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古诗词中的用典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6
高考语文古诗词中的用典手法用典,是高考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做题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直接影响我们对于古诗词的理解,理解不到位,就会造成答题失分。
一、明用典故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如果能使读者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
这种现象在古典诗词中是常见的。
例1:“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析】“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是明用《史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东坡居士在这里明用这个典故,意在以魏尚自况,希望有一个象冯唐那样识才敢谏之人,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保荐,派人将自己召回,委以重任。
这是古人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的反映。
例2:“千古奇冤,江南一叶。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析】在皖南事变后,周恩来愤笔疾书“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这里明显化用了曹植《七步诗》里的句子:“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二、暗用典故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有时表面上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这就是暗用典故。
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末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表面看来好象是写“出猎”,描写猎人弯弓射狼的情况。
其实这是暗用了《楚辞·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
天狼,是星名,古代用以代表贪残掠夺,作者在此代指辽和西夏统治者;“射天狼”则表明自己御敌保国的决心。
三、正用典故例1:“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析】以典代人,通过文章既以赞李云,也以自赞。
“蓬莱”,为海中神山名,传说仙府中难得的典籍,均藏于此。
《后汉书·窦章传》言:“是时学者称东观(后汉政府的藏书机构)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
”这首诗中的“蓬莱”,是借指校书郎李云。
“建安骨”为建安风骨之简称。
东汉末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诗歌,风格清新刚健,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
鉴赏古诗词中的用典用典,也叫“用事”,是诗词曲赋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
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
一:常见的古代诗词用典有四个种类1.明用。
直接引用典故原事,诗人感情和所用典故思路一致。
例如:曹操《短歌行》结尾有“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句。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原诗用周公姬旦辅佐年幼成王一事,说周公“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曹操用此典,表达了招贤纳士、礼遇天下人才的诚心。
再如:李白在《塞下曲(其一)》中有“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句子。
《汉书·傅介子传》中提到楼兰王为匈奴所反间,多次杀害汉朝使者,大将军霍光利用楼兰王贪财的弱点,派遣傅介子带去金帛,在酒席间埋伏勇士取其首级。
李白这二句,便是化用这个典实,直接点出边塞将士激昂的报国壮怀。
2.暗用。
间接引用典故,即把典故融化在诗歌中,含蓄隽永,天然浑成,不饰雕琢。
行文流畅贯通,辞若己出,即使不知其中用典,也可领会诗意;知道出典则更觉意味深长。
所以暗用又叫化用。
例如:鲁迅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暗含“孺子牛”典故。
“孺子牛”一词出自《左传》。
相传齐景公晚年宠爱幼子荼,荼又名孺子。
孺子撒娇,要老父装牛让他牵着玩。
景公应允,口衔绳,手着地,不停地学牛叫。
齐景公年岁已老,一不小心,栽倒在地上,磕掉门牙一颗。
于是“孺子牛”的故事便广泛流传。
鲁迅用典充分表达了他甘做人民大众的牛,抒写了鲁迅先生对人民大众的忠诚和热爱。
再如:李商隐“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隋宫》),也是暗用典故的名句。
这两句诗讽刺隋炀帝荒淫奢侈、腐朽糜烂的帝王生活。
隋炀帝曾叫人搜集大量萤火虫,在夜间游山时放出,使满山都是萤光。
他为到江都(今扬州)行乐,又下令开凿运河,并在河边遍栽杨柳。
古诗词中的“用典”古诗词中的“用典”四川省绵竹中学龚志华欣赏古代诗词,离不开用典。
弄清用典,就是为欣赏古代诗词扫除“路障”。
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
典故有两类,一是事典,即援引古人的事迹,前人谓之稽古;二是言典,即引用或化用古圣贤的言辞,前人谓之引经。
用典有三种情形:一是明典。
明典,指一望就知是用典。
如:邻水延福寺早行陆游化蝶方酣枕,闻鸡又着鞭;乱山徐吐日,积水远生烟;淹泊真衰矣,登临独惘然;桃花应笑客,无酒到愁边。
其中“化蝶”一词,典出于《庄子》之齐物论:“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欤!不知周也。
俄而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后人遂以“化蝶”或“梦蝶”,借喻为“睡觉”。
而“闻鸡”一词则出自《晋书》:“祖逖与刘琨,共被同寝。
中夜闻荒鸡鸣,逖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
因起舞剑”。
此处借为清晨之意。
二是暗典。
暗典,指的是从字面上看不出用典的痕迹,须详加玩味,才能体会。
如: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之四元遗山万里荆襄入战尘,汴州门外即荆榛;蛟龙岂是池中物,虮蝨空悲地上臣;乔木他年怀故国,野烟何处望行人;秋风不用吹华发,沧海横流要此身。
末句出自范宁《谷梁传序》:“孔子观沧海之横流,乃喟然而叹曰:‘文王即没,文不在兹乎?’”作者以文王之任为己任,故言‘秋风不用吹华发,沧海横流要此身’。
暗典的使用,只师取前人典故之意,而不用其辞。
翻典。
翻典,指反用以前的典故,以产生意外的效果,如林和靖的“自做寿堂诗”: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
【艺苑雌黄】云:“文人用故事,有直用其事者,有反其意而用之者……林和靖诗:‘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
虽说相如,亦反其意而用之矣。
直用其事者,人皆能之;反其意而用之者,非学业高人,超越寻常拘挛之见,不规规然蹈袭前人陈迹者,何以臻此”。
古诗词中常见典故用法归纳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做题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直接影响我们对于古诗词的理解,理解不到位,就会造成答题失分,今天高中语文学习助手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下典故的意义,帮你提高古诗词答题成绩,赶紧收藏吧!一、明用典故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如果能使读者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
这种现象在古典诗词中是常见的。
例1:“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析】“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是明用《史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东坡居士在这里明用这个典故,意在以魏尚自况,希望有一个象冯唐那样识才敢谏之人,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保荐,派人将自己召回,委以重任。
这是古人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的反映。
例2:“千古奇冤,江南一叶。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析】在皖南事变后,周恩来愤笔疾书“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这里明显化用了曹植《七步诗》里的句子:“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二、暗用典故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有时表面上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这就是暗用典故。
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末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表面看来好象是写“出猎”,描写猎人弯弓射狼的情况。
其实这是暗用了《楚辞·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
天狼,是星名,古代用以代表贪残掠夺,作者在此代指辽和西夏统治者;“射天狼”则表明自己御敌保国的决心。
三、正用典故例1:“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析】以典代人,通过文章既以赞李云,也以自赞。
“蓬莱”,为海中神山名,传说仙府中难得的典籍,均藏于此。
《后汉书·窦章传》言:“是时学者称东观(后汉政府的藏书机构)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
”这首诗中的“蓬莱”,是借指校书郎李云。
“建安骨”为建安风骨之简称。
赏析古诗用典艺术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常常遇到语言方面的障碍,障碍之一,就是诗词中的“用典”。
“用典”是诗词中经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段,六朝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也就是说,借助既往的事情熔铸自己的思想,既有“类义”的比喻作用,又能够“以古证今”。
古典诗词中的“用典”,是古典诗词固有的一种特色,这是由诗词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诗词贵在含蓄,立意要精深而不浅露,用语要简洁而又意味深长,经得起反复吟咏。
显然,不用典,就很难抵达这样的境地,因此,诗人常常借助于用典来塑造形象、烘托气氛、创设意境,在最为经济的有限天地里,最大限度地融汇深邃曲折的内涵。
从典故的性质上看,有“举人事以征义”和“引成辞以明理”(刘勰语),前者为“用事”,就是引用既往的故事,借此类比现实,或引发联想,使语意更丰盈、更深厚;后者为“用辞”,即引用现成的辞语,借此明证事理,或概括形象,使用语更清幽、更委婉。
“用事”可分为“直用”、“活用”、和“反用”。
(一)“直用”,就是直接引用典故的本来意义,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活用”,是灵活地变用典故,它既可以突出典故某一个侧面的意义,从新的角度加以引用,又可以对整个典故的原有意义加以引申发挥。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整阙可以说用的全是周瑜破曹的故事,词人多层面地展示了周瑜的飒爽英姿,特别是“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周瑜雄才大略的非凡风采跃然纸上,词人讴歌周瑜的丰功伟绩,折射出的是词人内心深处建功立业的真切渴望。
曹操《短歌行》一诗的最后,“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引用了“周公”的典故,说周公“一沫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也。
”意思是周公为了招揽天下有识之士,一次沐浴要三次握着头发,他念叨的是如何让贤士归依自己;一餐饭要三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他担忧的是因自己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了人才。
诗人巧用这一典故,以周公殷勤待贤,礼贤下士之不凡气度来勉励自己,以求一统天下伟业的实现。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常用用典用典,是古典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古诗歌常用用典,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高中语文古诗歌常用用典(一)一般而言,古典诗歌中的用典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即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
一、用事用典用事用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南宋大词人爱用典故,常常一连使用数典,多数是出于内容的需要,有时也难免堆砌。
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②。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③。
想当年④,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⑤,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⑥,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⑦,一片神鸦社鼓⑧!凭谁问,廉颇老矣⑨,尚能饭否?[注释]①、京口:江苏镇江市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
②、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
③、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
④、“想当年”三句:刘裕曾两次帅晋军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⑤、“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刘裕子刘义隆年号。
草草:轻率。
是说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以至惨败。
⑥、“四十三年”句:作者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南归,到写该词时正好为四十三年。
⑦、佛狸祠:魏太武帝拓拔焘小名佛狸。
他曾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⑧、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
社鼓:祭祀时的鼓声。
⑨、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
从注释上不难看出全词几乎始终在用典中展开。
词人借古讽今,批判了当时的掌权者韩侂(tuō)胄冒险北伐、妄图侥幸取胜的错误,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想建功报国而不能施展才略的悲愤心情。
这个主旨,主要是通过四个影射现实的历史故事表现出来的,即刘裕、刘义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和廉颇的故事。
这首词是对当时统治者的批评,因为不方便正面直说,所以用典就是最好的办法。
高中语文古诗歌常用用典(二)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用典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用典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古诗词中⽤典的句⼦
古诗词中⽤典的句⼦
1.持节云中,何⽇遣冯唐?
——苏轼《江城⼦密州出猎》
典故:.“持节云中”两句:⽤汉⽂帝与冯唐故事。
据《汉书·冯唐传》记载:云中太守魏尚治军有⽅,“使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旦⼊侵,必所杀甚众。
后因报功时“虏差六级”多报了六颗⾸级,被⽂帝“下之吏,削其”。
冯唐竭⼒为魏尚辩⽩,认为⽂帝“赏太轻,罚太重”,颇失⼈⼼。
⽂帝幡然醒悟,当⽇便令冯唐持节赦免魏尚,官复原职,并拜冯唐为车骑都尉。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典故:长风破浪:据《宋书·宗传》载:宗少年时,叔⽗宗炳问他的.志向,他说:“愿乘长风破万⾥浪。
”济:渡过。
3.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梦⽇边。
——李⽩《⾏路难》
典故:闲来两句:传说吕尚(姜太公)末遇周⽂王时,曾⼀度垂钓于溪(今陕西宝鸡东南)。
乘⾈梦⽇边:相传伊尹在受商汤聘请的前⼣,梦见⾃⼰乘船经过⽇⽉之旁。
吕尚和伊尹都曾辅帝王建⽴不朽功业,李⽩借此表明对⾃⼰的政治前途仍存极⼤的希望。
4.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典故:羡鱼:羡慕钓鱼。
《淮南⼦·说林训》中说:古⼈有⾔⽈:“临河⽽羡鱼,不如退⽽结⽹。
”意思是,与其空⼝赞赏别⼈的成绩,不如⾃⼰扎扎实实地做点事情。
用典诗句集锦古诗词很讲究用典,因为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可以使古诗词的容量增大,表达更生动、更典雅、更含蓄,收到言简意丰的效果。
古诗词中的典故和所要表达的思想常常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熟记典故是我们理解古诗词的重要途径之一。
现将七――九年级含典故的诗句归纳如下:(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典故: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
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经过嵇康故居时,听见有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
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
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
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了。
在诗中的意思和作用:诗人是借这两个典故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
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
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典故: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词人借用典故把自己的思乡与忧国、报国之情交织在一起。
(3)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典故:亲射虎,看孙郎——孙郎即孙权,《三国志》记载孙权在一次出行中,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击毙了老虎。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词人的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地展现了作者虽年纪已经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
(4)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典故:遣冯唐——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
古诗中用典的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唐·李白《行路难·其一》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唐·李白《行路难·其一》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唐·杜牧《泊秦淮》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唐·杜牧《赤壁》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唐·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唐·崔颢《黄鹤楼》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唐·李贺《雁门太守行》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唐·李商隐《锦瑟》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唐·温庭筠《商山早行》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宋·陆游《书愤五首·其一》。
用典的古诗词典故虽小,言约义丰。
借用典故,是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
何为借用典故?“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论今者也”,这是刘勰对“用典”的诠释,即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
“用典”,必须先“知典”。
了解典故的意思,学会在文章中灵活运用,才能为作文增色添彩。
采薇周武王伐纣,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
周朝建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
后以此比喻隐居不仕。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唐】王绩《野望》长亭古代驿站在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送别。
后“长亭”成为送别之地的代称。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尺素尺素,语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为书信代称。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宋】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斑竹斑竹,指竹干上有紫褐色的斑点。
传说帝舜南巡苍梧而死,他的两个妃子在湘水上望苍梧山哭泣,眼泪洒在竹子上,从此竹上有了斑点,故斑竹又称湘妃竹。
如何将此千行泪,更洒湘江斑竹枝。
——【唐】刘禹锡《泰娘歌》烂柯烂柯,语出南朝梁任昉《述异记》,讲述的是晋代王质上山砍柴,遇仙童下棋,置斧而观,后见斧柄朽烂,回家时,已百岁,时人皆不识的故事。
比喻岁月流逝,人事变迁。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杜康因杜康善酿酒,后世将杜康尊为酒神,制酒业则奉杜康为祖师爷。
后世多以“杜康”指代酒。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两汉】曹操《短歌行》汗青古时写字用的竹简,需先用火烧使其干燥,叫“杀青”,因烘时竹简出水如汗,故又叫“汗青”。
后指书稿、史书。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画眉西汉张敞夫妻恩爱,其曾为妻画眉。
后以此形容夫妻相爱。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唐】朱庆馀《近试上张籍水部》金乌相传,太阳里有一只黑色的三足乌鸦,黑乌鸦蹲居在红日中央,周围是金光闪烁的"红光",故称"金乌"。
古诗词用典的例子
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
底蕴而备受推崇。
其中,古诗词中常常使用典故来丰富表达,增加意境和内涵。
以下是几个著名的古诗词用典的例子。
一、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一首描绘长江壮阔景色的诗作,其
中使用了典故“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来表达大自然的壮丽和气势。
这句典故形象地描绘了阳光西下和黄河入海的壮丽景象,使得诗句更加生动有力。
二、宋代诗人苏东坡的《题西林壁》中使用了典故“空山不见人,但闻人
语响”来表达崇拜和思念之情。
这句典故描绘了大自然的宁静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用以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推崇之情。
三、明代文学家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中使用了典故“黑云
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来描绘大自然的变幻和船行江上的情景。
这句典故生动地比喻了乌云密布的天空和倾盆大雨,增加了诗句的意境和感染力。
四、清代文人袁枚的《聚贤庄·中有医者鑑》中使用了典故“医者无故受
人恩,岂能遑听掌上言”来表达医者坚守职业道德的精神。
这句典故形象地描绘了医者应当尽心尽责、不枉其职的职业操守,表达了作者对医者的敬意。
以上是几个古诗词用典的例子,通过引用典故,这些诗句融合了历史和现实,
增添了诗作的文化内涵和韵味。
这种运用典故的写作技巧不仅是古代文人的智慧体现,也为后人提供了优秀创作的范例。
龙源期刊网 古诗词中的用典作者:来源:《作文周刊·高一读写版》2019年第19期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
凡诗文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有来历有出处的词语、佳句,来表达诗人的某种愿望或情感,而增加词句之形象、含蓄与典雅,或意境的内涵与深度,即称“用典”。
用典有明用、暗用、正用、反用、借用等种类。
无论引用历史故事,还是引用名言名句,使读者从字面上一眼可辨的,是明用,例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来”就是引用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流”的诗句。
字面上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的,是暗用,例如杜甫《前出塞》中的“功名图麒麟”就是引用汉宣帝把霍光等十一位功臣的图像画于麒麟阁的典故。
典故的含义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一致的,是正用,如“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
从反面来阐发典故的意思,借以抒发一种与原典相反的思想感情和见解的,即反其意而用之,是反用,如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引用了《史记》里汉文帝在宣室接见贾谊询问鬼神的故事,借以抒发自己的真正才学无人赏识的怀才不遇的感愤。
借典故的字面意思来表达与典故实际无关的事物的,是借用。
例如《滕王阁序》中“接孟氏之芳邻”,它不是说“择邻而居”或比喻母教等意思,而是表示自己很高兴能与参加宴会的各位嘉宾结交。
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中的“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用“巫山云雨”借指长江上游的洪水,用来展望祖国水利建设的前景,更是古为今用、化腐朽为神奇的典范。
理解典故需要把握两点,一是典故本身的内容,二是作者用典的意图。
正确理解了诗人用典的目的,也就理解了诗歌表达的思想内容。
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表达思想感情。
古诗词中的用典
哎呀,朋友们,咱今天来聊聊古诗词中的用典!你说这古诗词里的
用典,就像是给一道佳肴加上了独特的调料,让诗词的味道更加浓郁
有韵味。
比如说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长风破浪”
用的可是南朝宋时宗悫的典故,宗悫少年时就怀有大志,叔父问他志向,他回答“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这不就像我们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虽然困难重重,但只要有那股子勇往直前的劲儿,啥都不怕!你想想,要是没有这个典故,这诗是不是就少了那么点儿激昂的力量?
再看看苏轼的“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里引用了冯唐为魏尚辩
白使其官复原职的典故。
苏轼以魏尚自比,多希望朝廷能像汉文帝派
遣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新重用自己啊!这就好比一个有才华的人,
满心期待着能有赏识他的伯乐出现,给他一个大展身手的机会,多让
人感慨!
还有辛弃疾的“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用西晋张翰见
秋风起,思念故乡鲈鱼脍而辞官归乡的典故,来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
念和对壮志难酬的无奈。
这不就像我们在异乡打拼,有时累了倦了,
就会想起家乡的温暖和安逸嘛!
古诗词中的用典,不就是诗人在跟我们玩“捉迷藏”吗?让我们在字
里行间去寻找那些隐藏的故事和情感。
这些典故,让诗词有了更深厚
的文化底蕴,也让我们读起来更有滋味。
难道你不觉得这是一种特别美妙的表达方式吗?
我觉得啊,古诗词中的用典,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传承!。
鉴赏古诗词中的用典用典,也叫“用事",是诗词曲赋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
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
一:常见的古代诗词用典有四个种类1。
明用。
直接引用典故原事,诗人感情和所用典故思路一致。
例如:曹操《短歌行》结尾有“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原诗用周公姬旦辅佐年幼成王一事,说周公“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曹操用此典,表达了招贤纳士、礼遇天下人才的诚心。
再如:李白在《塞下曲(其一)》中有“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句子。
《汉书·傅介子传》中提到楼兰王为匈奴所反间,多次杀害汉朝使者,大将军霍光利用楼兰王贪财的弱点,派遣傅介子带去金帛,在酒席间埋伏勇士取其首级。
李白这二句,便是化用这个典实,直接点出边塞将士激昂的报国壮怀。
2.暗用。
间接引用典故,即把典故融化在诗歌中,含蓄隽永,天然浑成,不饰雕琢。
行文流畅贯通,辞若己出,即使不知其中用典,也可领会诗意;知道出典则更觉意味深长。
所以暗用又叫化用。
例如:鲁迅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暗含“孺子牛"典故。
“孺子牛”一词出自《左传》。
相传齐景公晚年宠爱幼子荼,荼又名孺子。
孺子撒娇,要老父装牛让他牵着玩。
景公应允,口衔绳,手着地,不停地学牛叫.齐景公年岁已老,一不小心,栽倒在地上,磕掉门牙一颗。
于是“孺子牛”的故事便广泛流传.鲁迅用典充分表达了他甘做人民大众的牛,抒写了鲁迅先生对人民大众的忠诚和热爱。
再如:李商隐“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隋宫》),也是暗用典故的名句。
这两句诗讽刺隋炀帝荒淫奢侈、腐朽糜烂的帝王生活。
隋炀帝曾叫人搜集大量萤火虫,在夜间游山时放出,使满山都是萤光。
他为到江都(今扬州)行乐,又下令开凿运河,并在河边遍栽杨柳.李商隐借用这两个故事,说明豪华生活都会烟消云散,只能在身后留下凄凉的景象,寓讽于景,手法巧妙。
前人论及诗中用典时强调以“不隔”为佳.暗用(化用)典故,便是一种高明的手法.3.侧用。
是指从典故侧面意义取用典实,即故意避开典实的正面与反面意义,而另外选取典实的某一个侧面,借事起兴,旁敲侧击,显现作者自己的用意。
能起到切中肯綮、言简意赅之效.例如:宋梅尧臣《田家》诗是这样写的:“南山尝种豆,碎荚落风雨;空收一束萁,无物充煎釜.”诗歌借用曹植《七步诗》之典:“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写《七步诗》,诉说的是同室操戈、手足相残、相煎太急之悲苦。
梅尧臣借以描写农夫生计之艰难。
钱钟书先生《宋诗选注》里评述说:“农民虽然有豆萁可烧,却没有豆子可煮,锅里空空的,连‘煮豆燃萁’都不可能了.”农夫生计之艰难可想而知.4.反用。
即对原来典故反其意用之,即典故义与自己的用意相反或相对.通过暗示、对比、衬托等手法将典故具有的含义加以引申,言此而意彼。
例如: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中有“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之句,诗句表面是说自己垂泪,实际也是用典.春秋时,齐景公登牛山,北望国都临淄而流泪,叹息道:“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杜牧难得欢愉,和朋友登山,抒发感慨,认为不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落泪,感慨人生无常,古往今来尽皆如此,谁能幸免呢!这样写已经和齐景公登牛山而流泪的感情迥然不同了。
但诗人仍没有跳出惆怅、哀怨、郁闷的樊篱,以人生无常聊以自慰,语似旷达,实则抑郁感伤。
再如:宋人朱熹却反用得更为彻底。
他的《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以对人生的乐观精神,来否定人生无常的伤感情绪。
词中写道:“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
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朱熹认为,人生若能尽其意义,就是生得其所,应将有限的人生与无限的宇宙融为一体,让人生充满乐趣。
这份乐观,和“齐景公登牛山”的典故立意完全相反,和杜牧相比,也是言近而意迥。
【归纳】好的诗词用典有以下原则:首先,采用熟悉、具有借鉴意义的典故,而不用冷僻的典故;其次,灵活、贴切、生动是用典的最高目标;第三,典随意出,不为用典而用典。
二:用典的作用:①引前人之言之事,使立论有根据②诗中有不便于直接叙述的,借典故的暗示,委婉道出作者的心声③减少语词的累赘,使语言更精练(近体诗有字数限制,诗句应力求经济)④使文辞典雅,加大历史的纵深感,丰富诗歌内涵(充实内容,美化诗句)三:【答题步骤与提示】首先找出用典的地方其次对诗中用典的地方进行具体分析第三是结合诗歌的中心思想分析诗人用典的作用高考诗歌鉴赏的选题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要想答题规范、切中要害,思路必须围绕以下几点展开:1.了解原来典故中的人、事的内容意义。
必须了解典故原意内容,因为它和诗歌中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有密切的关系。
2.明确诗人对所引用的典故的态度.必须明确作者是明用还是暗用,是侧用还是反用,是正引还是化引等。
明确这些,答题才有方向。
不至于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3.体会诗人用典的用典意图.诗人对往事的重提,肯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情的媒介。
也就是说,诗人用典是针对现实而来的,目的是借典抒怀。
只同现实相结合,才能体味到诗人的情感所在。
4.答题时既要概括原来典故的内含意义,更重要的是揭示出诗人在这里引用典故的现实意义。
这样答案才能完全而准确。
【例】风雨李商隐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注】宝剑篇:初唐将领郭震,向武则天呈《宝剑篇》:“何言中路遭弃捐,零落飘沦古岳边。
虽复沉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
”深得武则天赏识,终于实现报国之志。
新丰酒:唐代马周游长安,宿新丰(今陕西省临潼县东)酒店,店主人对他很冷淡.马周要酒悠然独酌。
后唐太宗召对,授临察御史。
【题干表述】请对本诗中用典的手法进行鉴赏分析。
【答题示例】本诗运用了用典的表现手法。
首联诗人通过引用唐代名将郭震向武则天呈《宝剑篇》并最终深得武则天赏识,实现报国之志的典故,表现诗人对自己落拓不得志的遭遇的悲慨。
诗歌尾联用唐代马周游长安、宿新丰酒店时,遭到店主冷淡,但最终被唐太宗授予监察御史的故事,来对比自己的不得志.由于用典,诗歌显得含蓄委婉,与全诗以“风雨”来比喻诗人所处的环境的风格相吻合。
【练习题】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填空完成后面的题目。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兜鍪:即头盔,此处借指士兵.鍪,音móu.万兜鍪:千军万马。
1。
“不尽长江滚滚流”化用了杜甫的哪联诗句?此句在本词中既是实写也是虚写,请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6分)2.作者用孙权的典故用意是什么?(6分)二:阅读杜甫诗《春日忆李白》及其相关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注】①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早年出入于梁朝宫廷,善作宫体诗,风格华艳.出使西魏,被强留北方,因有很高文学修养,得到优待,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他虽居高位,却内心矛盾,作品中表现出浓厚的乡关之思和羁宦北国的悲愤感情.用语清新,风格也变得苍劲沉郁,与前期显著不同。
②鲍照,字明远,东海人。
出身贫寒,曾做过临海王萧子顼的前军参军,故世称鲍参军.其诗善七言歌行,情感充沛,形象鲜明,语言劲健,风格俊逸。
1。
试说明《春日忆李白》诗中使用的典故,并指出其作用。
三: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和相关材料,按要求做题。
登金陵凤凰台登飞来峰李白王安石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飞来峰上千寻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闻说鸡鸣见日升.三山半落青山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不畏浮云遮望眼,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只缘身在最高峰。
【注】陆贾,汉代人,有《新语》传世,其《慎微篇》曰:“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
”1.这两首诗用典的句子分别是哪一句?使用了什么典故?2.这两首诗在使用典故上有何异同?四:(2015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题目。
金陵望汉江李白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
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
②六帝:代指六朝。
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
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五:(2013课标全国Ⅰ,8-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11分)鹊桥仙陆游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②。
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蘋洲烟雨:指长满蘋草、烟雨空濛的风光。
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
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1。
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2。
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6分)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9分)定风波·重阳苏轼与客携壶上翠微①.江涵秋影雁初飞。
尘世难逢开口笑。
年少。
菊花须插满头归。
酩酊但酬佳节了。
云峤②.登临不用怨斜晖。
古往今来谁不老。
多少。
牛山何必更沾衣③。
[注]①翠微:山上的小亭。
②云峤:耸入云霄的高山。
③牛山沾衣: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而泪流满面:“我怎么舍得这么美好的国都而死呢?”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作题为“重阳",说明作者是在农历九月九日这一天与友人一道登高赏菊,饮酒赋诗.B.词作开头两句,前一句交代行踪,后一句描绘了“江涵"“秋影”和“雁飞”三幅画面。
C.“难逢”道出了作者对人生多忧的感慨,与下文的“年少”“须插”形成因果照应。
D。
作者用“携壶”“菊花”“佳节”“登临”等反复点题,进一步表现重阳节的风俗习惯.2。
词作结尾四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借用齐景公的典故有何作用?(6分)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注释】①春秋时楚国的隐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