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美术是创造性劳动 第一课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 格式:docx
- 大小:15.13 KB
- 文档页数:2
美术是创造性的劳动适用年七年级级所需时共用三课时,共需3课时,每周1课时。
间主题单元学习概述本主题单元在课程中占据十分显著的地位,注重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体验艺术作品的艺术魅力,感受艺术作品创造的艰辛,学习在生活中观察,搜集,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捕捉美好的生活情致。
本单元三个学习专题。
一方面,解释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理论基础,详尽地分析再现性和表现性美术作品创作的一般过程,清晰展示了美术创作于生活的关系,诠释了物质材料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进一步探讨艺术美与生活没的区别于联系,通过对美术作品中营造艺术的情趣、意境的不同方式和表现形式的分析探讨,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品位。
了解画家是怎样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表达自己的想法,将生活艺术化的过程,让学生对中国画的精神与特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品位意境享受意境,到对意境表现的分析和理解。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主题单元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作品创作于现实生活的关系,了解营造艺术情趣与意境的不同艺术手法,理解艺术家进行艺术创造的体验感悟,结合生活体验欣赏评书艺术作品。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相关美术作品的比较分析与欣赏、评述,初步掌握对美术作品中绘画材料、艺术处理的技法与生活之间关系的欣赏评述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源于生活的艺术美,培养学生更加用心地观察生活以及对生活积极健康的态度,更加尊重理解艺术家及其创造的劳动价值和意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品味。
对应课标:欣赏*评述领域:1、学会体验生活中的艺术之美,培养审视艺术美的能力,养成善于发现和感知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的习惯。
2、理解艺术作品源于生活现实,并经过艺术手段的凝练、创新,展示出来具有艺术美感的艺术作品。
3、热爱中国传统绘画,体验感受中国画的情趣意境美,培养艺术传承的责任感,提升对艺术作品的评价能力。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问题一:您认为美术作品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 问题二:表现性绘画中的形象页来源于生活吗? 问题三:作品中标下的是怎样的意境?妙在何处?专题划分专题一: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1课时)专题二: 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 ( 1课时)专题三: 体验创作感受、尝试构建作品的意境 (1 课时)其中,专题三 中的活动 作为研究性学习专题一专题一: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所需课时需用1课时,每周1课时专题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对美术创作一般过程的分析,理解美术作品中的绘画题材、形式、艺术处理的技法源于客观世界,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于现实生活、画家的个人情感,物资材料及艺术技巧的关系,初步掌握美术欣赏的评述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学方案教材来源:七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内容来源:七年级美术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主题: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课时:共1 课时授课对象:七年级学生一、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本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美术课程中的“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课程,课标中要求应“了解美术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与流派,知道重要的美术家和美术作品,以及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初步形成审美判断能力。
”并且“学会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逐步提高视觉感受、理解与评述能力,初步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能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依据此标准,本课通过对画作创作过程草稿的分析,了解美术作品创作与生活的关系,理解美术作品的绘画题材、形式、艺术处理的技法是来自于画家对生活的体验感悟,是画家的创造性的劳动。
通过欣赏作品,了解立体主义的特点,知道再现性美术作品和表现性美术作品的区别。
2.教材分析《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美术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内容,本课与七年级上册的两节欣赏评述课一脉相承,都是讨论美术作为创造性劳动,画家是如何进行创造性的美术创作的,从而理解生活与艺术的关系。
而本节课对《血衣》的分析更加深入和详细,也更具有时代性,从而为学生未来的美术创作做出方法指导与榜样引领;也为之后美术作品的欣赏评述奠定了基础。
3.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上册对欣赏评述领域有过初步的学习,对欣赏评述美术作品的方法已经有了些许经验;因此,本节课将针对美术表现方法中的造型、构图、情绪等方面,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与理解。
七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美术表达基础和读图能力,赏析美术作品时可针对从美术表现方法的角度进行引导讨论;从而初步理解画家的艺术处理技法,以及作品与生活的关系。
二、学习目标1.通过对比、分析《血衣》不同时期的画稿,了解美术创作过程,知道美术作品产生所需要的条件。
2.通过对比《血衣》与《格尔尼卡》两幅作品,初步了解再现性美术作品和表现性美术作品。
第一单元美术是创造性劳动第1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美术的基础理论,为欣赏评述美术作品奠定理论基础。
2、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合作互动解决问题和分析评述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画家的创作故事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思想情感。
【学习重难点】如何理解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课堂导入】1、美术可以再现生活真实,也可以表现主观情感,导入美术作品两种表现形式的含义:再现性和表现性。
2、出示唐朝张萱的作品《捣练图》和真实照片的对比,动画片米老鼠和唐老鸭与真实动物照片对比,齐白石《虾》与真实虾的照片对比。
分析它们分别属于哪种美术作品表现形式。
【自主学习】1、回忆上学期学习的美术作品《开国大典》,分析说明这是一幅什么形式的美术作品?2、作品描绘了些什么?3、作品表现的内容是不是作者凭空想象出来的?4、它来源于什么?【合作探究】(一)欣赏王式廓的素描作品《血衣》,对照资料图片,引导学生体会美术作品是怎样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
思考讨论:1、作品的题材内容是怎么来的?如果现实生活中没有发生这类事件,艺术家能创作出这样的作品吗?2、从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看,你认为再现性美术作品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3、作品中重点突出了哪几个人物?4、在作品中寻找一个你感兴趣的人物,谈谈作者是如何去塑造人物形象的,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和性格?5、谈谈你对整幅作品的感受。
(二)通过表现艺术作品,进一步说明美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一主题。
1、展示《格尔尼卡》的图片,向学生介绍毕加索及立体主义绘画。
2、请同学们用一两句话谈谈你初看该作品的感受。
3、老师讲述《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请同学们仔细对照图片上的分析文字,读懂该作品,引导学生探讨发现其夸张变形的手法。
4、思考讨论:《格尔尼卡》这幅表现性绘画中的形象也来源于生活吗?它和再现性绘画中的形象有什么不同?画家为什么要这样画呢?(三)展示课文中不同材质的工艺和雕塑作品,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本身的特征与作品表现手法之间的关系,体会因材施艺、宛若天成的艺术效果。
人教版《美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教材:人教版《美术》(七年级下册)课题: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课型:欣赏课班级:七一班一、教材分析:《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初中阶段对"欣赏评述"课的要求是学生能"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
"欣赏评述"是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解释、判断的教学活动。
评述更着眼于对美术作品理解、评价的表达。
目前,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往往以"像不像"来衡量,这体现了学生对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认为艺术应该反映生活的朴素的理解。
然而,许多美术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又与生活中的真实原型不一样,对此学生就说不出道理了,尤其是对现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他们不能理解且疑惑甚多,既不可能"欣赏"也不会评述了。
学习此课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即"",为欣赏评述美术作品奠定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
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美术作品作为人的意识的物化形态,是美术家能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结果,它作用于社会。
美术作品的创作分再现性和表现性的两类。
再现性的艺术是以真实再现客观世界为目的,作品的艺术形象逼真写实。
艺术家通过真实再现客观对象的形象,表现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情感和思想,其创造的艺术形象以栩栩如生而称道。
表现性绘画是以客观对象为媒介,主要在于表达作者个人的主观精神,即思想、情感或审美理想等。
画面的艺术形象予以夸张、变形的处理,或予以荒诞的组合等,从而创造一个新的艺术世界。
表现性艺术中的抽象派、超现实主义的绘画作品中,画面中所表现的艺术形象虽然与生活中的原型有很大差距,但仍是源于生活的,如果没有对生活的体验,也就不会有绘画情感表达的形式感悟。
因而它不仅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
第一单元美术是创造性的劳动第一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学目标:1、通过比较、分析、讨论、欣赏与平述等方法,初步学习并掌握对美术作品中绘画题材,艺术处理的技法与生活之间的欣赏评述方法。
2、通过分析不同美术作品的产生过程,增强学生价值观,尊重理解艺术家及其创作的劳动价值和意义,在欣赏体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更加用心的观察生活以及对生活积极健康的态度。
教学重点:提高美术欣赏评述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的学期开始了,我们开始新的学习。
二新授1 出示王式廓的《血衣》素描稿及其创作过程和相关的素描草图,播放相关的视频,介绍画家及其创作背景。
提出问题:从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看,你认为再现性美术作品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思考,初步发表自己的看法。
2 模仿作品《血衣》中的几组人物形象,上台表演人物的造型姿态,体验人物的内心情感。
教师小结:再现性美术作品绝不是简单照搬生活,它是画家反复思考、提炼、加工的智慧结晶,是具有创造性意义的劳动。
3展示油画作品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及其创作过程和相关的素描草图,介绍画家及其创作背景。
学生讨论:表现性绘画形象也来源于生活吗?教师小结:表现性绘画同样源于生活,它运用更加主观的表达方式来呈现真实,具有更加复杂的思想性和艺术表现力。
4 学生讨论交流收获三小结任何美术创作都源于生活,美术创作是一个充满艰辛和智慧的创造性的劳动,它丰富了人类的精神生活和内涵。
四、“因材施艺”的创造1、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都需要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来塑造。
各种不同的物质材料具有不同的形态、色泽和质地,也具有不同的材料加工特性和审美特征。
所谓因材施艺,就是充分利用和发挥物质材料自然属性的特质,进行巧妙地加工和制作,出现宛如天成般的独特艺术效果。
2、下面我们来看看作品与物质材料什么关系?学生依次欣赏中国作品《向往》、木雕《伏虎》、石雕《竹节毛驴》竹雕《三猴》粘土捏塑《翠玉白菜》玉雕教师小结: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都需要借助一定的物资材料来塑造。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学习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美术的基础理论,为欣赏评述美术作品奠定理论基础。
技能目标:通过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合作互动解决问题和分析评述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画家的创作故事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教学难点:表现性艺术是否符合这一观点。
教学过程:一.引课:1.回忆上学期学习的美术作品《开国大典》,分析说明这是一幅什么形式的美术作品?2.作品描绘了些什么?3.作品表现的内容是不是作者凭空想象出来的?4.它来源于什么?书写部分课题——源于生活。
二.新课:1.欣赏王式廓的素描作品《血衣》,对照资料图片,引导学生体会美术作品是怎样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
(多媒体展示并介绍画家及创作背景)。
思考讨论:(1)作品的题材内容是怎么来的?如果现实生活中没有发生这类事件,艺术家能创作出这样的作品吗?(2)从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看,你认为再现性美术作品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3)作品中重点突出了那几个人物?(4)在作品中寻找一个你感兴趣的人物,谈谈作者是如何去塑造人物形象的,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和性格?(5)谈谈你对整幅作品的感受。
可见,美术是源于生活的。
2.通过表现艺术作品,进一步说明美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一主题。
(1)播放格尔尼卡的图片,向学生介绍毕加索及立体主义绘画。
(2)请同学们用一两句话谈谈你初看该作品的感受。
(3)师讲述《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请同学们仔细对照教材上的文字说明及艺术形象区读懂该作品。
(引导学生探讨发现其夸张变形的手法)。
(4)思考讨论《格尔尼卡》这幅表现性绘画中的形象也来源于生活吗?它和再现性绘画中形象有什么不同?画家为什么要这样画呢?从而,印证本课课题——美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3.展示课文中不同材质的工艺和雕塑作品,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本身的特征与作品表现手法之间的关系。
体会因材施艺、宛若天成的艺术效果。
讨论:艺术技巧与物质材料对作品的产生有什么样的影响?4.通过作品引导学生总结再现性美术、表现性美术的特点。
初中美术书七年级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美术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创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的美术技能和审美素养。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美术是创造性劳动第一课时: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美术创作的基础理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合作互动解决问题和分析评述的能力。
教学难点:表现性艺术是否符合这一观点。
教学准备:课件、画具。
教学过程:1. 引课:回忆上学期的美术作品《开国大典》,分析说明这是一幅什么形式的美术作品?2. 讲授:介绍美术创作的基础理论,引导学生理解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概念。
3. 实践:分组进行美术创作,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将生活中的元素融入作品中。
4. 展示:学生展示作品,互相评价,教师总结评价。
第二课时: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艺术情趣和意境的营造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合作互动解决问题和分析评述的能力。
教学难点:如何营造艺术情趣和意境。
教学准备:课件、画具。
教学过程:1. 复习: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意义。
2. 讲授:介绍艺术情趣和意境的营造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分析美术作品。
3. 实践:分组进行美术创作,要求学生尝试营造艺术情趣和意境。
4. 展示:学生展示作品,互相评价,教师总结评价。
2. 第二单元:春天畅想第三课时:色彩的魅力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色彩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色彩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合作互动解决问题和分析评述的能力。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色彩表现春天的魅力。
教学准备:课件、画具。
教学过程:1. 引课:引导学生观察春天的景色,感受春天的魅力。
2. 讲授:介绍色彩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色彩表现春天的魅力。
第一单元:美术是创造性劳动第一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学目标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的道理。
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初步学会欣赏艺术作品。
在思考和讨论中培养学生合作互动地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评述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艺术创作的题材、内容与技法都源于生活,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作品及其艺术形象是高于生活的。
教学难点:以美术作品作为切入点,使学生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共享预案个性调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看过京剧吗?京剧里的动作与我们生活中的动作一样吗?美吗?有艺术性吗?这些动作是不是从我们生活中来的了?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这说明艺术创造和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没有生活原形或者现象就没有艺术创作的源头和灵感.也就是说生活中的所有点滴小事或者发生过的事是艺术素材的提供者和原形. 所以,我们今天来学习第一课《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四页。
二、讲授新课1、欣赏国画作品《虾》(齐白石)(教材P4)(1)齐白石简介:齐白石是我国著名的艺术家,他在诗、书、画、印几个方面都达到很高成就。
齐白石作画反对拘泥于形似,主张作画要形神兼备。
他认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都不可取。
(2)齐白石画的虾与真虾有什么不同?齐白石依据真虾总结出极为简练的画法,使其所画之虾又不同于真虾。
真虾的眼睛看上去是一个小点,他却以浓墨横笔将虾眼画的非常突出,显得极为精神;真虾的腿有很多,他删繁就简,仅画五条,就显得多而生动。
所以他画的虾,既让人感到是充满生命力的在觅食游动的活虾,又让人体会到苍劲有力的笔法和浓淡干湿变化的墨色的艺术美感。
齐白石所画之虾的头与尾是俯视效果,腰身是侧视效果,是由两处最具虾的形象特点构成的。
正是由于画家集中和强化了虾的典型特征,所以他画的虾比真虾更具典型性,也更高于生活。
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主要内容是学习和了解生活中的美术,以及美术与生活的相互关系。
本课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欣赏生活中的美术现象,感受美术的多样性和魅力,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热爱,同时也提高学生对生活中美的发现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美术现象和其意义。
学习和掌握观察和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对美术的热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生活中的美。
通过欣赏和分析美术作品,让学生深入了解美术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通过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对美术的热爱。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增强学生对生活中美的发现和欣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美术现象及其意义。
让学生掌握观察和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对美术的热爱。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生活中的美。
如何让学生理解美术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如何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1.教师需要准备:本课的教学课件、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和学生作品。
一些与美术有关的实物或图片资料。
2.学生需要准备:学生需要有良好的观察和思考习惯。
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审美基础。
学生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美术术语和概念。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美术现象,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美术?美术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教师简要介绍本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
2.学习新课(30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美术作品(如绘画、雕塑、建筑等)和实物(如服饰、家居用品等),引导学生了解美术的多样性和魅力。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美术作品的内涵和价值,并派代表进行展示和交流。
第一单元美术是创造性的劳动第一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学习领域:欣赏-评述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对美术创作一般过程的分析,理解美术作品中的绘画题材、形式、艺术处理的技法皆源于客观世界,了解美术作品创作于现实生活、画家个人情感、物质材料及艺术技巧的关系,初步掌握美术欣赏评述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分析、讨论、欣赏和评述等方法,初步学习并掌握对美术作品中绘画题材、艺术处理的技法于生活之间关系的欣赏评述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分析不同美术作品的产生过程,增强学生价值观,尊重理解艺术家及其创造的劳动价值和意义;在欣赏、体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更加用心观察生活及对生活积极健康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美术是创造性的劳动这一特征。
难点:了解绘画的题材、艺术处理的技法皆源于客观世界,掌握美术的基本理论。
【教学方法】讲授法、对比法、讨论法【教具准备】课本、课件【教学过程】1、课前阅读教材,初步理解本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阶段:展示作品王式廓的《血衣》素描稿及其创作的过程和相关的素描草图,播放相关的视频,介绍画家及创作背景。
1935的的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36年考入日本东京美术学校,1937抗战暴发,回到国内,从事抗日救国运动,在此期间创作了大量的抗日宣传画。
如《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血战台儿庄》等。
1938年来到延安,《二流子的转变》标志着他绘画艺术的成熟。
建国后历任央美教授,研究部主任,中国美协常务理事等职务。
从目前所见资料来看,王式廓从1950年开始构思,到1973年5月23日去世前还在为这件作品搜集形象与色彩素材,前后历时二十多年,是一件在新中国美术创作史上至死末完成作者创作意图的绘画作品。
1959年应建国十周年大庆,王接受了此画的油画创作任务,但短短的几个月时间,末必能完成,王就在自己的素描草稿及习作的基础上顺势升级为完整的素描创作《血衣》诞生了。
关于构图的形式问题,王式廓也进行了探索,他在画面中加强了对比的运用。
七年级下册第一课《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一、【教材分析】二、【教学流程】概念教师:艺术仅仅是指美术吗?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综合艺术分类1.以达芬奇《蒙娜丽莎》、毕加索《梦》、米罗《肖像》为例介绍具象艺术、意象艺术和抽象艺术以及他们的艺术特点。
2.三种艺术类型特点:像、似与不似之间、不像。
3.美术可以再现生活,也可以表现艺术家情感。
4.小游戏:PPT出示作品,请学生说出喜欢的作品类型,并说明原因。
教师:无论是再现生活的具象艺术,还是表现艺术家情感的意象和抽象艺术,它们是否源于生活,又是怎样高于生活的呢?以几件绘画作品为例剖析。
学生根据具体的作品分析知道具象艺术、意象艺术、抽象艺术的区别和各自的艺术特点。
知识巩固新授 1.董希文油画《开国大典》(1)二者的题材内容是怎么来的?如果现实生活中没有发生这一事件,艺术家能创造出这样的作品吗?它说明了什么?两幅作品相比,哪张图中的毛主席像更突出?画家是用什么手法突出毛主席形象的?(2)油画中有菊花,旨在说明什么两张作品哪一张更明确表现季节的时间性?(3)油画《开国大典》与照片相比较,哪个更集中更典型地表现了开国大典这一历史事件?(4)当天不是晴空万里而是阴雨绵绵,画家为什么会做此改变?(5)名家论述—毛泽东2.齐白石《虾》(1)你认为齐白石画的虾好吗?好在哪里?(2)画中虾与真虾完全一样吗?比对。
(3)齐白石为什么能画出如此栩栩如生的虾?齐白石经典论述。
探究与解答问题的设计层层深入,步步引导。
三、【教后反思】。
第一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美术创作过程的分析,理解美术作品中的绘画题材、形式、艺术处理的技法皆源于客观世界,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与现实生活、画家的个人情感、物质材料及艺术技巧的关系,初步掌握美术欣赏评述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通过比较、分析、讨论、欣赏与评述等方法,初步学习并掌握对美术作品中绘画题材、艺术处理的技法与生活之间关系的欣赏评述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通过分析不同的美术作品的产生过程中,增强学生价值观,尊重理解艺术家及其创造的劳动价值和意义;在体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更加用心地观察生活以及对生活积极健康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使学生了解绘画的题材、艺术处理的技法皆源于客观世界,掌握美术的基础理论。
2.难点:对现实生活与艺术创作的关系探讨,理解美术是创造性的劳动特征。
导入直接导入(4min)师:同学们拿到课本之后先自习两分钟,快速浏览第一课的内容。
接下来我会问同学们几个问题。
问题一:美术等于画画吗?问题二:美术是怎么创造出来的?(一是源于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二是需要创造性构思和独特的表现技巧)师:不知道同学们有么有听过这样一句话“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那人们为什么说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呢?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课堂发展活动一:赏析美术作品《血衣》(10min)1.仔细观察《血衣》这幅作品,想一想画家为什么要对同一个人物绘画这么多次?随便画一个表情可不可以?2.了解《血衣》的创作背景3.教师小结:画家对画稿细小的变化和草图的反复修改,对美术创造中的人物形象与生活中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体现了画家对人物形象严谨苛刻的艺术态度,作品中的每个人物形象都来自于生活,相貌性格各不相同。
他们的原型都来自于现实生活中的贫困农民。
经过画家的提炼、加工,能动的反应生活,使美术作品更高于生活,并充实丰富了生活的内涵。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课题: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美术的基础理论,理解美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为欣赏评述美术作品打下基础;过程与方法:通过作品欣赏、思考与讨论,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理解艺术作品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亦在这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学习和分析评述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作品的赏析,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树立学生对美术家的尊重及作品的正确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生活与艺术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学习和分析评述的能力,并理解美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难点:理解表现性艺术与再现性艺术,同时美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这一观点是否都应用于表现性艺术与再现性艺术之中。
教学方法:讲授法、分析法、讨论法教具准备:课本、PPT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由油画作品《开国大典》引入作品的来源)师:同学们还记得这幅作品吗?生:记得,它是上学期我们学过的内容。
师:看来同学们的记忆还是很深刻的,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结合对作品的欣赏,思考并探讨一下3个问题:1.分析:这是一副什么形式的美术作品?2.作品描绘了什么?这些内容是不是作者凭空想象出来的?3.它的来源是什么?(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生:它是一幅以油画形式呈现的作品,描绘的是开国大典时的场景,他并不是画家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通过开国大典时的景象的再现,它来源于我们的生活中的真实场景。
师:这位同学说得不错,我们所看到的美术作品,他们的来源都是我们的生活,所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美术作品是如何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
(板书课题: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二、发展——用画笔描绘历史(课件出示王式廓的作品《血衣》)1、教师简要介绍画家及创作背景师:这幅作品是王式廓先生《血衣》,王式廓先生自幼酷爱美术,先后在北平美术学院、杭州艺专、上海美专专攻西画。
1935年东渡日本,就读于东京美术学校。
第一单元美术是创造性劳动第一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学目标1、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道理。
2、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初步学会欣赏艺术作品。
在思考和讨论中培养学生合作互动地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评述能力。
3、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艺术创作的题材、内容与技法都源于生活,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作品及其艺术形象是高于生活的。
以美术作品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分析并理解。
教学准备教材,教学课件,白板等教学过程一.导入白板展示《血衣》王式廓《血衣》的作者为王式廓,尺寸为192.0厘米×345.0厘米。
作品取材于我国土地革命斗地主的场景,画面抓住一位悲痛欲绝的妇女,正举起血衣的瞬间。
描绘了激愤的人海与起伏的山峦。
在沉郁浑厚的黑白色调中汇成了震撼人心的控诉。
作品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二.欣赏分析 1.作者介绍王式廓(1911-1973)从小生长在农村,具有像农民一样质朴的性格,参加革命后又长期和农民接触。
在他的艺术生涯中,他创作的每一幅作品,他都以诚挚的语言划刻了不同时期人物的精神气质,给人以十分鲜明的历史感。
素描作品《血衣》是他从1953年到1959年所画的主题性创作。
2.提问:在这幅画面上我们能看到那些内容?《血衣》中,无论是双目失明的母亲,持血衣控诉的妇女,持字据的老汉,残废者或是青年民兵等等,每一形象,画家都进行了真实的描绘,都鲜明地洋溢着作者对主人翁的深厚同情和热爱,对于这些受侮辱,受损害的善良农民的悲惨遭遇的不平。
作品中,人们看到的是一个在生活中遭受过巨大不幸的妇女,她的痛苦,哀伤和愤怒,都在形象的动态中表现出来。
人物再现的真实,更揭示出人物内心世界。
更加表现出她久经磨难的经历和刚毅的性格。
3.观察细节,对主角头像的处理是正面好还是侧面好?刚着手画时,持血衣的妇女是正面。
这样处理画家觉得不够含蓄,也不够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