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众传媒的变迁

大众传媒的变迁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凤台一中纪磊

课程标准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报刊是印刷媒介,出现的最早;影视是音像媒介,真实再现社会生活,互联网作为电子媒介有着传统媒介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便利了人们的生活,拉近了世界各地的距离。三种媒介依次出现,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的变化越来越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体会历史和时代发展的必然性,能够站在发展的角度,用历史的眼光思考问题。

教材分析:

教材选取了报刊、影视和网络这三大媒介,以点代面,从其自身的演变过程中,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各种媒体的特点,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报刊和电影的历史较长,内容较为丰富,是本节课的重点。电视和网络媒介的历史短暂,但是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较大,对中学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以讨论、探究等形式积极引导。

在信息时代多元化的传媒手段中,各种媒介都有着自身无可比拟的优势,以其各自的方式影响着社会思潮,使得社会思潮呈现出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局面,但是也容易让人无所适从。在信息爆炸时代,怎样正确而有效地吸收信息,健康成长,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呢?这是对我们的一大考验。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比较贴近生活,资料容易搜集,趣味性强,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影视和互联网方面了解较多,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参与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

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突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解决问题的主体地位,在教师布置的探究性问题的引导下,学生阅读教材合作交流,自主归纳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概念:三大媒介,“第四媒介”

(2)通过对近代传媒的发展变迁,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以及它们在各个时期所起的宣传作用、电视迅速普及互联网所具有的优势;

(3)通过学习近代传媒的发展变迁,比较出四大媒介不同的特点,探究它们对人类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制作表格归纳总结和历史比较法对本课探讨和学习;

(2)通过展示背景材料,生成问题,让学生运用归纳、对比、等方法来感知新知识——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体会历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中国近现代报刊、影视事业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优势等文化媒介的学习,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对文化和生活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通过课堂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媒介的产生和发展,而各种媒介在产生后,又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样,通过辨证地认识、分析这些媒介,就能使它们为我所用,为社会造福,从而进一步明确大胆借鉴、用于创新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报刊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难点:如何认识大众媒介的变迁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今天我们了解国内外重大新闻的途径有哪些?

学生: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收听,也可以看报纸还可以上网查询……

教师:这些可以获取外界信息的渠道,我们称之为大众传媒,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中国大众传媒的变迁。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合作探究:教师列出时间段,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找出各个阶段报刊发展的情况,共同归纳。

教师:中国报刊业的发展对社会有哪些积极作用?有无消极作用?

学生:(略)

总结:报刊在报道新闻,传播知识,传递信息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但有些报道缺乏真实性为商家利益作欺骗消费者的虚假宣传。从总趋势看,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即使在传媒手段日趋多样化的今天,报刊仍然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广大读者。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下中国影视事业的发展。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教师:要求学生列举几部自己喜爱的影视片(学生发言略)

教师介绍: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大咖啡馆”第一次用自己发明的放映摄影兼用机放映了《火车到站》影片,标志电影的正式诞生。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掌握中国影视事业的发展历程。

1、中国电影的产生和发展:

(1)历程:

①1905年《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②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

③20世纪30~40年代,诞生一批蜚声中外的进步电影;

④新中国成立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成为电影主题;

⑤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涌现出一批著名导演和演员,许多影片荣获国际国内大奖。

(2)代表:

①中国第一部国产无声京剧影片:《定军山》(1905年),标志中国电影的诞生

②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1931年)

③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渔光曲》(1935年获奖)

④率先吹响抗战号角的影片:《风云儿女》(1935年)

2、电视事业的迅速发展

(1)电视的出现:

1)标志: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2)特点:①普及率低:局限于北京、上海等少数大城市;只有少数人拥有电视;

②节目单调。

(2)电视的普及:

1)原因:(参见教材P74“学思之窗”)

①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②科技的进步(尤其是卫星传送技术的应用);

③国家政策的支持。

2)特征:电视作为信息媒介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①电视节目的丰富多彩;

②新闻类节目具有深刻的社会影响;

③一些重大事件和体育比赛可现场直播;

④优秀的电视连续剧具有极大吸引力。

3)表现:

①观众人数增多:到2003年,全国电视观众总人数达到10亿以上。

②电视品质提高:人们最早使用的黑白小电视,如今已被大屏幕高清晰彩色电视以及液晶电视所取代。由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转化等等。

③节目内容丰富多彩:各电视台在节目上推陈出新,创办了一批内容更加充实,质量大为提高的名牌栏目。如湖南卫视推出的快乐大本营、

合作探究:影视业的发展对社会有哪些积极作用?有无消极作用?

结论:积极: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增加了信息量,对社会产生很大影响……消极:虚假广告,导致肥胖,时间长了影响视力……

过渡:除了报刊,影视,还有广播媒介,广播什么时候出现的?我们国家什么时候有的,我们学校的广播属于哪种类型?广播现在发展的情况如何?(参见教材P74[历史纵横])学生回答:(略)

教师:随着电视的普及,广播的传播媒介作用有所降低,但是广播的功用却是无法代替的.除了我们以上学习的三种媒介:报刊、影视还有广播,此外还有互联网。互联网是什么时候产生的,我们国家又是什么时候发展普及的呢?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总结。

三、互联网的兴起:

1、兴起和发展:

(1)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90年代风靡全球。

(2)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到2006年6月,中国网民人数已达到1.23亿。

2、网络的优势:

【合作探究】互联网相对于报纸、广播和电视三种媒介而言,都具有哪些优势?

①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被称为“第四媒介”;

②集声、像、文字于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③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便于沟通;

④使人们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

资料补充:2008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并与网友在线交流,更是引发网络一片沸腾。在2010年全国两会即将召开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2月27日下午来到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访谈间,同海内外网民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在线交流,坦诚回答网民们提出的24个问题,以“真心真情真意”回应网民关切,感动了亿万网民,传递了中国网络问政新风。

3、互联网的影响:

(1)不仅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如网上购物、网络学习、电子信箱、个人博客、论坛、电子报刊、网络游戏等)互联网也逐渐成为人民参与国家大事讨论的一种有效方式。

(2)但也使一些未成年人沉迷于网络而不能自拔,加上不法分子传播影响青少年的成长的不良信息,影响身心健康。

合作探究:怎么样正确的使用互联网?

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遵守社会公德,不要沉迷于虚拟世界不能自拔……

课堂小结:

大众传媒的变迁反映了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同时给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带来人们生活的巨大变化. 起步

板书设计:

报刊业的发展发展

繁荣

电影的发展

影视业的发展电视事业的发展

大众传媒的变迁

中国加入互联网

互联网的兴起

互联网的利与弊

教学反思:大众传媒就是传播大众信息的媒体,在中国古代社会里,信息传播的途径非常有限,口语和书籍是知识和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发挥着迟缓而重要的作用。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于是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报刊应运而生,这是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标志。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科技不断进步,人类社会的传媒手段日新月异;相继出现了电影、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本科内容较多涉及较广,应多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社会生活熟悉的人和事进行探究教学,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