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性质、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设计 梅林中学 杨名桂(1)
- 格式:docx
- 大小:331.34 KB
- 文档页数:3
《海水的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加深学生对海水性质及运动的认识,通过实践活动掌握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与空间认知能力。
二、作业内容本课时作业以探索“海水的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为核心内容,具体包括以下方面:1. 理论学习:学生需通过阅读教材、观看教学视频等形式,掌握海水的温度、盐度、密度等基本性质及其对海洋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如海流对渔业资源分布的影响、海浪对沿海城市的影响等,分析海水的运动对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3. 实践活动:学生需分组进行实地考察或模拟实验,如利用沙盘模拟海流运动,探究不同海流对沿海地区气候、环境的影响等。
4. 反思总结:学生需结合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撰写一份关于海水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影响的总结报告,分析自身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
三、作业要求1. 理论学习:学生需认真阅读教材内容,观看教学视频并做好笔记,确保掌握相关知识点。
2. 案例分析:学生需收集相关资料,进行深入分析,并形成自己的见解。
案例分析需结合实际,具有现实意义。
3. 实践活动:学生需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认真记录实验过程与结果,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4. 反思总结:总结报告需条理清晰,观点明确,结合自身学习过程与收获进行反思。
同时,报告中应包含对未来学习与探索的展望。
四、作业评价教师将根据学生的理论学习、案例分析、实践活动及反思总结四个方面进行评价。
评价标准包括知识掌握程度、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及总结报告的质量等。
评价结果将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与反馈。
针对学生在作业中表现出的优点与不足,教师将给予相应的鼓励与建议。
同时,教师还将就学生在作业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与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通过以上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多维度、多层次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全面掌握海水的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海水性质、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设计梅林中学杨名桂【课程呈现】应用图表等材料,说明海水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内容分析】该内容属于<<地理1>>模块里自然地理要素中的水体部分,在学业质量标准水平中要求为水平1和水平2,教学内容较选择性必修一的相关内容简单,学业质量标准水平层次较低。
要求如下:1.运用图表资料,描述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2.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性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 结合图表等资料,了解海水运动形式,说明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具有好奇心强、表现欲等特点,具备上网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等能力。
对海洋有初步的认识,但是在海洋与人类活动之间的联系方面思考不多,应用图表等资料对海洋与人类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的能力和习惯有待加强。
【整体构思】该内容作为经典的自然地理内容,在新、旧课程中都属于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范畴。
与旧课程相比,新课程赋予它作为基本地理过程在地理方法、地理思维上无可替代的价值,因此教学中应凸现这一因素,使之成为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载体。
本节的特点是比较抽象,为此,教学中应注意:使用多媒体,加强直观性;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合作探究。
【教学目标】1.通过海水热量的收支情况,归纳海水温度的时空分布规律,结合世界海洋水温分布图,说明影响海水温度的主要因素。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2.理解盐度的概念和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图表资料分析海水盐度在全球或局部海域的分布特点。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3.知道海浪、潮汐、洋流的概念,通过图表等资料说明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4. 通过学习认识人类与海洋是一个整体,学会辩证看待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教学重点】海水运动中洋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海水盐度的影响因素【教学方法】问题教学、讨论法【教学过程】投影“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图”、“海水温度随深度变化的曲线图”,展示问题,引导学生回答,点拨并总结海水温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第一课时海水的性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海水的性质1.判断正误。
(1)表层海水平均盐度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
(×)(2)北半球海水等温线分布不规则,而南半球海水等温线近似平行于纬线。
(√)2.下列四个地区中,海水密度最小的是( )A.赤道表层海域B.北极深海C.赤道深海D.副热带浅海答案 A解析海水密度水平方向上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增大;垂直方向上随深度增加而增大,所以赤道表层海水盐度最小。
3.距离亚马孙河河口附近在160千米范围内几乎全是淡水,号称“淡水海”。
简答其形成原因。
提示亚马孙河位于赤道附近,流域面积极为广阔,为世界上径流量最大的河流,丰富的河流淡水在入海口附近积累,盐度很低,所以该海域几乎全是淡水。
二、海水的性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1.海水盐度与制盐利用海水制盐,是与人们生活联系最密切的生产活动之一;中国主要盐场有天津□01长芦盐场、□02台湾布袋盐场、海南莺歌海盐场等。
2.海水淡化解决水资源不足问题03淡化已成为一些沿海国家和地区解决淡水短缺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海水□1.判断正误。
(1)台风只能给沿海地区带来灾难。
(×)(2)进行海水淡化的国家只有发达国家。
(×)2.下列地区发展海水淡化价值较大的是( )A.英国西海岸B.阿拉伯沿海地带C.我国青海盐化工业D.巴西亚马孙河沿岸答案 B解析阿拉伯地区气候干旱,石油工业对水资源需求量大,海水淡化作用突出。
3.海水的温度变化与异常天气现象海水温度的时空变化,对气象、航海、捕捞业等有深刻的影响。
热带洋面生成的□04台风给沿海地区带来暴雨,引发洪水,也带来丰沛的□05降水。
4.海水密度变化与潜艇航行海水密度变化对于航行于海中,特别是深海中的探测船和□06潜艇有直接的影响,对设在海底的□07通信电缆也有重要的影响。
3.低纬度沿海地区,人口分布较为密集。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未来海水温度再升高,对人类更有利,对吗?提示不对。
因为人类已经适应当前各地海水温度及气候,若局地海水温度异常,可能引起台风、厄尔尼诺、拉尼娜等诸多异常天气现象。
《海水的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加深学生对海水的性质与运动相关概念的理解。
2. 提高学生运用海水的性质与运动知识分析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并增强团队合作能力。
二、作业内容1. 海水基本性质的调查与了解学生们需要调研本地沿海海域的水文地理情况,包括但不限于海水的盐度、温度、密度以及水深等信息。
通过互联网搜索或实地调查的方式获取信息,并撰写调研报告。
2. 海水性质对当地环境影响的讨论学生需要结合所学知识,讨论海水的盐度、温度等性质对当地气候、渔业资源以及海滨生态的影响,并以小组形式进行口头或书面汇报。
3. 海水运动案例分析选取具体的海水运动案例(如洋流、潮汐等),分析其对当地航海、渔业及环境保护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并以案例报告的形式呈现。
4. 绘制图示辅助理解学生需绘制简单的图示或图表,展示海水运动的基本过程和特点,增强对海水运动知识的理解。
三、作业要求作业内容要求:所有作业内容必须围绕海水的性质和运动进行,要体现真实性和具体性。
调研报告应包括详细的数据分析和实地考察内容,避免简单复制粘贴。
案例分析应结合具体实例,分析过程和结果要清晰明了。
图示绘制要简洁明了,能够准确反映海水运动的特点和过程。
提交要求:所有作业需在规定时间内提交,并按照教师指定的格式和方式进行提交(如电子邮件、在线平台等)。
报告需包含明确的标题、引言、正文分析和结论部分。
小组讨论的成果需明确每个成员的贡献,并由组长汇总提交。
四、作业评价教师将根据作业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以及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进行评价。
评价将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定。
教师将给予优秀作业以表扬和鼓励,并分享给全班同学作为学习参考。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指出优点和不足,并提供改进建议。
通过课堂讲解或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和交流,提高学习效果。
《海水的性质和运动》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节课的学习主题为“海水的性质和运动”。
本单元的课程内容以了解海水的性质与海水的运动特征为基本目的,探究了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与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
学生需要从水圈的整体出发,学习掌握海水的基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理解海水运动规律及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了解海水的温度、盐度、密度等基本物理性质及其相互关系,理解海水的垂直分层现象;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海水运动现象,理解风海流、潮汐等海水运动的基本原理;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海洋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增强对海洋资源利用的责任感。
三、评价任务1. 课堂互动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海水性质和运动的理解程度;2. 作业评价:布置相关习题,检测学生对海水的温度、盐度、密度等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 项目实践评价:设计一项与海水的物理性质和运动特征相关的实践项目,让学生根据项目结果自我评价及互评。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海洋景观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海洋的兴趣,并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2. 海水性质学习:首先介绍海水的温度、盐度、密度的概念及测量方法,再分析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海水垂直分层的影响。
在此过程中,可以运用图表和实验结果进行说明。
3. 海水运动原理探究:通过动画或视频展示风海流的形成过程,解释潮汐的成因及影响因素。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海水运动对海岸线形态、海洋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4.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海水运动案例(如暖流与寒流交汇形成的渔场),让学生分析其形成原因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加深学生对海水性质和运动的理解。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通过课堂小测验,检测学生对海水性质和运动知识的掌握情况;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如填空题、选择题及简答题等,要求学生完成并提交作业;3. 阅读材料:提供关于海洋环境与人类关系的阅读材料,鼓励学生阅读并思考。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海水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2017年4月20日,一座巨型冰山搁浅于纽芬兰岛东南部小镇费里兰,小镇突然成了拥挤的旅游景点。
图19为“搁浅冰山照片”,图20为“北大西洋中高纬度洋面年平均水温图”。
回答下列问题。
(2)现在每年约有4万座中型和大型的冰山从格陵兰岛的北极冰川脱落,被大西洋的拉布拉多洋流带走,南下漂流至加拿大的纽芬兰岛附近”,这为将北极冰制作成为可饮用水提供了可能。
加拿大北极冰川水厂(berg Water )便设立这里。
工作人员需要从海里取回冰块,经融化、过滤后制成真正的北极冰川水(berg Water )。
古老的原始环境隔绝了外界一切杂质和污染,分裂的冰山在漂流过程中外层又不断被海水冲刷和融化,因此,保留了她那最为原始、也最为纯净的水的口感。
材料二:宁波—舟山港是义乌市对外贸易的便捷出海口。
(2)从宁波—舟山港出口到亚丁湾的商品,海运公司更愿意选择冬季运输。
为什么?材料三: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
当暖湿空气经过寒冷的下垫面时,就易形成雾。
纳米比亚西部沿海的纳米布沙漠,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干燥的沙漠之一,其海岸地区常常形成浓厚的难以散去的海雾,但却无法形成降水。
材料五:雾姥甲虫生活在降水非常稀少的纳米布沙漠里,当海岸雾霭被风吹入内陆时,甲虫爬去到沙丘的顶部,将身体转向风的方向并低下头,倒立在沙漠里,好让雾气凝结成小水珠顺着背部和前腿流入口中,它们一口气可以灌下容量超过身体40%的水分。
“捕雾器”是绑在两根杆之间的孔筛网。
这些竖直的网沿着山顶或山坡搭建在地势较高的地区。
孔筛捕雾的方式与雾姥甲虫采集水法大致相同。
当雾涌入时,小水滴附着在筛网的网布上,足够多的水滴渐渐积累起来形成大水滴,并顺着网滚下。
这些水将流入连接到筛网底部的水槽,随后将水输送到社区的蓄水池中。
《海水的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海水的性质和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海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掌握相关地理知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
二、作业内容本节课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海水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要求学生掌握海水的温度、盐度、密度等基本物理性质,并了解其形成原因及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 了解海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对海洋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 海水的运动形式:- 掌握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的基本形式,理解其形成机制及对全球气候和环境的影响。
- 分析不同地区海水的运动特点及其对当地经济、文化的影响。
3. 海水性质与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结合实例分析海水性质与运动对渔业、航运、海洋资源开发等人类活动的影响。
- 探讨海水污染问题及其对海洋生态的危害,提出合理化建议。
三、作业要求1. 理论学习:学生需认真阅读教材及相关资料,掌握海水的性质和运动的基本知识。
2. 思考题解答:学生需对思考题进行深入思考并解答,通过分析案例理解海水性质与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实际影响。
3. 案例分析报告:选取一至两个具体的海域(如台湾海峡、大西洋等),从海水性质与运动的角度分析其对当地渔业、航运等方面的影响,形成详细的案例分析报告。
报告中需包含基本情况介绍、海水性质与运动分析、影响分析以及个人见解与建议。
4.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平台或小组讨论的形式,就海水污染问题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并记录讨论过程和结果。
四、作业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和表现,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和回答问题。
2. 思考题回答评价:评估学生对思考题的回答是否准确、全面、深入,体现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
3. 案例分析报告评价:评估学生所选案例的准确性、报告内容的完整性和深度,特别是对学生提出的新见解和解决建议进行评价。
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第五节海水的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材第二章主要讲述了地球的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及其现象,其中第四节已经讲述了对人类影响较大的水。
但是第四节的水主要讲陆地上的水,而第五节主要讲述了海水。
海水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也有重大的影响,给生物和人类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生产和生活物资。
教材中首先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潮涨潮落的海水运动,从而了解海水对人类的影响。
接着讲述了海水的性质,包括海水的温度、盐度和密度等,以及海水的性质对人类活动的生产生活的影响。
最后讲述海水的运动,包括洋流、潮汐和波浪等,以及海水的运动对人类活动的生产生活的影响。
从而让学生更好的认识海洋和海水,并通过运用相关资料材料等,思考人与海洋之间的关系,体现人地协调观。
区域认知:通过运用相关图表等资料材料等,观察、认识不同地区海洋和海水的不同特性,从而了解其不同区域的主要特征。
人地协调观:了解各种海水的性质、海水的运动等以及对人类的影响以及人类对此海水性质和海水运动的改造,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素养。
综合思维:利用所学,探究海水的性质的相关原因,并结合物理、化学和生物等相关知识,解析相关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地理实践力:运用实验、通过野外观察等,观测潮汐等海水的运动,描述其的主要特点,培养学生在野外动手和观测的能力,从而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1、重点:运用图表,认识海水的性质和海水的运动。
2、难点:能够运用图表,说明海水性质和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多媒体自制教具、地貌景观模型【导入新课】探究:何时上岛参观?辽宁省锦州市的笔架山风景区内,有一座通往笔架山岛的天桥堪称世界奇观。
涨潮时天桥被海水淹没、落潮时天桥又露出水面。
每天湖涨潮落潮两次。
天桥就露出水面两次。
思考:2017年10月5日(农历八月十六)到笔架山游览,最早可通过天桥上岛参观的时间是何时?【板书】1、世界主要大洋和大海。
【启发提问】什么是海?什么是洋?世界有那几个大洋和大海?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相互启发补充。
第一课时海水的性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海水的性质1.判断正误。
(1)表层海水平均盐度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
(×)(2)北半球海水等温线分布不规则,而南半球海水等温线近似平行于纬线。
(√)2.下列四个地区中,海水密度最小的是( )A.赤道表层海域B.北极深海C.赤道深海D.副热带浅海答案 A解析海水密度水平方向上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增大;垂直方向上随深度增加而增大,所以赤道表层海水盐度最小。
3.距离亚马孙河河口附近在160千米范围内几乎全是淡水,号称“淡水海”。
简答其形成原因。
提示亚马孙河位于赤道附近,流域面积极为广阔,为世界上径流量最大的河流,丰富的河流淡水在入海口附近积累,盐度很低,所以该海域几乎全是淡水。
二、海水的性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1.海水盐度与制盐利用海水制盐,是与人们生活联系最密切的生产活动之一;中国主要盐场有天津□01长芦盐场、□02台湾布袋盐场、海南莺歌海盐场等。
2.海水淡化解决水资源不足问题03淡化已成为一些沿海国家和地区解决淡水短缺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海水□1.判断正误。
(1)台风只能给沿海地区带来灾难。
(×)(2)进行海水淡化的国家只有发达国家。
(×)2.下列地区发展海水淡化价值较大的是( )A.英国西海岸B.阿拉伯沿海地带C.我国青海盐化工业D.巴西亚马孙河沿岸答案 B解析阿拉伯地区气候干旱,石油工业对水资源需求量大,海水淡化作用突出。
3.海水的温度变化与异常天气现象海水温度的时空变化,对气象、航海、捕捞业等有深刻的影响。
热带洋面生成的□04台风给沿海地区带来暴雨,引发洪水,也带来丰沛的□05降水。
4.海水密度变化与潜艇航行海水密度变化对于航行于海中,特别是深海中的探测船和□06潜艇有直接的影响,对设在海底的□07通信电缆也有重要的影响。
3.低纬度沿海地区,人口分布较为密集。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未来海水温度再升高,对人类更有利,对吗?提示不对。
因为人类已经适应当前各地海水温度及气候,若局地海水温度异常,可能引起台风、厄尔尼诺、拉尼娜等诸多异常天气现象。
《海水的盐度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设计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海水的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1课时)“海水的盐度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部分知识。
(切2)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是: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性质(盐度)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从课标要求出发,我们需要明确如下学习目标:1.理解海水盐度的概念,分析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2.运用相关地理图表,描述海水盐度的水平/垂直分布规律;3.通过案例探究,说明海水盐度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切3)地球上互相连通的广阔水域构成了海洋,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约占海洋总面积的80%,世界上有四个大洋,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海是海洋的边缘部分主要分布在大陆的边缘,距离我们比较近得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日本海等。
(切4)海水的盐度是海水性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水的性质主要指海水的盐度、温度和密度。
在全球总面积中,海洋面积约为3亿6千多万平方公里,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而陆地面积约为1亿4千多万平方公里,仅仅占地球表面积的29% 将地球称之为“水球”或“海球”也毫不为过,所以海水以及海水的性质的研究,对我们人类了解地球的地理环境是极其重要的。
(切5)海水的性质主要指海水的盐度,温度和密度。
这些性质在不同的空间范围上具有不同的分布特征。
从宏观上看,世界大洋的盐度、温度和密度的分布特征是:1.在表层,大致沿纬线呈带状分布,即东西方向上的变化小,而在经向,即南北方向上的变化却十分显著;2.在垂直方向上,基本呈层状分布,且随深度的增加,水平方向上的差异逐渐缩小,深层海水的盐度、温度和密度分布均匀。
(切6)在你的记忆中,海洋的味道是什么样的呢?是蓝色海浪的拍打,拍出白色浪花朵朵,当鼻腔里溢满海水淡淡的咸和苦,你会发出感慨“这就是大海的味道!”(切7)海水是又咸又苦的,这种味道来源于它的组成成分。
海水含有大量的化学物质,其中的氯化钠和氯化镁影响了海水的味道,氯化钠就是我们俗称的“盐”它的味道是咸的,氯化镁又使得海水味道含有一些苦涩。
《海水的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海水的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加深学生对海洋知识的理解,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升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1. 基础知识巩固:要求学生预习并整理关于海水性质的相关知识,包括海水的温度、盐度、密度等基本概念及其对海洋生物、气候的影响。
2. 视频观看与讨论:观看关于海水运动(如洋流)的科普视频,并讨论洋流对沿岸气候、渔业资源、航运业等的影响。
3. 案例分析:选取几个典型的海洋现象(如厄尔尼诺现象、寒流影响等),分析其成因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4. 小组探究:分组探讨海水性质和运动在具体地区(如某港口、沿海城市)的实际应用和影响,并形成书面报告。
5. 实践操作:通过地图或地理软件,分析某一地区海水的流向和影响,绘制简单的洋流图。
三、作业要求1. 学生需认真观看视频,做好笔记,并结合课本内容进行学习。
2. 案例分析需有详细的描述和分析过程,论据充分,观点明确。
3. 小组探究需合理分工,报告要清晰明了,包括问题描述、原因分析、影响评估及建议措施等部分。
4. 实践操作部分需使用地理软件或地图工具进行实际分析,并附上简要的解释和图示。
5. 所有作业需按时提交,字迹工整,格式规范。
四、作业评价1. 教师根据学生作业的准确性、逻辑性及创意程度进行评价。
2. 对积极参与小组讨论、主动发言的学生给予表扬。
3. 及时指出学生在知识掌握和应用方面的不足,并提供指导性建议。
五、作业反馈1. 针对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逐一反馈,指出优点和不足。
2. 对共性问题进行集体讲解,对个别问题则进行个别辅导。
3. 鼓励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4. 将优秀作业作为范例展示,以激励其他同学。
通过这样的作业设计方案,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海水的性质和运动的基础知识,还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海水的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探究海水的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加深学生对高中地理知识的理解,提升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其环境保护意识和国际视野。
二、作业内容1. 预习任务:学生需提前预习《海水的性质和运动》的相关内容,了解海水的基本性质(如盐度、温度、密度等)及其形成原因,熟悉海水运动的基本形式(如潮汐、洋流等)。
2. 视频学习:观看关于海水性质与运动影响人类活动的科普视频,如“海洋对气候的影响”“洋流对渔业资源的影响”等,加深学生对海水影响人类活动实际案例的理解。
3. 探究任务:分组探讨海水性质与运动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每组选取一个与海洋性质和运动有关的热点话题,如沿海城市的港口发展、渔业资源开发等,讨论其对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并准备汇报。
4. 课堂汇报:每组成员在课上汇报自己的探讨结果,并展示小组合作的成果。
其他同学可以提问和补充,老师则给予指导与评价。
三、作业要求1. 学生在完成预习任务时,应记录下自己的疑问与困惑,为后续的探究任务做准备。
2. 观看视频时,应注重理解视频内容,并尝试从地理角度分析视频中提到的现象。
3. 探究任务中,学生需积极与组内成员交流讨论,确保每位同学都能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并最终形成小组统一的观点与汇报内容。
4. 课堂汇报时,学生需准备PPT或其他辅助工具,清晰、有条理地展示本组的探讨成果。
四、作业评价1. 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视频学习情况以及探究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2. 评价标准包括学生的参与度、团队合作能力、汇报内容的准确性与条理性等。
3. 对于表现优秀的小组,老师可给予表扬与鼓励;对于存在不足的小组,老师应给予指导与建议,帮助其改进。
五、作业反馈1. 课后,老师需对本次作业进行总结,并针对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
2. 学生需根据老师的评价与建议,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与调整,为下一课时的学习做好准备。
《海水的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学习海水的性质和运动,使学生能够理解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掌握相关地理知识,并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1. 预习任务:学生需提前预习《海水的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课程内容,了解海水的基本性质,如温度、盐度、密度等,以及海水的运动形式,如潮汐、洋流等。
2. 理论学习:学生需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理解海水的性质和运动对气候、渔业、航运、海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影响。
3. 案例分析:选取具体案例,如某港口的建设与海流的关系、海洋污染对渔业的影响等,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分析海水的性质和运动在具体人类活动中的作用。
4. 作业制作:学生需制作一份PPT或Word文档,总结所学的海水的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展示一个具体的案例分析。
三、作业要求1. 预习任务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做好笔记,标记不理解的地方,以便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听讲。
2. 理论学习要求学生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掌握海水的性质和运动的基本知识。
3. 案例分析要求小组内成员分工合作,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形成统一的观点,并准备在班级内进行展示。
4. 作业制作要求学生在总结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案例进行深入分析,PPT或Word文档要求格式规范、内容详实、逻辑清晰。
四、作业评价1. 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笔记、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及作业制作情况进行评价。
2. 评价标准包括知识的掌握程度、分析能力、合作能力及作业的规范性等方面。
3. 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于存在问题的地方及时给出指导和建议。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指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向。
2. 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等方式,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和纠正。
3. 鼓励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共同进步。
通过以上作业设计方案的实施,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海水的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海水性质、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设计梅林中学杨名桂【课程呈现】应用图表等材料,说明海水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内容分析】该内容属于<<地理1>>模块里自然地理要素中的水体部分,在学业质量标准水平中要求为水平1和水平2,教学内容较选择性必修一的相关内容简单,学业质量标准水平层次较低。
要求如下:1.运用图表资料,描述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2.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性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 结合图表等资料,了解海水运动形式,说明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具有好奇心强、表现欲等特点,具备上网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等能力。
对海洋有初步的认识,但是在海洋与人类活动之间的联系方面思考不多,应用图表等资料对海洋与人类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的能力和习惯有待加强。
【整体构思】该内容作为经典的自然地理内容,在新、旧课程中都属于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范畴。
与旧课程相比,新课程赋予它作为基本地理过程在地理方法、地理思维上无可替代的价值,因此教学中应凸现这一因素,使之成为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载体。
本节的特点是比较抽象,为此,教学中应注意:使用多媒体,加强直观性;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合作探究。
【教学目标】1.通过海水热量的收支情况,归纳海水温度的时空分布规律,结合世界海洋水温分布图,说明影响海水温度的主要因素。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2.理解盐度的概念和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图表资料分析海水盐度在全球或局部海域的分布特点。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3.知道海浪、潮汐、洋流的概念,通过图表等资料说明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4. 通过学习认识人类与海洋是一个整体,学会辩证看待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教学重点】海水运动中洋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海水盐度的影响因素【教学方法】问题教学、讨论法【教学过程】投影“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图”、“海水温度随深度变化的曲线图”,展示问题,引导学生回答,点拨并总结海水温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海水的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设计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来自老师,非常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学习《海水的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相关内容。
P2——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是: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习目标是:1.理解波浪、潮汐、洋流是海水的基本运动形式。
2.运用文字及图表资料,说明波浪、潮汐、洋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P3——现实生活中,有人会把自己的愿望写在纸上塞进瓶子里,盖上瓶塞然后让瓶随海水漂流而去,据说这样就可以愿望成真。
假如你在天津渤海沿海海滩,抛出一个漂流瓶,猜想它的命运会有哪些可能性,并试着分析原因。
漂流瓶自己不会漂,它其实是在借助海水的运动漂流,为了更好的回答这个问题,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海水运动的相关知识吧。
P4——海水最常见的运动方式是波浪。
人们通常用波峰、波谷、波高、波长等要素来描述波浪。
波浪发生时波面的最高点称为波峰;最低点称波谷。
相邻的波峰和波谷间的垂直距离称波高;波高越高,能量越大。
相邻波峰或波谷间的水平距离称为波长。
P5——波浪的成因:最常见的波浪是由风力形成,风越大,波浪也就越大。
海底地震、火山爆发引起的巨浪,称为海啸,其破坏力极大。
P6——波浪从风那里获得了能量,又在运动过程中不断地消耗能量,经历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
波浪以其巨大的能量,在海岸附近进行着侵蚀和堆积作用,它是塑造海岸地貌的主要动力。
P7——人们一方面可以通过工程和生物措施来减缓海浪对海岸的侵蚀,如修建海堤、种植海岸防护林等.P8——波浪也有一定的利用价值,如利用波浪开展体育项目、发电等;如2013年,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研制的漂浮式波浪能发电装置投放成功,这种装置可为海岛偏远地区提供稳定的清洁能源供应。
人们在海滨和海上活动需要密切关注海浪预报,选择适宜活动的海浪条件。
捕捞,勘探,航行等海上活动应避开大的海浪,而冲浪这种以海浪为动力的极限运动则需要较高的浪高来增加挑战性。
冲浪要求浪高在1米左右,最低不能少于30厘米。
《海水性质、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设计
梅林中学杨名桂
【课程呈现】应用图表等材料,说明海水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内容分析】该内容属于<<地理1>>模块里自然地理要素中的水体部分,在学业质量标准水平中要求为水平1和水平2,教学内容较选择性必修一的相关内容简单,学业质量标准水平层次较低。
要求如下:1.运用图表资料,描述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2.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性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 结合图表等资料,了解海水运动形式,说明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具有好奇心强、表现欲等特点,具备上网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等能力。
对海洋有初步的认识,但是在海洋与人类活动之间的联系方面思考不多,应用图表等资料对海洋与人类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的能力和习惯有待加强。
【整体构思】
该内容作为经典的自然地理内容,在新、旧课程中都属于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范畴。
与旧课程相比,新课程赋予它作为基本地理过程在地理方法、地理思维上无可替代的价值,因此教学中应凸现这一因素,使之成为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载体。
本节的特点是比较抽象,为此,教学中应注意:使用多媒体,加强直观性;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合作探究。
【教学目标】
1.通过海水热量的收支情况,归纳海水温度的时空分布规律,结合世界海洋水温分布图,说明影响海水温度的主要因素。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2.理解盐度的概念和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图表资料分析海水盐度在全球或局部海域的分布特点。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3.知道海浪、潮汐、洋流的概念,通过图表等资料说明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4. 通过学习认识人类与海洋是一个整体,学会辩证看待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教学重点】海水运动中洋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海水盐度的影响因素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讨论法
【教学过程】
投影“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图”、“海水温度随深度变化的曲线图”,展示问题,引导学生回答,点拨并总结海水温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投影“海水的盐度分布规律图”,展示问题,引导学生回答,点拨并总结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规律及影响因素。
(2)局部思考问题:
①影响盐度分布的因素有哪
些?
②世界盐度分布规律是什么?
③盐度最高与最低的海域分别
是哪里?
小组内交流,讨论,提出新的疑问。
讨论过程中记录员及时填写“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表”。
小组组长整合每个成员的个人观点。
2-3个小组分别投影已经完成的比较表,并让发言人交流小组成果,其他组可提出补充意见,发言人回答其他组成员的质疑。
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水是人类
归纳小结,发展深化以结构式板书对整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
点内容。
根据教师的引导,思考,归纳。
顺应学生认知记
忆规律,帮助学
生更好掌握教学
内容,培养善于
思考、归纳总结
的习惯。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根据学生完成情况进行适当讲解。
思考,完成练习。
及时巩固知识,
引导学生学以致
用。
【板书设计】
【课堂练习】
1.读海洋表面盐度和温度按纬度分布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曲线A表示海洋表面平均________按纬度分布曲线。
(2)图中的曲线B表示海洋表面平均________按纬度分布曲线。
(3)由图可知,海洋表面盐度按纬度分布的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
(4)南北回归线附近,处在________气压带控制之下,降水量
________,蒸发量________降水量,海水盐度________。
赤道附近,处
在________气压带控制之下,降水量________,蒸发量________降水量,
海水盐度________。
2.读“日本附近海域洋流示意图”和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海雾大多是因为暖湿空气流经较冷表面(冷洋流)被冷却后饱和成雾;在冷、
暖洋流交汇处往往具备这样的大气环流条件,很容易形成海雾。
(1)图中①②两地中,容易出现海雾的是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
(2)一般来说,海雾多发的时段应是()
A.1~2月
B.3~4月
C.7~8月
D.11~12月
(3)①②两洋流交汇处形成的渔场名称是__________。
为什么寒暖流交汇处易
形成渔场?
参考答案:
1.(1)盐度;
(2)温度;
(3)从副热带海区向南北两侧的高纬和低纬递减;
(4)副热带,小,大于,高,赤道低,大,小于,低。
2.(1)②②处是寒流,水面温度低,有暖湿气流流经
(2)C
(3)北海道渔场寒暖流交汇的海区,海水受到扰动,可以将下层的营养盐类带到表层,
有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