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新人教版上册同课异构教案:1机械运动3.
- 格式:doc
- 大小:142.22 KB
- 文档页数:8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初中教育】最新八年级物理新人教版上册同课异构教案1机械运动4、word版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课题机械运动复习授课类型复习课一、教材分析机械运动一章教材重点内容是围绕速度概念的建构过程和参照物的概念灵活运用所展开的一系列的复习教学活动,本章知识比较凌乱,而且对学生将凌乱的知识穿起来的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使学生获得较多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注意教给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二、学情分析《机械运动》是学生学习物理的第一章内容,间隔时间较长,学生遗忘较多。
复习本章既能巩固前面所学知识;也能让学生学会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特别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以及测量工具的使用,及误差的判断。
所以本节复习课是联系后面知识的桥梁。
三、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梳理本章的知识网络,2、会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择的参照物和知道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3、会刻度尺的估读,4、会测量平均速度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本章复习重点是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择的参照物和知道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难点平均速度的计算五、教学过程设计一、知识梳理1、同学们利用3分钟时间浏览第一章主要内容,梳理出本章知识要点。
2、学生完成知识网络图(见ppT)二、疑难解析1、刻度尺的正确使用(见ppT)2、运动和静止的判定(见ppT)方法点拨:判断物体的运动与静止,看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改变,位置改变(速度和方向任意发生改变)物体运动;位置未变物体相对静止3、实验回顾:测量平均速度实验中注意:A.小车运动距离为车头到车头的距离。
B.小车在斜面顶端要由静止释放。
C.测量过程中不要改变斜面的坡度。
反馈练习(见ppT)六、练习及检测题新学案15-17页第5、11、 12 、13、20题七、作业设计新学案17页第23题。
陕西省八年级物理上册同课异构教学设计:第一章机械运动复习一、教学目标本次教学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复习第一章机械运动的知识,使学生能够理解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关键词,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内容1.机械运动的概念和分类2.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3.平抛运动和斜抛运动的原理和计算三、教学方法1.项目制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项目,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深入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讨论与演示: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意识。
3.问题解析:通过解析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第一章的内容,复习机械运动的概念和基本分类,并引发学生对机械运动的思考。
步骤二:项目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项目进行探究,例如:用手机的计时器测量自己的步行速度等。
学生在小组内合作,通过观察、测量和记录数据,探究机械运动的相关知识。
步骤三:分享与讨论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分享他们的项目研究成果,其他学生随时提问和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梳理机械运动的知识点,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步骤四:问题解析教师提供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一个人以10m/s的速度跑步,跑了30秒后停下来,求他的位移和加速度等。
步骤五: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计算一个小球从高台上抛出后,落地所需的时间和水平位移等。
五、教学评估1.通过学生的小组项目研究成果以及讨论活动,进行学生的态度和能力评估。
2.布置相关习题作业,通过作业的批改和讲解,进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评估。
六、教学反思1.教学方法方面:通过项目制学习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意识。
但在项目探究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学生参与度较低,教师需要及时引导。
2.教学内容方面:本次教学主要复习了机械运动的知识,但可能对一些学生来说较为简单,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教学,提供一些拓展性的问题,以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机械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机械运动题目。
二、教学重点1.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匀速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三、教学内容1.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和规律;3.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通过提问和引入相关实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机械运动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学习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讲解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如物体、运动和参照物等,并介绍机械运动的分类: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往返运动和转动运动等。
3. 学习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和规律3.1 通过实例引入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并讲解其特点和规律; 3.2 展示匀速直线运动的实验装置,并进行实验演示; 3.3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4. 学习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4.1 引入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并讲解其特点和规律; 4.2 展示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装置,并进行实验演示; 4.3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5.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通过练习和小组讨论,巩固学生对机械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教学方法1.讲述法:结合实例和教材内容,讲解机械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特点和规律;2.实验演示法: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分析运动现象,加深对匀速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理解;3.问题解决法:通过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注意力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2.练习成绩:通过布置练习题,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3.小组活动: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合作能力。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机械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并掌握了其特点和规律。
第2节运动的描述【2022年版课标要求】1.知道机械运动,举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2.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知道物质在不停地运动。
【教学重难点】重点:机械运动,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法与学法】教法:实验法——通过简单的实验和对实验的分析,理解参照物的概念。
学法:观察讨论,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观察,分析运动物体的共同特点,掌握机械运动的概念。
【课前准备】PPT课件、图片视频资料【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路边的行人看见公路上的汽车飞快地从他面前驶过,车上的司机看乘客觉得乘客不动,看路边的行人时,却觉得行人在向后运动。
司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行驶中的汽车司机看路边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觉得它们都在向后退。
再看看车上的乘客觉得他们都没有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二、新知学习(一)机械运动教师让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有关运动的现象。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如:(1)行驶的汽车是运动的。
(2)走路的人是运动的。
(3)飞出的足球是运动的。
(4)地球是运动的。
(5)分子是运动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判断某个物体是运动的,根据是什么?学生思考、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概括物体运动的判断方法: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教师强调:机械运动的定义——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各种物体的运动,使学生认识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概括总结:1.我们身边的物体是运动的。
如行驶的汽车、跑步的人们、飞行的足球等。
2.宇宙是运动的。
地球本身在自转,还绕太阳公转,且整个太阳系都在运动。
同理,银河系也是运动的,那么宇宙同样也在运动,所以从宏观上看,宇宙上的所有物体都是运动的。
3.微观分子是运动的。
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是分子,这些分子也是在运动的。
总结: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
学以致用、练习巩固:(示例)下面几种运动现象中,不是机械运动的是( )A.松树苗一个月长高5 cmB.地球环绕太阳转动C.中日两国陆地距离平均每年靠近2.9 mD.成熟的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学生分析,教师概括总结:应用的知识点:物体位置变化的运动叫机械运动。
第一章《机械运动》
.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用速度公
注意:区分“估计值”和”估计数字”,只要是某个物理量的值圈.如图所示,用分度值是
意图:准确表达、发散思维训练。
描述物体运动时需要选择参照物,答案:以地面为参照物甲匀速上升;乙与见相同的速度匀速上升;
,可以在速度的第二课时进行。
复习课中可以以
表示路程和时间关系的图像,叫路程——时间的图像,可以简称路
50
)请你在如右图所示的坐标中,画出路程图像;
的比值不变,增加对速度的理解,体会运动规律可以用不同形式来在速度第二课时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