和思维。
所以我觉得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朗读”是重中之重。
于是我在语文课堂上把朗读的训练作为重点,着力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让朗读成为我语文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低年级的课文时短小精悍,语句流畅优美,朗朗上口,尤其适合朗读训练。
如《一株紫丁香》、《乡下孩子》是优美的诗歌;《梅兰芳学艺》、《孔繁森》是精悍的人物素描;而《美丽的丹顶鹤》、《云房子》给以美的享受……那么如何纠正学生的朗读错误,训练学生读好这一篇篇美课,在朗读中感悟情感,积累语言呢?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的。
1 培养兴趣读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低年级孩子的无意注意占主要地位,只有激发兴趣才会让学生投入其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是朗读训练的前提。
老师师亲切的态度、和谐的课堂气氛、优美动听的音乐、多姿多彩的课件,丰富多样的形式,都能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向往,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朗读,提高朗读能力,做到“教学无痕”。
如《美丽的丹顶鹤》一课,我播放了丹顶鹤边翱翔边鸣叫的录像,孩子们从来没见过这样的画面,一下子就被吸引了。
于是我趁势引导:让我们用朗读来表现这样美丽的画面,好吗?孩子们立刻端坐,有模有样的读起来,声音特别响亮。
每个都投入朗读的行列中,扎扎实实地来了一次全班的朗读训练。
2 循序渐进读低年级孩子年龄小,朗读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如:拖腔拖调、轻音不轻、停顿不当等等。
让语感训练成为语文课堂里的一道风景语感是人类无论在学习何种语言时都需要具备的一种修养,它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是在日常的不间断的语言训练中培养起来的,基于规范的发音训练,它需要学生能够具备针对语言的敏锐洞察力和大脑的接受能力,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力”。
实际上,这在要求学生语感能力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要求,对于课堂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培养的部分比重要加强。
语感训练就是通过对字、词、句、段、篇等大量地练习,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对语文文字感知、领悟能力。
一、通过加强朗读培养语感说到朗读,相信教师和学生都不会陌生。
从学生的启蒙教育开始,每天所必修的就是朗读。
而朗读更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基础,读则有感,不读何来感可言,当然我们这里的“感”指的是语感。
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基础、也是最不可忽视的训练项目,它能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以及文章字句间所渗透的复杂思想。
自古以来,在我国,就一直流传着朗读的良好习惯。
如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家竞相设立私塾,教学之时,先生亦要带领学生先朗读文章,以达到对文章的理解。
再如声名卓著的《诗经》和《楚辞》,除却可以和乐外,大多数都可朗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书中描写那位三味书屋里的老先生,他在朗读的时候性情所致、情感投入很深,所以拗来拗去的。
事实上,也只有注重朗读,才能更好地品味语言,体会谴词造句的准确性、生动性。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
”所以,学生需要通过朗读来培养语感。
这样,既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深层次理解,也能够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或者说是一种审美感受能力。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到底,就是语感能力的升华。
当然,朗读是有一定要求的。
首先,需要指导学生理解朗读的语言材料所表达的基本意思,把握其感情基调。
例如在教授《周总理,你在哪里?》时,教师怀着敬仰周总理的真挚感情踏进课堂,渲染了深沉怀念的气氛后,再让学生一起朗读,学生体会到了诗中的情感,所以在朗读的同时便潸然泪下,泪水打湿了课本,这时,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便借由这样一个共同的朗读达到了共鸣。
让琅琅书声成为语文课堂亮丽的风景作者:于跃来源:《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1年第03期摘要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石,面对朗读教学的不和谐现状,我们应该跳出考试圈子,紧扣教学目标,教给学生方法与技巧,进行多种朗读训练,还课堂琅琅书声。
关键词朗读;作用;现状;对策中图分类号G61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5843(2011)03-0108-02“朗读,是一种训练活动,一种阅读活动,一种文学活动,也是一种情感活动。
朗读,是让同学们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的充满情致的语文实践活动。
”(余映潮)因此,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使学生真正和文本对起话来。
一、朗读教学的现状朗读的作用妙不可言,但现实的朗读教学现状却不尽如人意。
现状之一:朗读目的模糊化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重讲轻读的现象越来越少,教师已开始重视朗读训练,但遗憾的是,我们的多数教师却不明确朗读教学的真正目的何在,因此在一些语文课堂上,常常会出现让人无奈的状况:为了老师的提问而读,仿佛不读,提问就不能体现启发性;为了凑时间而毫无目的地读,仿佛不读,授课内容就不完整。
现状之二:朗读功能夸大化与现状之一相反的现象是,一些教师过于夸大朗读教学的效果,不管文章体裁,不管课型设计,不管教学实际,不管教学对象,课堂之上通通充斥诸如齐声读、自由读、男生读、女生读、小组读、个别读,花样繁多的朗读,似乎朗读就是语文教学的全部。
但哪里有一种教学方法是无所不能、包罗万象的呢?现状之三:朗读示范形式化教师范读是朗读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引导学生朗读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但现实情况却是,有的教师虽然范读,却毫无情感而言,不要说让学生动容,恐怕连自己也无法感动吧?还有的教师干脆直接以“机”代读。
虽然我们没有录音中行家读得优美,但教师范读的声音更真切,更具立体感,同时,教师的眼神、表情、手势等体态也会作为一种信息,即时直接传递给学生,更易感染学生。
让琅琅读书声成为语文课堂的主旋律如何指导学生读好书、爱读书,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共同探讨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
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
那么,怎样才能让朗读更有效、更艺术呢?我在实践中做了如下的尝试:一、要充分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充分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使学生形成从“要我读”转为“我要读”的良好的朗读意识。
为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可以着手如下措施:1.加强学生对朗读作用的认识。
其实,学生在识记理解文章方面,朗读比看文章的效果要好得多。
大声、有感情地朗读有助于触动学生思维,充分地挖掘文章的灵魂所在。
同时,朗读是提高演讲能力的基础。
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能弥补言语的缺陷,锻炼口才,提高自己表情达意的能力。
教师可以向学生讲一些名人在口才方面的故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注重讲读结合,提升朗读效果。
每篇课文总有学生不易理解的难点和教材所要求掌握的重点,朗读教学也不例外。
一方面,这些重难点对学生理解课文思想有着很大的作用,所以它是教学中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然而另一方面,学生在理解时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困难,这就要求我们要精心设计、巧妙指导,让学生充分感悟、轻松学会感情朗读。
可设计填空,理解内容,感情朗读。
一篇好的文章,往往一个字便可表达出非凡的效果,那么这样的关键字就是课文的突破点。
要善于帮助学生透过字体验情,入情入境地感悟,从而接受教育,学会感情朗读。
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风景
摘要: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阅读须具有一定的朗读能力,学会运用多种方法朗读,在朗读中揣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初步领会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谈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再做出自己的判断。
本文通过自己的教学案例谈一下如何进行朗读训练。
关键词:朗读训练情境文本经典句段
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关键和核心的作用,朗读教学不仅可以大大的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领悟作者的感情而且与利于激发学生热爱语言的热情和运用、创造语言的热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大纲也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
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
”困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
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关键和核心的作用,朗读教学不仅可以大大的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领悟作者的感情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语言的热情和运用、创造语言的热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大纲也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
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
一般地讲,教师忽视朗读训练与指导,学生对朗读表现出随意
性,很难练就好朗读的基本功,会直接影响语文教学的整体效果。
这是由语文学科传授知识与提高思想境界相统一的特点决定的。
一篇文章,不论是事情的记叙、人物和情境的描写,还是事物的介绍说明,观点的阐述和议论,都直接或间接,直露或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对学生起思想导航和激励作用,产生美感和丰富的想象,使学生不断地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
这些在多数情况下是学生通过朗读来实现的,如忽视朗读就影响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
不重视朗读,尤其是有感情的朗读,很难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在积极心理状态下去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去感受课文的艺术感染力。
在学生朗读过程中,如果没有教师有意识地渗透和恰当点拨,同样会影响学生思想的升华。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呢?我是这样认为的。
(一)让学生进入朗读情境。
朗读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
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师生才能情不自禁的共同进入角色。
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
特别像《地震中的父与子》和《桂花雨》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桂花那浓浓的香味以及摇花的乐趣,更难体会到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已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
只有这样,才
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让学生走进文本训练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
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
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
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感情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
就高年级来说,在指导朗读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篇的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
尤其像《索溪峪的野》、《草原》、《山雨》等这类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表情地朗读。
如教学《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
”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
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又如《山雨》中“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这句话中要让孩子理解“流动”一词形象地描写出“绿”在山雨中富有动感,它可以融化所有的色彩,表现了山雨带给山林的色彩变化。
两个“流进”层层递进,说明了这绿不仅悦目,更悦心,这种绿是让人难以忘却的美。
所以我
指导学生朗读时语调要高昂,直抒胸臆。
(三)朗读品味经典句段。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
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如朗读《老人与海鸥》中的一段话:当我们不得不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
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
(“炸了营似的”“扑”“大声鸣叫”这些表现就像悲痛欲绝的亲人在向亲人痛苦告别,这里描写海鸥的动作用“扑”而不用“飞”,准确地表现了海鸥们不顾一切想要留住老人的急切心情。
朗读时语速要加快。
)在学生品读的基础上,从而达到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为阅读打好坚实的基础。
学生是阅读的主人,阅读课上学生需要通过自主朗读,需要通过和教师同学的合作来完成文本及文本作者的交流。
教师是阅读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的依据教材抓住重点有感情的范读。
有目的的指导朗读,不但能使学生从正确的朗读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因此,我深深地体会到学生的朗读是上好阅读课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朗读教学我是这样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不断小结的,目的就是让孩子们在语文课上,把书读到自己的心坎上去。
参考文献
[1]《乌申斯基教育集》
[2]《语文新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