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会和中世纪文化汇总
- 格式:doc
- 大小:12.00 KB
- 文档页数:3
第二节基督教会与西欧中世纪文化一、知识教学点:拜占廷帝国及其文化;基督教的产生,基督教的演变,宗教改革。
二、能力训练点:分析基督教产生,教义及前后性质的变化,从而培养学生全面地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通过基督教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唯物史观。
四、美育渗透点:基督教的传说与历史是西方文学艺术创作久盛不衰的话题,有着极高的美学价值;基督教的发展向人们说明了任何事物只有不断变革才能保持永久魁力。
重点:基督教的产生、德意志宗教改革。
难点:评价西欧基督教。
五、主要过程:(一)、拜占廷帝国1、罗马帝国什么时期分裂为东、西两部分?395年。
2、西罗马帝国何时灭亡?476年。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大家知道,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廷帝国依然存在。
东罗马的都城在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堡是古希腊移民建立的城市拜占廷;旧址,所以又称东罗马为拜占廷帝国。
当西欧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时,东罗马却独立发展。
封建制度于11世纪确立。
在这期间城市的经济始终保持繁荣,手工业很发达。
如丝织业的兴起,采矿、金属加工、武器、玻璃、首饰制造业的发达。
除此之外,拜占廷帝国的商业也很发达,君士坦了堡人口达80万,是“全世界船只云集的市场”。
它与印度、中国、北欧贸易,掌握全部地中海贸易,与西欧也保持经常的联系。
在西欧文化没落时,拜占廷帝国文化却很发达。
拜占廷融西欧古典文化,基督教文化,东方文化于一体,发展为封建社会欧洲文化的最高峰。
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在这里也得以保存下来。
宏伟的建筑、精致的雕像,精美的手工艺品把首都装饰得十分壮丽。
如著名的圣索菲亚教堂就是建筑和艺术成就的结晶。
(二)、基督教1.基督教的产生(1)基督教产生的历史背景如何?罗马和平时期,帝国繁荣一时。
但统治阶级日益奢侈腐化、享乐成风。
广大下层民众却日益贫困,难以谋生,特别是巴勒斯但地区的犹太人,遭受过许多民族的践踏。
在罗马统治下他们的灾难更加深重,多次反抗都遭镇压,所以特别渴望“救世主”能拯救他们摆脱困境,于是基督教产生了。
基督教会在西欧的中世纪早期在西欧中世纪,基督教会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从教会内部到世俗世界,似乎都逃不过他们的掌心,所以可以说基督教会离不开中世纪,同时中世纪对基督教不可或缺,两者既互相帮助,同时也不乏争斗。
但我们从来都不敢否认,基督教会所扮演的角色的重要性以及他对中世纪的欧洲所带来的影响。
在早期,从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的“米兰敕令”开始,罗马的皇帝大都对基督教会采取宽容和扶持的政策。
米兰敕令是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和李锡尼在313年于意大利的米兰颁发的一个宽容基督教的敕令;此诏书宣布罗马帝国境内有信仰基督教的自由,并且发还了已经没收的教会财产,亦承认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
米兰敕令是基督教历史上的转折点,标志着罗马帝国的统治者对基督教从镇压和宽容相结合的政策转为保护和利用的政策、从被迫害的“地下宗教”成为被承认的宗教,而基督教也开始了与帝国政府的政权合流。
为奴隶主统治阶级服务。
基督教会从一个起初并不受关注甚至遭受歧视的宗教团体转而变为受政府保护的公开宗教,也是从此以后,可以公开传教,成为政府默许的唯一合法宗教。
但是在受到政府或者皇帝保护的同时,基督教也经历了不光荣的发展历程,皇帝的宽容和支持使得基督教自身的信念发生动摇。
在基督教获得官方的正式承认之前,也曾仇视罗马,并有过打到罗马等激进主张,但是在收到政府传递来的糖果后,一度承认政府的一些不合理的制度,但是从总体上来说,基督教会当时还没有离得太远,还是以自己的信仰为主。
在皇帝的庇护下,基督教会组织及其实力迅速发展。
4世纪末,皇帝授予教会拥有自己法律和法庭的特权,使基督教会获得一个飞速发展实力的机会,从此,他便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国中之国",如果说在被官方认可之初,基督教会心甘情愿的在皇帝的领导之下,对罗马帝国永恒抱有可观的态度的话,那么随着4世纪罗马的衰落,又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出路,从乐观转为悲观的同时,也开始了对自己教义和性质的重新考虑,而正是这种思考的理论,为教会在担当整个欧洲的角色铺平了道路。
基督教与中世纪文化的主要成就政治制度: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西方进入了封建时代封建采邑制度:围绕土地封授建立起的封君封臣制,封臣对领主必须效忠,同时还要担任军事方面的义务。
骑士制度:骑士是领主阶级的武装力量,用武力和战斗来维护封建领主的统治服务。
骑士以“忠君、护教、行侠”为基本准则。
神学与哲学:神学支配哲学奥古斯丁神学:中世纪前期基督教理论核心《忏悔录》、《论幸福生活》、《基督教学说》、《论灵魂不朽》、《上帝之城》经院哲学:在教会、修道院学校和大学中生存的哲学神学。
托马斯*阿奎纳:用亚里士多德学说改造神学理论的多米尼克修会的代表。
代表作:《反异教大全》、《神学大全》西方宗教史上证明上帝存在的五种方法:“因果律证明”或“宇宙论证明、”“目的论证明”或“自然神学证明”。
教育:修道院:最早承担了中世纪教育机构的职能学习内容:一类是所有人必修的“七艺”,二类是少数人深造的神学文学:宗教文学、英雄史诗、骑士文学、市民文学宗教文学代表作品:奥古斯丁《忏悔录》、《论上帝之城》,法国圣徒传《圣徒列瑞行传》、《圣女列奥卡迪行传》英雄史诗代表作品:部落英雄史:盎格鲁-撒克逊《贝奥武甫》,日耳曼人《希尔德布兰特之歌》,冰岛《埃达》和《萨迦》,芬兰《卡勒瓦拉》转型英雄史:法国《罗兰之歌》、西班牙《熙德之歌》、德国《尼伯龙根之歌》、俄罗斯《伊戈尔远征记》骑士文学:抒情诗:流行于法国南部一带,以骑士和贵夫人恋情为主。
代表诗人:马卡布鲁、波恩鲁代尔、阿拉马农。
叙事诗:骑士为了荣誉或爱情进行冒险的故事代表作品:古代系统:《亚历山大传奇》、《特洛伊传奇》不列颠系统:英国《高文爵士和绿衣骑士》、法国《朗斯洛》、德国《特里斯丹和绮瑟尔特》拜占庭系统:比较离奇市民文学代表作品:《列那狐传奇》中世纪文学领域最伟大的诗人:意大利——但丁作品:《神曲》、《新生》、《飨宴》、《论俗语》、《帝制论》《神曲》分:《地狱》、《炼狱》、《天堂》艺术:为基督教服务的教堂建筑风格:罗马式风格和哥特式风格罗马式风格特征:厚实石墙、大角柱、窄窗户、半圆拱门代表性教堂:意大利-比萨大教堂、米兰-圣安布罗斯教堂、法国-卡昂圣艾蒂安教堂、图卢兹-圣沙宁教堂、德国-美因茨大教堂和沃姆斯大教堂哥特式风格特征:轻巧的扶壁、高耸的塔尖、修长的圆柱、多重的柱廊、精致的花窗格、尖形的拱门代表性教堂:法国-巴黎圣母院和兰斯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和乌尔姆教堂、英国-坎特伯雷大教堂和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雕刻和绘画艺术:体现在教堂内部装饰上罗马式雕刻代表作:法国-圣皮埃尔修道院教堂大门上的浮雕《最后的审判》哥特式雕刻代表作:巴黎圣母院群雕《最后的审判》、夏特大教堂群雕《众圣徒》中世纪最有影响的画家:佛罗伦萨的乔托(第一位用三维空间构图)音乐:为宗教服务五线记谱法的创造者:修士圭多科学:主要体现在经验观察和实用科学鸟类动物学家:德意志皇帝腓特烈二世《猎鹰术》著名医师:意大利维拉多瓦的阿诺德《外科实务》波伦那的威廉《外科》科学家:大阿尔伯特、罗吉尔-培根罗吉尔-培根:是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
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研究一、引言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而基督教在这个时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本文旨在对中世纪基督教文化进行研究,探讨其发展、特点以及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二、中世纪基督教的发展1. 基督教的传播在中世纪,基督教在欧洲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从罗马帝国时期开始,基督教信仰逐渐传入欧洲各地,成为主要的宗教信仰。
2. 教会组织的建立中世纪基督教的发展离不开教会组织的建立。
教会在中世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仅是宗教组织,还具有政治和经济的影响力。
三、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特点1. 宗教艺术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宗教艺术的兴盛。
教堂建筑、壁画、雕塑等艺术形式都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表达了人们对基督教信仰的虔诚和崇拜。
2. 教育与学术中世纪基督教文化注重教育与学术的发展。
修道院成为知识的中心,修道士们致力于研究神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领域的知识,为中世纪的学术进步做出了贡献。
3. 社会伦理与道德基督教的价值观念对中世纪社会的伦理与道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基督教教义强调爱、仁慈、公正等美德,对中世纪社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对社会的影响1. 统一和稳定的力量中世纪基督教文化为欧洲社会提供了一种统一和稳定的力量。
基督教信仰的传播和教会组织的建立使得欧洲社会在宗教上保持了一定的统一,有助于社会的稳定。
2. 社会秩序的维护基督教的道德观念对中世纪社会的秩序维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基督教的教义要求人们遵守道德规范,尊重权威,维护社会秩序,这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3. 文化传承与发展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对欧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基督教的宗教艺术、教育与学术等方面的发展,为欧洲文化的繁荣和进步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五、结论中世纪基督教文化是欧洲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的发展和特点体现了中世纪社会的宗教、艺术、教育和道德等方面的特点,并为社会的稳定和文化的传承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课基督教文明与欧洲中世纪(2课时)教学设计思想●课程标准2-5描述历史上不同区域的社会生活概貌,了解不同区域文明的生活方式。
4-2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它(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
●教学要求1.能够利用资料和图片,归纳出欧洲主要封建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与特点。
2.说明基督教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对欧洲封建社会的影响。
3.通过分析有关资料,描述欧洲封建庄园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农奴的地位,了解城市的兴起和行会制度的概况。
●结构分析本课主要通过对法兰克王国的剖析,概述欧洲封建社会的大体面貌和封建等级制度。
同时,介绍了基督教的发展简史,揭示了基督教在西欧封建社会的地位、作用和影响。
此外,还描述了欧洲封建庄园的特点和农奴的地位、西欧城市的兴起和繁荣。
“中世纪的王国与帝国”──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日耳曼人国家的兴起开始介绍,然后将内容自然引至法兰克王国。
以法兰克王国为典型,勾勒出欧洲封建社会的概况,其内容包括法兰克王国的建立、发展和分裂、封建化的过程即农奴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
“基督教盛行西欧”──首先追述了公元1世纪基督教的产生背景,以及基督教的经典和教义。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罗马帝国晚期至中世纪早期基督教的发展与变化及基督教会在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的巨大作用。
“领主的庄园与市民的城市”──着重介绍了欧洲中世纪封建庄园的构成、规模、结构和生产特点,以及农奴的生活和地位。
同时,讲述了欧洲城市的兴起和繁荣、手工业行会的产生及其作用。
考虑到内容的难度、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本课选用了多幅典型图片,与文字相辅相成。
有的图片还以问题的方式呈现出来,活泼有趣。
这些图片不仅大大加深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训练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评价建议由于本课内容涉及到欧洲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结构和思想文化,学生理解起来困难较大。
第六章中世纪与基督教文化随着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覆灭,西方社会进入了中世纪。
一般认为到15世纪时中世纪结束,长度大约为1000年。
长期以来,中世纪在许多人眼中是“黑暗”的代名词,故中世纪又被称为欧洲的“黑暗时代”。
中世纪——承上启下、造就欧洲社会和民族的时代1、欧洲大陆历史的真正起始对于以西欧为主体的西方社会而言,中世纪应该被看成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社会发展阶段,是欧洲大陆历史的真正起始。
3、被称为“欧罗巴”的独特文化特征的形成被今人称为“西方文明”的文明终显其雏形,希腊——罗马传统、犹太—基督教传统和日耳曼传统经过近千年中世纪的整合终于形成了一种为西方人所集体认同的文明样式——西方文明。
3、古典时期所未曾有过的成就中世纪还取得了古典时期所未曾有过的成就:大学、银行、议会制度、哥特式艺术和市民文学无不诞生于中世纪。
4、为欧洲文艺复兴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为重要的是中世纪为欧洲文艺复兴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节历史:千年的进程欧洲的动荡从公元3世纪起,欧洲就发生了民族大迁徙,即历史学家所说的“蛮族的入侵”。
中世纪的欧洲在日耳曼等民族征服了罗马之后的最初两三百年中一直处于动荡和迁徙状态。
公元800年是中世纪史上的一个重要年代,法兰克王查理大帝从教皇手中接过了皇冠,这一极具象征性的动作表明基督教在西欧社会占据的统治地位,以及西方第一次在罗马帝国垮台之后统一在同一个政权的权威之下。
然而,查理大帝死后,他的三个孙子各霸一方,分庭抗礼,形成了后来的法国、德国、意大利三国的疆域,欧洲再次分裂。
在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及其继承者时期,教皇向一切世俗统治者挑战,基督教教会的权力通过教会法达到了极限。
社会结构中世纪最初几百年西欧(当时的东欧尚在未开化之中)的社会结构除了国王和主教外,主要由两个阶层组成:贵族(又称封建领主)和农奴。
庄园制似可视为欧洲封建制度——领主制——的一种社会经济形态。
庄园作为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生产所需要的一切,除了农业生产外,设有自己的面包房,店铺,作坊和教堂,人员很少流动。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基督教1、蛮族覆亡罗马帝国,是在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之後。
蛮族征服了罗马帝国,基督教征服了蛮族。
罗马覆亡之时,许多罗马显贵投身教会,著名的教父,多半是罗马文化的显贵。
所以,教会是黑暗时期的罗马典章、罗马法制、希腊思想的保藏库。
罗马天主教的中心设在前帝国的首都,它使用的是帝国的通用语言拉丁文,直到十六七世纪,着名的哲学著作还是用拉丁文写成的。
现在国际通用的动植学名,还是用的拉丁文。
圣经译成英、德文,是在16世纪宗教改革之后。
罗马帝国覆灭了,世俗权威用蛮族的日耳曼文,在有教养的文明社会(蛮族显贵,最初都是目不识丁的)中,罗马传统还是正统。
欧洲的蛮族征服,不像在中国,由古老的文明同化了蛮族,以致蛮族文明後来竟然全部湮灭。
欧洲蛮族征服之後,後来没有由“罗马人”光复过,蛮族文明以骑士文明的形态,发展成为和教士文明并行的一种文明。
教士文明还是罗马传统。
但是两种并行的文明并不是各不相干的。
它们在互相渗透。
文艺复兴,终於扫掉了古老文明的老壳子,古老文明渗透到世俗文明中去,压倒了宗教文化,进一步发展成了近代欧洲的文明━━这是一种注定要传布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中去的进步文明。
2、中世纪的西方基督教会,做过许多坏事情。
它掠夺地产,剥削农奴;它制造了战争阴谋,多次造成流血的大屠杀,它提倡迷信,搞圣者遗骨的崇拜,搞异教裁判所,多少创造性的科学和科学家被扼死了,残杀了;它穷奢极欲,出卖赎罪符,多少庄严的主教宫殿成为最荒唐的寻欢作乐之所。
然而,它也做了一些好事。
最重要的是它是黑暗的中世纪的唯一的教育事业的组织者、保护者;它是唯一的学术研究中心。
欧洲的最早的大学都是教会组织的,神学教育当然还在大学之前。
法律学、文法学、逻辑学、几何学,是神学以外的主要课程;拉丁文和希腊文当然是必读课程。
学习这些“脱离实际” 的理论;也许10000个人中有9999人是废品,学了根本用不上。
不过如果有人用上了这些东西,这个人也许就是诸侯宫廷中的大臣,或者可以列入经院哲学家之列的人物了。
第二课基督教文明与欧洲中世纪1、欧洲中世纪有句谚语说:“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反映了当时的什么情况?反映了欧洲中世纪的封建等级制度。
由于封建等级制度是因土地的层层分封而形成的,各级封君与封臣之间都互有义务。
所以,封臣即附庸只承认自己直接受封的领主为封君,而对自己封君的封君却没有臣属(主从)关系。
所以,中世纪的西欧出现了“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现象。
这种复杂的关系,在封建主之间“造成一团乱麻般的权利和义务”,使封建主之间不断发生争夺和混战。
2、教皇为查理加冕,这一事件意味着什么?(上帝对查理称帝的认可,意味着查理负有传播和捍卫基督教的义务,标志着教权与王权之间相互利用的关系及其联盟的建立。
)3、为什么在公元1世纪的巴勒斯坦地区产生了基督教?(犹太人民不满罗马帝国的残暴统治,在屡次反抗斗争失败后,才将希望转向宗教,期盼上帝派救世主来拯救他们。
)最初信仰上帝的人是富人还是穷人?(在基督教产生之初,它是下层人民的精神寄托和借以斗争的手段。
)后来富人加入教会,对基督教产生哪些影响?(上流社会的人士入教并把持了教会的领导权,使基督教原有的反抗精神逐渐消失,日益成为罗马帝国维护其统治的思想工具。
)教会为什么积极靠拢王权?(利用国王的力量扩大自己的影响。
它通过各种手段占有大量地产,并经常干涉和控制各国的事务。
)后来教会势力发生了哪些变化?(在欧洲封建社会鼎盛期,教会不仅垄断了思想文化领域,而且具有雄厚的经济地位和相当大的政治权力。
)4、书P60:它们分别是面包师、裁缝和酿酒工行会的徽章。
5、欧洲中世纪城市和乡村生活的最大不同点是什么?①从政治角度来说,欧洲中世纪乡村的基本组织单位是封建庄园,生活在其中的劳动者是依附于封建领主的农奴。
他们为了获得土地的使用权,必须忍受封建主的剥削和压迫,交纳地租,服劳役。
农奴缺乏人身自由,基本被束缚在土地上,与庄园主有依附关系;而城市的市民则摆脱了封建义务的束缚和领主的控制,相对具有很大的自由。
基督教会和中世纪文化
杨园中学金武英
《基督教会和中世纪文化》是中学历史九年级第一学期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阐述中世纪西欧的基督教会。
通过史料阅读、分析让学生理解基督教会在中世纪欧洲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成为一切反动势力的代表。
本节课是世界史的内容,涉及到宗教文化,宗教史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比较难以把握的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自主阅读、分析和理解的前提下,寻求同伴互助,在小组讨论中获得新知。
我将教学思路拟订为“设疑导入——自主探究——教师点拨——巩固内化——拓展延伸”,努力提高有效的课堂教学。
一、创设情景,设疑导入
课开始时,出示两组图片
一组:圣. 索非亚大教堂、巴黎圣母院另一组:圣. 彼得堡大教堂、徐家汇天主教堂
要求学生对两组教堂进行比较,并说出比较的方法。
学生思考片刻,开始发表不同的看法。
一位同学说:“圣. 索非亚大教堂和圣. 彼得堡大教堂是一样的,巴黎圣母院和徐家汇天主教堂是一样的。
”因为这位同学是从教堂的建筑外表来判断的。
又有一位同学说:“四座教堂的屋顶上都有十字架,镶嵌的玻璃都是彩色的。
”此时,对于更深层的比较就难了。
这是,教师问了:在这些图片中,在你身边你有看到过类似的教堂吗?教室里一片哗然,议论开了,“看到过,去松江佘山看到过,尖顶的那种。
”“类似圣. 索非亚大教堂看到过吗?”教师问,学生摇头了。
教师接着问:“为什么这些教堂的顶部都有十字架?”学生一片茫然。
教师微笑着说:“十字架是基督教的标志,这些教堂都属于基督教。
建筑风格的不同是由于基督教发生了分裂。
流行于西欧的称天主教, 受罗马教皇管辖, 流行于
东欧的称东正教, 不受罗马教皇管辖, 基督教又是怎样分裂的呢? ……. ” 通过身边的建筑引入基督教的分裂,拉近宗教问题与学生的距离。
问题层层深入,这样的教学设计能扣住学生获取知识的心理,调动探究的积极性。
二、自主学习,同伴互助
学生已经了解了基督教的分裂,基督教会在中世纪的欧洲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影响了人们的一切,以致最终以宗教名义发动了侵略战争,这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师利用媒体,出示三段史料,让学生阅读、分析、举例、讨论和归纳。
我充分调动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鼓励、提示相结合,使之的分析趋于精辟,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在课堂中真正做到优势互补。
教师通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段话总结三段史料,加深学生对史料的理解。
“中世纪是从粗野的原始状态发展而来的。
它把古代文明、古代哲学、政治和法律一扫而光,……. 它从没落的古代世界承受下来的唯一事物就是基督教会和一些残破不全而且失掉文明的城市。
”通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知识迁移,巩固内化
了解了基督教会在中世纪的欧洲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影响了人们的一切,以致最终以宗教名义发动了侵略战争,在学生获得这些知识后,如何分析十字军东征是本节课的关键。
教师出示材料,提出问题。
十字军的来历?两段文字中哪一段更接近十字军发动“圣战”的目的?为什么教会能在200多年时间里发动多次战争?东征在客观上起到了什么作用?学生阅读材料,比较后得出结论。
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能够把中世纪基督教会地位与发动的战争联系起来,不是就事论事来分析问题,教师及时点拨使学生能很好利用比较法得出结论,并且对历史史实能一分为二地进行分析,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
四、拓展延伸,巩固知识
情景再现:如果你生活在11世纪中期或12世纪初的欧洲,请你介绍身边发生或你亲身经历过的大事。
运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去探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