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溃疡预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关联40例观察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3
4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三联疗法疗效总结作者:何孟武来源:《健康周刊》2018年第17期【摘; 要】目的:总结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疗效。
方法:以我院2016年7月-2017年8月期间收治8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为例,均分为三联组与常规组各40例,三联组患者予以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三联疗法治疗,常规组进行常规治疗,对比疗效。
结果:三联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Hp根除率均高于常规组,且三联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对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效果较高,且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治疗安全有效,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三联疗法;疗效;Hp根除率;不良反应消化性溃疡为消化内科常见病症,其病理特征为十二指肠或者胃内部形成慢性溃疡,主要临床表现为慢性反复发作上腹痛。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日益改变,消化性溃疡发病率日益增长。
临床针对该病治疗方法多,但由于消化性溃疡跟Hp(幽门螺杆菌)感染存在密切关系,一些常规治疗对Hp根除效果并不显著,因而临床效果受到一定影响,本文主要总结采取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以我院2016年7月-2017年8月期间收治8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为例,均分为三联组与常规组各40例。
其中三联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28-71岁,平均年龄(44.6±3.7)岁,病程时间3-124月,平均病程(36.4±6.4)月;常规组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27-72岁,平均年龄(44.4±3.5)岁,病程时间3-128月,平均病程(35.8±6.3)月。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对比价值。
1.2方法常规组患者运用常规药物治疗,包括阿莫西林、甲硝唑、雷尼替丁等。
其中,阿莫西林用法同上;甲硝唑(上海信宜万象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1020379),2~3片/次,3次/d。
胃溃疡患者与健康体检人群幽门螺旋杆菌检测结果比较目的:探讨胃溃疡患者与健康体检人群幽门螺旋杆菌的不同检测结果。
方法:60例胃溃疡患者列入观察组,选择60例同时期来我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对照组,受试者均采用14C-尿素呼气试验(14C -UBT)进行幽门螺旋杆菌检测。
结果:两组受检者的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率为42.5%,其中观察组中细菌培养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率为71.67% (43/60),对照组13.33% (8/60),观察组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HP的感染与胃溃疡发病呈正相关关系,在胃溃疡的诊断过程中,应重视HP的检测。
但也有可能出现误差,临床确诊应注意结合症状体征和其他辅助检查。
标签:胃溃疡;健康体检;幽门螺旋杆菌;检测幽门螺旋杆菌(HP)是目前所知能够在人胃中生存的惟一微生物种类,是一种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细菌,具有很强的活性与繁殖能力。
血清中可产生IgG 和IgA 为主的抗体,但抗体并无清除幽门螺旋杆菌的作用,相反可以造成胃黏膜损伤。
胃溃疡是消化内科常见病种,其原因已被研究得比较透彻,随着研究的深入,幽门螺旋杆菌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关键作用,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研究会已将HP定为Ⅰ级或明确的人类致癌因子[1]。
因此HP 的及时检出和正确治疗对减少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降低胃癌等重大疾病的发生风险,至关重要。
我中心对送检的胃溃疡患者幽门螺旋杆菌进行检测,并与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观察组60例胃溃疡患者资料:男32例,女28例;年龄19~74岁,平均41.6岁;所有患者因上腹不适,胀痛,恶心,反酸,嗳气,烧灼感等症状就诊而行胃镜检查及病理证实;选择60例同时期来我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对照组,均无消化系统症状。
两组受检者1个月内未接受抗生素、铋剂、制酸剂治疗。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比较经检验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80例胃溃疡患者临床疗效观察【中图分类号】r5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9-0060-02【摘要】目的观察采用清除hp的三联疗法奥美拉唑+呋喃唑酮+左氧氟沙星治疗作用。
方法80例胃溃疡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分别予以奥美拉唑+呋喃唑酮+左氧氟沙星及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两种组合治疗,观察溃疡的愈合和hp清除情况。
结果经过4周治疗后统计,a组总显效率达87.5%。
b组总显效率达70.0%,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o.05)。
结论奥美拉唑+呋喃唑酮+左氧氟沙星对胃溃疡效果良好,出于经济因素及疗效考虑,建议推荐使用。
【关键词】胃溃疡;左氧氟沙星;呋喃唑酮;三联疗法;奥美拉唑胃溃疡是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病因多种,其中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一大因素,大量研究表明,超过90%的十二指肠溃疡和80%左右的胃溃疡都是由hp感染所导致的。
笔者6年来对我科收治的8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采用清除hp的三联疗法奥美拉唑+呋喃唑酮+左氧氟沙星与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两种组合进行治疗,以比较两种治疗方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2004年3月~2010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胃溃疡患者80例。
纳入标准[1]:经症状、体征、病史及胃镜检查诊断胃溃疡,取胃黏膜活检尿素酶试验检测hp阳性;治疗前1周内未服用抑酸剂、抗生素及铋剂。
排除标准:近期上消化道出血者;对本研究中药物有明确过敏史患者;肝肾功能严重不全患者。
采用随机单盲法分组:a组40例,男29例,女24例,年龄18~68(41.3±7.5)岁;b组40例,男27例,女28例,年龄21~71(43.2±4.8)岁。
两组病例均有慢性过程、周期性发作和节律性腹痛的特点,并且在溃疡大小、性别、年龄和病情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p>0.05)。
1.2 治疗方法:治疗组:a组给予奥美拉唑20mg/次,1次/日,呋喃唑酮l00mg/次,2次/日,左氧氟沙星100mg/次,3次/日,连续治疗1周;b组给予奥美拉唑20mg,1次/日,克拉霉素500mg,2次,日,阿莫西林lg/次,2次/日,连续治疗l周。
呋喃唑酮治疗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消化性溃疡疗效观察目的探讨呋喃唑酮治疗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
方法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0例),对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经过4周的治疗,观察组患者的溃疡愈合的总有效率和Hp根治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均在停药后消失。
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血、尿、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异常。
结论对于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消化性溃疡在雷贝拉唑、阿莫西林联合铋剂治疗基础上加用呋喃唑酮能有效促进溃疡愈合、提高根治率,同时并未增加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标签:幽门螺杆菌呋喃唑酮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良的生活习惯也随之增多,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现代医学认为对Hp阳性的消化道溃疡患者不仅要治愈溃疡,而且还要根除Hp,从而才能达到根治溃疡、减少复发的目的。
现对我院收治的85例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呋喃唑酮在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收治的85例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消化性溃疡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详细病史采集及查体,并结合相关辅助检查而明确诊断。
男47例,女38例,年龄19~64岁,平均(42.6±16.2)岁。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中上腹胀痛、烧灼感,或有一个月以上的餐后腹痛,均经胃镜检查证实为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无复合溃疡及胃泌素瘤,无活动性溃疡出血、梗阻,并且尿素酶试验和组织切片染色测定Hp均为阳性。
所有患者在来院治疗前未接受过任何治疗。
按用药方法的不同将85例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消化性溃疡患者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0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溃疡严重程度、不良嗜好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健胃愈疡片协同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胃溃疡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探讨健胃愈疡片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胃溃疡(gu)的临床疗效。
方法:80例hp阳性gu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
治疗后胃镜、13c-尿素呼气试验观察并结合临床症状等统计临床有效率、复发率。
结果:治疗组痊愈率77.50%优于对照组60.00%(p0.05)。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泮托拉唑40mg,bid,口服,连用4周;枸橼酸铋钾110mg,qid,餐前30分钟与睡前口服,连用4周;阿莫西林500mg,tid,连用2周;甲硝唑0.2g,tid,连用2周。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健胃愈疡片5片,qid,饭前口服,连用8周。
自治疗开始8周后,复查胃镜、13c-尿素呼气试验观察近期疗效。
hp阴转者6个月后再次复查胃镜、13c-尿素呼气试验,观察复发情况。
1.3疗效评价胃镜下愈合标准:完全愈合(溃疡愈合,周围炎症消失);基本愈合(溃疡愈合周围仍有炎症);有效(溃疡面缩小50%以上或溃疡减少如2个中1个愈合);无效(溃疡愈合不到50%或无变化甚至加重)。
总有效率=完全愈合率+基本愈合率+有效率。
hp转阴复查根据胃粘膜活检快速检测及13c-尿素呼气试验为阴性确定。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5.0软件数据处理,p0.05)。
经x2检验,治疗后,治疗组嗳气、纳差、烦躁症状改善更显著,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
见表2。
2.3 hp阴转率比较,治疗组似乎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
见表3:表3 两组hp转阴率比较(例)组别例数转阴无效转阴率%治疗组 40 33 7 82.50%*对照组 40 30 10 75.00%注:经x`检验, *p﹥0.05。
2.4gu复发情况:hp阴转者6个月后复查胃镜、13c-尿素呼气试验,治疗组(33例)复发、hp阳性4例(12.12%),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0例)复发、hp阳性10例(33.33%),p<0.05。
奥美拉唑、阿莫西林、替硝唑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40例摘要】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治疗的疗效。
方法奥美拉唑、阿莫西林、替硝唑三联疗法。
结果用胃镜检查,十二指肠溃疡愈合20例,愈合率为83%,有效3例,总有效率为96%;胃溃疡愈合7例,愈合率为78%,有效1例,总有效率89%,复合性溃疡愈合4例,有效1例,总有效率为70%,40例溃疡中总有效率为90%。
结论本文提到的方法疗效确切,症状缓解迅速,不良反应少而轻,依从性良好,值得临床进一步试用。
【关键词】三联疗法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疗效消化性溃疡简称溃疡病,它可发生在与胃酸接触的任何部位,如胃和十二指肠,也可发生于食管下段,如胃空肠吻合口附近及Meckel憩室,95%-99%的消化溃疡可发生在胃或十二指肠,故又分别称为胃溃疡(GU)或十二指肠溃疡(DU)。
消化性溃疡是十分常见的疾病,呈世界性分布,约有10%的人一生中患过此病。
该病的发作有季节性,秋冬和冬春之交远比夏季常见。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中年最为常见,十二指肠溃疡多见于青壮年,胃溃疡多见于中老年,男性患病多于女性;十二指肠溃疡多于胃溃疡,两者之比约为3:1,但有地区差异,在胃癌高发区胃溃疡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
消化性溃疡(PU)治疗结合抗幽门螺旋杆菌治疗可大大降低该病的复发率,我院自2005年7月-2008年6月收治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40例,经过三联疗法治疗,获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l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40例均系我院2005年7月-2008年6月内科门诊患者。
其中男性35例,女性5例,年龄32-70岁,取幽门前胃窦部或十二指肠粘膜标本作快速尿素酶试验阳性,Giemsa染色阳性,血清抗幽门螺旋杆菌抗体(抗HP-IgG)测定阳性,均经胃镜诊断为活动性消化性溃疡。
其中十二指肠溃疡24例,胃溃疡9例,复合性溃疡7例。
后两者均排除了恶性疾病。
1.2治疗方法奥美拉唑(洛赛克)20mg每日2次、阿莫西林100mg每日3次、替硝唑0.5g每日2次,疗程为10日。
胃溃疡预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关联40例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胃溃疡的预后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联。
方法观察40例Hp阳性的胃溃疡患者的内窥镜下表现,与根除Hp后的疗效。
结果Hp 感染程度不同的3组在内窥镜下表现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治疗4周,Hp(+++)组总有效率80.0%,Hp(++)组总有效率83.3%。
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Hp(+)组总有效率100%,与前2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追访6个月,Hp(+++)组复发3例(20.0%),Hp(++)组复发3例((25.0%),Hp(+)组复发0例。
前2组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后1组与前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Hp感染程度与胃溃疡镜下表现的严重程度无密切联系,但Hp感染程度轻者对治疗的反应好,预后更好。
【关键词】胃溃疡;幽门螺杆菌
近十年来的研究充分证明,上消化道溃疡与感染幽门螺杆菌(Hp)密切相关。
消化道溃疡患者的Hp感染率极高,国外有报道十二指肠溃疡患者Hp感染率为90%~100%,胃溃疡患者Hp感染率为80%~90%[1]。
笔者为探讨胃溃疡的预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联,观察了40例Hp阳性的胃溃疡患者的内窥镜下表现,与根除Hp后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胃溃疡患者40例,男31例,女9例,年龄24~45岁(38.8±4.5)岁。
自愿参加本研究。
纳入标准[1]:经症状、体征、病史及胃镜检查诊断胃溃疡,取胃黏膜活检尿素酶试验检测Hp阳性。
排除标准:近期上消化道出血者;对本研究中药物有明确过敏史患者;肝肾功能严重不全患者。
1.2 方法
1.2.1 内窥镜检查及Hp检测所有病例均停用抗Hp药物2周,采用Olympus gif-p10型胃镜操作,胃镜检查过程中取胃黏膜1块,并立即将组织放入内有尿素酶试剂溶液的离心管中测定Hp。
胃溃疡镜下表现分期[2]:由重到清分急性期(A1、A2)、愈合期(H1、H2)、瘢痕期(S1、S2)。
Hp感染分级[2]:如尿素酶试剂溶液全溶液呈红色,则为重度感染(+++),溶液一半为红色为中度感染(++),如仅胃黏膜标本周围为红色系轻度感染(+),如颜色无变化则为阴性(-)。
1.2.2 治疗方法予奥美拉唑20 mg,1次/d,呋喃唑酮100 mg,2次/d,阿莫西林1 g,2次/d,连续治疗1周,继而给予雷尼替丁150 mg,2次/d,连续3周。
奥美拉唑与雷尼替丁均为清晨和睡前空腹服用,其余药物均为餐后服用。
共治疗4周后,复查胃镜并做胃窦部活检组织尿素酶试验。
1.2.3 追访全部患者通过随诊或电话追访6个月,统计胃溃疡复发率。
1.3 疗效评价[3] 愈合:上腹部疼痛消失,胃镜示溃疡完全消失或仅留瘢痕;有效:上腹部疼痛消失或缓解,胃镜示溃疡面积缩小等于或超过50%;无效:上腹部疼痛无变化,胃镜示溃疡面积缩小不足50%,或扩大。
腹痛缓解指每日腹痛次数减少2次或以上,腹痛时间<15 min。
Hp根除标准为治疗结束后复查胃镜取活组织作快速尿素酶试验结果阴性。
1.4 统计学方法全部数据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处理,组间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胃溃疡镜下表现与Hp感染的关系Hp(+++)者15例,其中胃溃疡急性期6例(40.0%),愈合期4例(26.7%),瘢痕期5例(3
3.3%);Hp(++)者12例,其中胃溃疡急性期4例(33.3%),愈合期5例(41.6%),瘢痕期3例(25.0%);Hp(+)者13例,其中胃溃疡急性期5例(38.5%),愈合期3例(23.1%),瘢痕期5例(38.5%)。
Hp感染程度不同的3组在内窥镜下表现无统计学差异(P>0.05)。
2.2 临床疗效经治疗4周,Hp(+++)组总有效率80.0%,Hp(++)组总有效率8
3.3%。
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Hp(+)组总有效率100%,与前2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组别例数愈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Hp(+++)156(40.0)6(40.0)3(20.0)80.0
Hp(++)127(58.3)3(25.0)2(16.7)83.3
Hp(+)137(53.8)6(46.2)0100*
注:*组间比较P<0.05
2.3 追访追访6个月,Hp(+++)组复发3例(20.0%),Hp(++)组复发3例((25.0%),Hp(+)组复发0例。
前2组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后1组与前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论
1983年由Warren和Marshall等[4]首次报道从胃黏膜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近十年来确定了胃溃疡的发病与Hp感染的相关性。
根除Hp不但可促进溃疡愈合,而且预防溃疡复发,因此,凡有Hp感染的消化性溃疡,无论初发还是复发、活动或静止、有无合并症,均应予以根除Hp治疗[3,5]。
本研究观察了Hp感染程度与胃溃疡镜下表现的关系,认为胃溃疡的分期与Hp感染的分级无明显影响,也即是Hp感染程度与胃溃疡的严重程度无密切联系。
这考虑到溃疡病的发病不是Hp 感染单方面因素。
溃疡病的发生最终是因为胃酸/胃蛋白酶自身消化导致,在无胃酸的情况下罕见胃溃疡发生。
而胃酸的分泌受多因素调节,与遗传、应激及心理、饮食、吸烟及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物有关。
本研究中对Hp阳性的胃溃疡患者均给予PPI+两种抗生素治疗,为标准的三联疗法,有效率高。
其中Hp(+)者经治疗后总有效率优于Hp(++)与Hp(+++)者,而且追访该组复发率低于其他2组,提示Hp感染轻者预后更好。
推测Hp感染较轻者,三联疗法更容易清除Hp,从而达到远期疗效。
4 结论
Hp感染程度与胃溃疡镜下表现的严重程度无密切联系,但Hp感染程度轻者对治疗的反应好,预后更好。
参考文献
[1] 李倩,白鸿远,刘晓莲,等.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消化性溃疡患者中胃、十二指肠上皮细胞及幽门螺杆菌的超微结构特点.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9,(03):98-99.
[2] 刘文忠,消化性溃疡.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17-423.
[3] 白文元,姚希贤,崔东来.消化性溃疡的内科治疗.中国全科医学,2003,3(1):11-12.
[4] Warren JR,Marshall BJ.Unidentified curred bacilli,on gastric epithelium in active chronic ncet,1983,Ⅱ(8369):1273-1275.
[5] 王永福,耿立霞,郭春林,等.根除幽门螺杆菌对消化性溃疡患者胃泌素表达水平的影响.中国全科医学,2004,7(19):1388-1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