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 格式:docx
- 大小:173.03 KB
- 文档页数:7
第三课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1、单圈环流 第一步:“冷热不均使其动”。
地表性质均一,地球不自转,太阳直射赤道的情况下,在极地 与赤道之间形成单圈闭合环流,如图所示。
2、三圈环流 第二步:“地球自转使其偏”。
地表性质均一,地球自转,太阳直射赤道的情况下,形成“三 圈环流”如下图。
北纬30度
赤道受热,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
被迫下沉
三圈环流变式图
°
N
气压带 风 向
水平气压梯度力 顺时针
逆时针
顺时针
逆时针
顺时针
逆时针
3、气压、带风带分布
4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第三步: “地球公转使其移”。
地球公转使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南北移动,在地表性质均一、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情况下,形成气压带、风带随季节有规律地移动,如下图所示
赤 道 低 压
副热带高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极地高压带 极地高压带
东
北
信
风
中
纬
西
风
极地东风 东
南
信
风
中
纬 西 风
极 地 东
规律:1.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
2. 就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南半球则恰好相反。
板书标题: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一、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1、三圈环流(1)、单圈环流(2)、三圈环流低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环流2、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1、原因2、移动状况3、根据图中反应的气压带和风带在地球表面的纬度分布规律,判断其相应的节气三、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一、教学目标1.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2.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3.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的原因以及移动范围.二、教学重点1.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2.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3.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的原因以及移动范围。
三、教学难点1.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2.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的原因以及移动范围.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好!欢迎来到地理课堂,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原理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那么,(一)1、什么是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2、它的具体过程又是怎么样的呢?我们画一幅图来展示一下:(手绘图)(画完了图和学生一起回顾)由于A地受热多,近地面空气膨胀,到上空聚集起来,使上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B、C两地受热少,空气冷却收缩下沉,上空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于是,在上空,空气便从气压高的A地向气压低的B、C两地扩散;在近地面,A地空气上升后向外流出,这就使得A地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B、C两地因有下沉气流,近地面的空气又从B、C地流回A地,以补充A地上升的气流,从而形成热力环流。
综上所述,近地面空气的受热或冷却,引起气流的上升或下沉运动。
空气的上升或下沉运动导致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气压差异又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问)风是怎样形成的?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同一水平面上有近地面和高空两处大气作水平运动,即近地面的风和高空的风、(问)近地面的风和高空中的风分别受哪些力的影响?运动方向有什么特点?高空大气主要受地转偏向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大气的运动方向与等压线平行.而近地面的大气运动除了受地转偏向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外,还受地面的摩擦力的影响.大气的运动方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地球上的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运动的形式和规模复杂多样,,既有尺度很小的最简单的热力环流,也有规模很大的全球性运动。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在地球的大气系统中,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是气象学中重要的概念。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些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
1.赤道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赤道低压带位于赤道附近,是全球最主要的低压系统之一。
它通常向北半球和南半球移动,这是由于太阳辐射在一年中的变化所引起的。
在北半球夏季,赤道低压带向北移动,导致北半球高温多雨;而在北半球冬季,赤道低压带向南移动,使得北半球气温降低,降水减少。
极地高压带位于极地附近,是全球最主要的高压系统之一。
它通常随着太阳辐射的变化而向南或向北移动。
在北半球夏季,极地高压带向北移动,导致北半球气温降低,降水减少;而在北半球冬季,极地高压带向南移动,使得北半球高温少雨。
2.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副热带高压带位于副热带地区,是一个相对稳定的高压系统。
它的位置和强度随季节变化而变化。
在北半球夏季,副热带高压带增强并向北移动,导致北半球高温多雨;而在北半球冬季,副热带高压带减弱并向南移动,使得北半球气温降低,降水减少。
副极地低压带位于副极地地区,是一个相对稳定的低压系统。
它的位置和强度随季节变化而变化。
在北半球夏季,副极地低压带减弱并向北移动,导致北半球气温降低,降水减少;而在北半球冬季,副极地低压带增强并向南移动,使得北半球高温少雨。
3.极地东风带和西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极地东风带位于极地附近,是由极地高压系统和副极地低压系统所形成的。
它通常随着太阳辐射的变化而向南或向北移动。
在北半球夏季,极地东风带向北移动,导致北半球气温降低,降水减少;而在北半球冬季,极地东风带向南移动,使得北半球高温少雨。
西风带位于副热带地区,是由副热带高压系统和副极地低压系统所形成的。
它通常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向南或向北移动。
在北半球夏季,西风带向北移动,导致北半球高温多雨;而在北半球冬季,西风带向南移动,使得北半球气温降低,降水减少。
4.信风带和西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信风带是由副热带高压系统和赤道低压系统所形成的。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2018·浙江镇海中学测试)西风分速是指各风向风速中西风的分量,下图示意南、北半球的冬、夏季西风分速分布。
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纬度中,西风分速冬、夏季差值最大是()A.40°N B.50°SC.40°S D.60°N2.影响南、北半球西风分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纬度位置B.地势高低C.洋流性质D.海陆分布1.B[第1题,读图可知各纬度西风分速,把所给的四个纬度数冬、夏季西风分速相减便可知,西风分速冬、夏季差值最大是在50°S附近,选择B。
第2题,影响南、北半球西风分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海陆分布,北半球陆地面积大,西风影响的范围比例小,南半球陆地面积相对较小,受西风的影响的比例相对较大,选择D。
]下图为某月沿0°经线海平面平均气压分布图。
读图,完成第3~4题。
3.上述“某月”是()月月月月4.该月份()A.甲地盛行东北风B.甲地盛行西南风C.乙地的气候特征是炎热干燥D.乙地的气候特征是高温多雨3~第3题,根据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判断季节。
从图中可以看出,此时各气压带、风带明显向北移动,说明此时正值北半球的夏季,为7月,故选C项。
第4题,此时正值北半球的夏季,为7月,甲地位于南半球,处于赤道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此时盛行东南风;乙地为地中海气候,此时炎热干燥。
故选C项。
读某区域某月盛行风示意图,完成5~7题。
5.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气压最高的是()A.①地B.②地C.③地D.④地6.图中④地的风()A.可能发展成为台风B.使澳大利亚北部地区进入旱季C.给巴西高原带来降水D.与影响南亚的西南季风成因相同7.图中⑤地盛行风挟带的水汽主要来自()A.太平洋B.印度洋C.大西洋D.北冰洋5.A[第5题,①地气流顺时针辐散,应为高压中心,气压最高。
第6题,图中④地为西北季风,是由于气压带、风带移动,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而成的与影响南亚的西南季风成因相同。
第7题,图中⑤地盛行西风,其挟带的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
](2018·河南郸城一高测试)澳大利亚卡卡杜国家公园至今仍保存着罕见的原始生态系统。
在当地气候影响下,它的“容颜”在湿季的葱绿和干季的焦黑之间更替。
下图为卡卡杜国家公园位置图。
据此完成8~9题。
8.结合全球气压带、风带移动特征,判定卡卡杜国家公园降水集中在() A.3~5月B.6~8月C.9~11月D.12~次年2月9.卡卡杜国家公园干季焦黑的原因为()A.灌丛自燃B.强光烤晒C.高温熔化D.日温差大8.D[第8题,从图中看此地为南半球的低纬度地区,北半球冬季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西北风,西北风从海洋吹向陆地,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易带来丰沛的降水,12~次年2月为北半球的冬季,选择D。
第9题,卡卡杜国家公园属于热带草原气候,湿季时草木葱绿,但是到了干季降水稀少,气温高,草木枯黄,灌丛容易自燃,变得焦黑,选择A。
]读某大陆西岸年降水量随纬度的变化曲线图,完成10~11题。
10.有关Q处降水少的原因,描述正确的是()A.全年受甲气压带的控制B.受丙气压带和3风带的控制C.受甲气压带和2风带的交替控制D.受乙气压带和3风带的交替控制11.有关S地与R地降水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A.S地比R地的年降水量大,降水季节变化也大B.S地比R地的年降水量大,降水更集中,雨季更短C.S地因受沿岸暖流增湿作用的影响,年降水量大D.S地比R地受4风带影响的时间长,年降水量大10.B[第10题,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风带中的风向来看,1、4分别为北、南半球的西风带,2、3分别为北、南半球的信风带,甲、丙分别为北、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带,乙为赤道低压带。
Q处位于20°S的南美大陆西岸,不会受到北半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影响,其年降水量近乎为0 mm,应为热带沙漠气候,原因是受到副热带高压带控制,又地处东南信风的背风坡,降水少。
第11题,S、R两地同处于大陆西岸的30°~40°,均为地中海气候,都受到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
但读图可知,S地的降水远比R地的多,是因为S地的纬度比R地高,受西风带影响的时间长,降水多,而R地受副热带高压带影响的时间长,降水少。
](2017浙江选考模拟)读英国年降水量(单位:mm)空间分布图,完成第题。
12.从大气环流的分布来看,英国主要处在()A.副极地低气压带B.西风带C.副热带高气压带D.信风带13除大气环流外,影响英国降水量分布特点的主要因素是()A.海陆位置B.地形地势C.流经洋流D.海岸特征第5题,英国处于40°N~60°N大陆西岸,处于西风带,常年盛行西风。
第6题,英国西部为迎风坡,降水多,东部为背风坡,降水相对较少,所以除大气环流外,影响英国降水量分布特点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地势。
(2017湖南长郡中学模拟)南、北半球两个副热带高压之间气压最低、气流汇合的地带称为热带辐合带,其主要分为季风辐合带和信风辐合带。
季风辐合带是指在北半球夏季,西南季风与东北信风相遇而形成的热带辐合带;信风辐合带是指东南信风直接和越过赤道的东北信风相遇组成的辐合带。
据此完成第题。
14.图示辐合带的主要分布区有()①东热带太平洋②北美地区③东南亚④热带印度洋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5.大气环流如图乙所示时()A.巴西高原草木枯萎、一派凋零B.天山冰雪带下限海拔季节性降低C.海河径流量变大D.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季节性增强14C第7题,图示辐合带在北半球夏季,东北信风位置偏北,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转向而成西南风,这种西南风与东北信风相遇而形成的热带辐合带,常称为季风辐合带。
第8题,图乙中风带和气压带向南移,巴西高原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草木茂盛,A项错;天山此时为冬季,气温低,冰雪带下限海拔季节性降低,B项正确;冬季海河径流量变小,C项错;冬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季节性减弱,D项错。
(2017江西新余期末)季风指数是季风现象明显程度的量值,反映一个地区季风环流的强弱程度。
下图表示1880—2000年东亚地区夏季风指数(a)和冬季风指数(b)距平值曲线。
据此完成第题。
161880—2000年东亚地区季风环流变化的特点是()A.夏季风强的年份冬季风强B.多数年份冬、夏季风均偏强C.夏季风强的年份冬季风弱D.夏季风强度的变化幅度比冬季风大17.下列年份中,我国江淮地区梅雨期最短的是()年年年年17C第1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1880—2000年东亚地区季风环流夏季风强度的变化幅度比冬季风大,所以D项正确。
第1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1920年夏季风较强,冬季风较弱,因此我国江淮地区梅雨期最短的是1920年,C项正确。
(2018·安徽屯溪一中测试)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题。
18.图中四个箭头中能正确表示全球该纬度带近地面盛行风向的是()A.① B.②C.③ D.④19.在大陆西岸,终年受该纬度带盛行风影响的气候类型是()A.地中海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C.温带季风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答案:解析:第3题,30°附近为副热带高气压带,60°附近为副极地低气压带,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从30°吹向60°,为偏南风;根据图中纬度变化规律可知,该纬度带位于北半球,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右偏转,因此形成西南风。
第4题,由上题分析可知,该风带为盛行西风带,中纬度大陆西岸地区,在盛行西风带影响下形成终年温和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2018·福建师大附中期末)若下图为三圈环流中的中纬度环流侧视图,读图回答题。
20.a、b、c、d四点气压由高到低排序正确的是()A.a、b、c、d B.b、d、c、aC.a、c、b、d D.d、c、b、a21.b与d之间是()A.副热带高气压带 B.副极地低气压带C.干冷的气流 D.西风带答案:.解析:第5题,若图为三圈环流中的中纬度环流侧视图,b处为下沉气流,则b处应为副热带高气压带,d处为副极地低气压带,则b点气压高于d点,高空气流从c 点流向a点,故c点气压高于a点,又因为同一地点近地面气压高于高空气压,则b点气压高于a点,d点气压高于c点,故a、b、c、d四点气压由高到低排序应为b、d、c、a。
第6题,b与d之间是风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副极地低气压带的西风带。
(创新题)从陆地吹向海洋的风,称为离岸风,反之称为迎岸风。
下图为世界部分地区离岸风和迎岸风分布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风向。
读图回答题。
22.①②④⑤中,形成原因与其他三个明显不同的是()A.① B.②C.④ D.⑤23.下列关于风对自然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岛东侧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与②关系密切B.乙附近地区受③影响,降水较同纬度其他地区丰富C.丙地在④盛行的季节,草木茂盛D.丁地全年受⑤的控制,光热充足.23A解析:第7题,图中的②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④是北半球的东北信风,⑤是北半球的中纬西风,它们都是三圈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①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季风。
第8题,甲岛东侧的热带雨林气候是地形、信风和洋流共同作用的结果;受③影响,乙附近地区降水较同纬度其他地区少;④盛行的季节是丙地的干季,草木枯黄;丁地全年受⑤的控制,形成了全年温和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且纬度较高,光热并不充足。
(2018·湖北十校联考)下图为部分气压带、风带位置示意图。
读图,回答题。
24.图示M气压带所在半球与名称的说法,正确的是()A.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B.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C.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D.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25.图中气压带、风带的位置,由北向南排序正确的是()A.②①③④ B.②③①④C.④③①② D.④①③②26.有关图示风带对气候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风带a控制下,寒冷少雨B.风带b控制下,寒冷少雨C.风带c控制下,温和多雨D.风带d控制下,温和多雨答案:25C解析:本题组解题关键是判断气压带、风带。
①为南半球,a为东南信风带,②为南半球,b为西风带;③为北半球,c为东北信风带;④为北半球,d为西风带。
(2018·安徽师大附中期中)下图为100°E附近某海平面气压状况图(注:图中气压差为实际气压与1 020 hPa之差),据此回答22~23题。
27.导致M地气压状况形成的原因主要是()A.纬度位置B.海陆热力性质差异C.海拔D.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28.下列四地风速最小的是()A.10°N~15°N B.20°N~25°NC.45°N~50°N D.55°N~60°N答案:解析:第22题,根据材料可知,图中气压差为实际气压与1 020 hPa之差,所以图中M地气压较高,结合经纬度分析,M地位于亚欧大陆,说明图示季节为北半球冬季,M地气压状况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B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