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城市规划总体说明书历史回顾篇
- 格式:doc
- 大小:1.84 MB
- 文档页数:12
扬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文本(送审稿)扬州市人民政府二〇一一年九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土地利用的现状与形势 (5)第一节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5)第二节土地利用基本情况与主要问题 (5)第三节上轮规划实施评价 (8)第四节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9)第三章土地利用战略及目标 (13)第一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及目标 (13)第二节土地利用战略 (14)第三节土地利用目标 (14)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17)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17)第二节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19)第五章统筹区域土地利用 (22)第一节土地利用综合分区 (22)第二节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24)第三节县域土地利用调控 (26)第六章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 (30)第一节严格保护耕地 (30)第二节加强基本农田保护与建设 (32)第三节统筹安排其他农用地 (33)第四节建设高效农业产业板块 (34)第七章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36)第一节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 (36)第二节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 (37)第三节保障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用地 (39)第四节市域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 (39)第八章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 (42)第一节优化生态用地结构和布局 (42)第二节优化市区生态环境 (44)第三节严格管理永久性保护绿地 (45)第四节创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46)第九章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调控 (48)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 (48)第二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 (49)第三节中心城区发展方向 (49)第四节中心城区空间管制分区 (50)第十章土地利用重大工程与重点建设项目 (52)第一节土地利用重大工程 (52)第二节土地利用重点建设项目 (54)第十一章规划管理制度与实施保障措施 (56)第一节建立健全农用地规划管理制度,切实保护耕地 (56)第二节加强建设用地规划管理,提高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57)第三节创新生态管理体制,落实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58)第四节健全实施保障机制,完善实施保障体系 (60)第十二章附则 (62)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目的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促进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及布局优化,改善区域土地生态环境,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编制《扬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成果公示前言上世纪80年代至今,扬州共编制完成三轮城市总体规划,第一轮城市总体规划(1982-2000)于1985年省政府批复;第二轮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于1999年省政府批复;第三轮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于2003年通过专家论证,2004年报省政府待批。
几轮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引导扬州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的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城市人居环境的提升,城市特色得到了极大的彰显。
进入21世纪以来,扬州迎来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经济总量增速明显,城市规模迅速扩张,目前人口与用地规模已超出了上轮总规确定的中期和远期目标,同时城市发展又面临着国内外环境变迁、区域交通变化、产业结构转型、城市空间重组等挑战,人文、生态、宜居的城市建设目标也对城市规划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这些背景,市政府于2009年决定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以适应扬州新时期城市现代化建设需要,及时把握外部条件变化带来的城市发展动力与机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构建指引城市长远持续发展的空间结构和政策框架,为城市全面、协调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2010年8月30-31日,《扬州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通过了江苏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组织的专家论证。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现就《扬州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公开征求公众意见,欢迎广大市民积极发表意见和建议,以进一步完善报批成果,指导未来城市发展,建设扬州美好家园。
相关意见和建议可在公示现场留言,也可邮寄至扬州市规划局城乡规划处(地址:扬州市淮海路33号,邮编:225002)。
咨询电话:0514--87340303公示网址:/gzcy/现场公示:扬州双博馆规划展示中心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要点一、总则1、修编目的为适应扬州市新时期城市现代化建设需要,把握外部条件变化带来的城市发展动力与机遇,适应快速增长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构建指引城市长远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结构和政策框架,为城市全面、协调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扬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文本目录第一章 总则 (2)第二章 名城特色分析与保护内容 (3)第三章 市域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4)第四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6)第五章 市区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6)第六章 名城重点保护区保护规划 (9)第七章 历史城区整体保护规划 (11)第八章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17)第九章 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 (19)第十章 历史建筑保护规划 (21)第十一章 文化遗产展示利用规划 (22)第十二章 规划实施措施与实施时序 (23)第十三章 附则 (25)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目的为了切实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扬州的文化遗产及历史文化资源,保持和延续扬州古城的传统格局与历史风貌,传承历史文化特色,推进文化博览城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促进城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特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的地位与作用扬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以《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20)》所确定的基本原则为指导,并对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深化和补充。
在本规划范围内的各项建设活动必须符合本规划中的各项规定。
第三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3)《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08(4)《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003(5)《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011(6)《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条例》,2010(7)《江苏省文物保护条例》,2008(8)《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9)《城市紫线管理办法》,2004(10)《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 50357-2005),2005(11)《扬州市扬州古城保护管理办法》,2010(12 )《扬州市市区历史建筑保护办法》,2012(13)《扬州市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2012(14)《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20)》,2012(15)《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扬州城遗址(隋至宋)保护规划》,2010(16)《大运河(扬州段)遗产保护规划(2010~2030)》,2009(17)《扬州老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大纲)》,2001第四条规划原则(一)遵守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原则文物古迹和历史环境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应遵循保护优先的原则,切实保护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等真实的物质实体及其所携带的历史信息。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公示征求意见稿)序言扬州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于1997年编制完成,1999年经省政府批准实施。
近几年来,我市进行了行政区划的调整,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不断扩展,城市建设理念也在发生深刻变化。
当前随着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沿江城市面临新的发展机遇,迫切需要对原城市总体规划进行调整,以适应城市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
为此,2002年7月扬州市政府专门成立了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领导小组,由市规划局具体负责组织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
为进一步增强城市规划的民主性,市规划局现通过报刊的形式进行总规成果摘要公示,欢迎市民、社会各界提出宝贵意见,并在9月15日前将意见通过信函、电话、规划局网站(我局在网站同步进行公示,网址:)反馈我局,以利进一步完善总规成果。
一、总则规划期限:2001年为规划基准年;近期:至2005年;中期:至2010年;远期:至2020年;远景:至本世纪中叶。
规划范围:规划范围分三个层次:市域、城市规划区、中心城发展控制区。
1、市域:指扬州市行政辖区范围,包括扬州市区、仪征市、江都市、高邮市和宝应县,面积为6638平方公里;结合沿江开发战略,重点对扬州都市区进行了规划,包括扬州市区以及江都市和仪征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3215平方公里;2、城市规划区:包括扬州市区行政辖区全部地域(广陵区、维扬区、邗江区)及仪征市新集、刘集、朴席三镇行政区域,面积共1134平方公里。
3、中心城发展区:指主城区及周边与之发展密切相关的地区,范围包括广陵区、维扬区、开发区管辖范围和邗江区的邗上街办、蒋王街办、汊河街办及槐泗镇、酒甸镇、甘泉镇、瓜洲镇、沙头镇、霍桥镇、杭集镇、泰安镇、杨庙镇等,面积588平方公里。
城市建设用地规划集中在以润扬大桥北接线、西北绕城公路、廖家沟、宁通公路和大运河围合成的主城区范围内布置,覆盖面积为252平方公里。
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我市在“两个率先”进程中,总体奋斗目标是:确保“三个高于”,实现“两个率先”,力争“苏中第一”。
扬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扬州市城市化“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通知【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发文字号】扬府办发[2006]93号【发布部门】扬州市政府【发布日期】2006.09.17【实施日期】2006.09.17【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扬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扬州市城市化“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通知(扬府办发〔2006〕93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公司),市各直属单位:《扬州市城市化“十一五”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OO六年九月十七日扬州市城市化“十一五”发展规划本规划是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城市化战略、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点专项规划,是对全市城市化发展进行调控的指导性文件。
各县(市)要根据本地具体情况,在保持合理的城市化速率基础上,研究确立各自城市化目标。
本规划的重点是市域城镇体系、城镇发展战略和城乡一体化战略规划。
一、“十五”回顾“十五”计划实施的五年,是我市全面实施城市化战略的五年,也是近年来城市化进程推进最快、城市建设力度最大、城市功能提升最迅速、城市面貌变化最明显的五年。
到2005年底,全市有中心城市1个(扬州城),建成区面积71.8平方公里,人口66.7万人。
有县(市)城区4个(宝应、高邮、江都、仪征),建成区总面积95平方公里,总人口78万人。
有乡镇73个(其中建制镇66个,乡7个),其中被列为省重点中心镇的有18个。
在现有73个乡镇中,69个具有独立的集镇区(市区的双桥、汤汪、城北、平山四乡没有独立集镇区),因此有小城镇69个,建成区总面积152.16平方公里,总人口75.4万人。
我市城市化水平为48.3%,列苏中第一。
“十五”期间,我市城市化发展的基本特点:一是中心城市(扬州城)发展迅速。
“十五”期间,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约110亿元。
国家文物局关于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20)的意见
正文:
---------------------------------------------------------------------------------------------------------------------------------------------------- 国家文物局关于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20)的意见
(办保函〔2013〕845号)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
近日我局收到江苏省文物局《关于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20)的意见》(苏文保[2013]207号)。
经研究,我局意见如下:
一、原则同意江苏省文物局所报修改后的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20)。
二、建议将文本第163条第三款“文物保护单位”中的相关历史建筑保护内容单列一款;第168条第三款中,应明确明清老城区建筑高度控制应与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中有关建筑高度控制的要求相衔接。
专此函告。
国家文物局
2013年9月22日
——结束——。
扬州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禹贡》,大禹分天下为九州,其一就为扬州。
其余八州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这里的扬州并不是一个行政区划,而是指一片广大的自然区域。
其范围包括今天的江苏省、安徽省、浙江省、福建省,以及广东省的部分地区。
至于为何叫“扬州”,《尔雅·释地》里说:“江南曰扬州”,公羊疏引李巡云:“江南其气惨劲,厥性轻扬,故曰扬州”。
释名云:“扬州州界多水,水波扬也”,释文引太康地记云:“以扬州渐太阳位,天气奋扬,履正含文明,故取名焉”。
到了西汉,汉武帝刘彻在全国设置十三州刺史部,作为地方的监察机关,其中就有扬州刺史部。
这个刺史部下辖九江郡、丹阳郡、庐江郡、会稽郡、豫章郡及六安国等五郡一国,管辖的范围为今天的安徽淮水和江苏长江以南的部分,江西、浙江、福建三省和湖北英山黄梅、广济、河南固始、离城等地。
其余十二州为交趾、并州、青州、兖州、荆州、幽州、徐州、朔方、益州、凉州、豫州、冀州。
而今天的扬州,在当时是属于徐州刺史部的。
东汉时期,州逐渐由地方监察机构演变为地方一级的行政机构。
扬州也变成了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其治所先后从历阳(今安徽和县)迁到寿春(今安徽寿县)又迁到合肥(今安徽合肥)。
东汉末年分三国,在曹魏和孙吴分别都置有扬州。
魏的扬州治所仍在寿春,下辖淮南、庐江二郡,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安徽南部。
吴国的扬州治所在其都城建邺,下辖丹阳、会稽、建安、庐陵等十四个郡,范围相当于今天江苏和安徽两省南部、浙江、江西、福建以及湖北的部分地区。
西晋统一后,两扬州也合二为一,治所仍在建邺,辖今浙江和江苏安徽两省的南部。
永嘉南渡后,又出现了扬州治所与都城同在建康的现象,并持续了整个南朝。
此时,现在的扬州隶属于当时的南兖州。
与此同时的北朝,北魏和北齐也先后置有扬州。
北魏的扬州大致在河北项城东北,北齐的扬州仍在寿春。
隋开皇九年改吴州为扬州,但总管府仍设在丹阳(今南京)。
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将扬州治所从丹阳移到江北,从此广陵才享有扬州的专名。
扬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07-2020)第一章总论 (1)第二章规划目标 (2)第三章交通发展战略 (3)第四章对外交通规划 (5)第五章物流发展规划 (8)第六章道路网络规划 (11)第七章慢行交通规划 (15)第八章公交规划文本 (17)第九章静态交通规划 (21)第十章客运枢纽规划 (25)第十一章近期建设规划 (27)第十二章附则 (31)图01 城市区位图图02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图图03 市域公路网现状图图04 市域公路网规划图图05 市域铁路网现状图图06 市域铁路网规划图图07 市域航道网现状图图08 市域航道网规划图图09 市域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整合图图10 一体两翼综合交通系统规划整合图图11 疏港交通规划图图12 主城区现状用地图图13 主城区规划用地图图14 主城区空间发展结构图图15 主城区干道网现状图图16 主城区干道网规划图图17 主城区快速路节点控制图图18 主城区现状公交线路图图19 主城区大容量公共系统规划图图20 主城区公交枢纽规划图图21 主城区公交停车保养场规划图图22 主城区公交首末站规划图图23 主城区公共停车场布局规划图图24 主城区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图图25 老城区步行交通系统规划图图26 老城区步行交通系统规划图图27 市域物流园区规划图图28 主城区货运通道规划图图29 主城区道路网络近期建设规划图图30 主城区近期公交优先规划图图31 主城区近期公共停车场规划图图32 远景一体两翼规划用地概念图图33 远景一体两翼快速路网规划概念图图34 远景一体两翼轨道线网规划概念图图35 主城区旅游交通网络规划概念图图件目录第一章总论第1条规划目的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扬州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积极融入长三角区域经济和交通一体化发展,促进扬州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编制《扬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07-2020)》(以下简称本规划)。第2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2、《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19953、《关于加强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苏建规[2005]193号),20054、《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20035、《江苏省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导则》,20056、《扬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汇编(2006-2010)》,20067、《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意见的通知》,20068、《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要求》(建规[1994]533号),19949、其他上位相关规划第3条指导思想1、遵循科学发展观,发展与保护并重,构建支撑城市个性,体现符合扬州形态特征、资源条件、城市特色的发展战略与交通模式。2、坚持交通与城市空间布局、土地利用协调发展的理念,预留弹性,以交通引导城市开发、支持产业和城市经济发展。3、坚持以人为本,引入绿色交通理念,倡导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4、坚持统筹区域交通协调发展,整合共性,统筹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5、加强规划的协调性与可操作性。第4条规划范围结合城市总体规划,规划范围分为市域和主城区两个层次。市域范围为扬州市行政辖区范围,包括扬州市区、仪征市、江都市、高邮市和宝应市,总面积约6638平方公里;主城区范围为润扬大桥北接线、西北绕城公路、廖家沟-大运河以及长江围合而成的范围,总面积约252平方公里。第5条规划年限基年:2006年;近期:2010年;远期:2020年;远景:展望x年。第二章规划目标第6条交通发展愿景根据未来扬州市城市发展目标、职能和城市性质的定位,规划扬州市交通发展愿景为: ——构建一个支撑一体两翼协调发展、历史传承与现代运输交相辉映的和谐交通体系!第7条远期发展目标1、总体目标构建新交通系统,面向城市空间拓展和港口发展要求,构筑内外畅达、集约高效、融入区域一体化的综合客货运输体系,以满足城市自身不断增长的客货运输需求和不断提高的运输服务质量要求,同时引导城市交通走上结构和谐、生态集约的可持续发展之路。2、目标特征(1)内外畅达:建成多方式协调发展、高度发达、利于承接区域经济圈辐射和辐射苏北的区域交通系统,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2)结构和谐:建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组织有序的道路交通设施与运行系统;(3)生态集约:选择和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交通体系,促进生态城市建设。第8条近期发展目标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区域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城市交通网络优化升级,港城交通更为快速便捷,交通运行顺畅有序,交通结构和交通出行环境明显改善。第9条规划指标表1 远期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指标第三章交通发展战略第10条交通引领,促进交通与用地布局统筹协调发展1、以交通设施建设引导城市空间拓展(1)以交通走廊引导和支撑主城区由单中心向“一主三副”空间布局形态的转变;(2)以公交引导为主的城市发展模式(TOD);(3)土地利用布局和开发建设贯彻公共交通引导的原则,采取有机疏散与集中发展、集约利用相结合,避免均质化的土地利用模式;(4)主城区内用地组团的分布,要有利于疏解老城区和城市核心区的交通压力;(5)实施邻里社区单元内部土地混合开发,降低交通出行需求,同时重视多样化的交通设施建设;(6)对于大型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要加强用地控制和预留。2、继续保持适度超前的交通投资(1)在较长时期内保持道路建设较快发展,加快建设干线公路提档加密工程,积极推进农村公路达标升级工程,加快主城及其与新市区、新城联系的快速通道建设,加快新市区、新城干道网和支路网建设。(2)改革城市道路、公共停车场、公交场站等交通设施投融资模式,保证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建设资金来源。3、建立与组团片区功能和用地强度相适应的交通网络和运行体系(1)老城区要充分考虑保持原有城市肌理,路网发展要以梳理和整治为主,完善交通管理设施,提高交通运行效率。(2)主城副中心道路交通系统必须保证良好的可达性,提高路网密度,保持规整性、系统性和完备性。同时,结合道路建设,高标准配置先进的交通管理设施体系,提高交通管理的科技含量。(3)港区路网发展要充分协调城区道路与疏港道路的关系,实施客货分离,明确道路的服务功能。4、加强快速道路、主干道、大运量公交等沿线的用地性质和开发强度控制(1)快速路的布局要与城市空间结构相协调,不宜从商业性、生活性组团中间穿过。(2)要控制城市主要干道两侧的用地开发性质和强度,避免大型公建直接开口于主要干道,确保城市主要干道交通功能的发挥。(3)对城市主要客流走廊,根据远期公交优先通道和轨道交通规划,强化两侧高密度的居住、商业、办公用地开发,为公交发展积聚客流。5、积极推行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制度建议实施大型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制度,并纳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体系。对新开发项目交通影响区域内各类交通设施的供求进行分析,评价项目开发对周边交通影响程度,及时提出城市开发项目的改善措施和方案。第11条因地制宜,全面推进差别化的交通发展策略1、采取差别化发展政策,引导小汽车和摩托车的合理使用(1)受城市核心建设区、特别是老城区路网容量的限制,远期需根据中心区道路交通拥挤程度,适度采取区域差别化的政策,引导小汽车合理使用。(2)主城区外围地区可以采取较为宽松的机动车拥有和使用政策。(3)城市中心区进一步扩大摩托车禁行范围,未来主城区整体设置摩托车禁行区,并加强摩托车管理;市域其他片区、组团可以采取较为宽松的摩托车发展政策。2、根据城市用地性质和强度不同,采用差别化的路网发展策略(1)市域道路的配置形式要充分考虑到道路城市化发展的功能要求。(2)对于河东城市中心商务区、西部新区核心地带等以高密度商业、办公用地为主的地区,路网发展总体要以小尺度、高密度为主。(3)对于工业用地地区道路网可以适当降低路网密度,同时要适当考虑面向货运车辆通行的道路功能和形式要求。3、采取差别化停车发展策略,以静制动(1)根据城市交通状况,适时采取差别化的建筑物机动车泊位配建标准。(2)中心区总体倡导公交优先,要适度控制社会公共停车设施的供应。(3)对于中心区、外围区的停车收费采取差别化费率,中心区高于外围地区。(4)通过差别化的停车设施供应和需求管理策略,实现动静态交通的协调发展。第12条绿色主导,构建多元和谐的城市交通模式1、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全面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政策(1)政府加大对公交发展的财政补贴和政策支持力度。(2)完善公交线网,形成层次分明、功能完善的交线网体系。(3)重视公交场站建设,落实公交发展用地。(4)建立衔接顺畅、换乘方便的公交换乘系统。(5)开辟特色专线,在旅游景区开通旅游专线,通过长途旅游巴士加强与周边城市的旅游资源的整合协调。(6)从路权、信号控制等方面提供公交优先。2、创造良好的慢行交通环境,鼓励非机动车和步行出行(1)要重视非机动车道路网络的规划、建设,同时进一步加强交通整治管理,确保非机动车交通空间的连续性和安全性。(2)加大步行系统建设,加强步行空间的改造和管理,塑造安全、舒适、友好的步行环境。第13条需求控制,全面提升综合交通管理水平1、形成良好的交通发展决策体制与高位协调机制在组织架构和形式上,可以成立由市政府直接牵头,规划、建设、交通、交警、城管、市政等多个职能部门以及新区、港区相关职能部门参加的交通综合整治领导小组,组织、指导、协调交通领域内重大问题的研究和处理。2、优化道路交通组织体系(1)全面实施交通系统管理,建立合理的交通组织体系。包括建立空间上相互分离的机动车、自行车、步行系统和专用道系统,组织单向交通和公共交通优先体系等各种手段,科学合理地调节交通流,充分发挥路网潜力和效益。(2)加强道路交叉口渠化改造和设施管理,改进交通信号配时设计。3、提高交通指挥控制水平(1)继续增加管理投入,进一步改善智能化交通指挥控制体系,保持交通建设与交通管理的同步发展。(2)加强基础交通科技的投入和应用,使城市从简单路况监控转向以交通信息与路线引导系统为主体的交通现代化管理,进一步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和维持良好的交通秩序。4、建立完善的交通管理保障体系与交通安全体系(1)强化市民交通安全教育,建立交通行为准则。(2)提高交通管理队伍素质,维护执法的公平、公正。(3)加强交通事故的监控技术,提高事故预防能力。(4)建立交通事故、突发事件快速处理机制和快速救援体系等。第四章对外交通规划第14条发展目标建立各类交通方式相对完善、交通方式之间相互协调的综合运输体系,加强与周边重点城市的快速联系,提升铁路客运及货运功能,大力发展水运及航空运输,巩固苏中地区交通枢纽地位,积极融入苏南交通体系,促进“宁镇扬”一体化发展。第15条规划原则1、与国家和区域高速公路、轨道线网规划相协调;2、与城市区位特征和发展目标相适应;3、与城镇体系、城市空间布局和土地利用相协调;4、与城市交通网络和设施布局有机衔接。第16条区域铁路网规划1、区域铁路(1)宁启铁路苏中地区的第一条铁路,宁西(南京至西安)铁路向东的延伸段,北沿江城市铁路客货运输主通道。规划对宁启铁路进行复线、电气化改造,进一步提升其苏中城市带客货运输功能,并承担沪宁铁路的货运分流功能。(2)淮扬镇铁路淮扬镇铁路及新长铁路新沂-淮安段高效衔接了徐州、淮安、扬州、镇江四大运河名城,形成贯通江苏南北的第二条铁路交通主轴,同时承担带动和支撑扬州腹地城市均衡发展的重要功能。为提升淮镇铁路对城市的客流支撑作用,建议淮扬镇铁路走向沿京沪高速走廊(京沪高速公路东侧),宁启与淮扬镇铁路共用江都站。2、城际轨道(1)城际铁路H2线由南京引出,经扬州、泰州、泰兴、靖江、南通、启东、崇明后引入上海,是衔接南京、北沿江城市带和上海的快速交通通道,强化了南京、上海的核心地位,促进了北沿江城市的整合、协调发展。线路走向与宁通高速公路(扬州、江都段)、G328(仪征段)基本一致,形成复合交通走廊。(2)城际铁路Z1线衔接扬州、镇江、句容以及南京禄口机场,是扬州与镇江、沪宁交通走廊以及禄口机场的快速联系通道,同时也是苏中城市与禄口机场的快速联系通道。线路走向沿西北绕城高速走廊南下,与镇江相连,与城轨H2线设置垂直换乘站,并于瓜洲中心区西侧设置站点。第17条高速公路网规划规划形成“一横一环七射”的高速公路网络框架结构,高速公路总里程约415公里。一横为宁盐高速公路;一环为宁通高速公路扬州段、京沪高速公路、扬州西北绕城(扬溧高速)围合的高速环;七射为宁通高速公路(宁扬段)、扬天高速公路、京沪高速公路、江海高速公路、宁通高速公路(江都至南通段)、京沪高速公路南延段、扬溧高速公路。表2 高速公路网规划方案第18条干线公路网规划规划形成“三纵六横”干线公路网络体系,干线公路总里程约691公里。三纵为: S244新线、S237新线及安大公路;六横为:沿江高等级公路、G328、S244复线、S333、S332及S331。表3 市域干线公路网规划方案第19条航道网规划规划形成以京杭大运河为主动脉的“八纵八横”的航道网络。八纵为京杭大运河、盐邵线、芒稻河、三阳河、红旗河、阜宝线、公道河、野田河;八横为金宝线、高东线、盐宝线、通扬运河、仪扬河、芦范河、横泾河和高邮湖航线。表4 市域航道网规划方案第20条港口及疏港交通规划1、港口规划规划在扬州规划区范围内形成“一港三区、四内河港”格局,一港三区为指通过整合六圩港、江都港及仪征港,明确各港口分工,加强三个港之间协作;四内河港为沿大运河布设的四大内河港口,分别为宝应港、高邮港、铁水联运码头、扬州大运河港。2、港口集疏运系统构建以公路为主、铁路为重要组成部分、水运为必要补充,城市交通与疏港交通空间分离的港口集疏运体系。(1)铁路:淮扬镇铁路货运支线,宁启铁路;(2)航道:京杭大运河、芒稻河;(3)公路:京沪高速、扬溧高速、宁通高速、沿江高等级公路、S244新线、安大公路。第21条机场规划规划在江都市境内建设4C级(预留4D级)苏中机场,客货兼用,作为南京都市圈第二机场,服务于扬州、镇江、泰州三市,并兼顾淮安部分地区。第22条空港快捷通道规划1、苏中机场快捷通道构建以江海高速公路、安大公路、G328以及城市快速路系统协调发展的机场快捷通道,主城区居民到达机场行程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2、禄口机场快捷通道(1)公路:S243以高速公路标准进行快速化改造,扬州与南京禄口机场行程距离缩短至90公里,行程时间控制在80分钟以内。(2)城际轨道:远期构建以城际轨道H2线和南京城市轨道交通3号线为主的快速联系通道,行程时间控制在105分钟以内。城际轨道Z1线开通后,扬州与禄口机场行程时间可控制在40分钟以内。第五章物流发展规划第23条发展目标以商贸流通为依托,充分发挥区位及综合交通优势,大力构筑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三大平台,即以现代综合交通体系为主的物流运输平台、以信息网络技术为主德信息平台和以引导、协调、规范、扶持为主的物流政策平台。培育现代物流业市场主体,加快现代物流园区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推进物流和商流的网络化,形成包括交通运输、配送服务、仓储管理、信息网络、营销策略等多环节组成的物流大循环系统。第24条发展重点发展与港口、陆地相关联的水路、公路和铁路等综合运输网络体系,提高现代物流的集疏运能力;设计物流信息平台,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提供广泛、及时、准确的国内外物流信息和相关业务服务,创造良好的信息化条件;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大力发展配送物流。打破行业垄断和条块分割,构建开放式、互联互通的社会化物流配送网络。第25条发展思路充分利用扬州是上海、苏州面向内地辐射的重要节点的有利条件,抓住长江三角洲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扬州市外部交通条件进一步改善的良好机遇,多功能、多层次发展扬州现代物流业;以现代物流理念为指导,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明确物流业发展的主要服务目标,加大物流技术和物流组织方式的创新力度;进一步依托市场,消除障碍,整合系统,外引内联,努力营造适合扬州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投资环境、市场环境、人才环境和政策环境。第26条物流园区规划规划形成5个物流园区:扬州港口物流园区、扬州公铁水联运物流园区、仪征石化物流园区、江都砖桥物流园区、高邮开发区物流园区。1、扬州港口物流园区规划面积2.4平方公里,依托扬州港、出口加工区及沿江产业带,按照区域港口物流业的发展规划和产业定位,全力打造成为“长三角重要的物流节点,长江中上游货物中转基地和江河货物的转运枢纽,是集口岸、中转、仓储、加工、配送、信息、交易与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区域性枢纽型综合物流园区,其核心区域由扬州港区域物流中心为基地,立足“沿江开发区及各工业园”、面向扬州市、辐射苏北、皖东地区。主要服务对象为扬州市及苏北的各类制造加工企业,扬州和苏北的各类进出口贸易企业,以及其他物流园区和二级物流节点。2、扬州公铁水联运物流园区规划占地约4平方公里,先期启动257亩土地的建设。园区分为工铁水联运物流区、物流中心区、仓储配送区、物流加工区和物流发展区五大功能区。园区主要具备运输、储存、交易、集散、配送、信息服务等基本功能链;商务办公服务、物流展示与交易、物流咨询与培训等延伸功能链;包装技术、加工技术、公共标准信息制定发布等发展功能链。3、仪征石化物流园区位于仪征化工园内仪征港附近,规划面积1.96平方公里(其中石化保税物流中心1.2平方公里),依托扬州化工园、南京化工园,利用南京港六公司(仪征港的石化中转,中石化储油基地),重点发展液体化工物流,为扬州及长江中上游、运河上游广大地区化学工业物资提供集散、仓储、运输、采购、销售等服务,是专业性的物流园区。4、江都砖桥物流园区位于京沪高速公路与328国道立交东西两侧。一期工程以宁通高速以北,328公路以南,京沪高速以西为主要用地,二期工程可扩大到京沪高速东侧。砖桥物流园区以快速公路运输、货物集散、市内配送和信息服务为主,同时提供流通加工和商品展示,辐射城区、广陵工业园和邗江工业园及泰州部分地区。5、高邮开发区物流园区位于京沪高速公路高邮市龙虬镇道口附近。园区依托京沪高速公路、以京杭大运河沟通南北,借北澄子河、高兴东路连接东西,凭借水陆交通便利和高邮农副产品的特色、品牌等优势,建设成为提供针对大宗特色农副产品的物流服务,包括保鲜、冷藏、储存、运输、货代、配送、流通加工、信息服务和产品展示以及货物集散、公水联运、公路快运、专业化仓储、货代、市内配送等服务的综合性物流园区。第27条物流中心规划规划形成5个物流中心:扬州商贸物流中心、扬州城西物流中心、扬州城东物流中心、江都张纲物流中心和宝应物流中心。1、扬州商贸物流中心位于广陵区汤汪乡,东至京杭大运河,西至江都南路,南至南绕城公路北辅道,北至七里河,规划用地1.3平方公里。物流中心与扬州港物流园区和公铁水联运物流园区形成功能互补,满足各类商品市场和企业的需求,进一步完善扬州市场体系,改善扬州的消费环境,增强扬州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辐射力,成为泛上海都市圈内的产业梯度转移承接基地、产品配套加工基地、区域性商品集散基地和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中心以生活资料为主、生产资料为辅,以批发交易市场体系建设为核心,以现代化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装卸搬运体系、储运配送体系、物流信息体系、质量检验体系及公共服务体系。2、扬州城西物流中心位于邗江工业园区以西、江阳路和宁通高速公路之间的规划仓储用地上,以散装运输、货物中转为主。3、扬州城东物流中心在原有货运场站的基础上建设,主要服务于周边的亚龙果品批发市场、联谊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扬州副食品商城、扬州水产品批发市场。4、江都张纲物流中心位于宁通高速与新都路交叉口西南侧,依托苏中商贸城向西向南扩大规模,形成市场交易中心。为满足未来张纲市场中心的物流需求,引导市场租用第三方物流。结合市场中心的扩建规划,中期在紧邻或在市场中心附近择地建设物流中心。5、宝应物流中心位于京沪高速和盐金公路立交西侧,依托宝应境内京沪高速公路和京杭大运河,方便货物的快速转运。第28条物流发展政策建议1、物流管理平台要建立物流管理平台,成立由各相关部门人员组成的物流管理协调小组;明确归口单位负责物流行业管理;加快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成立物流园区管委会或开发公司,进行物流园区的开发建设和招商引资;加强当前货运市场的管理等等。2、物流政策支持政府应制定相关物流发展政策支持,包括物流企业扶持政策、物流行业技术战略、物流园区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政府协调机制和政策开放战略以及适应物流行业阶段性发展需要的政策环境。良好的物流政策体系的建立将形成公平、开放、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保证市场机制的。
第一部分历史回顾篇本部分旨在客观、系统地总结上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情况,分析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提出编制本轮城市总体规划的原因和必要性,有针对性地明确本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重点。
逐步建立城市规划制定与实施的反馈机制,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可操作性。
一、城市发展历史沿革(一)解放前的城市发展扬州是一座二千五百年历史的古城。
早在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争霸中原,开邗沟沟通江淮,并在蜀岗上修筑了邗城。
公元前319年,楚国在邗城的基础上第二次筑城,名“广陵”。
秦亡后,项羽曾准备在广陵建都,故又称“江都”。
南朝刘宋大明三年(公元459年),竟陵王刘诞在此燃起战火,使广陵变成一片废墟,因而扬州别号“芜城”。
隋炀帝开运河三游江都,扬州出现了畸形的繁华。
隋初的江都,约有居民一万户。
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增长至七万七千余户,四十六万人,占当时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一。
当时扬州已是国内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港口,被称为东方四大商港之一,时称“扬州富庶,甲于天下”。
唐代扬州城的规模,包括一个正方形的子城和一个长方形的罗城,面积约20平方公里。
子城,亦称牙城。
官衙多集中城内。
罗城是在蜀岗下发展起来的商业区和居民区,杜牧诗有“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
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为了抗金,知州郭棣利用唐罗城南半部改筑成宋大城。
南宋末年,蒙古军压境,贾似道以宋大城位置较低不易据守,在蜀岗上唐子城故址筑城,因该城筑于宝祐年间,故称“宝祐城”。
在宝祐城与大城之间筑夹城,三城形似蜂腰,又称“蜂腰城”。
现存扬州老城区系明朝所筑,明初,元帅张德林以旧城虚旷难守,截城西南隅筑而守之,这就是现在的“旧城”。
明朝中叶,为防止倭寇侵犯,知府吴桂芳在城东筑城,此即今之新城。
清代沿用明城。
扬州成为南北漕运与盐运的咽喉,经济、文化又出现了极度繁荣的局面,康熙与乾隆先后曾六下江南,六次来到扬州。
瘦西湖上园林有“园林之盛,甲于天下”之说,文化活动十分昌盛,“扬州八怪”开创了画坛上的一代新风,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清末,由于铁路的修建、海运的兴起、运河的淤塞,封建统治的衰落和战争的摧残,扬州的繁华逐步消失了。
至解放前,扬州系江都县政府所在地,城区范围包括明清老城区及其外围地区,面积约6.7平方公里,人口近10万人。
扬州城池演变示意图(二)解放后的城市发展1949年至1957年,为国民经济恢复阶段,解放初期,扬州拆除明清时代遗留下来的全部城墙。
修筑盐阜路、泰州路、南通路,连同原有淮海路形成环城路,同时拓宽城中主要街道国庆路、渡江路、广陵路、甘泉路等,形成“田”字型的城市道路网骨架,在古运河上架设通扬桥、渡江桥、解放桥,为城市向东向南延伸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在西部建设文教区,新建扬州师范学院、苏北农学院和扬州工学院等。
这段时期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到8.4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规模为12万人。
1958年至1966年,是国家经济调整、发展阶段。
大跃进掀起工业建设的高潮也给扬州城市发展带来机遇,由于城市东南交通便利,依靠和利用老城区现有市政基础设施、生活配套设施等有利条件,城市主要向东、南方向发展。
在短短的几年时间,扬州已形成城西南宝塔湾化工区、城南机械工业区、城东轻工、食品工业区和城东北建材、机械工业区,兴建工厂上百家,这批工业区建设基本上都邻近老城区边缘或沿古运河沿岸分布。
这段时期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到13.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规模为15万人。
1967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城市建设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城市发展缓慢。
这一时期新建石塔桥、石塔路,打开城市向西的通道;兴建友谊路、友谊桥,改善城市北出入口的交通;在城南建设徐凝门桥。
同期陆续修建了部分规模较小的住宅区。
城市规模略有增大,城市用地规模为14.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规模为15.5万人。
1977年至1988年,经过1977年开始的拔乱反正,从1978年起城市建设进入全面发展新时期,主要表现在加强城市旧城改造提升内部功能,逐步向老城区外围延伸和扩展,城市规模由小城市跨入中等城市的行列。
发展速度在加快的同时也暴露出城市存在的问题,如老城区人口密度过高,对外交通不畅,市内交通拥挤等问题,此时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到24.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规模为28.5万人。
1988至1995年,城市建设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城市的发展方向主要向西、向南,相继建设了西部新市区、南部经济开发区。
近年来,西部新市区发展迅速,人口规模不断增加,具有现代气息的城市新区已初步形成。
开发区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地处主城区南端,至1995年底,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已达到43.2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规模为44.3万人。
二、历次城市总体规划综述(一)总体规划编制情况回顾1、1955年,扬州市规划部门在同济大学的协助下,作了较完整的城市现状调查,制定了初步的城市总体规划。
2、上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系统编制第一轮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82年向省政府上报论证成果,85年初省政府批准实施。
3、90年代初期,扬州市着手对第一轮城市总体规划进行调整,94、95年又对90年代初调整的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全面修编,规划修编调整了城市规模、布局及发展方向。
4、96年7月国务院批准调整扬州市行政区划,组建地级泰州市,规划部门对95年总规初步成果作了进一步修改完善,97年完成第二轮总体规划修编成果,99年10月省政府批准实施。
5、2002年至今开始编制第三轮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二)城市发展方向回顾从解放后至80年代初,扬州城市发展布局经历了一个由东、南、西、北全方位沿老城区外围扩张与拓展的过程,用了30多年时间,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了1.5倍,城市人口规模扩大了1.4倍。
其发展主要是依托老城区既有的城市基础设施,贴近老城的边缘、沿城市道路轴线、顺应城市河流而逐渐向外围发展,中途出现了几次城市发展的高潮期。
第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发展布局是“依托旧城,边缘外延”,城市发展主要向北,即利用原有城市各项设施,并加以完善和增强,扩大城市规模。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切实可行的,也是中小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二轮城市总体规划时,认为原有城市模式愈来愈不适应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需要,古城保护、环境容量与经济建设、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规划中的宁启铁路将成为城市向北发展的“门槛”,原确定的城市发展方向不能适应城市长远发展的客观要求,该轮总体规划中将城市发展方向调整为“保护古城,向西延伸建设新市区,向南建设经济开发区,跳跃开发沿江港口工业区。
”为有效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体现区域老城区,在东部、北部又有门槛障碍的情况下,利用城市西部新区紧邻老城区,既无天然门槛又有便捷交通条件,加上地形地貌优越,地势广阔等有利条件,发展建设西部新市区。
同时为城市南部经济开发区、沿江港口工业区的建设发展,提供良好的管理服务、生活配套的大后方基地。
将老城区的保护及港口工业区的建设有机的联系起来,为城市规模发展找到一个切实可行的方向,这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经过几年来的启动建设,已初见成效。
扬州市第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扬州市第二轮城市总体规划表1-1 城市规模发展表1949年1983年1990年1995年2000年2001年单位城市人口10 24.3 30 44.3 53.6 55.6 万人建设用地 6.7 17 25 43.2 53.8 55.3 平方公里(三)城市演变分析由上图可看出,扬州城在解放初期至1983年,城市建设发展缓慢;从1983年至1990年,城市发展速度加快,但城市建设用地增长仍滞后于城市人口的增长;从1990年至1995年城市呈加速发展,且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速度首次接近人口增长速度;从1995年至2000年城市发展速度有所下降,但其建设用地发展速度,却超过人口增长速度。
进入21世纪,随着扬州大交通环境进一步改善(如京沪高速的开通,润扬大桥、宁启铁路的开工建设),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城市发展框架已经拉开,中心城市功能不断增强,扬州城已为第二次加速发展做好了准备。
三、上轮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分析(一)上轮城市总体规划概要1、规划范围东至湾头镇、廖家沟、沙头乡,南至长江,西至邗江与仪征界线及扬州长江大桥控制地区,北至槐泗镇,规划区面积确定为420平方公里。
2、城市性质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传统特色的风景旅游城市和长江下游重要的沿江工贸城市。
3、规划年限近期:1996~2000年远期:2001~2010年4、城市规模人口规模——2000年:52万人2010年:70万人用地规模——2000年:52平方公里2010年:70平方公里5、城市发展方向保护古城,向西延伸建设新市区,向南建设经济开发区,跳跃开发沿江港口工业区,形成定向发展的沿江城市。
6、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城市总体布局为“一城一港”的空间结构形态,城港之间以永久性保护的生态绿地相间隔。
主城市由单中心团状布局形态逐步转变为有机疏散的团块状结构形态;沿江港口工业区结合岸线利用规划为带状结构形态。
7、城市规划布局总体规划将主城区分成六大分区,即老城区、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东北分区、东南分区、经济开发区、西部新区和沿江港口工业区等七个城市功能分区。
老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两大片之一和重要旅游地段。
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具有重要历史文化遗迹和扬州园林特色的国家重点名胜区。
东北分区:以商务、旅游、居住为主,基础设施较为齐全的城市分区,工业以内涵发展为主,结合铁路建设,利用京杭大运河建设铁、水、公联运中心。
东南分区:在完善现有居住小区用地配套设施的基础上,合理压缩工业用地,适当增加居住用地、公用设施用地等。
经济开发区:以一、二类工业用地为主,发挥现有工业基础,重点发展新科技产业和外向型工业,建设高科技园区。
西部新市区(包括邗江建设区):市级行政、商贸、金融、文化、科研、信息中心。
沿江港口工业区:以工业区为主体,具有相对独立功能的现代化城市分区,主要布置运量大、能耗高的化工、能源等工业企业,建设瓜洲、六圩等生活配套区。
8、近期建设规划(1)建设规模:至2000年,城市人口达52万人,城市建设用地52平方公里,人均100平方米。
(2)近期建设内容A、对外交通——争取建设扬州——镇江长江公路大桥——做好扬州机场项目的前期工作——完成宁通一级公路扬州南绕城公路建设工程——建成淮江公路扬州段——建成扬州港万吨级多用途码头一座——建成扬州汽车客运总站及配套工程——建成同江——三亚国道主干线扬州段B、城市道路交通——逐步改造内环路,完善老城区道路网结构——建设潮河路及江都北路至新民路连接段,形成二环路——打通徐凝门路至琼花路段,建成通湖路,改造荷花池路,拓宽土坝路,延伸老北门外街——建设石塔西路、苏农路、新城北路、邗江大道延伸段,改建贾七路——建设南绕城公路辅道——建设沿江路——大力发展城市公交事业,在风景区及人流较集中地段增设停车场和集散广场——结合旧城改造,逐步建设老城区非机动车道路C、住宅建设规划期内,住宅建设以新区为重点,适度改造老城区,已建居住小区要完善各项配套,形成较为完整的居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