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中医护理办法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4
泄泻中医护理方案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泄泻(小儿腹泻)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症候要点1、湿热泻:主症泻下次数频量多,蛋花样水便,日10余次以上,泻下急迫,呕吐,高热,烦渴,精神烦躁或萎靡,尿量少黄,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指纹青紫。
2、风寒泻:主症大便清稀如鸭粪或多泡沫,色淡黄或青绿,臭气不甚,日泻10余次,肠鸣,腹痛伴低热,稍咳,口不渴,舌苔白润,脉浮,指纹紫滞。
3、伤食泻主症微热或无热,恶心、不思食、乳块,泻下次数不多,呈黄绿色水样便或夹有奶块便,酸臭气,腹胀,排气恶臭,舌苔白或黄厚腻,脉滑数,指纹沉。
4、脾虚泻:主症形体瘦弱,面色苍黄,肌肤松软,精神疲乏,喜睡懒动,自汗或盗汗,乳食减少,大便稀溏或乳食不化多残渣,唇舌淡白,舌体胖,舌苔薄白或少苔,脉细弱,指纹淡。
5、脾肾阳虚泻:主证久泻不止,大便清稀,澄澈清冷,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胱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指纹色淡。
二、常见症候/症状施护腹痛、腹泻1、观察大便的次数、色、质、量、气味。
2、体温、精神、哭声、指纹、腹痛、腹胀等情况。
3、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时出、便如稀水、脉微细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4、出现腹泻严重、尿少、皮肤干瘪及眼眶、前囟凹陷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三、中医特色治疗1、湿热泻、伤食泻:中药汤剂宜温服,风寒泻、脾虚泻、脾肾阳虚泻:中药汤剂宜热服。
2、“腹泻贴”,贴于神阙、中脘、仆参等穴,每次1~3克,每日1~2次。
3、湿热泻推拿疗法:清补脾土,清大肠,退六腑,揉小天心。
风寒泻推拿疗法:揉外劳宫,推三关,摩腹,揉脐,揉鱼尾。
伤食泻推拿疗法:推板门,清大肠,补脾土,摩腹,逆运内八卦,点揉天突。
脾虚泻推拿疗法:推三关,补大肠,摩腹,推上七节骨,捏脊。
4、脾肾阳虚泻灸法取足三里、中脘、神阙。
隔姜灸或艾条温和灸。
每日1-2次。
(三)特色技术1.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泄泻(小儿腹泻)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症候要点1、湿热泻:主症泻下次数频量多,蛋花样水便,日10余次以上,泻下急迫,呕吐,高热,烦渴,精神烦躁或萎靡,尿量少黄,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指纹青紫。
2、风寒泻:主症大便清稀如鸭粪或多泡沫,色淡黄或青绿,臭气不甚,日泻10 余次,肠鸣,腹痛伴低热,稍咳,口不渴,舌苔白润,脉浮,指纹紫滞。
3、伤食泻主症微热或无热,恶心、不思食、呕吐乳块,泻下次数不多,呈黄绿色水样便或夹有奶块便,酸臭气,腹胀,排气恶臭,舌苔白或黄厚腻,脉滑数,指纹沉。
4、脾虚泻:主症形体瘦弱,面色苍黄,肌肤松软,精神疲乏,喜睡懒动,自汗或盗汗,乳食减少,大便稀溏或乳食不化多残渣,唇舌淡白,舌体胖,舌苔薄白或少苔,脉细弱,指纹淡。
5、脾肾阳虚泻:主证久泻不止,大便清稀,澄澈清冷,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胱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指纹色淡。
二、常见症候/症状施护腹痛、腹泻1、观察大便的次数、色、质、量、气味。
2、体温、精神、哭声、指纹、腹痛、腹胀等情况。
3、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时出、便如稀水、脉微细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4、出现腹泻严重、尿少、皮肤干瘪及眼眶、前囟凹陷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三、中医特色治疗1、湿热泻、伤食泻:中药汤剂宜温服,风寒泻、脾虚泻、脾肾阳虚泻:中药汤剂宜热服。
2、“腹泻贴”,贴于神阙、中脘、仆参等穴,每次1~3克,每日1~2次。
3、湿热泻推拿疗法:清补脾土,清大肠,退六腑,揉小天心。
风寒泻推拿疗法:揉外劳宫,推三关,摩腹,揉脐,揉鱼尾。
伤食泻推拿疗法:推板门,清大肠,补脾土,摩腹,逆运内八卦,点揉天突。
脾虚泻推拿疗法:推三关,补大肠,摩腹,推上七节骨,捏脊。
4、脾肾阳虚泻灸法取足三里、中脘、神阙。
隔姜灸或艾条温和灸。
每日1-2 次。
(三)特色技术1.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2.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3.艾灸(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一)生活起居1、环境安静,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泄泻(小儿腹泻)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症候要点1、湿热泻:主症泻下次数频量多,蛋花样水便,日10 余次以上,泻下急迫,呕吐,高热,烦渴,精神烦躁或萎靡,尿量少黄,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指纹青紫。
2、风寒泻:主症大便清稀如鸭粪或多泡沫,色淡黄或青绿,臭气不甚,日泻10 余次,肠鸣,腹痛伴低热,稍咳,口不渴,舌苔白润,脉浮,指纹紫滞。
3、伤食泻主症微热或无热,恶心、不思食、呕吐乳块,泻下次数不多,呈黄绿色水样便或夹有奶块便,酸臭气,腹胀,排气恶臭,舌苔白或黄厚腻,脉滑数,指纹沉。
4、脾虚泻:主症形体瘦弱,面色苍黄,肌肤松软,精神疲乏,喜睡懒动,自汗或盗汗,乳食减少,大便稀溏或乳食不化多残渣,唇舌淡白,舌体胖,舌苔薄白或少苔,脉细弱,指纹淡。
5、脾肾阳虚泻:主证久泻不止,大便清稀,澄澈清冷,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胱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指纹色淡。
二、常见症候/ 症状施护腹痛、腹泻1、观察大便的次数、色、质、量、气味。
2、体温、精神、哭声、指纹、腹痛、腹胀等情况。
3、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时出、便如稀水、脉微细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4、出现腹泻严重、尿少、皮肤干瘪及眼眶、前囟凹陷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中医特色治疗1、湿热泻、伤食泻:中药汤剂宜温服,风寒泻、脾虚泻、脾肾阳虚泻:中药汤剂宜热服。
2、“腹泻贴”,贴于神阙、中脘、仆参等穴,每次1~3克,每日1~2 次。
3、湿热泻推拿疗法:清补脾土,清大肠,退六腑,揉小天心。
风寒泻推拿疗法:揉外劳宫,推三关,摩腹,揉脐,揉鱼尾。
伤食泻推拿疗法:推板门,清大肠,补脾土,摩腹,逆运内八卦,点揉天突。
脾虚泻推拿疗法:推三关,补大肠,摩腹,推上七节骨,捏脊。
4、脾肾阳虚泻灸法取足三里、中脘、神阙。
隔姜灸或艾条温和灸。
每日1-2 次。
(三)特色技术1. 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2. 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3. 艾灸(详见附录2)。
---------------------------------------------------------------最新资料推荐------------------------------------------------------泄泻中医护理方案(1)泄泻(小儿腹泻)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症候要点 1、湿热泻:主症泻下次数频量多,蛋花样水便,日 10 余次以上,泻下急迫,呕吐,高热,烦渴,精神烦躁或萎靡,尿量少黄,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指纹青紫。
2、风寒泻:主症大便清稀如鸭粪或多泡沫,色淡黄或青绿,臭气不甚,日泻 10余次,肠鸣,腹痛伴低热,稍咳,口不渴,舌苔白润,脉浮,指纹紫滞。
3、伤食泻主症微热或无热,恶心、不思食、呕吐乳块,泻下次数不多,呈黄绿色水样便或夹有奶块便,酸臭气,腹胀,排气恶臭,舌苔白或黄厚腻,脉滑数,指纹沉。
4、脾虚泻:主症形体瘦弱,面色苍黄,肌肤松软,精神疲乏,喜睡懒动,自汗或盗汗,乳食减少,大便稀溏或乳食不化多残渣,唇舌淡白,舌体胖,舌苔薄白或少苔,脉细弱,指纹淡。
5、脾肾阳虚泻:主证久泻不止,大便清稀,澄澈清冷,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胱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指纹色淡。
二、常见症候/症状施护腹痛、腹泻 1、观察大便的次数、色、1 / 6质、量、气味。
2、体温、精神、哭声、指纹、腹痛、腹胀等情况。
3、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时出、便如稀水、脉微细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4、出现腹泻严重、尿少、皮肤干瘪及眼眶、前囟凹陷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三、中医特色治疗 1、湿热泻、伤食泻:中药汤剂宜温服,风寒泻、脾虚泻、脾肾阳虚泻:中药汤剂宜热服。
2、腹泻贴,贴于神阙、中脘、仆参等穴,每次 1~3 克,每日 1~2 次。
3、湿热泻推拿疗法:清补脾土,清大肠,退六腑,揉小天心。
风寒泻推拿疗法:揉外劳宫,推三关,摩腹,揉脐,揉鱼尾。
伤食泻推拿疗法:推板门,清大肠,补脾土,摩腹,逆运内八卦,点揉天突。
中医护理常规泄泻因感受外邪,或饮食内伤,使脾失健运,传导失司所致。
以大便次数增多,便稀溏或如水样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大、小肠,涉及脾胃。
急慢性肠炎、肠结核、肠功能紊乱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1、大便的量、色、质、气味、及次数,有无传染性。
2、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
3、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肝郁脾虚证、脾胃虚弱证、脾肾阳虚证、脾虚湿盛证。
(二)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1.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1.2急性腹泻者,应卧床休息。
1.3具有传染性者,执行消化道隔离。
1.4长期卧床者,应定时翻身,泄泻后清洗肛门。
1.5遵医嘱及时、准确地留取大便标本送验。
2、观察病情,做好护理记录2.1观察大便的量、色、质、气味及次数,有无里急后重等情况。
2.2观察体温、脉搏、舌苔、口渴、饮水、尿量和皮肤弹性情况等变化。
2.3泄泻严重、眼窝凹陷、口干舌燥、皮肤干枯无弹性、腹胀无力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2.4呼吸深长、烦躁不安、精神恍惚、四肢厥冷、尿少或无尿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中药汤剂趁热服用,服后盖被静卧。
4、饮食护理4.1饮食以清淡、易消化、无渣及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为宜。
忌食油腻、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4.2肠道湿热者,饮食宜清淡爽口,忌食生热助湿之品。
4.3湿滞胃肠者,暂禁食,待好转后再给予软食。
4.4脾气亏虚者,以清淡饮食为宜,可食健脾食物。
5、情志护理5.1慢性泄泻患者常有焦虑。
恐惧心理,给予安慰,消除疑虑,保持心情愉快。
5.2肝郁脾虚者,忌恼怒,保持心情舒畅。
6、临证施护6.1肝郁脾虚,注意情志舒畅。
6.2脾虚湿盛,腹痛者,可作腹部热敷。
6.3脾胃虚弱,注意腹部保暖,或用艾条灸神阙以温中散寒(三)健康指导3.1注意饮食清洁、有节。
3.2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保持心情舒畅。
3.3指导患者遵医嘱正确服药。
泄泻因感受外邪,或饮食内伤,使脾失健运,传导失司所致。
以大便次数增多,便稀溏或如水样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大、小肠,涉及脾胃。
急慢性肠炎、肠结核、肠功能紊乱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1 护理评估1.1 排便频次、大便性状及有无腹痛等伴随症状1.2 既往饮食习惯1.3 心理社会状况1.4 辨证:寒湿困脾证、肠道湿热证、食滞胃肠证、肝气郁滞证、脾气亏虚证、肾阳亏虚证。
2 护理要点2.1 一般护理2.1.1 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1.2 急性泄泻者,应卧床休息。
2.1.3 具有传染性者,执行消化道隔离。
2.1.4 长期卧床者,应定时翻身,泄泻后清洁肛门。
2.1.5 遵医嘱及时、准确地留取大便标本送检。
2.2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2.2.1 观察大便的量、色、质、气味及次数,有无里急后重等情况。
2.2.2 观察体温、脉搏、舌苔、口渴、饮水、尿量和皮肤弹性等变化。
2.2.3 泄泻严重、眼窝凹陷、口干舌燥、皮肤干枯无弹性、腹胀无力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2.2.4 呼吸深长、烦燥不安、精神恍惚、四肢厥冷、尿少或无尿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2.3 给药护理中药汤剂趁热服用,服后盖被静卧。
2.4 饮食护理2.4.1 饮食以清淡、易消化、无渣及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为宜。
忌食油腻、生冷、辛辣等刺激食物。
2.4.2 肠道湿热者,饮食宜清淡,忌食生热助湿之品。
2.4.3 食滞胃肠者,暂禁食,待好转后再给予软食。
2.4.4 脾气亏虚者,以清淡饮食为宜,可食健脾食物。
2.5 情志护理2.5.1 慢性泄泻患者常有焦虑、恐惧心理,给予安慰,消除疑虑,保持心情愉快。
2.5.2 肝气郁滞者,忌恼怒,保持心情舒畅。
2.6 临证(症)施护2.6.1 寒湿困脾,腹痛者,可作腹部热敷。
2.6.2 肠道湿热,肛门灼热疼痛者,遵医嘱中药熏洗。
2.6.3 食滞胃肠,腹痛者,遵医嘱给予针刺。
3 健康指导3.1 注意饮食清洁、有节。
3.2 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保持心情舒畅。
泄泻中医护理方案泄泻(小儿腹泻)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症候要点1、湿热泻:主症泻下次数频量多,蛋花样水便,日10余次以上,泻下急迫,呕吐,高热,烦渴,精神烦躁或萎靡,尿量少黄,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指纹青紫。
2、风寒泻:主症大便清稀如鸭粪或多泡沫,色淡黄或青绿,臭气不甚,日泻10余次,肠鸣,腹痛伴低热,稍咳,口不渴,舌苔白润,脉浮,指纹紫滞。
3、伤食泻主症微热或无热,恶心、不思食、呕吐乳块,泻下次数不多,呈黄绿色水样便或夹有奶块便,酸臭气,腹胀,排气恶臭,舌苔白或黄厚腻,脉滑数,指纹沉。
4、脾虚泻:主症形体瘦弱,面色苍黄,肌肤松软,精神疲乏,喜睡懒动,自汗或盗汗,乳食减少,大便稀溏或乳食不化多残渣,唇舌淡白,舌体胖,舌苔薄白或少苔,脉细弱,指纹淡。
5、脾肾阳虚泻:主证久泻不止,大便清稀,澄澈清冷,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胱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指纹色淡。
二、常见症候/症状施护腹痛、腹泻1、观察大便的次数、色、质、量、气味。
2、体温、精神、哭声、指纹、腹痛、腹胀等情况。
3、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时出、便如稀水、脉微细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4、出现腹泻严重、尿少、皮肤干瘪及眼眶、前囟凹陷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三、中医特色治疗1、湿热泻、伤食泻:中药汤剂宜温服,风寒泻、脾虚泻、脾肾阳虚泻:中药汤剂宜热服。
2、“腹泻贴”,贴于神阙、中脘、仆参等穴,每次1~3克,每日1~2次。
3、湿热泻推拿疗法:清补脾土,清大肠,退六腑,揉小天心。
风寒泻推拿疗法:揉外劳宫,推三关,摩腹,揉脐,揉鱼尾。
伤食泻推拿疗法:推板门,清大肠,补脾土,摩腹,逆运内八卦,点揉天突。
脾虚泻推拿疗法:推三关,补大肠,摩腹,推上七节骨,捏脊。
4、脾肾阳虚泻灸法取足三里、中脘、神阙。
隔姜灸或艾条温和灸。
每日1-2次。
(三)特色技术1.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2.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3.艾灸(详见附录2)。
泄泻中医护理方案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量少、质稀,常伴有腹痛、腹胀、里急后重等症状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
中医认为泄泻多由脾胃虚弱、湿热内蕴、痰食阻滞等因素引起。
下面是一个中医护理方案:一、饮食调养:1.忌口:泄泻患者应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咖啡、煎炸食品等。
2.病程初期饮食调节:推荐选择半流质或易消化的食物,如稀饭、面条、面包、蒸蛋等。
避免高纤维食物,如糙米、糙面、豆类等。
3.病程稳定后饮食调节:逐渐恢复正常饮食,注重膳食均衡,保证营养的摄入。
4.回避刺激性饮料:应避免饮用含咖啡因和气泡的饮料,如咖啡、茶、可乐等,这些饮料可能加重泄泻症状。
二、药膳调理:1.翘翘板膳食:将30克磨盏(绿豆粒子大小),15克白术,10克碎香附粉,10克枳实研末,20克双花蒲公英研末,混合煮沸30分钟,成浓汤,分微温3次服。
每日1剂,连服1周。
2.青萝卜熟地膳食:将30克磨盏,15克白术,10克香附,30克熟地,10克青萝卜研末,混合煮沸30分钟,成浓汤,分微温3次服。
每日1剂,连服7-14日。
3.叶黄素白芍膳食:将15克磨盏,10克白芍,1粒叶黄素胶囊,研末,混合煮沸30分钟,成浓汤,分微温3次服。
每日1剂,连服7-14日。
三、中药调理:1.四君子汤:黄芪、白术、党参、陈皮各10克,加水煎煮30分钟,分2次温服。
2.芩连陈皮汤:黄芪10克,黄连6克,陈皮6克,加水煎煮30分钟,分2次温服。
3.解毒丸:黄连、黄芩、黄柏、黄精、黄连磁石各10克,研末,每次15克,加水煎煮30分钟,分2次温服。
四、生活习惯调整:1.多休息:泄泻患者需要多休息,保证充分的睡眠,有助于身体康复。
2.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都会对身体产生负面影响,容易诱发或加重泄泻症状。
3.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定时作息和饮食可以帮助身体保持健康,减少泄泻的发作。
4.适度运动:适量的有氧运动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缓解泄泻症状。
泄泻(腹泻)中医护理方案中医护理方案:泄泻泄泻是一种常见病症,中医护理方案可针对不同症状进行施护。
以下是常见的泄泻证候及对应的要点:1.伤食泄:饱闷恶食,暧腐吞酸,腹痛则泄,泄下不畅,苔腻、脉滑。
2.风寒泄:大便清稀,中多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伴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咳嗽,舌淡,苔薄白。
3.湿热泻:泄泻腹痛,泄下急迫,或泄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苔黄腻,脉滑数。
4.脾虚泄:久泄不愈,或时泄时止,食欲不振,神疲面黄,舌质淡,苔薄白。
5.脾肾阳虚泄:形寒肢冷,面色恍白,腰膝或腹部冷痛,久泄久痢,粪质清稀,舌淡胖,苔白滑,脉浮沉无力。
对于腹泻症状,以下是中医护理方案:1.观察腹泻程度,包括大便次数、颜色、质量、量和气味等。
2.观察患儿体温、精神、哭声、指纹、腹痛、腹胀等情况。
如果出现严重的腹泻、尿少、皮肤干瘪及眼眶、前囟凹陷,或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便如稀水、脉微细等症状,应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3.腹泻护理:保持臀部清洁干燥,勤换尿布,便后用温水洗净、擦干。
避免并发红臀,若发生红臀可涂抹红霉素软膏、紫草油,保护皮肤。
4.遵医嘱予推拿、刮痧、捏脊疗法、暖脐膏贴脐部等治疗。
对于腹痛症状,以下是中医护理方案:1.遵医嘱予穴位贴敷,取神阙、中脘等穴。
2.遵医嘱予穴位按摩。
3.遵医嘱予药物治疗。
4.遵医嘱予艾灸治疗,取足三里、中脘、神阙等穴,温和灸。
中医特色治疗护理包括药物治疗和特色技术。
特色技术包括小儿推拿、艾灸、小儿捏脊疗法、刮痧、穴位贴敷等。
健康指导方面,应保持病室环境安静、整洁、定时通风换气。
陪护人员1-2名,探视者逗留时间不要太长,以免影响患儿休息。
饮食方面,注意患儿饮食及餐具卫生,适应四季气候变化,合理安排饮食。
最新资料推荐:夏季提倡母乳喂养,不要断奶。
1.伤食泄:建议食用具有消食导滞和胃作用的食物,如麦芽、大麦、山楂、葡萄干等。
不建议食用滋腻、油炸食品,如牛奶、鸡蛋、红枣、花生等。
泄泻中医护理方案-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泄泻(小儿腹泻)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症候要点1、湿热泻:主症泻下次数频量多,蛋花样水便,日10余次以上,泻下急迫,呕吐,高热,烦渴,精神烦躁或萎靡,尿量少黄,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指纹青紫。
2、风寒泻:主症大便清稀如鸭粪或多泡沫,色淡黄或青绿,臭气不甚,日泻10余次,肠鸣,腹痛伴低热,稍咳,口不渴,舌苔白润,脉浮,指纹紫滞。
3、伤食泻主症微热或无热,恶心、不思食、呕吐乳块,泻下次数不多,呈黄绿色水样便或夹有奶块便,酸臭气,腹胀,排气恶臭,舌苔白或黄厚腻,脉滑数,指纹沉。
4、脾虚泻:主症形体瘦弱,面色苍黄,肌肤松软,精神疲乏,喜睡懒动,自汗或盗汗,乳食减少,大便稀溏或乳食不化多残渣,唇舌淡白,舌体胖,舌苔薄白或少苔,脉细弱,指纹淡。
5、脾肾阳虚泻:主证久泻不止,大便清稀,澄澈清冷,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胱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指纹色淡。
二、常见症候/症状施护腹痛、腹泻1、观察大便的次数、色、质、量、气味。
2、体温、精神、哭声、指纹、腹痛、腹胀等情况。
3、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时出、便如稀水、脉微细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4、出现腹泻严重、尿少、皮肤干瘪及眼眶、前囟凹陷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三、中医特色治疗1、湿热泻、伤食泻:中药汤剂宜温服,风寒泻、脾虚泻、脾肾阳虚泻:中药汤剂宜热服。
2、“腹泻贴”,贴于神阙、中脘、仆参等穴,每次1~3克,每日1~2次。
3、湿热泻推拿疗法:清补脾土,清大肠,退六腑,揉小天心。
风寒泻推拿疗法:揉外劳宫,推三关,摩腹,揉脐,揉鱼尾。
伤食泻推拿疗法:推板门,清大肠,补脾土,摩腹,逆运内八卦,点揉天突。
脾虚泻推拿疗法:推三关,补大肠,摩腹,推上七节骨,捏脊。
4、脾肾阳虚泻灸法取足三里、中脘、神阙。
隔姜灸或艾条温和灸。
每日1-2次。
泄泻(小儿腹泻)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症候要点1、湿热泻:主症泻下次数频量多,蛋花样水便,日10余次以上,泻下急迫,呕吐,高热,烦渴,精神烦躁或萎靡,尿量少黄,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指纹青紫。
2、风寒泻:主症大便清稀如鸭粪或多泡沫,色淡黄或青绿,臭气不甚,日泻10余次,肠鸣,腹痛伴低热,稍咳,口不渴,舌苔白润,脉浮,指纹紫滞。
3、伤食泻主症微热或无热,恶心、不思食、呕吐乳块,泻下次数不多,呈黄绿色水样便或夹有奶块便,酸臭气,腹胀,排气恶臭,舌苔白或黄厚腻,脉滑数,指纹沉。
4、脾虚泻:主症形体瘦弱,面色苍黄,肌肤松软,精神疲乏,喜睡懒动,自汗或盗汗,乳食减少,大便稀溏或乳食不化多残渣,唇舌淡白,舌体胖,舌苔薄白或少苔,脉细弱,指纹淡。
5、脾肾阳虚泻:主证久泻不止,大便清稀,澄澈清冷,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胱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指纹色淡。
二、常见症候/症状施护腹痛、腹泻1、观察大便的次数、色、质、量、气味。
2、体温、精神、哭声、指纹、腹痛、腹胀等情况。
3、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时出、便如稀水、脉微细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4、出现腹泻严重、尿少、皮肤干瘪及眼眶、前囟凹陷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三、中医特色治疗1、湿热泻、伤食泻:中药汤剂宜温服,风寒泻、脾虚泻、脾肾阳虚泻:中药汤剂宜热服。
2、“腹泻贴”,贴于神阙、中脘、仆参等穴,每次1~3克,每日1~2次。
3、湿热泻推拿疗法:清补脾土,清大肠,退六腑,揉小天心。
风寒泻推拿疗法:揉外劳宫,推三关,摩腹,揉脐,揉鱼尾。
伤食泻推拿疗法:推板门,清大肠,补脾土,摩腹,逆运内八卦,点揉天突。
脾虚泻推拿疗法:推三关,补大肠,摩腹,推上七节骨,捏脊。
4、脾肾阳虚泻灸法取足三里、中脘、神阙。
隔姜灸或艾条温和灸。
每日1-2次。
(三)特色技术1.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2.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3.艾灸(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一)生活起居1、环境安静,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泄泻(小儿腹泻)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症候要点1、湿热泻:主症泻下次数频量多,蛋花样水便,日10余次以上,泻下急迫,呕吐,高热,烦渴,精神烦躁或萎靡,尿量少黄,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指纹青紫。
2、风寒泻:主症大便清稀如鸭粪或多泡沫,色淡黄或青绿,臭气不甚,日泻10余次,肠鸣,腹痛伴低热,稍咳,口不渴,舌苔白润,脉浮,指纹紫滞。
3、伤食泻主症微热或无热,恶心、不思食、呕吐乳块,泻下次数不多,呈黄绿色水样便或夹有奶块便,酸臭气,腹胀,排气恶臭,舌苔白或黄厚腻,脉滑数,指纹沉。
4、脾虚泻:主症形体瘦弱,面色苍黄,肌肤松软,精神疲乏,喜睡懒动,自汗或盗汗,乳食减少,大便稀溏或乳食不化多残渣,唇舌淡白,舌体胖,舌苔薄白或少苔,脉细弱,指纹淡。
5、脾肾阳虚泻:主证久泻不止,大便清稀,澄澈清冷,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胱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指纹色淡。
二、常见症候/症状施护腹痛、腹泻1、观察大便的次数、色、质、量、气味。
2、体温、精神、哭声、指纹、腹痛、腹胀等情况。
3、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时出、便如稀水、脉微细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4、出现腹泻严重、尿少、皮肤干瘪及眼眶、前囟凹陷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三、中医特色治疗1、湿热泻、伤食泻:中药汤剂宜温服,风寒泻、脾虚泻、脾肾阳虚泻:中药汤剂宜热服。
2、“腹泻贴”,贴于神阙、中脘、仆参等穴,每次1~3克,每日1~2次。
3、湿热泻推拿疗法:清补脾土,清大肠,退六腑,揉小天心。
风寒泻推拿疗法:揉外劳宫,推三关,摩腹,揉脐,揉鱼尾。
伤食泻推拿疗法:推板门,清大肠,补脾土,摩腹,逆运内八卦,点揉天突。
脾虚泻推拿疗法:推三关,补大肠,摩腹,推上七节骨,捏脊。
4、脾肾阳虚泻灸法取足三里、中脘、神阙。
隔姜灸或艾条温和灸。
每日1-2次。
(三)特色技术1.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2.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3.艾灸(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一)生活起居1、环境安静,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小儿泄泻的中医护理常规摘要:一、小儿泄泻的定义和病因二、小儿泄泻的中医护理常规1.情志护理2.饮食护理3.中医治疗原则及常用药物4.中医推拿疗法5.预防措施正文:小儿泄泻是一种常见的小儿消化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
中医认为,小儿泄泻的病因主要是脾胃湿热,因此治疗应以健脾胃、祛湿止泻为主。
一、小儿泄泻的定义和病因小儿泄泻是指小儿大便次数相较于往常明显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小儿常见病症,多发于年龄在6 个月至2 岁左右的婴幼儿。
中医认为,小儿泄泻的病因主要是脾胃湿热,此外,还有可能是由于肝郁脾虚、食积腹泻、气血亏虚等原因引起。
二、小儿泄泻的中医护理常规1.情志护理:泄泻长年都可发生,夏秋两季较为多见,6 个月至2 岁婴幼儿的发病率较高,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过合理的辨证配餐,减轻胃肠负担,改善吸收功能,对小儿腹泻常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
2.饮食护理:对于泄泻患儿,饮食护理十分重要。
应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如稀饭、烂面条、蔬菜汤等。
避免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生冷、寒凉性食物。
同时,要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饮食次数和份量。
3.中医治疗原则及常用药物:泄泻中医护理常规,多根据临床症状进行辨证论治。
如果宝宝出现腹痛、腹泻,以及泄下食物残渣,多属于中焦脾阳亏虚。
如果出现打嗝、反酸,以及恶心、呕吐,伴有高热等症状,可能是由于伤食引起的食积腹泻。
如果出现恶寒、怕冷、倦怠、懒言,多属于气血亏虚型腹泻。
常用的药物有葛根芩连汤等。
4.中医推拿疗法:中医推拿对小儿泄泻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常用的推拿手法有:揉腹、推脾经、推大肠经、揉龟尾等。
推拿时,应注重手法轻柔,避免用力过猛,以免伤及患儿皮肤。
5.预防措施:预防小儿泄泻,关键在于调理脾胃。
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过量喂养,以及注意气候变化,及时为患儿增减衣物。
2023-11-08•泄泻概述•中医护理原则•中医特色护理技术目录•辨证施护方案•并发症预防与处理•中医调护案例分享01泄泻概述定义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多发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
分类根据病因和症状的不同,泄泻可分为寒湿泄泻、湿热泄泻、伤食泄泻、脾虚泄泻等。
定义及分类病因主要包括感受外邪、饮食内伤、脾胃虚弱等。
病机泄泻的主要病变在于脾胃功能失调,脾虚湿盛是泄泻的基本病机。
病因与病机患儿常出现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伴随食欲不振、呕吐、腹胀等症状。
临床表现根据患儿的病史、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医生可作出诊断。
诊断临床表现与诊断02中医护理原则饮食调理遵循清淡、易消化原则小儿泄泻后,消化功能减弱,此时应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稀粥、烂面条等,以减轻胃肠负担。
多饮水小儿泄泻容易造成脱水,因此应鼓励患儿多饮水,以补充体液,预防脱水。
急性期暂停辅食对于急性期的患儿,应暂停添加辅食,以减轻胃肠道的负担,避免症状进一步加重。
患儿的衣物、玩具、餐具等应保持清洁卫生,以避免细菌感染。
保持清洁卫生避免腹部受凉及时更换尿布患儿应避免腹部受凉,以免加重腹泻症状。
患儿腹泻后应及时更换尿布,以保持臀部干燥、清洁,预防尿布疹。
03起居调护02011情志护理23患儿泄泻时容易感到烦躁、哭闹,家长应给予关爱与鼓励,增强患儿的信心与勇气。
给予关爱与鼓励患儿的生活环境应安静、舒适,以利于其休息与恢复。
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患儿应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和药物,以免加重腹泻症状。
避免刺激性食物与药物03中医特色护理技术艾灸疗法艾灸的作用艾灸是一种利用艾叶制成的艾条刺激人体穴位的中医疗法,它具有温通经络、驱散寒邪、行气活血等作用,对于小儿泄泻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艾灸的操作方法将艾条点燃后,在距离皮肤2-3厘米处进行熏烤,以局部温热、皮肤微红为宜,每个穴位可灸5-10分钟,每日1-2次。
穴位按摩穴位按摩的作用穴位按摩是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以调节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精心整理
泄泻(小儿腹泻)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症候要点
1、湿热泻:主症泻下次数频量多,蛋花样水便,日10余次以上,泻下急迫,呕吐,高热,烦渴,精神烦躁或萎靡,尿量少黄,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指纹青紫。
2、风寒泻:主症大便清稀如鸭粪或多泡沫,色淡黄或青绿,臭气不甚,日泻10余次,肠鸣,腹痛伴低热,稍咳,口不渴,舌苔白润,脉浮,指纹紫滞。
3、伤食泻主症微热或无热,恶心、不思食、呕吐乳块,泻下次数不多,呈黄绿色水样便或夹有奶块便,酸臭气,腹胀,排气恶臭,舌苔白或黄厚腻,脉滑数,指纹沉。
4
5
1
2
3
4
1
2
3
4
1.
2.
3.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环境安静,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2、注意乳儿饮食及餐具卫生,适应四季气候变化,合理安排饮食。
3、推荐适宜饮食,提倡母乳喂养,不要在夏季断奶。
4、加强户外活动,多晒太阳,随气候变化增添衣服,避免腹部受凉。
(二)饮食指导
1、饮食以素食、流质或半流质为宜,忌食荤腥、油腻、生冷瓜果等,哺乳患儿应减少乳量和次数。
2、伤食泻患儿应控制饮食,必要时禁食。
3、脾虚泻患儿可食三药粥及健脾利湿之品,忌食肥甘厚味之品。
4、脾肾阳虚泻饮食宜热而软,少量多餐。
(三)情志调理
精心整理
1、多给患儿交流、接触,减轻患儿不安情绪,避免不良刺激。
2、鼓励年长患儿表达内心感受,针对性给予心理支持。
3、指导家长掌握排解不良情绪的方法,如音乐疗法、谈心释放法、转移法等。
五、护理难点
(一)服药依从性差
解决思路:
1.建立目标人群档案,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健康教育干预。
2.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