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中医护理
- 格式:ppt
- 大小:1.08 MB
- 文档页数:17
泄泻(小儿腹泻)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症候要点1、湿热泻:主症泻下次数频量多,蛋花样水便,日10余次以上,泻下急迫,呕吐,高热,烦渴,精神烦躁或萎靡,尿量少黄,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指纹青紫。
2、风寒泻:主症大便清稀如鸭粪或多泡沫,色淡黄或青绿,臭气不甚,日泻10 余次,肠鸣,腹痛伴低热,稍咳,口不渴,舌苔白润,脉浮,指纹紫滞。
3、伤食泻主症微热或无热,恶心、不思食、呕吐乳块,泻下次数不多,呈黄绿色水样便或夹有奶块便,酸臭气,腹胀,排气恶臭,舌苔白或黄厚腻,脉滑数,指纹沉。
4、脾虚泻:主症形体瘦弱,面色苍黄,肌肤松软,精神疲乏,喜睡懒动,自汗或盗汗,乳食减少,大便稀溏或乳食不化多残渣,唇舌淡白,舌体胖,舌苔薄白或少苔,脉细弱,指纹淡。
5、脾肾阳虚泻:主证久泻不止,大便清稀,澄澈清冷,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胱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指纹色淡。
二、常见症候/症状施护腹痛、腹泻1、观察大便的次数、色、质、量、气味。
2、体温、精神、哭声、指纹、腹痛、腹胀等情况。
3、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时出、便如稀水、脉微细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4、出现腹泻严重、尿少、皮肤干瘪及眼眶、前囟凹陷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三、中医特色治疗1、湿热泻、伤食泻:中药汤剂宜温服,风寒泻、脾虚泻、脾肾阳虚泻:中药汤剂宜热服。
2、“腹泻贴”,贴于神阙、中脘、仆参等穴,每次1~3克,每日1~2次。
3、湿热泻推拿疗法:清补脾土,清大肠,退六腑,揉小天心。
风寒泻推拿疗法:揉外劳宫,推三关,摩腹,揉脐,揉鱼尾。
伤食泻推拿疗法:推板门,清大肠,补脾土,摩腹,逆运内八卦,点揉天突。
脾虚泻推拿疗法:推三关,补大肠,摩腹,推上七节骨,捏脊。
4、脾肾阳虚泻灸法取足三里、中脘、神阙。
隔姜灸或艾条温和灸。
每日1-2 次。
(三)特色技术1.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2.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3.艾灸(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一)生活起居1、环境安静,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泄泻(小儿腹泻)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症候要点1、湿热泻:主症泻下次数频量多,蛋花样水便,日10 余次以上,泻下急迫,呕吐,高热,烦渴,精神烦躁或萎靡,尿量少黄,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指纹青紫。
2、风寒泻:主症大便清稀如鸭粪或多泡沫,色淡黄或青绿,臭气不甚,日泻10 余次,肠鸣,腹痛伴低热,稍咳,口不渴,舌苔白润,脉浮,指纹紫滞。
3、伤食泻主症微热或无热,恶心、不思食、呕吐乳块,泻下次数不多,呈黄绿色水样便或夹有奶块便,酸臭气,腹胀,排气恶臭,舌苔白或黄厚腻,脉滑数,指纹沉。
4、脾虚泻:主症形体瘦弱,面色苍黄,肌肤松软,精神疲乏,喜睡懒动,自汗或盗汗,乳食减少,大便稀溏或乳食不化多残渣,唇舌淡白,舌体胖,舌苔薄白或少苔,脉细弱,指纹淡。
5、脾肾阳虚泻:主证久泻不止,大便清稀,澄澈清冷,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胱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指纹色淡。
二、常见症候/ 症状施护腹痛、腹泻1、观察大便的次数、色、质、量、气味。
2、体温、精神、哭声、指纹、腹痛、腹胀等情况。
3、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时出、便如稀水、脉微细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4、出现腹泻严重、尿少、皮肤干瘪及眼眶、前囟凹陷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中医特色治疗1、湿热泻、伤食泻:中药汤剂宜温服,风寒泻、脾虚泻、脾肾阳虚泻:中药汤剂宜热服。
2、“腹泻贴”,贴于神阙、中脘、仆参等穴,每次1~3克,每日1~2 次。
3、湿热泻推拿疗法:清补脾土,清大肠,退六腑,揉小天心。
风寒泻推拿疗法:揉外劳宫,推三关,摩腹,揉脐,揉鱼尾。
伤食泻推拿疗法:推板门,清大肠,补脾土,摩腹,逆运内八卦,点揉天突。
脾虚泻推拿疗法:推三关,补大肠,摩腹,推上七节骨,捏脊。
4、脾肾阳虚泻灸法取足三里、中脘、神阙。
隔姜灸或艾条温和灸。
每日1-2 次。
(三)特色技术1. 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2. 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3. 艾灸(详见附录2)。
中医护理常规泄泻因感受外邪,或饮食内伤,使脾失健运,传导失司所致。
以大便次数增多,便稀溏或如水样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大、小肠,涉及脾胃。
急慢性肠炎、肠结核、肠功能紊乱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1、大便的量、色、质、气味、及次数,有无传染性。
2、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
3、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肝郁脾虚证、脾胃虚弱证、脾肾阳虚证、脾虚湿盛证。
(二)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1.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1.2急性腹泻者,应卧床休息。
1.3具有传染性者,执行消化道隔离。
1.4长期卧床者,应定时翻身,泄泻后清洗肛门。
1.5遵医嘱及时、准确地留取大便标本送验。
2、观察病情,做好护理记录2.1观察大便的量、色、质、气味及次数,有无里急后重等情况。
2.2观察体温、脉搏、舌苔、口渴、饮水、尿量和皮肤弹性情况等变化。
2.3泄泻严重、眼窝凹陷、口干舌燥、皮肤干枯无弹性、腹胀无力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2.4呼吸深长、烦躁不安、精神恍惚、四肢厥冷、尿少或无尿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中药汤剂趁热服用,服后盖被静卧。
4、饮食护理4.1饮食以清淡、易消化、无渣及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为宜。
忌食油腻、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4.2肠道湿热者,饮食宜清淡爽口,忌食生热助湿之品。
4.3湿滞胃肠者,暂禁食,待好转后再给予软食。
4.4脾气亏虚者,以清淡饮食为宜,可食健脾食物。
5、情志护理5.1慢性泄泻患者常有焦虑。
恐惧心理,给予安慰,消除疑虑,保持心情愉快。
5.2肝郁脾虚者,忌恼怒,保持心情舒畅。
6、临证施护6.1肝郁脾虚,注意情志舒畅。
6.2脾虚湿盛,腹痛者,可作腹部热敷。
6.3脾胃虚弱,注意腹部保暖,或用艾条灸神阙以温中散寒(三)健康指导3.1注意饮食清洁、有节。
3.2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保持心情舒畅。
3.3指导患者遵医嘱正确服药。
泄泻中医护理方案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量少、质稀,常伴有腹痛、腹胀、里急后重等症状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
中医认为泄泻多由脾胃虚弱、湿热内蕴、痰食阻滞等因素引起。
下面是一个中医护理方案:一、饮食调养:1.忌口:泄泻患者应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咖啡、煎炸食品等。
2.病程初期饮食调节:推荐选择半流质或易消化的食物,如稀饭、面条、面包、蒸蛋等。
避免高纤维食物,如糙米、糙面、豆类等。
3.病程稳定后饮食调节:逐渐恢复正常饮食,注重膳食均衡,保证营养的摄入。
4.回避刺激性饮料:应避免饮用含咖啡因和气泡的饮料,如咖啡、茶、可乐等,这些饮料可能加重泄泻症状。
二、药膳调理:1.翘翘板膳食:将30克磨盏(绿豆粒子大小),15克白术,10克碎香附粉,10克枳实研末,20克双花蒲公英研末,混合煮沸30分钟,成浓汤,分微温3次服。
每日1剂,连服1周。
2.青萝卜熟地膳食:将30克磨盏,15克白术,10克香附,30克熟地,10克青萝卜研末,混合煮沸30分钟,成浓汤,分微温3次服。
每日1剂,连服7-14日。
3.叶黄素白芍膳食:将15克磨盏,10克白芍,1粒叶黄素胶囊,研末,混合煮沸30分钟,成浓汤,分微温3次服。
每日1剂,连服7-14日。
三、中药调理:1.四君子汤:黄芪、白术、党参、陈皮各10克,加水煎煮30分钟,分2次温服。
2.芩连陈皮汤:黄芪10克,黄连6克,陈皮6克,加水煎煮30分钟,分2次温服。
3.解毒丸:黄连、黄芩、黄柏、黄精、黄连磁石各10克,研末,每次15克,加水煎煮30分钟,分2次温服。
四、生活习惯调整:1.多休息:泄泻患者需要多休息,保证充分的睡眠,有助于身体康复。
2.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都会对身体产生负面影响,容易诱发或加重泄泻症状。
3.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定时作息和饮食可以帮助身体保持健康,减少泄泻的发作。
4.适度运动:适量的有氧运动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缓解泄泻症状。
小儿泄泻的中医护理常规
小儿泄泻是指婴幼儿腹泻症状持续时间较长且排便次数增多,便质稀薄,且伴有腹痛和食欲不振等症状。
中医护理常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注意饮食调理:在小儿泄泻期间,需优化饮食结构,避免食用刺激性、油腻和难消化的食物,如辛辣、生冷、油炸食品等。
可以选择一些易消化、清淡、营养丰富的食物,如面条、稀饭、面包、蔬菜汤等。
同时,饮食应遵循少量多餐的原则,避免大量进食。
2. 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小儿泄泻期间,会大量失水和电解质,容易引发脱水等问题。
因此,需注意保持水电解质平衡,给予适量的清水或口服补液盐水。
可以选择含有盐和糖的口服补液盐水,或者自制淡盐水(一升水中加入适量食盐和少量糖)。
3. 保持室内环境适宜:小儿泄泻期间,需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环境温度适宜。
可以适度增加室内湿度,避免过于干燥。
同时,要保持卫生清洁,定期更换被褥和衣物。
4. 避免长时间压迫腹部:小儿泄泻期间,避免长时间压迫腹部,可采取侧卧姿势或半坐卧位。
5. 心理护理:小儿泄泻期间,孩子可能会感到不适和疼痛,需要家长的关心和安慰。
在护理过程中,要温柔对待孩子,保持耐心,给予足够的安抚和关爱。
6. 注意个人卫生:小儿泄泻期间,要特别注意个人卫生,洗手和消毒,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仅为常规的中医护理方法,如症状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建议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指导和治疗。
泄泻中医护理方案试题
1. 什么是泄泻?
答: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水样或带有脓血的症状。
2. 中医认为泄泻的主要病机是什么?
答:中医认为泄泻的主要病机是脾胃虚弱,导致脾胃失运,水湿不化,精微不固。
3. 中医治疗泄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中医治疗泄泻的基本原则是扶正祛邪,调和脏腑,健脾益气。
4. 中医常用的治疗泄泻的方法有哪些?
答:中医常用的治疗泄泻的方法有口服药物、针灸、艾灸、穴位按摩、食疗、汤药煎汤等。
5. 中医强调泄泻患者的饮食调理,具体有哪些要求?
答:中医强调泄泻患者的饮食调理要求清淡易消化,少食油腻和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适量进食温热的食物,避免食用生冷、过甜或过酸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