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开国大典word版本 (9页)
- 格式:docx
- 大小:21.57 KB
- 文档页数:9
第7课开国大典设计依据与构思《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 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教学本文时先从学生熟悉的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唱起,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为本文的学习做好情感铺垫. 接着让学生结合学过的前两篇课文和自己读到的故事、看到的故事谈一谈对旧社会的了解, 再谈一谈今天的幸福生活, 在比照中感受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 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 进而导入课题. 在检查预习中, 主要侧重长句子的朗读, 通过充分的、有层次的朗读, 为理解和感受文本内容扫清阅读障碍, 奠定理解文本的根底. 在初读课文时, 利用列小标题的方法理清文章脉络, 总结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在赏读词、句、段时, 首先让学生自读自悟, 引领学生利用多种有效的语文实践学习活动, 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感悟, 促进情感的升华. 以读促写, 以写促进理解的深入, 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文本内涵, 领悟了情感.课时安排:2课时.教材分析《开国大典》全文共15个自然段, 把群众进场、举行典礼、阅兵式、群众队伍游行等众多场面都描绘得有声有色, 令人冲动万分, 突出了开国大典的喜庆、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记叙翔实, 条理清楚, 是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的好教材.▍教学目标1.认识14个生字, 会写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政府〞“外宾〞等20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抄写课文第7自然段.3.理清文章脉络, 了解课文是按照典礼前、典礼中、阅兵式、群众游行这样的顺序来记叙开国大典的, 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4.通过抓住重点词语、结合背景资料、朗读等方法, 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 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冲动、自豪的思想感情.5.学习场面描写及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表现人物的方法.▍教学重、难点1.理清文章脉络, 了解课文是按照典礼前、典礼中、阅兵式、群众游行这样的顺序来记叙开国大典的, 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2.通过抓住重点词语、结合背景资料、朗读等方法, 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 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冲动、自豪的思想感情.3.学习场面描写及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表现人物的方法.▍课前准备学生:完成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 朗读课文, 理解内容, 读中感受.教师:准备自主学习任务单、课件.教学流程及分析第1课时▍流程一:谈话导入, 揭示课题1.谈话交流:全体起立, 齐唱国歌. 学生唱得铿锵有力, 而且个个精神抖擞.2.设问:谁知道国歌的最初歌名是什么?预设:《义勇军进行曲》.补充资料: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 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开国大典, 毛泽东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1949年6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决定, 1949年10月1日在北平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 10月1日下午3时, 大地欢声雷动. 毛泽东和朱德两位伟人一前一后, 最先登上了天安门城楼. 当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后, 在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 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员就位. 毛泽东主席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2.交流:结合前两篇课文和自己的阅历、生活经历, 说一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立之前, 人民过着怎样的生活, 今天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学生交流. 〕预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立以前, 人民生活在水深炽热之中, 吃不饱、穿不暖, 受着外国人的欺凌, 没有人身自由, 更没有受教育的时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人民当家做了主人. 今天, 已经是吃得好, 穿得好, 接受着良好的教育, 而且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高, 幸福指数逐渐升高. 总之, 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要感谢共产党的英明领导!3.过渡导入课题:今天, 我们一起重温当年中国人民政府成立的那一段光芒岁月, 感受当时举国五亿人民上下齐欢庆的幸福场景! 看老师板书课题, 〔教师板书课题〕大家齐读两遍. 再读, 读出人们当时的心情;再读, 读出大典的隆重与盛况.4.解题:“大典〞怎样理解?怎样读好这个词呢?〔学生自由谈〕预设:①重要的典籍. ②国家重要的典章、法令. ③盛大隆重的典礼. 在这里选第三种解释.5.过渡:大典到底怎样盛大、隆重呢?从中又能感受到什么呢?让我们到字里行间去寻找答案.6.首先, 老师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课前预习的情况.【设计意图】从熟悉的歌曲谈起, 在从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人民生活谈起, 从比照中感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带给人们的幸福生活, 为学生情感提升做好铺垫.▍流程二:检查预习情况1.认识14个生字.政宾盏栏汇爆宣帜阅制坦距隆射同学们先借助课后生字表拼一拼, 还认识这些生字吗?同桌当小老师相互读一读. 班级内抽查, 教师指哪个读哪个.温馨提示:“盏〞“栏〞“汇〞“宣〞“坦〞是后鼻音, 多读几遍.2.认读本课的生词新词.〔课件出示学习任务第2题. 〕政府外宾聚集预定爆发排山倒海就位宣告雄伟肃静旗帜语调完毕检阅制服坦克一致距离高潮次序〔1〕同桌先检查, 发现字音问题及时纠正.〔2〕小组内自由展示, 班内抽出六名同学认读.〔3〕全班一起读〔教师点哪个读哪个〕.温馨提示:重点读好“政府〞“聚集〞“制服〞“坦克〞“肃静〞“旗帜〞“次序〞“排山倒海〞等词语, 让学生多练习几遍.3.读好长句子.〔课件出示学习任务第3题. 〕参加开国大典的, 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 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 有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 总数达三十万人.丁字形一横的北面是一道河, 河上并排架着五座白石桥;再北面是城墙, 城墙中央高高耸立起天安门的城楼.到了正午, 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 红旗翻动, 像海上的波浪.下午三点整, 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 跟群众见面了.这庄严的宣告, 这雄伟的声音, 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 这雄伟的声音, 经过无线电播送, 传到长城内外, 传到大江南北, 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腾起来.接着是一个战车师, 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 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 像钢铁巨人一样. 接着是一个骑兵师, “红马连〞一色红马, “白马连〞一色白马, 六马并行, 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 把手掌都拍麻了, 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冲动.他们擎着灯, 舞着火把, 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中央人民政府万岁! 〞他们一队一队按照次序走, 走过正对天安门的白石桥前, 就举起灯笼火把, 高声欢呼“毛主席万岁! 〞“毛主席万岁! 〞〔1〕找6名同学朗读, 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顺句子.〔2〕重点指导:第一句要读出人多、非常冲动;第二句要读出天安门城楼的庄严;第三句读出场面宏大;第四、五句读出冲动、兴奋;第六句读出步调一致, 气势磅礴;最后两句读出人们的欢喜与冲动.【设计意图】检查预习注重识准字音, 读好每句话, 尽量读出层次, 读出句子表达的情感.▍流程三:初读感知,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一)默读课文, 出示自学提示:快速浏览课文, 看看作者按怎样的顺序来表达的, 典礼过程一共写了几件事. 〔用列小标题的形式来概括〕1.学生自由读书, 标画关键的词句.2.教师巡视, 发现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及时帮助. 〔班内交流〕预设一:按典礼前〔群众入场〕、典礼过程、阅兵式、群众游行的顺序来写的.预设二:典礼过程一共写了三件事, 即毛泽东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升国旗;宣读公告.3.同桌相互说一说, 看看谁说的准确, 记得牢固.〔二〕概括主要内容, 复述故事过渡:同学们能用这么简练的语言来理清文章的脉络, 相信也一定能借助这些关键词句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1.概括文章内容. 〔学生自由练习概括, 班内展示〕2.讲故事:谁能借助小标题, 把这个故事简单地复述一下呢?〔小组内展示〕3.班内找四名学生交流, 评出最优秀的“小小复述家〞, 发表扬信, 以资鼓励.4.小结:同学们真会读书, 从这么长的一篇文章中能捕捉到最关键的词句, 用简练的语言来理清文章写作顺序和脉络,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老师为你们点赞! 相信下面的考查也难不倒你.5.快速浏览课文, 完成课堂小练习.〔〕年〔〕月〔〕日下午〔〕, 在〔〕举行了盛大而隆重的〔〕. 选举〔〕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礼炮响起时, 〔〕门大炮齐发, 共〔〕响. 〔〕任检阅司令员, 〔〕任检阅总指挥. 晚上〔〕游行的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6.小结:这节课我们用快速浏览的方式粗略地感知了文章内容, 下节课我们继续从词句段中领悟文章的内涵, 体悟作者的情感.【设计意图】注重快速浏览, 提升阅读速度的训练. 学生用列小标题的方式理清文章脉络后进行复述和概括, 再进行填空式小练习, 既培养了概括能力, 还夯实了根底.第2课时▍流程一:复习导入1.复习: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我们理清了文章顺序, 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谁能告诉老师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写了哪几个场面?〔学生交流, 教师相机板书:群众进场、举行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2.过渡:早上六点钟, 群众已经开始入场, 直至晚上九点半才走出会场,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们久久不肯离去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从字里行间去感受那份依依不舍吧!【设计意图】复习旧知, 导入新知, 在了解学情的根底上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流程二:用心读书, 感受文本内容, 领悟人物品质〔一〕自读自悟1.快速默读课文, 边读边标画:哪些语句表达了新中国成立时人们自豪、冲动的心情?2.学生自读标画关键词句, 教师巡视, 及时指导, 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做到心中有数.3.班内交流展示, 指名学生交流, 达成共识.〔二〕赏读品析, 升华情感1.聚焦第一句关键语句.早上六点钟起, 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 人们有的擎着红旗, 有的提着红灯. 进入会场后, 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工人队伍中, 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 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 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 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 到了正午, 天安门广场上已经成了人的海洋, 红旗翻动, 像海上的波浪.〔1〕自由读一读, 抓住关键的词句谈一谈自己的感受.〔2〕同桌相互交流, 小组内交流, 班内展示.预设:①从“早上六点钟起, 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 感受到群众很冲动, 早早便来到了天安门广场. ②从“工人队伍中, 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 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 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 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 感受到他们来自四面八方, 而且不辞辛苦, 非常快乐, 非常冲动. ③从“到了正午, 天安门广场上已经成了人的海洋, 红旗翻动, 像海上的波浪〞, 感受到人山人海, 整个天安门广场成了欢乐的海洋, 此处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了人们快乐、冲动的心情一浪高过一浪.〔3〕自由练习朗读, 读出人们冲动、无比喜悦的心情.〔4〕男女生比赛读, 看谁能读出当时冲动的场景.〔5〕过渡:来参加典礼的仅仅是群众吗?快速浏览课文, 寻找相关信息. 〔同桌相互交流〕预设:参加开国大典的, 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 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 有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 总数达三十万人. 观礼台上还有外宾.〔6〕设问:你从来自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来参加典礼, 感受到什么?〔学生交流〕预设:感受到这是一场盛典;非常隆重;盛况空前.〔7〕齐声朗读, 读出盛况空前的气势.〔8〕研读:“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 城楼檐下, 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 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 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你从这句中读懂了什么?预设:整个盛典非常庄重、威严.2.聚焦第二句关键语句.下午三点整, 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 跟群众见面了.〔1〕默读:哪个词语映入了你的眼帘?〔学生交流〕预设:排山倒海.〔2〕思考:这是怎样的一种气势?你又感受到什么?〔班内交流〕预设:推开高山, 翻倒大海. 形容力量强盛, 声势浩大.〔3〕说话:谁能用上这个成语试着说一句或一段话?〔4〕指导朗读:用你最响亮的声音, 最大的力气来读这个句子, 读出当时人们无比冲动、无比喜悦的心情. 〔全班学生齐声朗读, 连读三遍〕3.聚焦第三、四、五句关键语句.这庄严的宣告, 这雄伟的声音, 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 这雄伟的声音, 经过无线电播送, 传到长城内外, 传到大江南北, 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腾起来.起初是全场肃静, 只听见炮声和乐曲声, 只听见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 到后来, 每一声炮响后, 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 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1〕默读思考一:这是怎样的声音?用横线标出相关的语句.①学生自读自悟, 自由标画.②班内交流, 达成共识.预设:这声音指的是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③指导朗读:首先播放相关视频资料, 再播放相关录音资料. 模仿着毛泽东主席的声音来向全世界宣告.④自由练习, 班内展示, 评出最正确朗诵家.⑤拓展:如果你也生活在那个战火连天的年代, 当听到这样的声音的时候会怎么想呢?拿起笔写一写你的心声.过渡:你们的描述仿佛走进了群众的心里. 我们继续阅读吧.〔2〕默读思考二:用三角符号标画表达人们心情的词句.①学生自读自悟, 标画相关语句.②自由交流.预设:欢腾、雷鸣般的掌声、热烈的欢呼.③研读:联系上下文说一说, 每次心动都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产生的?预设:一是在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时;二是在礼炮响起来时;三是在听到毛泽东中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时.④拓展:联系查阅到的资料, 说一说对“五十四〞“二十八〞的理解.预设:五十八门礼炮代表我国五十四个民族〔我国现有五十六个民族, 五十四个是根据当时的统计数字说的〕;二十八响标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二十八年〔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建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正好经历了二十八年的历程〕.⑤指导朗读, 读出人们对毛泽东主席的爱戴之情, 读出人民当家做主人后的自由心声!4.聚焦第六、七句关键语句.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群众看见了, 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 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两个半钟头的检阅, 广场上不断地欢呼, 不断地鼓掌, 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 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 把手掌都拍麻了, 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冲动.〔1〕默读思考:群众在什么情况下欢呼的?你又读懂了什么?〔学生交流〕预设:群众看到步兵齐步行进, 炮兵排成一字形的横列前进, 战车师整整齐齐地前进, 骑兵师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 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时, 非常冲动. 阅兵队伍彰显了我国的强大实力, 为是中国人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2〕齐读, 读出心中的自豪与骄傲!5.聚焦第八句关键语句.他们擎着灯, 舞着火把, 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中央人民政府万岁! 〞他们一队一队按照次序走, 走过正对天安门的白石桥前, 就举起灯笼火把, 高声欢呼“毛主席万岁! 〞“毛主席万岁! 〞〔1〕放声朗读思考:“他们〞指的是谁?他们怀着怎样的感情来高呼?〔2〕学生自由交流.〔3〕创设情境:一起想象着当时的情景, 呼出群众的心声——对主席的敬仰之情, 对共产党使农奴翻身做主人的感谢之情!【设计意图】以读为主线, 先自读自悟, 在读中联系上下文深刻感悟, 最后升华情感, 读出心中的感受.▍流程三:合作探究、读写结合1.读读阅兵式的局部, 说说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个场面的.2.同桌相互交流, 小组内相互交流.3.班内共同讨论交流.预设:先写参加人员, 再具体描述海、陆、空三军的具体方针和表现, 最后写人们看后的表现. 整体上写整齐威武的情景, 是面;用某些细节去展现各个方阵的风采, 是点.4.延伸:快速浏览课文, 看看哪里也运用了这种写作手法. 〔学生交流〕预设:毛主席是开国大典的参与者之一, 就是一个点, 而三十万群众那么构成了开国大典的场面, 就是一个面. 作者既写了重点人物毛主席这个点, 也写了周围群众这个面, 这样突出重点, 兼顾全面, 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开国大典时人们冲动、自豪的心情.5.拓展:仿造点面结合的方法写一个小片段.温馨提示:拔河比赛、运动会等.6.练习背诵第7自然段, 自由抄写一遍, 看谁写的美观大方.【设计意图】找到读写结合点, 创设合作探讨的话题, 深刻领会到写法之后再迁移运用.▍流程四:指导书写生字1.出示几个要求会写的生字.政宾盏栏汇爆宣帜阅制坦距隆射观察每个字的字形、结构、部首. 说说哪个字最容易写错, 交流识字方法.2.重点指导:“阅〞是半包围结构的字;“盏〞字上边最后一笔是点. 区分:“爆〞和“瀑〞.温馨提示:“栏〞“汇〞“爆〞“帜〞“坦〞“距〞“隆〞几个字左窄右宽, 注意写匀称.3.每个生字在田格本上写三次, 注意写字姿势, 写完同桌互相检查纠错.4.实物投影学生的写字作品, 师生共同评价, 评选出十名“小小书法家〞.5.认为哪些字的笔画和间架结构还能写好, 再练两遍.6.给每个生字组两个词, 工整地记录在课本上.【设计意图】自主识字和重点指导相结合, 做到以点带面, 有的放矢.▍流程五:课堂总结, 布置作业1.把第7自然段背诵给家长听.2.找到文中的比喻句, 抄写一遍.【设计意图】课内与课外有效结合, 丰富学生的积累.教学反思《开国大典》一文按照事情开展的顺序, 介绍了典礼前、典礼过程、阅兵式、群众游行几个场面, 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 突出了重点, 突出了人们无比喜悦的冲动心情.教学本课做到了以下几点, 教学效果良好, 现总结如下.全文注重读书的训练, 以读促理解, 以读促感悟, 以读促口语表达. 学生在屡次有层次的读书实践活动中, 既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 还感悟了文本的内涵, 升华了情感, 凸显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每次读书都是带着问题去去读、去思考, 读思结合, 真正走进了文本, 和文中的情感共融, 情感体验真实深刻. 学生的积累与内化也很扎实, 真正地为表达做好了铺垫.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出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出塞》, 理解古诗的含义,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过程与方法:竭力营造诗意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品悟字词, 联系所学诗歌理解诗意,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以及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教学重难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读悟结合, 体味诗情.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温故知新1、师:同学们, 我们学过了边塞诗的名篇——王之涣的《凉州词》, 谁来背诵?我们一起背诵《凉州词》.〔出示该诗, 并配边塞图片〕谁来说一说学了这首诗后的体会吗?(边塞的的荒凉、孤独、寂寞〕师:是啊, 边塞, 长河落日、大漠孤烟、茫茫戈壁、荒凉孤寂.唐玄宗开元十五年, 公元727年, 一位年轻的诗人来到西域游历, 看到了边塞的风光, 见证了边塞的金戈铁马, 于是, 他挥笔写下被历代诗评家视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出塞》, 这位诗人就是27岁的王昌龄. 这节课, 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歌〔点击课件, 板书课题:出塞, 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歌, 理解诗意1、出示整首诗师:请大家翻开课本,自由朗读《出塞》这首诗. 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 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读得字正腔圆. 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诗歌读通顺.师:好,谁来读一读《出塞》. 请你, 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师:读的字正腔圆, 请坐. 〔读的真不错, 读出了节奏……〕师: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2、师:读古诗不但要读正确, 读出节奏, 而且要尽可能地读出诗的味道来. 谁再来读一读, 〔指名读, 师评价〕师:我们一起来读, 读出诗的味道. 〔生齐读〕3、师:同学们,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请闭上眼睛, 随着老师的朗读, 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配乐《凉州曲》朗读〕〔预设:明月, 边关, 师板书〕〔讲解:秦时明月汉时关, 互文的写法, 秦汉时期的明月照着秦汉时期的边关〕师:这是怎样的边关?〔荒凉, 冷清, 孤独, 寂寞〕4、师:夜深了, 一轮明月照耀着清冷荒凉的的边关, 提起这明月, 我们就会想起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描写明月的诗句, 请看:〔出示: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土. ——〔唐〕李白《静夜思》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土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泊船瓜洲》师:大诗人李白这样写明月——大诗人杜甫这样写明月——诗人白居易这样写明月——大政治家王安石这样写明月——大家一定能够发现, 诗人笔下的明月与什么联系在一起?〔思念家乡, 思念亲人〕5、师:是啊, 远离家乡和亲人, 守卫边关的将士们把思乡之苦, 怀人之情都寄托在了这一轮皎皎的明月上. 他们能回到日思夜想的故土吗?他们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吗?〔不能〕所以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 万里长征人未还. 〔生齐读〕师:从秦朝到汉朝再到唐朝, 经历了多少年?〔八百多年, 将近一千年〕Ppt出示秦朝——————汉朝——————唐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2年公元618年6、师:将近一千年过去了, 明月仍然是秦汉时的明月, 边关依旧是秦汉时的边关, 时光穿越千年, 不变的是什么?〔明月, 边关〕在遥远的边塞, 还有什么没变?〔引导说出, 还有战争没变〕。
五星红旗的象征意义:旗面的红色象征革命;旗上的五颗五角星及相互关系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星用黄色是为着在红底上显出光明,黄色较白色明亮美丽;四颗小五角星各有一尖正对着大星的中心点,表示围绕着一个中心而团结,在形式上也显得紧凑美观;<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诞生于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年代,1949年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象征着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为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中华民族的坚强斗志和不屈精神永远不会被磨灭。
《义勇军进行曲》原是聂耳于1935年,为“上海电通公司”拍摄的故事影片《风云儿女》所作的主题歌。
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将《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诞生于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年代,1949年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象征着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为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中华民族的坚强斗志和不屈精神永远不会被磨灭。
《义勇军进行曲》原是聂耳于1935年,为“上海电通公司”拍摄的故事影片《风云儿女》所作的主题歌。
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将《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内容为国旗、天安门、齿轮和麦稻穗,象征中国人民自“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
1950年6月18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
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大会规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
大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周恩来、陈毅等56人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开国大典开国大典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学目标:学习课文中的10个生字和10个新词;理清文章的脉络,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1、播放《》的电影片断。
2、启发谈话:这段电影中哪些镜头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3、教师简介当时的背景资料(也可以让学生畅谈):1949年10月 1日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是我们国家的生日。
在中国共产党,在伟大领袖毛泽东的领导下,我们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的压迫,全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人,过上了幸福自由的生活。
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这一天,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课文来了解当时的盛况。
二、初读课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给画线的字注音)城楼檐下汇集擎着红旗毛泽东电钮瞻仰。
检查时注意让学生说出字的读音、部首,再查几画、字义和组词,这个字哪处易写错。
以上诸项可做为本年级学习各课之前的预习作业,借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订正读音。
聂荣臻乐声直奔3、说说以下各词的意思::开,创建;典:典礼。
创建国家的重大典礼。
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如,开学典礼,开业典礼。
城防部队:守卫城市的军队。
观礼台:被邀请参观典礼的看台。
擎:举。
五更天:大约早晨四五点钟。
就位:到自己应到的位置上。
迎风招展:本课指的是红旗迎着风翻动。
汇集:会合,聚集。
排山倒海:排,推开。
把高山推开,把大海翻过来。
形容力量强、声势大。
肃立:恭敬,庄严地站着。
瞻仰:恭敬地看。
4、自由读课文。
5、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三、揭示课题,指导学生自学讨论。
1、齐读课题,说说题目的含义。
2、默读课文,布置思考题:投影出示思考题:(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的盛况的?(2)讨论课文讲了几部分内容?(3)找出不理解的句子划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