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中世纪基督教文化
- 格式:ppt
- 大小:3.21 MB
- 文档页数:52
第三讲中世纪的基督教文化与骑士浪漫主义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中世纪文学的基本特点。
2、了解骑士文学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1、用全新的视角看待中世纪文学2、但丁和《神曲》教学难点:1、宗教和文学的关系2、骑士文学的进步意义主要教学内容:一、中世纪社会概述:1、中世纪:历史上的中世纪: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大约12个世纪的历史,对应封建制度的形成、繁荣和衰亡分成三个时期。
文学上的中世纪:是15世纪人文主义者首次提出的历史概念,指古希腊罗马文化时期与古典文化“复兴”时期中间的历史阶段,以但丁发表《神曲》为标志,也就是14世纪初,大约1000年左右。
2、社会概况:公元5世纪至11世纪,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混乱时期。
原先是生活在北欧和莱茵河流域的部落群,从公元1世纪开始,日耳曼各部落逐渐向气候温和、土壤肥沃的欧洲中部和东南部迁移,罗马帝国的边境不断受到日耳曼人的侵扰。
摧毁西罗马帝国的日耳曼民族在帝国的废墟上先后建立许多国家,东哥特人、西哥特人、法兰克人长期混战,欧洲社会陷入战乱、动荡之中。
在日耳曼诸国中,法兰克人的王朝创立者查理曼(约742—814)800年统一日耳曼,征服意大利,征讨西班牙,重建起庞大的西罗马帝国。
查理曼为了统治广大的领土,建立封建制,把全国领土分为国、郡、教会领、皇帝领等部分,分别由公、伯、主教等进行统治,成为中世纪封建制度的正式开端。
查理曼去世,查理曼帝国分为东法兰克、西法兰克和意大利,形成后来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疆域的大致格局。
日耳曼人中盎克鲁、撒克逊、裘特等部族于5世纪进入不列颠,逐步建立英格兰王国。
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度,把封建制度引入英国,开始了封建化的过程。
9世纪初,来自斯堪的那维亚的诺曼人掀起第二次大迁移,建立了一些新的国家。
后来迁都基辅,统一斯拉夫各部族,开创以基辅为中心的统一国家,初步奠定俄罗斯国家的基础。
留在原居住地的诺曼人,逐渐形成丹麦、瑞典和挪威等国。
第三课中世纪前半期从“西罗马帝国亡”至“东西方教会分裂”(1054年)中世纪起始西罗马帝国亡于蛮族的入侵,许多文物遭到毁损,文化与社会经历一场浩劫。
虽然失去了政府的保护,但是基督教会在西部仍然屹立。
在此战乱痛苦时期,教会刚跨进中世纪门槛,即肩负艰钜的使命,双重的任务:一方面,感化信奉异教或亚流异端的蛮族,带领他们成为正统信仰的基督徒;另一方面,教育未开化的蛮族,复兴罗马文化。
教会在接下来约一千年之久的“中世纪”时期,创下了辉煌的佳绩。
蛮族所成立的新兴国家,在入侵后五百年内,先后都成了基督教国家;再五百年之后,这些国家都各自发展出其基督教文化的民族特色,奠定了中世纪之后欧洲现代文明发展的基础。
教会在中世纪是如何靠主恩典处变不惊,完成时代使命,回应社会所需?主要是三大运动的兴起,带来了教会的“三化”:(1)修道主义Monasticism 深化灵命;(2)教皇制度Papacy 强化组织;(3)宣教运动Missionary Movements 普化差传。
修道主义修道主义最早起源于东方教会。
在第三世纪中期起,由于罗马政府逼迫教会,一些基督徒隐居沙漠旷野;到了第四世纪教会又有世俗化的危险,更多人放下世俗财物离群索居潜心修道。
修士中最出名的是在埃及的安东尼Anthony,被称为“修道主义之父”。
后来,在埃及的巴科米斯Pachomius 与撒加利亚的巴西流Basil 的带领下,修士们发展成群居,过修道院团体生活。
亚他那修写作『安东尼生平』,将修道主义引进西方。
安伯若修与奥古斯丁都受此书影响,走上修道之路。
耶柔米与马丁Martin of Tours皆是著名的修道领袖。
本笃Benedict of Nursia 约于525年在意大利的卡西诺山建立修道院,并约于540年制订著名的『本笃法规』,按照欧洲的环境需要,立下完善的修院管理规则,奠定了往后修道主义的发展基础,被尊称为“西方修道之父”。
修道主义的目标在于:脱离世俗环境,藉着实行“贫穷、贞洁、顺服”三誓愿,每日从事灵修与圣工,追求圣洁生活。
西方文化史与经典著作导读——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研究一、基督教概况基督教指以信奉耶稣为救世主的宗教,包括天主教、新教与东正教三大主要流派。
截止2014年,全球总人口72亿746万,广义基督徒23亿7561.9万,注册22亿6582.4万,参加礼拜者15亿7123.5万;增长率1.32%,继续保持第一大宗教地位,但不及伊斯兰教1.81%增长率。
没有基督教就没有现代西方文化,现代西方社会的典章制度、节庆习俗、礼仪规范、思想信念,无不与基督教有着密切的关系。
基督教构成了西方文化的重要根源。
二、宗教与文化1、宗教与人的原始思维的关系宗教是历史的产物。
通常所谓宗教,就是相信在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有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主宰着自然、社会和人生,因而对之产生敬畏与崇拜。
人从动物中分化出来的标志是人开始制造生产工具,这是物质标志。
另一方面还要看到,人之所以是人,区别于其它生命形式,还在于他有高级思维。
任何一种动物为了自身的生存,都有经过几万年积累所形成的本能,但是人并不能满足于衣食住行等物质需要,而是还有精神活动。
2、宗教思想与理性的关系。
要探究宗教的起源,就必须探究人的意识的发生;在探讨人的意识的发生过程中就会发现,人类产生意识以后,在试图对周围世界加以说明的理性活动中逐步形成了一些后来被称为“宗教”的观念,诸如“万物有灵”、“灵魂不死”等。
从原始人的宗教意识产生过程中,可以看到他们的原始理性思维活动。
古代人类把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认识概括为后来称之为“宗教”的解释体系,它又反过来影响古代人类的全部社会实践活动,因此,便形成了宗教与文化的必然联系。
3、基督教下的信仰与理解西方神学史上,有一个中心问题始终存在:信仰重要还是理解重要?第一种是主张信仰为先,先有信仰,才有理解。
第二种是主张理解更为重要,只有理解才能信仰。
其实就是要求对神学要有理性认识,在理性的基础上来信仰神。
三、基督教与西方文化关系1、基督教与罗马帝国日耳曼人为建立自己的政权,需要有领地制度,需要有法律,还需要有法庭,有一批识字的文书来解释法律等等,这样,基督教会的神职人员便与新的法兰克统治者结合了起来。
中世纪文学中的基督教文化色彩欧洲中世纪文学是欧洲多种文明和文化相融合的产物,是东西方文化相互影响和交融的产物,也是基督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
在基督教的教义中,认为上帝创造的一切都是好的,但是由于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违背了上帝的旨意,犯下了“原罪”并遗祸于人类,所以,仅靠人类渺小的力量是不能赎罪的,只有依靠全能的上帝才能使人类得救,基督教会就是上帝在尘世的代理人。
在中世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那些在现实中遭受苦难的人们,需要基督教所构建的超于现实的精神世界来解脱他们自己,以图在美好的天国来实现他们在现实中永远都无法实现的理想,基督教便成为他们的一种信仰。
随着基督教统治地位的确立和基督教文化的传播,基督教在整个中世纪里,在文化、教育、哲学、文艺乃至整个精神领域里,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成为欧洲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大部分的文化文艺都染上了宗教色彩。
中世纪文学在基督教神学的控制和影响下,注重表现神的权威、上帝的伟大和人的渺小,宣扬禁欲主义和来世主义,使文学在很大程度上沦为神学的奴婢。
当然,基督教文化为了能使它被在希腊罗马文化熏陶下发展起来的西方民族所接受,除了采取一些强制手段外,也在努力发掘两种文化中相同和相近的一面。
在基督教逐渐成为中世纪欧洲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过程中,它与世俗文化之间形成了两种的交融关系。
其一是基督教文化在对古希腊以来对世俗文化精神大肆排斥和毁灭的同时,又将某些世俗文化的材料、题材和艺术手法等经过改造纳入到了基督教文化的体系之中,其二是中世纪出现的很多的世俗作品中,都包含着宗教性的内容。
例如,中世纪中期的英雄史诗,神话因素大大减少,而基督教义的内容大大增加,英雄的奇功伟业往往与宗教奇迹融合在一起,有些爱国行为还表现为维护基督教而与异教教徒的斗争。
如经过教会文人加工过的《罗兰之歌》,有着护教的成分;在骑士文学里,骑士的信条是“忠君、护教、行侠”,宣扬效忠宗教,不奉行禁欲主义。
有很明显的基督教文化融合的关系;中世纪后期的城市文学也难免受到基督教神学思想的影响,当然,城市文学是在民间创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有些内容也有反封建、反教会的倾向。
第三讲、中世纪西方封建宗教文化6世纪之后的西欧文明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中世纪时代。
在罗马和日耳曼两种历史传统以及各种时代因素的相互作用下,西欧的社会结构和面貌都发生了重大改变。
其政治重心由以意大利为中心的环地中海地区迁至以法兰克为中心的内陆地区;其统治民族由罗马拉丁民族更换为日耳曼民族;其精神文化的主体由世俗性极强的罗马文化转化为宗教色彩甚浓的基督教文化。
古典时代那种由希腊至罗马的单线一元发展模式全然消失,代之而起的是日耳曼诸王国、法兰克、加洛林帝国以及法兰西、德意志、英格兰等不同国家的复线多元的发展趋势。
而在诸种变革之中,最深刻的是以奴隶制为核心的古典经济体制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以农奴制为核心的新的封建经济形态逐步形成,成为当时整个西欧文明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阶段。
中世纪既不是“玫瑰红的理想时代”。
也绝非“黑暗的愚昧时代”,而是一个既遍布着饥馑、困苦、暴力和不平等,又充满着生命力和创造性的时代。
正是在这一时代所造成的种种磨难与机遇中,源自于古典时代的西欧文明获得了再次扩充和更新。
一、封建宗教文化产生的环境1、与西欧封建制度形成的方式有关:罗马·日耳曼式的封建化方式,在此基础上,他们需要的不是儒家式的东方封建伦理文化,而是以层层服从为核心的基督教神学思想体系,以维护各自为政的封建等级关系。
2、国家的封建神权统治体系的建立,是西欧封建宗教文化产生的又一特殊的历史环境。
3、中国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是由分裂走向统一,而西欧则由统一走向分裂,这也是中、西文化出现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教皇国的诞生:教皇国是意大利中部由教皇统治的政教合一国家(756-1870年)。
罗马教会扩张权力需要世俗君主的支持,而世俗君主巩固统治也仰仗教会的帮助,正是在教俗权力互相勾结利用的过程中,“教皇国”应运而生。
751年,法兰克王国宫相丕平在罗马教皇的支持下,发动宫廷政变,推翻墨洛温王朝,成为加洛林王朝的第一位国王。
为了报答教皇,丕平两次出兵意大利,攻打伦巴德人,并于756年把夺来的罗马至拉文那一带的土地赠给罗马教皇斯蒂芬二世,史称“丕平献土”,教皇国便由此发展而来,其疆域屡有变更。
如何看待中世纪的基督教文化摘要:自文艺复兴以来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流行着“中世纪是一个黑暗时代”的传统观念,这种观念从启蒙运动以来更与宗教和科学、信仰和理性之间对立的观念联系在一起。
于是,中世纪逐渐成为了愚昧、野蛮和黑暗的代名词,成了古代和现代两个高峰之间的低谷地带。
随之中世界的基督教文化业便成为完全全排斥科学与理性的盲目的信仰主义,一直遭到唾弃和否定。
而身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应该以一种理性的眼光,客观地看待中世纪基督教文化,还其原本面目。
关键词:中世纪黑暗时代基督教文化积极方面消极方面人性正文:一.何谓中世纪从西文词源上来看,“中世纪”的意思是“中间的时代”;从时间内容上来看,中世纪是“古代和近代之间的一个时代”通常人们吧它的开端确定在民族大迁徙,约375~568年,又或者是罗马世界帝国的崩溃476年。
而15世纪到16世纪的转折被看做是它的终结。
从世界观和宗教的角度看,中世纪是随着18世纪的启蒙运动而结束的。
学术界比较公认的是“中世纪”一词最早是15世纪意大利人文主义历史学家比昂多所使用。
其中“中”这个词,被意味着是处在古典文化和比昂多所处时代的文化这两个文化高峰之间的低谷。
“中世纪”一词在文化学上所包含的贬义清晰可见。
二.黑暗时代的定位“黑暗时代”是早期基督教徒首创,意指耶稣降生之前的人类时代。
但在千余年后,这个词却被人文主义用来形容表述基督教去的统治地位的中世纪。
据说,最先使用该词的便是加意大利有着“人文主义之父”誉称的彼特拉克。
彼特拉克吧人类历史划分为两部分:基督教成为国教之前的时代为古代,此后直到他自己的时代为“近代”。
只有古代,特别是罗马时代才是光明的时代,而“近代”则是野蛮落后,不值一提。
此后,人文主义思想家们面对东方的阿拉伯文化和拜占庭文化,特别是面对面对重新发现的光辉灿烂的古希腊罗马文化,对公元6世纪以来中世纪古典文化的衰落极为不满,把占据统治地位的基督经院教文化,特别是它的粗陋的语言风格和讲话的逻辑形式斥为“野蛮的”,尤其是天主教会奉行文化专制禁锢思想扼杀异端的做法,更是他们吧中世纪视为一片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