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成果公示
- 格式:doc
- 大小:6.21 MB
- 文档页数:51
文本目录第一章总论 (1)第二章规划目标 (2)第三章交通发展战略 (3)第四章对外交通规划 (5)第五章物流发展规划 (8)第六章道路网络规划 (11)第七章慢行交通规划 (15)第八章公交规划文本 (17)第九章静态交通规划 (21)第十章客运枢纽规划 (25)第十一章近期建设规划 (27)第十二章附则 (31)图01 城市区位图图02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图图03 市域公路网现状图图04 市域公路网规划图图05 市域铁路网现状图图06 市域铁路网规划图图07 市域航道网现状图图08 市域航道网规划图图09 市域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整合图图10 一体两翼综合交通系统规划整合图图11 疏港交通规划图图12 主城区现状用地图图13 主城区规划用地图图14 主城区空间发展结构图图15 主城区干道网现状图图16 主城区干道网规划图图17 主城区快速路节点控制图图18 主城区现状公交线路图图19 主城区大容量公共系统规划图图20 主城区公交枢纽规划图图21 主城区公交停车保养场规划图图22 主城区公交首末站规划图图23 主城区公共停车场布局规划图图24 主城区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图图25 老城区步行交通系统规划图图26 老城区步行交通系统规划图图27 市域物流园区规划图图28 主城区货运通道规划图图29 主城区道路网络近期建设规划图图30 主城区近期公交优先规划图图31 主城区近期公共停车场规划图图32 远景一体两翼规划用地概念图图33 远景一体两翼快速路网规划概念图图34 远景一体两翼轨道线网规划概念图图35 主城区旅游交通网络规划概念图图件目录第一章总论第1条规划目的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扬州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积极融入长三角区域经济和交通一体化发展,促进扬州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编制《扬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07-2020)》(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2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2、《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19953、《关于加强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苏建规[2005]193号),20054、《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20035、《江苏省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导则》,20056、《扬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汇编(2006-2010)》,20067、《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意见的通知》,20068、《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要求》(建规[1994]533号),19949、其他上位相关规划第3条指导思想1、遵循科学发展观,发展与保护并重,构建支撑城市个性,体现符合扬州形态特征、资源条件、城市特色的发展战略与交通模式。
江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简本一、总则1、修编目的为顺应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适应江都新时期城市现代化建设需要,把握外部条件变化带来的发展机遇,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结构,确立城乡统筹发展的整体格局。
2、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主线,以创新发展为动力,以人才资源为支撑,以民生幸福为根本,充分把握国家推动区域发展的战略时机,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着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显著增强江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实力,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3、规划重点(1)加强区域协调,实现联合发展研究江都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江苏沿江开发深入发展进程中、与扬州“同城化”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确定体现江都特点的区域功能定位、产业发展引导、空间组织形式和基础设施建设方式。
(2)构建综合交通体系,引导集聚发展发挥市域综合交通优势,引导二、三产业和城镇空间集聚发展;合理划定交通分区,调控交通需求增长,落实公交优先措施,引导城市功能布局优化;培育交通枢纽,引导城市中心体系构建。
(3)优化市域空间组织,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综合评价城乡发展条件,统筹配置城乡空间资源,引导城乡发展要素合理集聚,优化市域城乡建设空间和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4)提升城市功能,促进转型发展巩固制造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服务业和民生事业,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加快转型发展步伐。
(5)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性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及历史文化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江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规划期限基准年为2009年,现状数据以2009年底为准。
近期为2010—2015年,中期为2016—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远景展望至本世纪中叶。
5、规划范围(1)规划区:江都市域范围,总面积1330.16平方公里(其中长江水域面积为9.51平方公里)。
扬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文本(送审稿)扬州市人民政府二〇一一年九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土地利用的现状与形势 (5)第一节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5)第二节土地利用基本情况与主要问题 (5)第三节上轮规划实施评价 (8)第四节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9)第三章土地利用战略及目标 (13)第一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及目标 (13)第二节土地利用战略 (14)第三节土地利用目标 (14)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17)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17)第二节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19)第五章统筹区域土地利用 (22)第一节土地利用综合分区 (22)第二节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24)第三节县域土地利用调控 (26)第六章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 (30)第一节严格保护耕地 (30)第二节加强基本农田保护与建设 (32)第三节统筹安排其他农用地 (33)第四节建设高效农业产业板块 (34)第七章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36)第一节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 (36)第二节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 (37)第三节保障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用地 (39)第四节市域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 (39)第八章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 (42)第一节优化生态用地结构和布局 (42)第二节优化市区生态环境 (44)第三节严格管理永久性保护绿地 (45)第四节创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46)第九章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调控 (48)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 (48)第二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 (49)第三节中心城区发展方向 (49)第四节中心城区空间管制分区 (50)第十章土地利用重大工程与重点建设项目 (52)第一节土地利用重大工程 (52)第二节土地利用重点建设项目 (54)第十一章规划管理制度与实施保障措施 (56)第一节建立健全农用地规划管理制度,切实保护耕地 (56)第二节加强建设用地规划管理,提高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57)第三节创新生态管理体制,落实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58)第四节健全实施保障机制,完善实施保障体系 (60)第十二章附则 (62)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目的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促进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及布局优化,改善区域土地生态环境,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编制《扬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扬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扬州市旅游产业(2010-2012)三年发展行动计划》的通知【法规类别】公司综合规定【发文字号】扬府发[2010]110号【发布部门】扬州市政府【发布日期】2010.06.11【实施日期】2010.06.11【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扬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扬州市旅游产业(2010-2012)三年发展行动计划》的通知(扬府发〔2010〕110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公司),市各直属单位:现将《扬州市旅游产业(2010-2012)三年发展行动计划》印发给你们,希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一〇年六月十一日扬州市旅游产业(2010-2012)三年发展行动计划一、我市旅游产业定位和发展目标(一)总体定位按照旅游发展产业化的原则,以文化旅游为主体、休闲度假旅游为突破,以国际化、标准化、品牌化、特色化为导向,把旅游产业打造成为扬州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和营销幸福的产业,建成旅游产业强市。
(二)发展目标1、产业效益目标。
到2012年底,接待旅游人数超过3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400亿元,其中:接待入境游客70万人次,旅游创汇6亿美元。
旅游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20%,占GDP比重超过6%。
旅游者人均消费达到1200元以上,其中购物消费占旅游总支出27%以上。
2、产业规模目标。
重点培育规模型旅游企业。
到2012年底,旅游景区总数达到70家;旅游休闲产业要素集聚街(园)区达到5个;全市星级饭店达到70家,年营业额超5000万元的旅行社达到2家。
3、产业素质目标。
培育一批在国际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扬州旅游知名品牌。
到2012年底,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达到18家;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达到15家;四星级以上饭店达到20家,其中五星级饭店3家以上;建成具有咨询、投诉和旅游救助功能的旅游综合服务信息平台。
二、总体发展布局以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文化体验、商务会展等多元旅游业态为内核,加快“一城(主城区)一轴(古运河和大运河沿线风光轴)四片(东片养生休闲度假区、南片滨江时尚休闲度假区、西片运动健身休闲体验区、北片环湖自然生态旅游区)”旅游板块建设,着力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完备、要素配套的旅游产业体系。
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souask/扬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扬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发布部门: 江苏省扬州市人民政府发布文号: 扬府发[2006]57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公司),市各直属单位:《扬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ОО六年三月三十一日扬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序言“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是扬州围绕“富民强市、建设名城”和“两个率先”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扬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依据《中共扬州市委关于制定扬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共分十章,主要阐述“十一五”期间扬州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主要目标、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描绘了扬州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蓝图,是指导未来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
第一章发展基础与发展目标1、发展基础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souask/“十五”期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应对我国加入WTO后的新形势,成功战胜“非典”疫情和洪涝灾害的挑战,主动顺应宏观经济环境的新变化,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进一步解放思想、真抓实干,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
国民经济迈上新台阶。
预计到“十五”期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22亿元,可比价年均增长12.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260元,三次产业结构达到9.3:56.2:34.5。
财政收入达到117亿元,年均增长28.1%。
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10亿元,年均增长26%,“十五”累计完成投资1311亿元,是“九五”的2.2倍。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公示征求意见稿)序言扬州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于1997年编制完成,1999年经省政府批准实施。
近几年来,我市进行了行政区划的调整,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不断扩展,城市建设理念也在发生深刻变化。
当前随着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沿江城市面临新的发展机遇,迫切需要对原城市总体规划进行调整,以适应城市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
为此,2002年7月扬州市政府专门成立了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领导小组,由市规划局具体负责组织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
为进一步增强城市规划的民主性,市规划局现通过报刊的形式进行总规成果摘要公示,欢迎市民、社会各界提出宝贵意见,并在9月15日前将意见通过信函、电话、规划局网站(我局在网站同步进行公示,网址:)反馈我局,以利进一步完善总规成果。
一、总则规划期限:2001年为规划基准年;近期:至2005年;中期:至2010年;远期:至2020年;远景:至本世纪中叶。
规划范围:规划范围分三个层次:市域、城市规划区、中心城发展控制区。
1、市域:指扬州市行政辖区范围,包括扬州市区、仪征市、江都市、高邮市和宝应县,面积为6638平方公里;结合沿江开发战略,重点对扬州都市区进行了规划,包括扬州市区以及江都市和仪征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3215平方公里;2、城市规划区:包括扬州市区行政辖区全部地域(广陵区、维扬区、邗江区)及仪征市新集、刘集、朴席三镇行政区域,面积共1134平方公里。
3、中心城发展区:指主城区及周边与之发展密切相关的地区,范围包括广陵区、维扬区、开发区管辖范围和邗江区的邗上街办、蒋王街办、汊河街办及槐泗镇、酒甸镇、甘泉镇、瓜洲镇、沙头镇、霍桥镇、杭集镇、泰安镇、杨庙镇等,面积588平方公里。
城市建设用地规划集中在以润扬大桥北接线、西北绕城公路、廖家沟、宁通公路和大运河围合成的主城区范围内布置,覆盖面积为252平方公里。
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我市在“两个率先”进程中,总体奋斗目标是:确保“三个高于”,实现“两个率先”,力争“苏中第一”。
扬州规划图扬州是江苏省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个旅游胜地。
扬州规划图展示了这座城市的规划和发展方向,为城市的建设和改造提供了蓝图。
首先,扬州规划图中明确了城市的核心区域和交通网络。
核心区域分为老城区和新城区,老城区是扬州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旅游景点的集中地,新城区则是现代化建设和商业发展的重点区域。
交通网络包括高速公路、铁路和航空线路,连接扬州和其他城市,方便人们出行和交流。
其次,规划图中还展示了扬州的城市绿化和生态保护计划。
扬州是一个水乡城市,有许多河流和湖泊。
规划图中明确了湖泊的保护和修复措施,以及沿河岸建设公园和绿化带的计划。
这将为市民提供更多的休闲和娱乐空间,同时也保护了水资源和生态环境。
另外,规划图还展示了扬州的产业布局和经济发展计划。
扬州是一个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制造业中心,规划图中明确了不同产业的发展区域,如汽车制造、电子信息和高新技术产业等。
这将为扬州带来更多的投资和就业机会,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发展。
此外,规划图中还展示了扬州的文化建设和教育发展计划。
扬州作为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城市,规划图中明确了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传承措施,以及文化艺术中心的建设和文化活动的举办。
而且规划图中还明确了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学校的建设计划,以提高城市的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能力。
总之,扬州规划图展示了一个现代化、生态化和文化化的城市。
通过规划和发展,扬州将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独特魅力和活力的城市,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
同时,规划和发展也将改善市民的生活质量,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
扬州规划图为城市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扬州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国家文物局关于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20)的意见
正文:
---------------------------------------------------------------------------------------------------------------------------------------------------- 国家文物局关于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20)的意见
(办保函〔2013〕845号)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
近日我局收到江苏省文物局《关于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20)的意见》(苏文保[2013]207号)。
经研究,我局意见如下:
一、原则同意江苏省文物局所报修改后的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20)。
二、建议将文本第163条第三款“文物保护单位”中的相关历史建筑保护内容单列一款;第168条第三款中,应明确明清老城区建筑高度控制应与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中有关建筑高度控制的要求相衔接。
专此函告。
国家文物局
2013年9月22日
——结束——。
文本目录第一章总论 (1)第二章规划目标 (2)第三章交通发展战略 (3)第四章对外交通规划 (5)第五章物流发展规划 (8)第六章道路网络规划 (11)第七章慢行交通规划 (15)第八章公交规划文本 (17)第九章静态交通规划 (21)第十章客运枢纽规划 (25)第十一章近期建设规划 (27)第十二章附则 (31)图01 城市区位图图02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图图03 市域公路网现状图图04 市域公路网规划图图05 市域铁路网现状图图06 市域铁路网规划图图07 市域航道网现状图图08 市域航道网规划图图09 市域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整合图图10 一体两翼综合交通系统规划整合图图11 疏港交通规划图图12 主城区现状用地图图13 主城区规划用地图图14 主城区空间发展结构图图15 主城区干道网现状图图16 主城区干道网规划图图17 主城区快速路节点控制图图18 主城区现状公交线路图图19 主城区大容量公共系统规划图图20 主城区公交枢纽规划图图21 主城区公交停车保养场规划图图22 主城区公交首末站规划图图23 主城区公共停车场布局规划图图24 主城区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图图25 老城区步行交通系统规划图图26 老城区步行交通系统规划图图27 市域物流园区规划图图28 主城区货运通道规划图图29 主城区道路网络近期建设规划图图30 主城区近期公交优先规划图图31 主城区近期公共停车场规划图图32 远景一体两翼规划用地概念图图33 远景一体两翼快速路网规划概念图图34 远景一体两翼轨道线网规划概念图图35 主城区旅游交通网络规划概念图图件目录第一章总论第1条规划目的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积极融入长三角区域经济和交通一体化发展,促进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依照《中华人民国城市规划法》,编制《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07-2020)》(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2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国城市规划法》,19902、《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GB 50220-95》,19953、《关于加强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苏建规[2005]193号),20054、《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20035、《省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导则》,20056、《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汇编(2006-2010)》,20067、《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意见的通知》,20068、《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要求》(建规[1994]533号),19949、其他上位相关规划第3条指导思想1、遵循科学发展观,发展与保护并重,构建支撑城市个性,体现符合形态特征、资源条件、城市特色的发展战略与交通模式。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成果公示前言上世纪80年代至今,扬州共编制完成三轮城市总体规划,第一轮城市总体规划(1982-2000)于1985年省政府批复;第二轮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于1999年省政府批复;第三轮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于2003年通过专家论证,2004年报省政府待批。
几轮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引导扬州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的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城市人居环境的提升,城市特色得到了极大的彰显。
进入21世纪以来,扬州迎来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经济总量增速明显,城市规模迅速扩张,目前人口与用地规模已超出了上轮总规确定的中期和远期目标,同时城市发展又面临着国内外环境变迁、区域交通变化、产业结构转型、城市空间重组等挑战,人文、生态、宜居的城市建设目标也对城市规划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这些背景,市政府于2009年决定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以适应扬州新时期城市现代化建设需要,及时把握外部条件变化带来的城市发展动力与机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构建指引城市长远持续发展的空间结构和政策框架,为城市全面、协调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2010年8月30-31日,《扬州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通过了江苏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组织的专家论证。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现就《扬州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公开征求公众意见,欢迎广大市民积极发表意见和建议,以进一步完善报批成果,指导未来城市发展,建设扬州美好家园。
相关意见和建议可在公示现场留言,也可邮寄至扬州市规划局城乡规划处(地址:扬州市淮海路33号,邮编:225002)。
咨询电话:0514--87340303公示网址:/gzcy/现场公示:扬州双博馆规划展示中心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要点一、总则1、修编目的为适应扬州市新时期城市现代化建设需要,把握外部条件变化带来的城市发展动力与机遇,适应快速增长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构建指引城市长远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结构和政策框架,为城市全面、协调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2、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区域协调、城乡统筹与建设秀美名城的要求,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充分发挥总体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的综合调控职能,引导城市建设,实现扬州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3、修编重点(1)深入分析区域环境,合理确定城市功能定位和发展战略深入分析新时期扬州在国家、长三角战略格局中面临的机遇挑战,剖析自身优劣势,合理确定扬州在区域中的职能定位,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和战略。
(2)立足宁镇扬和沿江重点发展地区,调整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从宁镇扬、市域和扬州沿江地区等多个层面研究城镇空间布局,确定合理的沿江城镇整体空间结构,在此基础上确定中心城市的发展方向和用地布局,协调扬州主城与周边城镇的功能分工与空间关系。
(3)贯彻交通引导战略,优化城市内外交通环境合理确定对外交通设施布局,加强扬州与长三角地区中心城市和发达地区的联系,做好与城市内部交通的衔接;依据城市交通发展态势的变化,优化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构建合理的城市内部交通网络,理顺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匹配关系;重视城市交通重点问题的研究,解决东西交通不畅的矛盾;超前研究轨道交通线网方案,做好交通廊道的用地预控。
(4)重视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塑造,彰显人文、生态、宜居的城市特色将人文、生态、宜居的城市特色在空间上予以落实。
进一步深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加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展城市特色保护与塑造的研究,挖掘城市特色内涵,彰显城市个性。
4、规划期限:近期为2010-2015年,远期为2016-2020年,远景至本世纪中叶,重点对2030年市域与中心城区空间布局、轨道交通建设等进行了安排,并对远景沿江都市区进行了展望。
5、规划范围:(1)市域:为扬州市行政范围,包括江都、仪征、高邮3个县级市和宝应县,面积6634平方公里;(2)规划区:扬州市区及其行政代管范围,面积1028平方公里;(3)中心城区:东至廖家沟、壁虎河一线,南至长江、夹江一线,西至扬溧高速,北至扬溧高速、槐泗河一线,面积为310平方公里。
二、发展目标与策略1、总体发展目标“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1)着力发展经济,通过创新发展方式、创新产业、创新政策,优化产业结构,打造“创新扬州”;(2)大力提高提升城市辐射功能,充分挖掘历史与人文资源,提升城市品质,建设“精致扬州”;(3)着力改善民生,建设安居乐业、社会公平、充满人文关怀的“幸福扬州”。
2、城市建设目标(1)完善区域交通环境,加强与上海、苏南地区的对接,建立现代化对外交通体系;(2)加强古城保护,加快旧城更新,重点建设新区,完善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实现扬州与江都的空间与城市功能对接,初步构建“一体两翼”都市区空间框架。
(3)推进商务中心建设,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空间,强化对市域乃至苏中地区的辐射能力;加强各项功能配套,提高城市基础设施质量,改善城市环境品质,提升扬州人居环境水平。
(4)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保护并倡导节能、环保、人性化的交通出行方式。
3、空间发展策略(1)加强与上海、苏南的交通对接,融入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大力推进区域交通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对外交通体系,通过加强与上海及苏南的交通对接,为承接产业转移、带动消费休闲娱乐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2)积极构建宁镇扬经济板块:加快宁镇扬同城化步伐,为产业互补发展和重大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创造条件;稳妥推进城镇空间结构调整,构建东西延展的都市区布局结构。
(3)制定差异化策略,引导市域空间有序发展:制定市域差别化的发展策略,引导城镇空间合理布局,加快沿江地区发展,并通过产业转移、技术联动、开拓市场等途径,带动北部地区沿湖沿河优质高效农业、制造业以及产品市场的发展。
(4)促进与江都、仪征的一体化发展:整合沿江地区各项资源,通过空间布局、交通设施建设、产业分工、岸线利用等方面综合协调促进扬州、仪征、江都三地一体化发展。
(5)保护并塑造城市特色,巩固并提升中心城区的区域核心地位:紧扣城市特色的核心要素,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全面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塑造城市个性,提升中心城区在区域中的公共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将扬州中心城区打造成市域的公共服务中心,扩大在苏中、苏北地区的辐射范围。
三、市域城镇体系1、城镇化发展战略(1)区域联动策略与市域周边城市南京、泰州和镇江强调联动发展,注重强化交通联系,协调边界地区产业选择和用地合理布局,做好岸线利用协调、环境保护以及过江通道的控制;重视市域南北和城乡联动发展,城镇空间强调适度向南部地区集中,引导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产业空间实行优化重组,优化市域各区域的产业分工结构,形成多个特色经济集聚区;培育现代农业、生态农业产业园,借助万顷良田工程,大力发展现代化设施农业,并结合旅游业发展休闲农业和体验农业,切实促进农民增收。
(2)差别推动策略南部沿江地区:推动集聚思路引导下的城镇化、网络化发展。
整合沿江地区和中心城区周边的城镇,强化与中心城区的交通和功能联系;统筹安排沿江地区城镇建设与产业布局,新区、开发区和中心城区逐渐成为城镇人口新的集聚空间。
北部地区:城镇发展相对集聚,适度分散。
发挥城镇节点对城乡腹地的带动作用,培育沿河、沿路发展轴线。
重点发展高邮、宝应以及沿河地区传统中心镇如范水、邵伯等,扶持腹地沿市域环路重点镇的发展,以“点轴”模式推动城镇空间发展。
(3)辐射带动策略壮大中心城市:积极构建扬州都市区,沿江地区扬州、仪征、江都三市实施空间和功能整合互动发展,扬州中心城区注重第三产业和高新产业的发展,培植区域性生产业服务中心的形成,仪征、江都充分利用沿江岸线和既有产业发展条件,大力发展汽车、石油化工、装备制造、船舶制造等产业,提高沿江城镇整体经济实力,吸纳人口集聚,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扩大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
强化县市城区:积极强化二级中心城市建设,增强城市辐射力,打造新型县市区,发挥北部高邮、宝应的辐射带动作用;以淮江公路、市域环路等轴线为载体,加快经济社会要素在市域范围内的流通,随着扬州市区城市职能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转型,通过产业转移、技术联动、开拓市场等途径,重点带动北部制沿湖沿河优质高效农业、制造业以及产品市场的发展。
培育重点城镇:有选择地培育一批重点镇,给予其一定的政策倾斜,改善重点镇的投资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增强重点中心镇对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集聚能力,集约利用有限的资源,提高综合效益。
强化重要发展轴线和节点对乡镇腹地的带动作用。
优化完善一般镇:重视城镇内涵式发展,充分挖掘和发挥城镇的产业、文化和区位等优势,塑造城镇的个性与特色,强化城镇的综合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
2、市域人口与城市化水平2009年底市域总人口502.33 万人(其中户籍人口458.8万人),城镇人口265.73万人,城市化率52.9%。
规划期末市域总人口为560万人,城镇人口380万人左右,城市化率约68%。
3、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规划至2020年扬州形成市域中心城市、市域二级中心城市、重点镇和一般镇的四级等级规模结构体系,其中包括:1个人口大于100万的特大城市扬州;4个人口在30-50万的城市,即江都、仪征、高邮、宝应;11个重点镇;32个一般镇。
4、城镇空间结构在市域范围内构建“一带一轴”的城镇空间组织结构。
“一带”为沿江城镇带。
“一轴”为淮江城镇发展轴。
一带:包括扬州市区和仪征、江都南部地区,以扬州市区、仪征市区、江都市区为核心,辅以新集、朴席、甘泉、槐泗、杭集、宜陵等为节点,依托发达的沿江基础设施,合理聚集区域人口和产业,形成高度现代化的、发达的城市化地区。
一轴:包括宝应、高邮、江都沿淮江公路城镇,是江苏省沿运河发展轴的重要区段,以宝应、高邮、江都三个市域二级中心城市及汜水、界首、邵伯等城镇为节点,纵向延伸扩展,并进一步向东部腹地辐射。
由沿江高等级公路、安大公路、盐金公路、老淮江公路和邮仪公路构成了市域环路,联系了市域主要的重点中心镇。
规划通过沿环路的城镇和产业的合理布局带动周边城镇及乡村的发展,成为沿江城镇带及淮江城镇轴的有益补充,沿线城镇发展应兼顾广大陆域腹地的发展,继续强化生态农业发展优势,鼓励各镇适度发展制造业,完善城镇综合服务功能,推进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
5、市域交通充分发挥南北逢源、东西联动的区位优势,强化扬州作为江苏省中部交通枢纽的地位;建立各类交通方式相对完善、交通方式之间相互协调的综合运输体系,加强与周边重点城市的快速联系,缩短与上海、南京、杭州等核心城市的时空距离,巩固苏中地区交通枢纽地位,积极融入苏南交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