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心理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590.00 KB
- 文档页数:10
心理发展的普通特征心理发展是指个体在生命过程中心理状态的变化和发展。
它涉及到个体认知、情感、社交等多个方面的发展。
以下是心理发展的普通特征:1. 婴儿期(0-2岁)婴儿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起点,此时婴儿对外界刺激反应敏感。
他们会通过吸吮、触摸等方式来探索世界。
在这个阶段,婴儿的情感主要与母亲或者主要照应者建立联系,形成依恋关系。
2. 幼儿期(2-6岁)幼儿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
幼儿开始发展自我认知和语言能力。
他们能够使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此外,幼儿在这个阶段也开始与同伴进行互动,学会分享和合作。
3. 学龄前期(6-12岁)学龄前期是个体认知和社交能力的重要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儿童逐渐掌握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他们开始独立思量,并且能够理解和遵守规则。
此外,儿童在这个阶段也开始形成自我认同和自尊心。
4. 青春期(12-18岁)青春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经历身体和心理上的巨大变化。
他们开始探索自我身份和独立性,并且对自己的未来有更多的思量和规划。
青少年也开始建立更加密切的友谊和浪漫关系。
5. 成人期(18岁及以上)成人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成熟阶段。
在这个阶段,个体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
他们开始承担更多的责任,并且在工作和家庭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成年人也会面临各种挑战和压力,需要应对和适应。
以上是心理发展的普通特征,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需求。
了解个体心理发展的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支持他们的成长。
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个体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心理方面的变化和发展,包括认知、情感、社会和道德等方面。
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多种,包括基因、环境和个人经验等,下面将详细介绍。
基因基因是指遗传信息的单位,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基础。
人类基因的组合决定了每个人的体型、智力和性格等方面的特点。
因此,基因对个体心理发展具有明显的影响。
例如,研究表明,基因会影响个体的智力水平。
一些智力相关的基因如APOE、BDNF等,对人的智力和认知功能有重要作用。
此外,基因还会对情感和社交能力产生影响。
例如,一项研究表明,携带“社交基因”基因变异的人比不携带该基因变异的人具有更好的情感沟通能力。
环境环境也是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
环境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外部环境和气候、地理位置等自然环境等内部环境。
在这些环境中,促进和阻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都存在。
首先,家庭环境是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早年的家庭环境对个体心理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温暖、稳定的家庭环境能够促进个体情感和心理健康的发展。
相反,一个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的家庭环境会严重阻碍个体身心健康的发展。
其次,学校和社会环境也对个体心理发展有影响。
在学校和社会环境中,同伴关系和社交能力的发展尤为重要。
一个积极、健康的同伴关系可以促进个体情感和社交能力的正常发展。
相反,孤独、被忽视和欺负等负面经验会给个体的心理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
个人经验除基因和环境外,个人经验也对个体心理发展有显著的影响。
个人经验包括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经验等。
这些经验不断塑造和影响着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
例如,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经济困难和挫折等经验可以训练和培养其恢复能力和适应性,有助于其更好地发展个人认知和情感能力。
然而,过度的负面经验则会对个体心理健康造成损害。
总之,在个体心理发展中,基因、环境和个人经验三者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和行为。
个体心理发展名词解释
个体心理发展是指人类个体从出生到衰亡的整个过程的心理发展。
它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概念,涵盖了个体在各个发展阶段的心理变化和特征。
心理发展是一个整体过程,包括发生和发展两个方面。
发生指的是心理“从无到有”,发展指的是从简到繁,从低级到高级。
通常所说的心理发展,多指人的个体心理发展,这是从狭义上理解心理发展。
个体心理发展的整体性是指作为整体的心理活动具有独特的质的规定性,心理发展是在各种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中进行的。
它不等于各种心理现象特征相加的集合,而是在各种心理过程中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中进行的。
个体心理发展贯穿于人的一生,包括胎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等阶段。
每个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和任务都不同,但每个阶段的心理发展都是整体性的,各种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个体心理的发展。
个体心理发展的研究对于了解人类自身的发展规律、预测个体的心理变化、促进个体潜能的发挥以及提高教育、医疗保健等领域的服务质量具有重要的
意义。
同时,个体心理发展也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个体心理发展的四个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逐步前进的过程,由低级向高
级、由简单到复杂。
在发展过程中,每个阶段的发展顺序和速度相对稳定,变化较小。
同时,个体心理发展也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
2.定向性与顺序性:个体的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例如,
儿童先学会抬头、坐、爬、站立等动作,然后才会走路、跑步等。
这些顺序是固定的、有规律的,不能随意改变。
3.不平衡性:个体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不同方面的心理发展速度和时
间有差异。
例如,儿童的认知能力在出生后几个月内快速发展,而语言能力则需要到几岁时才能快速发展。
4.差异性:每个个体都有其独特的发展特点,存在个体差异。
即使是在同
一年龄段内的儿童,他们在兴趣爱好、能力水平、性格特点等方面也会有所不同。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特征并不是绝对存在的,每个个体的发展都会有所不同。
在实际应用中,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需要关注儿童的发展特点,根据儿童的需求和特点来提供合适的支持和指导,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第八章个体心理发展教学目标:1.掌握心理发展的含义、青少年发展的特征2.掌握发展的理论及其阶段划分教学重点:1.心理发展的含义、青少年发展的特征2.发展的理论及其阶段划分教学难点:1.青少年发展的特征、发展的理论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时数:4教学过程:一、心理的发展及其主要特点(一)心理发展的含义心理发展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得到改造,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
发展变化从开始到成熟大致体现为:一是反映活动从混沌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演变;二是反映活动从不随意性、被动性向随意性、主动性演变;三是从认识客体的外部现象向认识事物的内部本质演变;四是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演变。
发展通常使个体产生更有适应性、更具有组织性、更高效和更为复杂的行为。
(二)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1.连续性与阶段性强调发展是由外部环境所决定的心理学家,认定发展只有量的累进而不存在什么阶段;强调发展主要由内部成熟或遗传所决定的心理学家,更倾向于发展是有阶段的,是南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当然,更多的人主张心理发展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
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的飞跃,也即表现为发展的阶段性。
2.方向性和不可逆性正常情况下,心理发展一般具有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
个体动作的发展,就遵循自上而下(从头到脚)、由躯体中心向外围、从大肌肉动作到精细动的发展规律,这些规律呵概括为动作的头尾律、近远律和大小律,体现在每个儿童身上。
都是如此。
3.不平衡性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并不总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发展的,而是体现出多元化的模式,表现在:不同系统在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不同;同一机能系统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从总体发展来看,幼儿期出现第一个加速发展期,然后是儿童期的平稳发展,到了青春期又出现第二个加速期,然后再是平稳地发展,到了老年期开始出现下降。
论述影响个体心理发展,人格形成和身心健康发展的
因素
1. 遗传因素:遗传背景对个体的心理发展和人格形成有重要影响。
个体通过遗传方式获得了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这些特征可能会对其心理发展和人格形成产生影响。
2. 环境因素:个体所处的环境对心理发展和人格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等都会对个体的价值观、行为模式、社交能力等产生影响。
3. 文化因素:个体所处的文化背景对其心理发展和人格形成也有显著影响。
文化价值观、社会规范和传统习俗等会塑造个体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自我认同等方面。
4. 社会互动因素:社会互动是个体心理发展、人格形成和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互动关系、社交技巧的培养和社交经验的积累都对个体的心理发展和人格形成起着积极作用。
5. 学习与经验:个体通过学习和经验的积累来获取新的知识、技能和认知能力。
学习和经验的积累对个体的心理发展和人格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也能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
6. 心理创伤和应对方式:心理创伤如暴力、虐待、亲密关系破裂等都可能对个体产生严重的心理影响。
个体的应对方式和心理韧性也会影响其对创伤的适应和恢复程度。
7. 健康习惯和生活方式:良好的健康习惯和积极的生活方式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饮食习惯、睡眠质量、运动锻炼以及
应对压力的方式等都会对个体的健康产生直接影响。
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个体心理发展是指个人在生命过程中心理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和发展过程。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指在不同阶段个体心理发展的共同特点和普遍规律。
1. 运动发展规律: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运动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从出生时无法控制运动到逐渐掌握基本运动技能,个体的运动发展是与心理发展相互关联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运动能力和协调性不断提高,能够进行更加复杂的运动行为。
2. 感知与认知发展规律:感知与认知是个体心理发展中的重要方面。
在早期阶段,个体通过感觉器官获取信息,并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个体逐渐能够使用语言和符号来表示和处理信息,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模式。
3. 情绪与社会性发展规律:个体的情绪发展从出生时基本只有愉悦和不愉悦的反应,逐渐发展为更加复杂的情绪体验,如喜怒哀乐等。
随着社会经验的积累,个体的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能力也在逐渐发展。
同时,个体也经历了社会性的发展,从早期的依赖与亲近,到逐渐形成自我意识和社交技能。
4. 性格与个性发展规律:性格和个性是个体心理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个体的性格在早期较为稳定,但随着发展和成长,受到内外环境的影响,个体的性格和个性也会发生变化。
个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出现不同的特征和表现,同时也会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
5. 自我认同与成熟发展规律:自我认同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在青春期特别突出。
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寻求并建立自己的身份和认同。
经过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的尝试和探索,个体逐渐明确自己的兴趣、价值观和人生目标,并形成相对稳定的自我认同。
以上是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会经历运动、感知与认知、情绪与社会性、性格与个性、自我认同与成熟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这些发展规律对于理解个体的心理过程和提供相应的教育和心理咨询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个体的心理发展概述心理发展是指个体在生命过程中,从出生到成熟,经历了一系列心理变化和认知能力的增长。
这种发展在个体的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个体的行为、情感和思维方式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概述个体的心理发展,并探讨其与生活经历、社会环境以及遗传因素的关系。
1. 儿童期的心理发展儿童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包括身体和认知能力的快速发展。
儿童在这一阶段会经历语言发展、感知能力提升以及社交技能的学习。
此外,儿童的自我概念和道德价值观也在此阶段逐渐形成。
2. 青少年期的心理发展青少年期是充满挑战和探索的阶段,个体在这一时期面临身份认同和独立性的探索。
青少年的思维方式逐渐从具体操作到抽象推理的转变,并开始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此外,青少年也经历了性别角色认知的发展和社交技能的进一步提升。
3. 成年期的心理发展成年期是个体的心理成熟和稳定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个体加强了对自己的认知,建立了自我概念和自尊心,并且开始追求个人目标和人生意义。
成年人的心理发展还涉及到个体的情绪管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人际关系的发展。
4. 老年期的心理发展老年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个体在这个阶段面临身体衰老和生活环境的改变。
老年人会经历身份和角色的转变,以及对自己过去经历的回顾和评价。
此外,老年人的心理发展还涉及到如何应对生活的挑战、维持积极的心态和与社会保持联系的能力。
总结起来,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个体的生活经历、社会环境以及遗传因素都对心理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了解个体的心理发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关心他人,同时也有助于个体更好地认识自己,促进个人的自我成长和成熟。
1、心理发展的含义: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随着年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得以改进,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大致体现为:①反应活动从混沌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演变;②反应活动从不随意、被动向随意、主动演变;③从认识客体的外部现象向认识事物的内部本质演变;④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演变。
这一系列的变化使人类个体对环境更有适应性,能够表现出更有组织、更高效和更为复杂的行为,这一过程在青少年期最为典型。
2、心理发展的实质:①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发论观点②个体心理发展的外铄论观点③个体心理发展的建构观点和社会文化历史观点总结: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同时受到来自个体遗传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单纯地肯定其中一个方面而否定另一个方面都是曲解了心理发展的实质.3、心理发展的特点:①连续性和阶段性②方向性和可塑性③常态发展和个别差异④发展的关键期⑤历史和文化背景4、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个人因素对个人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先天遗传因素、身体状况、个人经历、性格、能力、情绪等。
1.先天因素先天遗传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生物学特征,同时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一个人的气质、能力、性格等都要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
从孩子们的身上,可以看到其父母的影子,他们有一些相似之处。
即使分开生活的双胞胎,他们在不同的环境下成长,也会有相似的地方。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的遗传性疾病还是难以避免,但是我们要尽量避免人为造成的遗传疾病。
遗传性疾病会导致孩子语言、思维能力障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生理和心理都不健康,因此优生优育是心理健康的基础.2.身体状况健康的身体是心理健康的前提。
孩子营养不良或是营养过剩都会影响大脑的发育,可导致智力发育迟缓,不适应社会环境,影响心理健康.身体缺陷会导致孩子不能正常地发挥机体功能,比常人敏感,对社会环境的变化很难适应,并且有自卑等不健康心理。
同时疾病也会影响心理健康,疾病会导致生理功能受到损害,使承受压力的能力减弱,从而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例如,患有艾滋病的患者,他们不仅要承受病痛的折磨,还要遭到社会上一些人的歧视,他们的心理就会出现问题.有的可能产生报复心理,有的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第八章 个体心理发展1.什么是发展?发展具有哪些主要特点?心理发展是指个体随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得到改造,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
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有:(1)连续性与阶段性;(2)方向性和不可逆性;(3)不平衡性;(4)个别差异;(5)发展的关键期。
2.什么是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关键期对早期教育具有什么借鉴意义?心理学家所讲的关键期是指,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如在此时给以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
关键期是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脑在结构和功能上都具有很强的适应和重组的能力,易于受到环境的影响,是可塑性最大的时期。
斯拉金在综合了许多文献后认为,人类的探究行为、攻击性行为、音乐学习、人际关系的建立等等,经早期学习更有效。
关键期对早期教育的启发意义在于,不同的心理发展内容其关键期开始和达到高峰的时间是不同的,如依恋形成的关键期是0~2岁,口语学习的关键期是1~3岁,音乐学习是5岁以前,外语学习的关键期是10岁以前。
若要早期教育达到最好的效果,应充分利用关键期,在恰当的时间里提供恰当的有效刺激,过早或过迟都不利于相应心理机能的发展。
对于关键期问题还需进一步研究,所要注意的是:①要科学地确定儿童发展各方面的关键期,而不是出于简单的推断;②要充分利用关键期良好时机,采取积极的教育措施促进发展,而不是等待自然发展;③要重视关键期对发展的作用,但不局限于此,错过关键期的儿童或成人仍可通过适宜的教育获得良好的发展。
3.成熟论、行为主义观、精神分析论、相互作用观是如何看待个体心理发展的?(1)成熟论对个体心理发展的看法成熟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
格赛尔认为,心理发展是由机体成熟预先决定与表现的。
成熟是推动心理发展的主要动力,没有足够的成熟,就没有真正的发展与变化。
个体心理发展有关的四种理论由于研究者对心理实质的见解不同,因而对于心理发展实质的理解存在分歧。
分歧的焦点是:个体的心理发展究竟是先天生理成熟的表现还是后天环境影响的结果。
围绕这一问题,出现了一些完全对立的观点,同时也有人试图调和对立观点而提出了折中的看法。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发论观点该观点认为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完全是由个体内部所固有的自然因素预先决定的,心理发展的实质是这种自然因素按其内在的目的或方向而展现的。
外部条件只能影响其内在的固有发展节律,而不能改变节律。
内发论观点又称自然成熟论、预成论、生物遗传决定论等。
以美国心理学家霍尔(G.S.Hall)、奥地利心理学家彪勒(K.Bühler)等为代表,从生物发展来看心理发展,将个体的心理发展过程视为复演物种进化的过程,心理发展是按预先形成了的生物学形式,即按遗传程序进行的,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参见朱智贤,1980)。
比如,霍尔认为胎儿的发展复演了动物进化的过程,而出生后的心理发展则复演了人类进化的过程。
以弗洛伊德(S.Freud)为代表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存在于个体的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发展的永恒力量。
以马斯洛(A.H.Maslow)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则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是人固有潜能的自我实现的结果。
人不是被浇铸、塑造或教育成人的,环境的作用最终只是容许或帮助他,使他自己的潜能现实化。
环境、文化等外界因素只是阳光、食物和水,但不是种子(马斯洛,1987)。
从上述观点来看,内发论认为心理发展与生理发展没有什么根本的实质性的区别,心理发展是先天因素成熟的结果,完全否定后天学习、经验在其中的作用。
这就导致了以生理发展曲解心理发展,这是内发论的根本错误所在,是庸俗进化论观点在心理发展问题上的一种表现。
(二)个体心理发展的外铄论观点该观点与内发论相反,认为个体心理发展的实质是环境影响的结果,环境影响决定个体心理发展的水平与形式。
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个体心理发展是指在个体生命周期内,个人心理从胎儿期到晚年期逐渐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连续性和逐渐性发展:个体心理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从胎儿期开始,经过婴儿期、学龄儿童期、青少年期、成年期到老年期,不同阶段之间没有明显的割裂。
同时,个体心理的发展是逐渐的,不是突然出现的,每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延续和发展。
2. 个体差异:尽管个体心理发展具有一般规律,但每个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差异。
这些差异可能来自于个体的遗传差异、环境差异、个体经历的差异等。
所以,每个人的心理发展轨迹都是独特的,没有完全相同的。
3. 累积和积极方向: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逐渐积累、不断推进的过程。
每个阶段的心理发展都建立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之上,并向着积极方向发展。
从婴儿期到成年期,个体的认知能力、情感经验、社会交往等方面都会逐渐增强和提高。
4. 阶段性发展:个体心理发展可以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特征和发展任务。
例如,婴儿期是感知和运动发展的阶段,学龄儿童期是认知和语言发展的阶段,青少年期是身份探索和自主发展的阶段。
不同的阶段对个体心理的要求和发展任务不同。
5. 影响因素的复杂性:个体心理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环境、个体经验、社会文化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塑造和影响个体的心理发展。
例如,个体的遗传基因可能对智力发展起到一定的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刺激和教育经验同样对个体的智力发展有重要影响。
总的来说,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是连续性和逐渐性发展、个体差异、累积和积极方向、阶段性发展以及影响因素的复杂性。
了解这些规律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为合理指导和促进个体的心理发展提供基础。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稿子一嘿,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你知道吗,咱们从一出生,心理就开始一点点变化啦。
就像小树苗慢慢长大,心理也在不断成长。
一开始,咱们啥都不懂,就知道哭哭笑笑,饿了哭,饱了笑。
这时候的心理超级简单,就是本能的反应。
但慢慢地,咱们开始对外界好奇啦,眼睛到处看,耳朵到处听。
等再长大一点,开始有自己的小脾气啦。
想要这个玩具,不要那个食物,这就是自我意识在冒头哦。
而且呀,学习能力也越来越强,学说话,学走路,那股子劲头可足了。
到了上学的年纪,跟小伙伴们在一起,心理又有新变化。
会想要被表扬,被喜欢,要是被批评了,心里可难受呢。
再后来,青春期的时候,那简直是“情绪过山车”。
一会儿高兴得不行,一会儿又莫名其妙地烦恼。
成年之后呢,心理就更成熟啦,能更好地控制情绪,处理各种复杂的关系。
总之呀,个体心理发展就像一场奇妙的旅行,一路上有各种风景和惊喜,咱们就这么一步步成长,变得越来越厉害!稿子二嗨,朋友们!今天咱们唠唠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咱们每个人的心理啊,那都是独一无二又有相似之处的。
小时候,咱们的世界小小的,心里装的就是爸爸妈妈、好吃的和好玩的。
那时候的快乐很简单,一颗糖就能甜到心里。
慢慢地,咱们开始交朋友,懂得分享,也知道什么是友谊。
心里开始有了小秘密,不想告诉别人。
上学后,面对学习的压力,有时候会紧张,会担心考不好。
但也会因为取得好成绩而骄傲自豪,这时候的心理就像是一个调色盘,各种情绪混在一起。
青春期的时候,那想法可多了去了。
对未来充满幻想,又有点迷茫。
喜欢特立独行,想要证明自己长大了。
成年后,心理变得更坚强,能承受更多的责任和压力。
面对困难不再轻易退缩,而是想办法去解决。
在这个过程中,咱们的心理会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但不管怎样,咱们都在努力成长,让自己的心理越来越强大,去迎接生活中的各种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