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史》- 挫折时期讲义课件:第六章 中世纪与基督教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44
西方文化史与经典著作导读——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研究一、基督教概况基督教指以信奉耶稣为救世主的宗教,包括天主教、新教与东正教三大主要流派。
截止2014年,全球总人口72亿746万,广义基督徒23亿7561.9万,注册22亿6582.4万,参加礼拜者15亿7123.5万;增长率1.32%,继续保持第一大宗教地位,但不及伊斯兰教1.81%增长率。
没有基督教就没有现代西方文化,现代西方社会的典章制度、节庆习俗、礼仪规范、思想信念,无不与基督教有着密切的关系。
基督教构成了西方文化的重要根源。
二、宗教与文化1、宗教与人的原始思维的关系宗教是历史的产物。
通常所谓宗教,就是相信在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有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主宰着自然、社会和人生,因而对之产生敬畏与崇拜。
人从动物中分化出来的标志是人开始制造生产工具,这是物质标志。
另一方面还要看到,人之所以是人,区别于其它生命形式,还在于他有高级思维。
任何一种动物为了自身的生存,都有经过几万年积累所形成的本能,但是人并不能满足于衣食住行等物质需要,而是还有精神活动。
2、宗教思想与理性的关系。
要探究宗教的起源,就必须探究人的意识的发生;在探讨人的意识的发生过程中就会发现,人类产生意识以后,在试图对周围世界加以说明的理性活动中逐步形成了一些后来被称为“宗教”的观念,诸如“万物有灵”、“灵魂不死”等。
从原始人的宗教意识产生过程中,可以看到他们的原始理性思维活动。
古代人类把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认识概括为后来称之为“宗教”的解释体系,它又反过来影响古代人类的全部社会实践活动,因此,便形成了宗教与文化的必然联系。
3、基督教下的信仰与理解西方神学史上,有一个中心问题始终存在:信仰重要还是理解重要?第一种是主张信仰为先,先有信仰,才有理解。
第二种是主张理解更为重要,只有理解才能信仰。
其实就是要求对神学要有理性认识,在理性的基础上来信仰神。
三、基督教与西方文化关系1、基督教与罗马帝国日耳曼人为建立自己的政权,需要有领地制度,需要有法律,还需要有法庭,有一批识字的文书来解释法律等等,这样,基督教会的神职人员便与新的法兰克统治者结合了起来。
西方文化史“西方文化”是指发端于古代希腊与古代罗马的那一支文化,以后这支文化在欧洲地区得到充分发展与演变,近代以后有传播到其他洲,最后其影响遍及世界各地区。
“西方文化史”即西方文化发生与演变的历史。
(西欧、北美)第一章西方文化的起源欧洲于公元前3000年代后半期在南欧的爱琴海地区出现了最初的奴隶制文明——爱琴文化,它成为现代西方文化的源头。
在爱琴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是现代西方文化的“基石”。
现代西方文化是掺杂了大量其他民族文化因素后形成的一种新文化。
(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
希伯来-犹太文化)一、欧洲史前文化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是指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之前的原始时代。
我们通过考古文物所了解到的史前原始人类所创造的文化,称为史前文化。
旧石器文化(时间、代表性的文化)新石器文化(主要特征、代表性的文化)二、爱琴文化从公元前3000年代的后半期到公元前12世纪,爱琴海区域(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西部沿海地带)出现了欧洲最早的奴隶制文明,并创造出了辉煌的青铜文化,即爱琴文化,亦称为克里特-迈锡尼文化。
爱琴文化的发现:(德)亨利·谢里曼、(英)阿瑟·伊文斯 克里特文化迈锡尼文化克里特文化时间: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1250年,约1350年。
分期:1、早期——公元前2600-前2000年;铜器青铜器,原始公社制逐步解体;陶器2、中期——公元前2000年-前15世纪末;奴隶制国家,米诺斯王朝(前1700-前1450);建筑规模宏大、结构复杂,陶器、青铜器、石器;线形文字A;宗教活动;航海业发达3、后期——前15世纪末-前1250年;衰落。
爱琴文化由以克里特文化为主转入以迈锡尼文化为主的时期。
迈锡尼文化文化中心:迈锡尼、梯伦、派罗斯特点:建筑;坟墓;线形文字B;贸易发达爱琴社会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和航海技术,为古希腊人所继承。
壁画和雕刻艺术、建筑方法到希腊古典时代得到了广泛发展。
第六章中世纪与基督教文化随着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覆灭,西方社会进入了中世纪。
一般认为到15世纪时中世纪结束,长度大约为1000年。
长期以来,中世纪在许多人眼中是“黑暗”的代名词,故中世纪又被称为欧洲的“黑暗时代”。
中世纪——承上启下、造就欧洲社会和民族的时代1、欧洲大陆历史的真正起始对于以西欧为主体的西方社会而言,中世纪应该被看成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社会发展阶段,是欧洲大陆历史的真正起始。
3、被称为“欧罗巴”的独特文化特征的形成被今人称为“西方文明”的文明终显其雏形,希腊——罗马传统、犹太—基督教传统和日耳曼传统经过近千年中世纪的整合终于形成了一种为西方人所集体认同的文明样式——西方文明。
3、古典时期所未曾有过的成就中世纪还取得了古典时期所未曾有过的成就:大学、银行、议会制度、哥特式艺术和市民文学无不诞生于中世纪。
4、为欧洲文艺复兴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为重要的是中世纪为欧洲文艺复兴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节历史:千年的进程欧洲的动荡从公元3世纪起,欧洲就发生了民族大迁徙,即历史学家所说的“蛮族的入侵”。
中世纪的欧洲在日耳曼等民族征服了罗马之后的最初两三百年中一直处于动荡和迁徙状态。
公元800年是中世纪史上的一个重要年代,法兰克王查理大帝从教皇手中接过了皇冠,这一极具象征性的动作表明基督教在西欧社会占据的统治地位,以及西方第一次在罗马帝国垮台之后统一在同一个政权的权威之下。
然而,查理大帝死后,他的三个孙子各霸一方,分庭抗礼,形成了后来的法国、德国、意大利三国的疆域,欧洲再次分裂。
在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及其继承者时期,教皇向一切世俗统治者挑战,基督教教会的权力通过教会法达到了极限。
社会结构中世纪最初几百年西欧(当时的东欧尚在未开化之中)的社会结构除了国王和主教外,主要由两个阶层组成:贵族(又称封建领主)和农奴。
庄园制似可视为欧洲封建制度——领主制——的一种社会经济形态。
庄园作为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生产所需要的一切,除了农业生产外,设有自己的面包房,店铺,作坊和教堂,人员很少流动。
第六章中世纪与基督教文化随着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覆灭,西方社会进入了中世纪。
一般认为到15世纪时中世纪结束,长度大约为1000年。
长期以来,中世纪在许多人眼中是“黑暗”的代名词,故中世纪又被称为欧洲的“黑暗时代”。
中世纪——承上启下、造就欧洲社会和民族的时代1、欧洲大陆历史的真正起始对于以西欧为主体的西方社会而言,中世纪应该被看成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社会发展阶段,是欧洲大陆历史的真正起始。
3、被称为“欧罗巴”的独特文化特征的形成被今人称为“西方文明”的文明终显其雏形,希腊——罗马传统、犹太—基督教传统和日耳曼传统经过近千年中世纪的整合终于形成了一种为西方人所集体认同的文明样式——西方文明。
3、古典时期所未曾有过的成就中世纪还取得了古典时期所未曾有过的成就:大学、银行、议会制度、哥特式艺术和市民文学无不诞生于中世纪。
4、为欧洲文艺复兴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为重要的是中世纪为欧洲文艺复兴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节历史:千年的进程欧洲的动荡从公元3世纪起,欧洲就发生了民族大迁徙,即历史学家所说的“蛮族的入侵”。
中世纪的欧洲在日耳曼等民族征服了罗马之后的最初两三百年中一直处于动荡和迁徙状态。
公元800年是中世纪史上的一个重要年代,法兰克王查理大帝从教皇手中接过了皇冠,这一极具象征性的动作表明基督教在西欧社会占据的统治地位,以及西方第一次在罗马帝国垮台之后统一在同一个政权的权威之下。
然而,查理大帝死后,他的三个孙子各霸一方,分庭抗礼,形成了后来的法国、德国、意大利三国的疆域,欧洲再次分裂。
在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及其继承者时期,教皇向一切世俗统治者挑战,基督教教会的权力通过教会法达到了极限。
社会结构中世纪最初几百年西欧(当时的东欧尚在未开化之中)的社会结构除了国王和主教外,主要由两个阶层组成:贵族(又称封建领主)和农奴。
庄园制似可视为欧洲封建制度——领主制——的一种社会经济形态。
庄园作为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生产所需要的一切,除了农业生产外,设有自己的面包房,店铺,作坊和教堂,人员很少流动。
闭塞和对外界一无所知是一种十分正常的现象。
从8世纪到11世纪,是欧洲封建制度形成的年代。
封建制造就了欧洲的贵族阶层。
这一时期封建制度下的欧洲经济几乎完全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庄园农业和非常有限的地方贸易基础上。
中世纪的欧洲是建造城堡的年代,成千上万的庄园和星罗棋布的城堡是中世纪欧洲封建割据和各自为政的标志。
欧洲“第一次农业革命”公元1000年前后,欧洲文明的重心由地中海转移到了莱茵河河谷和北大西洋沿岸,自英格兰南部到乌拉尔山脉欧洲北部的冲积平原成为最适合经济发展的地区,一场被称为欧洲“第一次农业革命”在这里开始。
欧洲社会终于到了可以告别落后的时代,中世纪的转折点旋即到来。
十字军运动11世纪末出现的十字军运动是西欧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欧洲开始摆脱中世纪早期的社会停滞和封闭状态。
当西方朝圣者去圣城耶路撒冷的道路被阻,拜占庭遣使求救时,教皇乌尔班二世号召所有基督教信徒共同参加东征,进行圣战,以便从穆斯林手中夺回圣地。
由于参加者佩戴象征基督教的十字,故名“十字军”。
十字军于1099年7月夺取了耶路撒冷,并在那里建立了“耶路撒冷拉丁王国”,成为这次十字军东征胜利的一个标志。
1、十字军运动的出现原因十字军东征运动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而不仅仅是由于耶路撒冷归来的朝圣者的叙述和隐士彼得的鼓吹所引起的。
首先,十字军运动是4个世纪以来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之间争斗的继续和高峰。
其次,欧洲在5世纪至11世纪之间,除了宗教生活的大一统外,未能建立起任何具有普遍性、为所有欧洲人接受的东西。
到11世纪,西欧社会的基督化过程实际上已经完成,对于基督教徒而言,拓展基督教世界的疆域,开拓新的世界是一种生命追求。
十字军东征正好为欧洲民众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
2、十字军运动的历史意义尽管历史表明十字军运动本身是一场残酷的血腥战争,开创了欧洲历史上对不同信仰的人们进行公开、大规模杀戮的时代。
然而,十字军运动还是包含一系列积极成果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指的主要是第一次十字军运动。
以后的十字军运动已经不再具有这样的积极成果。
),特别是对于未来的欧洲社会生活变化而言。
首先,十字军运动打通了东西方之间自中世纪以来的长期隔绝封闭状态。
其次,十字军运动向基督教世界展示了一个更为广阔和多彩的世界。
再次,十字军运动开创了一种向外拓展和冒险的精神。
第四,十字军使得欧洲人重新发现了亚洲。
第五,十字军运动对欧洲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君主权力的加强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最后,以宗教信仰的名义和影响发动的十字军运动,结果却使社会朝着开始背离宗教思想的方向发展。
总而言之,十字军运动对西方人的思想和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它使欧洲社会脱离了一条非常狭窄的小路而踏上一条康庄大道,它开始了一个把欧洲社会各种因素转变成具有现代文明特征的政府和人民的过程。
中世纪的盛期中世纪在12世纪进入了被称为“美丽的中世纪”的新时代。
中世纪盛期的特征盛期特征之一是城市复兴步伐加快,古罗马时期建立起来的城市,如罗马、比萨、佛罗伦萨、马赛、里昂、美因兹、伦敦、约克等相继恢复了中心城市的地位,一大批新兴城镇也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出现。
特征之二是商业开始复兴,一个以经商为主的群体形成,并逐渐取得较高的社会地位,这导致商业的进一步发展。
中世纪商业复兴从一开始就具有开放性和国际性。
意大利的商人会远上法兰德斯,而英国的商人会到威尼斯。
中世纪盛期还是欧洲人流动的开始,朝圣、经商、求学,甚至游历都是造成人员流动的原因。
欧洲人不仅在欧洲境内游历,而且开始走出欧洲。
欧洲的危机中世纪在14世纪进入了它的末期,快速发展的欧洲在发展过程中遭到各种灾难的困扰。
而在1347至1351年间肆虐泛滥的腺鼠疫(通称黑死病)的大流行,夺去了欧洲近三分之一人的性命,酿成中世纪欧洲历史上的一场最大的悲剧,并造成经济的崩溃。
在困难时期,原本在欧洲社会具有权威的基督教教会不仅没有能够发挥道德和政治领导作用,相反它本身也陷入了一场严重的机构危机。
所谓“阿维尼翁之囚”指1309年教皇将教廷所在地迁至法国南部的阿维尼翁一事,此后70年教廷一直设在那里。
事件实质上是教会的分裂。
欧洲显然陷入了一场空前的危机。
中世纪走到此时已是遍体鳞伤。
在危机四起的中世纪的前面是升起的文艺复兴的新曙光。
俄罗斯的兴起俄罗斯作为一个帝国的出现是在中世纪末期伊凡三世(通称伊凡大帝)时代(1462——1505年在位),但一个大国的雏形已经开始出现在欧洲的版图上。
伊凡大帝在建立帝国的过程中,以拜占庭风格建造了克里姆林宫王宫,选择“沙皇”(Tsar,或Czar,有Caesar“凯撒”之意)作为自己的称号,并使得俄罗斯沿着东方式的政治专制方向发展,这一切使得俄罗斯在某种程度上游离于西方文明体系之外。
第二节中世纪的基督教教会:统一欧洲的力量中世纪的基督教教会的统治地位基督教及其教会在中世纪居统治地位的事实是毋庸臵疑的,无论是政治、社会、思想、还是文化领域都由基督教思想主导。
基督教及其教会在中世纪欧洲的这一地位是基督教发展历史的必然。
首先,在罗马帝国尚存的4世纪末和5世纪初,基督教教会就已经不再是一种单纯的个人的信仰,它已是一种有着完善组织的机构。
早在欧洲封建化过程之前,基督教便已深入社会,成为罗马帝国消亡后,中世纪欧洲社会实际存在的唯一具有权威和影响力的势力。
从人文主义观点出发,基督教及其教会在中世纪欧洲的统治的确是一种不幸,神权思想甚嚣尘上,人性受到压抑,思想受到禁锢,社会愚昧无知,停滞不前,文学艺术活动受到限制,特别是中世纪后期异端审判庭的存在和罪恶更是反映了教会的黑暗和愚昧的一面。
然而,基督教及其教会在中世纪欧洲的存在并非只有消极的一面,事实上,它对中世纪欧洲的正面积极贡献与负面消极危害一样巨大。
正确认识基督教及其教会在中世纪的作用对于把握西方文明的精髓有着重要意义。
客观地说,在古代文明被毁之后,是基督教实际负起了(严格地说也只有基督教才能负起)在欧洲“从头做起”的重新建设文化的任务。
日耳曼人的特征日耳曼人作为西方世界的主体民族,其特征对西方文明发展的走向是至关重要的。
日耳曼人因此培养出了一种对个人自由和独立感到快乐的特征。
这显然是一种热爱自由的情操。
古典文明中的自由古典文明中所说的自由,无论是在近东文明,还是在古希腊—罗马文明,主要指的是政治上的自由,公民的自由。
在那种文明中生活的人不是为自己的个人自由而奋斗,而是为他作为公民的自由而斗争。
西方人与这个世界舞台上的其他人群相比,具有更为乐观、更富有活力、更愿意进行尝试和冒险的精神很可能就是来源于此。
骑士制度骑士制度是中世纪西欧造就出的一种特殊现象,它的存在对近代欧洲人的精神和价值取向产生一定影响,是西方文明的一个插曲。
骑士制度的来源骑士制度源于西欧的采邑制和封军封臣制,最早出现在法兰克王国时代。
12世纪前后,西欧骑士制度发展到了鼎盛期,骑士的地位和尊严都有所加强。
“骑士精神”骑士制度在中世纪造就了一种所谓“骑士精神”,以效忠主人、勇敢顽强、注重荣誉、保护弱者、护卫基督教、尊崇女性等为特征。
第三节文明成就:对西方文化的塑造日后发展起来的西方文明的许多方面是在中世纪,特别是在11—14世纪文明成就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中世纪语言、文学语言中世纪是欧洲各国民族语言(特别是书面语言)的形成时期。
拉丁字母成为西方众多语言的共同拼写字母也与中世纪的发展紧密关联。
中世纪盛期以来,这些“土语”得到较大发展,在中世纪结束前后走向规范化,成为取代拉丁语的各国民族语言。
文学宗教在中世纪社会占据的主导地位使得中世纪的文学以教会文学为主体成为自然。
1、宗教文学教会倡导的文学作品的内容几乎全部来源于《圣经》,严格讲,是对《圣经》有关内容的演绎,缺乏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性。
2、英雄史诗除了宗教文学外,中世纪文学还包含一系列其他样式的文学。
英雄史诗是其中之一,在中世纪文学中占有一定地位。
3、民间世俗文学除了英雄史诗外,中世纪民间世俗文学也呈现出一定的繁荣局面。
这些文学形式包括传奇体叙事诗、抒情民谣等。
骑士文学由欧洲存在的骑士制度造就,主要包括游吟诗和骑士传奇。
骑士文学以其浪漫主义基调成为欧洲文艺复兴前的一种主要世俗文学样式。
骑士文学除了故事引人入胜外,还开始注意人物的内心活动,可以说是西方长篇小说的雏形。
4、市民文学中世纪的市民文学是伴随着欧洲城市复兴而产生的一种文学样式,也是中世纪文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市民文学是在民间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宗教文学不同,它所描绘的主体是新兴城市的市民和他们的生活,作品的主题多与普通市民的实际生活贴近。
市民文学体裁不一,其功能主要是娱乐民众,因此作品往往主题鲜明,诙谐幽默,内容丰富活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