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48.00 KB
- 文档页数:2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五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内容,课中讲述了什么是生态系统稳定性、如何才能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以及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这三方面内容,主要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环保意识。
本节内容既涉及前面所学的生态系统相关部分的知识,又是对教材始终贯穿的精神——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终结诠释。
目的在于培养人们尊重自然发展规律,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途径。
因此,上好本节课的知识,对学生、乃至环境的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说出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通过分析生态瓶、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3)简述生态系统稳定性破坏的原因。
2.能力目标:(1)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图文资料及信息的能力;(2)解读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曲线图,培养处理信息和获得新知识的能力;(3)养成相互合作、自主学习的能力;(4)锻炼学生的知识迁移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形成对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关注,养成尊重生态系统自身规律的习惯,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观点(2)形成生命科学价值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协调发展的观点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难点:生态系统维持稳定性的原因。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生态学知识,如今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内容,为本节授课提供一定的知识基础。
但课中的一些知识点如:生态系统的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等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和综合分析,因此在知识的掌握上还存在很大的难度。
高二年级学生已开始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喜欢接受新鲜事物,在一定生物学的经验基础上,能充分完成课前的准备工作,能够找寻到周围存在有关生态学的现象。
本节课应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创造充分机会让学生拥有成功的喜悦,在和谐的氛围中探究并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主动学习,学有所获。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节是人教出版社高中生物必修3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内容,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具有一种维持和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实质是一种适应能力,生态系统的结构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载体。
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内容中包含重要概念——负反馈调节。
本节内容既涉及前面所学的生态系统相关部分的知识,又是对教材始终贯穿的精神——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终结诠释。
目的在于培养人们尊重自然发展规律,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途径。
二、学情分析1.学生是农村中学高二的学生,知识技能水平、合作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普遍较差,全班学生的理解能力、基础知识差异极大。
2.学生在学习本节之前已学习了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生态系统的结构以及物质、能量的运行规律,信息的传递等内容,对生态系统、稳定性有一定的认识,本节深入地从生态系统方面来认识其稳定性。
3.高二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进一步提高。
4.部分学生具有思维活跃、善于观察、敢于提问等特点,对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现象较为了解。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识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2.了解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3.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4.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照片、课件使学生形象地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通过构建模型,清晰地理解负反馈调节和自我调节能力。
3.通过对不同生态系统的分析,清楚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培养学生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通过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关系的学习,确立辩证统一思想。
四、教学重点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五、教学难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六、教学策略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观察法、比较法、问题解决式利用多媒体课件,引用一些直观的图片,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指导学生分析实例,总结规律,得出结论,并运用于实践。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观点和类型。
2. 掌握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及稳定性调节机制。
3. 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观点、类型及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调节机制。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含图片、图表和案例等。
2. 准备相关实验器械和试剂。
3. 准备相关视频和音频素材。
4. 安排学生预习相关内容,提前安置思考题。
四、教学过程: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盘绕一个生态系统稳定性话题进行讨论,如某地区的生态系统稳定性现状、影响因素等。
2. 教室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回答问题,增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观点和表现。
4. 小组展示:各小组选派代表,在教室上展示本组的调查报告和效果,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演讲能力。
5. 教师点评:教师对各小组的展示进行点评和指导,强调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和实践意义。
6.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论文,深化学生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认识和理解。
五、教学反思与改进1. 课后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2. 教学改进:根据反思结果,对教学方案进行改进和完善,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例如,可以增加更多的实践活动和案例分析,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力;也可以调整教室互动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资源准备: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相关的教学资料和素材,如图片、视频、案例等,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
同时,也要注意合理分配教学时间,确保每个环节的教学质量。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观点和类型。
2. 掌握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并能够分析实际案例。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阐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能力目标通过指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稳定性的概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理解各种人为素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和破坏,渗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教学重点】:阐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教学难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教具】:挂图、投影、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定义: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1)它是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具有的一种综合能力。
(2)结构相对稳定:指生态系统的成分及营养结构即生物种类和数目相对稳定功能相对稳定:指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的相对稳定∴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的发展方向是: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功能完善化(3)两种类型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定义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核心抵抗干扰,保持原状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影响因素①生态系统的成分即生物种类的多少②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生态系统的成分越简单,则越容易恢复,与自身调节能力有关特点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生态系统在受到不同的干扰(破坏)后,其恢复速度与恢复时间是不一样的(破坏程度越轻,恢复就越快,用时越短)实例若热带雨林中某种植食性动物大量减少,将由这个营养级的多种生物来代替,使整个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河流与土壤若被有毒物质轻微污染,通过自身净化作用,很快恢复;若被重度污染,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被破坏了关系①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之间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
抵抗力稳定性较高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较低;反之亦然。
②两者是同时存在于同一系统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能力,它们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2)阐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机制。
(3)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4)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2、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设计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2)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2)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机制。
2、教学难点(1)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2)设计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案。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探究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图片,如森林砍伐、草原退化、河流污染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2)提问: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后,是否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新课讲授(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通过举例,如一个池塘在受到少量生活污水的排入后,水质依然能够保持相对稳定,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机制①以草原生态系统为例,讲解当食草动物数量增加时,草的数量会减少,从而导致食草动物因食物不足而数量减少,草的数量又会逐渐恢复,这种负反馈调节机制维持了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
②利用数学模型,如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进一步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3)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①展示不同生态系统的图片,如热带雨林和草原,让学生观察并比较它们在受到干扰后的恢复情况,引出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②讲解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特点,并通过实例加以说明。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知识结构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2)理解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概念,二者区别、联系。
具有抵抗力稳定性的原因。
(3)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保护。
2、能力目标:通过指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各种人为因素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和破坏,渗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教学难点]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方法讲解法。
六、教具准备图片、动画。
七、学生活动1、问题探讨、思考与讨论。
2、设计并制作生态缸。
八、教学程序(一)明确目标(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导入:[问题探讨]教材P109,引导学生从群落的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讨论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再设问:“人类能否在生物圈之外建造一个适于人类长期生活的生态系统呢?”引出“生物圈2号”实验,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圈2号失败的原因。
上述正反两个实例,可以说明自然界中生态具有相对稳定性,稳定的生态系统对于生物生存至关重要。
那么,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呢?学生阅读教材P109相关内容。
教师指出:只有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大功能类群齐全,能量的输入保持稳定,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时才表现出来。
稳定性表现在结构相对稳定和功能相对稳定上。
例如,原始森林生态系统是经过千百年来形成的,尽管其中的生物生生死死,迁入迁出,无机环境也不断变化,但从某一阶段来看,该系统内各种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总是大体相同的。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指的是生态系统的一种能力或特性,而不是一种状态。
它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个方面。
设问:为什么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学生阅读教材P109——110相关内容,动画模拟演示兔种群与植物种群之间的负反馈示意图。
设置下列问题:1、草原中生活着野兔和狼,由于狼的捕食,野兔数量减少,分析草、野兔、狼的种群数量是如何逐步达到稳定的?2、为什么森林中害虫数量不会持续大幅度增长?3、适度捕捞后,池塘中鱼的种群数量为什么不会减少?4、森林局部大火过后,为什么植株能较快生长?5、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无限的吗?教师总结归纳。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2.能力方面: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三、教学难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四、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引用一些直观的图片,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指导学生分析实例,总结规律,得出结论,并运用于实践。
同时应用讲述法、比较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一些实践中的问题,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观察、分析、比较、总结和应用的能力。
指导学生探究生态瓶制作方法,以及各种生态因素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五、教学思路
六、教学过程
主题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学生的主体活动教学意图
导入
展示制作好的生态瓶
提问:你能结合已有的知识,尝
试分析一下这个生态瓶中含有哪些
成分吗?它们彼此间存在着什么样
学生上讲台结合
实物,进行讲解:在这
个密封的小型生态瓶
中,有生产者水草,消
费者小鱼,还有分解者
真菌和细菌。
水草通过
以实
物入题,
调动学生
的学习兴
趣。
同时
巩固前面。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4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一)教材分析本节分为三个部分,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稳定性形成的原因以及稳定性破坏三个方面进一步了解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特点。
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生态系统这一结构维持着动态稳定性。
近年来,由于外来物种入侵对原生态系统的影响加大,教材选择了有关外来物种入侵的资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阅读,了解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说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概念。
(2)概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3)简述生态系统稳定性破坏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解读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曲线图,培养处理信息和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形成对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关注,养成尊重生态系统自身规律的习惯,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观点;(2)形成生命科学价值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协调发展的观点。
(三)学情分析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影响生物的因素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本节课中涉及的生产者、消费者已经有了深入认识,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认识生态系统中各结构的联系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教学难点概述生态系统维持稳定性的原因。
二、教学方法与策略演示法、讲授法、阅读法等。
三、教学准备PPT课件五、教学反思由于本节课联系生活紧密,学生已经有了较好的知识基础,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较浓厚,而且在分析图表时,能够积极参与,达到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的目标。
教学的最后利用图片给学生较强的视觉冲击,唤起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从而使教学的最根本目的回到生活。
但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和环保习惯的养成之间还是有差距的,这要求我们教师在不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同时,更要注意指导学生如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真正从行动上来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精选2篇(一)一、教学目标1.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及其重要性;2.理解生态系统中的相互关系对稳定性的影响;3.掌握什么是生态平衡及其维持机制。
二、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稳定性概念、生态平衡及其维持机制。
三、教学难点生态系统中相互关系对稳定性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PPT或黑板、彩色粉笔、实物或图片。
五、教学过程1.引入(5分钟)让学生观察一幅描绘生态系统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问题。
教师可提问:“你们认为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为什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很重要?”等问题,引导学生进入主题。
2.讲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10分钟)通过PPT或黑板,向学生讲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
解释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内涵,并强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环境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生态系统失去稳定性会带来什么后果。
3. 探究生态系统中相互关系对稳定性的影响(15分钟)选择生态系统中的一个例子,如森林生态系统,向学生介绍其中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稳定性的影响。
可以通过图片或实物等方式进行讲解。
发问引导学生思考,当某个环节受到干扰时,如何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生态平衡及其维持机制(15分钟)讲解生态平衡的概念及其维持机制。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生态系统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通过讲解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如食物链、食物网等,让学生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5.案例分析(10分钟)选择一个具体的案例,如森林砍伐带来的生态系统的破坏,让学生分析并讨论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提出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6.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行动。
六、板书设计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定义- 重要性生态平衡- 定义- 维持机制七、课堂作业1.了解家庭周围的生态系统,写一篇日记记录观察到的生物种类及其相互关系。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
问题驱动
精简精炼3.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多媒体展示江南水乡画面。
提出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概念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总结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4、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结合“生物圈Ⅱ号”资料分析
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
1 科学家为什么要建造生物圈2号?
2 生物圈2号中有哪些成分?
3 科学家原打算自给自足生活两年, 为什么中途
撤出了
4 生物圈2号实验失败说明了什么吗
学生积极思考,阐述环境的重要性及我们应该怎么保
护环境,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加强责任感,从现在做起,
从身边的事做起,保护环境,保护地球
[视频播放]:人类乱砍滥伐、滥捕乱杀的视频
思考:如果你是环保局长,将采取什么措施来提高生态
系统的稳定性?
[小结]:措施:1.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
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
力。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
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5.制作生态瓶,观察其稳定性
注意:
1.瓶中生物的生活力要强,并且数量不能过多。
2.生态瓶要放在有充足阳光照射的地方(如窗台上)。
3.瓶中水量不能超过容积的4/5。
设置问题
引导学生
进入情景
小组成员
分工合作
完成探究
阅读教材,
引导学生
思考
激发学生
环保意识
和强烈的
社会责任
感
巩固知识
完成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