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华民族的抗争与探索
- 格式:ppt
- 大小:1.26 MB
- 文档页数:61
近现代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主题内容认知鸦片战争是中国步入近代社会的开端,自此,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逐步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这两大矛盾规定了近代中国人民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既要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又要反对本国封建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国家近代化。
100多年来,从农民、地主到民族资产阶级再到无产阶级,从自发的斗争到有组织的斗争,从向西方寻求真理到向俄国学习,从器物到制度,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的抗争与探索,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取得了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和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
主题内容范围:本主题主要包括近代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探索抗争活动。
主题复习目标:掌握各阶级探索抗争的主要事实、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能够认识近代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探索抗争活动之间的联系,认识到各阶级的抗争探索是向前发展的,水平不断提高;总结各阶级探索抗争的经验教训。
主题知识概要:近代前期1840年~洋务运动基本史实: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
特征:尚未产生新的阶级,主要由农民、地主阶级进行,向西方学习,但停留在“器物”阶层。
19世纪六七十年代~1919年基本史实:早期维新派的主张、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特征:资本主义产生发展,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学习西方制度,企图通过变法、革命等方式建立资产阶级政治体制。
近代后期1919~1927年基本史实:中共成立、工人运动高潮、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大革命的兴起和失败。
特征: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学习俄国革命,坚持城市革命道路;中共领导工人运动失败;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领导大革命。
1927~1937年基本史实:三次武装起义、八七会议、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五次反围剿、长征、遵义会议、八一宣言、西安事变。
专题二: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一、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抗争与探索史(一)清朝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1、1839年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
2、鸦片战争中,关天培、陈化成等爱国将领为国捐躯。
3、中法战争中,刘铭传在台湾击退法军,冯子材领导取得镇南关大捷。
4、甲午中日战争中,左宝贵、邓世昌、徐邦道、丁汝昌等英勇杀敌或壮烈殉国。
(二)农民阶级反封建反侵略斗争和探索1、三元里抗英斗争(1841)2、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1)意义: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②建立了政权,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③它的失败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④它的光辉业绩,激励着中国人民继续奋斗。
(2)失败原因:①农民阶级没有科学理论作指导。
②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3、义和团运动(1898—1900)(1)口号:“扶清灭洋”(具有爱国性质,但却有致命的弱点:笼统排外的性质与对清政府的警惕性不足)(2)意义:是中国近代一次以农民为主的反帝爱国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阻止了中国殖民地化进程。
※农民阶级由于其阶级的、时代的局限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作为无产阶级最忠实的同盟军,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地主阶级探索强国之路的主张和实践1、鸦片战争时期,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开始面向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但未能付诸实践。
2、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1)代表人物:中央以奕訢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
(2)根本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即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3)主要内容:①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兴办新式学校,设立译馆,派遣留学生。
②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开办民用工业,筹建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
近现代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41、近代前期中国人民抗争与探索的主要特点①探索的广泛性。
由于列强不断侵华,对中国各阶级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害,必然导致各阶级人士的反对。
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社会最主要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就导致了各阶级在反对外来侵略,维护国家利益方面必然有一致的一面。
②具有普遍向西方学习的特点(义和团运动除外)。
这因为外国侵略不仅打开了中国的,也开拓了人们的眼界,外国列强的坚船利炮促使人们看到了西方的先进和中国的落后现实。
③探索具有一定的层次性。
由学技术到学政治、经济制度和思想观念;由学君主立宪到某某某某。
④具有明显的继承性。
前后提出的各种救国方案既有继续又有发展,既有量变,又有质变。
如洋务派继承了地主阶级抵抗派“师夷长技”的思想,又有一定的变化,在维护封建统治这一点上是一致的,是量的积累。
早期维新派脱胎于洋务派,继承了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思想,又发展为学习西方的政治和经验,在学习西方的问题上,由器物层次发展到制度层次,有了质的飞跃。
⑤取得了一定成果,但都未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一方面是由于阶级的局限性;另一方面是因为反动势力的强大。
2、建国以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败得失的规律和认识:①建设取得成就的原因: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制定出符合国情的路线方针政策。
广大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在新的社会制度下得到发挥。
而且,党的领导干部和群众能及时纠正工作中出现的失误。
②经济工作失误的原因:对中国国情认识不清;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理论根源是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后逐步否定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没有把工作重心放到经济建设上;某某法制不健全。
③经验教训:应该把党的工作重心放到经济建设上来;只有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响结合,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成功;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加强和健全某某法制建设。
专题四:近代列强的侵略和中华民族的抗争与探索【精拓展】列强侵华的特点(1)从时间上看,列强侵略集中在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上半期。
(2)从侵略国家上看,既有老牌强国英国、法国等,又有新兴强国日本等。
(3)从侵略方式上看,经历了从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从战争侵略到“以华制华”的转变。
(4)从影响上看,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角度二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角度三中国近代化探索【精拓展】1.近代列强侵华与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对应关系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中国见识到西方的船坚炮利,于是以“自强”为口号,以“师夷长技”为主要内容的洋务运动兴起。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中国人思索为何学了西方的技术仍旧失败,在探究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基础上,以改革中国政治制度、救亡图存为主要目标的戊戌变法兴起。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签订的《辛丑条约》,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于是以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为主要任务的辛亥革命兴起。
2.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屡屡失败的原因(1)根本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2)主观原因:近代中国经济落后、政治腐败、武器落后,统治阶级没有坚决反抗侵略的决心。
(3)客观原因: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综合国力迅速提升;侵略者具有很强的掠夺性。
【跟踪练习】1. 以下示意图从某个角度反映了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其中①应为A .俄国割占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B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开设工厂C .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D .允许列强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2. 从19世纪60年代起,经过30多年的努力,清政府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民用工业。
在这一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一批近代知识分子却认为西方的技术与制度是统一的,因此他们介绍西方的法律和制度,呼吁从制度上进行变革。
材料反映的史实是( ) A.虎门销烟、第一次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C.洋务运动、维新变法 D.甲午中日战争、义和团运动3. 右表反映了中国近代前期有识之士的探索历程,①处应填 A .军事技术B .文学艺术C .实业救国D .民主共和材料一 1860年天津成为通商口岸,以外贸为先导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