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化和凝固-知识点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49.38 KB
- 文档页数:1
精品基础教育教学资料,仅供参考,需要可下载使用!知识点一:熔化和凝固1.物态变化:物质各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叫做物态变化。
物质有三种基本形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2.熔化和凝固:(1)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2)注意区别熔化和溶化熔化:是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是一种物态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加热。
所以用“火”旁“熔”,例如加热冰熔化为水,蜡加热要熔化。
溶化指固体溶解,是某固态物质,在另一种液态物质分散成单个分子或离子的扩散过程。
此过程不需要加热,但是必须有液体,所以用三点水旁“溶”,如把糖放在水中溶化成糖水。
3.固体熔化和凝固时的温度变化规律(1)注意:酒精灯外焰加热,水浴加热、并且加热的过程中要用搅拌器不断地搅拌冰块或者海波(被加热物体受热均匀)。
(2)现象:海波经过缓慢加热,温度逐渐上升,当温度达到48℃时,海波开始熔化。
在熔化过程中,虽然继续加热,但海波的温度始终保持在熔点不变,直到熔化完后,温度才继续上升。
停止加热,变成液态的海波又逐渐变成固态,温度还是始终保持在熔点不变,等到所有的海波全变成固态时,温度才又继续下降。
石蜡的熔化过程则不同,随着不断加热,石蜡的温度不断上升,在此过程中,石蜡由硬变软变稀,最后熔化为液体。
停止加热,由稀变软,又变成固态,温度不断降低。
【例题1】下列过程属于熔化现象的是()A.冰雪消融B.霜满枝头C.滴水成冰D.樟脑片变小【答案】A【解析】A.冰雪消融是固体变成液体的过程,属于熔化现象,故A符合题意;B.霜满枝头是气体变成固体的过程,属于凝华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C.滴水成冰是液体变成固体的过程,属于凝固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D.樟脑片变小是固体变成气体的过程,属于升华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例题2】下列现象中由凝固形成的是( )A.冬天早晨草木上的霜B.春天早晨常见的雾C.钢水浇铸成火车轮D.衣柜中的樟脑丸变小【答案】C【解析】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温度较低时直接凝华成固体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雾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温度降低时,放出热量液化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樟脑丸变小是升华现象;只有钢水浇铸成火车轮是由液态变成固态,属于凝固现象,所以C项正确.【例题3】在探究“物质熔化规律”的实验中,小芳将质量相等的冰和石蜡分别装在两个相同的试管中,并放在同一个装有水的大烧杯中进行加热,如图甲所示。
初二物理熔化和凝固知识点熔化和凝固是物质在温度变化下发生的两种状态转变。
熔化是指物质从固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而凝固则是物质从液态转变为固态的过程。
这两个过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冰块融化成水,熔蜡变成液体等。
熔化是物质由固态向液态的转变过程。
当物质受热后,其分子内部的相互作用力逐渐减弱,分子之间的距离增大。
当温度达到物质的熔点时,物质的分子可以克服相互作用力,开始自由移动。
这时,物质的形态由固态转变为液态。
熔化的过程是一个渐进过程,不同物质的熔点各不相同。
凝固是物质由液态向固态的转变过程。
当物质受冷后,其分子内部的相互作用力逐渐增强,分子之间的距离逐渐缩小。
当温度降低到物质的凝固点时,物质的分子无法克服相互作用力,开始重新排列成有序的结构。
这时,物质的形态由液态转变为固态。
凝固的过程也是一个渐进过程,不同物质的凝固点各不相同。
熔化和凝固是相互关联的过程。
当物质受热熔化后,如果继续加热,其温度会上升,直到达到物质的沸点,就会发生沸腾,从液态转变为气态。
而当物质受冷凝固后,如果继续降温,其温度会下降,直到达到物质的冰点,就会发生冰冻,从液态转变为固态。
熔化和凝固是由温度变化引起的状态转变。
温度的升高会使物质的分子动能增加,分子活动加剧,相互间的距离增大,物质由固态转变为液态。
而温度的降低则会使物质的分子动能减小,分子活动减弱,相互间的距离缩小,物质由液态转变为固态。
熔化和凝固是物质性质的重要表现。
不同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各不相同,这是由物质的分子结构和相互作用力决定的。
例如,金属具有较高的熔点和凝固点,因为金属的分子间有很强的金属键相互作用力。
而非金属元素如氧、氮等则具有较低的熔点和凝固点,因为它们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较弱。
熔化和凝固是物质的物态变化过程,它们与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变密切相关。
熔化和凝固是固态和液态之间的转变,而固态和液态之间的转变是熔化和凝固的逆过程。
熔化和凝固是物质的物理性质,不改变物质的化学性质。
九年级物理熔化凝固知识点熔化和凝固是物质的两种基本性质,也是九年级物理学中重要的知识点之一。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它们的概念与过程。
一、熔化的过程熔化是指物质从固体状态变为液体状态的过程。
我们常见的例子就是冰块熔化成水。
熔化的过程中,物质内部的分子或离子能量增加,使得它们间的相互作用减弱,从而使固态结构解除,转变为液态。
在熔化过程中,物质吸热,温度不变。
这是因为物质在熔化过程中需要消耗一定量的热量,用于克服分子或离子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使其具备足够的能量以摆脱原有的固体排列结构。
这个热量被称为潜热,对于不同的物质来说,潜热是不同的。
例如水的潜热为334焦耳/克,而铁的潜热仅为24.8焦耳/克。
二、凝固的过程凝固,顾名思义,就是物质从液体状态变为固体状态的过程。
当液体受到外界条件变化(例如降温)的影响时,其分子或离子的内能减小,相互作用力增加,从而使原本具有流动性的液体排列成有序的固体结构。
与熔化过程类似,凝固的过程中也会有潜热释放。
潜热的释放导致温度的提高,这是因为物质在凝固过程中释放的热量与吸收的热量之和保持平衡。
凝固的温度称为凝固点或凝固温度,不同物质的凝固点也是不同的。
三、熔点与凝固点的关系熔点和凝固点是同一个物质的两种状态下的温度,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对于纯物质来说,熔点与凝固点相等,且这个温度是恒定的。
例如水的熔点和凝固点都是0℃,铅的熔点和凝固点都是327℃。
然而,对于某些物质而言,它们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都存在着温度范围,而非一个单一的温度点。
这是因为物质在固液相变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时间完成熔化和凝固,因此液体与固体同时共存的时间会有一定的区间。
四、应用与实际问题熔化和凝固的性质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冰淇淋制作中,我们需要将液态的牛奶或果汁冷冻,使其凝固成为固体冰淇淋。
而在热水袋使用中,我们需要将固态的氯化钠或硫酸铵加热,使其熔化成液体,从而产生热能。
在工业生产中,物质的熔化与凝固属性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八年级熔化和凝固的知识点熔化和凝固是物质的两种状态,物质在达到一定温度时会由固态转化为液态,这一过程叫做熔化;而物质在达到一定温度时会由液态转化为固态,这一过程叫做凝固。
在八年级中,学习熔化和凝固的知识点非常重要,下面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熔化和凝固的知识。
熔化的条件及规律物质的熔化需要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只有在一定的温度下和一定的压力下,物质才可以开始熔化。
当温度不断上升时,物质会逐渐从固态转化为液态,这一过程叫做熔化。
熔化过程中会吸收大量的热量,从而使温度不再升高。
熔化规律是由质量和温度所决定的。
同一种物质质量越大,熔化温度就越高;不同物质的熔化温度也不同。
以水为例,在常压下熔点为0℃,而铁在常温下需要高温才可以熔化。
此外,熔化不是瞬间完成的,而是需要时间。
凝固的条件及规律物质的凝固同样需要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只有在一定的温度下和一定的压力下,物质才可以开始凝固。
当温度不断下降时,物质会逐渐从液态转化为固态,这一过程叫做凝固。
凝固过程中会放出大量的热量,从而使温度不再降低。
凝固规律是由质量和温度所决定的。
同一种物质质量越大,凝固温度就越高;不同物质的凝固温度也不同。
以水为例,在常压下凝固点为0℃,而铁在常温下需要高温才可以凝固。
此外,凝固同样需要时间。
物质状态的转换在物质的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物质会由一种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状态。
在熔化过程中,固态物质会逐渐变为液态物质,而在凝固过程中,液态物质会逐渐变为固态物质。
物质状态的转换是由热量的吸收和释放所决定的。
在熔化过程中,物质吸收大量的热量,使其温度不再升高,而在凝固过程中,物质释放大量的热量,使其温度不再降低。
结语在八年级的学习中,熔化和凝固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学生需要深入了解熔化和凝固的条件、规律以及物质状态的转换,从而更好地理解物质的性质和运动规律。
通过对熔化和凝固的学习,学生可以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为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熔化和凝固知识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物质的状态变化是非常常见的现象。
比如,冰融化成水,水又能凝固成冰;蜡烛受热熔化,冷却后又凝固。
而这些现象背后所涉及的科学原理就是熔化和凝固。
熔化,简单来说,就是固态物质变成液态的过程。
这一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不同的固体物质,其熔化的条件和特点也各不相同。
我们先来看晶体的熔化。
晶体具有固定的熔点,比如冰、海波、各种金属等都是晶体。
当晶体被加热时,温度会逐渐升高,直到达到熔点。
在达到熔点的这个瞬间,晶体虽然继续吸收热量,但温度却不再上升,而是保持在熔点不变。
晶体完全熔化后,温度才会继续升高。
这是因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的热量用于打破晶体内部的结构,而不是用于升高温度。
以冰的熔化为例,当我们把冰放在室温下,它会慢慢吸收周围的热量。
当温度达到 0 摄氏度时,冰开始熔化,但此时温度不会再升高,直到所有的冰都变成水,温度才会继续上升。
再来说说非晶体的熔化。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比如松香、玻璃、沥青等。
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会持续上升,同时逐渐由固态变为液态,不存在温度不变的阶段。
熔化的快慢还与外界条件有关。
比如,给固体加热的强度越大,熔化就越快;固体的表面积越大,与外界接触越充分,熔化也会越快。
接下来我们说说凝固。
凝固是液态物质变成固态的过程,这个过程会放出热量。
对于晶体来说,液态的晶体在冷却到熔点时,会开始凝固。
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直到液体完全凝固成固体,温度才会继续下降。
就像水凝固成冰,当水温降低到 0 摄氏度时,水开始凝固,此时温度不变,直到所有的水都变成冰,温度才会继续降低。
而非晶体在凝固时,温度会不断降低,没有固定的凝固点。
在实际生活中,熔化和凝固的现象有很多应用。
比如,在铸造行业,利用金属的熔化和凝固可以制造出各种形状的零件;在食品保存方面,冷冻技术就是利用了水的凝固来保持食物的新鲜度。
在寒冷的冬天,道路上的积雪会被撒上盐,这是因为盐能降低雪的熔点,让雪在更低的温度下熔化,从而达到除雪的目的。
专题3.2 熔化和凝固【四大题型】【人教版】【题型1 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和现象】....................................................................................................................... 【题型2 晶体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题型3 实验探究】................................................................................................................................................... 【题型4 熔化和凝固在生活中的应用】...................................................................................................................【知识点1 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和现象】1定义:物质从固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称为熔化,在熔化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
凝固是熔化的相反过程,凝固是放热的。
水形成冰,由液态变为固态,属于凝固现象。
2熔点:晶体熔化的温度称为熔点。
3凝固点:液体凝固成固体的温度称为凝固点;同一物质的凝固点等于熔点。
4用途:超市采用冰融法保鲜荔枝和虾仁。
5凝固条件:(1)温度达到凝固点。
(2)它在散发热量。
6压力对熔点的影响如下晶体的熔点不是固定的,压力的变化会对物质的熔点产生一定的影响。
熔化和凝固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吸热)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放热)3、晶体与非晶体:(1)晶体: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却保持不变,这类固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如:冰、海波、各种金属。
(2)非晶体: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如:蜡、松香、玻璃、沥青。
4、熔点和凝固点:(1)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
(2)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凝固点。
要点诠释:1、晶体熔化的条件是:(1)温度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2、晶体凝固的条件是:(1)达到凝固点(3)继续放热3、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有无熔点)(1)相同点:都是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在熔化过程中都需要吸热。
(2)不同点: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图象不同。
4、晶体熔化凝固图象: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吸热温度升高,熔化时间t1~t2;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FG为固态放热温度降低,凝固时间t3~t4。
5、凝固放热的考例①北方冬天的菜窖里 通常要放几桶水。
(利用水凝固时放热 防止菜冻坏 )②炼钢厂“钢水”冷却变成钢 车间人员很易中暑。
(钢水凝固放热)6、熔化吸热的考例①夏天在饭菜的上面放冰块可防止饭菜变馊(因为冰熔化吸热 冷空气下沉 )。
②化雪的天气有时比下雪时还冷 (因为雪熔化吸热) 。
③鲜鱼保鲜用0℃的冰比0℃的水效果好 (冰熔化吸热 )。
7、熔点与凝固点的考例①萘的熔点为80.℃当温度为79℃时萘为固态。
当温度为81℃时萘为液态。
当温度为80.℃时 萘是固态或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都有可能。
②下过雪后 为了加快雪熔化 常用洒水车在路上洒盐。
(因为降低雪的熔点)③在北方冬天温度常低于39℃,因此测气温采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
八年级物理上册汽化和液化熔化和凝固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上册汽化和液化熔化和凝固知识点
1、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熔化和凝固: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1、物质熔化时要吸热;凝固时要放热;
2、熔化和凝固是可逆的两物态变化过程;
3、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1)晶体:熔化时有固定温度(熔点)的物质;非晶体:熔化时没有固定温度的物质;
(2)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4、晶体熔化的'条件:
(1)温度达到熔点;(2)继续吸收热量;
5、晶体凝固的条件:(1)温度达到凝固点;(2)继续放热;
6、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7、晶体的熔化、凝固曲线:
(1)AB段物体为固体,吸热温度升高;
(2)B点为固态,物体温度达到熔点(50℃),开始熔化;
(3)BC物体股、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4)C点为液态,温度仍为50℃,物体刚好熔化完毕;
(5)CD为液态,物体吸热、温度升高;
(6)DE为液态,物体放热、温度降低;
(7)E点位液态,物体温度达到凝固点(50℃),开始凝固;
(8)EF段为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
(9)F点为固态,凝固完毕,温度为50℃;
(10)FG段位固态,物体放热温度降低;
注意:
1、物质熔化和凝固所用时间不一定相同,这与具体条件有关;
2、热量只能从温度高的物体传给温度低的物体,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之间存在温度差;
【八年级物理上册汽化和液化熔化和凝固知识点】。
熔化和凝固一、知识要点1、物态变化通常情况下,物质存在的形态有固态、液态和气态。
物质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样变化称为物态变化。
2、固体的分类(1)晶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熔点)。
如海波、冰、食盐、萘、石英、各种金属等。
(2)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无熔点)。
如蜡、松香、玻璃、沥青等。
注:判断晶体和非晶体的关键是,看物体有没有固定的熔点,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初中考得最多的非晶体是:玻璃、蜡烛的蜡。
3、熔化【重点】(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熔化的过程需要吸热。
注:融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比如冰化成水这个过程,我们说冰在融化,这个过程是吸热过程,好比冰需要吸收热量才能融化一样。
(2)熔化现象:春天“冰雪消融”,炼钢炉中将铁化成“铁水”。
(3)熔化规律: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且温度不断升高。
例:晶体的熔化图像(ABCD段)和晶体的凝固图像(DEFG)分析:AB:固态(吸热升温)BC:固液共存(熔化过程,温度不变,继续吸热)CD:液态(吸热升温)DE:液态(放热降温)EF:固液共存(凝固过程,温度不变,继续放热)FG:固态(放热降温)该图说明:①该物质是晶体。
②晶体的熔点等于凝固点。
③该物质熔化和凝固过程温度都不变。
(4)晶体熔化必要条件:温度达到熔点、不断吸热。
(5)有关晶体熔点(凝固点)知识:①萘的熔点为80.50C。
当温度为790C时,萘为固态。
当温度为810C时,萘为液态。
当温度为80.50C时,萘是固态或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都有可能。
②下过雪后,为了加快雪熔化,常用洒水车在路上洒盐水(降低雪的熔点)。
③在北方,冬天温度常低于-390C,因此测气温采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
(水银凝固点是-390C,在北方冬天气温常低于-390C,此时水银已凝固;而酒精的凝固点是-1170C,此时保持液态,所以用酒精温度计)。
第四章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1、熔化和凝固: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做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2、熔点和凝固点:(1)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如冰、石英、水晶、食盐、金属、海波、萘、明矾等;非晶体没有熔点,如玻璃、松香、石蜡、沥青等。
(2)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晶体都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
(3)有无熔点和凝固点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一点。
(4)不同物质其熔点不同,同一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
3、晶体的熔化和凝固条件及特点:(1)晶体熔化条件:温度要达到熔点且继续吸热;(2)熔化特点:晶体熔化过程中要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3)晶体凝固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且继续放热;(4)凝固特点:晶体凝固过程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
4、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对非晶体加热时,它的温度逐渐升高,但同时开始熔化,先变软,逐渐变稀,直至全部成为液态,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在凝固时放热,随着温度降低,它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成为固体,没有一定的凝固温度。
5、熔化的例子:①铁变为铁水;②冰熔化成水;③吃冰棒解热。
(注:糖和盐溶于水,是属于“溶解”。
)6、凝固的例子:①水结成冰;②钢水浇铸成钢锭。
注:南极的气温可低至-89℃,因此只能用酒精温度计而不能用水银计来测气温;不能用酒精温度计来测量沸水的温度;不能将铝锅里的铁块熔化成铁水。
7、如图所示为海波的熔化和凝固图象。
描述:A-B是固体(B点是固体);B-C是固液共存态;C-D是液态(C点是液态),熔化过程吸热。
E-F液态(F点是液态);F-G是固液共存态;G-H是固体(B点是固体)【总结】(1)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熔点)。
(2)凝固时,温度也保持不变(凝固点)。
(3)同种物质,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4)熔化过程需要不断吸热。
(5)凝固过程需要不断放热。
(6)熔化凝固图像中有一段平行时间轴。
8、如图所示为松香的熔化和凝固图象。
【总结】(1)熔化时,温度逐渐升高(无熔点)。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物态变化》第2节熔化和凝固讲义(知识点总结+例题讲解)序号知识点难易程度例题数变式题数合计一熔化★ 6 616二凝固★ 2 2一、熔化:1.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2.特点:吸收热量;(或者:遇到高温物体,从高温物体那里吸收热量)3.晶体与非晶体;(1)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的物质;例如:金属、海波、冰、石英水晶;(2)非晶体:熔化时,温度不断升高的物质;例如: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食盐、明矾、奈;4.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非晶体是没有熔点的)5.晶体熔化的条件:①达到熔点;②继续吸热。
6.常见融化现象:冰融化成水、蜡烛燃烧时滴泪、铸造金属构件将金属熔化成液态;【例题1】谚语“雪水化成河,粮食千万箩”中,雪水化成河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液化 B.凝固 C.凝华 D.熔化【答案】D【解析】解:雪化水是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是熔化现象。
故选:D。
【变式1】下列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熔化的是()A.冰雪的消融 B.雾凇的形成 C.云海的形成 D.白雾的消散【答案】A【解析】解:A、冰雪的消融是物质从固态到液态的过程,属于熔化,故A符合题意;B、雾凇的形成是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属于凝华,故B不符合题意;C、云海的形成是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属于液化,故C不符合题意;D、白雾的消散是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属于汽化,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例题2】如图所示,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冰熔化成水的过程中,其温度保持在()A.100℃B.37℃C.20℃D.0℃【答案】D【解析】解:冰是晶体,在1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是0℃,所以冰熔化成水的过程中吸热,温度保持熔点温度不变,此时的温度是0℃。
故选:D。
【变式2】雪天为了使积雪尽快熔化,环卫工人在路面上撒盐,这是因为()A.盐使积雪的熔点降低B.盐使积雪的温度升高到0℃而熔化C.盐使积雪的熔点升高D.撒盐后的雪不再属于晶体,不需要达到熔点就可以熔化【答案】A【解析】解:寒冷的冬季,空气温度低于雪的熔点,为了使雪尽快熔化,向积雪撒盐,是在其它条件相同时,在积雪上洒盐水相当于掺杂质,使雪的熔点降低,从而使积雪熔化,交通方便,故A正确。
3.2熔化和凝固一、物态变化物质有三种基本形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说明:注意区别溶化和溶化熔化:是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是一种物态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加热。
所以用“火”旁“熔”,例如加热冰熔化为水,蜡加热要熔化。
溶化指固体溶解,是某固态物质,在另一种液态物质分散成单个分子或离子的扩散过程。
此过程不需要加热,但是必须有液体,所以用三点水旁“溶”,例如把糖放在水中溶化成糖水。
二:固体熔化和凝固时的温度变化规律1、注意:酒精灯外焰加热,水浴加热、并且加热的过程中要用搅拌器不断地搅拌冰块或者海波(被加热物体受热均匀)。
2、现象:海波经过缓慢加热,温度逐渐上升,当温度达到48℃时,海波开始熔化。
在熔化过程中,虽然继续加热,但海波的温度始终保持在熔点不变,直到熔化完后,温度才继续上升。
停止加热,变成液态的海波又逐渐变成固态,温度还是始终保持在熔点不变,等到所有的海波全变成固态时,温度才又继续下降。
石蜡的熔化过程则不同,随着不断加热,石蜡的温度不断上升,在此过程中,石蜡由硬变软变稀,最后熔化为液体。
停止加热,由稀变软,又变成固态,温度不断降低。
三:晶体与非晶体1、根据物质在熔化时有无固定的熔化温度可将物质分为两类: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的物质称为晶体,如海波、冰、石英、所有金属等。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的物质称为非晶体,如石蜡、沥青、玻璃、橡胶、蜂蜡等。
2、熔点和凝固点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晶体的熔点,晶体都有一定的熔点,如冰的熔点是0℃、海波的熔点是48℃、萘的熔点是80℃。
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做晶体的的凝固点,同种晶体的熔点与凝固点相同。
3、晶体熔化需要两个条件:温度必须达到熔点;让晶体继续吸热。
晶体凝固也需要两个条件:温度必须降到凝固点;让晶体继续放热。
4、晶体在处于熔点和凝固点时,可能处于液态,可能处于固态,也可能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3.2熔化与凝固1.物态变化: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叫物态变化。
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物体的温度有关。
2.物态变化伴随能量变化:物态变化时伴随热量的传递,其变化规律如图所示。
3.熔化:(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
(2)熔化过程的特点:物质熔化时要吸收热量;对晶体来说,熔化时固、液共存,物质温度不变。
(3)晶体熔化的条件:1)温度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4.凝固:(1)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熔化和凝固是可逆的两各物态变化过程。
(2)凝固过程的特点:固、液共存,物质凝固时要放出热量,温度不变。
(3)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凝固点,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4)凝固的条件:1)达到凝固点,2)继续放热。
5.晶体和非晶体:固体可分为警惕和非晶体。
(1)晶体:熔化时有固定熔点的物质;非晶体:熔化时没有固定熔点的物质。
(2)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
1.熔化与凝固物态变化包括熔化与凝固、汽化与液化、升华与凝华,物态变化在中考试卷中占据一定的比例,是中考物理试卷中的必考题;当然,熔化与凝固也是经常考查的内容。
纵观各地中考考纲和近三年考卷来看,对物态变化的考查基于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常见物态现象分析和生活中物态变化的解释的考查。
此部分考题平均考点概览知识点精析分值在5~6分左右,常考题型有选择题(一个考题,分值以2分居多)、填空题(一个考题,分值以2~3分居多)、实验探究题(一个考题,分值一般为3~6分),也曾出现过简答或对物态变化现象的解释等题型,其中实验探究题分值稍高。
物态变化在2019年中考物理试卷中仍会出现,也会延续以前的考查方式和规律,不会有很大变化。
考查思路主要分为三个方面:(1)判断物态变化的类型;(2)物态变化中的吸放热;(3)图像分析。
9年级物理熔化与凝固知识点总结九年级物理熔化与凝固:沪科版物理九年级熔化与凝固知识点整理萧县实验中学沪科版物理九年级熔化与凝固知识点整理1、叫做熔化。
2、叫做凝固。
3、固体分为两大类分别是。
4、叫做熔点。
5、晶体熔化的条件:。
6、晶体熔化的特点:。
7、区分晶体与非晶体熔化图像。
8、探究物质熔化实验中用水浴法的目的是:9、实验中用石棉网的目的是:。
10、用碎冰的目的是:11、加热过程搅拌的目的是:12、若使冰受热均匀应选用13、经过学习你知道物体吸热温度可能上升可能不变、一定下降)。
14、如图所示,请你分析AB段的物质状态及吸放热情况:,BC段物质状态及吸放热情况:,CD段物质状态及吸放热情况:,DE段物质状态及吸放热情况:,EF段物质状态及吸放热情况:,FG段物质状态及吸放热情况:。
15、物质处于熔点时的物质状态、。
16、上物理课时,老师写了一副热学对联,上联是“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是“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对联中包含的物态变化是和,反映的一个共性是。
_9年级物理"熔化与凝固"知识点总结。
17、北方的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可以防止菜冻坏,其重要原因是。
18、高热病人用冰块放在他的头部的降温原理是。
19、在众多金属中,选用何种材料做灯丝,查书上的熔点表简述理由?20、我国北部冬季(或南极考察)为什么不使用水银温度计?21、夏季,为了降温常在水中放冰块,小明发现放入水中的冰块常粘在一起,为什么?。
22用铜浇注铜像的过程先后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23、保鲜食品有0℃的冰和0℃的水可供选择,。
且所选物质应放在食品的(上方、下方)。
24、装有碎冰的小试管放在装有碎冰的大烧杯内,当大烧杯的冰未熔化完时,小试管内的冰25、解释“下雪不冷,化雪冷”。
26、正在熔化0℃的冰放入0℃的房间内,冰将。
27、夏天,从冰箱中刚取出的-5℃的冰,28、冻豆腐的形成经历了两个物态变化是29、保温瓶中有1000 g水,水温为0 ℃,当向瓶中放10 g,温度为-2 ℃的冰块后,盖好瓶口的软木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有少量冰熔化成水B.有少量水结成冰C.冰和水温度都不会变D.冰和水的质量都不会改变30、我国研制的一种聚乙烯材料,超过40℃时完全熔化,低于15℃时完全凝固.有人设计,把这种材料制成小颗粒,掺在水泥中制成地板或墙板,在昼夜温度变化大的地区用这种地板和墙板修筑房屋,便可以起到调节室温的作用.请你解释,这种设计的原理是。
熔化与凝固【第一部分】知识点分布1.了解熔点的意义(重点)2.了解凝固点的意义(难点)【第二部分】高频常考知识点总结1.生活中的熔化与凝固2.熔化与凝固(1)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做凝固.(2)熔点和凝固点:a.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都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萘、各种金属都是晶体,松香、蜡、沥青都是非晶体.b.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不同的晶体物质其熔点不同,同一种晶体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3)熔化吸热、凝固放热a.晶体熔化特性:晶体物质熔化过程吸热,温度保持(熔点)不变.b.晶体物质熔化的条件:温度达到熔点;不断从外界吸热.c.非晶体熔化特性:非晶体物质熔化过程吸热,温度逐渐升高.d.晶体凝固特性:晶体物质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保持(凝固点)不变.e.晶体物质凝固的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不断向外界放热.f.非晶体凝固特性:非晶体物质凝固过程放热,温度逐渐降低.g.温度等于熔点(或凝固点)的晶体物质的状态具有多样性:可能是固态,也可能是固液共存态,还可能是液态.(4)熔化、凝固图象:a.晶体的熔化、凝固图象以海波为例A—D表示海波熔化图象:AB段表示吸热,温度上升,处于固态;BC段表示熔化过程,吸热,温度保持不变,处于固液共存态,时间是3min,熔点是480C;CD段表示吸热,温度上升,处于液态.D—G表示海波凝固图象:DE段表示放热,温度下降,处于液态;EF段表示放热,温度保持不变,处于固液共存态;FG段表示放热,温度下降,处于固态.b.非晶体的熔化、凝固图象 以松香为例非晶体熔化和凝固时,没有固定的温度. 3.课堂练习:(1)把冰水混合物拿到室内,若室内温度为0℃,则冰____熔化,水____凝固(填“能”或“不能”);若室内温度高于0℃,则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若室内温度低于0℃,则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
第三章物态变化第2节熔化和凝固1.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2.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3.熔化和凝固是相反的物态变化过程。
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知识点1:熔化和凝固1.物态变化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在一定的条件下,物质的三态间可以发生变化。
物质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叫物态变化。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例如:冰熔化成水,铁块熔化成铁水等。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例如:水结冰等。
2.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提出问题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假设猜想[猜想一] 熔化过程中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这时温度可能是不断上升的。
[猜想二] 固体熔化时虽然不断吸热,但需完成由固态到液态的转变,这时温度可能会不变。
实验设计探究[思考] (1)固体熔化时需观察其状态与温度的变化,如何控制固体物质温度不会过快上升呢?(2)熔化过程较为缓慢,以什么样的时间间隔进行温度测量呢?(3)对实验测定的数据用什么方法处理较为合适?[实验设计方案] (1)实验目的:研究蜡和海波的熔化过程。
(2)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烧杯、试管、温度计、碎蜡块、海波、水、石棉网、火柴、钟表。
(3)实验步骤:①组装仪器。
按如图所示进行组装,在两个分别盛有海波和蜡的试管中各插入一支温度计,使试管(盛固体物质段)充分浸入水中。
使用石棉网的目的是为了使烧杯受热均匀。
使玻璃泡处于海波或碎蜡块中间位置。
,大致可分为两类金等考点1: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的探究【例1】如图所示是海波和蜡的熔化实验图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甲在第2 min时是固态B.甲在ab段不吸热C.甲的熔点是48 ℃D.乙是蜡答案:A、C、D点拨:晶体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上升;由图象可知甲为海波,乙为蜡;海波在ab段吸热,温度不变,所以B选项错误。
【初中物理】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之熔化和凝固【—总结之熔化和凝固】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熔化和凝固:
1、物质熔融时必须放热;凝结时必须吸热;
2、熔化和凝固是可逆的两物态变化过程;
3、液态可以分成晶体和非晶体;
(1)晶体:熔化时有固定温度(熔点)的物质;非晶体:熔化时没有固定温度的物质;
(2)晶体和非晶体的显然区别就是:晶体存有熔点(熔融时温度维持不变稳步放热),非晶体没熔点(熔融时温度增高,稳步放热);(熔点:晶体熔融时的温度);
4、晶体熔化的条件:
(1)温度达至熔点;(2)稳步稀释热量;
5、晶体凝固的条件:(1)温度达到凝固点;(2)继续放热;
6、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7、晶体的熔化、凝固曲线:
(1)ab段物体为液态,放热温度增高;
(2)b点为固态,物体温度达到熔点(50℃),开始熔化;
(3)bc物体股、液并存,放热、温度维持不变;
(4)c点为液态,温度仍为50℃,物体刚好熔化完毕;
(5)cd为液态,物体放热、温度增高;
(6)de为液态,物体放热、温度降低;
(7)e点位液态,物体温度达至凝固点(50℃),已经开始凝结;
(8)ef段为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
(9)f点为固态,凝结完,温度为50℃;
(10)fg段位固态,物体放热温度降低;
特别注意:1、物质熔融和凝结所用时间不一定相同,这与具体条件有关;
2、热量只能从温度高的物体传给温度低的物体,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之间存在温度差;
通过上直面物理学中熔融和凝结科学知识的内容传授,坚信同学们都能够掌控了上面的知识点了吧,期望同学们都能够考试顺利。
熔化和凝固
一、知识要点
1、物态变化
通常情况下,物质存在的形态有固态、液态和气态。
物质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样变化称为物态变化。
2、固体的分类
(1)晶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熔点)。
如海波、冰、食盐、萘、石英、各种金属等。
(2)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无熔点)。
如蜡、松香、玻璃、沥青等。
注:判断晶体和非晶体的关键是,看物体有没有固定的熔点,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初中考得最多的非晶体是:玻璃、蜡烛的蜡。
3、熔化【重点】
(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熔化的过程需要吸热。
注:融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比如冰化成水这个过程,我们说冰在融化,这个过程是吸热过程,好比冰需要吸收热量才能融化一样。
(2)熔化现象:春天“冰雪消融”,炼钢炉中将铁化成“铁水”。
(3)熔化规律:
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且温度不断升高。
例:晶体的熔化图像(ABCD段)和晶体的凝固图像(DEFG)
分析:
AB:固态(吸热升温)
BC:固液共存(熔化过程,温度不变,继续吸热)
CD:液态(吸热升温)DE:液态(放热降温)
EF:固液共存(凝固过程,温度不变,继续放热)
FG:固态(放热降温)
该图说明:①该物质是晶体。
②晶体的熔点等于凝固点。
③该物质熔化和凝固过程温度都不变。
(4)晶体熔化必要条件:温度达到熔点、不断吸热。
(5)有关晶体熔点(凝固点)知识:
①萘的熔点为80.50C。
当温度为790C时,萘为固态。
当温度为810C 时,萘为液态。
当温度为80.50C时,萘是固态或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都有可能。
②下过雪后,为了加快雪熔化,常用洒水车在路上洒盐水(降低雪的熔点)。
③在北方,冬天温度常低于-390C,因此测气温采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
(水银凝固点是-390C,在北方冬天气温常低于-390C,此时水银已凝固;而酒精的凝固点是-1170C,此时保持液态,所以用酒精温度计)。
(6)熔化吸热的事例:
①夏天,在饭菜的上面放冰块可防止饭菜变馊(冰熔化吸热,冷空气下沉)。
②化雪的天气有时比下雪时还冷(雪熔化吸热)。
③鲜鱼保鲜,用00C的冰比00C的水效果好(冰熔化吸热)。
④“温室效应”使极地冰川吸热熔化,引起海平面上升。
4、凝固【重点】
(1)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凝固的过程需要放热。
(2)凝固现象:①“滴水成冰”②“铜水”浇入模子铸成铜件
(3)凝固规律
①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且温度不断降低。
(4)晶体凝固必要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不断放热。
(5)凝固放热
①北方冬天的菜窖里,通常要放几桶水。
(利用水凝固时放热,防止菜冻坏)
②炼钢厂,“钢水”冷却变成钢,车间人员很易中暑。
(钢水凝固放出大量的热)
5、热传递:热量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给温度低的物体;热传递的条件是要有温度差。
注:热传递必须要有温度差,就像开空调的卧式没有关门,而客厅的“热空气”就传递到卧式,使得卧式的温度上升。
所以为了节能,我们开空调时要关好门窗,早上要开窗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