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缪尔森详细介绍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658.50 KB
- 文档页数:1
保罗·萨缪尔森保罗·A 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保罗·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1915年5月15日-2009年12月13日):当代凯恩斯主义的集大成者,经济学的最后一个通才,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第一人保罗·萨缪尔森去世 2009年12月13日美国经济学泰斗保罗·萨缪尔森在其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家中逝世,享年九十四岁。
[1] 萨缪尔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经济学家,他的经典著作《经济学》以四十多种语言在全球销售超过四百万册,是全世界最畅销的教科书,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也正是他的这本著作,将西方经济学理论第一次系统地带进中国,并使这种思考方式和视野在中国落地生根。
萨缪尔森在经济学领域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被称为经济学界的最后一个通才。
美联社当天在报道中总结萨缪尔森一生主要成就时说:他将数学分析方法引入经济学,帮助经济困境中上台的肯尼迪政府制定了著名的“肯尼迪减税方案”,并且写出了一部被数百万大学生奉为经典的教科书。
萨缪尔森出身于一个经济学世家,他的侄子正是美国总统奥巴马首席经济顾问萨默斯,而兄弟罗伯特、妹妹安妮塔也都是知名经济学家。
萨缪尔森自一九四0年以来一直就任于麻省理工学院,他的逝世令许多昔日学生和友人唏嘘不已。
麻省理工学院校长苏珊·霍克菲尔德十三日说:萨缪尔森“改变了他接触的一切”。
[编辑]保罗·萨缪尔森简介保罗·A 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 保罗·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1915年5月15日-2009年12月13日),1915年出生。
1935年毕业于芝加哥大学,随后获得哈佛大学的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萨缪尔森的巨著《经济学》流传颇广。
现在,许多国家的高等学校将《经济学》作为专业教科书。
他于1947年成为约翰·贝茨·克拉克奖的首位获得者,并于1970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萨缪尔森成长史萨缪尔森,自称经济学的最后一个通才。
他不但是凯恩斯的传人,而且是新古典综合派的创始人。
萨缪尔森的父母都是经济学家。
早慧的通才1915年在美国印第安纳州的加里市,一个波兰裔的经济学天才诞生了,他的名字叫做保尔安东尼萨缪尔森。
童年的萨缪尔森聪明活泼,和同龄孩子相比,他善于思考,看问题深刻而全面,在校成绩名列前茅,小学、初中、高中阶段接连跳级。
他曾辗转在印第安纳州的加里、芝加哥、佛罗里达州等地14间学校读书,最后从海德公园高级中学毕业。
1932年,他良好的智力天赋继续得到了进一步印证―美国芝加哥大学向这个未满17岁的早慧少年敞开了大门,引领他第一次走进了经济学的殿堂。
在回首往事的时候,这位视经济学为生命的著名学者宣称,他的出生日期按日历记载是1915年5月15日,但事实上应该是1932年1月2日,地点是芝加哥大学。
芝加哥大学不愧为一座经济学圣殿,在1985年以前的十二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美国经济学家中,有九位在芝加哥大学受过教育或者任教。
米尔顿弗里德曼和乔治施蒂格勒当时还是芝加哥大学的研究生。
萨缪尔森修读的第一门经济学课程有阿伦主任讲授。
进入大学以后,萨缪尔森高效率地利用时间学习,博览群书。
他爱好广泛,做高等数学习题成了他课余的自我消遣,对物理学也表现了浓厚的兴趣。
当然,还有他倾注了最大兴致的经济学。
初入大学时的萨缪尔森年纪虽轻,但沉着稳重,保持着一贯的冷静思考的好习惯。
他对前人的理论总抱着审视的态度,寻觅理论尚未完善或不妥之处。
他在大学阶段获得大学部社会科学奖章,毕业之际以优异成绩获得了芝加哥大学的学士学位,并考入了哈佛大学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班。
而就在毕业之前,社会科学研究委员会新设了一个试验性经济学奖学金计划,他成了首位得主,从而得以顺利地在哈佛就读。
1935年,在奖学金计划的推动下,也为常青藤学会联合会以及垄断竞争理论的革命所吸引,20岁的萨缪尔森来到了哈佛研究生院,接收了五年纯粹反正统的经济学教育。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主要观点之保罗·萨缪尔森学号:*********姓名:***一、前言: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无疑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这无不得益于具有世界级权威的诺贝尔奖。
1968年,在瑞典国家银行成立三百周年之际,该银行捐出大额资金给诺贝尔基金,增设“瑞典国家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1969年首次颁发,这个额外的奖项就是人们习惯上称为的为“诺贝尔经济学奖”。
二、人物介绍:保罗·萨缪尔森1、个人简介:保罗·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1915-2009)。
1935年毕业于芝加哥大学,随后获得哈佛大学的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并一直在麻省理工学院任经济学教授他发展了数理和动态经济理论,将经济科学提高到新的水平。
当代凯恩斯主义的集大成者,经济学的最后一个通才。
他是当今世界经济学界的巨匠之一,他所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经济学的各个领域,是世界上罕见的多能学者。
萨缪尔森首次将数学分析方法引入经济学,帮助经济困境中上台的肯尼迪政府制定了著名的“肯尼迪减税方案”,并且写出了一部被数百万大学生奉为经典的教科书。
该教科书就是流传颇广的《经济学》,被翻译成日、德、意、匈、葡、俄等多种文字,据报道销售量已达1000多万册,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制订经济政策的理论根据。
现在,许多国家的高等学校将《经济学》作为专业教科书。
他于1947年成为约翰·贝茨·克拉克奖的首位获得者,并于1970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2、主要贡献:两大定理: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生产要素报酬就是生产要素的收益,要素报酬等于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
要素的边际产品也就是要素的边际生产率。
在短期内,虽然产品价格会因为国际贸易而发生变化,但生产要素还来不及在部门间流动。
因此,国际贸易在短期内只影响产品价格。
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一国出口产品的相对价格会上升,进口产品的相对价格会下降。
经济学家传记--萨缪尔森萨缪尔森保罗·安东尼·萨缪尔森(Paul Anthony Samuelson1915-),美国经济学家,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当代新古典综合派领袖人物。
萨缪尔森于1915年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的加里(Gary)城。
1932年1月17岁的他从芝加哥的海德公园高中毕业进入芝加哥大学,其聪慧努力,功课几乎全优。
20岁时,毕业于芝加哥大学,获文学学士(B.A.)学位;翌年,又获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M.A.)学位;5年后获得哈佛大学博士(Ph.D.)学位。
此外,萨缪尔森还曾获得多所大学的名誉学位。
在名师荟萃的哈佛大学,他经常提到的老师有熊彼特、列昂惕夫、汉森等人。
汉森是把凯恩斯主义美国化的经济学大师,正是他,把萨缪尔森领进了凯恩斯经济学的大门。
萨缪尔森23岁时父亲的去世使他认为,遗传基因可能使他像父亲及祖辈一样寿命不长,因此应尽快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他开始不断地把自己的想法写成文章发表。
1937年,21岁的他发表了第一篇文章《关于效用度量的一种说明》,到1938年,发表文章的数量达到每年5篇。
攻读博士期间写出了经济学史上的一些经典之作,如1939年发表的《乘数分析和加速原理的相互作用》就被认为对经济周期理论作出了重要理论贡献。
1941年他和W.P.斯托尔珀合作发表的论文得出的史称“斯托尔珀-萨缪尔森结论”,发展了国际贸易理论中的H-O模型;同年,他凭着《经济分析基础》一文顺利获得了博士学位,并授予了1941-1942年度哈佛大学最佳经济学论文大奖。
1940年起,萨缪尔森就到麻省理工学院任教,自此一直在麻省理工学院,在那里和同事们协力建立起世人公认的世界经济学主要研究中心。
他的研究和教学工作非常成功,获得了经济学专业能够授予的所有荣誉。
1941年,哈佛大学授予他大卫·威尔士奖。
1947年他获得了美国经济学会颁发的第一枚约·贝·克拉克奖章。
经济学巨匠保罗·萨缪尔森2009年12月13日,第二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家中仙逝,享年九十四岁。
这是一位懂得生活、热爱生活并且风趣幽默的经济学界的奇才、通才、各种学说观点的包容者,为了纪念他,我们就从他获得最高奖励诺贝尔经济学奖说起。
在诺贝尔的最后遗嘱中,其奖项的设立和分配如下:一份给在物理方面作出最重要发现或发明的人;一份给作出过最重要的化学发现或改进的人;一份给在生理和医学领域作出过最重要发现的人;一份给在文学方面曾创作出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最杰出作品的人;一份给曾为促进国家之间的友好、为废除或裁减常备军队以及为举行和平会议作出过最大或最好工作的人。
物理和化学奖金,将由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生理学和医学奖金由在斯德哥尔摩的卡罗琳医学院授予;文学奖金由在斯德哥尔摩的瑞典文学院授予;和平奖金由挪威议会选出的一个五人委员会来授予。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五大奖励领域:物理,化学,生理和医学,文学和和平。
经济学并不在奖励范围之内。
但是二十世纪以后,经济学为人类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面对这种情况,1968年,瑞典银行那些有远见的管理者们为纪念诺贝尔出资增设了经济学奖,全称为“纪念阿尔弗雷德·伯纳德·诺贝尔瑞典银行经济学奖”,通常称为诺贝尔经济学奖,也称瑞典银行经济学奖。
保罗·萨缪尔森由于他将数理分析引入动态经济理论,将经济学研究提高到新的水平,因而获得了第二届(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第一届是在1969年联合授给经济计量学的奠基人格纳·弗里希(挪威人)和经济计量学模式建造者简·丁伯根(荷兰人),由于他们发展了动态模型来分析经济进程而获奖。
)当然,由于他的杰出贡献,早在1947年成为约翰·贝茨·克拉克奖的首位获得者。
保罗·萨缪尔森,1915年出生。
1935年毕业于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系学习,他爱好广泛,博览群书,课余把做高等数学习题作为自我消遣。
萨缪尔森的经济一生故事简历萨缪尔森的经济一生故事简历XX年12月13日,巨星陨落。
美国经济学泰斗、现代经济学奠基人保罗·萨缪尔森在其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家中逝世,享年94岁。
天造地设——“出生了三次”的经济学家。
萨缪尔森自己说,他实际出生了三次。
第一次当然是他的自然出生。
其后的两次都跟经济学息息相关。
1931年,当15岁的萨缪尔森考上芝加哥大学经济系后不久,他就将自己的出生日期改为1932年1月2日,因为这一天是芝加哥大学开学的日期,也是这位伟大的经济学家与经济学这个伟大的学科邂逅的日子。
那天早晨8点,当萨缪尔森第一次走进芝加哥大学讲堂时,讲座主题刚好是马尔萨斯脍炙人口的人口理论,天才少年立刻被神奇的经济学所吸引。
那一刻,经济学选择了他,他也选择了经济学。
萨缪尔森的第三次重生是在麻省理工学院,时间是1940年。
这一年,他开始任教,并用他的经济学天才思维开创了该校经济系的新气象。
在他的带领下,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系从1940年时一个尚未招收研究生的教学型小系,成为当今经济学界顶礼膜拜的圣地,学生包括克莱因、默顿、阿克洛夫、恩格尔、斯蒂格利茨、克鲁格曼等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以及现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克里斯蒂娜·罗默。
萨缪尔森曾说过:“如果说经济学是为我而设的,也可以说我是为经济学而出现的。
”他甚至在演讲中以第三人称来描述经济学与自己的关系:“经济学这一行天造地设般地适合他,仿佛是历代经商先祖的基因找到了命定的归宿。
”而他也不枉负“天造地设”这个词,他对经济学研究具有别人无法想象的热忱,“说他做梦都在思考工作也不为过”。
外人看来枯燥无味的工作在他眼里却是另一番景象:“让我干这么好玩的工作,还要付给我这么多钱,我真是捡了大便宜了!”对工作的激情,再加上萨缪尔森的天才头脑,造就了经济学史上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成就。
萨缪尔森几乎“染指”了经济学的每一块领域,他自己就曾宣称:“我的手指动过了每一块馅饼”;而瑞典皇家科学院在1970年为他颁发诺贝尔奖的公告中,也称赞他的着作“几乎涉及了当代西方经济学的所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