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及近代化的探索
- 格式:doc
- 大小:337.50 KB
- 文档页数:10
专题四近代侵略、反抗与近代化探索,知识体系构建)线索一近代的侵略与反抗视角1| 对列强发动的五次大规模侵华战争的认识(1)从原因来看①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其根本目的是要通过武力打开和占领中国市场,攫取侵略权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
这是由资本主义扩张的本性决定的。
②中国的落后和历届政府的腐败,也是列强对中国发动战争的原因之一。
(2)从目的来看①两次鸦片战争主要是以打开和扩大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为目的。
②甲午中日战争则是以侵吞中国邻国和边疆地区,扩大资本输出为目的。
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以镇压中国革命和瓜分中国为主要目的。
④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则是日本妄图独占中国、征服世界的称霸战争。
(3)从发动者来看经历了由一国到多国,再由多国到一国的变化。
这体现了列强实力的变化,也反映了列强在侵华过程中的勾结和斗争。
(4)从规模来看①战争的持续时间一次比一次长,涉及地区一次比一次广,危害程度一次比一次深。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甲午中日战争又大大超过了前者,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在国家、军队数量和赔款数目上都远远超过以前的历次战争。
至于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则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峰。
(5)从结果和影响来看①除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以日本失败告终外,其他历次侵略战争都以中国的失败宣告结束。
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制度、生产技术的落后和政治的腐败。
②每一次侵华战争,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是近代中国落伍的最主要原因。
视角2| 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造成了破坏性和建设性的双重影响(1)破坏性:政治上,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丧失了大量的主权,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上,西方列强将中国变为其商品倾销市场、原料产地和资本输出场所,造成了近代中国社会长期贫穷和落后的局面。
(2)建设性: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传入中国,给中国传统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使中国被迫走上近代化的发展道路。
专题二: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专题解读】中国近代史有两条基本线索:一是“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即外国列强不断地对中国进行侵略,企图把中国变为它们的殖民地;同时,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地反抗外来侵略者,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争取民族独立。
这些斗争是要解决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问题。
二是“近代化探索”,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和推动中国迈向现代化,这主要是解决富强问题。
这两条线索之间的关系是:要实现国家富强,就必须赢得民族独立,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
民族独立的任务在新中国成立时解决了,国家富强的任务现在仍在继续。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就是中国经济近代化、政治民主化、思想西方化的过程,同时也给中国的教育体制、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这也是古老中国在付出沉重代价之后迈向新生的重大转机。
在这个过程中既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又是探索强国道路的过程。
其中重大事件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过程。
从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的结果来看,无论是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命题展望】关于中国近代化问题是近几年中考热点。
复习时应注意整合近代化探索活动四个事件代表的主张、主要活动、历史作用等,同时要注意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与早期的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结合。
【考点导学】仔细阅读《掌控中考》PA61—62,圈、点、批、画出重要的知识点并识记。
时间8分钟【梳理点拨】易混知识点: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区别: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戊戌变法: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开启性事件。
辛亥革命:中国近代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
新文化运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二、归纳总结1.中国近代化的四步探索有何不同?(学习的内容不同)2.以上四步探索的共同点是什么?(都主张向西方学习,探索强国之路,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3.以上探索从总体上看呈现了什么特点?4、近代化探索过程中的三次思想解放: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联系:世界近代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文艺复兴、启蒙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三、感悟历史1.以上四步探索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什么精神?(勇于探索、自强不息、不屈不挠、勇于承担历史重任、忧国忧民等)2.从上述探索中得到什么启示?上述探索无论是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没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仍然没有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近代中国人民的探索之路土木1306 13231155 任冰艳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华民族被列强欺凌,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以及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的思考、探索和奋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鸦片之后,国人幡然悔悟,这便有了后来近代中国的探索之路。
在这一个世纪的探索之中,大致有着四个时期,同时这也代表着四种思想的探索,也代表着四条中国未来的发展之路。
其一,就是以太平天国运动为核心的农民斗争。
这也代表着中国仍然以封建社会的社会形态继续发展,延续着几千年的封建社会。
其实这也是中国人民在五千年历史的直接影响下的产物。
尽管,在这之中人们已然意识到了一些封建社会的落后,但是人们这是还没彻底意识到这是能把华夏文明给彻底倾覆的灭国之灾,而仍旧把其视为历史改朝换代的过渡时期。
期望以农民起义开创一个既清朝以后的另一个王朝。
但是,显然并不是这么简单。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激化了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但根本原因还是封建专制政权地主阶级和农民之间的矛盾达到不可调和的程度。
它的性质上是虽然提出了很多先进的观点,但是在根本上还是一次农民起义,不同的是一个处在新旧社会交替时的农民战争。
结论是没有先进的阶级理论和先进的阶级领导,农民运动无法挽救中国。
其二,就是以效仿西方资本主义为核心的系列活动。
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华民族被列强欺凌,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首先奋起抗争的地主阶级的先进知识分子,如林则徐、魏源,他们疾呼“开眼看世界”,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军事技术,抛弃“天朝上国”的包袱,掀起“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潮。
后来,地主阶级的洋务派把林、魏的思想付诸实践,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
清政府作为中国的合法政府,在历经浩劫后,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
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镇压是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一批务实且有政治经验的权力重臣,开始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在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前提下,倡导富国强兵运动,创办军事、民用工业,筹划海军,设立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专题二: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专题解读】中国近代史有两条基本线索:一是“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即外国列强不断地对中国进行侵略,企图把中国变为它们的殖民地;同时,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地反抗外来侵略者,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争取民族独立。
这些斗争是要解决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问题。
二是“近代化探索”,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和推动中国迈向现代化,这主要是解决富强问题。
这两条线索之间的关系是:要实现国家富强,就必须赢得民族独立,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
民族独立的任务在新中国成立时解决了,国家富强的任务现在仍在继续。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就是中国经济近代化、政治民主化、思想西方化的过程,同时也给中国的教育体制、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这也是古老中国在付出沉重代价之后迈向新生的重大转机。
在这个过程中既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又是探索强国道路的过程。
其中重大事件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过程。
从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的结果来看,无论是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命题展望】关于中国近代化问题是近几年中考热点。
复习时应注意整合近代化探索活动四个事件代表的主张、主要活动、历史作用等,同时要注意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与早期的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结合。
【考点导学】仔细阅读《掌控中考》PA61—62,圈、点、批、画出重要的知识点并识记。
时间8分钟【梳理点拨】易混知识点: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区别: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戊戌变法: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开启性事件。
辛亥革命:中国近代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
新文化运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二、归纳总结1.中国近代化的四步探索有何不同?(学习的内容不同)2.以上四步探索的共同点是什么?(都主张向西方学习,探索强国之路,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3.以上探索从总体上看呈现了什么特点?4、近代化探索过程中的三次思想解放: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联系:世界近代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文艺复兴、启蒙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三、感悟历史1.以上四步探索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什么精神?(勇于探索、自强不息、不屈不挠、勇于承担历史重任、忧国忧民等)2.从上述探索中得到什么启示?上述探索无论是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没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仍然没有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中考历史复习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探索史(近代化的探索)一、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就是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和解放而实行的斗争,也就是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
1、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如在历次反侵略战争。
2、中国人民反抗清政府、北洋军阀、南京国民政府反动统治的斗争。
民主革命时期各阶级的抗争①鸦片战争:林则徐禁烟及抗英;关天培虎门抗英。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击毙洋枪队头目华尔。
③19世纪70年代边疆危机:左宗棠收复新疆。
④甲午中日战争: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壮烈殉国。
⑤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义和团战士抗击八国联军。
⑥日本侵华战争: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抗日;七七事变后中华民族抗日。
(佟麟阁、赵登禹等)⑦反抗清政府的统治: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⑧反抗北洋军阀的统治:五四运动等⑨反抗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斗争。
二、中国人民的探索史即中国近(现)代化进程一、阶段特征1、含义:中国近代化,也称现代化,是指19世纪中期以来,在各种因素影响下,中国的思想、经济、政治等方面开始摆脱封建桎梏,向大机器生产下的社会形态迈进的历程。
包含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思想文化上的近代化、先进化。
经济工业化是核心,政治近代化是保证,思想近代化是前提。
2、时间范围: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改革开放的今天。
3、任务:一是民族、国家独立;二是实现工业化,使中国走上繁荣富强之路。
4、进程阶段:(1)起步阶段:(1840年—1895年)中国近代化限于“器物”层面。
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
林则徐、魏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批人。
洋务运动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开始的标志。
核心内容是经济领域的近代化。
地主阶级洋务派发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同时又促动了文化和军事领域近代化的起步。
在它的诱导下,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综合检测·知能升级一、选择题1.毒品危害之烈使我们想起不堪回首的鸦片战争和名垂青史的民族英雄林则徐。
下列对鸦片战争的表述,正确的是( )A.挑起战争的国家是美国B.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成为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C.战争的结果是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D.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2011·河北中考)下图数据的变化,主要是由于签订了( )A.《南京条约》B.《瑷珲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3.“圆明园,我为你哭泣!”同学们学习了“火烧圆明园”这段历史后,内心充满了悲愤和痛惜。
下图是2003年保利集团以3千多万港币的价格拍下的圆明园故物——猴、虎、牛三铜首。
抢走它们的外国侵略者和时间是( )A.俄国——1858年B.英国——1859年C.英法联军——1860年D.八国联军——1900年4.英国人呤唎在其著作中记载:“1862年9月21日,这个美国兵痞,头一个为清军服务的美国人华尔,在率军攻打……慈溪的时候,中弹身亡。
”这反映的是( )A.清军抗击美军B.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C.鸦片战争D.太平军抗击洋枪队5.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左宗棠收复新疆②邓世昌抗击日军③林则徐虎门销烟A.①②③B.③①②C.③②①D.①③②6.(2011·绵阳中考)“七一”学校历史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几位同学对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历史人物的看法产生了分歧。
一位同学认为他采用西方科技兴办近代企业,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另一位同学认为他签订了《马关条约》,是个卖国贼。
这两位同学讨论的历史人物是( )A.林则徐B.曾国藩C.袁世凯D.李鸿章7.有一张发行于1900年的外国明信片,画面描述的是8个身着不同制服的外国士兵正在围攻“中国龙”。
它所反映的列强侵华战争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8.(2012·江西中考)有人对中国近代某条约的危害作了形象描述:“荷枪实弹的强盗不仅蛮横地拆除了我们家的大门,而且耀武扬威地开进我们的院子,旁若无人地站在我们家的甬路两侧。
甚至还颐指气使地闯进我们的堂屋,用枪指着我们的脑袋。
”此条约的主要影响是( )A.严重侵犯了中国的领海主权B.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D.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9.某同学制作了下面图示。
根据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空白方框内应填写(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民族工业产生→→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10.(2012·佛山模拟)李鸿章认为“西洋方圆千里,岁入财赋动以万计,无非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丁口等税”。
洋务运动中清政府仿效西方这一做法而采取的措施是( )A.创办军事工业B.发展民用工业C.筹建新式陆海军D.派遣留学生11.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表现在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维新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其表现主要在于( )A.兴办近代军事工业B.传播新思想C.开始兴办新式学堂D.筹建海军12.(2012·张家港模拟)某处名胜古迹有这么一副对联:“废两千年帝制,首义归功先行者;积四十载经验,遗言启迪后来人”。
你认为该对联评价的历史人物是( )A.康有为B.孙中山C.陈独秀D.蒋介石13.有人认为,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是革新道路上的“量变”,辛亥革命是个“飞跃”。
这里的“飞跃”指的是辛亥革命( )A.推翻了封建制度B.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C.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D.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14.民国时期有人说:“他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清道夫,他把启蒙的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
因此时时被那无数吃惯孔孟的老头子们跳脚痛骂,怪他不识货。
”上文中“洒水清道”的“他”是( )A.林则徐B.陈独秀C.李鸿章D.康有为15.1918年底,北大学生解万民翻开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杂志《每周评论》,立即被其犀利的文笔和深邃的思想所吸引。
这种思想主要是指( )A.“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B.“变法维新”的思想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D.马克思主义思想二、非选择题16.(2011·鸡西学业考)请仔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英、法等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材料二经历了从“师夷长技”到变法维新的探索,人们发现温和的改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旧制度。
于是,人们举起义旗,发动革命,推翻旧王朝,建立了共和国。
接着,高举民主、科学大旗,吹响了思想解放的号角。
(1)材料一中“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指的是哪四次侵华战争?(2)材料二中,“师夷长技”指的是什么事件?“变法维新”指的是什么事件?(3)材料二中,“人们举起义旗,发动革命,推翻旧王朝,建立了共和国”指的是什么事件?该事件的领导者是谁?(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我们能从中国近代抗争和探索的历史中吸取什么教训?17.(2012·菏泽模拟)近代以来,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的仁人志士们为实现强国之梦不断汲取先进思想,不断探索民族复兴之路。
看图,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1)图一著作的作者是谁?他编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后来哪一派别最先实践了这一主张?(2)图二是谁的译著?传播了哪些进步观点?(3)在图三(同盟会的机关刊物)的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十六字革命纲领阐发为什么?以其为指导思想的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是什么?(4)以图四为主要阵地的思想解放运动高举哪两面大旗?列举这次思想解放运动的主要内容。
(5)图一至图四反映出近代前期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试概括这一历程的特点。
答案解析1.【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1840年,英国挑起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所以A、C、D三项的表述均错误。
故选B。
2.【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从图中可以看出,1843年以来,英国输入中国的商品总值不断增加。
从时间段分析,与《南京条约》的签订有关。
《南京条约》签订于1842年,《瑷珲条约》签订于1858年,《马关条约》签订于1895年,《辛丑条约》签订于1901年。
故选A。
3.【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大量文物流失海外。
4.【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1862年9月,太平军围攻浙江宁波,在慈溪的战斗中,太平军击毙华尔,严惩了洋枪队。
5.【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1878年,左宗棠收复除伊犁外的新疆地区;在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抗击日军,壮烈牺牲;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故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B。
6.【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
19世纪60至90年代,以李鸿章等人为代表的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895年,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所以D项符合题意。
7.【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
根据题干中的“1900年”“8个身着不同制服的外国士兵”即可推知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8.【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中国近代某条约的危害”,链接所学知识辨析备选项,B项是《南京条约》的影响,C项是《马关条约》的影响,D项是《辛丑条约》的影响,因为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列强的行为与题干中描述的相似,他们首先在天津拆毁大沽炮台,占领天津后又向北京进犯,然后攻入北京,在北京大肆烧杀抢掠,最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从而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所以D项正确。
9.【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为维护清朝的统治,一些开明的官员掀起了“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故选A。
10.【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从“财赋……无非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丁口等税”即可推知措施是洋务派以“求富”为口号开办的民用工业。
故选B。
11.【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
洋务运动侧重于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开始兴办新式学堂、筹建海军都是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维新变法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故选B。
12.【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
题干的关键信息是“废两千年帝制,首义归功先行者”,再结合选项,可知是指孙中山,故选B。
13.【解析】选C。
本题主要考查对辛亥革命历史影响的理解能力。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但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故答案为C。
【拓展延伸】如何正确认识辛亥革命的进步性与局限性进步性:(1)政治上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2)经济上冲击了封建制度,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传播了资产阶级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社会生活上,颁布了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等法令,使用新式称呼和礼仪,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平等思想。
局限性: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清王朝,没有推翻封建制度,中国仍然处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14.【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孔孟”,即儒家思想;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掀起新文化运动,斗争矛头直指封建儒家思想;李鸿章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的统治;康有为主张学习西方,变法图强。
所以B项符合题意。
15.【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
为了扩大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在北京创办了《每周评论》。
16.【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的能力。
第(1)题紧扣“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第(2)题“师夷长技”即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洋务运动,“变法维新”指的是戊戌变法。
第(3)题根据“革命”“推翻旧王朝”“建立共和国”可知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第(4)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