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作业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1.50 KB
- 文档页数:1
《开国大典》教案设计:导言:《开国大典》是一部展现新中国成立历程的重要历史文献,也是我们党在领导全国人民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的重要成果。
本教案设计中,我们将针对该影片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进行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新中国的成立历程并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人物。
技能目标:学生通过观看影片和课堂互动,提高其历史思维和策略应用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加深他们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内容:1.《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介绍。
2.影片的主要内容以及影片中重要事件和人物的介绍。
3.《开国大典》给国人带来的深远意义,以及新中国成立后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三、教学方法:1.探究式教学方法。
课堂上,学生可以通过看影片和互动讨论的方式,探究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2.讲授式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介绍新中国历史的背景和对各个人物的剖析,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开国大典》。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师生互动,让学生了解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目的,以及新中国成立的重要意义。
第二步:《开国大典》简介(20分钟)介绍《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给学生展示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文化。
第三步:影片观看和课堂互动(60分钟)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随时停下来,提出不懂的问题和对影片的看法。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就《开国大典》中涉及到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进行讨论。
第四步:新中国成立后的挑战和困难(20分钟)通过讲解,帮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困难,以及通过贸易和外交来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性。
第五步:总结(5分钟)让学生给出自己对新中国成立的看法和对本节课的总结,以及学生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追忆和对祖国深深的热爱。
五、家庭作业:1.观看相关的历史影片,进一步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2.写一篇关于《开国大典》的读后感。
26、《开国大典》作业设计一、读拼音写词语。
wěi yuán zhènɡ xié dàn shēnɡ diàn niǔ()()()()diǎn lǐ zhān yǎnɡ qí mǎ bīn kè()()()()二、给多音字组词。
chánɡ() jué() qū()场觉曲chǎnɡ() jiào() qǔ()三、辨字组词。
郊()克()俭()融()效()刻()检()隔()四、换部首组成新字,再组词。
例:城(诚)(诚实)伸()()拍()()波()()摸()()楼()()协()()五、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量词。
一()旗帜一()掌声一()礼花一()宫灯一()画像一()坦克一()书信一()宝库一()兰花一()绿洲一()虚惊一()范文六、写出反义词。
汇集()开始()坚强()光明()七、用线把搭配的词语连起来。
排山倒海的掌声徐徐上升的声音庄严雄伟的礼花五彩缤纷的国旗八、修改病句。
1、同学们的眼睛一齐投向主席台。
2、工程师们核对并设计了图纸,开始施工。
九、缩写句子。
1、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选词填空。
7 开国大典1.读句子,写词语。
(1)yuè bīnɡ( )式开始了,英武的战士们lónɡ zhònɡ( )登场,观众席上bào fā ( )出热烈的掌声。
(2)在鲜艳的国旗下,学习委员代表同学们用激昂的yǔ diào( )大声地xuān dú( )着我们的誓言。
阅兵隆重爆发 语调宣读 2.和“海军穿着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中“制”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BA.一招制敌B.制式C.先发制人D.粗制滥造3.根据提示写四字词语。
(1)当毛主席走上主席台的时候,台下响起了 排山倒海 的掌声。
(2)“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中“一阵又一阵”写出了群众的掌声是长时间的,可以用“ 经久不息 ”来形容。
(3)“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我能用两个四字词语来形容人多: 人山人海 、 人流如织 。
4.品析句子,完成练习。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1)这句话描写了观众入场时广场上的 气氛 。
(2)这个句子运用了 比喻 的修辞手法,体现了场面的气势恢宏,气氛热烈。
5.课文内容回顾。
(1) 课文是按照 开国大典进行 的顺序进行叙述的,着重描写了开国大典的四个场面: 群众进场 、 举行典礼 、 阅兵式 、 群众游行 。
(2)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A.在对开国大典过程的描写中,作者详写的是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这一场面。
B.课文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
C.开国大典中人们的表现,说明人们对新中国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D.课文还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主席的领袖风采。
6.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1) 短文按时间顺序回忆了 一九三九年夏初的一个晚上听《生产大合唱》 的情景,突出了延安歌声 悠扬、淳朴 的特点。
《开国大典》教案设计1.1 设计意图:通过引入《开国大典》这一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的成立,感受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
1.2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开国大典》的意义和影响。
1.3 教学内容:介绍《开国大典》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二、知识点讲解2.1 《开国大典》的时间和地点: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
2.2 《开国大典》的仪式和活动:升国旗、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领导人讲话等。
2.3 《开国大典》的意义: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百年来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国家赢得了独立,人民当家做了主人。
三、教学内容3.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仪式和活动。
3.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
3.3 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观看视频、阅读文献等方式,了解《开国大典》的具体情况,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描述《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仪式和活动。
4.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等方式,分析《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
4.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
5.2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仪式和活动。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 教具:计算机、投影仪、视频播放设备、文献资料、黑板、粉笔。
6.2 学具:笔记本、笔、学习资料。
6.3 准备:教师在课前将文献资料和视频准备好,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七、教学过程7.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开国大典》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7.2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仪式和活动。
7.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教师巡回指导。
《开国大典》作业设计一、积累运用园地1.读拼音,写词语bào fā dàn shēng jiǎn yuèxié shānghuì bào guǎng bōxióng wěi gāo cháo2.比一比,再组词。
栏()爆()距()宣()拦()瀑()矩()渲()3.请你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A.擎(jìng)着B.瞻(zān)仰C. 旗帜(zì)D.排山倒(dǎo )海(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的一组是()A.捡阅制服雄伟B.汇集高潮矩离B.政府外滨暴发 D.坦克一致宣告(3)下面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排山倒海这个词形容:“声势强,力量大。
”B.《开国大典》的阅兵场面描写中,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
D.“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对这句话理解是“两股‘红流’”指的是两支接受检阅的人民解放军队伍。
二、根据原文填空:1. 《开国大典》记叙了年月日在首都北京举行的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诞生的、的心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的领袖风采。
2. 课文《开国大典》按照__________________的顺序叙述,着重描写了开国大典的五个场面:①群众入场②③___________ _④群众游行3. 《开国大典》课文的写作特点:运用了______ _结合进行描写。
4. “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这句话表现了人们对领袖的,对新中国的三、阅读课文片段,试着回答问题。
【材料一】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
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
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
《开国大典》作业设计方案一、背景介绍《开国大典》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记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扶植的盛大仪式。
该电影由导演李剑桥执导,汇集了当时的顶尖演员和制作团队,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新中国扶植时的自豪和喜悦。
本次作业设计将以《开国大典》为主题,指挥学生了解中国近摩登史上的重要事件,激发他们对祖国历史的热爱和对未来的责任感。
二、作业目标1. 了解《开国大典》的背景和拍摄历程。
2. 理解中国新中国扶植的历史意义。
3. 提高学生对祖国历史的认识和热爱。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作业内容1. 观看《开国大典》电影,并撰写观后感。
2. 小组合作,制作一份关于《开国大典》的PPT展示。
3. 通过角色扮演,重现《开国大典》中的经典场景。
4. 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探讨新中国扶植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四、作业流程1. 第一周:观看《开国大典》电影,并撰写观后感。
学生在家中观看《开国大典》电影,然后在教室上分享自己的观后感,包括对电影内容的理解和对中国新中国扶植的看法。
2. 第二周:小组合作,制作PPT展示。
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主题,如《开国大典》的拍摄过程、电影中的经典台词等,制作PPT展示,并在教室上展示给全班同砚。
3. 第三周:角色扮演,重现经典场景。
学生根据电影中的经典场景选择角色,进行角色扮演表演,让全班同砚感受《开国大典》的震撼场面。
4. 第四周:小组讨论,探讨新中国扶植的影响。
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新中国扶植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然后进行小组展示和总结。
五、评判方式1. 观后感占比30%,评分标准包括观影深度、理解水平和表达能力。
2. PPT展示占比20%,评分标准包括内容完备性、表现形式和团队合作能力。
3. 角色扮演占比20%,评分标准包括角色还原度、表演技巧和团队合作能力。
4. 小组讨论占比30%,评分标准包括讨论深度、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六、作业总结通过本次《开国大典》作业设计,学生不仅能够了解中国近摩登史上的重要事件,还能够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对祖国历史的认识和热爱。
《开国大典》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背景《开国大典》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反映了新中国扶植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通过观看这部影片,可以更深度地了解我国近代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
本次作业旨在通过同砚对《开国大典》的深度进修和分析,增进同砚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沉思能力的提升。
二、作业目标1. 了解《开国大典》的背景和拍摄历程;2. 理解《开国大典》反映的历史事件以及其中的人物形象;3. 提升同砚的历史认识和思辨能力;4. 培育同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三、作业内容1. 观看《开国大典》并撰写影评:要求同砚在观看完备部影片后,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影评,内容包括对影片的整体评判、历史事件的理解、人物形象的分析等。
2. 选择一个历史事件展开探究:要求同砚选择《开国大典》中的一个历史事件(如开国大典、辽沈战役等),进行深度探究并撰写一篇1000字摆布的探究报告,包括事件的背景、过程、影响等方面的分析。
3. 分析电影中的人物形象:要求同砚选择一位在《开国大典》中出现的人物(如毛泽东、周恩来等),进行人物形象的深度分析,包括其性格特点、形象塑造手法等,并撰写一篇800字摆布的文章。
4. 小组谈论:组织同砚分成小组,就《开国大典》中的一个话题展开谈论,如影片的艺术特点、历史事件的真实性等,要求同砚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展开谈论。
四、作业要求1. 作业内容要求准确、深度,结构明晰,语言流畅;2. 作业要求同砚重视历史事实的准确性,防止片面理解和主观臆断;3. 作业要求同砚乐观参与谈论和沟通,增强同砚的团队合作能力。
五、评分标准1. 作业内容完备、深度,结构明晰:占总分的40%;2. 作业语言流畅、表达准确:占总分的30%;3. 同砚参与谈论和沟通乐观,表现卓越:占总分的20%;4. 作业准确性高,观点独到:占总分的10%。
六、作业打算1. 第一周:同砚观看《开国大典》;2. 第二周:同砚完成影评和人物形象分析;3. 第三周:同砚完成历史事件探究报告;4. 第四周:同砚进行小组谈论。
开国大典作业设计
第二系列围绕开国用侧逆的街头队伍的大成功的一个方向,是整个片子的枢纽。
第三系列是全文状师团飞来揭幕迥直直寻找革命贡献等剧中戏剧结构是有机的,导演把全文的叙事围绕一个核心进行林剧中林飞来自参观文革前的局势各个方向空军飞来文化内外网网不到的叙事因此使片子核心出色凸显,使剧情构造机智合理而情节发展舒起的。
从此角度来考虑。
本片给人留下过多的挪用素材的感觉。
开国大典是由整理出来素材辑而成的一部长片,素材分为历史档案和文化事件两部分。
《文化书》涉及到的资料大致包括民族、城市、农村各个方面,包括在辉煌的曾经和英雄的战斗史中经历了的那谕的精神包括现成史和自成为身影的文化,都是在此主题状法中各个方向上镜头动态小贩掉到手里的。
虽然誓言收锌按时间顺序释放其中全文的长片中,同一个镜头可能被重复出现。
而其中一个主体被不同的单元渐渐来编写。
然而,历史档案和文化事件固然是是否使用过多和使用流畅的干扰因素。
但是,在完成任务后,还能让发齐再次安放在新中国的宏伟眼前,让他们重新认识自己鼓励自信,自信自豪地继续走中国共产党开创华夏伟大事业的道路。
《开国大典》作业设计
最后,我们来评价《开国大典》这部电影。
作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
之作,《开国大典》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优秀的制作水平赢得了观众的
高度赞赏。
该片不仅记录了中国历史的巨大转折点,还展示了中国人民在
解放战争中表现出来的坚韧和奋斗精神。
影片的剧情扣人心弦,情节紧凑,使观众在欣赏的同时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
此外,影片的配乐
也很出色,为故事增添了很多情感。
总之,《开国大典》是一部具有深远意义的优秀电影作品。
它通过真
实而又感人的故事,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战争年代以及国家建设时期的奋斗
历程和精神风貌。
这部电影以其严谨的历史记载、高度的艺术表现和深刻
的影响力,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通过观看《开国大典》,我们
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和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事业,也能够从中感
受到中国人民的坚韧与奋斗精神。
《开国大典》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简介《开国大典》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讲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成立时的开国盛典。
本次作业将通过观看《开国大典》这部影片,让学生们了解中国革命历史,并深刻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二、作业目标1. 了解中国革命历史,掌握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2.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爱国情怀;3. 提高学生的影片欣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三、作业内容与步骤1. 观看《开国大典》并做笔记学生在课堂上观看《开国大典》,并在观影过程中认真做好记录,包括影片中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重要对白等内容。
2. 撰写观后感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撰写一篇观后感,内容包括对影片中主要人物的评价、对中国革命历史的理解、对中华民族的敬仰之情等。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观影经历和观后感进行讨论,交流彼此的看法和感受,激发学生们的批判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4. 课堂展示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并接受全班同学的提问和评价,促进学生们对《开国大典》更深入的思考和交流。
四、作业评价1. 学生观后感的质量和深度;2. 学生在讨论和展示环节的表现;3. 学生对中国革命历史和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理解程度。
五、作业要求1. 观看《开国大典》时要认真做好记录,并保持安静、专注;2. 观后感要求真实、深刻,内容要与影片内容紧密结合;3. 分组讨论和课堂展示要积极参与,表达清晰、逻辑性强。
六、作业拓展1. 组织学生外出实地参观相关历史纪念馆或展览,加深对中国革命历史的了解;2. 鼓励学生自主了解更多有关中国革命历史的书籍、文章,拓展知识面;3. 将学生的观后感整理成文章或演讲稿,在班级或学校中进行分享。
七、作业总结与展望通过本次《开国大典》作业,学生们将更深入地了解中国革命历史和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历史意识。
希望学生们能在这一过程中收获知识、体会人生,不断提升自我,为建设美好的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开国大典》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背景《开国大典》是一部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历史的纪录片,通过影视手段展现了新中国从建立到开国的历史瞬间,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边陲小镇到国家大典建立的光辉历程。
本作业将通过分析《开国大典》中各个历史片段,让学生更深入了解那个时期背景和历史事件,并提高对国家建设历程的认识。
二、作业目标1. 了解《开国大典》中反映的历史事件和背景;2. 增强学生对新中国建立历史的认识和理解;3. 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国家荣誉感。
三、作业内容及要求1. 每位学生选择《开国大典》中的一个历史片段进行分析,包括片段背景、内容概要、历史意义等;2. 结合课堂所学历史知识,对所选历史片段进行深入分析并撰写论文,要求结构合理,观点明确;3. 学生可参考相关资料、文献对所选片段进行研究,确保所写论文客观准确;4. 论文撰写应注意语言规范、逻辑清晰,字数不少于1500字。
四、作业步骤1. 学生选择《开国大典》中的一个历史片段,并向老师报备;2. 学生准备研究材料,查阅相关资料对选定的历史片段进行深入了解;3. 学生开始撰写论文,可在论文中进行事实分析、个人观点表达等;4. 学生完成作业后,提交给老师进行评阅和指导。
五、作业评估标准1. 论文结构完整,观点明确,语言规范;2. 对所选历史片段的分析深入,有条理,论据充足;3. 论文内容客观准确,不涉及错误信息。
六、延伸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研究成果,促进学生间互动交流;2. 鼓励学生进行展示,展示所研究的历史片段,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3. 可组织观影小组,共同观看《开国大典》,加深对历史片段的理解。
七、作业总结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在研究《开国大典》的历史片段过程中,不仅扩展了历史知识面,还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素质。
同时,通过学生的研究成果展示和互动交流,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激发了学生对国家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开国大典》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 了解并掌握《开国大典》的背景知识,包括时间、地点、人物等;2. 理解《开国大典》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3. 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操和文学素养,培养其对优秀文艺作品的欣赏能力;4.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
二、教学内容:1.《开国大典》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2.《开国大典》的内容概述;3.《开国大典》的艺术特点和风格;4.《开国大典》在当代的影响。
三、教学策略:1. 多媒体教学:通过观看《开国大典》相关的视频和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作品;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小组,共同讨论《开国大典》的背景、内容和意义,激发学生的批判思维;3. 朗诵表演:让学生分角色进行《开国大典》的朗诵表演,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4. 互动讨论:通过提问、回答和互动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开国大典》的价值和意义。
四、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包括主动参与讨论、朗诵表演等方面的表现;2. 作业完成:根据学生对《开国大典》相关问题的书面表达和思考,评价其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 期中考试:设置相关的选择题、判断题和简答题,考查学生对《开国大典》的综合理解能力。
五、作业设计:1. 课前预习:要求学生提前阅读《开国大典》相关的资料,了解其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2. 课堂演讲:安排学生进行关于《开国大典》的课堂演讲,包括对作品的理解和评价;3. 作文写作: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开国大典》的文章,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4. 观影心得:布置观看《开国大典》的作业,并要求学生写下观影心得和感想。
六、教学安排:1. 第一节课:介绍《开国大典》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 第二节课:讲解《开国大典》的内容概述和艺术特点;3. 第三节课:分组讨论《开国大典》的当代影响和意义;4. 第四节课:进行《开国大典》的朗诵表演和互动讨论。
七、教学效果:通过本次《开国大典》作业设计方案的实施,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这部优秀文学作品的内涵和历史价值,提升其文学素养和思辨能力,同时也激发其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兴趣,培养出更加综合和批判性的思维能力。
《开国大典》作业设计方案一、作业目标: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初期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和挑战,以及他们是如何团结一致、艰苦奋斗,最终取得新中国扶植的伟大胜利的历史过程。
同时,通过进修《开国大典》这部经典影片,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激发他们爱国爱党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和价值观念。
二、作业内容:1. 观看《开国大典》这部电影,了解其中所展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2. 撰写一篇1000字以上的读后感,包括对电影内容的理解、感受和思考;3. 设计一份展示海报,包括电影剧照、重要台词和个人感想;4. 参与班级讨论,分享自己对《开国大典》的看法,并与同砚进行交流和互动。
三、作业要求:1. 观看电影时要认真观察,做好笔记,以便后期写读后感时参考;2. 读后感要求思路清晰,观点明确,能够结合电影内容深入分析;3. 展示海报要有创意,能够突出电影的主题和精髓;4. 参与班级讨论时要积极发言,与同砚互动,展现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四、作业评分标准:1. 读后感内容完备,结构清晰,观点独到,文字流畅,语言规范,得分30分;2. 展示海报设计新颖,布局合理,内容丰富,形式美观,得分20分;3. 参与班级讨论积极,发言内容有深度,能够与同砚进行有效交流,得分20分;4. 总体表现综合评定,得分30分。
五、作业时间安排:1. 观看电影时间:周五下午2点-4点;2. 完成读后感时间:周六晚上10点前提交;3. 设计展示海报时间:周日下午2点-4点;4. 参与班级讨论时间:周一上午9点-11点。
六、作业指导:1. 在观看电影时,要集中注意力,做好记录,尽量不要中途离开;2. 在写读后感时,要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不要简单照搬影片内容;3. 在设计展示海报时,要注意布局和色彩搭配,突出重点,不要过于复杂;4. 在参与班级讨论时,要积极发言,与同砚进行交流,展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七、作业总结:通过本次作业,置信同砚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感受到他们的初心和使命,培养爱国爱党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和价值观念。
《开国大典》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开国大典》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 掌握《开国大典》的基本内容和主要人物;3. 提升学生的历史认识和爱国情感;4.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开国大典》的背景介绍;2. 《开国大典》的基本内容分析;3. 《开国大典》中的主要人物介绍;4. 《开国大典》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影响;5. 学生自主探究《开国大典》的意义和价值。
三、教学方法:1. 讲授结合讨论:教师讲解《开国大典》的背景和内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2. 视频展示:播放《开国大典》的相关视频片段,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3.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开国大典》中的主要人物及其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认识和团队精神;4. 教室互动: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开国大典》的背景介绍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了解《开国大典》的背景;2. 讲解:介绍《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制作过程和意义;3. 讨论:学生就《开国大典》的意义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展开讨论;4.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
第二课时:《开国大典》的基本内容分析1. 复习: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梳理《开国大典》的基本情节;2. 分析:讲解《开国大典》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3. 视频展示:播放《开国大典》相关片段,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4. 讨论:学生就《开国大典》的主题和情节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第三课时:《开国大典》中的主要人物介绍1. 导入:通过介绍《开国大典》中的主要人物,引导学生对故事情节有更深入的了解;2.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开国大典》中的主要人物及其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认识;3. 展示:每组学生向全班展示他们对主要人物的分析和理解;4.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
开国大典作业设计一、按要求填空二、火眼金睛,辨字组词呈()挺()檐()掣()蓝()激()程()艇()瞻()警()篮()檄()逞()延()谵()儆()监()缴()三、读句子,解释加粗的字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丁字形的一竖向南直伸到中华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八面红旗迎风招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三十万一齐脱帽肃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选词填空旗帜旗手旗杆1、每当天安门广场升起国旗的时刻,护卫队的青年高掣着鲜艳的()把国旗升上了()之顶。
欢跃欢腾欢呼2、十一长假到来的时候,首都天安门广场到处都是()的人群,在欢乐的音乐声中,人群相互()着问好,祝愿祖国昌盛繁荣。
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这句话中的“海洋”指的是________。
“波浪”指的是______。
句中运用了______的手法。
突出表现了大典开始前___。
2、“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
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域、西域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这个句子运用了______的手法,充分展现了___和__。
六、我来找朋友(把下面的语句恰当的连接起来)天安门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会场爆发出一阵阵排山倒海的掌声这战斗的声音会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每一声炮响后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欢呼声已经成了人的海洋七、下列烁法正确的是()1、《开国大典》描写了大典的壮丽场面,表达了作者对大典的喜爱之情。
2、课文围绕开国大典的盛况,描写了首都人民在开国大典时刻的欢呼激动的场面。
《开国大典》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 掌握《开国大典》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3. 提高学生的历史综合分析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认识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开国大典》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2. 《开国大典》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3. 《开国大典》的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4. 《开国大典》的影响和意义。
三、教学重点:1. 《开国大典》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2. 《开国大典》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3. 《开国大典》的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
四、教学难点:1. 学生对《开国大典》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的理解和把握;2. 学生对《开国大典》的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的分析和评判。
五、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和重要内容;2. 讨论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班级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深入探讨《开国大典》的重要内容;3. 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开国大典》中的经典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思考。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和意义1. 利用多媒体资料,向学生介绍《开国大典》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2. 引导学生讨论《开国大典》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3. 指挥学生一起阅读《开国大典》的部分片段,让学生感受其中蕴含的历史情感和文学价值。
第二课时:分析《开国大典》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1. 分组讨论《开国大典》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每组选择一个人物或事件进行深入钻研;2. 学生展示钻研效果,分享对于《开国大典》中人物和事件的理解和看法;3. 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对《开国大典》的人物和事件进行全面理解和评判。
第三课时:探讨《开国大典》的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1. 分析《开国大典》中的文学手法和艺术表现,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2. 学生进行文学鉴赏,欣赏《开国大典》中的经典语句和情节,感受其中的艺术魅力;3. 学生展示文学鉴赏效果,分享对《开国大典》的感悟和体会。
精选教育资料欢迎下载选用
26 、开国大典
一、基础题
1、“诞”共画,第6画是,我知道它在“诞生”这个词里的意思是。
2、“我是啄木鸟医生”
(1)丁字形的广场聚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2)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的一齐欢跃起来,使全国人民的心一齐欢呼起来。
(3)三十万人一齐抬起头,一齐脱帽站立,看着红旗徐徐上升。
3、“我是勤劳的小蜜蜂”
摘抄文中描写掌声、欢呼声的句子,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二、拓展题
“我是摄影小记者”
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每个场面是用哪句话连接的?如果你是一名参加开国大典的摄影记者,你会选拍哪一个最难忘的镜头?给你拍摄的那一张照片配上文字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