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环境科学概论-环境评价
- 格式:pdf
- 大小:656.69 KB
- 文档页数:42
《环境学概论》__考研知识点归纳一、环境学基本概念和原理1.环境的概念和范围:环境是指自然界的一切存在,并包括人类社会和个体生活依赖的物质、能源和信息的全过程。
2.环境学的基本概念和特征:环境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通过研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索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方法。
3.环境问题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环境问题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包括人类活动、自然条件、资源利用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二、环境评价与监测1.环境评价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环境评价是对环境影响的预测、评估和管理的过程,包括环境影响评价、环境风险评价等内容。
2.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环境监测是通过收集有关环境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数据,分析和评价环境质量变化和污染源,为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三、环境规划与管理1.环境规划的基本概念和原则:环境规划是通过综合考虑环境资源的利用、环境污染的防治等因素,制定相应的发展目标和措施,并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环境管理是通过合理地组织和管理人材、设备、财务和履行职责的能力,使环境保护实现最佳效益。
四、环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1.环境治理的思想和方法:环境治理是针对环境问题而采取的改善环境质量、减少污染物排放、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措施和行动。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通过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五、环境科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的关系:生态学是环境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3.环境科学与化学、物理学的关系:化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学科为环境学提供了理论和实验基础。
1、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在研究了美国使用杀虫剂所产生的危害之后,出版了《寂静的春天》。
2、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
3、影响近地层空气质量的因子主要包括:污染源因子、气象因子和地形因子。
4、生产者、消费者 _________ 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类群。
5、按监测目的分,环境监测分为:监视性监测、特定 _________ 和研究性检测。
6、典型物理污染包括:噪声污染、电磁辐射、光污染、放射性污染和热污染。
7、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环境先恶化后改善的情况,称为环境库兹涅兹曲线。
8 按照处理原理除尘装置主要分为机械除尘、湿式除尘、过滤除尘和电除尘。
9、根据不同的原则,环境划分也不同。
按环境主体,环境可分为人类环境和生物环境。
10、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数量逐级—递减二是能量流动是—不循环___________ 的,—不可逆____ 的。
11、根据大气的物理性质差异和垂直运动状况,可将大气圈分为五层,分别是__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 ________ 和逸散层12、大气是由多种气体、水汽、—液体颗粒_________ 和—悬浮固体杂质_________ 成的混合物。
其组分可分为稳定组分______ 和不稳定组分 _______013、人工环境根据空间分布特点可分为___点状环境_、—■面状环境—和—线状环境一。
14、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包括引起呼吸道疾病、致癌_______________ 、传染病暴发流行____ 和_损伤遗传物质_015、水中所含的杂质,按其在水中的存在状态可分为三类:_悬浮物____ 、—胶体、溶解物。
16、水体中的污染物按其种类和性质一般可以分为四大类,即一无机无毒物_、_无机有毒物____ 、—有机无毒物—和—有机有毒物—0仃、土地退化包括_土地荒漠化_ 、一土地盐碱化_ 、___土壤污染_____ 种形式。
环境科学概论总结第一篇:环境科学概论总结第一章绪论环境:是指与体系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
生态学中环境是指某一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环境科学中所研究的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P3环境的特性:环境的整体性、环境的区域性、环境的相对稳定性、环境变化的滞后性、环境的脆弱性P5环境科学的形成与发展三阶段:1、环境科学分化阶段,以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为标志;2、环境科学交叉与整合阶段,以《我们共同的未来》为标志;3、环境问题全球化与定量环境模型构建阶段,以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变化大会为标志。
环境科学的任务:1、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其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了解全球环境变化的历史、演化机理、环境结构以基本特征等;2、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和地球环境安全的影响。
3、探索和发现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作用机理及对人体的影响,探索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机理及环境规律,从而为人类环境的生活提供服务和指导。
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这一矛盾体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人类—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第二章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指以自然界事物为主体的外部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自然环境的多样性:自然环境类型/环境过程/结构/环境功能的多样性环境主要具有以下四大功能:为人类生存提供各种资源、调节功能、服务功能、文化功能物质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特点:任何一种物质或元素都可以重复利用;物质循环是一个复杂过程;物质循环可以用库和流通率来描述。
物质循环类型。
根据循环中元素的属性,通常将物质循环分成四大类型,即水循环(物质循环核心与驱动力)、气体型循环(循环性能最为完善的)、沉积型循环(主要是矿质元素p、s、k的循环)、有毒有害物质循环。
环境科学环境影响评估环境影响评估是环境科学中的重要领域,它关注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潜在影响,并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以减少或避免这些影响。
本文将介绍环境影响评估的定义、目的以及常见的评估方法。
一、环境影响评估的定义环境影响评估(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简称EIA)是一种系统研究和预测特定活动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的过程。
它旨在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确保人类活动在环境方面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二、环境影响评估的目的1. 识别潜在环境影响:环境影响评估通过调查和研究,识别特定活动可能对环境产生的潜在影响,包括生态系统、水资源、大气质量、土壤等各方面。
2. 评估环境风险:评估环境影响的目的之一是判断特定活动是否会引发环境风险,如水污染、土壤侵蚀、生态系统破坏等。
3. 保护环境可持续性:环境影响评估是保护环境可持续性的有效手段。
它能够揭示人类活动可能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并通过提供相应的管理措施和建议,以减少或避免环境影响。
三、环境影响评估的常见方法1.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了解类似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情况,从而预测特定活动的环境影响。
2. 实地调查法:对特定地点进行实地考察,采集环境数据,分析和评估该地点可能受到的环境影响。
3. 数学模型法:利用数学和统计学方法,建立适当的模型来预测特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如空气质量模型、水质模型等。
4. 专家咨询法:通过请教相关领域的专家,获得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以辅助环境影响评估的过程。
四、环境影响评估的应用领域1. 建设项目:在进行大型建设项目时,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估,以确保在施工和运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尽可能减少。
2. 自然资源开发:如矿区开发、森林伐木、水电站建设等,都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估,评估开发活动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
3. 政策制定:政府部门在制定环境保护政策时,往往需要依据环境影响评估的结果来调整政策内容和方向。
环境评价环境评价是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质量评价的简称。
从广义上说,环境评价是对环境系统状况的价值评定、判断和提出对策。
环境质量评价定义从环境卫生学角度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客观的定性和定量调查分析、评价和预测。
环境质量评价实质上是对环境质量优与劣的评定过程,该过程包括环境评价因子的确定、环境监测、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环境识别,因此环境质量评价的正确性体现在上述5个环节的科学性与客观性。
常用的方法有数理统计方法和环境指数方法两种。
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比较全面的城市区域环境质量评价,应包括对污染源、环境质量和环境效应三部分的评价,并在此基础上作出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提出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方案,为环境污染治理、环境规划制定和环境管理提供参考。
环境质量变异过程是各种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如下三个阶段:①人类活动导致环境条件的变化。
如污染物进入大气、水体、土壤,使其中的物质组分发生变化;②环境条件发生一系列链式变化。
如污染物在各介质中迁移、转化,变成直接危害生命有机体的物质;③环境条件变化产生综合性的不良影响,如污染物作用于人体或其他生物,产生急性或慢性的危害。
因此,环境质量评价是以环境物质的地球化学循环和环境变化的生态学效应为理论基础的。
环境影响评价定义环境影响评价简称环评、环境评价、环境评估等。
英文缩写EIA,即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通俗说就是分析项目建成投产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提出污染防止对策和措施。
中文名称:环境影响评价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定义1:在大型建设项目或区域开发计划实施前对其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和估价。
应用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环境地理学(二级学科)定义2:依据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对拟建工程项目在建设中和投产后排出的废气、废水、灰渣、噪声及排水对环境的影响以及需要采取的措施进行预测和评估,并提出书面报告。
环境科学的环境影响评价在当今社会,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环境影响评价成为了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
环境影响评价,简单来说,就是对一个项目或政策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或减轻不良影响的措施。
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它是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重要手段。
在项目实施前,通过对其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可以提前发现问题,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避免或减轻。
这有助于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
其次,环境影响评价有助于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决策,使项目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此外,环境影响评价还能够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参与度和关注度,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
那么,环境影响评价是如何进行的呢?一般来说,它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步骤。
第一步是确定评价的对象和范围。
这需要明确要评价的项目类型、规模、地理位置等信息,以及评价所涵盖的环境要素,如大气、水、土壤、生态等。
第二步是进行环境现状调查。
这包括收集有关评价区域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资料,以及进行实地监测和考察,了解当前环境的质量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第三步是对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和分析。
这需要运用各种模型和方法,评估项目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可能对环境造成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例如废气、废水、废渣的排放,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对土地利用的改变等。
第四步是提出环境保护措施和建议。
根据预测和分析的结果,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如污染治理措施、生态恢复措施等,以减轻项目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第五步是编写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将评价的过程、结果和建议以书面形式呈现出来,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
在环境影响评价中,有几个关键的因素需要特别关注。
一是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环境现状调查所获取的数据必须真实、准确,才能保证后续的预测和分析具有科学性和可信度。
环境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称,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和社会因素的总和。
环境要素:构成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而又服从总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构成环境要素的基本要素包括光、热、水、土、气、动植物以及这些自然要素与人类长期共处所产生的各种依存关系。
环境的功能:①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终物质来源;②它承受着人类活动产生的废弃物和各种作用的结果。
环境质量标准:为了保护人体健康和生物的生存环境,要对污染物的含量做出限制性的规定,或者根据不同的用途和适应性,将环境质量分为不同的等级,并规定其污染物含量限值,或某些环境参数的要求值。
环境质量的价值:①人类健康生存的需要;②人类生活条件改善和提高的需要;③人类生产发展的需要;④维持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需要。
环境评价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方法对环境质量给予定性或定量的说明和描述。
环境评价包括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评价的对象是环境质量及其价值。
根据环境要素分类,环境评价可分为大气环境质量评价、水环境质量评价、声环境质量评价、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等。
环境评价的方法:指数评价法、专家评价法、其他评价法。
环境评价的程序: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主要工作为研究有关文件,进行初步的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确定评价等级编制环境影响评价大纲。
第二阶段为正式工作阶段,主要工作包括详细的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进行环境影响预测,评价环境影响。
第三阶段为总结阶段,主要工作是汇总、分析第二阶段工作得到的各种资料、数据,得出评价结论,完成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制。
环境目标值:政府或环境保护部门为使环境质量逐步达到环境质量标准而临时规定的、限期达到的环境污染物浓度的限值,或为拟定环境长远规划而提出的未来环境污染物浓度的限值。
环境背景值:在环境评价时,除所研究的污染源对环境污染的贡献外,由其他原因在环境中产生的污染物浓度值称我为环境背景值。
环境容量是指在环境满足环境质量标准的前提下,某地区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