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7
《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中职畜牧兽医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
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动物防疫与检疫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于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具备中级动物检疫员、中级动物疫病防治员岗位必需的知识及技能,为适应本专业职业资格证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打下坚实基础,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的社会竞争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动物检疫员、动物疫病防治员应职岗位所必需的知识及操作技能,并使学生掌握动物防疫与检疫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于今后的实际工作中,更好地贯彻《动物防疫法》,促进我国经济贸易的发展。
1.了解动物防疫与检疫的规范性和强制性。
2.掌握动物防疫方面颁布的法律、法规,及时了解我国新出台的相关法规、标准。
3.掌握动物防疫与检疫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二) 能力培养目标1.学会疫病预防措施(常用消毒器械的使用和常用消毒药的配制,并实施动检消毒;免疫程序设定以及免疫方法以及药物预防)。
2.了解猪禽常见疫病的病理特征并掌握诊断方法,进而掌握病料的采取、保存及送检方法。
3.学会动物产地检疫及检疫后的处理、出证。
4.学会动物屠宰检疫及检疫后的处理、出证。
5.掌握现行检疫证明的填写要求,规范出具法定的动物检疫证明,并做到准确无误判定有关证照是否有效。
(三)思想教育目标1.树立爱岗敬业精神,建立安全防护意识。
2.有较强的职业道德意识,对学业精益求精。
3.有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学风。
4.有艰苦创业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一)知识部分(28学时)1.动物防疫基本知识(2学时)(1)学习《动物防疫法》,全面领会其立法宗旨、适用范围、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扑灭,动物和动物产品的检疫、动物防疫监督、法律责任等精髓,掌握我国动物防疫检疫管理的基本制度。
掌握7个法定检疫标准(GB16548、GB16549、 GB16550、 GB16551、 GB16567、GB16568、 GB/T16569)及相关检疫行业标准,真正理解动物防疫与检疫的规范性和强制性,并注意和创造条件推行国家标准。
《动物防疫与检疫》课程标准课程类别:技能方向课课程学时:48学时开设学期:第3、4学期一、概述(一)课程性质《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是中等职业学校畜牧兽医专业一门技能方向课程。
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动物防疫与检疫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于今后的实际工作中,树立依法防疫,依法制疫的理念,初步具备执业兽医岗位必需的知识及技能,为适应将来考执业兽医资格证和就业准入制度打下坚实基础,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升学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课程设计理念本课程标准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精神和《畜禽专业教学计划》要求,结合社会人才需求情况制定,符合中等职业学校畜禽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与其它课程衔接非常密切。
本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掌握关键知识为主线,以实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从专业理论性和实践性特点出发,遵照课程教学内容“专业性、服务性、职业性”的要求,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科学设置,在知识点和能力点构建上,遵循学生学习认知规律和为后期专业课学习奠定坚实基础要求。
(三)课程开发思路根据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按照学校人才培养要求,积极探索以实践能力考核为主的课程评价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本课程以培养学生畜牧兽医专业岗位能力为重点,从探索、实施课堂与实训一体化,项目导向为突破口,将教、学、做、考一体化融入教学全过程,充分体现了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课程设计理念,形成了认知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模块教学等课程教学体系。
努力实现课程内容设计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的完美统一。
二、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动物检疫员、动物疫病防治员应职岗位所必需的知识及操作技能,并使学生掌握动物防疫与检疫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于今后的实际工作中,更好地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促进我国经济贸易的发展。
《动物防疫与检疫》课程标准一、适用对象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学生。
二、课程性质本课程是高职畜牧兽医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动物疫病协防员职业、动物检疫检验员职业、养殖场兽医技术员等职业的应用性人才所必需的动物疫病的发生、流行、控制、扑灭以及规定动物疫病的检疫、动物产品的检疫等有关知识,并且具备流行病学调查、动物疫情报告、重大疫病处理、防疫计划制定、消毒、免疫接种、临诊检疫、实验检疫、屠宰检疫、规定动物疫病检疫等多项技能。
本课程是建立在《动物微生物》、《动物解剖》、《动物生理》、《动物病理》、《动物诊疗技术》《动物传染病》《动物寄生虫病》等课程基础上的主干专业课程。
三、参考学时160学时。
四、学分10学分。
五、课程目标通过任务引领的项目活动,使学生具备本专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所必需的动物防疫与动物检疫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同时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职业精神。
会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会报告动物疫情。
会协助处理重大动物疫情。
会多种消毒方法。
会多种免疫方法。
能制定防疫计划和建立免疫档案。
能进行动物活体检疫。
能进行产地检疫、运输检疫和市场检疫监督能进行屠宰检疫能进行规定动物疫病的检疫六、设计思路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该门课程以培养灵活应用动物检疫检验及动物疫病的控制扑灭等能力为基本目标,彻底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理解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学习项目选取的基本依据是该门课程涉及的工作领域和工作任务范围,但在具体设计过程中,还以动物防疫员职业及动物检疫检验员职业的典型任务和案例为载体,使工作任务具体化,产生了具体的学习项目。
其编排依据是该职业所特有的工作任务逻辑关系,而不是知识关系。
动物防疫与检疫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动物防疫与检疫的基本概念,掌握主要动物的常见疾病及其传播途径。
2. 学生能够描述动物防疫的主要措施和检疫流程,了解我国动物防疫法律法规。
3. 学生掌握动物疫苗接种的基本知识,了解疫苗的种类和适用范围。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动物疫情,提出合理的防疫措施。
2. 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动物检疫流程的操作,掌握基本的实验室检测方法。
3.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动物疫苗接种计划,并进行风险评估。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动物生命的尊重和关爱,增强保护动物健康的责任感。
2. 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对动物防疫与检疫工作的认识。
3. 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动物福利,积极参与动物保护活动。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生物学科选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动物防疫与检疫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高中生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对动物防疫与检疫有一定兴趣,但实践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均取得明显成果。
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将围绕上述具体学习成果展开。
二、教学内容1. 动物防疫与检疫基本概念:介绍动物防疫、检疫的定义,以及它们在保障动物和公共卫生安全中的重要性。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一节2. 常见动物疾病及传播途径:分析猪、牛、羊等家畜及宠物常见疾病,探讨其传播途径和危害。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二节3. 动物防疫措施:讲解动物隔离、消毒、驱虫、疫苗接种等防疫措施,以及防疫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教材章节:第二章4. 动物检疫流程:阐述动物检疫的流程、方法和要求,介绍我国动物检疫法律法规。
教材章节:第三章5. 动物疫苗接种:介绍疫苗的种类、适用范围、接种方法及注意事项,分析疫苗接种在动物防疫中的作用。
教材章节:第四章6.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动物检疫流程操作、疫苗接种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一、课程概述1. 课程名称:动物检验检疫2.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程3. 学时安排:64学时4.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动物检验检疫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培养学生具备动物疫病诊断、预防、控制及动物产品安全检验等方面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感,为我国动物卫生事业贡献力量。
二、课程内容1. 动物检验检疫概述(1)动物检验检疫的定义、意义和作用(2)动物检验检疫的发展历程(3)动物检验检疫的基本任务2. 动物疫病防控(1)动物疫病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流行特点(2)动物疫病防控策略(3)动物疫病监测与报告制度3. 动物疫病诊断(1)动物疫病诊断的基本原则和方法(2)临床诊断与实验室诊断(3)常见动物疫病诊断案例分析4. 动物产品安全检验(1)动物产品安全检验的基本要求(2)动物产品微生物检验(3)动物产品药物残留检测(4)动物产品重金属及有害物质检测(5)动物产品包装与标签检验5. 动物检验检疫技术(1)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2)免疫学检测技术(3)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4)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6. 动物检验检疫法律法规与标准(1)动物防疫法及相关法律法规(2)动物产品安全标准(3)动物检验检疫操作规程7. 动物检验检疫案例分析(1)动物疫病防控案例分析(2)动物产品安全检验案例分析(3)动物检验检疫法律法规案例分析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系统讲解动物检验检疫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思维。
4.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动物检验检疫的实际操作技能。
5. 信息化教学:利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四、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占30%,包括课堂出勤、课堂讨论、实验报告等。
2. 期中考试:占30%,测试学生对动物检验检疫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
《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中职畜牧兽医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
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动物防疫与检疫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于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具备中级动物检疫员、中级动物疫病防治员岗位必需的知识及技能,为适应本专业职业资格证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打下坚实基础,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的社会竞争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动物检疫员、动物疫病防治员应职岗位所必需的知识及操作技能,并使学生掌握动物防疫与检疫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于今后的实际工作中,更好地贯彻《动物防疫法》,促进我国经济贸易的发展。
1.了解动物防疫与检疫的规范性和强制性。
2.掌握动物防疫方面颁布的法律、法规,及时了解我国新出台的相关法规、标准。
3.掌握动物防疫与检疫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二) 能力培养目标
1.学会疫病预防措施(常用消毒器械的使用和常用消毒药的配制,并实施动检消毒;免疫程序设定以及免疫方法以及药物预防)。
2.了解猪禽常见疫病的病理特征并掌握诊断方法,进而掌握病料的采取、保存及送检方法。
3.学会动物产地检疫及检疫后的处理、出证。
4.学会动物屠宰检疫及检疫后的处理、出证。
5.掌握现行检疫证明的填写要求,规范出具法定的动物检疫证明,并做到准确无误判定有关证照是否有效。
(三)思想教育目标
1.树立爱岗敬业精神,建立安全防护意识。
2.有较强的职业道德意识,对学业精益求精。
3.有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学风。
4.有艰苦创业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知识部分(28学时)
1.动物防疫基本知识(2学时)
(1)学习《动物防疫法》,全面领会其立法宗旨、适用范围、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扑灭,动物和动物产品的检疫、动物防疫监督、法律责任等精髓,掌握我国动物防疫检疫管理的基本制度。
掌握7个法定检疫标准(GB16548、GB16549、 GB16550、 GB16551、 GB16567、GB16568、 GB/T16569)及相关检疫行业标准,真正理解动物防疫与检疫的规范性和强制性,并注意和创造条件推行国家标准。
(2)了解动物防疫工作基本原则和内容,掌握动物疫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3)掌握预防和扑灭动物疫病的综合性防疫措施(预防措施、扑灭措施)。
(4)了解和掌握人畜共患病的防控措施。
2.动物防疫技术(2学时)
(1)掌握动物检疫的消毒范围、常用消毒方法、常用消毒药的配备、消毒效果的评价。
(2)掌握常用的免疫接种方法及不同种类疫苗的运输、保存方法,使用注意事项。
(3)掌握拌料给药、饮水给药、气雾给药等药物预防方法,发挥药物预防疫病的作用。
3.动物检疫基本知识(2学时)
(1)了解动物检疫程序、方法和检疫结果的分类。
(2)掌握动物检疫后的处理方法(合格动物、动物产品的处理方法;合格动物、动物产品的处理方法;各类动物疫病的检疫处理)。
(3)了解动物检疫的基本方法(流行病学调查、临床健康检查、病理剖检、病原体检查、免疫学检查)。
4.重大动物疫病种类和病理特征以及疫情处理(2学时)
5.动物检疫技术(6学时)
(1)掌握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的方法、步骤和内容,会进行疫情调查。
(2)掌握群体检疫(三观)和个体检疫(一检)的方法,学会猪、牛、家禽的临诊检疫的基本技术。
(3)掌握病理剖解技术。
(4)掌握病料的采取、保存及送检方法(口蹄疫、猪瘟、猪肺疫)。
6.主要疫病的检疫(6学时)
(1)病毒性传染病的检疫(口蹄疫、猪瘟、鸡新城疫、高致病性禽流感)。
(2)细菌性传染病的检疫(炭疽、布氏杆菌病、猪链球菌)。
(3)寄生虫病的检疫(猪囊尾蚴病、旋毛虫病)。
7.产地检疫(2学时)
(1)了解产地检疫的概念和要求。
(2)掌握动物检疫的程序和内容,进一步理解GB16549、 GB16550、GB16551。
(3)掌握动物产地检疫的动物、动物产品的出证条件,会出具产地检疫证。
8.运输检疫(1学时)
(1)了解运输检疫的概念和要求。
(2)掌握动物检疫的程序和内容。
(3)掌握动物运输检疫的动物、动物产品的出证条件,会出具运输检疫证。
9.屠宰检疫(4学时)
(1)了解宰前检疫和宰后检疫的目的、意义。
(2)掌握宰前检疫的程序、内容和方法。
(3)掌握宰前检疫后的处理(患病动物的处理)。
(4)掌握宰后检验的基本方法(视检、剖检、触检、嗅检)
(5)掌握猪宰后检验的程序、内容和必须检疫的器官。
(6)学会使用宰后检验工具,会进行肌肉、脏器、淋巴结的剖检,能初步识别淋巴结等组织器官常见的病理变化。
(7)掌握宰后检验后的处理与盖检印(合格肉尸、不合格肉尸)。
(8)能对不同性质的病害肉尸提出正确的无害化处理办法,贯彻执行GB16548。
其他动物产品的检疫与处理。
(二)技能部分(16学时)
实训一、消毒液的配置与消毒方法(1学时)
实训二、驱虫方法与技术(1学时)
实训三、免疫接种技术和免疫程序的制定(2学时)
实训四、细菌性病原微生物诊断(猪链球菌病的诊断、猪附红细胞体病诊断)(5学时)
实训五、病毒性病原微生物诊断(鸡新城疫间接血凝试验)(2学时)
实训六、粪便检查(蛔虫的检查或螨病的检查)(2学时)
实训七、肉联厂,屠宰厂实习教学、各种检疫证的开出学习(2学时)
实训八、新鲜肉的检验检验(2学时)
四、评价与考核
本课程考核由理论课平时成绩,期末考核成绩及实验课成绩三部分组成,按3:4:3比例组成总评成绩,决定合格与否。
平时成绩由分章测验,课堂提问,作业等多种考核学生的实际理解掌握程度。
实验
成绩由预习,实践操作,结果分析,思考题解答,实验秩序态度等方面按比例综合评定。
各部分成绩均采用百分制。
五、教学形式说明
1.合理选用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屠宰场等,进行现场教学,充分利用动物活体、动物胴体、电脑课件等教学手段开展视听教学,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开放性。
2.要紧扣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放在首位,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把猪、牛、禽的防疫检疫为主,其他动物的防疫检疫以自学为主;
4.注意搜集最新的相关动物防疫检疫方面的法规、标准,使教学内容紧跟时代节拍。
六、建议选用教材及参考书
1.《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第2版),潘洁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2月。
2.《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王子轼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