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幸福的经济学解释
- 格式:docx
- 大小:13.73 KB
- 文档页数:2
从经济学角度论快乐与幸福---马溥会计学 1101060819 摘要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出发,阐述了对幸福的的定义,又通过对当今社会的经济现象进行描述和分析,阐述了如何使社会的幸福更接近我们的满意度。
一、幸福的经济学定义在幸福是什么这个问题上,与哲学家和伦理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相比,经济学家似乎并没有在这个命题上做出多少实质性的知识贡献。
哲学家和伦理学家对幸福问题的关注由来已久,从欧洲的古希腊时代、中国的先秦时代以及印度的孔雀王朝时代开始,哲学家对幸福问题就进行了繁琐然而却是有益的探索。
虽然,我的专业是管理学并非经济学,但在这里我要试着以经济学的角度来阐述自己对幸福的感悟。
在生活中,我认为幸福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几乎可以涵盖一切伦理学概念的术语,那些关于公平、公正、正义、自由、爱、道德的讨论,几乎都是以幸福作为背景来探讨的,但是并没有人真正对幸福下过一个令大家都满意的定义。
实际上,从现代经济学诞生的那一天起,幸福一直是这门学科研究的核心问题,只是在最近的几十年以来,经济学的形式主义逐渐发达,掩盖了对于幸福这个本质命题的关注。
亚当斯密作为公认的现代经济学的开山,在他的经济学思想的框架里,幸福或者说人类的福祉一直是一个核心的问题。
在《国富论》里,他并没有将财富作为核心的唯一的研究目标,而是认为人类经济行为的核心价值是社会的和谐与人类福祉的提升。
斯密在《国富论》中还令人信服地论证了人类幸福与收入的关系,他认为,在某一个极限点,高收入对一个人的幸福根本不起作用;斯密将更多的关注投向人类幸福的道德维度。
到现代为止,我都认为斯密的这个观点都可以算是古典经济学的最重要的思想精髓。
马克思作为一个经济学家对幸福问题的关注更多地投向幸福的社会性层面。
在马克思的经济学框架里,幸福首先意味着人类在精神和物质上的全面发展与自由,而在幸福的终极价值领域里,平等、自由、和谐都应该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先决条件。
在马克思的幸福观里,有着古典经济学一脉相传的对于人类尊严的关注。
幸福生活的经济学分析什么是幸福?许多人认为,拥有财富和物质资源是实现幸福的必要条件。
但是,是否真的如此?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幸福生活的真正含义和影响。
1. 消费和幸福消费对于人们的幸福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一方面,我们的生活需要消费,只有满足基本消费需要,才可能享受更高层次的快乐。
例如,基本的食物、住房和医疗保健需求,较高的教育、社交和旅游需求等。
另一方面,消费可能导致财务困难和经济不稳定,这往往会影响到幸福。
我们也意识到,人们感知的幸福与他们的消费水平不一定成正比。
证据表明,一些低收入家庭相对较高的幸福感,主要是由于他们实现了自己生活的基本需求,而不是因为他们拥有高消费等物质资源。
2. 工作和幸福工作是每个人财富和满意感的重要来源。
尽管许多人将工作视为只是赚钱的手段,但是工作的现实意义更深远。
例如,获得和展示自己的才能、追求个人成长、建立社交网络以及参与社会贡献等。
然而,如果工作的强度和要求过大,则可能导致人们患上焦虑症、抑郁症等疾病。
一些研究者表明,一个人较高的工资水平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不一定完全正相关。
重要的是,各种就业机会、平等机会、有意义的工作以及适当的时间管理等工作条件,都可能对于个人幸福感有着重要的影响。
3. 社交和幸福社交活动是人们幸福感的重要来源。
相比于讨论工作或者消费,互动社交对于人们的主观幸福感有积极影响。
例如,社交互动能够增强人们的自我肯定和社会认可。
人们也能够通过社交建立稳定的社会网络,从而提高他们的市场竞争力和社会支持力。
此外,社交活动还可以提供深度情感和个人文化成长等方面的刺激。
4. 事业和幸福人们追求的事业、追求目标和成就感,是很多人幸福感的来源。
例如,投资时间和精力追求事业,提高专业技能和知识体系,可能会增加个人社会地位、职业满意度和个人成长。
事业追求往往致力于实现自我或者社会价值,而非仅仅通过很高的收入和实际消费来表示价值。
因此,事业追求,往往是能够给人带来符合个人价值和人际关系发展的深度快感和幸福感的。
幸福=效⽤/欲望
幸福=效⽤/欲望
幸福等于什么?在经济学领域中,幸福=效⽤/欲望。
在这⼀条公式中,效⽤就是从物品中得到的满⾜,⽽欲望是指⼀种缺乏的感觉与求得满⾜的愿望。
效⽤与欲望都是⼀种⼼理感觉,所以幸福也当然是⼀种⼼理感觉。
⽽要获得更多的幸福,你可以选择提⾼效⽤,或选择降低你的欲望。
很多⼈抱怨⾃⼰不幸福,可他们未必知道,或许是因为他们的欲望太⾼;或者是他们的满⾜感,即效⽤太低。
这条幸福公式告诉我们:要想拥有更多的幸福,得好好珍惜⾃⼰的拥有,降低⾃⼰过多的欲望,要对⾃⼰感到满⾜!
在⼤学⾥,可能你的经济条件不如别⼈,可能你没有丰富的物质条件。
如果此时,若你⽼是抱怨⾃⼰的不幸,便会感到缺乏幸福感。
⽽如果你乐观地看待这⼀切,对⾃⼰的拥有感到满⾜时,你会发现,⾃⼰幸福许多。
同样地,如果你有太多的欲望,对⾃⼰有太多的要求和渴望,你也不感觉很快乐,因为欲望太⾼,就会容易感到失望,容易感到不幸福。
我想,知⾜常乐讲的就是这样的道理。
幸福不在于你得到多少,拥有多少,⽽是内⼼由衷⽽发的满⾜感到底有多少。
幸福在于⾃⼰的内⼼感觉。
幸福=效⽤/欲望.。
人类健康与幸福的经济学分析一、引言健康和幸福是人类追求的根本价值。
然而,这些价值与经济密不可分。
人们通过经济手段来获取健康和幸福,因此,研究人类健康和幸福的经济学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本篇文章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这一话题。
二、经济学视角下的健康人体的健康状况是影响人类生产力和寿命的决定性因素。
因此,维护健康就成了生产和消费的前提条件。
在经济学视角下,健康是一种资产,是产生收益的投资。
一方面,健康的良好状态能够增加工作效率和生产力,从而增加收入和财富;另一方面,健康的投资成本并不小,因此,人们需要权衡收益和成本来决定投资健康的程度。
在个人层面上,人们通常会通过定期保健、参加体育锻炼、饮食调理等来维护健康;在社会层面上,政府则会出台健康保险、医疗补贴、公共卫生宣传等措施来提高全民的医疗保障水平。
三、经济学视角下的幸福幸福是另一个重要的价值观。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幸福可以归结为个人的利益满足。
人们通常会通过物质消费来满足自己的利益,如购买住房、汽车等;此外,社交活动、文化体验等也是人们追求个人利益的重要形式。
经济学家通过调查和研究发现,人们获得幸福感的主要因素是健康、家庭生活、社会关系、工作和收入等。
因此,经济政策应该关注这些方面,例如促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家庭政策、提高教育文化水平等,从而提高人们幸福水平。
四、市场上的健康和幸福价值市场是经济活动的重要场所,其中健康和幸福也有相关的市场价值。
医疗市场是离不开的需求场所,而意外险、寿险等保险市场也是与健康有关的重要市场。
在幸福市场上,旅游、文化、体育、娱乐等领域都是消费者追求幸福的目标。
通过市场价值的反映,人们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健康和幸福这两个价值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调整自己的消费行为。
五、主要政策建议1.增加医疗保障力度,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2.加强医疗卫生基础建设,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3.建立医疗服务价格信息公示制度,提高市场透明度。
4.鼓励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丰富人们的文化消费体验。
关于幸福的经济学解释
幸福=效用/欲望2010-03-19 10:10
关于幸福的经济学解释
崔宇
(按:关于幸福的定义,古往今来,说法不一,但现时代大家基本认同幸福就是一种感觉,一种心情的愉悦。
你认为自己幸福、舒服、惬意、爽,那就是幸福。
其程度,全凭自己的感觉、理解来把握和品位。
崔宇先生对此结合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并给出新颖的定义。
这里,虽未经其同意,但冒昧转载,供我的好友们欣赏和玩味。
在此,向崔先生表示感谢。
)
最近,“幸福”和“尊严”成了中国社会的流行词。
这缘于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令人振奋的表态──“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
“尊严”似乎容易理解,即要让人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自由和权利,但“幸福”却是最熟悉的陌生词,如果不知道幸福是什么,就不知道幸福在哪里,如何让人民生活的更加幸福也就并不容易。
虽然许多先贤圣哲都把幸福当做人类社会唯一的追求和目标,但由于幸福来源于人类的心理感受,最终是一个哲学或者宗教的命题,所以很难给幸福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也很难定量的衡量。
但正如托尔斯泰所说,幸福总是相似的,虽然很难回答“幸福是什么”,但仍然可以圈定一些构成幸福的基本要素,即寻找到幸福的必要条件。
遗憾的是,大多数人都将财富,或者说物质的丰富和满足,当成了幸福最根本的、甚至唯一的要素。
这一点从经济学对于幸福的态度可见一斑。
在经济学诞生之前,人类追求幸福和智慧,但哲学家摇身一变成了经济学家,人类便混淆了幸福和财富的界限,开始疯狂追求物质和财富,并将其当做幸福的阶梯。
经济学的开山鼻祖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之前,还写过一本《道德情操论》,这是一本被世人认为同《国富论》水火不容的著作,因为这本书认为所谓自理性经济人和“看不见得手”导致的财富增长并不会带来幸福,本质上是一种欺骗,但“正是这种欺骗不断地唤起和保持人类勤劳的动机。
正是这种欺骗,最初促使人类耕种土地,建造房屋,创立城市和国家,在所有的科学和艺术领域中有所发现、有所前进。
”
遗憾的是,亚当斯密的提醒被后辈们抛在脑后,经济学由此诞生,更多地研究容易衡量的财富,但却远离了幸福。
特别是进入20世纪后,经济学开始彻底远离哲学和伦理学范畴,仅仅关注自利的理性经济人在约束条件下的效用最大化。
值得一提的是,经济学里讲的个人效用最大化,其
本质是数量的“多多益善”,还隐含着随着收入增加效用将增加的含义,这意味着收入或财富最大化是经济学的终极追求。
但即使收入或财富最大化,效用也最大化,但并不意味着幸福最大化,对个人如此,对国家也如此。
上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经济学家认识到了这一点,也有了“幸福经济学”这一小分支,引入了心理学的分析和社会学的调查方法,通过抽样调查和计量分析来研究人类的幸福,但这种带有
实验性质的研究方法并没有彻底撼动主流经济学的地位,尽管他们的研究更接近生活现实。
去年逝世的经济学家萨缪尔森也曾经提出过一个“幸福公式”:幸福=效用/欲望,试图弥补经济学对于幸福研究的缺失。
虽然难以定量衡量幸福,但从这个公式正好可以看出幸福在哪里。
其实,这个公式也恰好将亚当斯密的两部著作融为一体,《国富论》指引人们研究效用最大化,但《道德情操论》告诫人们要控制欲望,除了有自利的进取心还要有利他的同情心。
从这个公式可以分析效用最大化或者说收入最大化为什么不能带来幸福。
第一,因为收入的不断增加提高了人们的欲望,总想着“更上一层楼”,导致到达一定的收入临界点后,随着欲望攀升,人们的幸福感下降;第二,即使是机会平等的市场经济也必然带来结果的不平等,攀比的欲望上升,也导致幸福感下降,这需要政府进行再分配调节;第三,如果是由于权力的干扰导致机会不平等,不仅将导致效用下降,也会导致欲望上升,当然,这种欲望是改良的欲望,缘于不公平感导致的积怨。
对于中国来说,要想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现阶段或许要先解决后两个问题。
这也意味着贫富差距和政治体制是中国人幸福的最大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