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9
以人教版初中生物为例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掌握调查和分析环境中细菌和真菌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微生物世界的兴趣,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调查和分析环境中细菌和真菌的方法。
2.教学难点: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细菌和真菌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细菌和真菌的基本知识。
(2)提问:“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是否存在细菌和真菌?它们是如何分布的?”引发学生思考。
2.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1)实验一:采集不同环境下的样品,如土壤、水、空气等,观察样品中的细菌和真菌。
(2)实验二:制作细菌和真菌的培养基,观察细菌和真菌的生长情况。
3.调查与分析(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环境进行调查,如学校、家庭、公园等。
(2)学生设计调查问卷,调查环境中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情况。
4.课堂小结(2)强调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的重要性。
(3)提醒学生保护环境,关注微生物世界。
四、作业布置1.根据课堂所学,绘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图。
五、教学反思1.实验操作要规范,确保实验安全。
2.调查问卷设计要合理,确保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3.课堂小结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4.作业布置要适量,既要巩固课堂所学,又要避免学生负担过重。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相信学生对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后续学习打下了基础。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细菌和真菌在不同环境中的分布。
2.学生能够设计调查问卷,有效调查和分析环境中的微生物分布。
教学难点:1.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观察的细致性。
2.调查问卷的设计与数据分析。
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周围的环境中充满了什么样的生命吗?其实,有很多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小生物,比如细菌和真菌。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设计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设计北京市十一学校邢凤玉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说出细菌和真菌菌落的不同。
2.知道培养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包括配制培养基、灭菌、接种、培养等过程。
3.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积极参加探究方案的制定,在与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及时互相交流经验,学会与人合作完成探究活动。
二、教学重点1.说出细菌和真菌的菌落的不同。
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三、教学难点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四、教学准备教师:培养菌落实物、培养基(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并高温灭菌)、发霉的橘子、牛肉浸膏、蛋白胨、氯化钠、琼脂实物、无菌棉签,制作课件。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之前的对生态系统知识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菌和真菌。
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在整个生物圈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那么,在生活中哪些环境中的细菌、真菌比较多哪些环境中比较少哪些环境中没有细菌和真菌同学们会认为,脏的地方(比如厕所)、温暖潮湿的地方、抹布等细菌和真菌比较多。
太空中、干燥的地方、消毒水里细菌和真菌比较少,而实际上这种认识不是完全正确的。
教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马桶与手机的细菌和真菌的数量,同学们可能都认为当然是马桶微生物数量多。
教师展示马桶与手机相比的数据。
1.由英国《which》杂志开展的研究共抽样检测了30个手机。
调查表明:现在英国人使用的6300万支手机中有1470万支手机存在健康隐患。
2.一支普通手机上所携带的有害细菌量是男厕所一个冲厕手柄所携带细菌量的18倍,手机成为更大的卫生隐患。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环境中细菌和真菌无处不在,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如何分布呢?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些微小生物。
细菌真菌的分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细菌和真菌的基本概念,认识它们的特点和分类。
2. 让学生掌握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规律,了解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微生物世界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细菌和真菌的基本概念:细菌的细胞结构、真菌的细胞结构、细菌和真菌的分类。
2.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规律: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影响分布的因素。
3.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分解作用、共生作用、寄生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细菌和真菌的基本概念、分布规律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难点: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规律、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存策略。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细菌和真菌的基本概念、分布规律及其作用。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规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微生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细菌和真菌。
2. 讲解细菌和真菌的基本概念:介绍细菌和真菌的细胞结构、分类。
3. 讲解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规律:分析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影响分布的因素。
4. 讲解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介绍分解作用、共生作用、寄生作用。
5.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规律。
6.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讨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7. 总结与反思: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学生对细菌和真菌的认识。
8. 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观察周围环境,了解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情况。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细菌和真菌基本概念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细菌和真菌分布规律及其作用的理解。
3.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观察周围环境中细菌和真菌分布的能力。
细菌真菌的分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细菌和真菌的基本概念,掌握它们的特征和区别。
2. 探究细菌和真菌在不同环境中的分布情况,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细菌和真菌的基本概念。
2. 细菌和真菌在不同环境中的分布情况。
三、教学难点:1. 细菌和真菌在极端环境中的生存策略。
2. 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观察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实验器材、微生物样本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册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细菌和真菌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两种微生物。
2. 讲解:介绍细菌和真菌的基本概念,讲解它们的特点和区别。
3. 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细菌和真菌在不同环境中的分布情况。
4. 讨论: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思考细菌和真菌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存策略。
6. 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7. 板书设计:细菌真菌的分布1. 基本概念细菌:单细胞生物,无核,繁殖快。
真菌:多细胞生物,有核,繁殖慢。
2. 分布情况土壤:细菌和真菌广泛分布于土壤中,参与分解有机物。
水体:细菌在水中繁殖,真菌在水面形成菌膜。
动植物体:细菌和真菌寄生或共生于动植物体内。
极端环境:细菌和真菌在极端环境中具有特殊的生存策略。
8. 课后作业:2. 描述细菌和真菌在不同环境中的分布情况。
3. 谈谈你对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作用的看法。
4. 搜集有关细菌和真菌的资料,进行阅读分享。
5. 观察身边的微生物,记录它们的生活习性。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了解细菌和真菌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如食品发酵、药物研发等。
2. 探讨细菌和真菌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如生物降解、水质净化等。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细菌真菌的分布教案教案一: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一、教学目标:1.了解细菌和真菌的基本特征和分类;2.掌握细菌和真菌在不同环境中的分布情况;3.了解细菌和真菌在人类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1.细菌的基本特征和分类;2.真菌的基本特征和分类;3.细菌和真菌在不同环境中的分布情况;4.细菌和真菌在人类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细菌的基本特征和分类(25分钟)1.引入:通过展示细菌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出问题,引出细菌的基本特征和重要性。
2.讲解细菌的基本特征:微小单细胞生物、无细胞核、无器官、无色素等。
3.讲解细菌的分类:按形状分类(球形、杆状、螺旋状)、按染色性分类(革兰氏染色、酸性染色)等。
步骤二:真菌的基本特征和分类(25分钟)1.引入:通过展示真菌的图片或视频,讲述真菌的特点,引起学生兴趣。
2.讲解真菌的基本特征:多细胞、有细胞核、有菌丝和分生孢子等。
3.讲解真菌的分类:按生活方式分类(营养菌、寄生菌、共生菌)、按菌丝产生方式分类(单核菌、双核菌、多核菌)等。
步骤三: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情况(30分钟)1.细菌的分布:讲解细菌在不同环境中的分布情况,包括土壤、水体、空气、人体等,引导学生思考细菌为什么会在这些地方生存繁殖。
2.真菌的分布:讲解真菌在不同环境中的分布情况,包括土壤、水体、植物体、人体等,引导学生思考真菌为什么会在这些地方生存繁殖。
步骤四:细菌和真菌在人类日常生活中的作用(30分钟)1.细菌在人类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讲解细菌在食品、药物、发酵等方面的应用,并让学生归纳总结。
2.真菌在人类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讲解真菌在食物加工、药物合成、废物处理等方面的应用,并让学生归纳总结。
四、教学方法:1.授课法:通过讲解、示例等方式进行知识传授;2.图片展示法: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直观地展现细菌和真菌的特点和分布情况;3.提问互动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教材分析:从学生身边和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景,通过观察、分析、交流,达到突破重点、解决难点的目的,并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学情分析:学生对细菌和真菌虽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它们是什么样?在哪儿?等问题却知之甚少。
所以要求教师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分析学生熟知的典型事例,了解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教学目标:
1、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3、积极参加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教学策略:创设情景---观察----分析----交流-----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案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案(通用1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3、小组成员间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完成探究活动,体验与人的合作与交流;4、认同严谨求实、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二、重点难点重点:1、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2、探究活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难点:探究活动中小组成员要做好分工,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好观察记录。
三、课前准备教师:1、变质的牛奶、各种真菌(木耳、香菇、灵芝等)长霉的馒头、面包,腐烂变质的水果;2、实物投影仪;3、培养菌落实物;4、琼脂、培养皿、烧杯、甜豆浆、酒精灯、吸管、三角架、无菌棉棒、镊子、放大镜。
学生:预习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
四、课时分配一课时五、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引入新课积极思考、踊跃提问展示变质的牛奶,提出问题,引入新课认识大型的真菌和真菌中的霉菌仔细观察,从实物中获得有感性认识。
展示大型真菌及霉菌实物。
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请两个同学讲解和演示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提问并解答。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究解决问题。
区分细菌和真菌菌落分布的特点观察菌落实物、区分其分布的特点。
阅读教材。
将课前培养的菌落实物分发给各小组,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并及时点评并给予鼓励。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通过对实物、图片的观察总结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
展示实物、图片,引导学生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
制定探究活动的方案制定实施方案、交流活动的计划及展示观察记录的表格下课后半小时内将在各自环境中已接种的培养皿密封好,送回教室后排的空桌上。
布置设计探究方案,提醒学生注意设计对照组。
细菌真菌的分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细菌和真菌的基本特征;(2)掌握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和生存条件;(3)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菌和真菌。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2)运用比较法,分析细菌和真菌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存能力;(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微生物世界的兴趣;(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情感;(3)培养学生珍惜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细菌和真菌的基本特征;(2)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和生存条件;(3)实验操作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1)细菌和真菌的微观观察;(2)细菌和真菌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分析。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教材和教辅;(2)实验器材和药品;(3)多媒体课件。
2. 学生准备:(1)预习教材;(2)准备好实验器材;(3)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细菌和真菌的基本特征;(2)提问: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情况如何?2. 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1)分组讨论:细菌和真菌在哪些环境中存在?(2)实验演示:观察细菌和真菌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存情况;(3)学生实验: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3. 分析与讨论:(1)总结实验结果;(2)分析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规律;(3)讨论:细菌和真菌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存能力。
五、课堂小结与作业1. 课堂小结:(1)细菌和真菌的基本特征;(2)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和生存条件;(3)实验操作方法和技巧。
2. 作业:(1)复习课堂内容;(2)完成实验报告;(3)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六、教学内容与要求1. 了解细菌和真菌在不同物体上的分布情况。
2. 学会使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细菌和真菌的计数。
3. 掌握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提问: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有什么作用?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2. 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1)分组讨论:细菌和真菌在不同物体上的分布情况;(2)实验演示:使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细菌和真菌的计数;(3)学生实验: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细菌和真菌在不同物体上的分布。
Site :+题目4. 下列有关菌落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每个菌落由大量不同种细菌组成B.从菌落的形态、大小和颜色,可以大致区分细菌和真菌,以及它们的种类C.细菌的菌落常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D.一个菌落是由一个细菌细胞形成的5. 通常用来作为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是( )。
A.菌落B.细菌形态C.细菌体积D.细菌结构7. 在下列生物中,不属于真菌的是:()A 、酵母菌 B、细菌 C、青霉 D、蘑菇10.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步骤是 ( )①高温灭菌②接种③配制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④恒温培养A.①②④③ B.②①④③C.③①②④ D.①③②④11.用无菌棉棒擦取桌面,再在培养基上轻轻涂抹,这是细菌和真菌培养方法中的哪一步骤( )A.配制培养基B.高压灭菌C.接种D.在恒温箱中培养13.培养细菌用的培养皿和培养基,在接种前必须高温处理的原因是()A.将培养基高温杀死B.将培养基中的菌类杀死C.将里面的空气加温D. 将培养基中的水分蒸发掉分析有关地球上细菌和真菌分布的说法,其中正确的是:()A.细菌和真菌只存在于海平面以上10千米;B.细菌和真菌只存在于海平面以下10千米;C.水圈的大部分范围内都有细菌和真菌的存在;D.地球的全部范围内都有细菌和真菌的存在。
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材分析】从学生身边和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景,通过观察、分析、交流,达到突破重点、解决难点的目的,并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学情分析】学生对细菌和真菌虽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它们是什么样?在哪儿?等问题却知之甚少。
所以要求教师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分析学生熟知的典型事例,了解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的菌落,认识菌落的外观形态,辨别被细菌、真菌感染的食品和生物;2、通过学生介绍,分析培养基的基本成分,了解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操作过程,尝试进行相关的实验操作;3、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分析实验结果,归纳适宜细菌真菌生存的环境条件;4、根据所学知识,对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并阐述自己的论据,培养相关的科学素养;5、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开拓创新、交流和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细菌和真菌的培养的实验操作过程、设计探究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实验方案,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
2、难点:利用事实说明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
【教学策略】创设情景---观察----分析----交流-----归纳总结----得出结论【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1)细菌和真菌的菌落挂图。
(2)自制的细菌和真菌菌落培养基。
(3)投影片,有关细菌和真菌的资料。
2.学生准备:(1)查阅有关细菌和真菌的资料。
(2)准备一些发霉的桔子、长毛的馒头、发馊的牛奶、腐败的食物。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创设情镜,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当你们走进五彩缤纷的自然界时,首先印入眼帘的是什么?学生:有花,有草,有树,还有各种动物。
教师:好,那么,大家可曾想过自然界中除了植物和动物外,还存在另一类生物吗?下面就分组观察各组准备的实物,然后回答你们观察到了什么。
学生:分组观察实物(发霉的桔子、长毛的馒头、发馊的牛奶、腐败变质的食物),讨论。
教师:你们谈一谈观察结果。
学生:桔子上长了绿毛,馒头长有绿毛,也有黄黑斑。
学生:牛奶闻着发酸了,但看不到什么东西。
学生:腐败的食物表面有白色小圆斑点,也有绿色斑点。
教师:很好,同学们观察得都很仔细,那么,你们知道这些都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吗?要解开这个谜团,就需学习本章讲述的知识——分布广泛的真菌和细菌。
(提醒学生用塑料袋把实物放好,并把手洗干净)[收集资料,了解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广泛性]学生:细菌和真菌分布得特别广泛,无论是空气中、土壤中、水里乃至我们的身体上,都可以找到它们。
学生:科学家还发现,在寒冷的极地,在很热的温泉中,甚至在深海的火山口中还发现了古细菌。
教师:你们的资料准备得很充分。
是的,细菌和真菌可以说是无孔不入了。
但是,我们在一般情况下用肉眼是看不见它们的(大型真菌除外)只有当它们大量繁殖形成集合体后,肉眼才能看到;其实,刚才同学们观察到的桔子上的绿毛,食物中的斑点都是成千上万个细菌或真菌组成的菌落。
下面你们认真观察菌落图片和老师培养的菌落实物,以小组形式观察、讨论、思考,选出每组回答较全面的同学作小组发言,看哪个小组总结的最好。
(出示不同形态的菌落图片及教师培养的菌落实物)教师:刚才经过小组讨论总结,现请小组派代表总结两种菌落的特点。
学生:细菌菌落比较小,呈白色,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
学生:真菌菌落较大,颜色呈红色、褐色、绿色、黑色、黄色等,形态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总结得也很全面,那么,你们能不能结合日常所见,举一些细菌和真菌菌落的例子呢?(学生活动)热烈讨论,思考,积极踊跃回答。
学生:我家在夏天做的米饭放久了,在表面就会出现一片一片的白色,绿色,红色斑点。
学生:我家平房放的皮鞋,在夏天的时候容易长绿毛。
学生:吃不了的馒头、面包放久了,就会长些白色、黑色或绿色斑点。
学生:水果放久了就会腐烂。
教师:你们举得例子太好了,说明你们真是生活中的细心人,确实这些都是由细菌或真菌引起的。
在你们查找的资料中,有没有关于细菌和真菌与人类之间发生的真实故事呢?如果有,大家不妨互相交流,共同增长见识。
学生:19世纪的欧洲,肺结核病十分猖獗,每7个人里就有1人被它夺去生命。
科赫为了找到肺结核的病因,日夜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了致病的结核杆菌。
通过动物实验,他证明结核杆菌能通过空气传播,使人患肺结核。
学生:将结核杆菌放入土壤,它会被杀灭。
土壤里有约10万种微生物,是谁杀死了结核杆菌?美国微生物学家瓦克斯曼不厌其烦地将土壤里的微生物一一进行培养试验,终于在实验到10000多种微生物时,找到了杀灭结核杆菌的菌,提炼出链霉素,为医学工程作出了杰出贡献。
学生:1928年,英国圣玛丽学院的讲师弗莱明发现,培养葡萄球菌的培养基里长出了霉花。
奇怪的是,霉花周围的葡萄球菌不见了,难道是霉菌杀灭了葡萄球菌?他试着将霉菌用水稀释后,滴进其他细菌培养基里,结果,霉菌又杀死了其他病菌。
弗莱明喜出望外,将这种霉菌分泌出的杀菌物质称为“青霉素”。
青霉素在战争中救治了许多伤员,于是,青霉素与原子弹、雷达一起,被誉为第二次大战时期的三大发现。
学生:1855年,法国里尔的酒厂常为美味啤酒变酸而苦恼,就去请教里尔大学教授巴斯德。
巴斯德在显微镜下发现,啤酒变酸是酒里的乳酸杆菌捣乱。
于是,他用加热的方法杀死乳酸杆菌,保证啤酒不变酸。
他成为发明消毒法的第一人。
后来。
巴斯德又发现了使蚕生病的致病细菌,成为现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教师:从刚才同学们交流的故事中,看到许多科学家为战胜病菌,一丝不苟,严谨治学,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教师:下面我给大家讲个肉汤的故事。
1872年,普鲁士医生科赫让妻子熬了一锅肉汤,用来培养细菌,进行研究。
细菌在肉汤里繁殖得又多又快。
但是,各种细菌混杂在一起无法分离出单纯的菌种来研究。
一天,科赫吃饭时,看妻子做的琼脂果冻,大受启发。
于是,他在琼脂胶液里加进牛肉汤,冷却凝固成肉汤琼脂,再接种细菌,果然繁殖出了单纯的菌种。
他又给透明的细菌染上颜色,在显微镜下就能清清楚楚地看到细菌的活动了。
科赫利用制作的培养基先后抓住了霍乱病菌、疟原虫、锥体虫等害人精,还成功地控制了牛瘟、淋巴腺鼠疫、回归热、昏睡病等恶疾的蔓延。
1905年,他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从以上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进行微生物研究中,配制培养基是很重要的。
下面同学们自学课本56页第二段,并思考以下问题。
(投影仪打出)1.怎样配制培养基?2.什么是接种?(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思考问题,尝试回答。
学生:用牛肉汁(或土壤浸出液,牛奶)与琼脂混合在一起,就可以制成培养基。
学生:将少量细菌或真菌放在培养基上的过程叫接种。
教师:回答得很好,你们想一想,在接种之前,我们把配制好的培养基应如何处理,才能保证实验的成功?学生:必须进行高温灭菌。
教师:接种后,应把培养基放在什么地方培养?学生:应把接种后的培养皿放在保持恒定温度的培养箱中,也可以放在室内温暖的地方进行培养。
教师:很好,我们已经认识了细菌和真菌的菌落,那么在我们周围,哪些地方细菌真菌比较多呢?各个小组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设计实验方案,限时5分钟,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的方案,然后从老师这里领取两个配置好的培养基,继续进行自己的探究实验。
学生:讨论实验方案,展示自己的设计思路,使方案有科学性、严谨有对照。
教师:同学们拿到了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也可以利用自己家里现成的材料来培养细菌和真菌。
下节课希望大家都能参与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
【课堂小结】教师:这节课我们了解了生物圈中除了动物、植物外,还有另一类生物——细菌和真菌,观察了菌落图及培养基,总结了两个菌落的特点,通过互相交流了解了医学发展的历史,激发了大家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和学习科学家一丝不苟的精神。
板书设计:第四章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一、观察菌落1.细菌菌落2.真菌菌落二、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1.制备配养基2.接种三、小结教学反思:应用新课程理念,使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按照由宏观到微观的顺序,初步了解细菌和真菌的培养方法,初步学会不同环境中细菌和真菌的检测方法,掌握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的本质区别以及细菌和真菌大都需要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条件的理性知识。
由于本节课涉及到微生物技术方面的概念与操作,学生几乎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
所以我先让学生自己示范如何接种,然后在示范正确的方法。
运用实物投影和现场操作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对微生物技术有比较具象的了解。
用实物图片和实物展示的方法,让学生真实接触具体的菌落,对真菌菌落及细菌菌落有比较具体的了解,通过自己的观察辨别两种菌落的不同。
由于时间有些紧张,这节课中设计方案展示环节讨论的不够充分,未能让所有小组代表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设计方案。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时间的合理安排。
细菌和真菌(除一些大型真菌外)通常用肉眼观察不到,使它们在学生面前显得很抽象,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在本堂课笔者试图通过三个方法去突破难点:第一,举一些常见的由细菌和真菌引起的生活现象(如牛奶变质,酿酒等)让学生感受到细菌与真菌的存在;第二,展示一些细菌与真菌的图片和实物,让它们变得具体、形象,使学生对细菌和真菌有初步的认识;第三,也是最重要手段,引导学生认识细菌或真菌可以经过一定的方法培养,使之生长成肉眼可见的菌落,将“木”变成“林”,变成“森”,于是不可捉摸的细菌和真菌变得可见了,变得生动了,再通过课外活动小组的展示与讨论,学生就产生了探究细菌和真菌有关问题的强烈兴趣,产生了许多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课题,并且跃跃欲试,最终以小组为单位形成完整的探究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