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性血管炎
- 格式:ppt
- 大小:251.50 KB
- 文档页数:4
血管炎的治疗方法血管炎是一种炎症性疾病,通常会引起血管壁的损害和炎症反应。
这种疾病会影响到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的血管,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带来很大困扰。
因此,对于血管炎的治疗方法,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帮助患者缓解症状,减轻疼痛,控制炎症,维护器官功能。
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一下血管炎的治疗方法。
首先,药物治疗是治疗血管炎的重要手段。
在治疗炎症性疾病时,激素类药物往往是首选。
糖皮质激素可以有效地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疼痛和肿胀。
此外,免疫抑制剂也是常用的药物治疗方法,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减少自身免疫反应对血管的损害。
对于一些特定类型的血管炎,如巨细胞动脉炎和结节性多动脉炎,使用生物制剂也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其次,对于血管炎患者来说,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
保持适当的运动量,避免过度疲劳,保持情绪稳定,都可以有助于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感。
此外,合理的饮食结构也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症状,增强免疫力。
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坚果和鱼类,有助于改善身体的抵抗力,减少炎症反应。
除了药物治疗和生活习惯调整外,一些物理疗法和手术治疗也可以帮助血管炎患者缓解症状。
物理疗法包括理疗、针灸、推拿等,可以帮助患者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疼痛感。
对于一些血管炎引起的严重损害,如动脉瘤、血管狭窄等,手术治疗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手术修复受损的血管,可以有效地恢复器官的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之,血管炎是一种复杂的疾病,治疗方法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严重程度。
在治疗血管炎时,我们需要采取药物治疗、调整生活习惯、采用物理疗法和手术治疗等多种手段,综合治疗,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希望本文所介绍的治疗方法对于血管炎患者有所帮助,让他们能够早日康复,重拾健康。
长期管理荨麻疹患者,疾病评估要随行
欧洲皮肤病学论坛(EDF)以及世界过敏组
织(WAO)共同制定的《2018荨麻疹的定
义,分类,诊断和管理》国际指南保持一
致,首先根据病程是否大于6周,划分为急
性和慢性,然后再根据诱因的不同分为自
发性和诱导性。
而针对慢性可诱导性的荨
麻疹,又可以进一步根据诱因细分为物理
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研究鉴别荨麻疹的具体特征,提出更为科学分类分型,以利于精准的治疗和判断预后。
以风团和血管性水肿为皮损表现的疾病,虽然以荨麻疹最常见,但和一些疾病鉴别也很有必要。
比如荨麻疹性血管炎,两者典型症状表现还是有明显差异的。
荨麻疹是一过性的风团,荨麻疹性血管炎是可以表现为风团的血管炎。
虽然风团持续时间是否超过24小时是初筛的标准,但这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完全准确的标准,因为部分荨麻疹的风团持续时间可以超过24小时。
如果将风团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
流式细胞仪检测CD11b在荨麻疹性血管炎活动期和缓解期中的表达陶小华;关杨;洪福昌;莫衍石;陈美才【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期荨麻疹性血管炎(UV)细胞表面粘附分子CD11b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2例UV患者活动期与缓解期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粘附分子CD11b表达的变化,并与12例健康人进行比较.结果:UV活动期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11b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UV缓解期和健康人对照组(P<0.01);UV缓解期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11b的表达与健康人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11b作为白细胞激活的表面标记物,与UV发生密切相关,其表达水平可反映UV患者病情的发展趋势.【期刊名称】《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年(卷),期】2010(017)003【总页数】3页(P190-192)【关键词】荨麻疹性血管炎;中性粒细胞;CD11b【作者】陶小华;关杨;洪福昌;莫衍石;陈美才【作者单位】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皮肤性病科,广东,深圳,518020;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皮肤性病科,广东,深圳,518020;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皮肤性病科,广东,深圳,518020;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皮肤性病科,广东,深圳,518020;广州金域医学检验中心,广东,广州,5103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58.24荨麻疹性血管炎(Urticarial vasculitis,UV)是一种少见病,其临床特征为荨麻疹,组织学特征为白细胞碎裂性小静脉炎[1]。
Ⅲ型变态反应引起的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血管内皮损伤是 UV的主要机理。
UV特征性的组织学变化包括:内皮细胞肿胀,小静脉周围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浸润,红细胞外渗,血管壁和管周有白细胞的核碎裂纤维素样物质沉积,后二个特点最为重要,是血管损伤的直接征象[2]。
目前,对 UV确切的发病机理还不完全清楚,但已有研究发现氧化应激、中性粒细胞激活在 UV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荨麻疹血管炎需要活检么荨麻疹血管炎(urticarial vasculitis)是一种罕见的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表现为皮肤炎症反应和血管炎症反应。
临床表现以不规则,比一般荨麻疹明显的界限,固定时间内在同一部位出现的大小不一的斑块,呈现持久性改变,甚至结节、水泡等。
该病可影响皮肤、关节、肌肉、神经、肾脏、肺等多种器官组织,对患者的生活影响非常大,因此对其的治疗和管理非常重要。
一、需要活检吗?荨麻疹血管炎和一般荨麻疹在临床表现上很相似,但是荨麻疹血管炎涉及到了小型血管内皮细胞的炎症反应,明显的局部性肿胀和发红会是伴随的症状。
因此,在需要排除其他疾病的情况下,如过敏、感染等,通过活检来确定是否确诊是非常必要的。
然而,活检也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因为荨麻疹血管炎的病变往往比较散在,可能活检取样部位未能覆盖到病变区域,因此,如果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已经能够达到诊断标准,那么活检不是必需的。
二、治疗方法1. 对症治疗治疗荨麻疹血管炎的第一步是控制症状,包括使用抗过敏药物、温度调节等,以减轻皮肤瘙痒和疼痛,缓解病情发展。
2. 免疫调节治疗荨麻疹血管炎病因复杂,与身体免疫系统的异常有关。
在治疗过程中,免疫调节药物可以有效地控制免疫反应,减轻炎症反应,达到治疗目的。
根据不同的患者情况,选择适当的内分泌药物和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
3. 皮肤局部药物治疗局部药物治疗可以缓解症状,减轻皮肤瘙痒和疼痛。
例如,皮质激素药膏、热海藻素等局部药物可以有效的减轻皮肤炎症反应,缓解皮肤不适感。
三、注意事项对于荨麻疹血管炎患者的治疗和管理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加强自我保护,避免过度用力或剧烈运动。
2. 避免艳阳下暴晒,并且要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3. 避免直接接触刺激环境,如动物毛发和花粉等。
4. 禁止食用过敏原和容易诱发荨麻疹的食物,如海产品、辣椒等。
5. 药物治疗时要注意用药剂量和次数的控制,不要随意停药。
6. 定期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荨麻疹性血管炎
【概述】
荨麻疹性血管炎(Urticarial vasculitis)1973年MCDuffie 首先报告,其特点是皮疹为风团,持续时间长,伴低补体血症。
炎性介质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因此出现血管炎变化,显示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的表现。
其病因不明,有报告由于碘过敏,反复寒冷刺激,以及病毒、细菌、寄生虫等过敏原引起的超敏性血管炎。
【诊断】
风团持续24小时以上伴有低补体血症,组织学上有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的表现即可诊断,可与红斑狼疮及慢性荨麻疹相鉴别。
【治疗措施】
抗组织胺药治疗无效,可首选皮质类固醇激素,防止肾脏损害,亦可用氨苯砜治疗。
中药可用加减四妙勇安汤等治疗。
【病理改变】
主要表现真皮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血管周围有较多的中性白细胞,可见核尘及红细胞外溢,血管壁有纤维蛋白样变性。
直接荧光检查显示血管壁及周围有Ig及补体沉着。
【临床表现】
中年妇女多见,可伴有不规则发热,继而皮肤出现风团皮疹,持续时间可达24~72小时,甚至几天不消失,风团上可有水疱及浸润。
但无坏死,消退后遗留色素斑或脱屑,自觉痒感。
可伴有四肢关节疼痛及肿胀、淋巴结肿大、腹部不适,晚期可出现肾脏损害。
血管炎性荨麻疹常是皮肌炎、变应性血管炎、SLE等的早期症状,故应密切观察病程变化。
【辅助检查】
周围白细胞正常或增加,中性白细胞比例增加,血沉快,C4明显降低。
荨麻疹血管炎病理诊断标准【摘要】荨麻疹血管炎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红斑、水肿等临床症状。
病理特点包括血管壁的炎症及肾小球病变。
诊断标准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如ANA、抗dsDNA 等。
影像学表现可辅助诊断,如肾脏超声及CT检查。
诊断策略应综合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时确定诊断。
治疗方法包括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预后评估应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及合并症来确定,及早干预可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荨麻疹血管炎,病理诊断标准,临床表现,病理特点,诊断标准,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诊断策略,治疗方法,预后评估1. 引言1.1 概述荨麻疹血管炎是一种以皮肤荨麻疹和血管炎症状为特征的疾病。
它通常表现为皮肤上出现瘙痒、红肿、丘疹和水肿,有时还伴随着疼痛或灼热感。
荨麻疹的病因及具体机制尚不明确,但一般认为其发病与过敏反应、内分泌失调、感染及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
荨麻疹血管炎的临床表现各异,有的患者表现为急性发作,症状明显且持续时间短暂;而有的患者则表现为慢性持续性荨麻疹,症状轻微但持续时间较长。
在诊断荨麻疹血管炎时,医生通常会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史、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表现等多方面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及早确诊并给予合适治疗对于荨麻疹血管炎的治疗和预后非常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介绍荨麻疹血管炎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诊断标准、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表现,并讨论诊断策略、治疗方法和预后评估等问题,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认识和处理这一疾病。
2. 正文2.1 临床表现荨麻疹血管炎是一种少见的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化,症状轻重不一。
一般而言,患者首发症状为皮肤出现具有典型的荨麻疹样皮疹,呈现为斑丘疹、丘疹、水肿等,常伴有搔抓感或疼痛。
病变部位多在四肢、躯干及面部,也可见于黏膜和颈部。
除皮肤症状外,部分患者还可出现全身症状,如头痛、发热、乏力、食欲减退等。
有些患者可能出现胃肠道症状,如腹痛、腹泻等。
系统性⾎管炎最新分类盘点系统性⾎管炎⼀般指以⾎管壁炎症与坏死为主要病理特征的⼀组炎性⾃⾝免疫性疾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管炎可引起⾎流减少或⾎管阻塞,导致组织缺⾎、坏死,⾎管本⾝也可因炎症受损,导致永久性狭窄、形成动脉瘤或者破裂。
1分类⼏⼗年来,⾎管炎的分类是⼀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199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提出的⾎管炎分类标准可以帮助诊断,但是缺乏⾜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1994 年的Chapel Hill 共识会议(CHCC)提出了⾎管炎的疾病定义,但是并未体现疾病的组织病理学特点。
欧洲药品管理局(EMA)对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管炎以及结节性多动脉炎进⾏分类,以进⾏流⾏病学研究,但也有其局限性。
随着对疾病发病机制的认识,系统性⾎管炎的命名及定义在持续更新。
2012年CHCC根据主要受累⾎管的⼤⼩对⾎管炎进⾏了命名和分类,⽬前应⽤最为⼴泛(表1)。
根据病变⾎管的⼤⼩,系统性⾎管炎⼤致可分为⼤⾎管炎(LVV)、中⾎管炎(MVV)和⼩⾎管炎(SVV),但是有些疾病累及的⾎管⼤⼩可能会有重叠,另外,有的系统性⾎管炎累及⾎管⼤⼩可变。
在定义⾎管⼤⼩时,“⼤⾎管”是指主动脉及其主要分⽀,“中⾎管”是指主要的内脏动静脉及其初始分⽀,“⼩⾎管”是指⼩动脉、⽑细⾎管及⼩静脉。
1.1 ⼤⾎管炎1.1.1 ⼤动脉炎(TAK)⼤动脉炎指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级分⽀的慢性⾁芽肿性动脉炎。
通常在50岁之前发病,⼥性多见。
炎症和损伤往往局限于受累⾎管的⼀部分,但是也可出现⼴泛受累,例如全主动脉炎(pan-aortitis)。
1.1.2 巨细胞动脉炎(GCA)⼜称为颞动脉炎,常为⾁芽肿性动脉炎。
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包括颈动脉分⽀,尤其是颞动脉。
通常在50岁之后发病,其中70~90岁个体的发病率显著增加,常伴发风湿性多肌痛。
还有其他类型的⼤⾎管炎,有的尚⽆特定名称,如特发性孤⽴性主动脉炎;有的是其他类型⾎管炎或全⾝炎症性疾病的⼀部分,如科根综合征或复发性多软⾻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