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缪尔森的幸福公式
- 格式:docx
- 大小:21.56 KB
- 文档页数:2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每一个人都在思考什么是幸福,怎样才能获得幸福,可以说幸福是人生终极的追求。
幸福是客观性和主观性二者的结合和统一,既是一种客观事实,又是一种主观感受。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森曾给出了一个计算:幸福= 效用/ 欲望。
幸福公式不是幸福的哲学定义,但我喜欢这种数学化的表述方式,可以让人把复杂的事情看得简洁明了。
效用本是一个经济学上的概念,这里可以理解为人可以享用或享受到的一切物质与精神成果。
从“幸福等于效用除以欲望”这个公式可以很容易看出,如果欲望不变,效用越大,人越幸福;如果效用不变,欲望越大,人越不幸福。
所以,即使你是皇上,有上千佳丽,俯瞰城池,也不见得你很幸福。
即使你一贫如洗,获得一个面包也可以是你的幸福。
这个公式可以指导我们在追求人生幸福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好效用和欲望的关系,欲望是一种缺乏的感觉与求得满足的愿望。
也就是说,欲望是不足之感与求足之愿的统一,两者缺一都不能称为欲望。
欲望的特点是其无限性,一种欲望满足之后又会产生其他的欲望,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
”而效用则是人们消费某种物品或享受某种服务所得到的满足程度幸福是人们付出劳动的目的,也是人们消费与享受的结果。
“幸福方程式”阐述了幸福的这样几个特点:第一,由于生长环境和生活经历的不同,每个人的欲望大小是不一样的;而不同的人在消费同一种物品或享受完全相同的服务时所得到的满足程度(效用)也是完全。
有的人说,幸福的感觉如履薄冰,太担心得到后会失去;有的人说,幸福的生活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只是,幸福究竟为何,每个人对于幸福的体会都不会相同。
幸福是在慵懒的午后泡上一杯香茗,捧上一本书,半躺在一张舒服的椅子上,静静的看书,生活简单而幸福。
幸福是我们曾经有过的纷乱的回忆,难以割舍的一段情缘,当昨天成为今天、今天成为永远的思念的人生历程,这些对于我们都会是一份难得的体会。
幸福的感觉是如此的简单,当你感受到爱,被爱包围的时候,那种幸福的味道就会围绕在你的身边,如同巧克力丝滑的划过舌头给味蕾留下甜蜜的回味。
我们的幸福感要从哪里来?什么是幸福感?以下是百度定义。
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它既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又是对于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
它表现为在生活满意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
而幸福感指数(Happiness Index),就是衡量这种感受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值。
美国的经济学家P.萨缪尔森提出了一个幸福方程式:效用/欲望=幸福指数。
在他看来,欲望是一种缺乏的感觉与求得满足的愿望,它分为五种层次,从下至上:第一个层次是人的基本生理需要,第二个层次是安全需要,第三个层次是归属和爱的需要,第四个层次是尊重的需要,第五个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效用是从消费物品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是对欲望的满足。
在我看来,幸福感是一种心理衡量,是外在刺激产生的感受与主观判断的感受之间的比较。
我们日常所说的心理不平衡往往表示的是不幸福的感受,其实这只是不平衡的一个方面,当外界刺激优于主观判断时产生的幸福感受也是心理不平衡的一种。
既然是一种心理活动,那对幸福感影响最大的还是人本身的价值观,这就涉及了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生活态度、个性特征、成就动机等诸多因素,姑且不做论断。
我想讨论的是同一个人的幸福感。
这样对幸福感的解释就可以笼统的认为是外在因素与内在心理的衡量。
你幸福吗?你什么时候最幸福?或许很多人说是小时候,可是你对小时候的记忆已经很少了,而多数的感受是你主观臆造出来的,是你根据很多人的言论以及对一些小孩子行为的理解而产生的心理默认,认为童年是你最幸福的。
对于很多经历过大学生活的人来说,大学生活是幸福的,但是大部分在校的大学生却并不能理解我们口中的幸福。
为什么会这样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在大学时,你有自己可支配的资金,不管是来自家庭还是你自己的兼职、奖学金…,你身处校园之内,衣食无忧,没有很大的压力,学习之余很多人都自由恋爱了,身披着大学生的外衣,在很多时候都是得到仰视和笑脸,在竞争压力不是很大的校园中你可以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而且比较容易成功,比较容易得到别人的认可。
paul samulson 提出的幸福方程式《幸福方程式》:保罗·萨缪尔森提出的经济学理论
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是20世纪最杰出的经济学家之一,他提出了一种被称为“幸福方程式”的理论,成为了经济学领域的经典之作。
在1958年的一篇论文中,萨缪尔森提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概念:一个人的幸福感可以通过物质财富和消费水平来衡量。
他认为,经济学应该致力于研究如何最大化人们的幸福感,而不仅仅是追求物质财富的增长。
“幸福方程式”可以被形式化为以下公式:H = f (Y, C, L),其中H代表幸福感,Y代表可支配收入,C代表消费水平,L代表休闲时间。
这个公式的核心思想是,人们的幸福感不仅与收入和消费水平有关,还与他们的休闲时间有密切关系。
这一理论在当时引起了轰动,因为它挑战了以往仅将幸福视为物质财富的传统经济学观念。
通过这一理论,萨缪尔森呼吁政策制定者不仅要关注国民经济的总体增长,还应关注如何分配财富,以及如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然而,这一理论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有人认为,幸福感无法被量化,因此无法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表示。
而且,个人的幸福感不仅受经济因素影响,还受到文化、社会关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萨缪尔森的“幸福方程式”为经济学领域带来了新的思考方向,促使学者和政策制定者更加关注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不仅仅是国民经济的增长。
这一理论也对后来的幸福指数和综合国家幸福指数的设计产生了影响。
总之,尽管“幸福方程式”有其局限性,但它的出现标志着经济学领域开始逐渐关注人们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感,并将这一领域推向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
萨缪尔森的幸福公式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萨缪尔森的幸福公式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森提出了一个着名的幸福公式:幸福=效用/欲望
公式中的效用在经济学中用来表示从消费物品中得到的主观享受或满足。
因为它的主观性,所以,价钱越高不一定效用越高,消费越多也不一定效用越高。
欲望就是想要达到的目标。
从个人和家庭的角度来看,欲望就是过上高品质的生活,子女受到良好教育,能满足自己的爱好,能过上养尊处优的晚年,一生平安,无忧无虑。
这个公式是一个小学生都懂的公式,但确实是很多成年人,包括很多成功人士、富有的人、有身份地位的人都不懂的。
仔细的分析这个公式的内涵和外延,会帮助我们对幸福有更深刻的认识。
一、幸福和效用成正比,与欲望成反比。
就是说,欲望既定的条件下,效用越大越幸福;效用既定的条件下,欲望越小越幸福。
二、欲望无限大,幸福会趋于零;欲望是零,幸福也是零。
没有欲望也就没有幸福。
三、效用与主观感受有关,所以幸福也和主观感受有关。
幸福就是感受,是精神方面对消费物的享受和满足;幸福的感觉和消费物品的多少和贵贱不成比例。
比如,农民工每天能吃到肉和蛋,按时领到工资就幸福;腐败的人整天的山珍海味也不满足。
四、人们对物的享受和个人的身体条件有关。
有好玩的地方你走不动;有好的风景你看不见;有好听的音乐你听不见;有好吃的你没有胃口,吃喝玩乐对你没有效用,何谈幸福?所以,健康最重要,拥有健康的人最幸福。
五、效用和时间正相关,时间越长,效用越大。
人的生命越长,享受就越多,所以长寿的人也最幸福。
论:幸福的公式在2012的流行词汇中,幸福绝对是其中的一个,但其实这不是什么新鲜话题,早在两千多年以前,亚里士多德就已经提出了他的幸福观,罗素、黑格尔、柏拉图、约翰•格雷等一系列的哲学家也都分别都发表了他们的见解,今天就让我们来分享哲学家与心理学家们眼中的幸福吧。
一、幸福的概念幸福是在为理想奋斗过程中以及实现了预定目标和理想时感到满足的状况和体验,幸福是客观对象时的主观体验二、幸福的关键词:满足主体需求三、幸福的公式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经给出一个幸福方程式:幸福=效用/欲望。
这个公式告诉我们,幸福大小程度与效用成正比,与欲望成反比。
什么是效用呢?在经济学上,效用指人从消费物品与劳务中获得的满足程度。
效用也是一种心理感觉,有欲望而得到满足就是效用,实质就是主体感受到客体的价值。
欲望又是什么呢?有了需求就有了欲望。
我们知道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层次包括:(1)生理的需要,即饮食男女:(2)安全的需要,指安全、稳定和经济生活保障;(3)社交的需要,即相属关系和爱;(4)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社会、他人对自我的尊重;(5)认知的需要;(6)审美的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即充分展示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下面采用我们物理中常用的控制变量法进行分析。
我们先假定人的欲望是确定的,那么效用越大就会越幸福,要想更幸福,必须增加效用,也就是说增加从消费物品与劳务中获得的满足程度。
比如买套房,买辆车,买个手机换个包,当我们惦记了很久的一样物品,真正一日变成自己的东西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这是最幸福的时候,可过后不久会觉得也不过如此,因为这种效用具有以下特点“消费性",由于消费带来的快乐或满足感极易随着外物的“消费”过程而消失。
起初我们会因为这个目标的实现而得到极大的满足感,但随着消费行为的结束,这种幸福感也会渐渐消失,幸福的程度会逐渐下降,呈递减趋势,此时主体将产生新的欲望。
一、选择题1.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过一个“幸福公式”:幸福=消费/欲望。
“幸福公式”给我们的启示是A.欲望越高越幸福B.适度消费应当克服攀比心理C.消费水平要与欲望高低相适应2.一位准备购买轿车的消费者说“对我来说,汽车品牌代表着身份地位’,要买就买比同事贵的车,开着多有面子。
”从消费心理角度看,这是一种A.攀比心理消费B.求实心理消费C.求异心理消费D.盲目从众消费3.《不约而同》体现了A.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B.求异心理主导的消费C.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D.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4.眼下,在城市中的不少中小学校流行着这样的说法:“食品消费,向广告看齐;人情消费,向父母看齐;服装消费,向名牌看齐;美容消费,向明星看齐。
”这种消费观念()A.符合当前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显示B.是一种崭新的消费观,是消费的新潮流C.符合扩大内需的要求,必然促进经济与生活发展D.是超前消费、畸形消费5.刘敏今年考上了“211”大学,她要求母亲给她买iPhone、iPad和MacBook“苹果三件套”,而且都是高配,超过两万元的支出让母亲有些吃不消。
但她哭闹说:“不给我买就让我丢脸去吧!”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①消费心理影响消费行为,消费行为是消费心理的体现②这是一种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该消费有利于产品的升级换代③这是一种攀比心理引发的超出承受能力的消费,对此应避免盲从,理性消费④这是一种攀比心理引发的超出承受能力的消费,对此应量入为出,适度消费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6.个性消费是2017年全球消费趋势之一,从大学的课程设计到餐厅的沙拉吧,如今定制化的选择充斥着消费市场,消费者也愿意为“个性”支付更多钞票。
个性消费A.是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B.属于超前消费,不值得提倡C.是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D.坚持了量入为出、适度消费7.当前,许多同学的手机、电脑、MP3、电子辞典等现代化装备不断升级,由此带来的“学费外支出”迅速增加。
女性的幸福公式许多先哲把幸福当做人类社会唯一的追求和目标,但由于幸福来源于人类的心理感受,所以很难给幸福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也很难定量的去衡量。
美国的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萨缪尔森曾经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幸福公式:幸福=效用/欲望。
他所提出的这个公式,与中国人的生活哲学——知足而常乐,意义虽然相似,但是却有很大的不同。
萨缪尔森的公式弥补了中国人的生活哲学的不足。
首先,他提倡追求效用的最大化,然后再强调合理、适当地控制欲望;其次,他并未强调一味地节制欲望,而是鼓励人们积极地去创造价值,改善生活,提升幸福指数。
从公式本身来看,效用是人从消费物品或劳务中获得的满足程度。
效用也是一种心理感觉,有欲望而得到满足就是效用。
效用要消费物品或劳务才能得到,消费物品与劳务要有收入。
如果效用是一定的,则人的欲望越大,生活越不幸福。
再来看欲望,如果人的欲望是一定的,那么效用越大,人就越幸福。
从幸福公式得到,要想生活幸福,要么增加效用,要么降低欲望。
幸福公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我们知道决定幸福的不仅仅有金钱,还有其他因素。
比如,美满的家庭生活、充满乐趣的工作等。
幸福是人的一种感觉,一个人幸福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主观感觉。
人的感觉往往与用以比较的参照物有关。
所以幸福是相对的,和谁比正好反映了一个人欲望的大小。
与以往不同,现代女性,面临着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压力。
由于各类非正能量思潮的不断侵袭,加上女性自身的原因,很多女性陷入了拜金、攀比和虚荣等泥潭而不能自拔。
虽然效用是增加了,但是由于欲望的无限膨胀,总感觉幸福生活离自己越来越遥远。
在这样的困惑环境里,如何得到幸福生活?从萨缪尔森的幸福方程式来看,控制欲望便是获取幸福的一种途径。
人贵有自知之明,要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要想幸福,控制欲望比增加效用要容易的多。
现在大多数人都将财富,或者说物质的丰富和满足,当成了幸福最根本的、甚至唯一的要素。
而实际上一个人生活的成不成功,可以用财富的多寡和事业的大小来衡量,但是一个人过得幸不幸福,却很难用外部指标去判定,只能由自己的心灵去感受。
居民消费的幸福法则居民消费的幸福法则(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码: ___________)摘要: 消费的本质是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给人一种幸福美满的感受。
本研究在安徽合肥、六安、滁州等地选取343名居民进行实证调查,从幸福度视角研究居民的消费行为,分析居民的消费理念、消费动机以及消费顾虑等内容,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幸福;居民;消费行为;家电0引言幸福是什么?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在《经济学》一书中从经济学角度给出幸福方程式:幸福=效用/欲望。
该公式说明,幸福程度与效用成正比,与欲望成反比。
效用一定,欲望越小,或欲望一定,效用越大,人们感到越幸福。
因此,幸福取决于效用与欲望的相对大小,获取幸福的途径有两条:增加效用或减少欲望。
经济学利用实证数据分析收入对幸福的影响。
美国经济学家伊斯特林(Easterlin)在1974年发表的《经济增长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人们的快乐》中提出“伊斯特林悖论”,即经济增长不一定导致快乐增加。
在收入水平非常低的时候,收入与快乐之间关联度较高,但是当收入超过一定水平后,这种相关性就会弱化甚至消失。
除此之外,经济学还试图研究其他影响幸福的因素,如结婚与否、是否是独生子女、学生干部等。
近年来,我国政府越来越关注民生,注重提升人民幸福感受。
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那么,从消费角度来看,什么样的消费才是幸福的消费?立足于幸福的消费初衷,居民消费时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本研究以家电为例,从幸福的视角分析安徽省居民的消费情况,以期更深入了解居民的真实需求,完善居民消费模式,提高居民的幸福水平。
1实证分析1.1研究对象及过程1.1.1 调查对象在安徽合肥、六安、滁州等地区随机抽取了479户城乡居民进行调查,并对典型个人进行了深入访谈,完成有效问卷343份、访谈记录15份。
一、幸福指数1.国外学者联合国【见下文案例】幸福指数是对人们通常所说的幸福感的一种量化,即人们根据一定价值标准对自身生活状态所作的满意度方面的评价。
幸福指数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的。
他认为,幸福=效用/欲望。
也就是说,幸福与效用成正比、与欲望成反比。
他还把影响效用的因素分为物质财富、健康长寿、环境改善、社会公正、人的自尊五大类。
英国心理学家罗斯威尔等通过长时间的研究后认为,真正的幸福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即幸福=P+5E+3H。
其中,P代表个人性格,包括个性、应变能力、适应能力、人生观、世界观、忍耐力等;E代表生存需求,包括健康、交友状况、财富等;H代表高级心理需求,包括自尊、自我期许、雄心、幽默感等。
澳大利亚心理学家库克则将幸福指数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个人幸福指数,包括人们自己的生活水平、健康状况、在生活中所取得的成就、人际关系、安全状况、社会参与、未来保障等方面;另一种是国家幸福指数,包括人们对国家当前的经济形势、自然环境状况、社会状况、政府、商业形势、国家安全状况等多个方面的评价。
社会的状态:衡量经济成功与幸福的新标准——经济绩效与社会进步评估委员会的报告作者:Erwin de Leon Elizabeth T. Boris 著】基于文献分析,我们确定了幸福的14种指标。
总体而言,不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社会、家庭和个人层面,这些指标都为我们衡量社会状态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大多数关于福利的报告尽管有一些关于妇女和儿童的指标,但这些指标通常很少、因此也无法提供有关妇女和儿童状况的清晰图景,更不能告诉我们妇女和儿童的状况如何影响一国的生活质量和经济健康度。
在这些报告中,关于老人和少数者的指标完全没有,而在就业、收入与财富以及经济参与指标方面则缺乏关于看护工作和无报酬劳动方面的指标。
下一节描述了幸福的14种指标。
在每一种指标下,我们确定了可能有助于更全面地评估社会幸福的其他指标--这些指标是以前的报告中从未提及的。
贪官不幸福的经济学解释作者:赵晓来源:《党员文摘》2016年第09期公安部的“猎狐行动”收网在即,央视新闻频道播出了一则警方劝返和缉捕海外贪官的专题报道。
报道中两个贪官逃亡10年后自首归案,犯罪嫌疑人自述称,飘荡两年后,在南非办了工作居留,花费100多万美元买了别墅,虽然每天花天酒地,但总是感觉不到幸福,惶惶不可终日,甚至有时觉得生不如死。
这些贪官之所以感觉不到幸福,是因为他们不懂经济学,从头到尾给自己算了一笔糊涂账。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森教授曾经给幸福列出过一个方程式,即:个人幸福=物质效用/消费欲望。
其中效用是指人们通过消费物质或者劳务而获得的满足程度,欲望是指一种缺乏的感觉和求得满足的愿望。
通过这个方程式可以看出,幸福与效用成正比,与欲望成反比。
当欲望不变时,人们的物质效用越高幸福感就越高,但财富不等同于效用。
根据幸福方程式,所谓幸福就是要获得更多的效用,进而缩小与欲望的差距。
因为效用需要通过消费物质或劳务来满足,所以经济学家通常将财富或收入作为效用的简单测量工具,财富或者收入便成了幸福的象征。
这样理解有它的合理之处。
有句俗话说的是“没钱是万万不能的”,因为没钱就无法获得物质效用,也就没有幸福可言。
但是在这句俗话之前还有一句话就是,“钱不是万能的”。
翻译成经济学的语言就是,有钱并不一定能获得相应效用或者幸福的增加。
阶段,自然不能从财富增值中获得更多乐趣;另一方面将贪污来的钱藏匿在家中或者不为人知的角落里,直到有一天被司法机关查处,这些财富成为判刑定罪的物证,它带来的不仅不是正效用,反而会是负效用。
与此同时,当物质效用不变时,人们的消费欲望越大幸福感就会越低。
在幸福方程式中欲望是作为分母的,它的变动较为宽广。
当欲望不断地扩张时,用经济学语言说就是欲望趋近于无限大的时候,即便效用很大,幸福也趋近于零,也就是说具有无限欲望的人是很难有幸福的。
举个例子,假设一个贪官的月收入是5万元,他的需求是这个月买块劳力士表,价格是20万元,那么套用幸福方程式,他的幸福值只有0.4;假设一个普通工人的月收入是5000元,他的需求是这个月买块卡西欧表,价格是1000元,他的幸福值就是5。
成语是汉语词汇中定型的词,一般是四个字。
而“幸福等于效用除以欲望”并不是一个成语,因此我无法为你提供帮助。
“幸福等于效用除以欲望”是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的幸福方程式:幸福=效用÷欲望。
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幸福与效用成正比,与欲望成反比。
效用是指人从消费物品或劳务中获得的满足程度。
欲望则是一种缺乏的感觉与求得满足的愿望,即不足之感与求足之愿。
当效用一定时,欲望越小,人就越感到幸福;当欲望一定时,效用越大,人就越感到幸福。
萨缪尔森的幸福方程式告诉人们,要想获得幸福,一方面要不断提高物质财富的效用,另一方面又要尽力节制自己的欲望。
这一观点与中国古代思想家所倡导的知足常乐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果你对“幸福等于效用除以欲望”这个观点有任何疑问或想要深入了解,可以查阅相关的经济书籍或资料,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富了就幸福了吗?什么是幸福?达林•麦马虹(Darrin McMahon,美国佛罗里达州大学历史学教授,著有的《幸福史》曾总结过西方从古希腊至今两千多年来的幸福观:在荷马时期,幸福就是幸运;在古希腊哲学家所处的时期,幸福等同于智慧和德行;在启蒙时期,幸福就是及时行乐。
那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什么是幸福呢。
美国的经济学家P.萨缪尔森曾提出了一个幸福方程式:效用/欲望=幸福指数。
欲望是一种求得满足的愿望,即需要;而效用则是满足的程度。
P.萨缪尔森的这个方程式向我们说明了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幸不幸福是因人而异的。
那影响我们幸福的因素又是什么呢。
其实,富有了并不一定就会幸福,幸福也并不一定必须富有。
荷兰伊拉斯谟大学和美国密歇根大学社会研究所的调查显示:1990年中国国民幸福指数 6.64,1995年上升到7.08,但2001年却下降到6.60。
从1990年到2001年,十年间中国的经济迅猛发展,但为什么国人却越来越不幸福了呢?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初期,物质发展成效明显地呈现出来,社会成员在心理上更多的是与过去的生活水平相比,较容易产生满足感;而最近10年,社会结构转型加速,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日益全面触及深层利益,社会分化程度加大,尤其是贫富差距凸显;在社会心理方面,随着生活条件逐渐改善,人们需求层次日益提升,且呈现出多样化态势,因此,需求能被满足的标准相对提高了;而由于资源相对短缺和竞争加剧以及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各种压力感大大增加,这一切都强有力地影响了人们的幸福感。
中国国民幸福指数的变化告诉我们,富了并不代表就幸福了,只有当我们感到满足时,才是幸福。
在世界幸福指数排名中,头5个幸福地依次为丹麦、芬兰、挪威、瑞典和荷兰,它们不但地理位置邻近,而且都高度繁荣。
最重要的是这些国家的国民基本需要得到较大满足,所以比较幸福。
根据美国中央情报局关于227个国家的经济数字,丹麦2009年的人均国家生产总值是3.6万美元,远远低于美国,但丹麦却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
第三章效用理论案例1:是穷人幸福还是富人幸福对于什么是幸福,美国的经济学家萨谬尔森用的“幸福方程式”来概括。
这个“幸福方程式”就是:幸福=效用/欲望,从这个方程式中我们看到欲望与幸福成反比,也就是说人的欲望越大越不幸福。
但我们知道人的欲望是无限的,那么多大的效用不也等于零吗?因此我们在分析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时候我们假定人的欲望是一定的。
那么我们在离开分析效用理论时,再来思考萨谬尔森提出的“幸福方程式”真是觉得他对幸福与欲望关系的阐述太精辟了,难怪他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
在社会生活中对于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政治家把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报复作为最大的幸福;企业家把赚到更多的钱当作最大的幸福;我们教书匠把学生喜欢听自己的课作为最大的幸福;老百姓往往觉得平平淡淡衣食无忧作为在大的幸福。
幸福是一种感觉,自己认为幸福就是幸福。
但无论是什么人一般把拥有的财富多少看作是衡量幸福的标准,一个人的欲望水平与实际水平之间的差距越大,他就越痛苦。
反之,就越幸福。
从“幸福方程式”使我想起了“阿Q精神”。
鲁迅笔下的阿Q形象,是用来唤醒中国老百姓的那种逆来顺受的劣根性。
而我要说的是人生如果一点阿Q精神都没有,会感到不幸福,因此“阿Q精神”在一定条件下是人生获取幸福的手段。
在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如果穷人欲望过高,那只会给自己增加痛苦。
倒不如用“知足常乐”,用“阿Q精神”来降低自己的欲望,使自己虽穷却也获得幸福自在。
富人比穷人更看重财富,他会追求更富如果得不到他也会感到不幸福。
是穷人幸福还是富人幸福完全是主观感觉。
讨论题:1、什么是欲望?什么是效用?2、为什么欲望越大越不幸福?案例点评:我们消费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幸福。
“幸福方程式”就是:幸福=效用/欲望,从这个方程式中我们看到欲望与幸福成反比,也就是说人的欲望越大越不幸福。
幸福是一种感觉,自己认为幸福就是幸福。
但一般把拥有的财富多少看作是衡量幸福的标准,其实不尽然,一个人的欲望水平与实际水平之间的差距越大,他就越痛苦。
萨缪尔森的幸福公式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萨缪尔森的幸福公式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森提出了一个着名的幸福公式:幸福=效用/欲望
公式中的效用在经济学中用来表示从消费物品中得到的主观享受或满足。
因为它的主观性,所以,价钱越高不一定效用越高,消费越多也不一定效用越高。
欲望就是想要达到的目标。
从个人和家庭的角度来看,欲望就是过上高品质的生活,子女受到良好教育,能满足自己的爱好,能过上养尊处优的晚年,一生平安,无忧无虑。
这个公式是一个小学生都懂的公式,但确实是很多成年人,包括很多成功人士、富有的人、有身份地位的人都不懂的。
仔细的分析这个公式的内涵和外延,会帮助我们对幸福有更深刻的认识。
一、幸福和效用成正比,与欲望成反比。
就是说,欲望既定的条件下,效用越大越幸福;效用既定的条件下,欲望越小越幸福。
二、欲望无限大,幸福会趋于零;欲望是零,幸福也是零。
没有欲望也就没有幸福。
三、效用与主观感受有关,所以幸福也和主观感受有关。
幸福就是感受,是精神方面对消费物的享受和满足;幸福的感觉和消费物品的多少和贵贱不成比例。
比如,农民工每天能吃到肉和蛋,按时领到工资就幸福;腐败的人整天的山珍海味也不满足。
四、人们对物的享受和个人的身体条件有关。
有好玩的地方你走不动;有好的风景你看不见;有好听的音乐你听不见;有好吃的你没有胃口,吃喝玩乐对你没有效用,何谈幸福?所以,健康最重要,拥有健康的人最幸福。
五、效用和时间正相关,时间越长,效用越大。
人的生命越长,享受就越多,所以长寿的人也最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