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舌苔、脉象概要
- 格式:ppt
- 大小:1.08 MB
- 文档页数:74
中医诊断学第一章:脉诊表格·1—常见脉象表格图表格·2—历代脉象著作及脉象数目:表格·3—常见相兼脉表格图表格·4—真脏脉妇人脉与小儿脉1、诊月经脉(1)妇人左关、尺脉勿洪大于右手,口不苦,身不热,腹不胀,是月经将至。
(2)寸关脉调和而尺脉弱或细涩者,月经多不利。
(3)妇人闭经,尺脉虚细而涩者,多为精血亏少的虚闭。
(4)尺脉弦涩者,多为气滞血瘀的实闭;脉象弦滑者,多为痰湿阻于胞宫。
2、诊妊娠脉(1)已婚妇女,平时月经正常,突然停经,脉来滑数冲和兼饮食偏嗜者,多为妊娠之征(2)妇人两尺脉搏动强于寸脉或左寸脉滑数动甚者,均为妊娠之征。
3、诊临产脉(1)临产妇人可出现不同于平常的脉象,其脉多浮,或脉数而滑或紧,称离经脉。
(2)孕妇在平时无脉的中指中节或本节的两旁出现脉搏跳动,即是临产之征。
4、诊小儿脉(1)诊小儿脉方法:一指定三关。
(2)小儿正常脉象特点:较成人脉软而速,年龄越小,脉搏越快。
(3)小儿病脉:①主要以脉的浮、沉、迟、数辩病证的表、里、寒、热。
②以脉的有力、无力定病证的虚、实。
③痰热壅盛或食积内停可见滑脉。
④湿邪为病可见濡脉。
⑤心气、心阳不足可见歇止脉。
诊脉概述1、三部九候诊法:上为头部,中为手部,下为足部。
上、中、下三部又各分为天、地、人三候,总称三部九候诊法。
2、仲景三部诊法:即人迎、寸口、趺阳三脉。
表格·5—寸关尺分候脏腑表1、诊脉方法:诊脉以平旦(清晨)最佳,正确体位是正坐或仰卧,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高度。
医者应选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指目,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角为宜。
2、脉有胃气:主要反映脾胃运化功能的盛衰、营养状况的优劣和能量的储备状况。
指下具有从容、徐和、软滑。
3、脉有神:可查精气之盈亏,并与胃气的盛衰有关。
指下脉律整齐,柔和有力。
4、脉有根:主要说明肾气的盛衰。
尺脉有力,沉取不绝。
第二章:舌诊1、我国最早验舌专著:《伤寒金镜录》2、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
中医诊断学第一章:脉诊表格·1—常见脉象表格图表格·2—历代脉象着作及脉象数目:表格·3—常见相兼脉表格图表格·4—真脏脉妇人脉与小儿脉1、诊月经脉(1)妇人左关、尺脉勿洪大于右手,口不苦,身不热,腹不胀,是月经将至。
(2)寸关脉调和而尺脉弱或细涩者,月经多不利。
(3)妇人闭经,尺脉虚细而涩者,多为精血亏少的虚闭。
(4)尺脉弦涩者,多为气滞血瘀的实闭;脉象弦滑者,多为痰湿阻于胞宫。
2、诊妊娠脉(1)已婚妇女,平时月经正常,突然停经,脉来滑数冲和兼饮食偏嗜者,多为妊娠之征(2)妇人两尺脉搏动强于寸脉或左寸脉滑数动甚者,均为妊娠之征。
3、诊临产脉(1)临产妇人可出现不同于平常的脉象,其脉多浮,或脉数而滑或紧,称离经脉。
(2)孕妇在平时无脉的中指中节或本节的两旁出现脉搏跳动,即是临产之征。
4、诊小儿脉(1)诊小儿脉方法:一指定三关。
(2)小儿正常脉象特点:较成人脉软而速,年龄越小,脉搏越快。
(3)小儿病脉:①主要以脉的浮、沉、迟、数辩病证的表、里、寒、热。
②以脉的有力、无力定病证的虚、实。
③痰热壅盛或食积内停可见滑脉。
④湿邪为病可见濡脉。
⑤心气、心阳不足可见歇止脉。
诊脉概述1、三部九候诊法:上为头部,中为手部,下为足部。
上、中、下三部又各分为天、地、人三候,总称三部九候诊法。
2、仲景三部诊法:即人迎、寸口、趺阳三脉。
表格·5—寸关尺分候脏腑表1、诊脉方法:诊脉以平旦(清晨)最佳,正确体位是正坐或仰卧,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高度。
医者应选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指目,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角为宜。
2、脉有胃气:主要反映脾胃运化功能的盛衰、营养状况的优劣和能量的储备状况。
指下具有从容、徐和、软滑。
3、脉有神:可查精气之盈亏,并与胃气的盛衰有关。
指下脉律整齐,柔和有力。
4、脉有根:主要说明肾气的盛衰。
尺脉有力,沉取不绝。
第二章:舌诊1、我国最早验舌专着:《伤寒金镜录》2、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
中医体质舌苔和脉象中医体质是中医学中独特的概念,它指的是人体整体的生理和病理状况。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体质分为阴阳、寒热、虚实、气血等多个方面,而舌苔和脉象是中医四诊中常用的观察指标,可以为中医医生提供体质的参考依据。
在中医理论中,舌苔和脉象被视为体质的镜子,可以反映人体的阴阳、虚实、气血等特征。
舌苔是指舌面上的覆盖物,正常情况下应该是淡红色、薄而湿润的,如果出现舌苔厚重、色黄或色白等异常情况,则可能反映出体质的异常。
例如,厚重的黄苔可能表示体内有湿热的倾向,白苔则可能反映出体内有寒湿的倾向。
脉象是通过按压患者的脉搏来观察的,中医将脉象分为多种类型,如弦脉、滑脉、数脉等。
每种脉象的形态、强弱、速度都可以提供中医医生关于体质的信息。
例如,弦脉可能表示体内有肝阳过旺的倾向,滑脉则可能反映出体内有湿邪的倾向。
舌苔和脉象的观察在中医医生进行诊断时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体质特点和病情变化。
通过观察舌苔和脉象,医生可以判断患者是属于阴阳偏颇,是寒热倾向,还是气血虚实等等。
对于同一种疾病,因为患者体质的差异,中医医生可能会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以适应不同体质的患者。
舌苔和脉象的变化也可以帮助中医医生判断病情的变化和预后。
舌苔的颜色、厚薄、湿燥程度,舌体的形态都与病情有关,不同的变化可能反映出不同的体质状态。
脉象的变化也可以反映出病情的变化,如脉搏的强弱、频率的快慢等等。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舌苔和脉象的观察只是中医诊断中的一部分,并不能单凭这两个指标就得出准确的诊断。
正确的诊断还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等多方面的信息。
因此,在进行中医诊断时,舌苔和脉象只是其中的一种辅助手段,不能替代其他观察和询问的内容。
总的来说,中医体质的观察是一门复杂而又精妙的学问,其中舌苔和脉象的观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观察舌苔和脉象,中医医生可以了解患者体质的特点和病情的变化,以便制定相应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但需要强调的是,舌苔和脉象的观察只是诊断中的一部分,需要结合其他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舌苔舌苔,中医术语。
正常人的舌背上有一层薄白而润的苔状物,叫舌苔。
由脱落的角化上皮、唾液、细菌、食物碎屑及渗出的白血细胞等组成。
在正常情况下,由于咀嚼和吞咽动作,以及唾液、饮食的冲洗,经常不断地清除掉舌表面的物质,仅表现为薄白的一层舌苔。
当患病时,进食少或只进软食,使咀嚼和舌的动作减少,或唾液分泌减少,舌苔就变厚。
正常人的舌苔,一般是薄而均匀地平铺在舌面,在舌面中部、根部稍厚。
因舌苔由胃气所生,而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因此,舌苔的变化可反映脏腑的寒、热、虚、实,病邪的性质和病位的深浅。
舌苔的望诊包括望苔色、望苔质两部分。
苔色:即舌苔的颜色,病态的苔色主要有白苔、黄苔、灰黑苔。
有时也可发生绿苔(多由白苔转化而来,常见于温疫、湿温,为湿热郁熏之征)、霉酱苔(红中发黑、又兼黄色的舌苔,常见于夹食中暑或内热久郁,主湿热病日久者)。
舌苔的形质,分为下列几种:1、苔的有无:正常舌有一层薄白苔,由胃气而生。
在疾病过程中,舌苔从有到无,是胃气阴不足、正气渐衰的表现;但舌苔剥落之后,复生有薄白苔,则是邪退正生,胃气渐复的表现。
2、苔的厚薄:透过舌苔能隐隐见到舌质的为薄苔,不能见到舌质为厚苔。
舌苔的厚薄可测定正邪盛衰和病情的深浅轻重。
薄苔主外感表证,亦主内伤气郁。
厚苔主痰饮、湿邪、积滞。
舌苔由薄变厚,病邪自表入里,邪盛病进;舌苔由厚变薄,为病邪自里达表,正胜病退。
3、舌苔的润燥可了解津液的变化:若舌面润泽,干湿适中为正常舌象,虽有病而津液未伤;若扪之湿而滑利,则称滑苔,多主寒主湿,或阳虚水饮内停。
若舌面望之干枯,用手扪之无津液,则为燥苔,多由热盛伤津、阴液亏耗,或气不化津所致。
4、舌苔的腐腻和舌苔的偏全:舌苔在舌面分布的变化。
舌苔布满全舌称为全。
舌苔偏布于舌面的前、后、左、右某一局部,称为偏。
察舌苔分布的偏全,可判断病变的所在。
全苔为邪气散漫,多为湿痰阻滞中焦之征;舌苔偏见于舌的一侧,为邪在半表半里,或病在肝胆;苔中根厚腻,多为痰饮或胃肠积滞等。
1、平和质(A型)
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唇色红润,不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胃纳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
2、气虚质(B型)
常见表现: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
3、阳虚质(C型)
常见表现: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舌淡胖嫩,脉沉迟.
4、阴虚质(D型)
常见表现:手足心热,口燥咽干,鼻微干,喜冷饮,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5、痰湿质(E型)
常见表现: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黏,胸闷,痰多,口黏腻或甜,喜食肥甘甜黏,苔腻,脉滑.
6、湿热质(F型)
常见表现:面垢油光,易生痤疮,口苦口干,身重困倦,大便黏滞不畅或燥结,小便短黄,男性易阴囊潮湿,女性易带下增多,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7、血瘀质(G型)
常见表现:肤色晦黯,色素沉着,容易出现瘀斑,口唇黯淡,舌黯或有瘀点,舌下络脉紫黯或增粗,脉涩。
8、气郁质(H型)
常见表现:神情抑郁,情感脆弱,烦闷不乐,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9、特禀质(I型)
常见表现:过敏体质者常见哮喘、风团、咽痒、鼻塞、喷嚏、荨麻疹、花粉症及药物过敏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