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中医护理
- 格式:ppt
- 大小:1.08 MB
- 文档页数:17
泄泻(小儿腹泻)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症候要点1、湿热泻:主症泻下次数频量多,蛋花样水便,日10余次以上,泻下急迫,呕吐,高热,烦渴,精神烦躁或萎靡,尿量少黄,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指纹青紫。
2、风寒泻:主症大便清稀如鸭粪或多泡沫,色淡黄或青绿,臭气不甚,日泻10 余次,肠鸣,腹痛伴低热,稍咳,口不渴,舌苔白润,脉浮,指纹紫滞。
3、伤食泻主症微热或无热,恶心、不思食、呕吐乳块,泻下次数不多,呈黄绿色水样便或夹有奶块便,酸臭气,腹胀,排气恶臭,舌苔白或黄厚腻,脉滑数,指纹沉。
4、脾虚泻:主症形体瘦弱,面色苍黄,肌肤松软,精神疲乏,喜睡懒动,自汗或盗汗,乳食减少,大便稀溏或乳食不化多残渣,唇舌淡白,舌体胖,舌苔薄白或少苔,脉细弱,指纹淡。
5、脾肾阳虚泻:主证久泻不止,大便清稀,澄澈清冷,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胱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指纹色淡。
二、常见症候/症状施护腹痛、腹泻1、观察大便的次数、色、质、量、气味。
2、体温、精神、哭声、指纹、腹痛、腹胀等情况。
3、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时出、便如稀水、脉微细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4、出现腹泻严重、尿少、皮肤干瘪及眼眶、前囟凹陷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三、中医特色治疗1、湿热泻、伤食泻:中药汤剂宜温服,风寒泻、脾虚泻、脾肾阳虚泻:中药汤剂宜热服。
2、“腹泻贴”,贴于神阙、中脘、仆参等穴,每次1~3克,每日1~2次。
3、湿热泻推拿疗法:清补脾土,清大肠,退六腑,揉小天心。
风寒泻推拿疗法:揉外劳宫,推三关,摩腹,揉脐,揉鱼尾。
伤食泻推拿疗法:推板门,清大肠,补脾土,摩腹,逆运内八卦,点揉天突。
脾虚泻推拿疗法:推三关,补大肠,摩腹,推上七节骨,捏脊。
4、脾肾阳虚泻灸法取足三里、中脘、神阙。
隔姜灸或艾条温和灸。
每日1-2 次。
(三)特色技术1.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2.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3.艾灸(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一)生活起居1、环境安静,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泄泻(小儿腹泻)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症候要点1、湿热泻:主症泻下次数频量多,蛋花样水便,日10 余次以上,泻下急迫,呕吐,高热,烦渴,精神烦躁或萎靡,尿量少黄,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指纹青紫。
2、风寒泻:主症大便清稀如鸭粪或多泡沫,色淡黄或青绿,臭气不甚,日泻10 余次,肠鸣,腹痛伴低热,稍咳,口不渴,舌苔白润,脉浮,指纹紫滞。
3、伤食泻主症微热或无热,恶心、不思食、呕吐乳块,泻下次数不多,呈黄绿色水样便或夹有奶块便,酸臭气,腹胀,排气恶臭,舌苔白或黄厚腻,脉滑数,指纹沉。
4、脾虚泻:主症形体瘦弱,面色苍黄,肌肤松软,精神疲乏,喜睡懒动,自汗或盗汗,乳食减少,大便稀溏或乳食不化多残渣,唇舌淡白,舌体胖,舌苔薄白或少苔,脉细弱,指纹淡。
5、脾肾阳虚泻:主证久泻不止,大便清稀,澄澈清冷,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胱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指纹色淡。
二、常见症候/ 症状施护腹痛、腹泻1、观察大便的次数、色、质、量、气味。
2、体温、精神、哭声、指纹、腹痛、腹胀等情况。
3、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时出、便如稀水、脉微细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4、出现腹泻严重、尿少、皮肤干瘪及眼眶、前囟凹陷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中医特色治疗1、湿热泻、伤食泻:中药汤剂宜温服,风寒泻、脾虚泻、脾肾阳虚泻:中药汤剂宜热服。
2、“腹泻贴”,贴于神阙、中脘、仆参等穴,每次1~3克,每日1~2 次。
3、湿热泻推拿疗法:清补脾土,清大肠,退六腑,揉小天心。
风寒泻推拿疗法:揉外劳宫,推三关,摩腹,揉脐,揉鱼尾。
伤食泻推拿疗法:推板门,清大肠,补脾土,摩腹,逆运内八卦,点揉天突。
脾虚泻推拿疗法:推三关,补大肠,摩腹,推上七节骨,捏脊。
4、脾肾阳虚泻灸法取足三里、中脘、神阙。
隔姜灸或艾条温和灸。
每日1-2 次。
(三)特色技术1. 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2. 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3. 艾灸(详见附录2)。
中医护理常规泄泻因感受外邪,或饮食内伤,使脾失健运,传导失司所致。
以大便次数增多,便稀溏或如水样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大、小肠,涉及脾胃。
急慢性肠炎、肠结核、肠功能紊乱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1、大便的量、色、质、气味、及次数,有无传染性。
2、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
3、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肝郁脾虚证、脾胃虚弱证、脾肾阳虚证、脾虚湿盛证。
(二)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1.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1.2急性腹泻者,应卧床休息。
1.3具有传染性者,执行消化道隔离。
1.4长期卧床者,应定时翻身,泄泻后清洗肛门。
1.5遵医嘱及时、准确地留取大便标本送验。
2、观察病情,做好护理记录2.1观察大便的量、色、质、气味及次数,有无里急后重等情况。
2.2观察体温、脉搏、舌苔、口渴、饮水、尿量和皮肤弹性情况等变化。
2.3泄泻严重、眼窝凹陷、口干舌燥、皮肤干枯无弹性、腹胀无力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2.4呼吸深长、烦躁不安、精神恍惚、四肢厥冷、尿少或无尿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中药汤剂趁热服用,服后盖被静卧。
4、饮食护理4.1饮食以清淡、易消化、无渣及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为宜。
忌食油腻、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4.2肠道湿热者,饮食宜清淡爽口,忌食生热助湿之品。
4.3湿滞胃肠者,暂禁食,待好转后再给予软食。
4.4脾气亏虚者,以清淡饮食为宜,可食健脾食物。
5、情志护理5.1慢性泄泻患者常有焦虑。
恐惧心理,给予安慰,消除疑虑,保持心情愉快。
5.2肝郁脾虚者,忌恼怒,保持心情舒畅。
6、临证施护6.1肝郁脾虚,注意情志舒畅。
6.2脾虚湿盛,腹痛者,可作腹部热敷。
6.3脾胃虚弱,注意腹部保暖,或用艾条灸神阙以温中散寒(三)健康指导3.1注意饮食清洁、有节。
3.2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保持心情舒畅。
3.3指导患者遵医嘱正确服药。
泄泻中医护理方案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量少、质稀,常伴有腹痛、腹胀、里急后重等症状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
中医认为泄泻多由脾胃虚弱、湿热内蕴、痰食阻滞等因素引起。
下面是一个中医护理方案:一、饮食调养:1.忌口:泄泻患者应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咖啡、煎炸食品等。
2.病程初期饮食调节:推荐选择半流质或易消化的食物,如稀饭、面条、面包、蒸蛋等。
避免高纤维食物,如糙米、糙面、豆类等。
3.病程稳定后饮食调节:逐渐恢复正常饮食,注重膳食均衡,保证营养的摄入。
4.回避刺激性饮料:应避免饮用含咖啡因和气泡的饮料,如咖啡、茶、可乐等,这些饮料可能加重泄泻症状。
二、药膳调理:1.翘翘板膳食:将30克磨盏(绿豆粒子大小),15克白术,10克碎香附粉,10克枳实研末,20克双花蒲公英研末,混合煮沸30分钟,成浓汤,分微温3次服。
每日1剂,连服1周。
2.青萝卜熟地膳食:将30克磨盏,15克白术,10克香附,30克熟地,10克青萝卜研末,混合煮沸30分钟,成浓汤,分微温3次服。
每日1剂,连服7-14日。
3.叶黄素白芍膳食:将15克磨盏,10克白芍,1粒叶黄素胶囊,研末,混合煮沸30分钟,成浓汤,分微温3次服。
每日1剂,连服7-14日。
三、中药调理:1.四君子汤:黄芪、白术、党参、陈皮各10克,加水煎煮30分钟,分2次温服。
2.芩连陈皮汤:黄芪10克,黄连6克,陈皮6克,加水煎煮30分钟,分2次温服。
3.解毒丸:黄连、黄芩、黄柏、黄精、黄连磁石各10克,研末,每次15克,加水煎煮30分钟,分2次温服。
四、生活习惯调整:1.多休息:泄泻患者需要多休息,保证充分的睡眠,有助于身体康复。
2.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都会对身体产生负面影响,容易诱发或加重泄泻症状。
3.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定时作息和饮食可以帮助身体保持健康,减少泄泻的发作。
4.适度运动:适量的有氧运动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缓解泄泻症状。
小儿泄泻的中医护理常规
小儿泄泻是指婴幼儿腹泻症状持续时间较长且排便次数增多,便质稀薄,且伴有腹痛和食欲不振等症状。
中医护理常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注意饮食调理:在小儿泄泻期间,需优化饮食结构,避免食用刺激性、油腻和难消化的食物,如辛辣、生冷、油炸食品等。
可以选择一些易消化、清淡、营养丰富的食物,如面条、稀饭、面包、蔬菜汤等。
同时,饮食应遵循少量多餐的原则,避免大量进食。
2. 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小儿泄泻期间,会大量失水和电解质,容易引发脱水等问题。
因此,需注意保持水电解质平衡,给予适量的清水或口服补液盐水。
可以选择含有盐和糖的口服补液盐水,或者自制淡盐水(一升水中加入适量食盐和少量糖)。
3. 保持室内环境适宜:小儿泄泻期间,需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环境温度适宜。
可以适度增加室内湿度,避免过于干燥。
同时,要保持卫生清洁,定期更换被褥和衣物。
4. 避免长时间压迫腹部:小儿泄泻期间,避免长时间压迫腹部,可采取侧卧姿势或半坐卧位。
5. 心理护理:小儿泄泻期间,孩子可能会感到不适和疼痛,需要家长的关心和安慰。
在护理过程中,要温柔对待孩子,保持耐心,给予足够的安抚和关爱。
6. 注意个人卫生:小儿泄泻期间,要特别注意个人卫生,洗手和消毒,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仅为常规的中医护理方法,如症状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建议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指导和治疗。
泄泻中医护理方案试题
1. 什么是泄泻?
答: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水样或带有脓血的症状。
2. 中医认为泄泻的主要病机是什么?
答:中医认为泄泻的主要病机是脾胃虚弱,导致脾胃失运,水湿不化,精微不固。
3. 中医治疗泄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中医治疗泄泻的基本原则是扶正祛邪,调和脏腑,健脾益气。
4. 中医常用的治疗泄泻的方法有哪些?
答:中医常用的治疗泄泻的方法有口服药物、针灸、艾灸、穴位按摩、食疗、汤药煎汤等。
5. 中医强调泄泻患者的饮食调理,具体有哪些要求?
答:中医强调泄泻患者的饮食调理要求清淡易消化,少食油腻和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适量进食温热的食物,避免食用生冷、过甜或过酸的食物。
---------------------------------------------------------------最新资料推荐------------------------------------------------------泄泻(腹泻)中医护理方案泄泻(腹泻)中医护理方案(试行)一、常见证候要点(一)伤食泄:饱闷恶食,暧腐吞酸,腹痛则泄,泄下不畅,苔腻、脉滑。
(二)风寒泄:大便清稀,中多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伴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咳嗽,舌淡,苔薄白。
(三)湿热泻:泄泻腹痛,泄下急迫,或泄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苔黄腻,脉滑数。
(四)脾虚泄:久泄不愈,或时泄时止,食欲不振,神疲面黄,舌质淡,苔薄白。
(五)脾肾阳虚泄:形寒肢冷,面色恍白,腰膝或腹部冷痛,久泄久痢,粪质清稀,舌淡胖,苔白滑,脉浮沉无力。
二、常见症状/ / 证候施护(一)腹泻 1.观察腹泻的程度。
观察大便的次数、色、质、量、气味。
2.观察患儿体温、精神、哭声、指纹、腹痛、腹胀等情况。
患儿出现出现腹泻严重、尿少、皮肤干瘪及眼眶、前囟凹陷时,或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时出、便如稀水、脉微细时,及时报告1/ 4医生配合处理。
3.腹泻的护理:保持臀部清洁干燥,勤换尿布,便后用温水洗净、擦干。
避免并发红臀,若发生红臀可涂抹红霉素软膏、紫草油,保护皮肤。
4.遵医嘱予推拿治疗。
5.遵医嘱予刮痧治疗。
6.遵医嘱予捏脊疗法。
7.遵医嘱予暖脐膏贴脐部。
(二)腹痛 1.遵医嘱予穴位贴敷,取神阙、中脘等穴。
2.遵医嘱予穴位按摩。
3.遵医嘱予药物治疗。
4.遵医嘱予艾灸治疗,取足三里、中脘、神阙等穴,温和灸。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 2.注射给药(二)特色技术 1.小儿推拿 2.艾灸 3.小儿捏脊疗法 4.刮痧 5.穴位贴敷四、健康指导(一)生活起居 1.保持病室环境安静、整洁、定时通风换气。
2.陪护人员 1~2 名,探视者逗留时间不要太长,以免影响患儿休息。
泄泻(小儿腹泻)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症候要点1、湿热泻:主症泻下次数频量多,蛋花样水便,日10余次以上,泻下急迫,呕吐,高热,烦渴,精神烦躁或萎靡,尿量少黄,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指纹青紫。
2、风寒泻:主症大便清稀如鸭粪或多泡沫,色淡黄或青绿,臭气不甚,日泻10余次,肠鸣,腹痛伴低热,稍咳,口不渴,舌苔白润,脉浮,指纹紫滞。
3、伤食泻主症微热或无热,恶心、不思食、呕吐乳块,泻下次数不多,呈黄绿色水样便或夹有奶块便,酸臭气,腹胀,排气恶臭,舌苔白或黄厚腻,脉滑数,指纹沉。
4、脾虚泻:主症形体瘦弱,面色苍黄,肌肤松软,精神疲乏,喜睡懒动,自汗或盗汗,乳食减少,大便稀溏或乳食不化多残渣,唇舌淡白,舌体胖,舌苔薄白或少苔,脉细弱,指纹淡。
5、脾肾阳虚泻:主证久泻不止,大便清稀,澄澈清冷,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胱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指纹色淡。
二、常见症候/症状施护腹痛、腹泻1、观察大便的次数、色、质、量、气味。
2、体温、精神、哭声、指纹、腹痛、腹胀等情况.3、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时出、便如稀水、脉微细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4、出现腹泻严重、尿少、皮肤干瘪及眼眶、前囟凹陷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三、中医特色治疗1、湿热泻、伤食泻:中药汤剂宜温服,风寒泻、脾虚泻、脾肾阳虚泻:中药汤剂宜热服。
2、“腹泻贴”,贴于神阙、中脘、仆参等穴,每次1~3克,每日1~2次。
3、湿热泻推拿疗法:清补脾土,清大肠,退六腑,揉小天心。
风寒泻推拿疗法:揉外劳宫,推三关,摩腹,揉脐,揉鱼尾。
伤食泻推拿疗法:推板门,清大肠,补脾土,摩腹,逆运内八卦,点揉天突。
脾虚泻推拿疗法:推三关,补大肠,摩腹,推上七节骨,捏脊。
4、脾肾阳虚泻灸法取足三里、中脘、神阙。
隔姜灸或艾条温和灸。
每日1—2次。
(三)特色技术1。
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2。
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3。
艾灸(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一)生活起居1、环境安静,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泄泻(小儿腹泻)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症候要点1、湿热泻:主症泻下次数频量多,蛋花样水便,日10余次以上,泻下急迫,呕吐,高热,烦渴,精神烦躁或萎靡,尿量少黄,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指纹青紫。
2、风寒泻:主症大便清稀如鸭粪或多泡沫,色淡黄或青绿,臭气不甚,日泻10余次,肠鸣,腹痛伴低热,稍咳,口不渴,舌苔白润,脉浮,指纹紫滞。
3、伤食泻主症微热或无热,恶心、不思食、呕吐乳块,泻下次数不多,呈黄绿色水样便或夹有奶块便,酸臭气,腹胀,排气恶臭,舌苔白或黄厚腻,脉滑数,指纹沉。
4、脾虚泻:主症形体瘦弱,面色苍黄,肌肤松软,精神疲乏,喜睡懒动,自汗或盗汗,乳食减少,大便稀溏或乳食不化多残渣,唇舌淡白,舌体胖,舌苔薄白或少苔,脉细弱,指纹淡。
5、脾肾阳虚泻:主证久泻不止,大便清稀,澄澈清冷,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胱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指纹色淡。
二、常见症候/症状施护腹痛、腹泻1、观察大便的次数、色、质、量、气味。
2、体温、精神、哭声、指纹、腹痛、腹胀等情况。
3、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时出、便如稀水、脉微细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4、出现腹泻严重、尿少、皮肤干瘪及眼眶、前囟凹陷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三、中医特色治疗1、湿热泻、伤食泻:中药汤剂宜温服,风寒泻、脾虚泻、脾肾阳虚泻:中药汤剂宜热服。
2、“腹泻贴”,贴于神阙、中脘、仆参等穴,每次1~3克,每日1~2次。
3、湿热泻推拿疗法:清补脾土,清大肠,退六腑,揉小天心。
风寒泻推拿疗法:揉外劳宫,推三关,摩腹,揉脐,揉鱼尾。
伤食泻推拿疗法:推板门,清大肠,补脾土,摩腹,逆运内八卦,点揉天突。
脾虚泻推拿疗法:推三关,补大肠,摩腹,推上七节骨,捏脊。
4、脾肾阳虚泻灸法取足三里、中脘、神阙。
隔姜灸或艾条温和灸。
每日1-2次。
(三)特色技术1.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2.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3.艾灸(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一)生活起居1、环境安静,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小儿泄泻的中医护理常规
小儿泄泻是指婴幼儿腹泻症状,多由感染、消化不良、食物过敏等引起。
中医认为,小儿泄泻是脾胃虚弱和湿热困脾所致,因此中医护理常规应主要针对补益脾胃和清热利湿。
以下是小儿泄泻的中医护理常规:
1. 调整饮食:给予婴幼儿易消化且不刺激的食物,如米汤、稀饭、面条、土豆等。
避免给予刺激性食物,如辛辣、油腻和生冷食物。
2. 给予适量的温开水:保持婴幼儿水分的摄入,防止脱水。
3. 清理干净:及时更换尿布,保持肛门清洁,防止细菌感染。
4. 使用中药治疗: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中药治疗,以清热利湿、益气养阴为主要方向。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芩、苍术、半夏、厚朴等。
5. 调整作息时间:保证婴幼儿充足的睡眠时间,让体力尽快恢复。
6. 避免感染传播:婴幼儿泄泻是可以传染的,亲人和保育者应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方法仅供参考,具体护理措施还需根据婴
幼儿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指导进行。
在护理过程中,如果症状加重或者出现其他并发症,应及时就医。
2023-11-08•泄泻概述•中医护理原则•中医特色护理技术目录•辨证施护方案•并发症预防与处理•中医调护案例分享01泄泻概述定义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多发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
分类根据病因和症状的不同,泄泻可分为寒湿泄泻、湿热泄泻、伤食泄泻、脾虚泄泻等。
定义及分类病因主要包括感受外邪、饮食内伤、脾胃虚弱等。
病机泄泻的主要病变在于脾胃功能失调,脾虚湿盛是泄泻的基本病机。
病因与病机患儿常出现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伴随食欲不振、呕吐、腹胀等症状。
临床表现根据患儿的病史、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医生可作出诊断。
诊断临床表现与诊断02中医护理原则饮食调理遵循清淡、易消化原则小儿泄泻后,消化功能减弱,此时应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稀粥、烂面条等,以减轻胃肠负担。
多饮水小儿泄泻容易造成脱水,因此应鼓励患儿多饮水,以补充体液,预防脱水。
急性期暂停辅食对于急性期的患儿,应暂停添加辅食,以减轻胃肠道的负担,避免症状进一步加重。
患儿的衣物、玩具、餐具等应保持清洁卫生,以避免细菌感染。
保持清洁卫生避免腹部受凉及时更换尿布患儿应避免腹部受凉,以免加重腹泻症状。
患儿腹泻后应及时更换尿布,以保持臀部干燥、清洁,预防尿布疹。
03起居调护02011情志护理23患儿泄泻时容易感到烦躁、哭闹,家长应给予关爱与鼓励,增强患儿的信心与勇气。
给予关爱与鼓励患儿的生活环境应安静、舒适,以利于其休息与恢复。
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患儿应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和药物,以免加重腹泻症状。
避免刺激性食物与药物03中医特色护理技术艾灸疗法艾灸的作用艾灸是一种利用艾叶制成的艾条刺激人体穴位的中医疗法,它具有温通经络、驱散寒邪、行气活血等作用,对于小儿泄泻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艾灸的操作方法将艾条点燃后,在距离皮肤2-3厘米处进行熏烤,以局部温热、皮肤微红为宜,每个穴位可灸5-10分钟,每日1-2次。
穴位按摩穴位按摩的作用穴位按摩是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以调节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