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美术是创造性劳动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2
美术是创造性的劳动适用年七年级级所需时共用三课时,共需3课时,每周1课时。
间主题单元学习概述本主题单元在课程中占据十分显著的地位,注重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体验艺术作品的艺术魅力,感受艺术作品创造的艰辛,学习在生活中观察,搜集,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捕捉美好的生活情致。
本单元三个学习专题。
一方面,解释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理论基础,详尽地分析再现性和表现性美术作品创作的一般过程,清晰展示了美术创作于生活的关系,诠释了物质材料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进一步探讨艺术美与生活没的区别于联系,通过对美术作品中营造艺术的情趣、意境的不同方式和表现形式的分析探讨,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品位。
了解画家是怎样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表达自己的想法,将生活艺术化的过程,让学生对中国画的精神与特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品位意境享受意境,到对意境表现的分析和理解。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主题单元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作品创作于现实生活的关系,了解营造艺术情趣与意境的不同艺术手法,理解艺术家进行艺术创造的体验感悟,结合生活体验欣赏评书艺术作品。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相关美术作品的比较分析与欣赏、评述,初步掌握对美术作品中绘画材料、艺术处理的技法与生活之间关系的欣赏评述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源于生活的艺术美,培养学生更加用心地观察生活以及对生活积极健康的态度,更加尊重理解艺术家及其创造的劳动价值和意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品味。
对应课标:欣赏*评述领域:1、学会体验生活中的艺术之美,培养审视艺术美的能力,养成善于发现和感知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的习惯。
2、理解艺术作品源于生活现实,并经过艺术手段的凝练、创新,展示出来具有艺术美感的艺术作品。
3、热爱中国传统绘画,体验感受中国画的情趣意境美,培养艺术传承的责任感,提升对艺术作品的评价能力。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问题一:您认为美术作品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 问题二:表现性绘画中的形象页来源于生活吗? 问题三:作品中标下的是怎样的意境?妙在何处?专题划分专题一: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1课时)专题二: 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 ( 1课时)专题三: 体验创作感受、尝试构建作品的意境 (1 课时)其中,专题三 中的活动 作为研究性学习专题一专题一: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所需课时需用1课时,每周1课时专题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对美术创作一般过程的分析,理解美术作品中的绘画题材、形式、艺术处理的技法源于客观世界,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于现实生活、画家的个人情感,物资材料及艺术技巧的关系,初步掌握美术欣赏的评述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美术中考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美术是创造性的劳动1、美术学习的四大领域:①欣赏·评述。
②造型·表现。
③设计·应用。
④综合·探索。
2、美术作品产生需要的条件:①生活经验和感受。
②画家提炼、加工的创造激情。
③艺术技巧和物质材料。
3、再现性美术作品:真实;表现性美术作品:抽象。
4、情趣盎然的美术作品离不开高雅的情趣和意境,意境是情和景相结合的结果。
第二单元春天的畅想1、原色:不能与任何其他两种单色混合而成的色彩,颜料中的三原色为红黄蓝,是混合成其他一切色彩的原料,本身不能再分解,三原色等量相加为黑色。
2、间色:由两个原色相混而成;三原色的三间色分别是橙绿紫。
3、色相:指不同色的“相貌”。
4、明度:指色的明暗、深浅程度。
5、纯度:指色的饱和度。
6、对比色:色环中180°正对的颜色,互为对比色。
7、类似色:色环中30~90°范围内的颜色,互为类似色。
8、色调:色彩总倾向,表达一定情感或营造某种特定的氛围。
一般分为冷色、暖色。
(冷色:带有蓝色色调或青色色调的.色彩,给人以寒冷的感觉,一般称为冷色。
暖色:带有红色、橙色色调的色彩,给人以温暖的感觉,一般称为暖色。
)9、美术作品的多种表现形式:中国画、油画、水粉画、水彩画、铅笔画、蜡笔画、年画、雕塑、剪纸等。
第三单元富有活力的运动会(标志设计、吉祥物设计、奖杯奖牌设计)1、标志:是人们用来识别和传达信息的象征性的视觉符号,起着识别、示意和传达信息的作用。
2、标志的特点:表现形式——简练、传达信息——明确、艺术形象——独特美观。
3、标志的种类:国家标志、团体标志、商品标志、会议标志、交通标志、安全标志等。
4、标志的设计要素:构思、构图、色彩。
5、标志的表现形式:具象、意象、抽象。
6、标志的形式组合:图形组合、文字组合、图文组合。
7、校运动会标志设计的方法步骤:①选题②构思③构图④定稿⑤着色8、吉祥物:是人们为组织活动而设计的标志性的形象,象征欢乐吉祥,含期盼成功的愿望。
第一单元美术是创造性的劳动第1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对美术创作一般过程的分析,理解美术作品中的绘画题材、形式、艺术处理的技法皆源于客观世界,了解美术作品创作于现实生活、画家个人【教具准备】课本、课件【教学过程】1、课前阅读教材,初步理解本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阶段:展示作品王式廓的《血衣》素描稿及其创作的过程和相关的素描草图,播放相关的视频,介绍画家及创作背景。
提出问题:从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看,你认为再现性美术作品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考虑哪些因素)?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思考,初步发表自己的看法。
3、发展阶段:(1)模仿作品《血衣》中的几组人物形象,上台表演人物的造型姿态,体验人物((4尝试对作品进行欣赏评述。
【教学反思】1、在欣赏评述的过程中是否解释了美术作品的创作于现实生活的关系;2、结合自己的感受和生活经验对作品及相关细节进行欣赏评述;3、是否对艺术家及其作品建立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态度。
第2课《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体验感受美术作品的情趣和意境,了解美术作品表现情趣和意境的艺术方法,能对相关的美术作品情趣和意境进行欣赏评述。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美术作品中的情趣和意境进行的体验分教学导入部分,要有情趣,抓住学生的心理。
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提前布置学生准备几张自己觉得很有趣的照片,选择其中部分代表性的照片运用到课件中。
展示学生提供的有趣的照片,和同学们一起分享生活中的趣事,对提供作品的学生给予肯定,表扬这些学生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捕捉到这么生动有趣的照片。
看看艺术家是如何表现富有情趣的作品的。
2、引导学生从细节感受作品的情趣,训练学生自主学习感悟作品的美。
比如从画面的构图、构思及不同寻常的方面引导学生分析理解:齐白石的《青蛙》中右上角被芦草缠住脚,正在挣扎的小青蛙,便是画面中最有趣的地方,它和画面左下方的三只大青蛙悠闲的姿态形成强烈的反差,增加了画面中的戏剧性效果;夏加尔的作品《散步》中最不同寻常的地方便是画面中被举起的人物像放风筝一样轻松地漂浮在空中,恰到好处地表现了画家喜悦的心情。
第一单元美术是创造性的劳动第一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学习领域:欣赏-评述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对美术创作一般过程的分析,理解美术作品中的绘画题材、形式、艺术处理的技法皆源于客观世界,了解美术作品创作于现实生活、画家个人情感、物质材料及艺术技巧的关系,初步掌握美术欣赏评述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分析、讨论、欣赏和评述等方法,初步学习并掌握对美术作品中绘画题材、艺术处理的技法于生活之间关系的欣赏评述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分析不同美术作品的产生过程,增强学生价值观,尊重理解艺术家及其创造的劳动价值和意义;在欣赏、体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更加用心观察生活及对生活积极健康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美术是创造性的劳动这一特征。
难点:了解绘画的题材、艺术处理的技法皆源于客观世界,掌握美术的基本理论。
【教学方法】讲授法、对比法、讨论法【教具准备】课本、课件【教学过程】1、课前阅读教材,初步理解本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阶段:展示作品王式廓的《血衣》素描稿及其创作的过程和相关的素描草图,播放相关的视频,介绍画家及创作背景。
1935的的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36年考入日本东京美术学校,1937抗战暴发,回到国内,从事抗日救国运动,在此期间创作了大量的抗日宣传画。
如《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血战台儿庄》等。
1938年来到延安,《二流子的转变》标志着他绘画艺术的成熟。
建国后历任央美教授,研究部主任,中国美协常务理事等职务。
从目前所见资料来看,王式廓从1950年开始构思,到1973年5月23日去世前还在为这件作品搜集形象与色彩素材,前后历时二十多年,是一件在新中国美术创作史上至死末完成作者创作意图的绘画作品。
1959年应建国十周年大庆,王接受了此画的油画创作任务,但短短的几个月时间,末必能完成,王就在自己的素描草稿及习作的基础上顺势升级为完整的素描创作《血衣》诞生了。
关于构图的形式问题,王式廓也进行了探索,他在画面中加强了对比的运用。
第一单元美术是创造性劳动
第一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道理。
2、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初步学会欣赏艺术作品。
在思考和讨论中培养学生合作互动地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评述能力。
3、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理解艺术创作的题材、内容与技法都源于生活,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作品及其艺术形象是高于生活的。
以美术作品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分析并理解。
三、教学准备
教材,教学课件,白板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白板展示《血衣》王式廓
《血衣》的作者为王式廓,尺寸为23厘米×40厘米。
作品取材于我国土地革命斗地主的场景,画面抓住一位悲痛欲绝的妇女,正举起血衣的瞬间。
描绘了激愤的人海与起伏的山峦。
在沉郁浑厚的黑白色调中汇成了震撼人心的控诉。
作品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二、欣赏分析
1、《血衣》作者介绍
王式廓(1911-1973)从小生长在农村,具有像农民一样质朴的性格,参加革命后又长期和农民接触。
在他的艺术生涯中,他创作的每一幅作品,他都以诚挚的语言划刻了不同时期人物的精神气质,给人以十分鲜明的历史感。
素描作品《血衣》是他从1953年到1959
年所画的主题性创作。
2、提问:在这幅画面上我们能看到那些内容?
《血衣》中,无论是双目失明的母亲,持血衣控诉的妇女,持字据的老汉,残废者或是青年民兵等等,每一形象,画家都进行了真实的描绘,都鲜明地洋溢着作者对主人翁的深厚同情和热爱,对于这些受侮辱,受损害的善良农民的悲惨遭遇的不平。
作品中,人们看到的是一个在生活中遭受过巨大不幸的妇女,她的痛苦,哀伤和愤怒,都在形象的动态中表现出来。
人物再现的真实,更揭示出人物内心世界。
更加表现出她久经磨难的经历和刚毅的性格。
3、观察细节,对主角头像的处理是正面好还是侧面好?刚着手画时,持血衣的妇女是正面。
这样处理画家觉得不够含蓄,也不够有力。
后来他又画了很多头像,半侧面,侧面……探索到最后,妇女把脸转了过去。
画家认为这样表现比较含蓄,有力。
三.、毕加索《格尔尼卡》
1、毕加索简介
西班牙画家,是现代艺术的创始人,立体画派的主要代表。
他自幼有非凡的艺术才能,他对二十世纪的艺术史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人们称他为“人类艺术史上罕见的天才”。
2.、背景介绍
格尔尼卡小镇坐落在西班牙北部的巴斯克地区,在1937年4月26日那天下午,应西班牙独裁者佛朗哥的要求,希特勒德国干涉西班牙内战,出动飞机向格尔尼卡投下了10万磅炸弹。
当日正逢小镇集市,市民毫无防备,人们仓惶逃奔,希特勒的飞机却又低飞,跟踪并扫射逃跑的人们。
居民伤亡惨重,据不完全统计,1500多人被当场炸死,3/4建筑物被彻底毁灭。
当时侨居巴黎的毕加索得知格尔尼卡被希特勒轰炸后义愤填膺,怀着满腔爱国激情创作了宽7.76米,高3.49米的油画《格尔尼卡》。
这幅巨画表现了画家对德军法西斯暴行强烈的愤慨,也激起了全人类一切有正义感的人们的愤慨。
3.、教师提问:此画给你的总体感受是怎样的?
画面用牛、马、灯、花、母亲、士兵和持灯妇女等人与物交错组成,呈现出一派怎样的气氛?
牛、马、灯、母亲、士兵和持灯妇女各象征着什么?,
4、分析作品全画只用黑白灰,更加突出了口恐怖的气氛。
构图饱满,以不安、强烈、破碎的形象、冲撞的动势、惊恐的气氛和灾难的象征混合于一体,打动着每一个观众的心。
这一切使《格尔尼卡》成为上世纪少数几件真正具有大众学习新课意义的作品之一。
作品表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法西斯空军野蛮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的事件。
此画不是用写实的手法进行报道,而是采取象征的手法有力地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暴行。
如:公牛头象征残暴和黑暗;马的嘶鸣象征痛苦的人民;像眼睛的灯象征光明、希望;手举油灯的女人象征光明、和平等等。
作品以二维空间来诠释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物象,并把看到的物象分解成几何形体,然后主观地重新组合,构成画面,以追求物象形态的动感、变化。
同学们,真正的艺术,从来都是为了表达自己强烈的情感。
最后让我们再一次好好欣赏这幅《格尔尼卡》,来更深入地体会作品带给我们的强烈震憾。
5、小结
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
1、"艺术来源于生活,可是,它并不是生活的翻版和备份,而是生活与艺术的完美融合,是典型生活的艺术化处理。
艺术作品比普通的生活更高,更强烈,更具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
" --毛泽东
2、"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同时课件映示"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图"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生活给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和灵感,使艺术家发现了美。
生活还给予艺术家以激情,使艺术家凭着感悟创造美。
然后他们以各种艺术手段为媒介,再现或表现美。
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由此而来。
评价(学生自评互评是一个不断自我完善与提高的过程,使每一个学生愉快积极而有效地进行学习)
六、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色彩,了解色彩与表现自我的关系,会用色彩表现自己的主观感受,能够通过色彩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提高色彩的表现力。
七、课后拓展
自主创作一幅表达思想情感或心理感受的色彩作品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