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研究方法第二次作业(斯滕伯格)
- 格式:pptx
- 大小:1.56 MB
- 文档页数:14
第一章1.被试是心理学研究的逻辑起点或主线答案:错2.利用实验心理范式收集数据属于测评法答案:错3.蔡元培1917年建立心理学实验室标志中国心理学诞生答案:错4.科学心理学与古代心理学最大的区别在于多了现象学和实证的研究方法答案:对5.任何一项科学研究都要有控制性答案:对6.()最早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可以测量的答案:孟子7.()将心理学研究设计和心理学统计分析紧密联系在一起答案:变量8.科学研究的顺序正确的是()(1)选择对象(2)收集数据统计分析(3)证明假设(4)确定问题答案:41239.“心理学虽然有一个长期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是()提出的。
答案:艾宾浩斯10.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核心概念有()答案:心理现象;统计分析;被试;实验设计第二章1.心理学实证研究的类型有答案:因果研究;相关研究2.探究引发变量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是相关研究答案:错3.因果研究设计的方式是答案:平衡分组;非特异性选择4.多个变量均是连续变量,用什么统计方式来进行分析答案:积差相关与多元回归5.探究强化对幼儿绘画兴趣的影响,强化和绘画兴趣分别属于答案:引发变量;引发变量6.探究不同噪音与灯光对工人工作效率的影响,其中噪音、灯光和工作效率都是引发变量答案:对7.探究两水平的类型变量与连续变量之间的关系采用答案:t检验8.探究类型变量与类型变量之间的关系采用答案:卡方检验9.研究变量是心理学研究的逻辑起点答案:对10.心理学研究中比较常见的数据类型是答案:自变量是类型数据,因变量是连续数据第三章1.类型变量的特征是间断性、有限性答案:对2.连续变量都可以处理为类型变量,但类型变量不一定都能处理为连续变量答案:对3.两水平类型变量与连续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统计方法有哪些?答案:二列相关;点二列相关;t检验4.类型变量被人为划分成二分变量,那么该类型变量与连续变量之间的相关采用答案:二列相关5.类型变量本身就是二分变量,那么该类型变量与连续变量之间的相关采用答案:点二列相关6.将类型变量按水平分为多个组,比较多组被试在连续变量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采用答案:方差分析7.下列哪种是属于类型变量与连续变量的研究设计答案:家庭教养类型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研究;自信心高低与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心理健康水平高低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8.探讨多个连续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时,只作相关设想应如何进行?答案:在相关矩阵的基础上做因素分析,形成因素负荷矩阵;形成变量间的积差相关矩阵,展示出两两变量间的相关;统计各变量间的两两积差相关系数9.探究多个类型变量与1个连续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时一般只作相关设想答案:错10.探究多个类型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采用卡方检验答案:对第四章1.随机分组设计可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或非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答案:错2.说明了期望的重要性的效应是?答案:皮格马利翁效应3.考察学习方式(内隐学习、外显学习)和授课方法(传统型、创新型)对数学成绩的影响,一共有几个实验条件?答案:44.当项目数较多时采用何种方法平衡实验处理?答案:随机化法5.组内因素与引发变量的组间因素的混合设计的统计方法采用的是:答案:非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6.系统误差存在于每一次测量和研究结果当中,只影响效度,不影响信度。
整理各理论学派在不同教材中涉及到的内容第一部分生理心理学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1、脑功能的定位,即不同的心理功能是由哪些闹区来完成的,它们之间关系是什么。
2、心理免疫学,即认得思想和情感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3、遗传在行为中的作用等。
二、研究方法:临床方法、局部切除法、电刺激、生物化学方法等。
三、性别角色发展理论社会生物学理论认为,两性间的发育和荷尔蒙的差异在儿童性别化中起决定性作用。
他们认为儿童的许多性别行为是天生的,儿童天生的性别差异决定了父母及其他社会成员对他们的教养方式和态度。
四、亲社会行为与攻击行为社会生物学理论用“族内适应性”来解释利他行为的进化。
生态学理论认为,人具有攻击本能,这种本能来自于祖先,因为只有通过搏斗才能保护领地、争夺到食源、维护等级秩序等,攻击性本能具有生存和发展的价值。
第二部分行为主义一、开端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代表人物:巴甫洛夫、华生、斯金纳、班杜拉创始人:华生(1878—1958)主要关心环境对人的行为的作用,而不关心有机体的内在过程和机制.突出特点:强调现实和客观研究。
主要探索的问题:在什么条件下某种行为能发生,不同刺激对行为可能有什么作用,行为的结果又怎样影响随后的行为。
稳定的行为方式:条件反射和期望的结果。
二、巴甫洛夫言语的获得是条件反射的建立,而强化在这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狗的消化腺分泌反应实验条件反射是指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多次重复呈献给有机体后,在单独呈现条件刺激的情况下,也能引起有机体做出原来只能由无条件刺激才能引起的反应。
学习过程就是对条件刺激产生泛化、分化和消退的过程。
三、华生的理论(条件反射)1、发展心理学理论人的心理本质是行为,人的各种心理现象只是行为的组成因素,人的发展完全由外界环境决定。
他提出刺激(S)——反应(R)公示来描述人的行为。
否认遗传的作用。
行为上的反应由刺激所引起,刺激来自于客观世界而不是来自于遗传。
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认知心理学试题库单选题(每题1分,共10分)1()是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态度的假设,这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或水平。
A.自下而上加工B.局部加工C.整体加工D.自上而下加工答案:D2()注意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鸡尾酒会效应”。
A.衰减模型B.过滤器模型C.反应选择模型D.知觉选择模型答案:B3“Brown-Peterson 方法”是研究()的方法。
A.注意B.命题检验C.短时记忆D.概念形成答案:C4“爬…电杆…修…电灯…电…工,供电局”,这样的句子更可能是A.Broca失语病人产生的 B.Wernicke失语病人产生的 C.注意性失读病人产生的 D.深层诵读困难病人产生的答案:A5“气氛效应”是指()的性质所造成的气氛引导人们得出一定的结论。
A.前提B.结论C.心理模型D.问题表征答案:A6 Gholson等人研究发现,二年级小学生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常采用的策略是A.假设检验B.刺激偏好C.维量检验D.位置交替答案:C7 Levine所设计的“空白实验法”是研究的( )方法。
A.注意B.命题检验C.短时记忆D.概念形成答案:D8 Neisser于( )年出版了第一部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1879B.1956C.1967D.1970答案:C9 Posner和Raichle(1994)发现,当人们被动地听词时,大脑最活跃的区域是A.枕皮层B.额皮层C.顶皮层D.颞皮层答案:D10 R字符心理旋转的实验研究表明,当两个被比较对象之间的旋转角度为( )时,其反应时最短。
A.60B.90C.180D.360答案:D11 Sperling在发现感觉记忆存在的的实验中,所用的实验方法是A.部分报告法B.全部报告法C.双向分离法D.锐敏度实验法答案:A12 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任务),其中一种作业包含了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因素,而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来判定与之相应的加工过程,这种研究范式叫做A.减法反应时实验B.开窗实验C.加法反应时实验D.扫描实验答案:A13 按照特征整合理论,特征登记A.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不需要注意 B.不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需要注意C.与特征整合均需要注意 D.与特征整合均不需要注意答案:B14 布鲁纳(Bruner)等人关于人工概念形成的研究发现,被试在形成概念时,多数人采用总体假设,应用()策略居多。
题干回答程序性记忆主要是指对技能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
如关于系鞋带和骑自行车的记忆等。
程序性记忆很难通过语言进行描述或表达,一般只能通过动作表达。
题目8正确获得2.00分中的2.00分标记题目题干组块是定义回答短时记忆的单位。
所谓组块,是指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将几种水平的代码归并成一个高水平的、单一代码的编码过程。
题目9不正确获得2.00分中的2.00分标记题目题干格式塔学派于20世纪初产生于德国。
代表人物有魏特曼、考夫卡和苛勒等。
选择一项:对错题目10正确获得2.00分中的2.00分标记题目题干运动觉是对人体作直线的加速或减速运动或作旋转运动进行反映感觉。
选择一项:对错题目11正确获得2.00分中的2.00分标记题目题干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做差别感觉阈限。
选择一项:对错题目12正确获得2.00分中的2.00分标记题目题干韦伯定律和费希纳定律适用于一切适宜刺激。
选择一项:对错题目13正确获得4.00分中的4.00分标记题目题干知觉的特性不包括( )选择一项:A. 整体性B. 选择性C. 恒常性D. 间接性题目14正确获得4.00分中的4.00分标记题目题干以婴儿理解客体恒常性为重要特征的认知发展阶段是( )选择一项:A. 感觉运算阶段B. 开式运算阶段C. 具体运算阶段D. 前运算阶段题目15正确获得4.00分中的4.00分标记题目题干某种感觉的韦伯分数越小,说明该感觉越( )选择一项:A. 敏锐B. 低常C. 迟钝D. 正常题目16正确获得4.00分中的4.00分标记题目题干听到悦耳的歌声,这时人们的心理活动主要是( )选择一项:A. 感觉B. 想像C. 思维D. 知觉题目17正确获得4.00分中的4.00分标记题目题干先前学习的内容对后续学习内容所产生的干扰作用叫( )选择一项:A. 倒摄抑制B. 超限抑制C. 侧抑制D. 前摄抑制题目18正确获得4.00分中的4.00分标记题目题干心理旋转实验中被试在大脑中进行图像旋转,体现了表象的( )特点选择一项:A. 稳定性B. 概括性C. 直观性D. 可操作性题目19正确获得4.00分中的4.00分标记题目题干以下不属于诱导依从策略的是( )选择一项:A. 登门槛效应B. 引诱法C. 示范法D. 留面子效应题目20正确获得4.00分中的4.00分标记题目题干冯特创立的心理学派是( )选择一项:A. 构造心理学B. 行为主义心理学C. 格式塔心理学D. 机能心理学题目21正确获得4.00分中的4.00分标记题目题干会骑自行车的人,一下子很难骑好三轮车,这种现象的发生,主要是受了()的影响。
2021年国家开放大学湖南电大社会心理学形考任务二答案题目为随机抽题请用CTRL+F来搜索试题第二次形考作业心理学家雷维奇(P.Lewicki)通过利用“雷维奇人际关系测量游戏”方法对一千对夫妇进行研究,把人际关系归纳为()种类型。
正确答案是:8新官上任要点好“三把火”,踢好“前三脚”,体现的是()。
正确答案是:首因效应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有认知者的因素、认知对象的因素和()。
正确答案是:认知条件人际需要可以分为包容的需要,情感的需要和()这三类。
正确答案是:控制的需要在斯坦伯格(R. Sternberg,1988)的爱情三角形中,一见钟情属于( )。
正确答案是:浪漫爱罗森塔尔等(Rosenthal & Jacobson, 1968)的一项经典研究证明了教师的期望对学生成绩的显著影响。
这种期望的作用也称为()。
正确答案是:皮克马利翁效应归因理论研究的创始人是()。
正确答案是:海德班长在通知你一件事情的时候他一个一个来通知属于()沟通。
正确答案是:轮型有关态度改变的社会判断理论是由()和霍夫兰的(Hovland,C,L.)在1961年首次提出的。
正确答案是:谢里夫人际吸引的最强烈形式是( ) 。
正确答案是:爱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的四个阶段分别是定向阶段()情感交流阶段、稳定交往阶段。
正确答案是:情感探索阶段卡茨(D.Katz)于1960年提出了有关态度形成与改变的()。
正确答案是:功能理论如果你和一个人有数次交往,并以第一次的印象对该人做出判断,这在社会认知中属于()。
正确答案是:首因效应按照沟通的方向可以将沟通分为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和()正确答案是:平行沟通重要的有罪证据首先呈现是利用证据的()效应。
正确答案是:首因劝说宣传法有()个因素。
正确答案是:四认知失调理论是由()提出的。
正确答案是:费斯廷格个人倾向于把有关认知对象的各方面特征加以规则化,形成完整的印象,这属于社会认知特征的()。
社会判断理论认为,当一种新观点处于个体的()时,最有可能引起个体态度的改变。
《心理学研究方法》平时作业(华师)心理学研究方法平时作业 (华师)简介本文档旨在探讨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相关概念和应用。
我们将介绍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步骤,常用的研究设计和测量方法,并讨论其在实际研究中的应用。
心理学研究方法步骤1. 问题确立: 确定研究的问题或目的。
问题确立: 确定研究的问题或目的。
2. 设计研究: 选择适当的研究设计,如实验设计、调查研究或观察研究。
设计研究: 选择适当的研究设计,如实验设计、调查研究或观察研究。
3. 确定变量: 确定需要研究的变量,并明确它们的操作定义和测量方式。
确定变量: 确定需要研究的变量,并明确它们的操作定义和测量方式。
4. 选择样本: 选择研究的参与者或样本。
选择样本: 选择研究的参与者或样本。
5. 数据收集: 使用适当的工具和方法收集数据。
数据收集: 使用适当的工具和方法收集数据。
6. 数据分析: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解释。
数据分析: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解释。
7. 结果解释: 解释数据分析结果,讨论研究结果的意义和可能的限制。
结果解释: 解释数据分析结果,讨论研究结果的意义和可能的限制。
8. 撰写报告: 将研究过程和结果撰写成报告。
撰写报告: 将研究过程和结果撰写成报告。
研究设计在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研究设计包括实验设计、调查研究和观察研究。
- 实验设计: 操纵自变量,观察其对因变量的影响。
实验组和对照组可用于比较结果。
实验设计: 操纵自变量,观察其对因变量的影响。
实验组和对照组可用于比较结果。
- 调查研究: 使用问卷或面访等方式收集数据,研究参与者的观点、态度或行为。
调查研究: 使用问卷或面访等方式收集数据,研究参与者的观点、态度或行为。
- 观察研究: 对参与者进行观察,记录其行为和环境情况。
观察研究: 对参与者进行观察,记录其行为和环境情况。
测量方法常用的心理学研究测量方法包括:- 问卷调查: 使用标准化问题,收集参与者观点和态度的数据。
心理学研究方法复习一、描述科学方法的两个重要特征。
科学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的真理性认识,表现为系统变化的知识体系。
科学有其特定的研究方法,即科学方法怀疑的态度、客观的原则以及科学的程序是所有科学方法不可或缺的基本特征两个重要特征,1、客观性原则是指研究者对待客观事实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要从客观事实中寻找和发现规律,并且从客观事实到研究结论的推理要建立在逻辑规则上。
2、科学的程序:提出问题和假设•设计研究方案•实施研究并收集资料•处理分析资料•检验假设并作出结论二、科学方法的四个目标是什么?简要描述科学方法每个目标相要实现的内容。
科学方法的四个目标:描述、预测、解释和应用一描述·心理上家试图描述事件和变量之间的关系;很多时候研究者用一般规律研究法和定量分析法。
描述指的是研究者用来定义、区分、分类以及把事件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归类的过程。
常规法则研究法:心理学家试图建立适用于多样性总体的广泛概括和一般规律。
平均水平可能描述了组内个体的表现,也可能没有描述组内个体的表现。
运用常规法则研究法的研究者承认个体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然而,他们试图强调相似性而非差异性。
有些心理学家,特别是戈登·奥尔波特认为独一无二的个体不能用平均值来描述,应使用个人特质研究法,该方法的主要研究形式是个案研究法。
研究者会根据他们研究的问题来确定究竟用哪一种方法,有时两种方法都用。
二预测相关关系允许心理学家对行为和事件做出预测,但不允许心理学家推断引起这些关系的原因。
对事件及事件间关系的描述是预测的基础。
相关:当一个变量的分数能用来预测另一个变量的分数时,或当相同的人、事或物的两个不同的测量指标一起改变时。
也就是说,当一个变量的一列分数趋向于和另一个变量的一列分数相关联时,此时的两列分数成为“共变”。
有效的预测并不在于知道为什么两列变量之间存在某种关系,如通过观察动物来预测地震。
三解释·心理学家理解一个现象的原因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共变、时序关系,以及排除其他貌似真实的可能原因。
2021年国开电大《心理学》形考任务作业2答案1.记忆(名词解释)参考答案: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2.陈述性记忆(名词解释)参考答案:主要是指对事件、情景和知识的记忆。
3.程序性记忆(名词解释)参考答案:主要是指对技能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
4.组块(名词解释)参考答案: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将几种水平的代码归并成一个高水平的、单一代码的编码过程。
5.精细加工(名词解释)参考答案:就是通过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应用已有的图式和已有的知识使新信息和理化。
6.系列位置效应(名词解释)参考答案:研究者发现,当要求人们去记忆一串项目时(如单词序列),项目的顺序对回忆的效果有很大影响。
人们对序列之初和序列结尾的项目记忆效果最好,对序列中间部分的回忆效果最差。
这一现象被称为系列位置效应。
7.思维与想象(名词解释)参考答案: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或间接的反映。
它借助语言、表象、概念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想象就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8.定势(名词解释)参考答案: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如果先前曾采取某种方法解决某类问题并多次获得成功,以后再次遇到同类问题时还会重复采用同样的方法,这就是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定势。
9.功能固着(名词解释)参考答案:是指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只看到事物的某种典型功能,而看不到该事物其他方面作用的现象。
10.创造性思维(名词解释)参考答案:是指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
11.词频与语境(名词解释)参考答案:词频是指某个单词在书面语言中的使用次数。
语境:任何一种语言交际活动都是具体的、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进行的,或者说,都离不开什么人说、对谁说、在什么时间和什么场合说等,这些语言使用的环境,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语境。
12.图式(名词解释)参考答案:图式是知识的心理组织形式。
西南大学2019年最新[0111]《实验心理学》作业答案单项选择题1、在实验研究中,衡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关系明确程度的指标是.统计结论效度.内部效度.外部效度.构思效度2、考察7、8、9岁三个年龄组女生对四种不同材料的不同学习效果,其实验处理有. 7种. 3种. 12种. 4种3、在实验时,要求不同的被试组使用相同的仪器设备及程序。
这种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是. F. 随机法.恒定法.消除法.匹配法4、有研究发现,正常被试和遗忘症患者自由回忆的正确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但词汇辨认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练习效应.习惯效应.期望效应.交互效应5、通过双盲法来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属于.恒定法.匹配法.平衡法.排除法6、在听觉实验中,研究者为了控制噪音的影响,把实验安排在隔音室中进行。
这种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是.随机法.匹配法.消除法.恒定法7、被试间设计采用的同质化分组技术,除了匹配技术之外,还有. A. 平衡技术.随机化技术.抵消技术.联想技术8、为考察词的类型(靶子词、非靶子词)以及辨别条件(高辨别、低辨别)对双耳追随效果的影响。
研究者将一组即接受靶子词—高辨别条件的处理,也接受靶子词—低辨别条件的处理;另一组则接受非靶子词—高辨别条件的处理。
该实验中的辨别条件属于.被试内变量.被试间变量.无关变量.额外变量9、在平均差误法实验中,最容易产生的误差主要是.习惯.动作.期望.时间10、在探讨人类对不同语义范畴类别(动物、工具)、不同危险性概念(高危险、低危险)进行加工是否存在. D. 四因素设计.四水平设计.二因素设计.二水平设计11、制作感觉比率量表的直接方法是.等级排列法.差别阈限法.对偶比较法.数量估计法12、在探讨字号大小对汉字阅读速度产生影响的研究中,阅读速度是.因变量.控制变量.自变量.刺激变量13、在反应时实验中,常用的两个因变量是.速度和稳定性.稳定性和准确性.速度和准确性.灵敏性和稳定性14、根据唐德斯的ABC法,辨别时间应是. C. 辨别反应时减去简单反应时.辨别反应时减去选择反应时.选择反应时减去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减去辨别反应时15、在研究交通信号灯亮度对驾驶员反应速度的影响时,交通灯的亮度是.无关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自变量16、最先将物理学的方法引进心理学的研究,并对心理学与物理量之间关系进行系统探索的学者是.韦伯.赫尔姆霍茨.缪勒.费希纳17、在经典的心理旋转实验中,因变量是.再认数量.旋转角度.回忆数量.反应时间18、以下会引起“天花板效应”的是. B. 被试不具代表性.题目过难.被试不了解实验目的.让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做十以内的加减法19、以下属于主试效应的是.被试数量太少.罗森塔尔效应.没有考查交互作用.空间误差20、如果采用被试内设计,最容易产生的效应是.霍桑效应.安慰剂效应.实验者效应.疲劳效应21、相对于被试间实验设计,被试内实验设计的缺点是.容易引起顺序效应.需要更多的被试.研究效率较低.容易混淆被试差异与实验条件22、在时间估计准确性实验中,一只绿色小灯泡与电钟相连,主试按键让灯亮10秒,然后被试按键复制10秒的度是.控制变量.潜在自变量.自变量.因变量23、斯滕伯格揭示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方式时,采取的研究方法是().辨别反应时.选择反应时法.减法反应时.加法反应时法24、心理物理法的创始人是.高尔顿.艾宾浩斯.费希纳.冯特25、在试验中要得到“交互作用”实验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的数目,以下表述正确的是.自变量多于一个水平.因变量多于一个.自变量多于一个.因变量对于一个水平26、在一个2×2的完全随机设计中,若每种处理使用6名被试,整个实验设计需使用的被试数是. 12. 6. 18. 2427、由于实验本身刺激呈现的规律性,使得被试对刺激是否达到阈限值提前做出反应而产生的误差是.练习误差.习惯误差.期望误差.疲劳误差28、要得到“男性被试对绿色刺激反应更快,女性被试对红色刺激反应更快”,需要证明.性别和颜色的交互作用显著.性别和颜色的主效应显著.性别和颜色的交互作用不显著.性别和颜色的主效应有一个显著29、以下这些做法,哪项是违背伦理的.在一项欺瞒对被试无害的实验中,为了控制实验的反应性,我没有告诉被试实验的真正目的,到实验结束完告诉他全部的真相.老师在课上跟学生说,期末成绩有一部分,必须以参加实验、听两场讲座或者写一篇著作的读后感才能获得的.有些被试提出要求想看看自己的实验结果,我就仅打开了他自己的实验结果给他本人查看,并给他进行了一说明。
整理各理论学派在不同教材中涉及到的内容第一部分生理心理学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1、脑功能的定位,即不同的心理功能是由哪些闹区来完成的,它们之间关系是什么。
2、心理免疫学,即认得思想和情感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3、遗传在行为中的作用等。
二、研究方法:临床方法、局部切除法、电刺激、生物化学方法等。
三、性别角色发展理论社会生物学理论认为,两性间的发育和荷尔蒙的差异在儿童性别化中起决定性作用。
他们认为儿童的许多性别行为是天生的,儿童天生的性别差异决定了父母及其他社会成员对他们的教养方式和态度。
四、亲社会行为与攻击行为社会生物学理论用“族内适应性”来解释利他行为的进化。
生态学理论认为,人具有攻击本能,这种本能来自于祖先,因为只有通过搏斗才能保护领地、争夺到食源、维护等级秩序等,攻击性本能具有生存和发展的价值。
第二部分行为主义一、开端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代表人物:巴甫洛夫、华生、斯金纳、班杜拉创始人:华生(1878—1958)主要关心环境对人的行为的作用,而不关心有机体的内在过程和机制.突出特点:强调现实和客观研究。
主要探索的问题:在什么条件下某种行为能发生,不同刺激对行为可能有什么作用,行为的结果又怎样影响随后的行为。
稳定的行为方式:条件反射和期望的结果。
二、巴甫洛夫言语的获得是条件反射的建立,而强化在这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狗的消化腺分泌反应实验条件反射是指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多次重复呈献给有机体后,在单独呈现条件刺激的情况下,也能引起有机体做出原来只能由无条件刺激才能引起的反应。
学习过程就是对条件刺激产生泛化、分化和消退的过程。
三、华生的理论(条件反射)1、发展心理学理论人的心理本质是行为,人的各种心理现象只是行为的组成因素,人的发展完全由外界环境决定。
他提出刺激(S)——反应(R)公示来描述人的行为。
否认遗传的作用。
行为上的反应由刺激所引起,刺激来自于客观世界而不是来自于遗传。
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斯滕伯格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罗伯特·斯滕伯格提出的智力理论是以下哪一项?A. 三元智力理论B. 多元智力理论C. 流体智力理论D. 晶体智力理论答案:A2. 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中,以下哪一项不是其组成部分?A. 元成分B. 执行成分C. 知识成分D. 情感成分答案:D3. 根据斯滕伯格的理论,以下哪项不是元认知技能?A. 计划B. 监控C. 调节D. 记忆答案:D4. 斯滕伯格认为,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学习策略是:A. 重复学习B. 深度加工C. 机械记忆D. 表面学习答案:B5. 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中,知识成分主要指的是:A. 应用知识的能力B. 学习新知识的能力C. 存储知识的能力D. 创造新知识的能力答案:B二、简答题1. 简述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案: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认为智力由三个部分组成:元成分、执行成分和知识成分。
元成分是智力的控制中心,负责规划、监控和评估认知过程;执行成分是实际执行任务的过程;知识成分是个体所掌握的知识,包括事实、概念和程序。
2. 斯滕伯格如何定义元认知?答案:斯滕伯格将元认知定义为个体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识和控制,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调节。
元认知知识是个体对认知任务、策略和自我认知的知识;元认知体验是个体在认知过程中的体验;元认知调节是个体对自己认知过程的监控和调整。
三、论述题1. 论述斯滕伯格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答案:斯滕伯格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强调了智力的多维性和动态性。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来设计教学策略,如通过提问来促进学生的思考,通过反馈来帮助学生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来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元成分、执行成分和知识成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智力水平。
结束语:通过本试题,我们对斯滕伯格的教育心理学理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护理心理学第二次作业答案一、名词解释1.心理应激(psychological stress)个体在察觉需求与满足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时倾向于通过整体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多因素作用的适应过程。
2.生活变化单位(life change units,LCU)用以标记生活事件,来检测事件对个体的心理刺激强度。
3.认知评价(evaluation)指个体从自己的角度对遇到的生活事件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情况作出估计。
4.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指个体与社会各方面包括社会人和社团组织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联系程度。
5.标准化测验(standardized test)通过一套标准程序对个体实施的方法,具备主要心理测量学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公认水平。
6.效度(validity)指测验结果的有效性。
7评定量表(rating scale)对自己主观感受力和他人行为的客观观察进行量化描述的方法。
8.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也称精神治疗,是以护理心理学的各种理论体系为指导,以良好的医患关系为桥梁,应用各种心理学技术包括通过医护人员的言语、表情、行动或通过某些仪器以及一定的训练程序,改善病人的心理条件,增强抗病能力,从而消除心身症状,重新保持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达到治疗的目的。
9.暗示疗法(suggestion therapy)一种古老的治疗方法,它是在护士通过对患者的积极调动来消除或减轻疾病症状的一种方法。
10.行为治疗(behavior therapy)行为治疗(behavior therapy) 是建立在行为学习理论基础上的心理治疗方法。
通过对行为问题的分析、检查,确定操作化目标和制定干预的措施,改善病人适应性目标行为的数量、质量和整体水平。
二、单选题三、填空题1. 需求满足需求2. 初级评价次级评价3.信度效度常模4.逐级暴露法5.人本主义、罗杰斯6.鼓励、指导7.认知、情感8.负性正性9. 病理心理10.任何四、简答题1.简述减少心理应激对个体损害的主要策略。
绪论•单项选择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一门既有自然科学性质、又有社会科学性质的中间科学。
•单项选择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开创了“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是:马丁•塞里格曼•单项选择智力正常,情绪情感积极稳定,意志、行为健全协调,自我意识良好、人格完整,社会适应良好,心理行为符合年龄性别角色,这六条心理健康标准是哪个群体的?大学生•单项选择下面关于心理咨询的说法,哪个是错的?心理咨询包含药物的使用•单项选择高健康水平者的健全人格模式里,马斯洛提出的理论是:自我完成者•多项选择心理咨询中“援助求助者解除心理问题〞的内涵包含哪些?咨询关系是“求〞和“帮〞的关系;援助求助者解除的问题,可以是心理问题;援助求助者解除的问题,可以是由心理问题引发的行为问题或躯体病症•多项选择与科学心理学诞生相关的信息:科学心理学诞生于1879年;科学心理学诞生与冯特教授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有关•多项选择8.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给出了新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含: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多项选择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是:比拟正确的认知、坚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情绪情感、健康的个性心理•多项选择心理咨询的对象:精神正常,遇到了与心理有关的现实问题并请求援助的人群;精神正常,心理健康水平较低,产生心理障碍导致无法正常学习、工作、生活并请求援助的人群;特别对象,即临床治愈或埋伏期的精神病患者。
1.大学生自我意识•单项选择大学生自我意识常见偏差中,具有自我中心、狂妄自大、自我膨胀、孤芳自赏特征的人,是:自负•单项选择正确认识自我的比拟法中不包含哪一种?向外比拟•单项选择在乔韩窗口理论中,自己不了解、别人了解的局部叫做:盲目的我•单项选择心理学家阿特金森说,人的行为动机有两大类:一是力求成功,一是预防失败。
显然,这很符合我们的常识。
然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还会“畏惧成功〞,这种情结叫做:约拿情结•单项选择心理学家到一个学校对一个班的小学生做了智力测验,然后心理学家从全班学生中随机抽了三名学生,告诉老师说这三名学生是高智商人才。
斯滕伯格教育心理学心得
作为斯滕伯格教育心理学的学习者,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它在教育领域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通过学习斯滕伯格的理论与方法,我对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斯滕伯格教育心理学强调了个体差异的重要性。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学习风格各不相同。
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他们的需要制定个性化的教学策略。
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充分发展潜力。
其次,斯滕伯格教育心理学强调了学习动机的重要性。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它能够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
教育者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设置具有挑战性和回报性的任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教育者还要注重与学生的良好关系,传递积极的教育态度,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坚持学习。
再次,斯滕伯格教育心理学强调了社会互动的重要性。
学生在学习中不仅需要获得知识和技能,还需要与他人进行合作和交流。
教育者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团队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沟通技能。
通过社交互动,学生可以从他人身上学到更多的知识和经验,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总的来说,斯滕伯格教育心理学为教育者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和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策略,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这些
理论和方法对于教育改革和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让我们能更好地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业发展。
2020年自考《心理学研究方法》习题及答案1、如何设计问题的表达方式和回答方式?表达方式:封闭式问题:封闭式问题要求访谈对象在事先确定的几个选择答案中选择一个自己认为最适合的答案开放式问题:开放式问题则是访谈对象根据自己的想法,用自己的语言来做出回答。
确定访谈问题形式的设计:如何组织和编排访谈问题的形式——漏斗顺序简单到复杂一般到具体较大到较小确定访谈问题反应方式的选择:填空式量表式等级排列式分类式1、自然观察法和参与观察法之间的区别?自然观察法:是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在对观察对象不加干预和控制的状态下考察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
参与观察法:就是观察者参与到被观察者的实际环境之中,并通过与被观察着的共同活动从内部进行观察。
2、实验室观察法的优缺点?研究者需要改变和控制被观察对象。
(1)可以排除偶然和次要因素;(2)可重复进行,反复观察;(3)可以分别考察研究对象各方面的心理特性。
1、什么是实验法?即实验研究法,指在观察和调查的基础上,对研究的某些变量进行操纵和控制,创设一定的情景,以探求心理现象的原因、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其基本目的在于研究并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2、实验法有什么特点?(1)操纵或控制变量;(2)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3)有严格的研究设计。
3、按照控制程度划分,实验研究有哪些类型?(1)真实验:严格控制(2)准实验:一定控制(3)非实验:不控制4、介绍真实验设计?即能随机选择和安排被试,严格控制额外变量,有效地操纵研究变量的实验设计。
5、实验设计的分类、单因素和多因素、被试间、被试内和混合设计?分类:(1)单因素设计和多因素设计•(2)被试间设计、被试内设计和混合设计单因素:(1)雏形A组后测设计—X-OB组前后测设计—O1-X-O2•(2)单因素实验设计的一些常见形式A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B完全随机设计C不等组设计D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E所罗门四组设计多因素:研究者在同一个实验里同时操纵2个或2个以上自变量,并把被试完全随机地分配到各个处理的组合中,以观察自变量以及自变量之间交互作用效果的实验设计。
一单项选择题(1×30=30分):1.以下哪种方法不是费希纳在心里物理学中创造的感觉测量的方法(C)A 最小可觉差法B 恒定刺激法C加因素法D 平均误差法2.由刺激所引起的知觉大小是该感觉系统的K值与刺激强度的对数之积,这是(A)定律A 费希纳定律B 韦伯定律C 史蒂文森定律D 艾克玛定律3.构成实验的三大要素中不包括(C)A 变量B 假设C 结果D 控制4. 2×3×4×3有(B)个自变量,共有(D)个水平A 3B 4C 9D 245.想要有效的消除源自实验者效应和被试效应的额外变量的干扰,最有效的方法是(A)A 双盲法B 恒定法C 随机化法D 统计控制法6.历史上第一个反应时实验是由(B)实施的A 唐德斯B 赫尔姆霍茨C 卡特尔D 冯特7.下面哪项实验是应用的开窗实验技术(B)A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实验B 字母转换作业C 心理旋转实验D 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8.以下哪个是差别阈限的操作定义(C)A 刚好能够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B 刚好能引起差异感受的刺激变化量C 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强度之差D 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反应的刺激值9以下哪项不是注意的研究方法(A)A信号检测范式B 提示范式C 搜索范式D 双任务范式10被试内设计用来专门解决顺序误差的方法是(C)A 随机化技术B 匹配技术C 平衡技术D多基线设计技术11影响实验内部效度的被试因素有(A)A 评价忧虑B 期望效应C 投射效应D 刻板效应12对于涉及两个变量的试验资料,由于每个变量的总变异既包含了“自身变异”又包含了“协同变异”(是指由另一个变量所引起的变异),须采用(C)法来进行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结论A 方差分析B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C 协方差分析D 回归分析13因变量的主观指标主要是指(D)A 反应速度的差异B 反应的难度C 反应速度D 口语记录14要求特征的典型例子是(C)A 实验者效应B 地板效应C 霍桑效应D天花板效应15以下哪种设计属于被试间设计(A)A 匹配B ABBA设计C 拉丁方设计D ABA设计16以下哪项是影响实验外部效度的因素(B)A主试—被试间的相互作用B被试样本缺乏代表性C统计回归D个体本身的生长和成熟17实验仪器中测量人的速度判断能力的仪器是(B)A 速示器B 速度知觉仪C 时间知觉测试仪D反应计时器18在“摔跤、柔道运动员减重期能量平衡内分泌机制及力量变化的研究”一文中,因变量显然是指(D)A摔跤、柔道运动员B能量平衡内分泌机制C 力量变化D能量平衡内分泌机制及力量变化19涉及人类被试的实验心理学研究必须遵循以下伦理道德,除了(C)A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B保障被试的退出自由权C 给被试一定的报酬D保密原则20实验信度的验证不包括(A)A内容验证B直接验证C 系统验证D 概念验证21使用直线内插法计算阈限的方法是(B)A极限法B 恒定刺激法C 阶梯法 D 平均误差法22下列陈述中哪个是操作性定义(A)A智力是在智力测验中获得的分数B攻击是对另一个体的失控的敌意C测验法是用标准化量表测量个体的个性特征的方法D以上都不是23最早和最重要的内隐学习研究范式是(A)A人工语法B 序列反应时C 复杂系统D 信号检测论24基本模式“O1 X O2”属于(B)A单组后测设计 B 单组前后测设计C 固定组比较设计D 事后回溯设计25事后回溯设计的基本模式为“X O”其中X表示(C)A引入的实验处理B研究者操纵或某种未知因素的处理C自变量或实验处理,是研究者不能操纵或改变的D以上都不是26以下属于单组准实验设计的是(D)A单组后测设计B固定组比较设计C单组前后测设计D时间序列设计27心理学实验类研究设计中条件控制最严的一类是(B)A准实验设计B 真实验设计C 非实验设计D平衡设计28两等组前测后测设计的实验数据的处理应采用(B)A 配对样本t检验B 独立样本t检验C 单因素方差分析D卡方检验29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D)A 提示范式的基本原理是用刺激或指导语来引导被试注意一个明确的输入源,然后把对这一输入源的加工和对其他输入源的加工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