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化瘀解毒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120例
- 格式:pdf
- 大小:255.69 KB
- 文档页数:1
病例分享慢性萎缩性胃炎,用中医1方中药!【组方】党参12g白术10g茯苓15g陈皮10g半夏10g香附10g砂仁8g川朴10g乌药10g丁香5g干姜10g山楂15g神曲12g 麦芽12g甘草3g【功效】温中健脾,疏肝解郁。
【主治】萎缩性胃炎,属脾胃气虚兼肝郁者。
症见形体消瘦,面色无华,神清倦怠,皮肤干燥;舌苔薄白,舌质淡,舌体胖大,舌边有齿痕,脉弦细无力。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慢性萎缩性胃炎典型案例王某某,男,54岁。
主诉反复胃痛10余年。
10年前因情志不畅,出现胃部疼痛,以后常因饮食失宜或情志不畅症状加重。
经胃镜检查及病理活检:胃黏膜萎缩性胃炎伴轻度肠上皮化生。
诊为萎缩性胃炎。
几年来不时出现胃部隐痛,喜温喜按,有时痛连两胁,饮食减少,食后胀满,下午及夜间胀甚,大便溏,日行1~2次,肢倦乏力。
检查:形体消瘦,面色无华,神清倦怠,皮肤干燥;舌苔薄白,舌质淡,舌体胖大,舌边有齿痕,脉弦细无力。
诊断:萎缩性胃炎,属脾胃气虚兼肝郁者。
治疗:温中健脾,疏肝解郁。
以香砂健脾疏肝汤,水煎服。
二诊:服上方25剂,胃及两胁隐痛消失,腹胀减轻饮食增加,精神好转,大便正常;脉象弦细,舌苔薄白,舌质淡红,舌体肥大。
上方去丁香,加川芎8g,党参改为15g,嘱继服。
三诊:上方共服40余剂,饮食正常,诸症消失,体重增加2kg。
胃镜及胃黏膜病理活检:胃黏膜呈轻度浅表炎。
【方解】方中以香砂六君子汤益气和胃,燥湿化痰;山楂、神曲、麦芽消食和胃;厚朴行气宽中除满;乌药、丁香行气疏肝,散寒止痛;干姜温补中焦,暖肝散寒;甘草调和诸药。
诸药合用,共奏温中健脾,疏肝解郁之功。
脾胃为仓廪之官,主运化和受纳水谷,寒邪犯胃、饥饱失常或情志不畅均可以引起脾胃受损,胃失和降而发生疼痛。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情志不舒,则肝不得疏泄,横逆犯胃而作痛,日久必然导致脾胃功能虚弱而迁延难愈。
本方证虚实互见,故治疗肝脾同治,温中健脾,疏肝解郁,而收良效。
健脾养胃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钟伟文【摘要】目的:观察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时应用健脾养胃活血化瘀法的效果。
方法在2014年2月—2015年2月梅州市第二中医医院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选取3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时间,将患者分为实验组(n=15)和参照组(n=15),参照组患者行丽珠得乐治疗,实验组行健脾养胃活血化瘀法,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
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治疗中,采用健脾养胃活血化瘀法,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患者的治疗满意度得到了提升,健脾养胃活血化瘀法在临床中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the application of blood circulation of the spleen and stomach treatment of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Methods In February 2014 -Patients with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in February 2015 in our hospital , 30 cases for the study , according to the time of treatment,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n=15) and the reference group (n=15), patients with the reference group Franc Sidel treatment , the experimental group underwent spleen and stomach blood circulation , the treatment effect was observ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reference group ( P <0.05 ) ,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Conclusions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 the use of spleen and stomach blood circulation , the patient's condition has been effectively controlled , thepatient's treatment satisfaction has improved , spleen and stomach blood circulation method in clinical applications with Significance .【期刊名称】《广东微量元素科学》【年(卷),期】2016(023)010【总页数】3页(P29-31)【关键词】健脾养胃;活血化瘀法;慢性萎缩性胃炎【作者】钟伟文【作者单位】梅州市第二中医医院,广东梅州 514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3.32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科疾病,主要症状是胃黏膜出现萎缩现象,慢性萎缩性胃炎作为消化系统疾病,腺体减少是比较明显的特征,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脘痛和胃痞范畴内的,其作为比较难以治愈的疾病之一,并没有十分完善的治疗方法,但健脾养胃活血化瘀法在临床中的效果与其他方法相比还是比较良好的,所以本文对健脾养胃活血化瘀法在临床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药方剂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药方剂
内科消化类中药处方(一)
【辨证】脾胃虚寒,气滞血瘀。
【治法】补气温中,活血散瘀,消肿生肌。
【方名】益中活血汤。
【组成】黄芪30克,肉桂8克,吴萸10克,丹参15克,乳没各8克,生蒲黄13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川芎12克,乌药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孙咸茂方。
中药处方(二)
【辨证】肝郁胃寒。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散寒。
【方名】疏肝和胃汤。
【组成】柴胡10克,瓜蒌仁15克,川连10克,枳壳10克,木香15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草豆蔻10克,半夏15克,榔片10克,莱菔子10克,黄芩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王兆松方。
中药处方(三)
【辨证】肝郁胃虚。
【治法】疏肝健胃,益气活血。
【方名】疏肝健胃汤。
【组成】柴胡10克,党参10克,百合15克,山药10克,当归10克,郁金10克,乌药10克,乌梅10克,赤芍10克,甘松5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夏度衡方<胃炎>。
中医疏肝健脾活血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分析摘要】目的:中医疏肝健脾活血疗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本次研究选择了在2012年至2016年阶段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0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均为50例患者。
观察组患者给予柴胡疏肝散加减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多潘立酮和枸缘酸铋钾进行治疗。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整体临床疗效明显比对照组患者优秀,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患者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医疏肝健脾活血疗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且显著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和良好的临床治疗安全性。
【关键词】中医疏肝健脾活血;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疗效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临床研究表明,该疾病主要是由于患者的不良饮食习惯导致的,其具有易反复发作的临床特征[1]。
且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饮食结构及饮食习惯的改变,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2]。
因此,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给予及时、有效的临床治疗是十分必要的。
近年来,中医药在临床疾病治疗中的优势作用逐渐凸显,笔者应用中医疏肝健脾活血疗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1.1基本资料本次研究选择了在2012年至2016年阶段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0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均为50例患者。
观察组50例患者,男29例,女21例,患者年龄为33—64岁,平均年龄为(44.5+3.2)岁。
患者的病程为3个月—9年,平均病程为(3.6+1.1)年。
对照组50例患者,男27例,女23例,患者年龄为34—66岁,平均年龄为(45.4+3.2)岁。
183第15卷 第1期 2013 年 1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5 No. 1 Jan .,2013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以胃黏膜萎缩变薄,黏膜腺体减少或消失并伴有肠上皮化生,固有膜内多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为特点的一种慢性胃炎[1]。
笔者自2009年10月—2011年10月收集102例CAG 患者,采用健脾利湿化瘀之中药汤剂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102例患者均来源于我科门诊,随机分为2组。
治疗组52例,男24例,女28例,平均年龄(37.26±7.27)岁,平均病程(2.72±0.52)年;对照组50例,男21例,女29例,平均年龄(35.73±6.89)岁,平均病程(3.02±0.63)年。
其中伴轻度肠化31例,伴中度肠化37例,伴重度肠化15例。
伴轻度异型增生29例,伴中度异型增生18例。
其中28例同时存在肠化和异型增生,重复计算。
HP 阳性患者,治疗组为45例,对照组为42例。
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诊断试行标准[2],并参照《慢性胃炎的内镜分型分级标准及治疗试行意见》[3]将CAG 患者根据内镜表现分级。
健脾利湿化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丁建华,宗岩(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江苏 淮安 223300)摘 要:目的:观察健脾利湿化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10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2例,予以健脾利湿化瘀之中药汤剂口服治疗;对照组50例,给予养胃舒颗粒口服治疗。
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胃镜改善、病理变化及HP 转阴率;并停药3个月后观察临床症状复发情况。
萎缩性胃炎症状—治疗萎缩性胃炎特效偏方萎缩性胃炎的症状常表现为上腹部隐痛、胀满、嗳气,或消瘦、贫血等。
该病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数目减少,胃黏膜变薄,黏膜基层增厚,或伴幽门腺化生和肠腺化生,或有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
在治疗方面通常采用弱酸、抗幽门螺杆菌、增加黏膜营养等方法。
治疗萎缩性胃炎特效偏方:舒肝健脾汤(陈景河)【组成】乌梅10g,柴胡15g,白芍20g,山药15g,白术15g,党参20g,神曲20g,焦楂30g,厚补15g,延胡索20g。
【功效】舒肝健脾。
【主治】萎缩性胃炎,属肝郁脾虚者。
症见神志清楚,面色无华,体瘦弱。
舌质淡红,苔白厚,脉弦细缓弱。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方解】方中延胡索化瘀而止痛,祛久病停瘀之患。
柴胡疏肝解郁,配伍白芍养血柔肝,以散标实;参、术、山药补脾之虚,培元固本;乌梅助肝牌化酸之力,用焦、神曲消食面健胃;厚朴理气宽中以除痞满之证。
诸药合用,标本兼治,共奏解肝郁,健脾补虚之功。
【点评】菱缩性胃炎,按中医分型,无统一标准。
据脉弦缓细弱,以肝郁为标,脾虚为本。
肝郁因脾虚,脾气不能人肝,曲直不能作酸,都气横犯脾胃,致逆气作胀,脾虚因肝郁无力疏土,故脾不运化,是其胀之来由也。
诸药共奏解肝郁、补脾虚之功,标本兼治,其证自愈。
患者生活中应该注意锻炼身体,提高体质,适应气候冷暖变化。
要劳逸结合,不要过于繁忙、紧张,要按时吃饭。
保持良好的情绪,避免精神过度紧张、恐惧,避免情绪低落与压力过大。
饮食方面注意饮食宜规律,少量多餐,细嚼慢咽、进食少量少渣半流食。
改变不良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
光明中医2020 年6 月第35 卷第12 期CJGMCM June 2020. Vol 35. 12• 1823•【临床研究】健脾活血解毒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临床观察$马坤1蒋宇2伊春锦1摘要:目的观察健脾活血解毒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 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7例和对照组29例,治疗组采用健脾活血解毒方,对照组采取胃复春治疗,根据2组治疗前 后临床症状积分、胃镜病理积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来判断疗效。
结果治疗组在临床症状、肠化及萎缩改善情况上均优于对照 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上皮内瘤变、Hp感染情况治疗前后差别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
2组均无不良反应。
结论应用健脾活血解毒方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并一定程度改善胃镜病理(萎缩、肠化)。
关键词:痞满;健脾;活血;解毒;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中医药疗法d o i:10.3969/j. issn. 1003-8914.2020. 12.017 文章编号:1003-8914(2020)-12-182343在我国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AG)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较高,占胃 镜检查总数的7.5%〜13. 8%左右,胃癌高发区甚至可达28. l%m。
合并肠腺化生、不典型增生的CAG 为胃癌的癌前状态,如能尽早干预,对预防胃癌有一定的意义。
现代医学对CAG缺乏特异性治疗手段,常规 治疗存在疗程长、易复发等问题。
临床上应用健脾活血解毒方治疗本病取得一定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表11资料与方法1. 1 —般资料病例来源于2012年9月一2015年2月福建省立医院中医科门诊及住院患者,胃镜病理确诊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肠化、上皮内瘤变),中医辨证为脾虚血瘀毒蕴证,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 组。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病程、年龄、性別、胃镜病 理、常见症状对比显示差异较小,具有可比性(尸> 0.05),见表 1、表 5。
疏肝健脾解毒化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52例资料与方法所有87例患者均符合2002年9月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脾胃病第十四次学术交流会制定的《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标准》[1],并经胃镜和病理活检确诊伴有中、重度不完全性结肠型化生和(或)异型增生,且排除①病理诊断疑有癌变及有外科情况者;②合并有心、肺、肝、肾、脑、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及精神病患者;③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参考患者用药意愿,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2例,其中男21例,女31例;年龄27~68岁,平均45.5岁;病程1.5~37年,平均11.5年;单纯伴见肠上皮化生(IM)(或)异型增生(Dys)者分别为27例和15例,同时伴见IM和Dys者10例。
其中中度IM32例,重度IM5例;中度Dys20例,重度Dys5例。
幽门螺杆菌(Hp)阳性35例。
对照组35例,其中男15例,女20例;年龄28~65岁,平均47.6岁;病程1~35年,平均9.8年;单纯伴见IM或Dys者分别为17例和11例,同时伴见IM和Dys7例。
其中中度IM21例,重度IM3例;中度Dys15例,重度Dys3例。
Hp阳性23例。
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和病情轻重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①治疗组:基本方:白芍、丹参各30g,茯苓、炒白术、薏苡仁、半枝莲、白花蛇舌草、枳壳、莪术各20g,当归、柴胡、穿山甲(先煎)各15g,炙甘草5g。
加减:气虚者,加党参、黄芪,去枳壳;阴虚者,加沙参、麦冬、玉竹、乌梅,去茯苓、白术、薏苡仁、白花蛇舌草;阳虚者,加炮姜、制附子;肝火重加黄芩、栀子;湿热重加黄连、车前子;嗳气加旋覆花、代赭石;恶心呕吐加半夏、竹茹;反酸加海螵蛸、煅瓦楞;食后腹胀加鸡内金、焦三仙;便秘加大黄或当归加量;便溏加白扁豆、芡实。
常规水煎取汁,每日1剂,早晚分服。
②对照组:胃复春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
两组均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停用其他胃药及对胃黏膜有刺激或损害的其他药物,并注意畅情志、节饮食、适寒温。
健脾清热化瘀法治疗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探讨在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治疗中应用健脾清热化瘀法治疗的效果。
方法:从2019年8月至2021年7月择取52例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将其按照数字随机表法予以分组,每组26例,对照组实施胃复春治疗,研究组实施健脾清热化瘀法治疗,对照分析两组临床效果。
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2.31%)高于对照组(69.23%),P<0.05;治疗前两组症状积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两组纳呆少食积分、胃脘疼痛积分、胃脘痞胀积分、嗳气积分均低于治疗前,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组间炎性因子指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两组白介素-6、白介素-8、肿瘤坏死因子-α低于治疗前,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3例出现口干现象,对照组2例出现便溏现象,两组口干、便溏等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在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应用健脾清热化瘀法可取得显著疗效,一方面能够对其症状表现有改善作用,另一方面能够对其炎症有减轻作用,且具备较高安全性。
【关键词】健脾清热化瘀法;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症状积分;安全性据相关研究指出,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率比较高,而且发病率呈现出递增趋势,可伴有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而容易导致癌变,对患者健康产生严重威胁,治疗应注重阻碍病情进一步发展,使异型增生、肠上皮化生减轻[1]。
从中医学上分析,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胃痞”、“胃脘痛”、“痞胀”等范畴,中医治疗应注重健脾益气、清热散瘀[2]。
本次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从2019年8月至2021年7月择取52例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将其按照数字随机表法予以分组,每组26例,对照组中男女比例为15:11,年龄62-83(70.85±5.23)岁;研究组中男女比例为16:10,年龄63-84(70.89±5.30)岁;经统计学检验分析组间无意义。
健脾清热活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健脾清热活血方【药物组成】黄芪、丹参、蒲公英,党参、白术、白芍、白花蛇舌草各15克,莪术、黄芩、法半夏、枳实,三七末(冲服),甘草。
加减:脾胃虚弱者,党参,白术;脾虚肝郁者,加柴胡、郁金,枳壳;脾胃湿热者,去白芍,加黄连、砂仁,薏苡仁;胃阴不足者,去法半夏,加麦冬、北沙参。
【适用病症】慢性萎缩性胃炎。
【用药方法】每天1剂,水煎2次,共取药液400毫升,分早、晚服。
3个月为1个疗程,服药1~2个疗程。
【病案举例】陈某,男,56岁。
胃脘痞胀、隐痛5年余。
纤维胃镜检查:慢性胃炎伴糜烂;病理检查:固有腺体萎缩。
幽门螺杆菌阳性。
西医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
诊见:神疲乏力,面色萎黄,纳呆,嗳气,胁肋胀满,舌淡红、苔薄黄腻,脉弦细。
中医诊断:胃脘痛。
证属脾虚肝郁型。
治宜健脾疏肝、清热化瘀。
方用健脾清热活血方加味:黄芪、丹参、蒲公英,党参、白术、白芍、枳壳、白花蛇舌草,莪术、黄芩、法半夏、柴胡、郁金各10克,三七末(冲服)、甘草。
治疗1个疗程后,症状消失。
纤维胃镜检查胃粘膜颜色基本正常;病理检查胃粘膜固有腺体萎缩消失,幽门螺杆菌阴性。
随访1年未见复发。
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程较长,必损伤脾胃中气,虽有脾虚肝郁、脾胃湿热、胃阴不足等诸多兼证。
但以脾虚为根本病机,也是导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重要条件。
脾胃病久,气血必虚,气虚血行不畅则瘀;久病人络,久病必瘀。
因此虚、热、瘀存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全过程。
治当以补、清、消三法合用。
健脾清热活血方中重用黄芪、党参、白术补气健脾,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白花蛇舌草、蒲公英、黄芩清瘀热,解热毒,有利于杀灭幽门螺杆菌;丹参、莪术、三七活血化瘀,有利于炎症的吸收、萎缩腺体的恢复、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现象的消退;法半夏、枳实辛开苦降,和中消痞;白芍、甘草酸甘化阴、缓急止痛。
诸药相配,虚实并治,标本兼顾。
健脾清热化瘀法治疗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摘要】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老年人常见的胃部慢性炎症,容易导致消化不良、胃痛和其他不适症状。
本研究旨在观察健脾清热化瘀法对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并评估其安全性。
通过对XX例患者的资料采集,施行相应的治疗方案并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在临床症状、胃部不适和胃镜检查等方面均有显著改善,且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健脾清热化瘀法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安全性较高。
结论部分总结了疗效评价结果并展望了该方法在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前景,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定的临床启示。
通过本研究的观察与分析,我们得出了一些积极的结论,为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健脾,清热,化瘀,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疗效观察1. 引言1.1 背景介绍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胃炎,多发生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体中。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逐渐增高,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目前,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常规维护治疗,但是很多患者对药物治疗反应不佳或者出现药物耐受性,导致疗效不佳。
寻找一种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健脾清热化瘀法作为传统中医药治疗的一种方法,通过调理脾胃功能、清热解毒、化瘀活血等途径来改善患者的胃炎症状,促进患者的康复。
目前对于健脾清热化瘀法治疗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评价还相对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和实证数据。
本研究旨在通过临床观察,评价健脾清热化瘀法治疗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和临床参考。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健脾清热化瘀法治疗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
通过对患者进行系统观察和治疗,收集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探讨该中医治疗方法在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应用和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参考。
本研究旨在验证该治疗方法在改善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症状,减轻患者痛苦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疗效,并为中医在老年胃病治疗中的应用提供新的临床依据。
健脾活血解毒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疗效观察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胃病,临床表现为胃黏膜变薄、腺体萎缩、功能减退等症状。
该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史复发率。
传统中医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与脾胃功能失调、气血瘀滞、毒素积累等因素有关。
因此,中医药治疗在该病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应用价值。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健脾活血解毒方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疗效和作用机制,为临床提供更为系统、科学的中医药治疗方案,并为深入理解中医药对慢性胃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3.1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选取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健脾活血解毒方为主要治疗方案,采用临床疗效观察的方法,综合评价该方剂在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3.2 研究方法3.2.1 研究对象选取符合下列条件的患者为研究对象:1. 病程在6个月以上,符合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标准;2. 年龄在18-65岁之间,男女均可;3. 无其他严重消化系统疾病和合并症;4. 愿意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3.2.2 研究方案本研究采用开放性、单臂、前瞻性研究设计,选取6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为期8周的治疗观察。
治疗方案为健脾活血解毒方,每次口服10克,每日3次,共计8周。
3.2.3 研究指标收集患者的人口学和临床病史数据,并对患者的胃部症状、胃功能、疼痛指数、血常规、生化指标等进行评估。
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和治疗8周时对患者进行评估,同时记录重要的安全和不良事件。
3.3 数据分析本研究的数据采集、管理和分析将使用SPSS软件进行。
对基线特征和治疗后症状的变化进行描述性统计并进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
四、预期结果和意义本研究预计将探究健脾活血解毒方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中医药在慢性胃病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提供基础数据和临床证据,推广中医药的应用,为中医药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温中健脾化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
乔美洁
【期刊名称】《河北中医》
【年(卷),期】2010(032)005
【摘要】@@ 慢性萎缩性胃炎(cla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消化系统的一种慢性顽固性多发病,具有病程长、反复发作等特点.临床主要表现为胃脘部痞闷、胀满、隐痛、纳差、嗳气、反胃等[1].
【总页数】2页(P671-672)
【作者】乔美洁
【作者单位】上海市浦东新区南汇光明中医医院内科,上海,201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3.320.531;R975.6
【相关文献】
1.活血化瘀法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 [J], 李文峰
2.温中健脾化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J], 乔美洁
3.益气化瘀方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 [J], 程丛彪; 李娜
4.温中健脾养胃汤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 [J], 张芳姣; 吴雄鹰; 张瑜平
5.自拟温中健脾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6例临床观察 [J], 邓碧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健脾养胃活血化瘀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54例
卫永琪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急症》
【年(卷),期】2005(014)012
【摘要】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9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为 1990~ 2003年我院门诊病例,均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相关标准确诊,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 54例,男性 20例,女性 34例;年龄 32~ 65岁,平均(52.29± 9.00)岁;病程 1~ 30年,平均(7.44± 6.31)年.对照组 36例,男性 16例,女性 20例;年龄31~ 65岁,平均(51.31± 10.12)岁;病程 1~ 32年,平均(6.62± 7.14)年.两组上述资料差异无显著性(P 〉0.05),具有可比性.
【总页数】2页(P1227-1228)
【作者】卫永琪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校医院,重庆,40004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3.3+2
【相关文献】
1.健脾养胃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54例临床观察 [J], 谢微杳
2.健脾养胃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 [J], 钟伟文
3.温中健脾养胃汤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 [J], 张芳姣; 吴雄鹰; 张瑜平
4.温中健脾养胃汤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应用 [J], 杨波;寇媛
5.健脾消萎汤加减合香砂养胃丸辅助兰索拉唑三联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疗效评价 [J], 谢佳威;张萍;谷华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健脾化瘀解毒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120例
发表时间:2014-05-28T13:41:53.920Z 来源:《中国医药卫生》2014年第4期供稿作者:王月平[导读]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难治病之一。
王月平
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 200050)【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 18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20例,给予口服中药健脾化瘀解毒方治疗)和对照组(60例,给予口服叶酸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
结果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胃镜下组织学量化标准(悉尼分类系统)临床症状及内镜下组织学改善对比(P<0.05)。
结论中药健脾化瘀解毒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疗效确切。
【关键词】健脾化瘀解毒方慢性萎缩性胃炎 [中图分类号]R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0 5734(2014)04 71 02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内科常见病之一,笔者2007年10月至2013年9月,采用中药健脾化瘀解毒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120例,取得了较好疗效,同时以单纯西药治疗60例作对照,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80例均来自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表现有不同程度的胃脘胀痛、纳差、消瘦、乏力、贫血等。
内镜下(1)胃粘膜色泽改变,多成灰白色。
(2)粘膜皱襞变细变薄,血管显露。
(3)粘膜糜烂或出血。
(4)或有增生颗粒。
全部病例均经内镜病理诊断,符合《实用内科学》(第12版)关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标准。
除外肝、胆、胰脏病变。
随机将180例患者分成中药健脾化瘀解毒方治疗组(治疗组)、西药组(对照组)。
治疗组120例,男69例,女51例;年龄39岁-72岁,平均51岁;病程1年-6年,平均18个月。
对照组60例,男39例,女21例;年龄38岁-71岁,平均52岁;病程9个月-7年,平均20个月。
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治疗组药用黄芪15g、白术10g、茯苓10g、太子参10g、乌梅10g、木香5g、砂仁3g、陈皮10g、半夏10g、莪术10g、丹参15g、蒲公英15g、薏苡仁15g、白花蛇舌草15g。
随症加减,肝气淤滞者加郁金10g、佛手10g、香附10g;脾胃湿热者加黄连3g、白蔻仁3g;脾胃虚弱者加党参10g、升麻9g;胃阴不足者加白芍10g、石斛10g;胃络瘀血者加三七3g(冲)、蒲黄10g。
每日1剂,水煎400ml,2次分服。
治疗3个月为1疗程。
对照组。
单纯口服叶酸10mg,日2次,用药时间同治疗组。
3疗效观察
临床疗效标准显效:胃脘胀痛、纳差、消瘦、乏力、贫血等症状完全消失;有效:症状基本消失,偶有症状出现;无效:症状无变化。
内镜下标准痊愈:胃粘膜恢复正常,病理萎缩消失。
好转:胃粘膜基本恢复,病理萎缩程度减轻。
无效:胃粘膜无改善。
治疗结果:治疗1疗程后,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120例中,显效74例,有效35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90.8%;对照组60例中,显效24例,有效14例,无效22例,总有效率63。
3%(P<0.05)。
两组内镜下粘膜及病理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120例中,痊愈48例,好转50例,无效22例。
总有效率81.7%。
对照组60例中,痊愈10例,好转18例,无效32例,总有效率46.6%(P<0.05)。
4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难治病之一,其发病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约占胃镜受检人数的14﹪左右。
1978年WTO将其列为胃癌的癌前疾病或癌前状态,而在CAG基础上伴发的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则是胃癌的癌前病变。
病程长,缠绵难愈,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诸多不便,部分可发展至胃癌,危及生命健康。
目前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还未完全清楚,西医西药缺乏较好的药物和治疗方法,长期使用会产生副作用,病人服用西药的依从性差。
祖国医学认为,CAG属于“胃痞”、“胃脘痛”、“痞满”等病症范畴”,其发病多因饮食不节、郁思恼怒、劳倦内伤、素体虚弱、久病体虚等有关。
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性质多为虚实相兼、寒热错杂。
在正虚的情况下,气滞血瘀,内毒由生,治疗健脾益气养阴,行气活血,祛瘀解毒。
正气充中,阴阳调和,气血通畅,癌前病变就会逆转。
方中太子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乌梅养阴,香附、佛手、木香、砂仁、陈皮、半夏行气,莪术、丹参活血化瘀散结,蒲公英、薏苡仁、白花蛇舌草祛瘀解毒。
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化瘀解毒之效。
现代药理研究,莪术、白花蛇舌草有明显的抗萎缩、肠上皮化生作用。
实践证明,中医药能明显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症状,部分萎缩性胃炎或轻度的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可获得逆转。
这可能是中医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病理中的多方面起到综合协同作用所致。
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与非典型增生等胃癌前病变的西医药疗效不佳,开展中医药逆转胃癌前病变的研究显得非常重要。
中医治疗健脾益气养阴,行气活血,祛瘀解毒,通过增强胃粘膜屏障、调节胃肠运动、阻止胆汁返流、抗HP感染、调节免疫机能等综合作用,可能使萎缩的腺体恢复正常,甚至异型增生和肠化消退,癌前病变可望逆转。
为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与非典型增生等胃癌前病变的临床应用探索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