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六经辨证临床教材《过经带病论》(上下)
- 格式:docx
- 大小:19.19 KB
- 文档页数:5
《伤寒论》六经辨证简介伤寒论六经辨证由东汉张仲景所创的一种独特的辨证方法,它将疾病按照不同的病位和病因分为六个体系,分别是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和厥阴病。
一、太阳病主要脉证有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等。
由于患者的体质有强弱之别,故太阳病有表虚、表实之分。
表虚证为正气虚,卫气受邪所伤,卫气不固,以自汗出,脉浮缓为辨证要点;表实证属邪气盛,卫气受寒邪抑制,以无汗,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太阳病以汗法为其常法,表虚证治宜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表实证治宜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方麻黄汤。
太阳里证,蓄水者,治宜化气行水,方选五苓散;蓄血者,治宜活血化瘀,方用抵当汤等。
二、阳明病阳明主里热实证。
根据体质差异和病变部位的不同,一般把阳明病分为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两大类。
甚者出现循衣摸床、微喘直视、目睛不和等危重证情。
阳明实证,治宜攻下,方以承气汤为首选。
三、少阳病主要脉证有往来寒热,胸胁痞满,神情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苔白或薄黄,脉弦等。
三、太阴病太阴主里虚寒湿。
主要由脾阳素虚,或内有寒湿,复感外邪,致脾虚不运,寒湿内停所引起。
太阴病的主要表现包括腹满而吐、下利、食不下、腹痛等。
太阴病的特点是脾阳虚衰,升降功能不好,同时还有寒湿之邪不解。
太阴病的治疗方法包括用桂枝汤调和营卫、调和气血、调和脾胃,用理中汤或四逆汤治疗中焦虚寒等。
太阴病需要注意饮食调理,避免寒凉食物,同时也要注意保暖。
五、少阴病少阴属心肾,为水火之脏,是人身的根本,心肾机能衰减,抗病力量薄弱,为少阴病变的特点。
少阴病是伤寒六经病之一,也是最危重的阶段,多出现精神极度衰惫、欲睡不得,似睡非睡的昏迷状态。
少阴病是邪在心肾的病变,分寒化热化二种。
六、厥阴病它是病变的较后阶段,此时正气和病邪相争于内,病变的表现极为错综复杂。
足厥阴经属肝络胆而挟胃,故其病变多显示肝、胆和胃的证候。
其临床表现主要有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饮而不欲食、食则吐蛔等。
《伤寒论》六经提纲,内附伤寒六经⽅证表,果断收藏!⼀、六经提纲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恶寒。
”注解:太阳病,即表阳证,它是以脉浮、头项强痛⽽恶寒等⼀系列的证侯为特征的,即是说,⽆论什么病,若见有以上⼀系列的证候者,即可确断为太阳病,便不会错误。
第180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注解:阳明病,即⾥阳证。
胃家实,指病邪充实于胃肠之⾥,按之硬满⽽有抵抗和压痛的意思。
胃家实为阳明病的特征,故凡病胃家实者,即可确断为阳明病。
第263条:“少阳之为病,⼝苦、咽⼲、⽬眩也。
”注解:少阳病,即半表半⾥的阳证,它是以⼝苦、咽⼲、⽬眩等系列证候为特征的,凡病见此特征着,即可确断为少阳病。
按:⼝苦、咽⼲、⽬眩,可是肝胆病的部分症状,但做为半表半⾥阳证,它有⼴泛的概括意义,咽炎、肺炎、胃肠炎等急慢性病常出现此类证候。
第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吐,⾷不下,⾃利益甚,时腹⾃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注解:太阴病,即⾥阴证。
它是以腹满⽽吐、⾷不下、⾃利益甚、时腹⾃痛等⼀系列的证候为特征的,凡病见此特征者,即可确断为太阴病。
此腹满为虚满,与阳明病的胃家实满有别,若误为实满⽽下之,则必致胸下结硬之变。
第28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注解:少阴病,即表阴证。
这是对照太阳病说的.意思是说,若太阳病⽽脉微细,并其⼈但欲寐者,即可确断为少阴病。
第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上撞⼼,⼼中痛热,饥⽽不欲⾷,⾷则吐蛔,下之利不⽌。
”注解:厥阴病,即半表半⾥阴证。
它是以消渴、⽓上撞⼼、⼼中疼热、饥⽽不欲⾷、⾷则吐蛔等⼀系列证候为特征的.凡病见此特征者,即可确断为厥阴病。
半表半⾥证不可下.尤其是阴证更不可下,若不慎⽽误下之,则必致下利不⽌之祸。
以上注解,只就原⽂略明其⼤意,如参照分论各章仔细研读,⾃可明了。
表⾥相传和阴阳转变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病常⾃表传⼊于⾥、或半表半⾥,或⾃半表半⾥传⼊于⾥.或⾃表传⼊于半表半⾥⽽再传⼊于⾥。
【《伤寒论》六经辩证】六经辨证,始见于《伤寒论》,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在《素问·热论》等篇的基础上,结合伤寒病证的传变特点所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病的辨证方法。
它以六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为纲,将外感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总结归纳为三阳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阴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类,分别从邪正盛衰,病变部位,病势进退及其相互传变等方面阐述外感病各阶段的病变特点。
凡是抗病能力强、病势亢盛的,为三阳病证;抗病力衰减,病势虚弱的,为三阴病证。
六经病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
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
所以说六经病证基本上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
运用六经辨证,不仅仅局限于外感病的诊治,对内伤杂病的论治,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一、六经病证的分类六经病证是外邪侵犯人体,作用于六经,致六经所系的脏腑经络及其气化功能失常,从而产生病理变化,出现一系列证候。
经络脏腑是人体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故某一经的病变,很可能影响到另一经,六经之间可以相互传变。
六经病证传变的一般规律是由表入里,由经络而脏腑,由阳经入阴经。
病邪的轻重、体质强弱,以及治疗恰当与否,都是决定传变的主要因素。
如病人体质衰弱,或医治不当,虽阳证亦可转入三阴;反之,如病护理较好,医治适宜,正气得复,虽阴证亦可转出三阳。
因而针对临床上出现的各种证候,运用六经辨证的方法,来确定何经为病,进而明确该病证的病因病机,确立相应的治法,列出一定的方药,这正是六经病证分类的意义所在。
(-)太阳病证太阳病证,是指邪自外入或病由内发,致使太阳经脉及其所属脏腑功能失常所出现的临床证候。
太阳,是阳气旺盛之经,主一身之表,簇摄营卫,为一身之藩篱,包括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
外邪侵袭人体,大多从太阳而入,卫气奋起抗邪,正邪相争,太阳经气不利,营卫失调而发病;病由内发者,系在一定条件下,疾病由阴转阳,或由表出里。
想要学好《伤寒论》,先要读过这几本书!学习“伤寒学”一定要精研《伤寒论》。
既然《伤寒杂病论》是伤寒学建立的标志性著作,因此由《伤寒杂病论》衍化而成的主体著作《伤寒论》就成为我们必须精研的著作。
《伤寒论》的核心内容,是398条条文,我们今天学习“伤寒学”也首先围绕这398条条文展开。
首先要熟悉原文,当背的100条条文一定要背,这100条条文收入本书附录三;其他条文能背最好背,不能背也要熟读。
以后每隔一段时间应当重新温习一遍《伤寒论》398条全文。
其次,一定要理解《伤寒论》重点条文的基本内容。
背诵不是学习《伤寒论》的目的,掌握六经辨证论治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才是目的,因此至少要理解重点条文的基本内容。
在背诵与理解之间,我认为理解更重要。
特别是对于一些年纪较大的人来说,更要利用自己理解能力比较强的优势,在学习时要因人制宜。
第三,学习《伤寒论》一定要注意全书的整体性。
《伤寒论》中各条文不是独立存在,而是密切联系的。
如: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明显不同。
太阳中风,有汗,若在病机上偏重于卫气闭郁,则可以麻黄汤为主方,即可以把麻黄汤用于太阳中风证。
太阳伤寒,无汗,若其人表气虚,在病机上有较重的开泄倾向,则要以桂枝汤为主方,即可以把桂枝汤用于太阳伤寒。
总之,既要看到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的区别,也要看到两者的联系。
学习《伤寒论》要注意参考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
有关《伤寒论》的研究成果很多,据笔者查阅,到1980年的著作多达1062种。
此外还有众多研究论文,这些都可供我们参考。
这里介绍几种具有较大参考价值的专著:金代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10卷 1144年。
本书是第一本全文注释《伤寒论》的著作,主要采用以经注经的方法,可以帮助深入理解《伤寒论》与《黄帝内经》的关系。
金代成无己《伤寒明理论》 3卷附方论1卷 1156年。
本书是对《伤寒论》的临床表现进行集中深入分析,可帮助深入理解六经辨证方法。
3.清代柯韵伯《伤寒来苏集》包括:①《伤寒来苏集》,又叫《伤寒论注》 4卷 1669年;②《伤寒论翼》 2卷1674年;③《伤寒附翼》 1卷 1674年。
冯世纶传授:六经辨证成熟于《伤冷论》[整理版] 冯世纶教授:六经辨证成熟于《伤寒论》六经辨证成熟于《伤寒论》本文发表于2008-08-01 中国中医药报 ? 冯世纶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一些资料表明,经方理论起源于神农时代,《汤液经法》标志了经方发展,而《伤寒论》标志了经方理论体系的确立。
杨绍伊所著《伊尹汤液经》一书,为我们提供了六经辨证的思路。
可叹者,杨绍伊把《伤寒论》原文分为《汤液经法》原文、张仲景论广条文、仲景遗论(弟子补入)条文三类,所据是文辞特点,其方法有待内行考订,其内容有待分析,这里仅就两个方面,来洞观仲景对六经辨证理论的发展。
1(分析六经提纲杨绍伊在所著《伊尹汤液经》中,认为《伤寒论》中的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后世简称为六经或三阴三阳)名称,在《汤液经法》已出现,且有不少有关每经病证的论述,列为《汤液经法》原文,但无“××之为病”主体词,即后世所称之提纲,只在太阳病开头有“太阳病其脉浮”。
做为六经提纲的条文,皆列为既不是《汤液经法》原文,也不是仲景论广,而是仲景遗论,由其弟子加入,特别在厥阴病提纲前有“师曰”两字。
其意是在说:六经名早已出现,但在《伤寒论》才出现提纲,其提纲在仲景生前还未出现,而是其弟子后来加入。
提纲的出现标明了六经含义,提纲是八纲概念,为病位、病性概念,标明了六经实质,是解读六经的关键。
胡希恕先生正是据此,并仔细分析各经病有关条文辨明了六经实质,即太阳病实为表阳证;少阴病实为表阴证;阳病实为里阳证;太阴病实为里阴证;少阳病实为半表半里阳证;厥阴病实为半表半里阴证。
标明六经实质为八纲概念,不是经络概念。
2(分析《伤寒论》笫148条(赵开美本原文序号) 按扬绍伊的分类,《汤液经法》无148条原文,被列为是仲景论广加入,附于笫230条(阳明病,胁下坚满,不大便而呕,舌上胎者,可以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伤寒论》之六经辨证浅议摘要】《伤寒论》中之六经辨证是对辨证的高度概括,其可总结为:从各经主证辨证、从疾病的发展演变辨证,同时应注意在辨证中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关键词】《伤寒论》六经辨证《伤寒论》继承并发展了《内经》、《难经》等经典著作中的医学基础理论,张仲景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理论的启发下,创造性地把外感疾病错综复杂的证候及其演变的规律加以总结,提出较为完整的六经辨证体系。
该书将《内经》的阴阳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并运用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的治疗方法,对外感热病的发生、发展和辨证论治,提出了切合实际的辨证纲领和治疗措施,使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起来,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是中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备的医学专著。
由于该书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它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和实践性,经得起长期的历史检验。
它的成就,不仅在于为诊治外感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法则,同时也给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和治疗的一般规律,对后世医家有很大启发。
自唐迄今,从不同角度,研究《伤寒论》者,不下数百余家,这是任何古典医籍所不能比拟的,足可见其影响之广。
此外,本书所载的方药,选药精当,组方严谨,针对性很强,应用得当,疗效佳良。
后世方书多是根据本书组方用药的精神来加以扩充发展的,尤其近年来,随着中西医结合的发展,经方广泛地用于临床,如麻杏石甘汤治疗肺炎;茵陈蒿汤治疗黄疸;乌梅丸治疗胆道蛔虫症;白虎汤治疗乙脑等,多能取得满意效果。
这说明《伤寒论》不仅经得起历代医家从不同角度的推敲,而且也经得起不同时期临床实践的检验,它无愧于是一部伟大的医学著作,是祖国医学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更无愧于后世医家称《伤寒论》为“方书之祖”,誉仲景为“医中之圣”。
《伤寒论》在古典医籍中,以辨证论治著称,辨证论治的精神贯穿全书。
它以六经所系脏腑经络病理变化所反映的症候为基础,它的具体内容是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的结合,而六经辨证可初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伤寒论》之六经辨证导读:六经辨证见于张仲景的《伤寒论》。
该辨证方法是在《内经》中《素问·热论》关于外感疾病论述的基础上,结合脏腑、经脉病机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临床特点,加以命名并发展而来的,临床中被广泛应用。
《伤寒论》之六经辨证《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著作。
张仲景在系统地总结与继承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的同时还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完成了融理法方药于一体的辨证论治的专书——《伤寒杂病论》。
《伤寒论》是《伤寒杂病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在理解《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时我们要从多方面综合分析。
教材书上对于六经的定义是: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由于六经之每一经又分为手足二经,因而总领十二经及其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是生理性概念。
笔者认为六经的概念可以更广泛。
六经包含六经之气之意,六经脏腑以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为本。
如阳明胃土属于燥土,土含湿气,当胃显燥气时,临床上就是胃阴受损,脾与胃为表里经脉脏腑,脾显湿气时,临床上就是脾失健运,脾生湿。
由此当我们再进行六经辨证时,就可以联系各个脏腑所属经气分析病症,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广义伤寒为一切热病的总称,理解“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对六经概念的明确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全面的地掌握六经辩证。
在掌握六经辩证之前我们要明确,脏腑,气血津液是其物质基础,经络是其络属联系,气化是功能活动,气化反应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现象。
气化离开了脏腑,气血津液,经络,就失去了物质基础。
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离开了气化,就反映不出其功能活动。
所以六经辩证的实质是把脏腑气血津液、经络、气化三者有机结合,再综合病因属性,病势进退,缓急等,从宏观着眼,对外感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症状进行综合分析,论证疾病的方法与体系。
在学习六经辩证时除了联系脏腑经络辨证,还要联系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是对一切疾病的病位和证候性质的总概括。
六经辨证主要用于外感病的辨证论治的一种辨证方法。
《伤寒论》中的“六经”提纲,学中医者必背,建议收藏《伤寒论》是我国中医药史上的瑰宝,也是每位中医人的必读书籍之一。
其原条文中对于六经辩证的概括性提纲,更是我们应该掌握的重点。
现把原文整理照录如下:一、《伤寒论》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以头项强痛而恶寒,脉浮等症候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称为太阳病,也是表阳证。
二、《伤寒论》第179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
”《伤寒论》第182条:“阳明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以脘腹硬满有抵抗、压痛,或者发热、汗自出、不恶寒怕冷、反恶热等症候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为阳明病,也是里阳证。
三、《伤寒论》第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以口苦、咽干、目眩等症候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为少阳证,也是半表半里证。
四、《伤寒论》第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比胸下结硬。
”以腹部胀满而吐、吃不下东西,自利,时不时的腹痛等症候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为太阴病,也是里阴证。
这跟阳明病是一个对立,也是一个相反的。
那阳明病是热结于里,一派这个实热证;那么这个是虚寒在里,一派这个虚寒证。
要牢记的是;“虚寒在里,以下为禁。
”五、《伤寒论》第28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少阴病也是表证(表阴证),这是对照太阳病来说的,一般的表证也类似太阳病,但是脉比较微细,同时喜欢躺着,喜卧,困倦。
六、《伤寒论》第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病是以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等症候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为厥阴病,也是半表半里证。
关于“食则吐蛔”,现在很少了,古时候卫生条件差,没有蛔虫的人很少。
厥阴病是上虚下寒,如果寒从下往上冲,蛔要受波及则会吐蛔,如果没有蛔,再怎么冲也不会吐蛔。
主要参文献《胡希恕医学全集》。
刘渡舟教授最详尽的“六经辨证”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而言。
《伤寒论》以六经作为辨证论治的纲领,它是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
不过两者又有所不同,《素问·热论》中的六经,虽以六经作为分证的纲领,但只论述了六经的热证、实证,未具体论述六经的虚证、寒证。
在治疗上也只简单地提及汗、下两法。
而《伤寒论》的六经则概括了脏腑、经络、气血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并根据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因的属性,病势的进退缓急等因素,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证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从而讨论病变的部位、证候特点、损及何脏何腑、寒热趋向、邪正消长以及立法处方等问题。
因此,《伤寒论》的六经,既是辨证的纲领,又是论治的准则。
六经辨证,其主要根据则是来源于六经中病证、脉象等各方面,所以《伤寒论》每篇首,载有“辨× ×病脉证并治”。
六经病证,是六经所属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反映于临床的各种证候。
因此,综合病之部位、性质、病机、病势等加以分析、归纳,别为某经病证,这是《伤寒论》的主要内容,也就是辨证论治的重要依据。
现就六经病证依次简述于下:太统摄营卫,主一身之大表,为诸经藩篱。
凡外感风寒之邪,自表而入。
每先入犯太阳,故太阳病对出现于外感疾病的早期阶段即太阳病以“脉浮,头顶强痛而恶寒”为提纲,凡外感初期出现此项脉证的,叫做太阳病。
太阳病可分为表证和里证两大类型。
太阳表证,又因病人体质不同,虽然同是感受风寒之邪,却有中风和伤寒两种不同类型:中风的主要脉证:有恶风寒、发热、头项强痛、自汗、鼻鸣、干呕、脉浮缓等。
其病机为营卫不和,卫强营弱。
由于具有自汗、脉缓等特征。
故又称为表虚证。
伤寒的主要脉证:有恶寒、发热、头项强痛、周身或骨节疼痛、无汗而喘、呕逆、脉浮紧等。
其病机为卫阳被遏,营阴凝滞。
由于具有尤汗、脉紧的特征,故又称为表实证。
太阳里证,有蓄水和蓄血两种证候。
《伤寒论》六经系统完整图解,一目了然!伤寒六经辨证法,无论在辨证方面或治疗方面,都有着极完整的系统性和系列性。
所谓系统性,就是数百个伤寒的具体证候,以病位的、病性的同一性组成六个病理阶段,即六经。
六经又以同一的病因组成一个伤寒整体,即伤寒病理发展变化的全过程。
伤寒六经病理阶段过程中的若干具体证候之间纵的病理关系,形成了六经辨证的系统性。
所谓系列性,即数百个伤寒具体证候,以病理趋势的特殊性相区别,以病因的同一性而组成一个伤寒证候的系列,又以同一的病性而组成阴性证系列与阳性证系列,又以病位病性的同一性形成六经证系列性。
六经各证候之间的横的病理关系形成六经辨证法的系列性。
从其系列性说,伤寒过程依据器官功能盛衰分化为阴阳两类证候。
阴证类与阳证类又依据表、里、气机病位而分化为六经。
六经各经中又依据不同的病理趋势分为若干具体的证候。
从伤寒一病分六经,六经又各分为若干具体证候,都是以病因、病位、病性相联系,又以病位、病性相区分,形成一个辨证系统。
辨证之目的为治疗。
由于伤寒病为一种生物病原体所引起的病理过程,因而以“因势利导”为治疗的主导思想。
从这一治疗思想出发,对伤寒阳性过程以祛邪为治疗原则,对伤寒阴性过程以扶正为治疗原则。
在三阳病中,由于不同的病位有不同的功能特性而有不同的祛邪法;在三阴病中,也因不同病位有不同的功能特性而有不同的扶正法。
如太阳为阳性表病而用汗法祛邪;阳明为阳性胃肠病而用吐法、清法、下法祛邪;少阳为阳性气机病而用和法;少阴病为阴性表病因而用助阳温经之扶正法;太阴病为阴性胃肠病而用助阳温里法扶正。
祛邪法分汗、吐、清、下、和诸法;扶正分助阳温经、助阳温里、回阳救逆诸法。
如此形成一个伤寒辨证治疗系统。
略如下列图表:上述是伤寒六经系统与治疗法则。
以下为六经辨证治疗系统的各经证治。
(一)太阳经证治系统在太阳病理阶段,由于是表病位的阳性过程,体表组织在抗御反应中表现着功能亢进与代谢增高,体表组织因其功能特性而通过排汗的代谢机能以祛除病理物质,所以有发热自汗出与发热汗不出两种向外趋之势态。
伤寒论六经辩证渐进学习书籍列表
文殊童子
一、伤寒杂病论基础:
1、《重读中医经典丛书—伤寒论临床精要》(超清版)2010(是近年较好的基础书,邓老推荐)
2、《重读中医经典丛书—金匮要略临床精要》(超清版)2010
3、《中医经典白话精解丛书—伤寒论白话精解》(高清版)2010
4、《中医经典白话精解丛书—金匮要略白话精解》(高清版)2010
5、《伤寒论译释》.第四版.南京中医药大学.陈亦人主编2010
二、高阶学习(材料都在QQ群327700032文件里):
1、《伤寒论临证指要》-刘渡舟-1999
2、《冯世纶经方带教医案:方正对应临床实录》鲍艳举(胡希恕名家研究工作室)2012
3、《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彭子益2007、《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续集》-彭子益2009
4、《四圣心源》《伤寒悬解》《金匮悬解》黄元御
5、《伤寒论解读与临床运用》.张横柳.吴政栓.许国敏.扫描版2006
6、《再传伤寒论》.韩世明编着.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
7、《曹氏金匮伤寒发微合刊》(曹颖甫)1956
6、《陈伯坛医书合集》2009(邓老推荐,近年新校)
三、附录:
1、熟悉目前中医常见治法与方剂,参考工具书:《中医治法与方剂》第5版陈潮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2、熟悉八纲辩证、十四纲辩证,参考书:《秦伯未医学名著全书》(秦伯未)2003
3、《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繁体.张仲景.文字版;《伤寒论版本大全》-李顺保,内含8个典型版本。
特别指出:不要拘泥版本,扣阴阳气化理论体系结合临床是大法。
可重点看以经解经的《注解伤寒论(成无己)》,在《伤寒论版本大全》中P745开始。
以下是《伤寒论版本大全》的目录。
《伤寒论》的六经及方证理论不同于《内经》的六经理论,是一独特的理论体系。
其文化根源相同,阴阳、八纲概念相同,但其六经实质有了明确变化,有其明显特点。
(一)《伤寒论》六经来自八纲:我国古代用《易经》、六经解释自然界万事万物,医学当亦不例外,我们虽不能确知张仲景为什么用六经名,但通过分析仲景全书的内容,考证《伤寒论》的撰成,可知《伤寒论》的方证,主要来自《汤液经法》。
其书详于八纲辨证和脏腑辨证,而《伤寒》舍弃了脏腑辨证,主用八纲辨证。
如《汤液经法》中有五脏大小补泻方39方证,张仲景撰用了这些方证于《伤寒论》中,其方证名不用脏腑名,“但以某药之,以推主为识之义耳。
”如《汤液经法》中的小泻脾汤,《伤寒论》改称四逆汤,看其方名即知该方药温热,治里寒四逆证为主。
即注重病症的八纲特点,而不是脏腑功能。
(二)加入半表半里概念:更有所不同的是,张仲景引入了半表半里概念,其确凿的证明是《伤寒论》的第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表)也。
脉虽沉紧(细),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
可与小柴胡汤,若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其前的八纲辨证只有表、里概念,正是由于张仲景把半表半里病位概念,加入八纲辨证中,才产生了六经和六经辨证。
张仲景由八纲加入半表半里理念,使病位变为三,创建六经辨证论治体系,恰好顺应了老子一生二、地法天、人数三──三阴三阳为人之道,也即人法天地阴阳之合和。
六经名亦可能即缘于此,但六经的实际内容,当主要是张仲景所总结的提纲和各方证。
(三)凸显八纲概念:《伤寒论》的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和少阴、太阴、厥阴而言。
《伤寒论》虽称之为病,其实即是证,而且这些证是用八纲表述的证。
基于八纲的说明,所谓表、里、半表半里三者,均属人体患病后,出现的症状在病位的反应。
伤寒论六经辨证编辑汉代张仲景著《伤寒论》,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其病变部位,寒热趋向,邪正盛衰,而区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经。
几千年以来,它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的辨证施治。
六经病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
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
所以说六经病证基本上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
运用六经辨证,不仅仅局限於外感病的诊治,对肿瘤和内伤杂病的论治,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目录1太阳病证治▪临床表现▪病理机制▪治则方药2阳明病证治▪临床表现▪病理机制▪治则方药3少阳病证治▪临床表现▪病理机制▪治则方药4太阴病证治▪临床表现▪病理机制▪治则方药5厥阴病证治▪临床表现▪病理机制▪治则方药6少阴病证治▪临床表现▪病理机制▪治则方药7合病、并病8六经的个人理解:一·太阳病证治编辑临床表现《伤寒论》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概括:凡出现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等脉证,就叫太阳病。
太阳病分为经证和腑证二类。
经证为邪在肌表的病变;腑证是太阳经邪不解而内传于膀胱所引起的病变。
六经病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
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
所以说六经病证基本上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
运用六经辨证,不仅仅局限於外感病的诊治,对肿瘤和内伤杂病的论治,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1]病理机制1、太阳经证:分为三型(1)其人营卫不和,卫失固外开阖之权,肌表疏泄者为中风(即伤风,不是脑溢血)。
(2)其人卫阳被遏,营卫郁滞不通,肌表致密者为伤寒。
(3)其人外受温邪,津伤内热者为温病。
中风: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表虚证)。
伤寒:发热,无汗,恶寒,脉紧,体痛(表实证)。
温病:发热,口渴,不恶寒(里热证)。
《伤寒论》六经及六经辨证来源
梁华龙;田瑞曼
【期刊名称】《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3(18)1
【摘要】为了解《伤寒论》六经及六经辨证的来源 ,通过对《周易》、《内经》、《伤寒论》等古代哲学典籍和医学典籍的分析研究 ,揭示出《伤寒论》六经理论和六经辨证方法的来源和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渐进过程 ,它经过了对古代哲学和汉代以前医学的传承和嬗变 ,并融入了张仲景个人的临床实践经验和思维成果。
首先其思辩性理论来源于《周易》 ,是《周易》中的辩证法思想和对事物的认识论 ;其次是其医学理论来源于《内经》 ,《内经》的理论雏形奠定了六经辨证方法的基础 ;
【总页数】3页(P7-9)
【关键词】《伤寒论》;六经及;六经辨证;来源;《周易》;《内经》
【作者】梁华龙;田瑞曼
【作者单位】河南中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1.5
【相关文献】
1.《伤寒论》六经辨证与肾性水肿 [J], 付琳; 向光维; 李小会
2.《伤寒论》哕病六经辨证探析及脐针治疗探讨 [J], 胡学军;陈璐;李颖文
3.《伤寒论》六经辨证在月经病中的应用概况 [J], 梁春云;王宇慧;于红娟
4.象思维与《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的构建研究 [J], 王冕;邢玉瑞
5.《伤寒论》六经辨证源流与传承 [J], 朱天宇;甘文平;于莉华;涂星;徐俊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伤寒论六经辨证临床教材《过经带病论》(上下)
这两本书,在当今,不论学医、不学医的,不论爱好者还是临床医生都需要。
这两本书的题材,不是本人的原作,而是来源于《医宗金鉴》。
《医宗金鉴》本来就是一本教材,是清朝乾隆年间太医院的教科书,它是一本经典之作,被收入《四库全书》,影响了中国二百多年的中医历史,从乾隆年间开始,学医者每年的学习和考试,都以《医宗金鉴》为教材和大纲。
这本教材,是由乾隆钦定、由太医院吴谦等一批精英人士化了经年的时间编写出来的,它以六经辨证为提纲,每一经三篇,六经共十八篇,十八篇的内容包括:六经、六病、六脉、六症、六法、六方,学者必读六个六,这就是学生考试大纲。
这六个六好读、好记、好懂,学会就难忘。
《医宗金鉴》以歌谣的形式,写出了六经辨证,歌谣里包括理法方药,再现了六经辨证的原意。
六经歌谣总共是76句,加上三阳合病证的歌谣是96句,本人以76句歌谣为基础和线索,写出这两本教材,如果读者从中受益,这不是我的功劳,这是《医宗金鉴》这本经典大作的光芒。
在书中,我用通俗的语言来解说和演变《医宗金鉴》的这些歌谣,把伤寒论六经辨证的原意,重新完整表达出来了。
同时,尽量做到与我们这个时代契合,把现代病、现代人亚健康的各种症状,作为六经辨证讲解的核心症状,在症状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六经辨证思想指导下的理法方药。
我们中医临床,就需要患者的症状,没有症状我们临床就没方向。
六经是大道,六经受风寒后,化寒化热,三阳经出现种种症状,我们懂得这些症状,才好临床。
学中医并不难,就是要懂得辨别患者的信息和症状。
人们常说,医生是患者再生父母,我看不是,患者才是我们医生的衣食父母和老师,我们的一日三餐和技术进步就是来源于患者。
没有患者,这个医也就不存在了。
古人把患者生病的症状收集在一起,写出了医书,从那时开始,才有了医道。
医的由来,并不是哪个大学创作出来的,那是民间中医留下的文化,自古到今,代代相传,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那时候,都是师带徒的形式,一个老师带几个徒弟,开个小诊所,就能满足患者了。
这种形式不浪费,诊所大小、装饰都不讲究,又经济、又便宜,还不用闲人,徒弟就是里面的工作人员,老师就凭三个指头,望闻问切,就把大小病搞定了。
又是徒弟又是伙计,老师手把手教,口对口教,只有这样的形式才能真正带出好徒弟。
师带徒一般都是四年制,跟师三年,谢师一年,情同父子,所以叫师父,不是老师,喊老师太普通了,师父这个称呼是有特别感情的。
古人这种小诊所的形式,延续了几千年,从来没有看病难、看病贵的说法,诊所没负担、没闲杂人,没院长、副院长、护士、主任医师、正高、副高、专家教授,还没有大型设备。
现代的医院,工资和设备是开支的大头,吃闲饭的也多,巨额工资和设备开支,谁来负担?那就是患者负担,看病当然难、当然贵了。
医疗市场不放开,光有大医院,小诊所不给干,造成资源重叠和浪费,看病难、看病贵就是这样造成的,如果这样继续下去,国家再有钱,也不够浪费的!
这种大锅饭的方式,如果不改革,这个医疗市场是永远搞不好的,大锅饭必有灾难,就是患者的灾难。
我们还记得五八年大跃进吃食堂吗?饿死了多少人?毛主席当时还不知道,等主席知道后,很多人已经饿死了,主席赶紧撤除食堂制,这个灾难才过去。
我们还记得,改革开放前,生产队这么多土地收不到粮食,开放后,从小岗村开头,一年的土地超过十年的收入,从那以后中国人才有饭吃。
医院这个大锅饭不能再吃了!我们知道,一家子弟兄们多了,在一起反而过不好,分了家都能过的好。
中国的医疗市场要彻底开放,不讲文凭,只要你有技术,就能开诊所,来个遍地开花,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很快就能解决了。
个人诊所多了,患者就方便了,患者就像是到菜市场买菜,服装店买衣服一样,哪里方便、哪里合适,就去哪里。
看病是个特殊的行业!疾病面前,时间就是金钱,时间更是生命。
看病如救火,大病来了,刻不容缓,不能延误,危急之病还浪费时间去排队、挂号,去检查,耽误了病情,误了病人,这不也是灾难吗?看病都认专家教授,乡下人到城里看病,小城市的人集中到北京、上海看病,路途遥远,更耽搁时间。
还有那打工的患者,你叫他去排一天队,他就一天没有收入,他有老婆孩子要养,要付房租水电费,排了一天队,看好看不好,那还在两可之间,患者的家属天天担心,就怕得病,生了病,付不起医疗费,更怕生病了没有了收入来源。
我们看,这样的医疗现状,这浪费了多少资源?浪费了多少时间?这就是医疗市场封闭造成的后果。
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方法非常简单。
医生,讲的就是会看病,其他什么都不需要,不需要高科技,不需要设备,那就只需要技术。
医疗市场需要彻底开放,中西医一视同仁,特别是中医,要放弃文凭制,只要考核技术就够了。
这个技术怎么来?普及伤寒论六经辨证,以《医宗金鉴》为教材,不到两年,中医的技术完全就上去了。
医疗的模式和制度,不能再跟西方走了,我们要走我们自己的路,这个中医的技术才能上去,患者看病,就不难了,也就不贵了。
把医疗市场彻底开放,还要把中医与政治分开!中医与政治不相干,他最怕政治来参与,政治一参与,他就紧张了。
学中医的,他想法简单,心里没有杂念,他只想学好医术,给患者排忧解难,他只想管好自己的一日三餐,有一个安静、宽松的环境,他就怕受到干扰。
什么样的干扰?就是怕被检查,被卫生局执法部门突击检查,他们来了,穿着制服、扛着摄像机,好像做个中医就是犯了多大罪行一样。
他一门心思治病救人,干得好好的,你这样一检查,他感到心里既恐惧又委屈,天天心惊肉跳,那就好像罪人一样。
这样的环境,中医能干好吗?
我为什么要写这两本教材?
二十年前,我问人家借了一本五版教材,我看了半年后,按照教材去看病,有效果的很少,几乎都没有效果,我这才想到这个教材是
考试用的,是拿文凭用的,不是用来临床治病的。
不用《伤寒论》六经辨证为教材,不以《医宗金鉴》为教材,这还是教材吗?经典大作都不用,你自己自编瞎编,编出来教材,那纯粹是纸上谈兵,用到临床,毫无效果。
我看过这个教材以后,我就知道我们中医的末路已经到了,我们民间中医要无路可走了,说不定哪一天厄运就要到来。
果然没有出我所料!九几年,执业医师法出台后,那民间中医的厄运果然来了!头一天,民间中医还是合格的中医,到了第二天就不合格了,不合格还不算,他说你是非法行医,你继续干,他就打压你。
那时候日子真难过,生不如死,你是无路可走。
执业医师法出台后,医院的人不论什么样的医生,都成了专家教授,就把民间中医、个体中医、私人中医全部停止,你如果继续行医,那就制裁你。
就从那以后,我想放弃,可又舍不得放弃,我都干了这么长时间了,除了中医,我还能干啥!我下定了决心,中医这条路我一定要走下去!我想,我走的正,做的正,我干的是治病救人,没有什么可怕的,总有一天中医会重新开放的!所以我潜下心来,开始研究《伤寒论》六经辨证,《医宗金鉴》六经辨证成了我学习的方向。
我这两本教材,已经准备了二十年有余了,时不我待,在最近这一年多里,我总想把教材写出来,天天在想,夜夜在想,我怎么能把这个教材写好?怎么样叫学者好懂,好学好记?在脑海里反复考虑,在今年终于实现了。
我终于等到了这一天!这一天终于来临了!中医虽然没有彻底开放,卫生部门已经不像以前那样了,天天检查、天天检查,我看到这大好的形势,我非常的高兴。
二十年积累的经验,这一年多的写作,我把它集中到了一堆,就在八月份,在我的大病刚刚好后,花了十二天时间,把草稿全部整理完毕,再过一个星期,这两本教材就要问世了,合不合大家的口味,我现在还很难说,我觉得还可以,它是按照《医宗金鉴》心法要诀编写下来的。
这两本书的价格,就算三万块钱一本,也弥补不了我这一年多付出的心血,可是我想心血可贵,书的价值更可贵。
我这一生能写出来
这两本教材,大家能喜欢,这就是我一生奋斗的目标,我就算死了也没有遗憾了。
不知大家可喜欢,要喜欢的话,我的心血就没有白费了。
我这个心血就按一天一块钱来算,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就是三百六十五元,我再问大家多要一块钱,一共三百六十六元,这个数字是个大圆满。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