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幸福的经济学解释
- 格式:docx
- 大小:13.73 KB
- 文档页数:2
从经济学角度论快乐与幸福---马溥会计学 1101060819 摘要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出发,阐述了对幸福的的定义,又通过对当今社会的经济现象进行描述和分析,阐述了如何使社会的幸福更接近我们的满意度。
一、幸福的经济学定义在幸福是什么这个问题上,与哲学家和伦理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相比,经济学家似乎并没有在这个命题上做出多少实质性的知识贡献。
哲学家和伦理学家对幸福问题的关注由来已久,从欧洲的古希腊时代、中国的先秦时代以及印度的孔雀王朝时代开始,哲学家对幸福问题就进行了繁琐然而却是有益的探索。
虽然,我的专业是管理学并非经济学,但在这里我要试着以经济学的角度来阐述自己对幸福的感悟。
在生活中,我认为幸福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几乎可以涵盖一切伦理学概念的术语,那些关于公平、公正、正义、自由、爱、道德的讨论,几乎都是以幸福作为背景来探讨的,但是并没有人真正对幸福下过一个令大家都满意的定义。
实际上,从现代经济学诞生的那一天起,幸福一直是这门学科研究的核心问题,只是在最近的几十年以来,经济学的形式主义逐渐发达,掩盖了对于幸福这个本质命题的关注。
亚当斯密作为公认的现代经济学的开山,在他的经济学思想的框架里,幸福或者说人类的福祉一直是一个核心的问题。
在《国富论》里,他并没有将财富作为核心的唯一的研究目标,而是认为人类经济行为的核心价值是社会的和谐与人类福祉的提升。
斯密在《国富论》中还令人信服地论证了人类幸福与收入的关系,他认为,在某一个极限点,高收入对一个人的幸福根本不起作用;斯密将更多的关注投向人类幸福的道德维度。
到现代为止,我都认为斯密的这个观点都可以算是古典经济学的最重要的思想精髓。
马克思作为一个经济学家对幸福问题的关注更多地投向幸福的社会性层面。
在马克思的经济学框架里,幸福首先意味着人类在精神和物质上的全面发展与自由,而在幸福的终极价值领域里,平等、自由、和谐都应该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先决条件。
在马克思的幸福观里,有着古典经济学一脉相传的对于人类尊严的关注。
幸福生活的经济学分析什么是幸福?许多人认为,拥有财富和物质资源是实现幸福的必要条件。
但是,是否真的如此?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幸福生活的真正含义和影响。
1. 消费和幸福消费对于人们的幸福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一方面,我们的生活需要消费,只有满足基本消费需要,才可能享受更高层次的快乐。
例如,基本的食物、住房和医疗保健需求,较高的教育、社交和旅游需求等。
另一方面,消费可能导致财务困难和经济不稳定,这往往会影响到幸福。
我们也意识到,人们感知的幸福与他们的消费水平不一定成正比。
证据表明,一些低收入家庭相对较高的幸福感,主要是由于他们实现了自己生活的基本需求,而不是因为他们拥有高消费等物质资源。
2. 工作和幸福工作是每个人财富和满意感的重要来源。
尽管许多人将工作视为只是赚钱的手段,但是工作的现实意义更深远。
例如,获得和展示自己的才能、追求个人成长、建立社交网络以及参与社会贡献等。
然而,如果工作的强度和要求过大,则可能导致人们患上焦虑症、抑郁症等疾病。
一些研究者表明,一个人较高的工资水平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不一定完全正相关。
重要的是,各种就业机会、平等机会、有意义的工作以及适当的时间管理等工作条件,都可能对于个人幸福感有着重要的影响。
3. 社交和幸福社交活动是人们幸福感的重要来源。
相比于讨论工作或者消费,互动社交对于人们的主观幸福感有积极影响。
例如,社交互动能够增强人们的自我肯定和社会认可。
人们也能够通过社交建立稳定的社会网络,从而提高他们的市场竞争力和社会支持力。
此外,社交活动还可以提供深度情感和个人文化成长等方面的刺激。
4. 事业和幸福人们追求的事业、追求目标和成就感,是很多人幸福感的来源。
例如,投资时间和精力追求事业,提高专业技能和知识体系,可能会增加个人社会地位、职业满意度和个人成长。
事业追求往往致力于实现自我或者社会价值,而非仅仅通过很高的收入和实际消费来表示价值。
因此,事业追求,往往是能够给人带来符合个人价值和人际关系发展的深度快感和幸福感的。
幸福=效⽤/欲望
幸福=效⽤/欲望
幸福等于什么?在经济学领域中,幸福=效⽤/欲望。
在这⼀条公式中,效⽤就是从物品中得到的满⾜,⽽欲望是指⼀种缺乏的感觉与求得满⾜的愿望。
效⽤与欲望都是⼀种⼼理感觉,所以幸福也当然是⼀种⼼理感觉。
⽽要获得更多的幸福,你可以选择提⾼效⽤,或选择降低你的欲望。
很多⼈抱怨⾃⼰不幸福,可他们未必知道,或许是因为他们的欲望太⾼;或者是他们的满⾜感,即效⽤太低。
这条幸福公式告诉我们:要想拥有更多的幸福,得好好珍惜⾃⼰的拥有,降低⾃⼰过多的欲望,要对⾃⼰感到满⾜!
在⼤学⾥,可能你的经济条件不如别⼈,可能你没有丰富的物质条件。
如果此时,若你⽼是抱怨⾃⼰的不幸,便会感到缺乏幸福感。
⽽如果你乐观地看待这⼀切,对⾃⼰的拥有感到满⾜时,你会发现,⾃⼰幸福许多。
同样地,如果你有太多的欲望,对⾃⼰有太多的要求和渴望,你也不感觉很快乐,因为欲望太⾼,就会容易感到失望,容易感到不幸福。
我想,知⾜常乐讲的就是这样的道理。
幸福不在于你得到多少,拥有多少,⽽是内⼼由衷⽽发的满⾜感到底有多少。
幸福在于⾃⼰的内⼼感觉。
幸福=效⽤/欲望.。
人类健康与幸福的经济学分析一、引言健康和幸福是人类追求的根本价值。
然而,这些价值与经济密不可分。
人们通过经济手段来获取健康和幸福,因此,研究人类健康和幸福的经济学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本篇文章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这一话题。
二、经济学视角下的健康人体的健康状况是影响人类生产力和寿命的决定性因素。
因此,维护健康就成了生产和消费的前提条件。
在经济学视角下,健康是一种资产,是产生收益的投资。
一方面,健康的良好状态能够增加工作效率和生产力,从而增加收入和财富;另一方面,健康的投资成本并不小,因此,人们需要权衡收益和成本来决定投资健康的程度。
在个人层面上,人们通常会通过定期保健、参加体育锻炼、饮食调理等来维护健康;在社会层面上,政府则会出台健康保险、医疗补贴、公共卫生宣传等措施来提高全民的医疗保障水平。
三、经济学视角下的幸福幸福是另一个重要的价值观。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幸福可以归结为个人的利益满足。
人们通常会通过物质消费来满足自己的利益,如购买住房、汽车等;此外,社交活动、文化体验等也是人们追求个人利益的重要形式。
经济学家通过调查和研究发现,人们获得幸福感的主要因素是健康、家庭生活、社会关系、工作和收入等。
因此,经济政策应该关注这些方面,例如促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家庭政策、提高教育文化水平等,从而提高人们幸福水平。
四、市场上的健康和幸福价值市场是经济活动的重要场所,其中健康和幸福也有相关的市场价值。
医疗市场是离不开的需求场所,而意外险、寿险等保险市场也是与健康有关的重要市场。
在幸福市场上,旅游、文化、体育、娱乐等领域都是消费者追求幸福的目标。
通过市场价值的反映,人们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健康和幸福这两个价值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调整自己的消费行为。
五、主要政策建议1.增加医疗保障力度,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2.加强医疗卫生基础建设,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3.建立医疗服务价格信息公示制度,提高市场透明度。
4.鼓励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丰富人们的文化消费体验。
精心整理
幸福的经济学分析
幸福是一种主观评价。
经济发展能够提升人们的幸福感,这种感觉来自充足的食品、清洁的用水、快捷的交通、便利的通信、多彩的生活等等。
一般来说,发展比不发
展带给人们的幸福感要更强一些。
然而,面对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现实,为什么还
还不止一台,但人们的幸福感也不会增加多少,人们对电视节目的抱怨反而更多了。
再如,在经过长期“大锅饭”之后的改革开放初期,奖金给人们带来了强烈的幸福感;但在20多年以后的今天,人们对奖金习以为常,奖金带给人们的幸福感已经
大大地减弱了。
这表明,人们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有了新的起点就会有新的期待,
而期待与现实情况的差距会降低幸福感。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人们会有新的期待,那么,继续发展经济能解
决人们幸福感降低的问题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但不能完全解决。
因为人们
追求的目标不是单一的,除了物质财富,人们还追求实现自我价值、获得社会声誉、提升社会地位等非物质目标。
拥有物质财富不等于实现了社会地位等非物质目标。
如果这些非物质追求不能得到满足,人们就会感到失望,幸福感就会降低。
二是努力实现社会公正,使大家机会均等、各得其所。
三是加强宏观调控,使收入
差距既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又能较为普遍地提升人们的幸福感。
四是使人们能够
均等地享受公共服务。
五是引导人们逐渐适应新的体制机制和条件环境。
对于幸福,试着从经济学的角度理解它经济学是什么如果要用几个关键词来说明经济学是什么,一定不能缺的是这几个词:稀缺性、欲望、配置、价格、效率、效用、均衡。
经济学就是建立在资源通过以及欲望无限性基础上稀缺性价格机制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而实现市场运行效率。
对消费者来说,就是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实现效用益处最大化,也就是客户均衡。
经济学最关心的问题就是程式设计如何实现资源的最佳化配置,所谓的帕累托最优是一种理想的状态。
对作为消费个体的我们说来来说,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金钱实现自己的效用最大化是根本达致的问题。
幸福是什么对于幸福是什么,这是一个及其难以回答的问题。
幸福更像是感受一个主观性的感受,要拥有幸福的“感受”需要一些条件。
比如,感受通常是在对比中随之而来会带来的,经历困难,克服困难的感受是幸福,“忙里偷闲”能感受到幸福,无所事事的悠闲得到的反而是烦躁。
通常意义上来说,占有的越多就越幸福,因为拥有代表着被满足的需要。
难点在于对“拥有”的界定。
有人认为有权有势有钱,这能带来生活上所更大的自由,能带来幸福;角度那还有有从另一个视角界定“拥有”,叫做“能给予,代表我富有”,这样理解谁能说是错的呢?幸福只是人的主观感受,是人的一种价值判断。
也许幸福就是白岩松说的那样:幸福可以无限靠近,无法彻底到达。
幸福公式经济学上有一个很等式著名的美满公式,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的:幸福=效用/欲望。
简单的从公式的而言,效用越大,欲望越小,幸福感就越强。
划成但对于这个公式却要一分为二。
从欲望的角度来说,欲望越小,幸福值越大,但是当欲望等于零时,幸福的值也就无意义了。
所以欲望不是越少越好,而是要合理。
从效用的角度看,效用是带给人的满足程度,包括物质上实现的满足和心理上的满足。
荣誉感又是一种主观感受,无论是物质上的得到,还是精神上的获得,归根结底还是要转化为心理感受才能带来主观上面上的幸福感受。
从这个意义上所来说,精神现阶段对消的享受和满足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感。
“幸福”的经济学解释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我饿了,看见别人手里拿个肉包子,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见别人穿了一件厚棉袄,他就比我幸福;我想上茅房,就一个坑,你蹲那儿了,你就比我幸福。
”这是电影“求求你表扬我”中范伟的一段令人捧腹的台词,然而话糙理不糙,这句话恰恰说出了经济学中对幸福的定义和幸福指数的计算。
研究幸福的出发点是欲望,归宿是欲望的满足,即效用。
经济学家用效用/欲望衡量幸福指数的高低。
欲望(Wants)是指一种缺乏的感觉与求得满足的愿望。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一种欲望,既要有不足之感又要有求足之愿,因此它是一种心理现象。
效用(Utility)是指个人从消费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满足。
经济学家强调了效用的主观性,认为某物品是否具有效用及效用的大小取决于消费者对该物品的主观感受。
当人的欲望得到满足时人的感觉就是幸福的,这种满足程度越高,人的幸福感就越强,如果效用超过了自己的欲望,就叫喜出望外,这种事是再幸福不过的了。
比如人饿了的时候,能有馒头吃就是很幸福的了,可馒头里偏偏还有肉,此时这个饥饿的人是喜出望外的,或者叫满意超乎想象。
可见幸福指数的高低不仅取决于你拥有了什么,还取决于你所拥有的是不是你所期望的;有人拥有了很多,可是仍然感觉不到幸福;有人拥有的不多,却感觉生活非常如意。
有人开着“宝来”哭,有人骑着“电动”唱,因为前者想要的是宝马,而后者想要的自行车。
尽管两者效用差别巨大,但由于需求欲望的差别,效用小的商品反而带来了更大的幸福感。
经济学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原理,就是如何把既定的资源分配到不同的用途上,给人带来最大的效用,这是效用最大化原理,而在分配这些资源的时候,如果某种用途的资源分配过多,它带来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是逐渐下降的,这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老百姓管它叫回报消减。
说遇到饥渴的赶路人,给他的第一杯清茶,能止渴或救命;给他的第二杯清茶,可以品味儿;给他的第三杯清茶,他只能用来饮驴。
简而言之,越多越没价值。
幸福经济学经济学概念幸福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经济学分支,它的研究对象是人们的幸福感受和生活质量。
它通过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社会交往等方面的研究,探讨如何创造更为幸福的社会和经济环境。
一、幸福经济学的起源和发展幸福经济学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美国经济学家阿伯拉姆·马斯洛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的需求可以分为五个层次,从基本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到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每个层次的需求都有不同的优先级。
这一理论的提出使得人们开始关注人类的幸福感受和内在需求,后来发展成为了幸福经济学这一学科。
幸福经济学在发达国家的发展较为成熟,如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都成立了幸福经济学研究中心。
在中国,幸福经济学的研究也逐渐兴起,国内多所高校也开始开设相关课程,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
二、幸福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幸福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幸福感受的测量幸福经济学的研究需要先对幸福感受进行测量,这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
问卷调查的问题通常包括对生活满意度、幸福感受、快乐感受、自我评价等方面的提问。
2. 幸福感受的影响因素幸福经济学的研究还需要探讨影响人们幸福感受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
个人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经济收入等;社会因素包括家庭、朋友、社交网络等;环境因素包括城市环境、自然环境等。
3. 幸福感受的提升策略幸福经济学的研究还需要探讨如何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受。
这可以通过制定政策、改善环境、提升教育水平等方式来实现。
例如,提高收入水平、改善城市环境、加强社会福利等都可以有效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受。
三、幸福经济学的意义和价值1. 从经济学角度看待幸福幸福经济学的研究使得人们开始从经济学角度看待幸福,将人类的幸福感受作为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有助于深化人们对经济学的认识和理解。
2. 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幸福经济学的研究还可以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关于生活幸福度的经济学分析王冰刘成奎生活幸福度原本是一个心理学术语,它的本意是指人们对生活满足的程度。
经济学家在讨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生活水平的关系时,将生活幸福度引入以说明人们从经济发展中得到的利益。
不可否认,经济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人们生活幸福度的最重要指标,二者之间呈现某种正相关关系。
但是,不能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或地区人们就一定比经济发展水平低的人们幸福。
有西方学者研究后指出,当经济发展水平超过临界点(如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的时候,幸福感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性就不存在了。
如富有的瑞典人比保加利亚人幸福,但是更富有的美国人则与瑞典人在幸福感上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
此外,也存在一些经济发展水平与幸福感不相符合的情况,如巴西、阿根廷和中国人的幸福感或生活满意度比其收入预期的要高一些,一些东欧国家的幸福感则比其实际的经济收入水平预期的要低一些,与收入反差最大的是东亚某些国家,其国民经济收入水平很高,但其幸福感却很低。
这表明收入与幸福度并不一定成正比。
根据赛利格曼的观点,财富只是缺少时才对幸福有较大影响,可当财富增加到一定水平后,财富与幸福的相关就小多了。
这和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理论一样,当你在很饥饿时吃的第一个馒头边际效用最大,此时你的幸福度最大,而当你吃第二、三个馒头时边际效用则递减,此时你的幸福度就降低了,然后依次降低直至你吃饱时边际效用为零。
事实上,在不同国家或者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人们对生活满足程度的理解是不同的。
正如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在2004年武汉东湖论坛上指出的,人们对生活的满足其实不能只用一个指标(GDP指标)来衡量,那是不全面的、不科学的,如在非洲一些国家,那里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很低的,但是人们经常在解决温饱后就在大树下开展娱乐活动,显得对自己生活很满足;而一些发达国家在人均GDP达到数万美元后仍觉得生活困苦或者压抑。
从中可以看出,要衡量人们生活的满足程度,以生活幸福度来衡量比单纯的经济发展水平指标要科学和合理。
(2)这是一个走向富足的时代,却不是一个幸福的时代。
为什么,经济发展了,生活变好了,人们心灵深处的幸福感,却越来越少?“我们拥有的一切都在增多,唯独幸福除外。
”在《幸福为什么越来越少》一书中,美国学者格雷戈·伊斯特布鲁克有一个经典的比较:用铅笔和方格纸绘制一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欧美民众生活变化的曲线图,你会发现,几乎每一项体现社会福利的客观指数,如人均收入、人均寿命、住房面积、汽车人均拥有量、每年旅行次数、智商分数等都在提高.然而,体现人们内心感受的幸福指数,近50年来几乎没有增长,认为自己“非常幸福”的人口比例,20世纪40年代以来一直在下降——几乎所有的一切都越来越好,人们却没有觉得更幸福.这一现象与时下的中国颇为相似:30年来高速发展的中国,一切似乎都在越来越好。
但对许多中国人来说,内心的幸福与安宁仿佛成了奢求.显然,这是一个走向富足的时代,却不是一个幸福的时代。
为什么,经济发展了,生活变好了,人们心灵深处的幸福感,却越来越少?1.没有渴求就没有幸福。
渴求被满足的过程越艰辛,越困难、越曲折,获得的幸福感就越大,同时也越令人感动。
幸福从字面理解就是幸运的福气,也就是说,幸福是不容易获得的,是用金钱买不来的。
人们获得的幸福感都是暂时性的,就像不幸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幸福感以及不幸感都会逐渐淡化的,所以,我们如果想继续拥有幸福,想过幸福的生活,就必须去满足更多的渴求。
一般情况下,快乐比幸福容易获得,幸福的获得比较难,因为幸福的获得往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或有较大难度,或有较大的风险,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根据上述的幸福原理,我们知道幸福与物质财富是没有直接关系的,而与渴求却有直接的关系,不管你是穷人还是富人,只要拥有渴求,并且渴求被得到满足,那么你就可以获得幸福.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大幅、不断地提高,大多数人许许多多以前贫穷时的渴求资源,现在已经不再成为渴求资源,比如渴求能吃上面包,能吃上糖果,孩子能上得起学,圣诞节上,孩子能穿上新衣服,能有圣诞礼物等等有许许多多的贫穷时代渴求资源,对现在的大多数人而言,已不再是渴求资源.所以,随着大多数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渴求资源却在不断的减少,同时渴求的成本也在不断地上升,如渴求拥有豪华轿车,渴求拥有别墅甚至渴求到太空旅游等。
关于幸福的经济学解释
幸福=效用/欲望2010-03-19 10:10
关于幸福的经济学解释
崔宇
(按:关于幸福的定义,古往今来,说法不一,但现时代大家基本认同幸福就是一种感觉,一种心情的愉悦。
你认为自己幸福、舒服、惬意、爽,那就是幸福。
其程度,全凭自己的感觉、理解来把握和品位。
崔宇先生对此结合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并给出新颖的定义。
这里,虽未经其同意,但冒昧转载,供我的好友们欣赏和玩味。
在此,向崔先生表示感谢。
)
最近,“幸福”和“尊严”成了中国社会的流行词。
这缘于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令人振奋的表态──“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
“尊严”似乎容易理解,即要让人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自由和权利,但“幸福”却是最熟悉的陌生词,如果不知道幸福是什么,就不知道幸福在哪里,如何让人民生活的更加幸福也就并不容易。
虽然许多先贤圣哲都把幸福当做人类社会唯一的追求和目标,但由于幸福来源于人类的心理感受,最终是一个哲学或者宗教的命题,所以很难给幸福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也很难定量的衡量。
但正如托尔斯泰所说,幸福总是相似的,虽然很难回答“幸福是什么”,但仍然可以圈定一些构成幸福的基本要素,即寻找到幸福的必要条件。
遗憾的是,大多数人都将财富,或者说物质的丰富和满足,当成了幸福最根本的、甚至唯一的要素。
这一点从经济学对于幸福的态度可见一斑。
在经济学诞生之前,人类追求幸福和智慧,但哲学家摇身一变成了经济学家,人类便混淆了幸福和财富的界限,开始疯狂追求物质和财富,并将其当做幸福的阶梯。
经济学的开山鼻祖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之前,还写过一本《道德情操论》,这是一本被世人认为同《国富论》水火不容的著作,因为这本书认为所谓自理性经济人和“看不见得手”导致的财富增长并不会带来幸福,本质上是一种欺骗,但“正是这种欺骗不断地唤起和保持人类勤劳的动机。
正是这种欺骗,最初促使人类耕种土地,建造房屋,创立城市和国家,在所有的科学和艺术领域中有所发现、有所前进。
”
遗憾的是,亚当斯密的提醒被后辈们抛在脑后,经济学由此诞生,更多地研究容易衡量的财富,但却远离了幸福。
特别是进入20世纪后,经济学开始彻底远离哲学和伦理学范畴,仅仅关注自利的理性经济人在约束条件下的效用最大化。
值得一提的是,经济学里讲的个人效用最大化,其
本质是数量的“多多益善”,还隐含着随着收入增加效用将增加的含义,这意味着收入或财富最大化是经济学的终极追求。
但即使收入或财富最大化,效用也最大化,但并不意味着幸福最大化,对个人如此,对国家也如此。
上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经济学家认识到了这一点,也有了“幸福经济学”这一小分支,引入了心理学的分析和社会学的调查方法,通过抽样调查和计量分析来研究人类的幸福,但这种带有
实验性质的研究方法并没有彻底撼动主流经济学的地位,尽管他们的研究更接近生活现实。
去年逝世的经济学家萨缪尔森也曾经提出过一个“幸福公式”:幸福=效用/欲望,试图弥补经济学对于幸福研究的缺失。
虽然难以定量衡量幸福,但从这个公式正好可以看出幸福在哪里。
其实,这个公式也恰好将亚当斯密的两部著作融为一体,《国富论》指引人们研究效用最大化,但《道德情操论》告诫人们要控制欲望,除了有自利的进取心还要有利他的同情心。
从这个公式可以分析效用最大化或者说收入最大化为什么不能带来幸福。
第一,因为收入的不断增加提高了人们的欲望,总想着“更上一层楼”,导致到达一定的收入临界点后,随着欲望攀升,人们的幸福感下降;第二,即使是机会平等的市场经济也必然带来结果的不平等,攀比的欲望上升,也导致幸福感下降,这需要政府进行再分配调节;第三,如果是由于权力的干扰导致机会不平等,不仅将导致效用下降,也会导致欲望上升,当然,这种欲望是改良的欲望,缘于不公平感导致的积怨。
对于中国来说,要想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现阶段或许要先解决后两个问题。
这也意味着贫富差距和政治体制是中国人幸福的最大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