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病人舌象舌苔的特点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2
中医之舌头看病症大全正常人的苔色是“滋润的。
因为舌粘膜中丝状乳头的末梢分化成“角化树”,在“角化树”分枝的空隙中,常填有脱落的角化上皮、唾液、细菌、霉菌、食物碎屑及渗出的白细胞等,这些不透明的物质遮盖了舌毛细血管的红色,而且角化上皮在湿润时可吸收水分而呈白色,这样就形成了正常的“滋润的舌苔。
舌苔过白:多属寒症,薄而滑的多为外感风寒,厚白而滑者多为寒湿或寒痰。
舌苔发黄:一般多见于热性疾病的过程中,表明邪正相争十分激烈,病已入里,邪已化热。
舌苔发黑:主要是舌丝状乳头增殖变黑所致。
有棕黑、灰黑、焦黑直到漆黑等深浅不同。
中医认为病人出现此苔,一定病期较长,病性比较复杂严重。
舌苔灰白相兼或灰腻薄滑:多为里寒,先有体弱兼热性病,或病久兼消化不良症的征象。
全舌淡紫带青:润滑无苔为伤寒阳证。
舌苔呈褐色:肠梗阻。
镜面舌:即舌面无苔,像镜子一样光滑。
轻者提示营养不良,或体内缺乏铁或维生素B2:;重者则表示体内津液亏乏,病情深重。
如果病久者的镜面舌兼绛色,还要防止出现败血症。
如果是老年人的舌头像镜子那样光滑,舌底面两根静脉增粗延长,表示有肺心病。
穿心舌:即舌苔中间有一小块空白处,舌苔已剥脱。
穿心舌属于伤阴的一种表现,常表示体内营养缺乏。
小儿出现剥苔,则表示营养不足,主要是偏食造成体内某些营养素的缺乏,引起部分舌苔剥脱。
这种儿童身体抵抗力很差,很容易得感冒或发烧。
牛肉舌:即舌质暗红,舌苔光剥像牛肉一样。
牛肉舌常见于恶性贫血患者。
腐苔:是一种比较厚的、颗粒大而疏松的苔,形状好象豆腐渣样,厚厚的一层堆在舌上,刮之易去,过一会儿又会逐渐堆铺起来。
腐苔提示人的阳气有余,能将胃中浊腐之气升化驱散,是正邪相争,疾病诌向好转的征兆。
腻苔:是舌中心及根部较厚,舌的边尖部稍薄,颗粒细小致密,紧贴舌上,揩之不去,刮之不脱,舌面罩着一层粘液像油腻状,舌质大多被其遮盖而不能见。
用放大镜看,腻苔的丝状乳头数目及其分枝均有增加,各乳头的角化树相互纠结缠绕,不易脱落,其中包埋着很多粘液及食物颗粒。
舌苔的十种形态舌苔对应的身体问题舌苔,是人体健康状况的晴雨表。
人的健康状态,与舌苔的不同形态紧密关联。
我们去医院看病的时候,大夫总会要求我们伸出舌头,通过舌苔的状态来判断我们身体的状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观察自己的舌苔,更好的了解自己的身体状态。
那么,不同的舌苔形态都隐藏了些什么样的信息呢?一、舌苔的十种形态舌苔发白舌苔发白,是阳气不足、脾胃虚寒的表现。
多伴有畏寒、体冷、手脚冰凉的症状。
此类人群会较常出现胃部疼痛怕凉的症状,不思饮食,尤其怕食生冷食物,有的伴有大便溏泻。
这样的人,在冬天要格外注意保暖。
有胃疼症状的人,可用干姜、荜茇煎水喝,具有温胃散寒作用。
舌苔发黄舌苔黄腻,是湿热的表现,主症在肝和脾。
若还伴随了容易口渴的症状,则说明肝火过旺,进而影响了脾胃的调和与胆汁的排泄,从而引发口臭、口苦。
另外,肝开窍于目。
肝火过旺,通常会引起两目干涩、视力减退。
建议可以吃点滋阴、健脾、养肝的食物,如猕猴桃、绿豆、葡萄、木耳等。
舌苔发红舌苔发红,多伴随着便秘、舌苔厚、舌边尖红、小便赤黄的症状,是胃火过盛的缘故。
胃中火热内盛,浊气上逆、熏蒸口舌,故出现口臭、舌苔发黄、肠道失润、大便干结。
此时可以服用大黄、黄连、黄芩、山栀之类中药清热泻火,在饮食上需忌酒、忌辛辣热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
舌苔发黑中医认为,舌苔发黑是热极化火所致。
有些肠胃有毛病的人,容易生寒湿,舌苔会变得厚腻,开始是白色,逐渐变成黄色或黑色。
如果平时有较严重的胃病,观察到黑苔就要警惕,如果舌边尖呈深红色,甚至发青发紫,说明病情加重,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经常熬夜,抽烟过多,也会容易引发黑苔的出现。
如果仅见这种异常舌苔,而舌边尖呈现正常的淡红色,且无其他明显不适,则只是暂时的现象,不必担心。
花剥舌有的人舌面上的舌苔出现不规则的一块块“地图式样”的形态,有的地方有薄苔,有的地方光滑无苔,这样的形态叫做“地图舌”。
如果长期有胃病或其他慢性病,以前从未见过这样的舌象,出现“地图舌”则多属阴虚表现,需及时就医。
舌头诊查案例以舌头诊查案例为题,我们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舌头疾病,通过观察舌头的形态和颜色变化,以及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来进行诊断。
以下是十个案例,每个案例对应一种不同的舌头疾病。
1. 案例一:舌苔厚白,舌体胖大,患者口干口苦,舌脉浮数。
这是一种常见的舌胖滑腻的病象,可能是由于湿热内蕴所致的舌质改变,需要进一步检查肝胆功能。
2. 案例二:舌体红绛,舌尖稍尖,舌下静脉瘀紫,患者口苦口干,舌脉弦数。
这是一种热盛的表现,可能是由于肝胆火旺引起的舌质改变,需要进一步检查肝胆功能和心脏功能。
3. 案例三:舌体淡红,舌苔薄白,患者口淡口干,舌脉弦细。
这是一种气虚的表现,可能是由于脾胃功能不佳引起的舌质改变,需要进一步检查脾胃功能和血气情况。
4. 案例四:舌体紫红,舌苔黄腻,患者口苦口干,舌脉涩数。
这是一种湿热内蕴的表现,可能是由于湿热郁结引起的舌质改变,需要进一步检查肝胆功能和肾脏功能。
5. 案例五:舌体红绛,舌苔黄燥,患者口苦口干,舌脉弦滑。
这是一种肺热的表现,可能是由于肺火郁结引起的舌质改变,需要进一步检查肺功能和心脏功能。
6. 案例六:舌体淡白,舌苔薄白,患者口淡口干,舌脉细弱。
这是一种气虚血弱的表现,可能是由于脾胃功能不佳和气血不足引起的舌质改变,需要进一步检查脾胃功能和血气情况。
7. 案例七:舌体红绛,舌苔薄黄,患者口苦口干,舌脉弦滑。
这是一种肝胆火旺的表现,可能是由于肝胆功能失调引起的舌质改变,需要进一步检查肝胆功能和心脏功能。
8. 案例八:舌体淡红,舌苔薄白,患者口淡口干,舌脉细弱。
这是一种气虚血弱的表现,可能是由于脾胃功能不佳和气血不足引起的舌质改变,需要进一步检查脾胃功能和血气情况。
9. 案例九:舌体红绛,舌苔黄燥,患者口苦口干,舌脉涩数。
这是一种湿热内蕴的表现,可能是由于湿热郁结引起的舌质改变,需要进一步检查肝胆功能和肾脏功能。
10. 案例十:舌体紫红,舌苔黄腻,患者口苦口干,舌脉涩数。
这是一种湿热内蕴的表现,可能是由于湿热郁结引起的舌质改变,需要进一步检查肝胆功能和肾脏功能。
舌诊入门基础知识大全
舌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观察舌头的形态、颜色、质地、湿度等特征,可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下面是舌诊入门基础知识的
详细介绍。
一、舌头的形态
1.舌头的大小:正常情况下,舌头大小适中,不过大也不过小。
2.舌头的形状:正常情况下,舌头呈现略微弯曲的形状,两侧对称。
3.舌头的厚度:正常情况下,舌头的厚度适中,不过厚也不过薄。
4.舌头的质地:正常情况下,舌头的质地柔软,表面光滑。
二、舌头的颜色
1.淡红色:表示气血不足,营养不良等。
2.暗红色:表示热毒内盛,热病等。
3.深红色:表示血热,血瘀等。
4.苍白色:表示气血不足,阳虚等。
5.青紫色:表示气滞血瘀,寒凝等。
三、舌头的湿度
1.湿润:表示体内阴液充足,体质健康。
2.干燥:表示体内阴液不足,体质虚弱。
四、舌头的苔
1.白苔:表示体内湿气重,消化不良等。
2.黄苔:表示体内湿热重,热毒内盛等。
3.黑苔:表示体内湿热重,热毒内盛等。
以上就是舌诊入门基础知识的详细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进行舌诊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舌头应在空腹状态下进行观察。
2.观察时应保持光线充足,舌头清洁。
3.观察时应注意舌头的形态、颜色、湿度、苔等特征。
4.舌诊只是中医诊断的一种方法,不能作为唯一的诊断依据,需要结合其他症状进行综合分析。
最后,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舌诊的基础知识,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保持健康。
珍贵中医舌诊图解大全!图文并茂,再也不怕看不懂舌头了望舌质舌质,即舌的本体,故又称舌体,是舌的肌肉和脉络组织。
望舌体主要观察舌神、舌色、舌形、舌态以及舌下络脉几个部分。
一.舌神(一)有神(荣舌)【舌象特征】舌色红活、润泽,运动灵敏自如。
【临床意义】荣舌是谓有神,虽病亦属善候。
【机理分析】荣舌主要反映津液充足,气血充盈,精神健旺。
《察舌指南·辨舌之神气》曰:“凡舌质有光有体,不论黄白灰黑,刮之而里面红润,神气荣华者,诸病皆吉。
”(二)无神(枯舌)【舌象特征】舌色干枯而晦暗无光、死板而毫无生气,运动失灵。
【临床意义】枯舌是谓无神,属凶险恶候。
【机理分析】枯舌主要反映津液匮乏,气血大亏,精神衰败。
《察舌指南·辨舌之神气》说:“若舌质无光无体,不拘有苔无苔,视之里面枯晦,神气全无者,诸病皆凶。
二.舌色舌色,即舌体的颜色。
一般分为淡红、淡白、红、绛、青、紫六种。
(一)淡红舌【舌象特征】舌体颜色淡红润泽,白中透红。
【临床意义】淡红舌为气血调和的征象,常见于正常人。
疾病时见之多属病轻。
【机理分析】淡红舌主要反映心之气血充足,胃气旺盛的生理状态。
舌色与肤色的形成原理相似,红为血之色,明润光泽为胃气之华,正如《舌胎统志》说:“舌色淡红平人之候,……红者心之气,淡者胃之气。
”外感病初起,病情轻浅,尚未伤及气血及内脏时,舌色仍可保持正常而呈淡红;内伤疾病时见之,提示阴阳平和,气血充盈,多属病轻,或为疾病转愈之象。
(二)淡白舌【舌象特征】舌色比正常浅淡,白色偏多红色偏少,称为淡白舌。
如舌体色白,全无血色,则称为枯白舌。
【临床意义】主气血两虚、阳虚。
枯白舌主伤精、脱血夺气。
【机理分析】气血亏虚,血不荣舌,或阳气虚衰,运血无力,无以推动血液上充于舌,致舌色浅淡。
阳虚则内寒,经脉收引,使舌的血行减少,也可见舌淡。
《舌鉴辨证》指出,淡白舌是“虚寒舌之本色”。
若舌色淡而舌体瘦薄,属气血两虚;若淡白湿润,舌体胖嫩,多属阳虚水停。
第一章舌尖上的疾病信号第一节气血两虚一秒钟确定舌质颜色要看准看舌诊共分四步:舌质的颜色、舌体的形状、舌苔、舌下静脉。
生命全息论1、通过人体局部的变化特征,能反映出全身的情况,如手诊、面诊、脉诊以及今天要学习的舌诊。
2、舌诊反映的是体内脏腑、气血的变化,通过对于舌象的观察,能诊察出体内相应脏腑及气血的异常变化,继而起到诊病、防病的作用。
一、舌头颜色∶1、淡红舌∶健康人或患病未伤及气血的患者。
2、淡白舌∶多见于阳虚及气血两虚症,表现为免疫力低下、易感冒、手足不湿、便溏。
如果不及时调理容易出现脑供血不足的情况。
(“白”颜色偏淡,淡粉色)3、红舌∶见于血热症患者。
表现为心烦、睡眠质量差,手足心烦热、身上多发毛囊炎等,如果不及时调理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比如心律失常、头痛;还容易引起多种炎性疾病,比如咽喉炎、结膜炎、胆囊炎等。
4、紫色(暗)∶多见于体内血瘀严重的患者。
可表现为腰痛、肢体麻木、头痛、头晕、手脚发凉、胃痛、心绞痛。
5、青色∶多见于肝病、寒证。
表现为酒精肝,睡眠质量差、头痛或头晕、女性痛经、男性前列腺问题影响性功能。
第二节裂纹舌到底是何原因舌体要看清二、舌体形状1、胖大舌齿痕∶脾虚湿气大,水湿充填舌体。
多表现为便溏、困倦、乏力、饭后易困。
如果不及时调理也会引发心脑的供血不足以及肠道疾病。
2、裂纹舌∶①生理性多见于先天禀赋问题,没有太大临床意义,但提示胃部容易发生疾病。
(生理性∶裂纹没有规律“两边、中间”都有)(病理性∶裂纹有规律“两边”没有,“中间”有)②病理性多见于精血亏虚。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精血亏虚∶可见腰疼腰酸、健忘、精力不足、困乏、掉头发多,多由熬夜、房事过度、思虑过多、用脑过度引起。
如果不及时调理容易引发心脏疾病或风湿骨病,男性还会影响到性功能。
B.脾气亏虚∶脾气亏虚,不能吸收营养物质生成精血,导致精血亏虚,同时体内水湿代谢失常形成水湿,撑裂舌面。
可见饭后易困,健忘、精力及体力不足。
观察舌头查病观舌问诊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健康是一种心态!懂点健康养生,自己的身体自己做主!舌头是人体健康的放大镜!下面我们一起来解读舌头的秘密!一、舌色①淡舌:舌色较正常浅淡,主虚证、寒证,多见于血虚,为阳气衰弱、气血不足象。
色淡而胖嫩为虚寒;胖嫩而边有齿痕为气虚、阳虚。
②红舌:舌色较正常深,呈鲜红色,主热证,多为里热实证。
舌尖红是心火上炎;舌边红为肝胆有热;红而干为热伤津液或阴虚火旺。
③绛舌:舌色深红,为热盛,多为邪热深入营分、血分或阴虚火旺。
红、绛舌颜色越深,表明热邪越重。
④瘀斑舌:舌上有青紫色之瘀点或斑点,多为内有瘀血蓄积。
⑤青紫舌:全舌舌质呈现青紫,或为热极,或为寒证。
舌质绛紫色深而干燥为热极,温热病者为病邪传入营分、血分;舌质淡黄紫或青紫而滑润者为阴寒证。
二、舌形观察舌质的老嫩、胖瘦、芒刺、裂纹等。
①老嫩:"老"即指舌质纹理粗糙,形色坚敛,多属实证、热证:"嫩"指舌质纹理细腻,形色浮嫩,多属虚证或虚寒证。
②胖瘦:"胖"指舌体胖大、肿胀,多与水湿停留有关。
舌质淡而胖,舌边有齿痕者,多属脾虚或肾阳虚、水湿停留;舌质红而肿胀,多属湿热内蕴或热毒亢盛。
"瘦"指舌体瘦小而薄,多属虚证。
舌质淡而舌形瘦者,多为气血不足;舌质红绛而舌形瘦者,多属阴虚内热。
③芒刺:舌乳头增生、肥大,突起如刺,多属热邪亢盛。
热邪越重,芒刺越大、越多。
临床上芒刺多见于舌尖与舌边,舌尖芒刺多属肝胆热盛。
④裂纹:舌体上有多种纵行或横行的裂沟或皱纹,多由于粘膜萎缩而形成。
裂纹舌可见于少数正常人。
舌质红绛而有裂纹者多属热盛;舌质淡而有裂纹者多属气阴不足。
三、舌态观察舌体有无震颤、歪斜、痿软、强硬等。
①震颤:舌体不自主地颤抖,多属气血两虚或肝风内动。
②歪斜:舌体偏歪于一侧,多为中风偏瘫或中风先兆。
③痿软:舌体伸卷无力,多因气血俱虚筋脉失养所致。
④强硬:舌体不柔和,屈伸不利,甚或不能转动,多属高热伤津,邪热炽盛,或为中风的征兆。
舌诊中的舌色和舌苔辩证诊病舌色是指舌质的颜色。
正常人舌色为淡红色。
常见的舌色分为几种:(1)淡白色表示病人患虚证、寒证、血气亏虚证。
如果舌淡白而瘦薄,则属血气两虚;舌淡白而湿润,舌体胖嫩,有齿痕,多为虚寒证。
若舌淡白,毫无血色,枯萎无光泽,无舌苔,称为熟白舌,此情况属危重之症,病人阳气衰微,阴精衰竭。
(2)红舌舌色较正常舌稍红,甚者呈鲜红色。
表示病人患热证。
如果舌色鲜红但干燥少津液,舌苔黄厚者,属实热证。
仅仅为舌尖变红,则为心火上炎。
舌边红色为肝胆火旺。
如果舌中红色则为中焦热盛。
若舌布满了深红色小点,为温热之邪伤于心脾。
舌中伴有紫斑,表示将要发斑。
舌色鲜红,少苔或舌起裂纹者,属虚热证。
舌质红嫩,看起来湿润,摸起来感到干燥,为津液衰竭迹象。
(3)绛舌舌苔深红色,颜色介于红色与紫色之间,称为绛舌。
表示病人有外感或内伤之证。
绛舌的形成,是由于热盛血行加速,舌体脉络充盈所致。
舌绛而干燥,舌面有芒刺、裂纹,为里热炽盛,热入营血。
若舌绛而有黄白苔,为邪留气分。
舌绛有大红点者,为热毒攻心。
舌尖绛为心火炽盛。
舌中干燥而绛为胃火伤津。
舌根绛为血热内燥。
若舌绛也少津液,少苔,舌体瘦小或有裂纹,为阴虚火旺之证。
如果舌绛而枯萎,光滑无苔,称为镜面舌,此证为胃、肾阴液枯竭之危候。
若舌绛少苔而泽润,多为血瘀之证。
(4)紫舌表示寒、热病及瘀血症。
若整个舌头全为紫,为脏腑热极。
舌紫且肿大,而见大红点,为热毒攻心。
舌质紫暗,为瘀血证。
舌尖有紫色斑点者,为心血肝郁血瘀。
舌色紫如猪肝,枯晦无泽,为胃肾阴液已衰竭之危证。
舌诊中医舌诊历史的记载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西周年间,到了春秋战国、秦汉时期作为一个中医诊断方法已形成存在,当时我国现存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上涉及的舌诊相关知识,包括舌质、舌苔、舌觉等方面的内容。
汉唐时期舌诊在中医实践中又不断发展验证,东汉中医名家张仲景(公元150年——219年),将舌诊之重点放在观察舌质上,而唐代中医名家孙思邈(公元581年——682年)则把舌诊观察舌象作为辩证脏腑的理论根据。
舌诊表格总结
舌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观察舌苔、舌质、舌体颜色等舌象变化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以下是舌诊表格的总结:
1. 舌苔:
- 舌苔颜色:正常舌苔应为淡红色或淡白色,苔色过淡可能表示气虚,苔色过厚可能表示湿热等。
- 舌苔质地:正常舌苔应薄而湿润,苔质过厚可能表示湿热,苔质过薄可能表示气虚等。
- 舌苔厚薄:正常舌苔应适度厚度,苔厚可能表示湿热,苔薄可能表示气虚等。
- 舌苔湿润度:正常舌苔应湿润适度,苔湿润度过多可能表示湿热,苔湿润度过少可能表示阴虚等。
2. 舌质:
- 舌质颜色:正常舌质应为淡红色,舌质偏红可能表示热盛,舌质偏淡可能表示气虚等。
- 舌质形状:正常舌质应平坦柔软,舌质胖大可能表示湿热,舌质瘦小可能表示气虚等。
- 舌质纹理:正常舌质应有细密纹理,舌质纹理粗糙可能表示湿热,舌质纹理细腻可能表示气虚等。
3. 舌体颜色:
- 舌体颜色:正常舌体应为淡红色,舌体偏红可能表示热
盛,舌体偏淡可能表示气虚等。
- 舌体湿润度:正常舌体应湿润适度,舌体湿润度过多可
能表示湿热,舌体湿润度过少可能表示阴虚等。
需要注意的是,舌诊结果应综合其他症状和体征进行判断,不能单凭舌象来确定诊断。
而且,舌象的变化也可能受到
其他因素的影响,如进食、服药等。
因此,在进行舌诊时,最好由专业的中医医师进行判断和诊断。
【珍藏】⾆诊图谱,图⽂对照⾆诊脏腑部位分属图据《内经》记载,⾆的不同部位能反映不同脏腑的病理变化,在临床上有⼀定参考意义。
⾆尖候上焦⼼肺的病变;⾆中部候中焦脾胃;⾆根候下焦肾;⾆两侧候肝胆。
《伤寒指掌 · 察⾆辩证法》还有“⾆尖属上脘,⾆中属中脘,⾆根属下脘”的说法。
⾆⾊篇1、正常⾆正常⾆象的特征是:⾆⾊淡红鲜明,⾆质滋润,⾆体⼤⼩适中,柔软灵活;⾆苔均匀、薄⽩⽽润,简称“淡红⾆,薄⽩苔”。
正常⾆下络脉仅隐隐可见,呈紫红⾊线状,绝不粗胀。
⼤多为单枝⼲,络脉直径最粗不超过2.7mm,长度⼤多不超过⾆尖与⾆下⾁⾩连线的3/5。
2、淡⽩⾆淡⽩⾆多见于阳虚寒盛、⽓虚⾎少之证。
本图⾆⾊淡⽩,⾆苔薄⽩⽽润,提⽰⽓⾎两虚。
3、枯⽩⾆⾆⾊及龈、唇皆⽆⾎⾊,称为“枯⽩”。
本图⾆⾊枯⽩,⾆⼲皱缩,⽆⼒伸出,是⾆⽆神⽓的表现。
提⽰精⽓衰败,病情危重。
4、红⾆红⾆见于外感热盛或阴虚⽕旺之证。
本图⾆⾊较红,⾆苔薄黄,⾆质纹理粗糙,提⽰⽓分热盛。
5、⾆尖红⾆尖红多见于⼼⽕上炎,上焦有热之证。
本图⾆尖红⾚起刺,其余部位淡红⽽润。
提⽰上焦热盛。
6、红绛⾆(1)⾆⾊深红,称为“绛⾆”,为热盛之象。
在外感病为邪热⼊营的标志;在内伤杂病阴虚⽕旺重症亦较多见。
本图⾆⾊深红偏暗,⾆⾯有叶脉状浅裂纹,苔少。
提⽰热盛、⽓⾎壅滞,正⽓已伤。
7、红绛⾆(2)本图摄⾃慢性胃⽕患者,⾆⾊红绛,⾆⼲⽆苔,⾆⾯上有浅裂纹。
提⽰内热炽盛,胃阴枯涸,胃⽓⼤伤。
8、红绛⾆(3)⾆⾊红绛,⾆⾯苔少,⾆前部有较多红点(即菌状乳状充⾎),提⽰邪热炽盛,⽓阴两伤。
9、青紫⾆⾆⾊青紫,由⽓⾎运⾏不畅所致。
本图患者为慢性⽀⽓管炎继发感染、肺⽓肿、⼼⼒衰竭,⾆⾊紫暗,苔⽩腻。
提⽰痰饮内停、肺肾⽓虚,⾎⾏瘀滞。
10、淡紫⾆淡紫⾆多见于阳虚阴盛之证。
本图患者为肺原性⼼脏病,⾆淡紫,苔薄⽩⽽湿润。
提⽰阳⽓不⾜,⾎⾏不畅。
11、淡紫淤堵⾆本图患者⽉经不调(痛经),⾆⾊淡紫,⾆上有较多紫⾊瘀点,⾆苔薄⽩⽽润。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舌象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文献研究摘要:舌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客观指标之一,通过舌质、舌苔的变化可以判断人体脏腑气血的盛衰,区别病邪性质分辨病位的浅深,推断疾病转归与预后。
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辨证中运用辨舌象有助于明确其致病因素,辨别症状之间的阴阳属性,分清邪正虚实,划清临床证型,识别疾病发展转机,从而指导辨证证治。
关健字:慢乙肝舌诊综述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是中医药防治的优势病种之一,其疗效也得到了同道的广泛认可。
“辨舌质可辨五脏之虚实,察舌苔可观六淫之深浅。
”观察舌象是中医诊治疾病的重要方法与手段,是中医理论体系中极具特色的组成部分,是辨证论治不可缺少的客观依据。
笔者查阅了最近20年的文献,现将病毒性肝炎的舌诊研究与应用情况综述如下:1.舌诊的文献评述祖国医学认为,五脏系于舌,无脉不通于舌,正如《舌胎统志》自序云:“盖舌为五脏六腑之总使,如心之开窍于舌,胃咽上接于舌,脾脉挟舌本,心脉系于舌根,脾络系于舌旁,肾肝之络脉,亦上系于舌本,……是以脏腑有病,必变见于舌上也,故舌辨脏腑之虚实寒热,犹气口之辨表里阴阳。
”吴坤安说:“病之经络脏腑,营卫气血,表里阴阳,寒热虚实,皆形于舌。
”舌诊在脏腑疾病诊断中的作用可见一斑,尤其舌质(主要是舌色)的变化,更是脏腑气血辨证的重要依据。
《辨舌指南》曰:“辨舌质,可辨五脏之虚实。
视舌苔,可现六淫之深浅。
”《形色外诊简摩》:“舌质既变,即当察其色之死活。
活者,细察底里,隐隐犹见红活,此不过血气之有阻滞,非脏之败坏也:死者,底里全变,干晦枯萎,毫无生气,是脏气不至矣,所谓真脏之色也。
……故治病,必察舌苔,而察病之吉凶,则关乎舌质也。
”病理舌色与脏腑的关系,历代医家早有认识。
《舌胎统志》云:“舌色淡红,平人之候,……红者心之气,淡者胃之气。
”《辨舌指南》:“焦紫应肝,舌苔焦紫起刺如杨苟状者,此阳邪热毒已入肝脏,险证也。
中医诊断舌诊:舌象预测疾病(杨力)中医诊断舌诊:舌象预测疾病摘自杨力《中医疾病预测》舌先兆——舌相学舌相是最真实的外镜,较少受心理情绪的影响。
故舌可以说是人体外露的内脏。
尤其舌质绝无真假之愚,故当其他外相被真假所乱的情况下,细察舌底,必能识其真伪……舌诊在我国历史悠久,远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即已有舌诊记载,如:“贞疾舌,枽于妣庚”二千多年前的《内经》即已有文字记载,如《灵枢·五阅五使》:“心病者,舌卷短,颧赤”《素问·刺热论》曰:“肺热病者……舌上黄身热。
”但《内经》偏重于舌质及舌体的诊察。
此外,战国时代的《难经》及汉代《中藏经》亦同样着重于舌质及舌体的记载,如《难经》说:“足厥阴气绝,即筋缩引卵与舌卷。
”《中藏经》:“心脾俱中风,则舌强不能言也”。
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论》对舌苔望诊颇加发挥,元代出现了舌诊专著:《敖氏伤寒金镜录》,记载了三十六种病态舌,为辨舌奠定了基础,到清朝,由于温病学的崛起,推动了舌诊的发展,至今舌诊已成为中医诊断学中不可缺少的诊断方法,尤其舌是疾病先兆报标的主要点,因此在中医预诊学中更具有独特的意义。
总之,舌是外露的内脏,舌是人体最重要的报病器官,内脏的病理变化能真实而快速地反映于舌,人体每一个局部都携带着整体的信息,舌亦不例外。
舌先兆具有令人瞩目的价值。
第一节舌先兆的理论基础舌为心之苗,心气通于舌,如《灵枢·脉度》篇说:“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心主舌”,“在窍为舌”《千金方》:“舌主心脏,热即应舌生疮裂破,引唇揭赤。
”(卷六上·舌病第四)皆可说明舌与心的相关性。
此外,舌还与脾,肾等经脉有直接联系,如足少阴肾经“挟舌本”,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
”经别和经筋方面,手少阴之别“系舌本”,足太阳之筋“结于舌本”,手少阳经筋“入系舌本”。
通过口唇和舌间接联系的有足厥阴肝经“环唇内”,《灵枢·经脉》:“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脉络于舌本也。
舌象的看法与辨证 舌象1:该舌颜色淡红,表面舌苔腻,色淡黄,边有齿痕。
可表述为:舌淡红,苔腻色淡黄,边有齿痕。
该舌象表示病人湿热,脾虚。
舌象2:该舌两边为红绛色,舌面的舌苔厚腻,有裂纹。
可表述为:舌红绛,苔厚腻,中有裂纹。
该舌象表示病人以实热为主,并有痰湿,且精血亏虚。
临床上该病人胆囊癌术后,肝、胰、淋巴扩散,近2个月正在发高烧,卧床不起,因高烧病人脸色泛红。
舌象3:该舌颜色淡红,表面的舌苔很薄,部分舌苔淡黄色。
可表述为:舌淡红,苔薄,部分淡黄,边有瘀块。
该舌象表示病人气阴两虚,兼带热象(湿热为主虚热为辅),血瘀。
临床上该病人继发性晚期肝癌,原发灶无从查找,西医认为无治劝出院,出院后在本地服用了三个中医的药物,均感腹胀胃空有说不出的难受感,2个半月后复查肿瘤继续发展,且出现了腹水,疼痛,说明病情正在继续恶化。
从舌象看病情也比较复杂。
舌象4:该舌颜色红,表面的舌苔很薄,部分无苔。
可表述为:舌红,少苔。
该舌象表示病人阴虚。
临床上该病人晚期肝癌肾转移合并晚期肝硬化腹水。
阴虚体质(阴虚即火旺)加上肝硬化,有大出血的危险。
舌象5:该舌颜色绛红,表面无舌苔。
可表述为:舌绛红,无苔。
该舌象表示病人阴虚,比“舌象4”者虚火更盛。
临床上该病人原发性晚期肝癌,肿瘤17.9cm 大,现中西医结合治疗。
舌象6:该舌颜色淡红,表面的舌苔缺损,部分无苔。
可表述为:舌淡,苔缺损。
该舌象表示病人气阴两虚。
舌象7:该舌淡红色,舌面的舌苔花剥,又叫地图舌。
可表述为:舌淡红,苔花剥。
该舌象表示病人胃气胃阴亏损。
可惜家属24小时内请当地2位中医诊断后,前者述“舌红、苔薄白” 后者述“舌头中间黄,边缘颜色正常,细脉”,没有一位能准确提供阴虚的特征,若不是家属同时提供舌照,必然导致笔者无法准确下药,所以,临床上若可能建议家属提供清晰的舌照,以便笔者能准确地按辨证下药,提高疗效。
因为临床上发现不少中医已西化,不会中医舌脉诊断了,也不会辨证应用中药了。
肝郁的三种舌象肝郁的三种舌象看舌苔肝不调有三种1、中间有条纵纹,纵纹有深浅,长短,这是不调的一种表现,2、舌苔两边挂两道苔道,两边有两条线,3、整个舌面看着不清爽不舒服,但又不是非常厚,别别扭扭,好象又凹凸不平,这三种情况基本涵盖了慢性肝不调的三种表现.一,肝主生机,如果肝的生机起不来,不能舒展,那么它就会倾向于折叠,就像一张纸不舒展折起来了,就是生机不旺,肝郁,这种情况往往会出现纵纹,这种纵纹可能先天或后天,纵纹就像两个舌头叠在一起一样,两片舌头一左一右,不能很好伸展,像一片白纸,中间对折了,出现一道折痕,这都是肝气郁折的表现。
第二种两边挂道,这样的人不断有肝火旺,爱冲动,爱生气,肝中气向上翻搅,翻搅上来之后又荡漾到舌的两边,久而久之在两边积累出两道,就像一个小湖,很多垃圾,湖心不断荡漾,垃圾慢慢漂浮就郁聚在小湖的湖岸,按理说它不断在中间搅局,生气,气就不断往上走,翻角向上,从湖心不断向外荡漾到整个舌的周围,包括两边和上边,但是由于上边气涌得厉害不容易凝滞,所以最终都排挤到两边,这就是两边挂道形成的原因.用词:荡漾,涌动,翻搅,都是从一团气的角度用词的。
三,舌片不清爽,不平直,凹凸不平,像一张纸不是中间对折,而是把一张纸团巴团巴再展开的状态,这种情况说明气机不舒畅,但没严重到两边对折,心情起伏不定,五脏六腑不周调,肝气不畅达,又没有很严重,就表现像一张纸团巴团巴以后展开以后不清爽,有皱折这种情况出现。
大家记住这三种肝气郁滞的表现,第二种是肝火旺,不完全是肝气郁滞,三种之间的区别是第一种实质性的损伤,中间纵纹。
肝郁的三种舌象第二种必然是爱着急,上火,生气。
第三种,心情不顺,介于一和二之间,两边挂道就是两边有两条纵苔,是肝不好。
凡是纵都是肝,横是脾,有的脾胃很不好的,有许多横裂纹,说明脾不好。
为什么横纹说明脾不好?脾主运化,斡旋上中下三焦,上焦在胸,中焦在腹,下焦在小腹,脾虚则上中下三焦不能很好斡旋,就在中间形成一道道横纹,横纹代表上中下三焦之气不能周流上下了,就出现横纹,看舌片,摸脉,面相都是这样,体察一个人身形,声音笑貌,看他写的字,莫不如是,都是这样的。
中医如何诊断和分型不同类型的肝病中医对于肝病的诊断和分型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这些方法历经千年的实践积累和传承,形成了一套完整且有效的体系。
中医诊断肝病主要依靠“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望诊,即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苔等。
肝病患者可能面色发青或发黄,眼睛发黄,舌苔可能黄腻或白腻。
闻诊,包括听患者的声音、呼吸,以及闻患者身上的气味。
肝病严重时,患者可能口气臭秽。
问诊则是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生活习惯等。
比如是否有胁肋胀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疲劳乏力等症状,是否有饮酒、熬夜等不良习惯。
切诊主要是指切脉,通过触摸脉搏的频率、节律、强弱等,来判断病情。
肝病常见的脉象有弦脉、细数脉等。
中医将肝病分为多种类型,常见的有肝气郁结型、肝火上炎型、肝阴不足型、肝血瘀阻型、肝胆湿热型等。
肝气郁结型肝病,多因情志不畅,如忧郁、恼怒等导致肝气不舒。
患者常常感觉胁肋胀痛,疼痛游走不定,胸闷,喜欢叹气,情绪抑郁时症状加重。
女性可能会出现月经不调、乳房胀痛等症状。
治疗上以疏肝理气为主,常用方剂如柴胡疏肝散。
肝火上炎型肝病,多由肝气郁结日久化火,或者外感火热之邪侵犯肝经所致。
患者表现为头痛、目赤肿痛、口苦口干、烦躁易怒、失眠多梦,甚至出现吐血、衄血等症状。
治疗宜清肝泻火,常用龙胆泻肝汤等方剂。
肝阴不足型肝病,通常是由于久病耗伤肝阴,或者肾阴不足不能滋养肝木引起。
患者会有头晕耳鸣、眼睛干涩、视物模糊、手足心热、口干咽燥等症状。
治疗重在滋养肝阴,一贯煎是常用的方剂。
肝血瘀阻型肝病,多因气滞血瘀,或者久病入络导致。
患者可见胁肋刺痛,痛处固定不移,夜间加重,面色晦暗,或有肝脾肿大、蜘蛛痣、肝掌等。
治疗以活血化瘀为主,常用血府逐瘀汤等方剂。
肝胆湿热型肝病,往往是由于外感湿热之邪,或者嗜食肥甘厚味、饮酒过度,导致湿热内生,蕴结肝胆。
患者会出现胁肋胀痛、口苦、恶心呕吐、腹胀、大便黏腻不爽、小便黄赤等症状。
治疗以清热利湿为主,常用茵陈蒿汤等方剂。
肝炎病人舌象/舌苔的特点
中医传统的舌诊除应掌握舌的脏腑分部外,其基本要领是气病察苔、血病察质;察舌苔以知邪之深浅,望舌质而知脏腑的虚实。
舌的两侧属肝胆分野,因此当更注意望舌之两侧。
根据大量临床资料的报道、肝炎患者的舌质大都有淤暗之色、其中最常见的有淡暗舌,暗红舌与暗紫舌。
少数患者出现红维舌和鲜红舌。
谈暗舌多属肝血不足兼淤或脾气湿而肝血郁滞,多见於慢活肝或肝硬化者。
暗红舌主肝经血热兼有血淤,多见于急性肝炎热毒炽盛或慢活肝病情活动明显者。
某些肝硬化者出血前红绛明显,可能与高凝状态出血有关。
暗紫舌多属气虚或阳虚,血行无力、气血淤阻,多见于肝硬化或肝癌患者。
可同时伴见肝脾肿大质硬、肝掌、蜘蛛痣等体征。
舌色鲜红、舌体薄瘦少苔者,主阴虚内热,多见於慢性迁延型及活动型患者,或久服苦燥伤阴之药者。
舌中呈现小红点者为出血征象。
常见于血小板降低,伴见口腔粘膜,皮肤先后出现瘀斑者,与血液“低凝状态”时的出血情况相类似。
另有一些患者舌的两侧出现淤暗色的条纹,称之为“肝瘿线”的,则多发现肝癌。
舌体胀大而尖红,两边出现红色芒刺者,伴见脉弦大而涩或弦数有力,则提示病势正在发展。
从舌苔上看,可见薄白、薄黄、薄腻、黄腻、白腻及无苔。
一般而言,黄腻苔明显者多为急性肝炎,迁延性或活动性慢性肝炎病情活动不稳定,湿热亢盛的患者,也有部分喜好饮酒的肝炎、肝硬变患者。
白腻苔多为脾湿内阻、痰湿相合者,多见于慢性肝炎患者。
一般来看,慢性肝炎患者大部分舌苔为簿白,薄黄或薄腻,厚腻的只占1/3。
某些热重于湿的患者,舌苔亦可见白腻之象,用清热利湿法舌苔往往不易退去,而用清热解毒配以通腑消导则舌苔退得较快。
舌苔在根部较厚的,届下焦湿热痰浊;在中部的为痰湿中阻,在偏侧的属肝胆湿热。
舌边尖有齿印的主虚象,但应结合舌色、脉象、肝功能及体征全面分析,方可确定。
通过舌苔大家可以自己大体判断自己的病情,但是不能代替专业正规的诊断方式,肝炎患者应该定期体检,找专业的肝病专家咨询病情,然后给出治疗方案,以免不对症治疗,耽误治疗时机,目前中国肝病防治中心已经推出了在线远程诊疗服务,有任何问题可以拨打我们中心的热线:400-611-1368进行咨询,或者在线联系我们。
原文地址:/html/201210/4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