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警惕网络“负能量” 理性看待网络空间
- 格式:docx
- 大小:16.78 KB
- 文档页数:6
小心网络谣言煽动恐慌保持理性
在当今这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各样的谣言和虚假信息,有时会严重误导公众,甚至引
发社会恐慌。
作为普通网民,我们需要保持理性思维,远离这些谣言的骚扰。
谣言的危害
网络谣言往往夸张和歪曲了事实,以吸引更多的注意力。
这些谣言可能会使人产生错误认知,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和焦虑。
比如,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就出现了不少关于病毒来源、症状和预防措施的谣言,这些信息误导
了公众,影响了疫情防控工作。
再比如,一些谣言声称某种商品将遭遇短缺,结
果引发了民众的恐慌性抢购行为,加剧了供应紧张局面。
另外,网络谣言有时还可能涉及非法和有害内容,如侵犯他人隐私、诽谤
中伤、散布仇恨等,这些都会给社会秩序和个人权益带来严重危害。
保持理性思维
面对各种网络谣言,我们需要保持理性思维,学会识别和抵御它们。
我们
要提高自身的媒体识读能力,养成查证习惯,不轻易相信那些未经验证的信息。
我们要学会客观分析事物,不被感性化的表述所迷惑。
再次,我们要锻炼批判
性思维能力,不轻易被煽动性语言所激发情绪。
我们还要积极参与到谣言辟谣的行列中来,主动向身边的人传播正确信息,共同维护社会的稳定。
通过每个人的努力,我们终将战胜网络谣言,保持社会
的理性与和谐。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必须时刻保持理性思维,远离各种网络谣言的影响。
只有每个人都积极参与到信息甄别和谣言辟谣中来,我们才能共同营造一个更加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
净化网络空间的倡议书青年
我们是一群关心网络空间健康发展的青年,我们深知网络空间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空间也充斥着各种负面信息和情绪。
虚假信息、恶意攻击、不良内容等问题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网络空间的健康发展。
为了净化网络空间,我们倡议所有青年朋友们共同努力:
1. 提倡理性交流:在网络空间中,我们应该保持理性思维,不轻信谣言和虚假信息,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观点,避免恶意攻击和辱骂。
2. 自觉维护网络环境: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网络空间的建设者,应该积极发表积极向上、有益于社会的言论,不传播不良信息和内容。
3. 提高网络素养:我们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网络素养,学会辨别真假信息,学会正确使用网络,不盲目跟风和传播不实信息。
4. 积极举报不良信息:当我们发现有不良信息和内容时,应该积极举报,呼吁更多的人一起行动,共同净化网络空间。
净化网络空间,关乎每个人的利益,也是我们青年人应尽的责任。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清朗、健康的网络空间而奋斗!。
申论热点:提高网络治理能力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当今社会遭遇着网络空间治理挑战,日益增多的虚假信息、造谣诽谤、滥用社交平台等恶意手段不断破坏社会的正常秩序,在网络空间内造成严重危害。
为了构建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必须提高网络治理的能力。
首先,国家应该加强网络专业技术和法律法规的制定,利用法律的规范化作用,促进社会网络文明的发展。
其次,也要积极推行自我约束制度,对网络上恶意行为进行谴责和惩罚,以压制各类违反社会伦理道德的行为。
此外,还要利用媒体的监督和报道的功能,对于网络上的虚假信息进行及时曝光,使违法行为受到公众的谴责,避免这类不良行为的模仿。
同时,还可以借鉴国外网络治理模式,对网络服务提供者实行审查或监管制度,加大对不良信息的监测力度,强化对恶意行为的惩戒力度,严厉打击社会危害性行为,保障网络安全和稳定性。
同时,政府除了关注整治网络恶意行为外,还要聚焦宣传正能量、助推网络正面风气的发展,并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对信息进行审核和发布,使正能量成为网络空间的主流。
总之,提高网络治理能力,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是关乎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任务,更是抵制社会各类不良势力、构建新型社会主义文明的需要。
国家和社会各界应当携手共进,共同努力,把网络空间打造成一片和谐平安的清朗天地。
加强网络治理能力,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除了法律手段外,还可以利用技术手段加强网络空间安全。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可以利用当下的人工智能技术,建立全新的识别学习系统,来对网络上传播的信息进行审核和监测,以判断其是否具有恶意性,从而减少或消除网络上的虚假信息和不良行为的出现。
此外,国家应当制定一整套严格的网络安全体系,加强网络安全审计,强化网络技术研究,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有效运用,以及加快网络信息安全标准的推广,使之成为网络治理的基本要求和依据。
同时,政府也应该加大对网络安全系统的投入,提升社会的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并在全社会引领一种安全意识,使网民在网络上保持正确的消费习惯,不易受到恶意攻击的侵害。
打击网络乱象,共筑清朗网络空间近日,上海警方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公众揭示了他们自夏季行动以来在网络安全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
针对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网络黑客、网络侵公、网络黑产等问题,公安网安部门积极行动,已成功侦破了1400余起涉网违法犯罪案件,并关闭了3600余个发布有害信息、编造谣言等违法账号。
这一系列行动有效净化了网络生态,为我们共建清朗网络空间树立了典范。
网络谣言是当今社会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
虚假信息的传播不仅影响了公众的判断力和信任度,还给社会秩序和稳定带来了不良影响。
上海警方针对网络谣言问题采取了果断行动,迅速侦破了大量涉及谣言传播的案件,并关闭了大量发布虚假信息的违法账号。
这一举措向社会传递了一个重要信号:谣言不能成为网络空间的主旋律,我们要共同守护真实与诚信的网络环境。
网络暴力的蔓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针对网络暴力问题,上海警方坚决打击各类网络欺凌、网络诽谤等行为,维护了公民的合法权益。
他们依法查处了大量网络暴力案件,并关闭了许多制造恶意言论的违法账号。
这种积极的行动展示了对网络暴力零容忍的态度,也为广大受害者提供了维权的渠道,让网络空间更加公正、平等、友善。
网络黑客的活动威胁着个人和企业的信息安全。
上海警方对网络黑客进行了精准打击,成功侦破了多起涉及黑客攻击的案件,并关闭了大量涉嫌黑客活动的违法账号。
这一行动彰显了警方在网络安全领域的专业素养和技术实力,同时也提醒了广大网民加强自身信息安全防护意识,共同守护网络空间的安全。
上海警方在夏季行动中对网络乱象采取了有力的打击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果。
他们的努力不仅净化了网络生态,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清朗、安全的网络空间。
然而,网络乱象问题依然存在,需要广大网民的共同参与和监督。
让我们携起手来,积极向上地参与网络安全的建设,共同营造一个清朗、和谐的网络环境。
只有共同努力,我们才能实现网络空间的长治久安,让每一个人在网络世界中感受到真实、美好和安全。
拒绝关怀式谣言营造理性舆论场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亲爱的小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个很重要的话题:拒绝关怀式谣言,营造理性的舆论环境。
你们都知道,现在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的普及,各种各样的消息像肥皂泡一样,到处都是。
有些消息是真的,有些消息是假的,被称为"谣言"。
这些谣言有时看起来很真实,甚至还会装作是出于好心的关怀。
比如说,有个谣言说:"吃x种食品会导致癌症",或者"喝y种饮料会让你长斑"。
这些谣言好像是为了关心大家的健康,但事实上它们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
相信这些谣言不仅会让自己陷入无谓的恐慌,还可能误导别人。
再比如,有个谣言说:"地震前,小动物会先逃跑,它们都能预知地震"。
这种谣言让人觉得小动物好神奇,但事实上,它们也无法预测自然灾害。
相信这种说法,到时候地震来临,大家还以为小动物没跑就放松了警惕,那就太危险了。
除了关于健康和自然的谣言,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还会编造政治方面的谣言,让大家对政府或者其他国家产生误解和敌意。
比如说:"x国人都很邪恶凶残"、"y国政府对人民很残暴",等等。
这些谣言都是一些坏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故意编造的,我们千万不能上当受骗。
我们要学会识别谣言,不去相信没有科学根据的消息。
每当听到一些令人疑惑或者觉得不太对的消息时,一定要多查证、求证。
我们要主动学习一些科学知识,对事物保持理性和客观的态度。
如果真的遇到了突发事件或者灾难,也要保持冷静,相信政府和专家们的判断,听从他们的指导,不要被那些怪力乱神的谣言迷惑了心智。
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拒绝关怀式的谣言,我们才能营造一个理性、友善、科学的舆论环境,让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有序。
大家记住啦,谣言可不是无伤大雅的小事,它们会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
我们都是对抗谣言的小卫士,做一个有理性、有见识、有担当的好公民,珍惜和平年代,热爱伟大祖国!篇2大家好,我是小明,是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小朋友。
宽带上网行为规范遵守网络文明的准则宽带上网行为规范遵守网络文明的准则在当今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宽带上网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手段。
然而,因为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不少人滥用自由的网络环境,从而引发了一系列尴尬和困扰。
为了维护良好的网络生态,我们迫切需要制定宽带上网行为规范,以规定人们上网时应当遵循的网络文明准则。
第一、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在网络空间中,个人信息是非常宝贵的财富。
我们上网时应该始终意识到保护个人信息的重要性,并遵循以下准则:1. 不随意泄漏个人隐私信息:避免在公共场所或不安全的网络环境下输入个人敏感信息,如身份证号码、银行账号等。
2. 使用安全可靠的密码:设置密码时应不易被猜测,并定期更新密码,以增强账号安全性。
3. 不信任陌生链接和软件:谨慎对待未知来源的链接和软件,以免受到病毒、木马等网络安全威胁。
第二、遵循法律法规网络并非法外之地,我们在网络空间中的行为仍需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确保自己的行为合法合规:1. 版权意识:在浏览、下载、分享网络内容时要尊重版权,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2. 违法行为禁止:禁止从事利用网络传播淫秽、暴力、恐怖主义等违法信息的行为,严禁参与网络赌博、诈骗等非法活动。
3. 不传播虚假信息:要切实负责任地对待所发布的信息,不传播虚假、失实的信息,以免造成社会恶劣影响。
第三、维护良好网络环境互联网的发展离不开每个上网者的参与和维护,我们应积极努力,共同营造一个文明有序的网络环境:1. 尊重他人意见:在网络言辞中保持礼貌,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权益。
避免人身攻击和侮辱性言论。
2. 不散布谣言和负能量:网上谣言满天飞,我们应该对未经证实的信息保持警惕,不负责任地传播不实信息。
3. 不参与网络暴力:维护网络空间中的和谐氛围,不参与网络暴力,不进行网上恶意辱骂、诽谤他人的行为。
第四、文明上网作为一个文明的网络公民,我们需要文明上网,树立良好的网络形象:1. 诚实守信:不以网络交往为借口进行欺诈行为,保持真实的网络身份和交流内容。
树立正确观念不轻信网络传闻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有真实可靠的,也有虚假不实的。
作为现代公民,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树立正确的观念,不轻易相信网络上流传的各种谣言与谣言。
保持理性思考,不轻易被网络谣言蛊惑网络信息平台的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迅速和广泛。
然而这也带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各种谣言、虚假消息也得以快速流传开来。
作为普通民众,我们一定要保持理性思考的态度,不轻易被这些谣言所蛊惑。
一方面,我们要提高自己的信息辨别能力。
在接受一个信息之前,首先要判断它的可信度。
比如,我们可以查阅一些权威媒体或官方渠道,看看是否有相关报道。
也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常识来分析这个信息是否合理。
另一方面,我们更要警惕一些有明显政治目的或商业目的的谣言。
这些谣言往往是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目的,而不是真的关心普通百姓的利益。
我们要保持高度警惕,不轻易被这些谣言所迷惑。
树立正确信息观,远离网络谣言除了提高辨别能力之外,我们还需要树立正确的信息观。
我们要认识到,网络上并非所有的信息都是可信的,需要以事实为依归,摒弃盲目相信的习惯。
我们还要培养多渠道获取信息的习惯。
不能将网络作为信息的唯一来源,要多关注一些权威媒体和官方渠道的报道,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综合判断。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树立正确的信息观,远离网络谣言的侵扰。
共同抵制谣言,维护社会稳定除了个人的努力之外,我们还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配合,共同抵制谣言、维护社会稳定。
一方面,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网络谣言的监管力度,及时发现并有效打击那些造谣的行为。
也要加强对公众的教育引导,帮助大家树立正确的信息观。
另一方面,广大群众也要积极参与到抵制谣言的行列中来。
一旦发现有人发布谣言,我们要勇敢地站出来,进行澄清和反驳。
只有全社会上下齐心协力,才能真正遏制住谣言的蔓延,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当今信息时代,树立正确的观念、远离网络谣言,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
谈认识,摆问题,论危害,表决心筑牢网络安全防线一、提高警惕充分认清网络斗争俨峻形势进入21世纪以来,从电话宽带到无线网络,从2G到5G,从E-mail. Q.Q 到微.信、抖音,可以说,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沟通更加自如,无疑问,人类已跨入以网络为媒介的全媒体时代。
网络社交媒体快速发展与广泛运用,极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便利生产生活,但同时,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隐忧危害也日益显现,要表现在以下4方面: ((一))网络已成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战场。
美国等西方国家利用网络大肆宣扬所谓”普世价值”, 频繁对外实施意识形态领域的舆论煽动和政治渗透,企图强化政治霸权,颠覆别国政权。
如,本世纪初,克兰、尔吉斯斯坦等国相继发生"颜色革命”, 2011年阿拉伯世界发生"政治地震”, 所谓“阿拉伯之春”变成”阿拉伯之冬”..其幕后无不隐匿着西方国家的鬼影,而网络则是其延伸魔爪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步奔向伟大复兴,以美为首的西方国家加紧对我围追堵截,互联网成为其对我打压、攻击、抹黑的重要工具。
.他们利用网络霸主地位,操控千个突破我合法信息管控措施的”翻墙破网”具,发展数万名境内信息员、编辑和博主,大肆攻击社会主义制度,恶抹黑国家领袖,公然诋毁我党,图削弱民众政治信仰、崩塌人民精神支柱、制造社会价值迷思;他们培植支持“三股势力”,采取网上散布反宣信息、发布暴恐视频、传播反动书刊、推动跨区串联等,千方百计煽动民族分裂,策划实施暴恐活动。
((二) )网络空间已成为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
各国围绕网络空间发展权、主导权和控制权的争斗愈发激烈,信息网络业已成为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成为国家主权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信息主导事关国家战略地位。
据了解,美目前占有全球70%以上网站、控制着80%计算机系统和软件OO场,球11个互联网“信息交换枢纽”中9个在美国、13 个顶级域名服务器中10个在美国。
求是:警惕网络“负能量”理性看待网络空间
互联网的发展,正以惊人的深度和广度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自觉不自觉中,越来越多的人被卷入“数字化生存”。
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媒体、先进的通信工具、实用的信息总汇和活跃的社交平台,网络正悄然改变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
借助网络,人们可以遍览天下大事,可以从海量信息中查询自己需要的东西,可以分享观点、轻松淘宝、在线神聊,可以便捷地讨论公共事务、开展舆论监督、实现政治参与。
可以说,网络的发展,丰富了信息资源,拓展了交往空间,密切了群体关系,节约了社会成本,为推动社会进步注入了源源不绝的正能量。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每当发生涉及国家利益、民族尊严的重大事件和重大自然灾害时,网络总是展现出强大的动员能力,迅速激发起众志成城、守望相助的舆论声势和爱国热情,让人们真切感受到网络正能量的精神震撼和现实意义。
但是,网络并不总是以正能量示人。
经常上网的人多会有这样的体验:打开网页、登入微博,立刻就会在不经意间陷入网络负面信息的包围之中。
首先是负面新闻连篇累牍。
灾难、事故、贪腐、丑闻似乎铺天盖地,所谓内幕、揭秘、潜规则层出不穷,谣言、暴力、色情信息屡禁不绝,曝隐私、秀下限、搏出位大行其道,各种丑恶和黑暗
被无限放大,人们不禁会问“我们这个社会究竟怎么了?”其次是不良情绪四处蔓延。
凡是政府辟谣的就一定是事实,凡是官方发布的就一定有黑幕,凡是社会矛盾就一定是体制问题;凡事宁信其错,不信其对,宁信其坏,不信其好;阴暗心理、悲观情绪、网络戾气在网上滋长蔓延、交叉传染,消解社会正气,压抑人的心理。
再次是网络暴力愈演愈烈。
观点不同就势不两立,一言不合就恶语相加;大量谩骂、中伤等侮辱人格的言词,传播不实信息甚至造谣诽谤等损害他人名誉的言论,“人肉搜索”等侵犯他人隐私的行为,已经是司空见惯,公民个人基本权利遭遇野蛮践踏,让越来越多的人谈网色变。
显然,这些现象属于网络负能量。
对网络负能量,我们该怎么看?
有人认为,负面信息充斥网络,是因为各种负面事实确实存在,网络只是“客观反映”而已。
有人甚至宣称,传谣也是言论自由的应有之义,“谣言倒逼真相”。
中国确实处于问题多发和矛盾凸显期,党和政府对问题看得很清楚,正在着力加以解决。
但是把中国看得漆黑一片则完全不符合事实。
网络的集中、放大作用是网络负能量形成的重要原因。
这种集中和放大,归结起来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网络媒体的添油加柴。
负面信息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容易诱发人们的好奇本能,引起人们的关注。
在“流量为王”理念指导下,网络媒体常常通过大量登载、炒作各种负面新闻来吸引眼球,同时通过耸动的标题、诱惑的图片、夸张的表达,达到增加点击率、流量最大化的目的。
这是形成网络负能量的基础。
二是特定人群的情绪宣泄。
调查显示,目前网民中低年龄、低学历、低收入人群占据较大比例。
这个群体总体上社会阅历浅,生存压力大,在现实生活中感到不得志、不如意,有挫折感、失落感,容易对生活和社会心存不满,往往戴着“有色眼镜”观察社会、解读现实,沉溺网络发表各种偏激言论成为他们表达不满、宣泄情绪的主要方式,久而久之还会对网络形成一种心理依赖。
三是某些“意见领袖”的蓄意鼓动。
网络的传播特性造就了一批网上“意见领袖”,其中有些人,为了标新立异、吸引眼球,把批判作为装点自己“独立思考”门面的主要方式,刻意与主流意识形态保持距离,常常以嘲讽、戏谑、解构社会主流价值为能事。
有的网络“公知”党同伐异,霸气十足,老虎屁股摸不得,常常只站队不站对,不论是非曲直,为了批评而批评,有的甚至不惜撕裂社会共识,攻击现行制度,叫嚣“每个人都是推墙的力量”,企图让“颜色革命”在中国上演。
四是“网络水军”的推波助澜。
网络为挟舆论之名谋取私利创造了便利条件和操作空间,“网络水军”应运而生。
他们通过四处发帖、跟帖,制造新闻事件,炮制虚假民意,诽谤竞争对手,扰乱传播秩序,搞得网络空间乌烟瘴气。
一些势力看到了其中的玄机,也大量雇佣“网络水军”,操纵网络舆论,编造政治谣言,恶搞、抹黑党和政府形象。
这是网络负能量最大的幕后推手,尤其需要警惕。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正能量和负能量就是比肩而立的两片刀锋。
是让正能量给力,还是让负能量爆棚,答案不言自明。
面对网络负能量,我们该怎么办?
“正能量”概念的创造者、被称为成功学大师的戴尔·卡耐基说过:一切带给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成功、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都是正能量。
当我们积极、豁达、理性时,释放的就是正能量;当我们消极、狭隘、偏激时,释放的就是负能量。
为了网络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成为正能量的一分子,积极释放正能量,坚决遏制负能量。
要理性看待网络空间。
许多善良的人们常常为网络描摹的“黑暗现实”或怒发冲冠,或扼腕叹息,一些人因此对社会前途和国家未来产生怀疑甚至悲观情绪。
应该看到,网上喧哗代表不了主流民意,虚拟空间不能对应真实社会。
只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我们的认知和
判断才不会被网络负能量拖拽到非理性的一面。
要积极面对现实生活。
一些现实境遇不佳的网民应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骂,骂不倒党和政府,也骂不来自己的幸福生活和光明前途。
知识改变命运,劳动创造幸福。
与其沉溺于网络发泄不满、抱怨社会,倒不如断开网线、脚踏实地,刻苦学习、勤奋工作,通过自己的辛勤努力来改善生活、改变命运。
任何时候、任何时代,这都是人间正道!
要珍惜自由表达的话语权。
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自由表达的舆论平台,但如果把自由理解为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那是对自由的无知。
自由与自律不可分,自己享有自由应以不妨害他人自由为前提,个人在享有自由权利时,应依法尊重他人权利,并服从道德、公共秩序的需要。
网上活跃分子在享有自由发言权的同时必须为自己的言论承担社会和法律责任,谨防为赚得一时的“喝彩”而背离公义、触犯法律。
要准确把握网络民意。
各级政府重视网络舆论,将其作为了解民情、听取民意、集中民智的重要途径,值得肯定。
同时也要看到,中国社会的主流人群,是那些每天急匆匆上下班的人们,是工作岗位上忙碌操劳的员工,是超市里推着购物车摩肩接踵的男女,是节假日里公园及景点熙熙攘攘的游客。
他们在网络世界,是沉默的大多数,却是现实社会的主体。
单凭网上的喧嚣就作出对中国社情民意的总体判
断,是非常不靠谱的。
对网络舆论必须做冷静的分析,当一种声音出现时,要想一想它代表了哪些人,又能代表多少人,切不可听风就是雨。
(作者: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