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结构方面,苏轼继承了梅、苏、欧以来宋代诗人 讲究意脉贯通的特点,诗篇的构成,或以主体的情绪 变化为脉络,或以主体所感受到的时间流驶、景物移 转为脉络,文理自然。
但他的诗比之前人更少些拘谨,流动感更强,往 往在跌宕起伏中,把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 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 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 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 处亦在此。
谁道茅檐劣容膝,海天风雨看纷披。 —— 《东亭》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 《食荔枝》
已向闲中作地仙,更于酒里得天全。 从教世路风波恶,贺监偏工水底眠。 —— 《李行中醉眠亭三首》 但应此心无所住,造物虽驶如吾何。 —— 《百步洪二首·其一》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 生。
—— 赵翼《瓯北诗话》
在篇幅较长的七言古体诗中,更多表现出苏轼性格 中豪放的一面。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 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 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警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苏轼《枯木怪石图》
今年粳稻熟苦迟,庶见霜风来几时。 霜风来时雨如泻,杷头出菌鎌生衣。 眼枯泪尽雨不尽,忍见黄穗卧青泥! 茆苫一月垅上宿,天晴获稻随车归。 汗流肩赪载入市,价贱乞与如糠粃。 卖牛纳税拆屋炊,虑浅不及明年饥。 官今要钱不要米,西北万里招羌儿。 龚黄满朝人更苦,不如却作河伯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