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版高中地理 第三章 3.3.1 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学案 湘教版必修1
- 格式:doc
- 大小:543.14 KB
- 文档页数:8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第1课时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一、选择题下图为45°S沿线某地理要素的分布图,其中①④处为海洋,②③处为陆地,80°、60°为经度。
读图回答1~2题。
1.由②处向北自然带的变化反映了()。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C.山地的垂直分异规律D.地方性分异规律2.形成图示地区降水量东西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A.海陆分布B.洋流C.大气环流D.地形解析第1题,由题干信息“由②处向北”可知,其考查的是南北向的自然带变化,南北向的自然带变化反映了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第2题,读图可知,图示地区位于南美洲,南美洲45°S沿线中西部地区有山地,从降水的分布来看,山地西侧的降水要远大于东侧,结合该区域的纬度可知,该地终年受盛行西风的影响,山地西侧位于迎风坡,降水多,山地东侧位于背风坡,降水少。
答案 1.A 2.D假设下图中山地海拔相同,根据四幅山地垂直带谱图。
完成3~5题。
3.根据四个山地植被分布情况,判断它们的纬度由低到高依次是()。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①②④③D.②①③④4.图中最有可能位于北半球的有()。
A.①③B.②③C.③④D.①④5.山地同一自然带的分布高度两坡明显不一致,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A.海拔B.水分状况C.热量差异D.土壤差异解析第3题,根据基带的植被类型可以判断④的纬度最高,其次是③,虽然①②两座山地的基带相同,但是②地出现冰雪带,说明②的纬度高于①,因此,纬度由低到高依次是①②③④。
第4题,北半球的山地南坡为向阳坡,自然带的海拔偏高。
第5题,同一山体,同一自然带阳坡的分布高度较阴坡高,其原因是阳坡的热量较阴坡多。
答案 3.A 4.A 5.C二、综合题6.读“我国北方地区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所在地的自然带名称: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第1课时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一、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和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1. 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①大小不等,内部具有一定②相似性的一系列地域单元,由此产生各地域单元③自然条件的差异。
2. 地球表层差异性的特征:④有序性、⑤普遍性。
、「制约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基本因素:⑥太阳_纬度地带丨一宀「亠3 f辐射带来的热量从低纬向高纬逐渐减少分异规律、、、i分布特点:沿⑦纬线延伸,随⑧纬度变化4.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又称经度地带分异制约出现差异性的基本因素:⑨水分条件分布特点:沿⑩经线延伸,随?经度方向变化二、垂直分异规律1.制约出现差异的基本因素:?温度和?降水随高度变化。
2•分布特点:受?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和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的制约。
三、地方性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在地方?地形、气候、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等差异的影响下,各自然环境要素及其组合沿一定地势剖面发生变化的规律。
课堂互鬲,互动交湎團一、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和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必考b、c)提示:这主要是因为中纬度地区大陆开阔,大陆西岸通常受来自海洋的西风影响,大陆东岸上三为什么中纬度地区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最突出?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降水从沿海到内陆逐渐减少,导致由沿海到内陆水分差异,从而形成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到内陆、由森林带到草原带再到荒漠带的依次更替。
[探究归纳]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和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受热量和水分条件的影响所形成的陆地自然带在水平方向上不仅存在地域分异,而且呈现出比较项目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影响因素主导因素热量(太阳辐射)水分(海陆位置)成因分析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降水从沿海向内陆递减分异规律延伸方向东西方向(或纬线方向)南北方向(或经线方向)更替方向南北方向(或纬度变化的方向)东西方向(或经度变化的方向)图示11典型地区低纬度和高纬度的低平地区中纬度地区典型案例沿20 E非洲大陆自赤道向南、北方向自然带的变化:热带雨林带f热带草原带T热带荒漠带T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中纬度(40 ° N〜60° N)亚欧大陆从沿海向内陆的自然带变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f温带草原带f温带荒漠带[学以致用]依据我国多年平均气候统计资料,按照积温、降水分别绘成柱状图。
第1课时主要陆地自然带、水平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学习目标明目标、知重点认识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现象。
理解陆地自然带的基本类型、分布及其特征。
掌握地球表面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及规律产生的主导因素。
一.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不同的空间尺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二.主要陆地自然带的比较1.区分依据:植物群落的特征。
2.影响因素:热量和水分条件。
3.主要类型名称分布地区主要特点典型类型森林自然带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生产量最大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和寒带冻原带等草原自然带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以草本植物为主热带草原自然带、温带草原自然带荒漠自然带干旱地区动植物的种类、数量很少,生态系统脆弱热带荒漠自然带、温带荒漠自然带1.地域分异的含义:地球表层大小不等、内部具有一定相似性的一系列地域单元,并由此产生各地域单元自然条件的差异。
2.地域分异的特征:有序性、普遍性。
3.纬度地带分异规律(1)规律: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大致沿纬线延伸、随纬度变化,呈纬向带状分布。
(2)成因:太阳辐射带来的热量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减少。
4.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1)规律: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大致沿经度方向变化。
(2)成因:在同一纬度地带内,降水量往往从沿海到内陆逐步降低。
一、判断题1.热带荒漠带的典型气候是热带沙漠气候,植被是热带沙漠。
( )2.中纬度地区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最突出。
( )3.自然带形成的主导因素是土壤。
( )4.纬度地带分异规律是指自然带沿纬线方向的分异规律。
( )5.陆地环境地域分异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水热条件的地域组合。
( )答案:1.× 2.√ 3.× 4.× 5.√二、选择题6.在我国东部,从济南到海南的自然带依次是(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带B.热带季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D.热带季雨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解析:选A。
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一、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纬度地带分异和干湿度地带分异,判断的方法主要看自然带的延伸方向和更替方向。
一般来说,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的是纬度地带分异,这种分布最明显的大洲是非洲;南北延伸、东西更替的是干湿度地带分异,如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1.在分析纬度地带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2.在分析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二、山地垂直带谱的判读垂直带谱的结构类型主要取决于山地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山体本身的特点(相对高度与绝对高度、坡向、山脉排列形式等)。
对于该类示意图的判读一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看基带山体下部的起始带称为带谱的基带,基带反映了山麓地带的气候类型,也可以推断其纬度位置,如下图,南坡基带为雨林季雨林带,可知此处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纬度较低.2.看自然带谱的多少明确影响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主要有三点:(1)山体所在纬度-—纬度越低越复杂,纬度越高越简单.(2)山体海拔——海拔越高越复杂(有极限),海拔越低越简单。
(3)与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有关: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度小则简单。
如珠穆朗玛峰的南坡纬度低、相对高度大,因此带谱复杂。
3.看同一自然带的海拔高度(1)山体所在纬度-—纬度低,海拔高;纬度高,海拔低。
(2)坡向-—同一山体,不同坡向,因水热条件不同,自然带的分布高度比较复杂,具体如下所示:条件不同坡向,同一自然带的分布高度低纬地区的热量盈余区水分为决定因素,迎风坡高于背风坡中高纬的热量非盈余区水分充足,两坡热量差异明显的,阳坡高于阴坡水分短缺区迎风坡高于背风坡通过自然带分布的高度可判断阳坡和阴坡、南北半球:一般情况下,同一自然带的海拔,山地阳坡高于阴坡。
若知阴、阳坡的南北方位,还可以判断出南、北半球。
如上图(以北半球为例)。
4.判断雪线高度雪线是永久积雪带的下限(雪线以上气温在0 ℃以下)。
地球上各地区雪线的分布高度起伏多变,主要取决于气候与地貌因素的综合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经纬度地带分异
[感性认知]
分享学生的旅行照片,让学生体验他们行走中的美与美的差别。
[概念学习]
自然带:植被+土壤
阅读课本P85页“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观察自然带名称的命名规律,试着给自然带起名称。
[行走世界]
A线-从非洲赤道出发向北至欧洲北部;
B线-从欧洲西海岸出发向东至中亚。
思考:
(1)沿A线和B线自然带发生怎样的变化?自然带更替的方向?形成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体现了哪一地域分异规律?
(2)用示意图表示这种规律
答案:
[概念学习]
自然带命名:
[行走世界]
热量带+植被类型+带
A线。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第1课时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考查知识点及角度难度及题号基础中档稍难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和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1、2、34、5、6、7、89、10、16垂直分异规律11、12 13、14、15、17一位游客由辽宁大连出发向西去新疆旅游,沿途依次看到森林、草原、荒漠等自然景观。
据此回答1~3题。
1.该游客沿途依次看到的景观可能有 ( )。
A.塞外江南→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层层梯田层层绿B.碧海蓝天→风吹草低见牛羊→黄沙滚滚C.林海雪原→滚滚麦浪→椰风海韵D.三江并流→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渺→东方不夜城2.该游客看到的景观自东向西变化,体现了 ( )。
A.自然带的周期性更替规律B.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C.随海拔升高而变化的垂直分异规律D.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3.该游客看到的自然景观依次变化,主要是 ( )。
A.人工改造自然的结果B.水分差异造成的结果C.自然灾害影响的结果D.热量差异造成的结果解析从辽宁大连出发向西去新疆,因大连是海滨城市,看到的是碧海蓝天,途经内蒙古高原,可见到茫茫草原;来到新疆,因干旱而沙漠广布,这是水分差异造成的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答案 1.B 2.D 3.B读景观图和局部世界地图,完成4~6题。
4.比较②、③景观图(两图所在的海拔相同 ) ( )。
A.②图所示区域的水热要比③丰富B.②图所示区域的光照要比③丰富C.②图所示区域的纬度要比③高D.③图所示区域的植被比②丰富5.局部世界地图中的字母所代表的地区与景观能正确匹配的是 ( )。
A.a—④B.b—②C.c—③D.d—①6.d、b、a、c的景观变化,体现了 ( )。
A.从沿海到内陆地域分异规律B.垂直分异规律C.地方性分异规律D.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解析①雨林景观出现在赤道地区,与d地对应;②针叶林景观出现在高纬度地区,气温低,热量不足,但水分条件较好,与a地对应;③仙人掌属荒漠景观,出现在干旱的中低纬度地区,与b地对应;④企鹅景观出现在高纬度的南极地区,与c对应。
简述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也称空间地理规律,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部分及自然地理综合体在空间分布上的规律性,即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规律性。
具体表现为:
1. 地带性规律: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面的分布具有因纬度而变化的规律,使得热量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减少。
这种热量分布的地带性差异是导致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地带性分异的基本因素,称为地带性规律。
2. 非地带性规律: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及其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在地球表面不按纬度地带分布的现象,称为非地带性规律。
非地带性因素有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地质构造、洋流等。
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普遍存在的两种规律,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影响着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化。
湘教版高中地理第三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二、地域分异规律1.同学们以前应该听过一句话叫:“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
”同样是橘,却因为生长在不同的地方而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物种。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内容,第三章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中的地域分异规律。
2.首先是这节课的学习目标,理解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及其成因,并且能够简单地运用这些规律分析地理问题。
3.学习地域分异规律之前,先要学习两个个基本概念,地域分异和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是指地球表层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的大小不等的地域单元,由此产生的地域单元之间的差异。
比如把龙泉地区当做一个地域单元,其内部的自然地理条件基本上相似,但与其他的地域单元之间又存在一定的差异。
第二个是地域分异规律,地域分异有一定的顺序性,比如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同样存在一定的普遍性。
4.第一个地域分异规律就是纬度地带分异规律,由赤道到两地表现出一定的顺序。
5.其形成原因主要是因为太阳辐射随着纬度的升高逐渐减少,由此产生的热量也将逐渐减少。
所以地表的自然带随纬度的方向表现出有规律的更替,比如沿着亚欧大陆的东部地区,由南向北依次为热带雨林或热带季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以及苔原带和冰原带。
【板书】纬度地带分异规律——热量——沿纬度变化6.首先是热带雨林带,雨热充足,植被茂盛。
7.亚热带地区热量相对较少,森林植被没有热带雨林地区高大,但依然的四季常青。
8.再往北到温带地区,热量和降水都有明显的减少,主要以落叶林为主。
9.再到亚寒带地区,为了适应环境,将叶子发育成针状,比如松树、柏树。
10.随纬度继续升高,气候寒冷,只能生长一些苔藓类植物。
11.而大陆最北端地区,基本都是冰原覆盖。
12.【老师】想一下,从海南到漠河沿途景观变化,反映的是哪种地域分异规律?【学生】纬度地域分异规律。
【老师】那影响这种自然带规律的基本因素是什么呢?【学生】热量。
3.3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导学案编制 郭占平 审核 陈斌[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及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的关系。
2.理解并掌握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和表现。
3.了解陆地自然带的基本类型、分布及特征。
自主学习:一、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及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1.差异性的表现:大小不等、内部具有一定①________的一系列地域单元,并由此产生各地域单元自然条件的差异,即②____________。
2.地域分异特征:有序性、普遍性。
3.地域分异规律(1)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基本因素:③ 在地球表层的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有规律的差异性分布特点: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大体上沿④ 延伸、随⑤变化(2)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又称经度地带分异)a .基本因素:⑥____________从沿海到内陆逐步降低。
b .分布特点:随⑦________方向变化。
(3)垂直分异规律a .基本因素:随着高度上升,温度逐渐降低,⑧________发生变化。
b .分布特点:从⑨________到⑩________自然环境及其各组成要素出现逐渐变化更迭的现象。
c.垂直自然带⎩⎪⎨⎪⎧含义:在垂直分异规律的支配下,具有一定 高度的山体由下而上出现随⑪延伸的不同带状自然地理环境划分标志:⑫ 、⑬(4)地方性分异规律a .含义:指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是在地方地形、地方气候、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等差异的影响下,自然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组合沿一定____________发生变化的规律。
b .特性:有序性和____________。
c .小尺度地方性分异⎩⎪⎨⎪⎧⑯差别岩性和土质的分异二、主要陆地自然带1.区分依据:植物群落的特征。
2.影响因素:________和____________。
3.主要类型 (1)森林自然带a .分布:湿润和半湿润地区。
b .特点:________________的陆地自然带。
c .典型类型: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____________________、亚寒带针叶林带和寒带冻原带。
课标分析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整体性和差异性是地理环境的两大基本特点。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
在自然界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个区域。
自然环境的差异是有规律的,本条“标准”旨在通过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认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应该通过“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通过分析自然带的分布,归纳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一般指三种地带性分布规律,此外还有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水源等因素引起的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此外,通过地理环境差异性原理的理解,应该让同学们学生学以致用,能够在生产和生活中更好地理解和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
教材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中图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在学习了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相关知识之后,对自然地理环境知识的提升与理论整合。
也是对本节第一课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一个承接,让学生认识到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
对于整个必修一来说,它是对第二章岩石圈、水圈、大气圈三大圈层的一种提升和整合,是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纵向和横向联系的过程。
同时也是对以后人文地理的区域性特点作一个铺垫,因为人文地理的区域性特征很大程度就是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引起的。
学情分析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旅游经历,对不同地区的景观差异有着较强的感性体验;通过三个小组组成的旅游团沿着三条线路探究成果的展示,让学生们对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通过小组讨论完成对比表格加深同学们的理解。
高一的同学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也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他们能够读出每种气候类型及自然带的具体分布区,所有关键是要善于运用地图分析地域分异规律的规律性。
新知识的学习并非由教师直接传授给学生,而是需要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中,由学生在自有经验基础上自主探究形成的。
学生需要的是思路和方法性的指导,因此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有能力运用地图在不同范围和方向上分析得出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及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第1课时 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及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学习目标定位] 1.认识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现象。
2.掌握地球表面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3.理解地表不同地域分异规律产生的主导因素。
一、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1.表现:大小不等,内部具有一定相似性的一系列地域单元,由此产生各地域单元自然条件的差异。
2.特征:有序性、普遍性。
二、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3.垂直分异规律⎩⎪⎨⎪⎧制约出现差异的基本因素:温度和降水随高 度变化分布特点:受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和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的制约4.地方性分异规律:在地方地形、地方气候、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差异的影响下,自然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组合沿一定地势剖面发生变化的规律。
思考1.为什么中纬度地区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最突出?答案 这主要是因为中纬度地区大陆开阔,大陆西岸受来自海洋的西风影响,大陆东岸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降水从沿海到内陆逐渐减少,导致由沿海到内陆水分差异,从而形成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到内陆、由森林带到草原带再到荒漠带的依次更替。
2.珠穆朗玛峰南北坡的基带和雪线高度有何不同?答案珠峰南坡的基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北坡的基带为高山草甸草原带。
南坡雪线比北坡低。
探究点一纬度地带分异和干湿度地带分异的区别探究活动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沿直线CD反映了陆地环境____________地域分异规律,决定这一分异规律的最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是受__________________的影响而产生的。
(2)沿直线AB反映了陆地环境______________地域分异规律,决定这一分异规律的最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该分异规律在__________纬度地带表现最为明显,产生这种分异的原因是受__________________的影响。
第二讲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考纲要求]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温馨提示](1)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明显,一般而言,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多—少”变化,因此有时基带为草原或荒漠的高山,随山地海拔升高,降水增多,可能会出现森林带,如天山。
(2)山地垂直带是在水平地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自然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同一自然带,随纬度增高其分布的海拔高度降低。
(3)山地中自然带基本沿等高线分布,同一自然带内水热状况相似。
(4)山体所在纬度越低越复杂,纬度越高越简单;山体海拔越高越复杂,海拔越低越简单;山顶与山麓之间相对高度越大越复杂,相对高度越小越简单。
(5)山地中的雪线的高度与坡向有关,阳坡、背风坡雪线高,阴坡、迎风坡雪线低。
二、主要陆地自然带[温馨提示]自然带的分布并不完全与气候类型相吻合(1)相同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尽相同,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2)相同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不唯一,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主要为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
(3)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不是热带沙漠带,而是热带荒漠带。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以大农业生产为例重点展示一、水平地域分异规律1、陆地自然带中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示意图2、水平地域分异规律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纬度地带分异规律(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1)在分析纬度地带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太阳辐射:赤道――→递减两极 ↓热量带:赤道―――――――――――――――――――――→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两极 ↓植被:赤道―――――――――――――――――――――→雨林、常绿阔硬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苔原、冰原两极 ↓土壤:赤道――――――――――――→酸性、中性、偏碱性 两极 (2)在分析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沿海――→递减 内陆 ↓降水量:沿海――→递减 内陆 ↓植被:沿海――→森林、草原、荒漠内陆↓土壤:沿海―――――――――――――――→森林土、草原土、荒漠土内陆 二、垂直分异规律1、垂直自然带谱与纬度、海拔的关系示意图2.从山麓到山顶的热量差异很大 一般地,海拔每上升1000m 气温下降6℃。
第1课时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考试标准】学考要求考纲细解学考要求b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现象认识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现象并能够阐述成因b 地球表面地域分异的四种基本规律了解地球表面地域分异的四种基本规律c 产生地表不同分异规律的主导因素理解地球表面地域分异形成的主导因素并能够比较主导因素的不同特征一、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和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1.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①大小不等,内部具有一定②相似性的一系列地域单元,由此产生各地域单元③自然条件的差异。
2.地球表层差异性的特征:④有序性、⑤普遍性。
3.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制约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基本因素:⑥太阳辐射带来的热量从低纬向高纬逐渐减少分布特点:沿⑦纬线延伸,随⑧纬度变化4.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又称经度地带分异⎩⎪⎨⎪⎧制约出现差异性的基本因素:⑨水分条件分布特点:沿⑩经线延伸,随⑪经度方向变化二、垂直分异规律1.制约出现差异的基本因素:⑫温度和⑬降水随高度变化。
2.分布特点:受⑭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和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的制约。
三、地方性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在地方⑮地形、气候、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等差异的影响下,各自然环境要素及其组合沿一定地势剖面发生变化的规律。
一、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和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必考b、c)为什么中纬度地区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最突出?提示:这主要是因为中纬度地区大陆开阔,大陆西岸通常受来自海洋的西风影响,大陆东岸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降水从沿海到内陆逐渐减少,导致由沿海到内陆水分差异,从而形成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到内陆、由森林带到草原带再到荒漠带的依次更替。
[探究归纳]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和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受热量和水分条件的影响所形成的陆地自然带在水平方向上不仅存在地域分异,而且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如下表所示:比较项目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影响因素主导因素热量(太阳辐射) 水分(海陆位置) 成因分析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降水从沿海向内陆递减分异规律延伸方向东西方向(或纬线方向) 南北方向(或经线方向)更替方向南北方向(或纬度变化的方向)东西方向(或经度变化的方向) 图示典型地区低纬度和高纬度的低平地区中纬度地区典型案例沿20°E非洲大陆自赤道向南、北方向自然带的变化: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中纬度(40°N~60°N)亚欧大陆从沿海向内陆的自然带变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学以致用]依据我国多年平均气候统计资料,按照积温、降水分别绘成柱状图。
读图完成(1)~(2)题。
(1)两图反映的地理环境分异规律分别为( )①纬度地带分异②干湿度地带分异③垂直地带分异④地方性分异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2)关于图中积温C和年降水量⑤组合地区,推测正确的是( )A.可能是热带季雨林带B.可能是温带季风气候C.水热丰富,茶园青青D.青稞为主,牦牛游荡解析第(1)题,图中的从A到F地区积温逐渐减少,说明沿此方向的热量逐渐变差,体现了我国南北方之间的纬度地带分异;从①到⑥地区的年降水量差异显著,体现了距海远近不同,受夏季风影响不同,体现了干湿度地域差异。
第(2)题,图中的C地区积温大约6 500℃左右,热量丰富;⑤地区的年降水量约850 mm,降水量丰富;两个资料组合的数据,最符合我国长江流域,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种植水稻、茶叶、柑橘等,C正确。
答案(1)A (2)C二、垂直分异规律(必考b、c)是不是任何一个山地都具有垂直分异规律?为什么?提示:并不是所有的山地都具有垂直分异现象。
只有山地达到一定高度,并在一定的纬度范围内,足以引起自然环境及其组成成分的急剧变化以后,才有可能出现。
因此山地自然带的发育往往与该山地所处纬度及相对高度有关。
[探究归纳]垂直分异规律模式(以乞力马扎罗山为例)方法点拨:山地垂直自然带谱的判读方法(1)判定南北半球:阳坡自然带一般高于阴坡。
南坡同类自然带高于北坡,则该山脉一般位于北半球,反之位于南半球。
如上图中的山地就位于北半球。
(2)判定热量带:山麓的自然带(基带)反映山地所处的热量带。
乞力马扎罗山位于南半球。
(3)判断垂直带谱的复杂程度:一般来说,山地海拔越高、纬度越低,垂直带谱越复杂。
(4)判断迎风坡:迎风坡降水丰富,自然带的数量较多,雪线的海拔较低。
如上图中南坡为迎风坡。
[学以致用]读下面四幅图,完成(1)~(2)题。
(1)有关图中①山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A.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B.所处地区气候一定是温带季风气候C.植被垂直变化的形成主要因素是降水D.该山地南坡降水一定丰富(2)对图中四个山地叙述正确的是( )A.自南向北的顺序是④③②①B.①山地海拔高于②山地C.位于南半球的是①②D.位于北半球的是①③解析第(1)题,从植被带倾斜方向判断,①山地南坡为阳坡,山麓植被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因此①山地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所在地区气候可能为温带季风气候,也可能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植被垂直变化的主要因素为热量;南北坡降水量的多少不能确定。
第(2)题,根据植被带倾斜状况判断,①③位于北半球,②④位于南半球;根据山麓植被带状况可以判断③山地纬度高于①山地,④山地纬度高于②山地,因此自南向北的顺序为④②①③;①②山地山麓植被带相同,②山地山顶有冰雪,说明②山地海拔高于①山地。
答案(1)A (2)D三、地方性分异规律(必考a、b)为什么在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的自然带为热带草原带,而不是热带雨林带?提示:东非高原因地势高、气温低、降水量减少,不具备形成热带雨林带的条件,因而形成了热带草原带。
[探究归纳]地方性分异规律的成因成因地方地形华北平原的地势地貌分异,从滨海到山麓依次为:滨海平原、冲积平原、洪积—冲积平原,并由此产生水文、土壤、植被、地表物质的分异地方气候海岸气候、湖泊气候、森林气候、灌溉区气候、城市气候等,导致地方性分异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华北的石灰岩山坡,土壤呈碱性,多生长柏树;花岗岩风化的山坡,土壤呈酸性,多生长油松[学以致用](2016年4月浙江选考科目考试)华北某一山区,在石灰岩山坡,土壤呈碱性,多生长柏树;在花岗岩山坡,土壤呈酸性,多生长油松。
这反映的是( )A.垂直分异规律B.纬度地带分异规律C.地方性分异规律D.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解析从题干看出,该山区不同岩石的山坡生长不同的植被,不符合地带性植被的分布,是华北山区的区域内部不同地区的特殊条件下发育的植被,C项符合条件。
答案 C1.自然地理环境在南北方向产生有规律更替的主导因素是( )A.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不均B.距海洋远近不同C.地势高低起伏D.受寒暖流影响不同解析太阳辐射由赤道到两极分布不均,热量的差异是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基础。
答案 A(2017·9月丽水等三市质检)土壤有机物含量的高低是判断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
通常通过测定土壤中有机碳含量来换算,下图为内蒙古草原地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图。
完成2~3题。
2.内蒙古草原地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特征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是( )A.纬度地带分异B.干湿度地带分异C.垂直地带分异D.地方性分异3.影响内蒙古草原地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主要因素是( )①降水②风力③气温④地形A.①③ B.①②C.②④ D.③④解析考查了影响土壤肥力的影响因素。
第2题,由图可知,自东向西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减少,主要是由于降水自东向西减少导致的,所以选B;第3题,降水多,气温高,牧草生长茂密,土壤中积累的有机碳丰富,选A。
答案 2.B 3.A4.下图正确表示坡向对自然带的影响的是( )解析从图中自然带分布可知,A图表示赤道自然带现状,B图表示北半球,C图表示南半球,D图表示北半球,只有B图与纬度相符。
5.读我国地理“四极”特征变化趋势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①→②→③的变化,体现了陆地环境的________分异规律,这种变化以______为基础,同时还受________影响。
(2)图中③→④→⑤的变化,体现了陆地环境的________分异规律,该分异规律形成的主导因素是水分,形成这种水分变化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
(3)④处的天然植被应是________,⑤处的大型动物具有________的特点。
(4)⑥处为我国的青藏高原,地势高、气温低、太阳辐射强、动植物具有耐寒特征,这体现了地理环境的________性。
解析利用模式图考查我国南方与北方、东部与西部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及变化规律。
结合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状况分析图示“四极”存在的差异及原因是解题的关键。
①→②→③热量由多到少;③→④→⑤水分由多到少,由此结合自然地理环境分异规律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答案(1)纬度地带热量水分(2)干湿度地带降水量从沿海到内陆逐渐减少(3)温带草原耐干旱(4)整体教材P78活动提示 1.森林景观、草原景观、荒漠景观。
2.右上方表示的是亚欧大陆北部的亚寒带针叶林带,下排图片左起依次表示的是南美洲的热带雨林带、非洲热带草原带。
3.同一自然带内部亦存在差异。
例如:位于中纬度的温带落叶阔叶林,在大陆西岸海洋性气候明显,大陆东岸季风气候明显,对应的土壤也有区别。
教材P79活动提示 1.纬度地带分异,从海南到漠河的自然带表现出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特点。
2.主要是由于热量差异导致的。
教材P80活动荒漠景观,原因是纬度不同热量条件有差异。
3.向东前进,自然景观更替依次为:森林-草原-荒漠-草原-森林。
因为从亚欧大陆东西沿海到内陆降水量逐渐减少。
教材P81活动提示 1.从山麓到山顶的分异现象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分异规律。
2.(1)珠穆朗玛峰南坡自然带谱较北坡复杂的成因:南坡朝向印度洋,夏季为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且南坡为阳坡,热量条件较好。
南坡的相对高度大,带谱较北坡复杂。
(2)南坡降水多,因为南坡朝向印度洋,夏季为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
(3)雪线高度与气温和降水密切相关。
阳坡气温高,热量条件好,雪线较阴坡高;迎风坡降水多,雪线较背风坡低。
教材P82活动提示该地地形有序性表现为河漫滩与冲积平原,植被有序性表现为沙地、灌丛和草坪,土壤有序性表现为粗沙土、细沙和泥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