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处理-马斯特里赫特IV-佛罗伦萨共识报告(Maastricht-4)
- 格式:pdf
- 大小:184.95 KB
- 文档页数:11
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断与处理原则1982年,澳大利亚学者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发现了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并证明该细菌感染胃部会导致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
这一研究成果最终于20多年后获得了2005年诺贝尔医学奖。
幽门螺杆菌在全球自然人群的感染率超过50%, 世界上几乎没有一种慢性传染病会使全球超过半数的人口受到感染,且发展中国家高于发达国家。
我国于2012年,在江西井冈山召开了“第四届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会”,发表了《第四届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
该报告以2007年庐山共识报告为基础,参考国际上最新的亚太地区、世界胃肠病组织、马斯特里赫特(MaatrichtⅣ)共识报告,并结合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国情修订而成。
世界范围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发生率幽门螺杆菌感染具有传染性、普遍性和隐蔽性:幽门螺杆菌能在人体内生长、繁殖,又能通过粪便及唾液排出体外,人是幽门螺杆菌的传染源,主要通过口-口传播、粪-口传播、内窥镜传播或密切接触传播。
我国是一个幽门螺杆菌感染高发国家,无症状人群普查,幽门螺杆菌感染率40-60%;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和胃癌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约90%。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致癌性:目前已证实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腺癌、胃粘膜相关性淋巴瘤有着密切的联系。
世界卫生组织已把幽门螺杆菌列为第一类致癌因子,并明确为胃癌的危险因子。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消化系统疾病的关系:所有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均会发展成胃体-胃窦为主的胃炎或全胃炎;15%-20%的HP感染者会发展成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发生胃癌和MALT淋巴瘤的风险较未感染人群增高了2-6倍。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胃癌的关系: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肠外疾病:1.缺铁性贫血(IDA)幽门螺杆菌所致IDA可能的发病机制包括:继发于糜烂性胃炎的不明原因的血液丢失;继发于慢性胃体胃炎所致高胃酸缺乏引起的铁吸收降低;由于细菌对铁摄入和利用增加铁的消耗。
MaastrichtⅣ共识报告有关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的新策略徐采朴DOI:10.3961/j.issn.1672-2159.2013.03.022作者单位:400038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全军消化病研究所·综述·【提要】查阅最新的有关文献,根据MaastriacahtⅣ共识报告,结合2012年北京《第七届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会议》的相关资料以及本人的研究和临床经验,写此文献综述供同道参考。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新策略;一线、二线和三线治疗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覆盖全球半数以上的人口,已成為胃炎、消化性溃疡、MALT淋巴瘤和胃癌等疾病的主要病因。
根除Hp已成为防治以上诸病的重要策略。
随着Hp耐药性不断的升高,标准胃三联疗法的Hp根除率近年来在大多数国家已降到80%以下的不可接受的水平。
在2011年诸如序贯疗法、四联疗法、镶嵌(混合)疗法和含铋四联疗法等推陈出新,涌现出来。
2012年8月MaastrichtⅣ/ Florence共识会报告[1]有24个国家44位专家参会,明确指出根除Hp是预防胃癌的最重要的有效策略。
标准三联治疗失败者推荐含铋四联疗法或含氧氟沙星的三联疗法作为二线治疗,若二线治疗失败后推荐按胃镜活检培养和药敏试验指导下用药,作为三线治疗(附件1、2)。
一、一线治疗两届Maastricht共识会[1,2]认为标准三联疗法失败原因主要有:对抗生素的耐药性、病人不合作和质子泵抑制剂的迅速代谢。
一组报道[2,3]克拉霉素耐药菌株发生率:高到西班牙的49%低至荷兰的1%。
提出克拉霉素耐药性发生率小于10%的地区如荷兰、瑞典、爱尔兰、德国、马来西亚、台湾(南),仍可应用标准三联疗法,Hp根除率可达到90%以上。
而耐药性发生率大于或等于20%的地区如:西班牙、土耳其、意大利(中)、阿拉斯加、中国、日本和喀麦隆等地区因根除率小于85%则不宜用标准三联疗法。
第4届马斯特里赫特/佛罗伦萨幽门螺杆菌感染诊疗共识简介颜士岩 节译,范建高 审校(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消化内科,上海 200092)通讯作者:范建高 Email:fanjiangao@第4届马斯特里赫特/佛罗伦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ylori )感染管理共识会议,由来自24个国家的44名专家对2010年H.pylori 临床作用的关键部分进行积极地讨论并形成了新的第4版共识[1]。
主要内容涉及:诊断和治疗的适应证与禁忌证,聚焦在消化不良、非甾体类抗炎药、阿司匹林的应用,胃食管反流病及感染的肠外表现;H.pylori 感染的诊断性测试与治疗;胃癌以及其他并发症的防治。
1 什么样的患者需要接受除菌治疗1.1 H.pylori 感染的诊疗策略(1)H.pylori 高感染率地区(感染率≥20%)的消化不良患者,可选用“检查—治疗”方案,即选择非侵入性检查检测H.pylori ,并对阳性患者进行杀菌治疗。
是否选择“检查—治疗”方案取决于当地的费效比,具报警症状患者及高龄(高龄的界定取决于当地肿瘤风险)患者不适用“检查—治疗”方案。
(1a ,A )(2)H.pylori 感染的诊断和治疗策略推荐主要应用非侵入性检测方法,包括尿素呼气试验、粪H.pylori 单克隆抗原检测、部分被证明可信度高的血清学检查。
(2a ,B )1.2 酸及功能性消化不良(1)根除H.pylori 能够使1/12感染H.pylori 并伴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消化不良症状长期缓解,效果优于其他任何治疗方法。
(1a ,A )(2)H.pylori 抑制或增加胃酸分泌取决于胃内炎症的分布。
(2b ,B )1.3 H.pylori 和胃食管反流病(1)整体来说,H.pylori 与胃食管反流疾病的症状严重程度、复发及疗效无显著关联。
根除H.pylori 不会加重既有胃食管反流疾病症状,也不会影响其疗效。
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全文)由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H.pylori和消化性溃疡学组主办的"H.pylori感染处理Maastricht-5共识研讨会暨第5次全国H.pylori感染处理共识会"于2016年12月15日至16日在浙江杭州召开。
我国消化病学和H.pylori研究领域的专家和学组成员共80余人出席了会议。
自2012年第4次全国H.pylori感染处理共识会议[1]以来,国际上先后发表了3个重要的相关共识,分别是《H.pylori胃炎京都全球共识》[2](以下简称京都共识)、《多伦多成人H.pylori感染治疗共识》[3](以下简称多伦多共识)和《H.pylori感染处理的Maastricht-5共识》[4](以下简称Maastricht-5共识)。
京都共识强调了H.pylori胃炎是一种感染性疾病,H.pylori相关消化不良是一种器质性疾病,根除H.pylori可作为胃癌一级预防措施。
多伦多共识是成人根除H.pylori治疗的专题共识。
Maastricht-5共识是最具影响的国际共识,内容涉及H.pylori感染处理各个方面。
国内举行了相应研讨会[5]借鉴学习这些国际共识,在借鉴这些共识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制订了我国第5次H.pylori感染处理共识。
制订本共识的方法如下:1.成立共识筹备小组:按照学会相关要求[6],成立第5次全国H.pylori感染处理共识会议工作小组,设立首席专家、组长、副组长和组员,分工负责共识会议筹备工作。
2.共识相关"陈述(statements)"的构建:通过系统的文献检索,结合H.pylori感染处理中的关键或热点问题,构建了相关"陈述" 。
"陈述"起草过程中参考了PICO(population, intervention, comparator, outcome)原则[6],并借鉴了国际相关共识[2,3,4]。
2021规范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全文)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的重要致病因素。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既是Hp 高感染区(人群Hp 感染率高达50%),又是胃癌的高发区(全球每年新发胃癌近半数在中国)。
制订有效的Hp防治策略对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常常是多数Hp感染者的首诊医疗机构,规范地进行Hp感染的临床诊治,提高初次治疗Hp根除率,对降低我国Hp感染率和胃癌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
《幽门螺杆菌感染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简称2019年指南)[1]及《幽门螺杆菌感染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9)》[2]的制订和颁布对于规范和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Hp感染的诊治能力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两部指南不仅是对Hp感染诊治规范的归纳总结,也是基层医师临床实践中实用的参考工具。
本文主要针对2019年指南中根除治疗部分进行进一步解释和说明,旨在帮助基层医师Hp感染规范根除能力。
一、正确认识Hp感染的根除指征1994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发布了第一部Hp相关指南,将消化性溃疡列为Hp的根除指征。
此后的20多年,随着Hp感染相关疾病研究的深入,一些重要的国际Hp感染共识相继颁布,Hp根除指征范围不断扩大。
1999年,我国Hp学组制订了第一部Hp感染的共识[3],将“消化性溃疡、低度胃恶性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早期胃癌术后”列为必须根除指征,“胃炎伴明显异常(胃黏膜糜烂、中-重度萎缩、中-重度肠化、不典型增生)、计划长期使用或正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有胃癌家族史”列为支持根除指征;此外,“预防胃癌和无危险因素的个人希望治疗者”不支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和胃十二指肠以外疾病”与Hp感染的关系尚不明确。
随着国际重要Hp感染共识的相继更新及治疗理念的改变,我国Hp感染的根除指征也在不断扩大和修订。
Management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the Maastricht IV/ Florence Consensus Report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处理-马斯特里赫特IV/佛罗伦萨共识报告Malfertheiner P, et al. Gut 2012; 61: 646-664(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刘文忠教授译)WORKSHOP 1 工作小组1(Indications and contraindications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诊断、治疗指证和反指证)Statement 1: A test-and-treat strategy is appropriate for uninvestigated dyspepsia in populations where the H. pylori prevalence is high (>20%). This approach is subject to local cost-benefit considerations and is not applicable to patients with alarm symptoms, or older patients (age to be determined locally according to cancer risk) [Evidence level:1a, Grade of recommendation: A]检测和治疗策略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于20%人群中未经调查的消化不良者是合适的。
这一方法应考虑当地的费用-效益比,不适用于有报警症状患者或老年患者(年龄应根据当地癌症风险确定)[证据水平:1a, 推荐级别: A] Statement 2: The main non-invasive tests that can be used for the test-and-treat strategy are the UBT and monoclonal stool antigen tests. Certain validated serological tests can also be used.[2a,B]用于检测和治疗策略的主要非侵入性试验是尿素呼气试验(UBT)和单克隆粪便抗原试验。
也可用某些已经过验证的血清学试验。
[2a,B]Statement 3: H. pylori eradication produces long-term relief of dyspepsia in one of 12 patients with H.pylori and functional dyspepsia; this is better than any other treatment.[1a,A]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使1/12幽门螺杆菌阳性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有长期的症状缓解,这一疗效优于其他任何治疗。
[1a,A]Statement 4: H. pylori can increase or decrease acid secretion depending on theintragastric distribution of inflammation.[2b,B]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以增加或降低胃酸分泌,这取决于胃内炎症的分布。
[2b,B]Statement 5: On average, H.pylori status has no effect on symptom severity, symptom recurrence and treatment efficacy in GORD. H. pylori eradication does not exacerbate pre-existing GORD or affect treatment efficacy.[1a,A]平均而言,幽门螺杆菌状态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症状的严重性、症状复发和治疗效果无影响。
根除幽门螺杆菌不会加重原本已存在的GERD,不会影响治疗效果。
[1a,A]Statement 6: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show a negativ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prevalence of H.pylori and the severity of GORD and incidence of 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2a,B]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与GERD严重性和食道腺癌发病率呈负相关。
[2a,B]Statement 7: H. pylori infection i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risk of uncomplicated and complicated gastroduodenal ulcers in NSAID and low-dose aspirin (acetosalicylic acid (ASA)) users. [2a,B] Eradication reduces the risk of complicated and uncomplicated gastroduodenal ulcers associated with either NSAID or low-dose ASA use.[1b,A]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和低剂量阿司匹林者发生胃十二指肠溃疡(无或有并发症)的风险增加相关。
[2a,B] 根除幽门螺杆菌可降低服用NSAID或低剂量阿司匹林者发生胃十二指肠溃疡(无或有并发症)的风险。
[1b,A]Statement 8: H. pylori eradication is beneficial before starting NSAID treatment. It is mandatory in patients with a peptic ulcer history [1b,A]. However, H pylori eradication alone does not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gastroduodenal ulcers in patients already receiving long-term NSAID treatment. They require continued PPI treatment as well as eradication treatment.[1b,A]在NSAID治疗开始前根除幽门螺杆菌是有益的。
有消化性溃疡病史者必须进行根除。
然而单单根除幽门螺杆菌不能降低已在接受长期NSAID治疗患者胃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率。
他们除需要根除幽门螺杆菌外,还要持续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
[1b,A]Statement 9: Testing for H. pylori should be performed in ASA users with a history of gastroduodenal ulcer. The long-term incidence of peptic ulcer bleeding is low inthese patients after receiving eradication even in the absence of gastroprotective treatment.[2b,B]有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史的阿司匹林服用者必须检测幽门螺杆菌。
接受根除治疗后,即使无胃保护治疗,这些患者中消化性溃疡出血的长期发生率低。
[2b,B] Statement 10a: Long-term treatment with PPIs in H.pylori-positive patients is associ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 corpus-predominant gastritis. This accelerates the process of loss of specialised glands, leading to atrophic gastritis.[1c,A] 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长期PPI治疗与发生胃体为主胃炎相关。
这可加速特殊腺体的丢失,从而导致萎缩性胃炎。
[1c,A]Statement 10b: Eradication of H. pylori in patients receiving long-term PPIs heals gastritis and prevents the progression to atrophic gastritis. However, there is no evidence that this reduces the risk of gastric cancer.[1b,A]接受长期PPI治疗的患者根除幽门螺杆菌可愈合胃炎,预防萎缩性胃炎发生。
但尚无证据表明,这可降低胃癌发生的风险。
[1b,A]Statement 11a: There is accumulating evidence that after H.pylori eradication, corpus function may improve. However, whether this is associated with regression of atrophic gastritis remains equivocal.[2a,B]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幽门螺杆菌根除后,胃体功能改善。
然而,这一相关性是否由于萎缩性胃炎逆转尚不明确。
[2a,B]Statement 11b: There is no evidence that H. pylori eradication can lead to regression of intestinal metaplasia.[2a,B]尚无证据表明,根除幽门螺杆菌能逆转肠化生。
[2a,B]Statement 12: H. pylori eradication is the first-line treatment for low-grade gastric marginal zone (MALT) lymphoma.[1a,A]根除幽门螺杆菌是低级别胃MALT淋巴瘤的一线治疗。
[1a,A]Statement 13: There is evidence linking H. pylori to the aetiology of otherwise unexplained iron-deficiency anemia,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ITP) and vitamin B12 deficiency. In these disorders, H pylori should be sought and eradicated.1. Iron-deficiency anaemia[1a,A]2. ITP [1b,A]3. Vitamin B12 deficiency [3b, B]The evidence available shows no unequivocal causative association between H pylori and other extragastric disorders, including cardiovascular and neurological disorders.有证据表明,幽门螺杆菌与不明原因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和维生素B12缺乏的发病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