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词语讲解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7.08 KB
- 文档页数:1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邓稼先》教学设计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邓稼先的人物形象。
1.2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
1.3提高学生的朗读、欣赏和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对科学家邓稼先的敬仰之情。
3.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邓稼先的人物形象。
1.2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2.1邓稼先的精神品质及其在课文中的体现。
2.2课文中的难点语句解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1.2学生分享对邓稼先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本内容。
2.2学生根据问题提示,梳理课文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3.合作探究3.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难点语句。
3.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解答疑惑。
4.课堂讲解4.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欣赏文本。
4.2教师重点解析邓稼先的精神品质及其在课文中的体现。
5.课堂练习5.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仿写练习。
5.2学生展示仿写作品,教师点评。
6.课堂小结6.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互相鼓励。
7.课后作业7.2家长签字确认,加强家校联系。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把握邓稼先的人物形象。
2.教师讲解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氛围。
3.课堂练习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展示了自己的才华,提高了表达能力。
4.课后作业环节,加强了家校联系,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资源1.课文《邓稼先》2.多媒体课件3.网络资源六、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学生积极参与,回答问题积极,课堂氛围良好。
邓稼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课文背景;掌握字词,重点掌握彷徨、勋、孺、殷、鲜等字的读音,重点掌握知人之明,锋芒毕露,马革裹尸等词的解释;整体感知课文。
2、过程与方法: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并获得有用信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邓稼先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二、教学重点:了解课文背景;掌握字词,重点掌握彷徨、勋、孺、殷、鲜等字的读音,重点掌握知人之明,锋芒毕露,马革裹尸等词的解释;整体感知课文三、教学难点:品读课文分析邓稼先形象。
四、教学方法:引导法合作探究法五、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掌握字词,重点掌握彷徨、勋、孺、殷、鲜等字的读音,重点掌握知人之明,锋芒毕露,马革裹尸等词的解释;整体感知课文一、导入新课:播放崇尚英雄,精忠报国的视频导入新课,二十世纪的中国经历了伟大而深刻的时代变迁。
这样的时代必然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对民族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然而他们当中有些人并不为人所知。
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高尚而伟大的。
“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伟大的人物。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板书课题)”二、作者作品简介:邓稼先,(多媒体出示邓稼先画像);介绍作者(展示杨振宁资料)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掌握字词:(多媒体显示)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热泪盈眶鞠躬尽瘁彷徨邓稼先宰割元勋诞生开拓署名挚友奠基妇孺皆知孕育签字颤抖截然不同筹划殷红鲜红殷切鲜为人知2)解释词语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
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
知人之明:能认识人的品行和才能的眼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
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
锋芒毕露:锐气、才干全部显露出来。
比喻人有傲气,爱显露自己的才能。
《邓稼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的生字生词,了解作者。
2.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3.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教学难点: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三、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1.多媒体(图片)显示原子弹爆炸时的蘑菇云,邓稼先画像、杨振宁画像。
(针对三幅图作适当的介绍,突出邓稼先的形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为我国科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两弹元勋”邓稼先。
2.出示课件,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及其与邓稼先的关系。
他们是同乡、同学,情同手足的好朋友。
一个获诺贝尔奖蜚声世界半世纪,一个为国造核弹隐姓埋名28载。
3.检查预习,读准正音。
了解成语意思zǎi gē kě gē kěqì xiǎn wié rén zhī宰割可歌可泣鲜为人知chóu huà dāng zhī wǘ kuì fēng wáng bì lou筹划当之无愧锋芒毕露锋芒毕露:比喻锐气和才干全部显露出来.。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懂得。
妇孺皆知:妇女儿童都知道。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的力量。
速读课文,整体感知(二)课文写了邓稼先哪些事例?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学生找事例,谈看法。
总结:邓稼先是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
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他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
他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直到他死后,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舍小我贡献大我……有毅力,精忠报国……邓稼先具有的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的“纯”字代表的气质和品格的赞美。
1 •邓稼先一、教材分析《邓稼先》是一篇传记文,但又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儿千年的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的民族情结、50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
语言平实、感情丰富。
这篇课文涉及的背景资料较多,例如我国近一百多年來的历史、我国的核武器研制史、邓稼先的生平资料、作者杨振宁的有关情况。
了解这些资料,有助于把握课文内容。
建议结合“积累拓展”五,指导学生自主搜集、整理、交流课文的有关背景资料,以帮助学生对文本背景有所了解。
本文语言平实,人物关系单纯,时间推移、地点转换都非常清晰,适合作速读训练。
速读后再结合默读和朗读,以进一步把握课文。
二、教学目标1.通过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习本文运用对比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3.揣摩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习如何恰当地运用语言技巧表达思想感情。
4.学习邓稼先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不计个人名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体会并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四、教学策略1.要求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语句,提出问题。
2.画出你对课文感悟最深的地方,并写上评语。
3.通过反复朗读,逐步理解作者刻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导入。
民族的进步、历史的发展需要伟大的人物,今天,我们一起來了解一位•为我们的民族做111过伟大贡献的著名科学家一一“两弹”元勋、“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邓稼先的突出事迹,一起来感受和学习他的伟大精神。
(二)了解作者的基本信息。
杨振宁,出生于安徽省怀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20世纪物理学大师,对物理学的贡献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
因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邓稼先》教案德育点: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知识点:积累“可歌可泣”、“当之无愧”等词语;学习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能力点:理清作者思路,理解思想内容;品析文章美点妙处。
【教学设计】1、整体把握六部分大意,其中把重点放在第五部分。
2、阅读之间发现课文中自己认为很精妙贴切的美点,然后用自己的话按照一定的表达句式把它表达出来,这样可以更深刻领会文章。
3、预习课文。
①解决生字词:可歌可泣当之无愧任人宰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翻译“吊古战场文”。
――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
河水象飘带一样弯曲流动。
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
幽暗啊悲惨凄凉,明风悲号,天日昏黄。
飞返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各种飞身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
亭长告诉我说:“这犹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夜没在这里。
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维度】 1、知识与能力: 2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⑵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⑶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高尚情怀。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 1、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
2、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放映“任人宰割”的中国实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的实况。
1 邓稼先合山市岭南民族初级中学莫文钊教学目标【知识与目标】1.了解传记的常识及邓稼先、杨振宁的生平经历,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积累词语,掌握“宰割、筹划、彷徨”等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过程与方法】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学习根据中心的需要选择和剪裁材料的方法。
3.体会文章饱含感情的语言特色。
找出文章中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导语设计设计1:(背景导入)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
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
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
“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
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他的世界。
设计2:(激发兴趣)教师展示预先准备的中国第一枚原子弹、氢弹实验的照片和相关的新闻报道。
播放相关的影像资料,引起学生的兴趣。
师提问:谁来说原子弹、氢弹实验成功的重大意义。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的回忆散文《邓稼先》,感受这位科学巨人无私的献身精神和“纯正”的人格魅力。
学习过程众、意志坚强、信念坚定、敬业爱国、人格“纯正”的科学家。
参考示例: ①我发现“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这一句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句话在本部分的末尾,显得突出、醒目。
作者把邓稼先这位科学家放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背景上,运用蒙太奇手法,逐步把邓稼先的特写镜头推到读者面前,形象地表明了对“中国人站起来了”这一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人就是邓稼先,指明了核心人物,突出了写作的中心,开启下文。
②我发现“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一句写得美妙。
初中语⽂_⼈教版七年级下册《邓稼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邓稼先》教学设计:⼀、教学⽬标1.掌握本⽂的⽣字⽣词,了解作者。
2.体会课⽂语⾔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3.深切体会邓稼先的⼈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情怀。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思路,深⼊理解课⽂的思想内容教学难点:本⽂通过对⽐表现⼈物的写作⽅法三、教学过程:(⼀)设置情境,导⼊新课1.多媒体(图⽚)显⽰原⼦弹爆炸时的蘑菇云,邓稼先画像、杨振宁画像。
(针对三幅图作适当的介绍,突出邓稼先的形象)今天,就让我们⼀起⾛近这位为我国科学事业作出了巨⼤贡献的“两弹元勋”邓稼先。
2.出⽰课件,引导学⽣了解作者及其与邓稼先的关系。
他们是同乡、同学,情同⼿⾜的好朋友。
⼀个获诺贝尔奖蜚声世界半世纪,⼀个为国造核弹隐姓埋名28载。
3.检查预习,读准正⾳。
了解成语意思zǎi gē kě gē kěqì xiǎn wié rén zhī宰割可歌可泣鲜为⼈知chóu huà dāng zhī wǘ kuì fēng wáng bì lou筹划当之⽆愧锋芒毕露锋芒毕露:⽐喻锐⽓和才⼲全部显露出来.。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懂得。
妇孺皆知:妇⼥⼉童都知道。
马⾰裹⼫:⽤马⽪把⼫体包裹起来,指军⼈战死于战场。
鞠躬尽瘁,死⽽后已:指⼩⼼谨慎,贡献出全部的⼒量。
速读课⽂,整体感知(⼆)课⽂写了邓稼先哪些事例?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学⽣找事例,谈看法。
总结:邓稼先是⼀个中国知识分⼦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当⽆名英雄,默默⽆闻地奋⽃了数⼗年。
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他崇⾼⽆私的奉献精神。
他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鲜为⼈知,直到他死后,⼈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
鞠躬尽瘁死⽽后已……舍⼩我贡献⼤我……有毅⼒,精忠报国……邓稼先具有的忠厚平实、真诚坦⽩、从不骄⼈的“纯”字代表的⽓质和品格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