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生平及创作(整理版)
- 格式:pptx
- 大小:6.93 MB
- 文档页数:111
苏轼生平简介(一)【概述】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豪放派代表人物。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苏轼的父亲苏洵,为子取名,深有讲究。
大儿子名“轼”。
他说:车轮、车辐、车盖和车轸,也即车后的横木,都是车子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轼,只是车前用作搭手的横木,没有它,虽然卖相会难看一点,但毕竟不要紧。
苏轼从小生性旷达,其父告诫他要像“轼”那样放低身段,注意“外饰”,而不要自以为是,锋芒毕露。
(见《名二子说》)巧妙地借名字作发挥,对儿子进行了为人处事方面的教诲。
观苏轼生平,于争中不知自保,落得一生坎坷,种种情形,竟与苏洵当初所料者全同。
少年启蒙苏轼少年聪慧,读了不少书,这与其父母的言传身教密不可分。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
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
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由于苏轼从小天资聪颖,十岁时母亲教他后汉书,在母亲教导下进步非常快。
一日,苏轼的母亲程夫人出身官宦世家,性格果敢仁慈。
一日,带着十多岁的小苏轼读《后汉书.范滂传》。
(范滂是汉代一个官员,铁面无私,得罪很多权贵,后被人诬告,判死刑。
临行前与其母告别,说:儿子不能进孝,要追随黄泉下的父亲,希望母亲不要太悲伤。
范滂的母亲回答:“一个人既要追求留名千古,又要追求长生富贵,怎么可能?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苏轼对母亲说:“我长大后希望做范滂这样的人,您同意吗?”程夫人平静地说:“你能做范滂,我为什么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呢?”这就是苏轼的母亲对儿子的潜移默化,以身作则,苏轼一辈子,光明磊落,爱憎分明,潇洒自如,眼里揉不进沙子。
苏轼的一生及诗句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这极具代表性的25首诗词,到苏东坡跌宕起伏的人生里走一回!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上人困蹇驴嘶。
1061年,苏轼仕途正式开启。
24岁,前路坦荡,人生顺遂,似乎一抬眼就能看到闪着光芒的未来。
1061年冬,苏辙送苏轼至郑州,分手回京,作诗寄苏轼,这是苏轼的和作。
苏辙19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主簿,未到任即中进士。
他与苏轼赴京应试路经渑池,同住县中僧舍,同于壁上题诗。
如今苏轼赴陕西凤翔做官,又要经过渑池,苏辙因而作《怀渑池寄子瞻兄》,诗云:“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
”苏轼的和诗,四个脚韵与原作全同,却纵笔挥洒,丝毫未受束缚。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071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调离京师,迎来他人生的第一个失意点。
他在担任杭州通判时期,曾经写下了许多关于西湖美景的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作于1073年。
从诗意看,作诗当天朝晴暮雨,诗人既为酒所醉,亦为美景所醉。
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
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
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
苏轼生平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篱,别号铁牛、椰岛居士,北宋文坛巨匠,是唐宋时期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他文学作品丰富多样,涵盖诗、词、散文、书信等各类文体,作品风格自由开放、清新脱俗、真挚自然,成为后世文学史上的典范。
苏轼出生于河南颍州,是宋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洵之子。
天祐七年(1041年),苏轼随父母迁居河东,潜心学习,热
爱诗、书法、绘画。
靖康元年(1126年),苏轼被金人掳去,流放至华北、辽东等地,历经十年之久,期间与书法家黄庭坚交往甚密,共同探讨文学、书法等问题,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
苏轼的文学成就卓著,他的诗词洋溢了浓郁的个性色彩和人文情怀,其散文则以宏阔的视野、独特的思想、豁达的性格和细腻的情感打动了无数读者。
他的创作理念是“通古达变”,即尊重传统,借鉴前人之长,又着眼于时代特点,提出自己的创新思想,使得他的作品古韵犹存,但形式更加多样,并且极具现代意义。
苏轼的社会思想、文化观念、审美理想等在当代文化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影响。
他的优秀作品被收入了《全宋词》、《文选》等经典选本,被后人推崇为“文学巨匠”。
苏轼的⼀⽣苏轼的⼀⽣ 苏轼的⼀⽣是怎样的呢?苏轼被⼈们亲切的叫做东坡居⼠,深受⼈们的喜爱。
欢迎阅读⼩编整理的苏轼的⼀⽣,希望能够帮到⼤家。
苏轼(1037年1⽉8⽇—1101年8⽉24⽇),字⼦瞻,⼜字和仲,号东坡居⼠,⾃号道⼈,世称苏仙。
宋代重要的⽂学家,宋代⽂学最⾼成就的代表。
汉族,北宋眉州眉⼭(今属四川省眉⼭市)⼈。
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进⼠。
其诗题材⼴阔,清新豪健,善⽤夸张⽐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派,与⾟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
⼜⼯书画。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平⽣平 公元1037年1⽉8⽇,苏轼⽣于眉州眉⼭。
苏轼的⽗亲苏洵,即《三字经》⾥提到的“⼆⼗七,始发奋”的“苏⽼泉”。
苏洵发奋虽晚,但⽤功甚勤。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读书的状况,感觉⾃⼰深受其⽗影响。
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接受良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数千⾔”,也更不可能有⽇后的⽂学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的苏轼⾸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篇《刑赏忠厚之⾄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的弟⼦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第三等,为“百年第⼀”,授⼤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其母在家乡病故,1069年(熙宁⼆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岁时所见的 “平和世界”。
1079年(元丰⼆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以“⽂字毁谤君相”的罪名⼊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既定下不杀⼠⼤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劫。
北宋诗人苏轼简介及代表作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北宋诗人苏轼简介及代表作,欢迎阅读。
苏轼简介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苏轼代表作古文《荀卿论》、《范增论》、《留侯论》、《贾谊论》、《晁错论》、《东坡志林》、《随记集》、《刑赏忠厚之至论》、《石钟山记》、《记承天寺夜游》、《重巽以申命论》、《进策》、《天石砚铭(并序)》、《策别课百官》六篇、《策别安万民》六篇、《策别厚货财》二篇、《策别训兵旅》三篇、《策断》四篇、《黠鼠赋》、《记游定惠院》(一作《记游定慧院》诗歌《赤壁赋》《后赤壁赋》《东栏梨花》《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春宵》《海棠》《和子由渑池怀旧》《和子由踏青》《花影》《惠崇春江晚景》《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三月二十九日二首》《上元侍宴》《石苍舒醉墨堂》《书李世南所画秋景》《游金山寺》《题西林壁》《望海楼晚景》《雪后北台书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有美堂暴雨》《赠刘景文》《章钱二君见和复次韵答之》词作《少年游·去年相送》《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南乡子·送述古》《永遇乐·长忆别时》《减字木兰花·空床响琢》《蝶恋花·密州上元》《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阳关曲·中秋作》《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浣溪沙·旋抹红妆看使君》《浣溪沙·麻叶层层苘叶光》《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永遇乐·明月如霜》《南歌子·雨暗初疑夜》《浣溪沙·覆块青青麦未苏》《浣溪沙·醉梦昏昏晓未苏》《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哨遍·为米折腰》《洞仙歌·冰肌玉骨》《念奴娇·赤壁怀古》《南乡子·霜降水痕收》《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满庭芳·三十三年》《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浣溪沙·细雨斜风作小寒》《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青玉案·三年枕上吴中路》《贺新郎·乳燕飞华屋》《浣溪沙·门外东风雪洒裾》《行香子·过七里滩》《点绛唇·不用悲秋》《念奴娇·中秋》《水龙吟·雁》《醉翁操·琅然》[28]苏轼部分书法作品《中山松醪赋》《洞庭春色赋》《人来得书帖》《答谢民师论文帖》《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李白仙诗帖》《次韵秦太虚诗帖》《渡海帖》《祭黄几道文卷》《梅花诗帖》《新岁展庆帖》《宝月帖》《令子帖》《东武帖》《北游帖》《致南圭使君帖》《次辩才韵诗》《一夜帖》《宸奎阁碑》《致若虚总管尺牍》《怀素自序》《近人帖》《与范子丰》绘画作品《潇湘竹石图》《小鸡啄米图》《枯木怪石图》《偃松图卷》苏轼人物评价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无法复制的天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苏轼参加科举,进士及第。
以后。
他的仕途一波三折。
苏轼才华横溢,在诗、词散文、书画、哲学等领域里都有杰出的成就。
他的词开创了豪放派词风。
他的诗歌奔放灵动,逸态横生。
他的散文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为散文创作开拓了新天地。
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共列“唐宋八大家”之列。
他的书法自成一家,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苏轼反对学术专制,他将儒、释、道三家哲学结合在一起,并开创了苏氏“儒学”。
1、苏轼的家乡蜿蜒回顾山有情,平铺十里江无声。
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成。
---陆游《眉州披风榭拜东坡先生遗像》苏家祖先为赵郡(今河北招贤)栾城人,在唐代武则天时期出了个宰相叫苏味道,以后被贬为眉州刺史,终老眉山,他的后代有的就留在了这里,从此眉山就有了苏姓。
苏轼的父亲叫苏洵,祖父苏序。
苏序的父亲叫苏杲,祖父苏佑。
苏轼为避讳祖父的名讳在所有的文章中都把“序”改成“引”。
蜀有彭老山,东坡生则同,东坡死复清。
------宋·张瑞义《贵耳机=集》宋景祐三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也就是公元1037年1月8日苏轼出生于四川省眉山市,传说他出生的那一天彭山的钟灵毓秀突然荒废,等到苏轼死的那一年彭山才重新恢复生机。
苏轼还有一个姐姐,唤作八娘,嫁与舅舅家的一位表兄。
苏轼出生两年以后苏辙出生。
苏轼十二岁时祖父苏序突然去世。
苏轼十九岁的时候娶了青神王家的女儿王弗,关于他们的姻缘有一段美丽的故事,“唤鱼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苏轼《海棠》2、一举成名天下知嘉佑二年苏轼、苏辙走进考场,参加礼部主办的省考,主考官欧阳修,副主考梅尧臣,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文章欧阳修等人看了很惊叹,但是由于卷子已经密封,欧阳修以为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为了避嫌。
欧阳修建议录为第二。
苏轼人物介绍以及代表作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一、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苏轼按排行位居第二,故曰“仲”,至于取字“和仲”,则是苏洵希望儿子性格和缓(苏轼性格比较急躁),后来父亲另给他取字子瞻,则与他的名“轼”更相关,且希望儿子高瞻远瞩),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死后追谥文正。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北宋书画家、文学家、美食家,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存诗3900余首。
在文章方面与欧阳修合称“欧苏”,在词作方面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在诗歌方面与黄庭坚的并称“苏黄”,在书法方面"自出新意、不践古人",开创"尚意"书风,其作《黄州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在绘画方面擅画枯木竹石,反对程式束缚,重视神似,为其后世"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后代文人称其为“坡仙”“诗神”“词圣”等。
与父亲苏洵,弟苏辙同为唐宋八大家中,合称“三苏”。
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
曾在立新法中反对王安石,被贬到黄州。
世人说:“门下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苏轼的诗和生平一、苏轼生平简介: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
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参加殿试中乙科,赐进士及第(一说赐进士出身)。
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参加制科考试,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宋神宗时,苏轼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苏轼出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外放治理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
随着新党执政,苏轼又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赦北还,病逝于常州。
南宋时期,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二、苏轼的诗1.《和子由踏青》东风陌上惊微尘,游人初乐岁华新。
人闲正好路旁饮,麦短未怕游车轮。
城中居人厌城郭,喧阗晓出空四邻。
歌鼓惊山草木动,箪瓢散野乌鸢驯。
何人聚众称道人,遮道卖符色怒嗔。
宜蚕使汝茧如瓮,宜畜使汝羊如麇。
路人未必信此语,强为买服禳新春。
道人得钱径沽酒,醉倒自谓吾符神。
2,《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3.《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4,《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5.《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的人生起伏与文学创作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富阳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大家,政治家。
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一生起伏颇多,其文学创作也颇具影响力。
苏轼出生于一户士族之家,从小聪明伶俐,精通诗词。
他的父亲苏洵是北宋大儒,在家乡文化丰富的环境中,苏轼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苏洵对儿子的教育方法是深得其法,家庭教育也使得苏轼的文学造诣颇高。
苏轼的一生并不一帆风顺。
苏轼早年生活起伏颇多,曾多次遭遇宦海的波涛。
他曾担任过官职,但由于其直率不阿的性格,多次因得罪当权者而遭遇贬斥。
一个缅怀大志的文学家,如此不幸地遭受流放,这无疑是对他的个人才情和文化理想的莫大打击。
但苏轼并未因此而沮丧,相反,他对文学事业更是心存激情。
在他的流放之地,苏轼继续文学创作,培养自己的诗词才华。
他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作品,如《江城子·夜雨寄北》、《和子由渭北》等,这些作品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社会的关注和对国家的忧虑。
这些作品不仅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让他的名字深深地印在人们的心中。
苏轼用自己的才情和创作,展示了自己的文学天赋和不屈的生命力。
苏轼的诗词笔调多样,既有豪放激昂的,也有委婉细腻的,他的诗词以情感真挚、富有文学温度而著称。
他善于抒发自己的情感和观点,用简短而艺术性地抒情语言,将自己的理想信念融入因而深受人们的喜爱。
他的作品在风格上也较为独特,多以自然山水、时事民情为题材,以一种率真而真诚的态度,抒发出广泛而深切的感情。
苏轼还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在书法上也有独到之处。
他的书法造诣颇高,擅长楷书,行书更是登峰造极,无愧于“苏文家”之美誉。
他的书法作品,犹如诗词一般意境丰富,笔势遒劲,富有韵律感,为后人所称颂。
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东坡志林》、《东坡笔临》等苏轼的文学作品,也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
苏轼以他的才情和文字魅力,留下了精彩的文学遗产,影响着后人。
苏轼的一生并不尽如人意,他的政治生涯堪称波折万端。
作者苏轼的资料和古诗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
下面是关于作者苏轼的资料和古诗的.内容,欢迎阅读!苏轼资料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子。
嘉佑二年(1057)与弟辙同登进士。
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
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
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
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
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元佑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
元佑八年(1093)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
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五,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高宗朝,赠太师,谥文忠。
《宋史》、《东都事略》有传。
诗、词、文、书、画均卓然大家,着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东坡乐府》三卷。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词学上,为北宋词坛豪放派主要作家之一。
苏轼古诗一:《满庭芳·蜗角虚名》年代:宋作者:苏轼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乾忙。
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
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
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
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
江南好,千锺美酒,一曲满庭芳。
二:《减字木兰花·玉房金蕊》年代:宋作者:苏轼玉房金蕊。
宜在玉人纤手里。
淡月朦胧。
更有微微弄袖风。
温香熟美。
醉慢云鬟垂两耳。
多谢春工。
不是花红是玉红。
苏轼简介(生平大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扩展资料:
主要成就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
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轶事典故
有一次国家忌日,众大臣到相国寺祷佛,程颐要求食素,苏轼责问说:“正叔(程颐表字),你不是不喜好佛教吗?为什么要吃素食?”
程颐说:“礼法:守丧不可饮酒吃肉;忌日,是丧事的延续。
”苏轼唱反调:“支持刘家的人露出左臂来罢!”(用史记典故,苏轼自比为汉朝的太尉周勃,把程颐比为吕氏乱党,要求大家支持他。
)范淳
夫等人吃素食,而秦观、黄庭坚等则吃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轼。
苏轼人生轨迹概览及其各时期文学、书法作品一、苏轼人生轨迹概览北宋著名的历史人物苏轼(1037-1101)二十岁中进士,可谓少年得志,中年以后,从北到南,却是接连被贬黄州、惠州,直到被贬到遥远的海南岛。
苏轼在1101年6月的《自题金山画像》自作诗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①就是这跌宕起伏,四海飘零的一生,却被苏轼过得有模有样,有滋有味。
身处顺境,他能享受最好的,能讲究。
身处逆境,他能承受最坏的,能将就。
这份豁达和修养,让我们这些后来人,不由得一赞三叹。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写道:“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
这大概就是对苏东坡最好的诠释。
苏轼一生历经宋仁宗(1010-1063)、宋英宗(1032-1067)、宋神宗(1048-1085)、宋哲宗(1076-1100)和宋徽宗(1082-1135)五朝。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四川眉山人,初唐大臣苏味道②(648-705)后裔。
与父苏洵(1009-1066)、弟苏辙(1039-1112)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苏家占三席。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苏洵带着二十一岁(农历虚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
③在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1007-1072)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
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
当①“儋州”即今海南岛。
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因著名的“乌台诗案”被贬“萧瑟”的黄州,时年43岁。
1085年宋神宗去世后,年幼的宋哲宗继位,改元“元祐”,由哲宗的祖母高太后听政,1085-1093年高太后听政期间,重新重用“旧党”,打压新政,苏轼在此期间权位一度亨达,但元祐四年(1089年)因政见不合苏轼自求外调知杭州,元祐六年(1091年)被召回朝不久又因政见不合,先后知颍州、扬州、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