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生平及作品
- 格式:pptx
- 大小:11.70 MB
- 文档页数:3
苏轼生平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1-3] 。
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
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进士。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人物年表:1057:21岁高中进士1061:科考入三等,任凤翔府判官1064:任职史官1071:任告监管;任杭州通判1074:任密州太守1076:任湖州太守1079:任湖州太守;入狱1080:谪居黄州,担任黄州团练副使1084:往常州1085: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书舍人1086:任翰林学士知制诰1089:任杭州太守兼浙西军区司令1091:任扬州太守;兵部尚书;礼部尚书1093:调定州太守;河北军区司令1094:往惠州贬所,谪居惠州1097:往海南,谪居海南儋州1101:北返;往常州;逝世,享年65岁人物评价:黄庭坚:人谓东坡作此文,因难以见巧,故极工。
余则以为不然。
彼其老于文章,故落笔皆超逸绝尘耳。
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
真神仙中人。
苏辙: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
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
晁无咎:苏东坡词,人谓多不谐音律。
然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
赵昚:忠言谠论,立朝大节,一时廷臣无出其右。
陈洵:东坡独崇气格,箴规柳、秦,词体之尊,自东坡始。
刘辰翁: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王士祯:汉魏以来,二千余年间,以诗名其家者众矣。
顾所号为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苏子瞻三人而已。
蔡嵩云:东坡词,胸有万卷,笔无点尘。
其阔大处,不在能作豪放语,而在其襟怀有涵盖一切气象。
若徒袭其外貌,何异东施效颦。
苏轼生平简介(一)【概述】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豪放派代表人物。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苏轼的父亲苏洵,为子取名,深有讲究。
大儿子名“轼”。
他说:车轮、车辐、车盖和车轸,也即车后的横木,都是车子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轼,只是车前用作搭手的横木,没有它,虽然卖相会难看一点,但毕竟不要紧。
苏轼从小生性旷达,其父告诫他要像“轼”那样放低身段,注意“外饰”,而不要自以为是,锋芒毕露。
(见《名二子说》)巧妙地借名字作发挥,对儿子进行了为人处事方面的教诲。
观苏轼生平,于争中不知自保,落得一生坎坷,种种情形,竟与苏洵当初所料者全同。
少年启蒙苏轼少年聪慧,读了不少书,这与其父母的言传身教密不可分。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
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
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由于苏轼从小天资聪颖,十岁时母亲教他后汉书,在母亲教导下进步非常快。
一日,苏轼的母亲程夫人出身官宦世家,性格果敢仁慈。
一日,带着十多岁的小苏轼读《后汉书.范滂传》。
(范滂是汉代一个官员,铁面无私,得罪很多权贵,后被人诬告,判死刑。
临行前与其母告别,说:儿子不能进孝,要追随黄泉下的父亲,希望母亲不要太悲伤。
范滂的母亲回答:“一个人既要追求留名千古,又要追求长生富贵,怎么可能?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苏轼对母亲说:“我长大后希望做范滂这样的人,您同意吗?”程夫人平静地说:“你能做范滂,我为什么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呢?”这就是苏轼的母亲对儿子的潜移默化,以身作则,苏轼一辈子,光明磊落,爱憎分明,潇洒自如,眼里揉不进沙子。
苏轼生平诗词的顺序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是宋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
苏轼生平丰富多彩,其诗词洋溢着浓厚的人文情感和政治才能,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略的一位巨匠。
自幼聪颖好学的苏轼,其父苏洵是一位知名的文学家,深受其影响。
苏轼对文学的热爱早已在童年时期显露出来。
年仅10岁时,他就已开始翻阅古籍,涉足书法。
后来,苏轼在进入官场后,官至翰林学士、礼部尚书等要职,但他坚持文学之路,始终不忘初心。
苏轼一生著述甚丰,诗文跨越诸多主题,包括山水诗、政治诗、爱情诗等,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诗词承袭了唐代诗歌优秀传统,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的诗词格调高昂豪放,意境深远,表达了对人间世事的感慨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苏轼的诗词作品常常跳脱出传统的束缚,采用自由舒展的表达方式,使人感受到一种鲜活的生命力和思想的冲击力。
以下是苏轼生平诗词的顺序:1.苏轼最早的诗作《秋风词》《秋风词》是苏轼创作的早期作品之一,描写了秋风凄凉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人生沧桑的感叹和对时光流逝的痛感。
这首词寄托了苏轼早年的心情和情感,展现出了其为文学而生的志向。
2.苏轼的山水诗《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这首诗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一个梦境中的奇幻世界,自然景象与诗人的内心感受相互映衬,意境深邃。
苏轼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展现出了他对山水风景的独特理解和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3.苏轼的政治诗《和子由柳州诣秋浦重赋毛公山人草书四韵》这首诗表现了苏轼对时代政治现实的关注和反思,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诗人以儒家的治世理念为背景,展现出了对理想政治的向往和对社会变革的呼唤。
这首诗反映了苏轼作为政治家的思考和担当。
4.苏轼的爱情诗《水调歌头》《水调歌头》是苏轼在儿时的一段感情经历中创作的词,表达了他对爱情的眷恋和悲伤。
词中透露出了诗人对人间情感的理解和表达,展现出了苏轼纯真的爱情观和丰富的情感体验。
苏轼简介苏轼简介 苏轼的⽂学观点和欧阳修⼀脉相承,但更强调⽂学的独创性、表现⼒和艺术价值。
下⾯是⼩编整理的苏轼的简介,欢迎⼤家阅读。
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学家、书画家、美⾷家。
字⼦瞻,号东坡居⼠。
汉族,四川⼈,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市郏县)。
⼀⽣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诗⽂书画皆精。
其⽂恣肆,明⽩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家”之⼀;诗清新豪健,善⽤夸张、⽐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派,对后世有巨⼤影响,与⾟弃疾并称苏⾟;书法擅长⾏书、楷书,能⾃创新意,⽤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平: 公元1037年1⽉8⽇,苏轼⽣于眉州眉⼭。
苏轼的⽗亲苏洵,即《三字经》⾥提到的“⼆⼗七,始发奋”的“苏⽼泉”。
苏洵发奋虽晚,但⽤功甚勤。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读书的状况,感觉⾃⼰深受其⽗影响。
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接受良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数千⾔”,也更不可能有⽇后的⽂学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的苏轼⾸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篇《刑赏忠厚之⾄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的弟⼦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第三等,为“百年第⼀”,授⼤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其母在家乡病故,1069年(熙宁⼆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岁时所见的 “平和世界”。
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
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不幸夭折。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的生平简介: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苏轼的代表作品有:
1.《念奴娇·赤壁怀古》
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江城子·密州出猎》
4.《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5.《卜算子·黄州定鼎》
6.《蝶恋花·春景》
7.《临江仙·夜泊牛渚怀古》
8.《浣溪沙·北风卷地白草折》
9.《阳关曲·中秋月》
10.《西江月·平山堂》
以上作品展示了苏轼的文学成就和人生境界,成为后人传颂不衰的经典之作。
苏轼人生经历和诗词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人,是豪放词派的代表。
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
苏轼的生平经历丰富,充满波折。
他在1057年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后因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逢其母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
1069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
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
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从此,苏轼终其一生都对王安石等变法派存有某种误解。
苏轼的诗词作品数量丰富,题材广泛。
他的作品既有豪放派词风的代表作,也有婉约派词风的佳作。
他的诗词作品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反映社会现实为主,同时也表达了对于自然风光和人物的描绘和赞美。
苏轼的诗词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巨匠之一。
总之,苏轼的人生经历和诗词作品都展现了他卓越的才华和深厚的文学素养。
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誉,而且至今仍然广为传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平苏轼⽣平 苏轼的⽣平经历了哪些事情呢?下⾯是⼩编分享的苏轼的⽣平,讲述了苏轼的少年启蒙、应试及第以及出任凤翔等内容,欢迎⼤家阅读! 苏轼(1037~1101),字⼦瞻,⼜字和仲,号“ 东坡居⼠”,眉州眉⼭(即今四川眉州)⼈,是北宋著名⽂学家、书画家,散⽂家和诗⼈。
豪放派代表⼈物。
他与他的⽗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苏轼的⽗亲苏洵,为⼦取名,深有讲究。
⼤⼉⼦名“轼”。
他说:车轮、车辐、车盖和车轸,也即车后的横⽊,都是车⼦的重要组成部分。
⽽轼,只是车前⽤作搭⼿的横⽊,没有它,虽然卖相会难看⼀点,但毕竟不要紧。
苏轼从⼩⽣性旷达,其⽗告诫他要像“轼”那样放低⾝段,注意“外饰”,⽽不要⾃以为是,锋芒毕露。
(见《名⼆⼦说》) 巧妙地借名字作发挥,对⼉⼦进⾏了为⼈处事⽅⾯的教诲。
观苏轼⽣平,于党争中不知⾃保,落得⼀⽣坎坷,种种情形,竟与苏洵当初所料者全同。
少年启蒙 苏轼少年聪慧,读了不少书,这与其⽗母的⾔传⾝教密不可分。
苏轼的⽗亲苏洵,即是《三字经》⾥提到的“⼆⼗七,始发愤”的“苏⽼泉”。
苏洵发愤虽晚,但⽤功甚勤。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读书的状况,感觉⾃⼰深受其⽗影响。
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数千⾔”,也就更不可能有⽇后的⽂学⼤家。
由于苏轼从⼩天资聪颖,⼗岁时母亲教他后汉书,在母亲教导下进步⾮常快。
⼀⽇,苏轼的母亲程夫⼈出⾝官宦世家,性格果敢仁慈。
⼀⽇,带着⼗多岁的⼩苏轼读《后汉书.范滂传》。
(范滂是汉代⼀个官员,铁⾯⽆私,得罪很多权贵,后被⼈诬告,判死刑。
临⾏前与其母告别,说:⼉⼦不能进孝,要追随黄泉下的⽗亲,希望母亲不要太悲伤。
范滂的母亲回答:“⼀个⼈既要追求留名千古,⼜要追求长⽣富贵,怎么可能?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苏轼对母亲说:“我长⼤后希望做范滂这样的⼈,您同意吗?”程夫⼈平静地说:“你能做范滂,我为什么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呢?”这就是苏轼的母亲对⼉⼦的潜移默化,以⾝作则,苏轼⼀辈⼦,光明磊落,爱憎分明,潇洒⾃如,眼⾥揉不进沙⼦。
苏轼生平与其作品特色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
苏轼十岁时,他的父亲苏洵外出四处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授苏轼读书。
程氏在读到东汉《范滂传》时,不禁感慨叹息。
苏轼问母亲:“如果苏轼将来做范滂(东汉人,字盂博,少年时便怀澄清天下之志)那样的人,母亲是否允许呢?”程氏说:“你能够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成为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到二十岁的时候,苏轼博学多识,通晓经书和历史,每天写文章洋洋数千言,喜欢贾谊(汉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陆贽(唐代贤相之一)的文集。
不久当他读到《庄子》的时候,感叹说:“我以前有这样的想法,但嘴里却说不出来。
现在看到这本书里写的,正好和我心里想的一样啊!”嘉佑二年(1057),参加礼部的科举考试。
当时文章支离分裂和诡异奇怪的弊病很严重,欧阳修正思索有什么方法能救治这种弊病。
当他得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这篇文章时,又惊又喜,就想评为第一,但又怀疑可能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于是最终只评为第二名,但是凭借“《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
参加殿试,中乙科。
后来苏轼携书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著名诗人)说:“我的文章比这个人要逊色一大截啊!”刚开始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都认为是欧阳修虚夸,并不信服。
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
(苏轼)调到徐州(今江苏徐州市)任知州。
黄河在曹村这个地方决口,泛滥于梁山泊和南清河等地,最后洪水汇集到徐州城下。
暴涨的洪水没有被及时疏导,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城里的富裕人家都争着出城躲避洪水。
苏轼说:“富人们出城,老百姓都动摇了,我还与谁守卫这座城池呢?我在这里,就决不允许洪水危及城池。
”于是,将逃出城外的富人们又赶回城里。
苏轼拜访守卫徐州城的军队,叫出士兵头目说:“黄河水将危害到徐州城,事态非常紧急,即使你们是禁军,也要听从我的命令为我效力。
”士兵头目说:“您太守大人尚且不躲避洪水和污泥,我们都是小人,理应为您效命。
苏轼的名作一、苏轼的生平苏轼出生于一个文化世家,他的父亲苏洵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和文化人。
苏轼自小聪慧过人,对文学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在少年时期就展示出了出色的才华,经常与父亲一起研读经典文献,磨炼自己的文学功底。
苏轼的文学才华得到了周围人的广泛认可,他的诗词很快就传遍了当地。
在进入仕途后,苏轼更加专注于文学创作,并与一些文化名人结交,共同探讨文学艺术。
他的作品多以自然景物和人生哲理为题材,以其独特的感悟和深邃的思考而脱颖而出。
1.《水调歌头》《水调歌头》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他的“离骚”。
这首词描绘了作者在困境中的心情,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的无奈。
其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句,更是成为了后人耳熟能详的名句。
2.《赤壁赋》《赤壁赋》是苏轼的另一部名篇,描写了东汉末年著名的赤壁之战,以及作者对人生和历史的思考。
文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意象,以独到的观察和思考展开了对人性、国家和历史的深刻思考。
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苏轼在流放岭南期间创作的一首词。
词中描述了作者在异乡的孤独和思乡之情,以及对家乡的怀念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首词以其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
4.《定风波》《定风波》是苏轼在被贬谪期间创作的一首词,描绘了他对命运的反思和对自己处境的抱怨。
词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以及对自然景物的深刻描绘,使整首词充满了悲壮和抒情的情感。
三、苏轼的艺术成就苏轼不仅在文学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他还是一位出色的书法家和画家。
他的书法作品以楷书为主,以其流畅的笔触、工整的结构和鲜明的个性而著称。
他的画作则多以山水画和人物画为主题,以其独特的构图和独到的观察而受到广泛赞赏。
苏轼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个人创作上,他还对后世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倡文人雅士的自由创作,注重个性表达和情感体验,开创了后世文艺复兴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