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国饮食文化历史
- 格式:pdf
- 大小:3.31 MB
- 文档页数:70
第一章中国饮食文化概论⏹饮食是人类生存和提高身体素质的首要的物质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前提。
人类早期,人与其它动物一样,饮与食只是它们的天然本能。
但当人类开始用火熟食、进入文明时代,尤其是用陶器开始真正烹饪的时候,人类饮食品成为自身智慧和技艺的创造,人类的饮食便与动物有了真正的区别,具有了文化属性。
⏹人类饮食的历史成为了人类适应自然、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以求得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历史,逐渐形成了人类的饮食文化。
老子论饮食:⏹治大国若烹小鲜。
⏹圣人为腹不为目。
⏹五味令人口爽,五色令人目盲。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孔子论饮食⏹“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食不餍精,脍不餍细。
”⏹“凡食,色恶者勿食,味恶者勿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
”⏹“唯酒无量,不及乱。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孙中山“中国近代文明事事皆落人后,唯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
”“中国烹调之妙,亦足表文明进化之深也”,中餐将成为“世界人类之师导”。
“悦目之画,悦耳之音,皆为美术,而悦口之味,何独不然?”⏹中国四大国粹:书画、京剧、中医药、中国烹饪。
⏹世界烹饪三大流派:法国、土耳其、中国⏹“吃中国的菜肴,住英国的房子,拿美国的工资,娶日本的老婆。
”吃的文化渗透到中国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吃”对我们的文化心理结构有深刻的影响,存在于我们的潜意识之中,这点从我们的日常语言和词汇构成都可以看出。
⏹见面发招呼“你吃饭了没有”⏹骂人“你个饭桶”“酒囊饭袋”“吃饱了撑的”⏹得意满足“吃香的喝辣的”⏹没意思“味同嚼蜡”⏹生活艰辛“酸甜苦辣”饮食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一是名词性“吃的和喝的东西”;一是动词性“吃东西和喝东西”。
⏹英语:food and drink吃的和喝的东西diet日常的膳食bite and sup吃东西和喝东西⏹烹饪⏹早期指用火熟食。
第一章饮食文化1. 中国饮食文化情调优雅,氛围艺术化,主要表现在美器、命名、佳境三个方面。
2. 关于五谷主要有两种说法,主流的是稻(俗称水稻、大米)、黍(俗称黄米)、稷(又称粟,俗称小米)、麦(俗称小麦)、菽(俗称大豆)。
3. 在古代,甑是底面有孔的深腹盆,是用来蒸饭的器皿。
4. 依据中国饮食文化区位类型的不同,将中华食文化圈划分为12 个小圈。
第二章菜系1. 中国菜系的形成过程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人们生活习惯、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和历史时期的不同,在饮食烹饪和菜肴品类方面,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
随着食生产的不断发展和食生活的逐渐丰富,由于金属炊具、尤其是铁质炊具较多地用于烹饪之后,菜的品种开始明显增多,菜的地方性也逐渐显现出来。
南北两大风味,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
《诗经》、《楚辞》、《山海经》等先秦诗文中对食物原料、食物品种及食风、食事的记述,已经表明了人们已开始注意到饮食的地域性差异。
汉至唐宋各期,曾出现了“胡食”、“素食”、“北食”、“南食”、“川味”等称呼。
因此,到唐宋时期已形成南食和北食两大风味派别。
宋代的时候,中国各地的饮食已经有了区别。
在当时,中国的口味主要有两种,北方人喜欢吃甜的,南方人喜欢吃咸的。
南宋时候,北方人大量南迁。
逐渐地,北方的饮食文化影响了南方。
在南方地区形成了自己的派系。
到了明代末期,中国饮食分为京式、苏式和广式。
京式偏咸,苏式、广式偏甜。
到清末初期,鲁菜、苏(淮皖)菜、粤菜、川菜已成为我国最具影响的地方菜。
民国开始,中国各地的文化有了相当大的发展。
苏式菜系分为苏菜、浙菜和徽菜。
广式菜系分为粤菜、闽菜,川式菜系分为川菜和湘菜。
因为川、鲁、苏、粤四大菜系形成历史较早,后来,浙、闽、湘、徽等地方2. 八大菜系中,苏菜和浙菜同为“南食”的两大台柱。
3. 佛跳墙是闽菜的特色菜。
4. 我国第一位典籍留名的职业厨师彭铿,又名彭祖。
彭祖制作野鸡羹供帝尧食用,其故乡被封为大彭国,亦即今天的徐州。
中国饮食文化(对外汉语教学教案)第一章:中国饮食文化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掌握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性和特点。
1.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饮食文化的定义和起源。
阐述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分析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性和特点。
1.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引发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兴趣和思考。
讲解和展示:通过PPT或实物展示介绍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性和特点,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经验。
总结和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中国饮食文化的主要特点和意义。
第二章:中国饮食的四大特点2.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饮食的四大特点。
掌握中国饮食的特点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2.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饮食的四大特点:色、香、味、形。
解释每个特点的含义和文化内涵。
2.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引导学生对中国饮食的特点产生兴趣。
讲解和展示:通过PPT或实物展示介绍中国饮食的四大特点。
实例分析:通过具体的中国菜肴为例,分析其色、香、味、形的特点。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中国饮食的特点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经验。
总结和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中国饮食的四大特点及其意义。
第三章: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3.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的特点和意义。
掌握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的相关知识和实例。
3.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讲解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的意义和作用。
举例介绍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中的具体菜肴和习俗。
3.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引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的兴趣和思考。
讲解和展示:通过PPT或实物展示介绍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实例分析:通过具体的传统节日为例,介绍其饮食文化和相关菜肴。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的意义和作用,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经验。
总结和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中国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的主要特点和意义。
《中国饮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1.课程性质《中国饮食文化》是一门重要的课程。
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食品、旅游等专业的本科生对中国饮食文化学科知识的系统足够了解,对中国饮食思想、现象等问题的理解及分析能力,是学科理论方法的必要掌握,是学生知识积累、方法训练的必备,大有助于学生素质能力的提高。
本课程性质与民众和社会饮食生活有密切关系,富于实践性,可以参阅资料较多,可以进行讨论式教学。
2.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饮食文化的概念,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研究的现状;了解环境与文化的多元性、饮食文化的发展阶段和食物变迁的原因;了解中国饮食文化区域性;掌握中国饮食民俗、中国饮食礼仪、中国茶饮文化和中国酒文化中的基本情况,了解中国饮食文化交流的历史和现状,以及饮食文化交流的障碍和途径。
3.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1、教学内容与要求:了解中国饮食文化概述;中国饮食文化的传统特色;中国饮食文化的交流与发展2、教学重点和难点:中国饮食文化概述;中国饮食文化的传统特色;中国饮食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第二章中国饮食文化史略1、教学内容与要求:了解中国饮食的萌芽时期;中国饮食的形成时期;中国饮食的发展时期;中国饮食的高度发展时期;中国饮食的创新开拓时期2、教学重点和难点:了解中国饮食的萌芽时期;中国饮食的形成时期;中国饮食的发展时期;中国饮食的高度发展时期;中国饮食的创新开拓时期第三章中国饮食原料文化1、教学内容与要求:了解我国早期的食物原料;主食的演变与杂粮的引进;中国蔬菜的生长与引进;食物原料的培植与发展2、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国早期的食物原料;主食的演变与杂粮的引进;中国蔬菜的生长与引进;食物原料的培植与发展第四章中国菜点烹制文化1、教学内容与要求:了解中国传统烹饪技术特色;中国菜点工艺经典技法;中国调味技艺基础理论2、教学重点和难点:中国传统烹饪技术特色;中国菜点工艺经典技法;中国调味技艺基础理论第五章中国饮食层面文化1、教学内容与要求:了解平民饮食文化;富家饮食文化;官府饮食文化;宫廷饮食文化2、教学重点和难点:平民饮食文化;富家饮食文化;官府饮食文化;宫廷饮食文化第六章中国地域饮食文化1、教学内容与要求: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性;北方饮食文化;南方饮食文化2、教学重点和难点: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性;北方饮食文化;南方饮食文化第七章中国民族饮食文化1、教学内容与要求:了解华北、东北少数民族食俗;西北少数民族食俗;西南少数民族食俗;中南、东南少数民族食俗2、教学重点和难点:华北、东北少数民族食俗;西北少数民族食俗;西南少数民族食俗;中南、东南少数民族食俗第八章中国饮食民俗文化1、教学内容与要求:了解中国日常食俗;岁时节日食俗;人生礼仪食俗;宗教饮食风俗2、教学重点和难点:中国日常食俗;岁时节日食俗;人生礼仪食俗;宗教饮食风俗第九章中国筵宴文化1、教学内容与要求:了解中国筵宴的历史发展;中国历史上的筵宴名品;中国筵宴艺术与技术2、教学重点和难点:中国筵宴的历史发展;中国历史上的筵宴名品;中国筵宴艺术与技术第十章中国饮食器具文化1、教学内容与要求:了解饮食器具的历史发展;中国的饮食器具;美器与美食的搭配2、教学重点和难点:饮食器具的历史发展;中国的饮食器具;美器与美食的搭配第十一章中国茶文化1、教学内容与要求:了解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发展;中国茶具与茶艺;中国名茶;茶与文学艺术2、教学重点和难点: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发展;中国茶具与茶艺;中国名茶;茶与文学艺术第十二章中国酒文化1、教学内容与要求:了解中国酒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中国酒具与酒礼;中国名酒;酒与文学艺术2、教学重点和难点:中国酒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中国酒具与酒礼;中国名酒;酒与文学艺术4.教学实施建议(1)每位主讲教师每次上课必须有教案,并认真备课。
第一章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1.中国饮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2.中国饮食文化的特征与研究内容。
典故导入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继伏羲氏之后,神农氏是又一个对中华民族颇多贡献的传说人物。
因为他发明了农耕技术而号“神农氏”。
那时候,因为动物或凶猛或灵活,难以捕捉,导致食物缺乏,饥肠辘辘的人们将进食的目标放到了容易采摘的植物身上。
殊不知,以植物为食物的风险并不比动物小。
那时的人们经常因乱吃东西而生病,甚至丧命。
神农为此决心尝遍百草,能吃的放在身体左边的袋子里,介绍给别人吃;不好吃的就放在身体右边的袋子里,作药用;不能吃的就提醒人们注意别吃。
【想一想】原始人类的食物来源不外乎是动物和植物。
请想一想以动物或植物为食,各存在什么样的风险?第一节 饮食的起源一、食物的来源人类早期的历史,是一部以开发食物资源为主要内容的历史。
人类的食物来源有哪些呢?人类食物的早期来源不外乎是动物和植物。
古人类是一群群、一代代饥饿的猎民。
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人类要与形体和力量上远远超出自己许多倍的各种动物搏斗,庞大的犀牛、凶猛的剑齿虎、残暴的鬣狗,都曾经是人类的腹中之物。
其他温顺柔弱的禽兽,还有江河湖沼的游鱼虾蚌,就更是逃脱不了这些原始的猎人和渔人的搜寻了。
除动物之外,古人类更可靠的食物来源是什么呢?是植物,是长在枝头、结在学习目标第一章中国饮食文化概论2中国饮食文化(第2版)藤蔓、埋在土中的各类果实和野蔬。
在连这些果蔬一时也寻觅不到的时候,人类不由自主地把注意力转向植物的茎秆花叶,选择品尝那些适合自己胃口的东西。
植物作为食物的危险性比动物小吗?不,植物作为食物的危险性比动物更大。
人们不知通过多少代的尝试,也不知付出了多少生命的代价,才筛选出一批批可食用的植物及其果实。
二、饮食方式的改变纵观人类的饮食历史,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生食时代,二是火食时代。
人类最初的饮食方式,自然同一般动物并无多大区别,还不知烹饪为何物,获得食物时,生吞活剥而已,古人谓之“茹毛饮血”。
第一章饮食文化前言: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是与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相和谐统一的,具体体现在从宫廷到民间从内地到边疆,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食风的盛、雅、艺、精、奇等方面;即“吃”的繁荣、“吃”的艺术“吃”的典雅、“吃”的效益、“吃”的奇异……我们每天离不开吃吃喝喝。
人的一生就是“饮之食之,教之诲之”。
饮食其实涉及到两个概念:饮和食。
一个是喝的问题,一个是吃的问题。
“饮”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饮,啜也。
”把水喝到肚子里就叫饮。
“饮”字有两个读音:一个是三声,一个是四声,三声是自己喝的意思,四声是给别人喝的意思。
“饮”其实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水,一个是酒。
•中国传统文化里有:“食、•色,性也”的说法。
食和色是人•的天性。
•何为“食”?•“食”就是指我们吃饭。
•《说文解字》中对“食”字的解释为:“食,亼米也”。
“亼”是聚集的意思。
“亼米也”,的意思是集众米而成食。
1、中华饮食文化:中国的饮食,在世界上是享有盛誉的,华侨和华裔外籍人在海外谋生,经营最为普遍的产业就是餐饮业.有华人处就有中国餐馆。
孙中山先生在其《建国方略》一书中说:“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各国所不及。
”中国餐馆能遍布世界各地不是一个孤立和偶然的现象,其中的原因与中国饮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中国饮食文化,实际上是指中国人的饮食生活方式。
而要谈中国饮食文化就必须涉及到中国文化。
2、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的地理环境是位于亚洲大陆的东南部,西北面是茫茫的沙漠、草原和戈壁,东南则是茫茫的大海。
中国文化的主要温床黄河流域的土地虽然较肥沃,但是其它环境较恶劣,多风少雨,生存的条件不好。
文明产生以后,当时的文化就以比较强烈的现实主义的思潮表现出来,伦理道德的色彩十分浓厚。
因此这个社会需要谦让需要少欲。
中国文化的生存土壤,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干旱,逐渐变得不得于农业的生产,由于土壤及其它因素等十分不利于农业生产,现实的苦难产生不了文化的浪漫,因而中国文明以其强烈的道德和禁欲特征贯穿始终中国文化还具有另外的两大特征:其一绝对地追求适用,杜绝一切不实用的东西。
第一章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沿革第一节中国饮食文化的特征一、食品文化的特征(一)生存性人类的饮食行为,既是一种经济生存方式,又是一种文化文明的表现,对此,孙中山先生有非常精当的见解。
中国饮食文化有着数千年的历史,熏陶了勤劳的华夏民族。
(二)传承性从等差特色延展至标准规范;食俗中传承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三)民族性当前世界各国饮食文化有着广泛的融合交流,但是各民族的饮食文化仍然是独具特色: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从茶文化中引见食品文化的民族性,从食品包装设计文化体现着民族性。
(四)审美性从诗文欣赏延展至文化交流;各民族审美情趣的差异。
二、中国食品文化的特征(一)传统养生保健由民间代代流传下来的古方配伍所成,为“药膳”;以食品科技企业研发出来的功能性食品,具有防治疾病、恢复健康等功效。
(二)礼、情、精、美礼,是指饮食活动的礼仪性;情,是指对中华饮食文化社会心理功能的概括;精,是指对中华饮食文化内在品质的概括;美,体现了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
礼、情、精、美分别从不同角度概括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基本内涵。
(三)食疗食疗是食物疗法的简称,又称食治,即利用食物来影响人体各方面的功能,使其获得健康或治疾防病的一种方法。
在我国,食疗具有悠久的历史,种类繁多,“药疗不如食疗”的观念深入人心。
三、中国食品情趣——汤、茶、酒、粥、器皿文化(一)汤文化“唱戏的腔,厨师的汤”说明汤在饮食中的重要性。
在我国,汤文化渊源流长。
(二)茶文化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道表现精神。
中国茶道表现形式有两种,即煎茶和斗茶。
茶的文化体系主要有:茶历史、茶社会学、茶美学等。
(三)酒文化在文学艺术的王国中,酒神精神无所不在,对文学艺术家的创造产生巨大深远的影响。
因饮酒而获得的艺术自由状态,是古老中国艺术家解脱束缚获得艺术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四)粥文化在我国,最早见于粥的记载,传说黄帝煮谷为粥。
在4000年前主要为食用,在2500年前开始作为药用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