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概论第7章人口与环境
- 格式:ppt
- 大小:3.04 MB
- 文档页数:36
《環境學概論》知識總結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聚落环境:是人类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3、城市环境:是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
4、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产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5、环境保护: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和潜在的环境问题,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具体实践活动的总称。
6、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
7、环境自净能力:当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因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的扩散、稀释、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物化和生化作用,使污染物的浓度和毒性逐渐自然降低的现象称为环境自净能力。
第二章大气污染一、名词解释1、大气污染: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生成危害的现象。
2、一次污染物: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如SO2、CO、NOx、颗粒等。
3、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
硫酸、硫酸盐气溶胶、硝酸及硝酸盐气溶胶、臭氧、光化学氧化剂Ox,以及许多不同寿命的活性中间物(又称自由基)。
4、气溶胶:指固体粒子、液体粒子或他们在气体介质中的悬浮体。
5、总悬浮颗粒(TSP):用标准大容量颗粒采样器(流量在1.1——1.7m3/min)在滤膜上所收集到的颗粒物的总质量,通常称总悬浮颗粒。
6、飘尘:能在大气中长期飘浮的悬浮物质称为飘尘。
其粒径主要是小于10μm的微粒。
7、降尘:降尘是指用降尘罐法采集到的大气颗粒物。
《环境科学概论》第七章环境污染及防治技术学习辅导材料一,内容提要1、环境污染及形成〔1〕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的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发生扩散、迁移、转化,使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它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污染源✧污染源是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的发生源,通常是指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的总称。
✧按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可把污染源分为天然污染源、人为污染源✧天然污染源——是指自然界自行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或造成有害影响的场所,如正在喷发的火山。
✧人为污染源——是指人类社会活动所形成的污染源,是环境保护研究和控制的主要对象。
✧污染源按环境污染的主要对象(受体),可分为大气污染源、水体污染源、土壤污染源以及生物污染源等。
✧按向环境排故污染物的空间分布方式,污染源可分为点污染源、线污染源和面污染源(合称为非点污染源)。
✧按照人类社会活动功能,污染源可分为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交通运输污染源、生活污染源。
〔3〕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污染物的迁移——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其所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是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运动形式之一。
✧污染物迁移的方式: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生物迁移2、大气污染及防治技术〔1〕大气污染效应✧由于大气污染的作用,可以使某个或多个环境要素发生变化,使生态环境受到冲击或失去平衡,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这种因大气污染而引起环境变化的现象,称为大气污染效应。
〔2〕空气主要污染物✧颗粒物质、硫化物、碳氧化物、氮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3〕颗粒物质✧颗粒物质——是指除气体之外的包含于大气中的物质,包括各种各样的固体、液体和气溶胶。
✧按粒径的差异,可以分为降尘和飘尘两种。
✧降尘——指粒径大于 10μm,在重力作用下可以降落的颗较状物质。
✧飘尘——指粒径小于 10μm的煤烟、烟气和雾在内的颗粒状物质。
目 录第一章 绪 论1.1 复习笔记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二章 大气环境2.1 复习笔记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三章 水体环境3.1 复习笔记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四章 土壤环境4.1 复习笔记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五章 固体废物与环境5.1 复习笔记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六章 环境质量评价6.1 复习笔记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七章 环境规划7.1 复习笔记7.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八章 全球环境问题8.1 复习笔记8.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九章 人口与环境9.1 复习笔记9.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十章 能源与环境10.1 复习笔记1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十一章 资源与环境11.1 复习笔记1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十二章 持续发展与环境12.1 复习笔记1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一章 绪 论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环境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环境。
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明确地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环境科学的研究任务①探索全球范围内环境演化的规律,了解人类环境变化的过程、环境的基本特性、环境结构和演化机理等,以便应用这些认识使环境质量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避免对人类不利的变化。
②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便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使人类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③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发挥环境科学的社会功能,探索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机理及环境毒理学研究,为人类正常、健康的生活服务。
人口与环境知识点一、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人口的增长是一个全球性的现象,它对环境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人口增长导致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大幅增加。
随着人口数量的上升,粮食、水、能源等资源的消耗速度加快。
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粮食需求,大量的土地被开垦用于农业生产,这可能导致森林砍伐、草原退化和湿地破坏等问题。
森林的减少不仅影响了生物多样性,还削弱了其吸收二氧化碳和调节气候的能力。
水资源方面,人口增多意味着用水量的增加。
许多地区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甚至引发地面沉降。
同时,污水排放也随之增加,如果处理不当,会污染河流、湖泊和海洋,影响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能源的需求同样随着人口增长而飙升。
传统的化石能源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和使用量不断上升,这不仅导致能源储备的减少,还释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和污染物,加剧了气候变化和空气污染。
其次,人口增长带来了废弃物和污染物的大量产生。
生活垃圾、工业废水和废气等排放的增加,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给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垃圾填埋场的空间不足,垃圾焚烧可能产生二噁英等有害物质。
工业废水废气中的化学物质可能污染土壤和水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再者,人口增长加剧了城市化进程。
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城市面积不断扩张,侵占了周边的农田和自然生态区域。
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对环境产生影响,如道路建设可能破坏自然栖息地,建筑物的密集增加了能源消耗和热岛效应。
二、环境对人口的影响环境的变化同样对人口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良好的环境条件有利于人口的健康和发展。
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源、充足的食物供应和安全的居住环境有助于降低疾病发生率,提高人口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
相反,恶劣的环境会对人口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例如,空气污染会导致呼吸道疾病的增加,水污染可能引发肠道疾病和传染病的流行。
环境中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飓风等,会给人口带来生命和财产的损失。
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可能导致人口迁移和流离失所,给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挑战。
第一章绪论1、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事物,就是这个事物的环境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2、人类环境的分类1、按其成因可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自然环境:水、大气、土壤、生物、地质、物理环境人工环境:聚落、工业、农业、文化、医疗修养环境2、按涉及的范围大小分为:生存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宇宙环境3、环境要素:构成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而又服从总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成分。
环境要素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环境要素环境要素的特点:1)最小限制律2)等值性3)环境的整体性大于环境诸要素的个体和4)各环境要素互相联系4、环境的功能1)为人类提供生存发展所需要的资源 2)环境具有调节功能3)环境具有服务功能 4)环境具有文化功能5、环境问题的定义●广义:由自然的或人为的原因引起生态系统破坏,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现实的或潜在的问题。
●狭义:只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6、环境的基本特性:(1)环境的整体性(2)环境的有限性(3)环境的不可逆性(4)环境的变动性和稳定性(5)危害的隐现性第二章大气环境1、大气的成分:N2、O2、CO2等气体、水汽(如云滴、雾滴)、冰晶和固体微粒(如尘埃、花粉)2、大气边界层:在对流层下部靠近下垫面的1.2-1.5公里范围内的薄层大气。
由于贴近地面,空气运动受到地面摩擦作用影响,又称摩擦层3、人为污染源•1.燃料燃烧:•2.工业生产过程排放:•3.交通运输过程中排放:•4.农业活动排放:3、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4、大气污染源:是指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按污染物质的来源可分为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5、大气污染物:按来源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是指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如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一氧化碳、颗粒物等;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
第一章绪论环境的概念:狭义的概念中心事物是人类, 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 即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须的相适应的环境, 或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可分为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两种。
环境要素: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 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分自然环境要素与人工环境要素环境要素的属性最差(小)限制律: 整体环境的质量, 不能由环境诸要素的平均状态决定, 而是受环境诸要素中那个与最优状态差距最大的要素所控制。
整体性大于个体和: 是指环境诸要素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产生的集体效应, 是个体效应基础上质的飞跃。
出现先后, 互相联系, 互相依赖:是指环境诸要素在地球演化史上的出现, 具有先后之别, 但它们又是相互联系, 相互依赖的。
环境质量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 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 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 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环境的功能特性☐人类环境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有时、空、量、序变化的动态系统和开放系统。
由于存在连续不断的、巨大的和高速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 表现出对人类活动的干扰和压力。
☐. 根据环境的概念界定,各种环境要素都是人类所需要的资源。
☐环境的功能首先是为人类生存提供所需要的资源。
☐环境具有调节功能。
☐环境具有服务功能。
☐环境具有文化功能。
整体性:局部污染可以对其他地区造成影响和危害。
有限性:弱小的地球(背景值、容量、自净)不可逆性:物质循环的可逆与能量流动的不可逆隐显性:后果的显现需要一个过程持续反应性:灾难隐患和遗传隐患灾害放大性:小的影响导致大的破坏环境问题广义: 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 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
狭义: 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 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根据环境问题的来源, 可分为两类。
(1)、由自然力引起的为原生环境问题, 又称第一环境问题, 它主要是指地震、洪捞、干旱、滑坡等自然灾害问题;(2)、由人类活动引起的为次生环境问题, 也叫第二环境问题, 它主要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两类。
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课程负责人:课程中文名称:环境科学概论课程英文名称:Environment Science Generality课程类别:必修课程学分数:2 课程学时数:36 授课对象:坏境科学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无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人类对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环境科学的基本原理以及现代环境理念、环境科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基本方法等方而的问题有一初步了解,为进一步深入学习环境科学方而的专业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农内容学时绪论6学时|勺然环境3学时社会环境3学时环境污染与防治9学时环境价值与经济6学时环境管理3学时环境理念与伦理观3学时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3学时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的基木概念•、环境的定义二、环境的纽成与分类三、环境要素与环境质景四、环境的功能与特征第二节环境问题一、环境问题的基本概念二、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三、全球环境问题第三节环境科学一、环境科学的定义二、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三、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和特点四、环境科学的形成与发展五、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六、环境科学的研究方法七、环境科学的未来本章重点讲授:请授课老师填写第二章白然环境第一节地球环境一、地球的形成二、地球的圈层结构第二节生态系统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纽成二、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性三、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四、生态系统的演化与平衡第三节自然资源一、自然资源的基本概念及分类二、水资源三、土地资源四、矿产资源五、生物资源六、能源本章重点讲授:请授课老师填写第三章社会环境第一节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一、史前文明二、农业文明三、工业文明四、生态文明第二节人口与环境一、人口与人口过程二、世界人口发展状况三、中国人口发展状况四、人口增长対环境的影响五、地球人口环境容量第三节城市环境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二、城市化及英进程三、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四、城市生态系统五、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措施六、生态城市及英建设第四节经济与环境一、人类活动的环境影响方程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三、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艸、工业发展模式第五节社会环境一、政治与环境二、国际关系与环境三、法律与环境四、军事行动与环境五、贸易与环境第六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一、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二、人与白然协调发展本章重点讲授:请授课老师填写第四章环境污染与防治第一节环境污染一、水体污染二、大气污染三、土壤污染四、固体废弃物污染五、有毒化学品污染六、环境噪声污染第二节环境污染治理与控制一、水污染治理与控制二、大气污染治理与控制三、土壤污染治理与控制四、固体废物污染治理与控制五、有毒化学殆污染治理与控制六、环境噪声污染的治理与控制第三节环境污染预防一、环境污染预防概述二、工业污染预防技术三、污染预防计划四、污染预防的法律法规与策略五、污染预防的教育与研究本章重点讲授:请授课教师填写第五章环境价值与经济第一节环境介质理论一、环境价值的构成二、环境价值评估的理论基础第二节环境价值的评估方法一、克接市场评价法二、揭示偏好评价法三、意愿调查评价法四、评价方法的选择第三节环境价值评估的应用一、费用效益分析二、环境经济核算三、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第四节环境经济手段一、环境经济手段的界定和分类二、排污收费三、排污权交易四、环境税五、生态补偿第五节循环经济一、循环经济的含义与特征二、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三、循环经济的层次四、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本章重点讲授:请授课教师填写第六章环境管理第一节环境管理概述一、环境管理的概念二、环境管理的特点三、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四、环境管理的主耍方法和于-段第二节环境规划管理一、环境规划的概念二、环境规划的类型及内容三、环境规划的作用第三节环境政策管理一、环境政策的概念二、环境管理政策工具三、中国环境政策体系第四节中国环境管理制度一、基本框架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三同吋”制度四、排污收费制度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与排污许可证制度六、限期治理制度七、污染集中控制制度八、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九、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第五节环境法制管理一、环境法及环境法制二、环境法在环境管理中的地位三、中国环境法律体系四、环境法律责任第六节生产过程的环境管理一、污染控制模式的转变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七节环境保护的国际行动一、国际环境会议二、国际环保机构和纽织三、国际环保活动四、环境日五、环境教育六、环境保护公约本章重点讲授:请授课教师填写第七章环境理念与伦理观第一节人类的环境观一、人类对环境的认识及其发展二、传统环境观三、现代环境观第二节环境伦理观一、环境伦理观的概念二、环境伦理学第三节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和主耍道徳规范一、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二、环境道徳的主要规范三、环境道徳范畴四、环境道徳行为评价与教育第四节环境伦理观的实践一、决策和管理中的环境伦理二、经济活动中的环境伦理三、社会发展中的环境伦理以、法制中的环境伦理五、科学发展观中的环境伦理本章主要讲授:环境伦理学的基本概念、内容、流派;环境伦理学的发生发展;环境伦理在社会经济等活动中应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