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巨富沈万三的故事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6
中国历史故事-江南第一豪富沈万三简介沈万三是怎么死的?早几年一部电视剧《聚宝盆》,将沈万三此人带到了大众的眼前。
通过这部电视剧,我们知道了沈万三是明朝的一个大富豪,他慷慨解囊,资助了朱元璋建立明朝,为国家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电视剧中的历史人物,多数都存在再创造的因素,因而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偏差。
那么历史上的沈万三到底是怎样的呢?沈万三,本名沈富,字仲荣,俗称万三,元末明初商人、巨富,祖籍湖州,后其父沈祐自湖州路乌程县南浔镇徙居平江路长洲县东蔡村,后又迁至银子浜,沈万三发家致富后,便以苏州为根据地。
沈万三一家早年是耕种之家,凭借一家人的勤劳,因而得以逐渐富庶。
富庶起来后,便开始买卖田宅,因而积累了很多财富。
在现代我们都知道,对外贸易是一种很赚钱的行业。
一进一出,刨除赋税都能得许多钱银。
而这种发家致富的方式,不仅仅是在现代,在古代更是有效。
乾隆朝号称十九世纪世界首富的和珅,就是凭借着对外贸易,积累了诸多金银的。
元末明初的国家第一富沈万三,最终能成为第一富豪,也是凭借对外贸易。
在积累了一定的财富之后,沈万三逐渐涉及到对外贸易一块。
当时中国的丝绸,是世界上贵重而稀缺的物品,沈万三通过将丝绸送出国门,将海外的东西带进中国,迅速积累财富,成为“资巨万万,田产遍于天下”的江南第一豪富。
沈万三积累财富的速度之快,让人瞠目结舌,因而才有了后世聚宝盆的传说。
沈万三成为富豪之后,从不吝啬,积极发展家乡,周庄就是因为有了沈万三,才由一个普通村落,发张成为江南著名的古镇的。
而且据史料记载,沈万三还曾出资建设了三分之一个明朝都城,甚至还提出了拿出百万金奖励将士的请求。
虽不知是否正确,但仍然可以看出沈万三的财大气粗。
关于沈万三的结局,《聚宝盆》是这样表现的。
沈万三被押解至刑场,春香带着万字书闯宫要面见朱元璋,请他看在百姓面上赦免沈万三。
朱元璋终被春香无畏的精神感动,又念在和万三的兄弟情谊上在问斩的前刻将沈万三释放。
沈万三决定到海外发展贸易再次创业,朱元璋前来送行并送给他一罗盘,随后沈万三与春香远行海外。
20XX年明朝巨富沈万三介绍沈万三(1330年-1376年),名富;字仲荣,俗称万三。
万三者,万户之中三秀,所以又称三秀,作为巨富的别号,元末明初人。
因得罪朱元璋被流放边疆,但是他资助南京城墙建设的故事仍然在民间广为流传,是一位传奇式的历史人物。
下面是明朝巨富沈万三介绍。
人物生平元朝中叶,沈万三的父亲沈祐由湖州路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南浔镇沈家漾迁徙至周东垞,后又迁至银子浜。
沈万三在致富后把苏州作为重要的经商地,他曾支持过平江(苏州)张士诚的大周政权,张士诚也曾为沈万三树碑立传。
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沈万三助筑都城三分之一,朱元璋封了他两个儿子的官;沈万三在周庄、苏州、南京、云南都留下了足迹。
沈万三始终把周庄作为他立业之地;“万三住宅在蔫西北半里许,即东庄地及银子浜、仓库、园亭与住宅互相联络”(《周年镇志》卷二),“万三家在周庄,破屋犹存”(明·杨循吉《苏谈》)。
尽管他受到张士诚、朱元璋的封赏,但他不愿离开这块宝地。
元,王行字止仲,吴县人,沈万三延为西宾,每一文成,沈酬金一镒“(《周庄镇志》卷六·杂记),可见,他连自己的子孙都要留在这块富裕之地,不惜重金加以培养,使沈家久盛不衰。
“沈万三”本名沈富,字仲荣。
其父,乃自湖州路乌程县南浔镇徙居平江路长洲县东蔡村的沈祐。
“沈万三”之弟名沈贵,字仲华,又号“沈万四”。
沈贵二子:长沈德昌;次沈汉杰,生於延祐七年,卒於洪武四年。
汉杰徙居平江路长洲县之北周庄,二子:长沈玠,次沈琼。
沈玠三子:长沈海;次沈广;再次沈京华。
沈贵次子一支裔绪,见叙于刘三吾《坦斋集》卷下〈沈汉杰墓志铭〉:“[沈]汉杰之先,吴兴人,家南浔。
其大父祐,始徙今姑苏长洲之东蔡村,因家焉。
二子:长讳富,字仲荣,即万三公。
次讳贵,字仲华,即万四公。
仲华二子:德昌其长,汉杰其次。
汉杰复善相土之宜,徙家西之北周庄。
沈万三,元末明初人。
俗称万三。
万三者,万户之中三秀,所以又称三秀,作为巨富的别号。
意林故事——沈万三为什么会被贬云南作者:冯玉荣从明代起,沈万三几乎就成了富翁的代名词。
嘉靖年间严嵩掌权,浙江嘉兴县一位丙辰进士花了两万三千两银子买得吏部考功司主事,惹得当时人称之为沈万三官。
万历年间刊行的《金瓶梅词话》里,潘金莲一再嚷嚷的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南京的沈万三,北京的枯柳树,人的名儿,树的影儿。
此话的意思是说,任何事情都是客观存在的,正像南京沈万三有名气,北京枯柳树有影子,想要掩盖也掩盖不了。
沈万三真可说是名播大江南北,妇孺皆知。
沈万三的确是一个富可敌国的人物,究竟富到什么程度?据《明史》记载,说沈万三奖励他的私塾教师:每文成,酬白金以镒计。
白金即白银,一镒即二十两,仅一篇文章就付如此高的报酬,沈万三的家底可见一斑。
朱元璋实施筑城计划时,单造砖单位便涉及一部(工部)、三卫(驻军卫所)、五省、二十八府、一百一十八个县,另有三个镇。
而沈万三一人便负责从洪武门到水西门十余公里长的城墙,工程量占整个工程的三分之一。
明代孔迩的《云焦馆纪谈》说,沈氏有田数十顷,凿渠引水以供酒需,意思是沈家酿酒引水,都需用田数十顷,如此家产令人咋舌。
明人田艺蘅也在《留青日札》里写道:朱元璋准备犒赏三军,沈万三说要代其出犒银。
朱元璋有意刁难:朕有军百万,汝能遍及之乎?哪知沈万三豪爽应答:愿每军犒金一两!据此,今人或许能够明白,沈万三为何能号称江南首富了。
朱元璋开始并没有找到沈万三什么罪证,沈万三的致富似乎并没有什么违法行为。
沈万三大概也明白树大招风的道理,所以想主动报效以保平安。
明洪武六年前后,当他得知京师(今南京)要筑城墙,就主动承担三分之一的费用,修筑洪武门至水西门一带城墙,还向朱元璋进贡了龙角,并献有白金二千锭,黄金二百斤,甲士十人,甲马十匹,同时在南京建造了廊庑一千六百五十四楹,酒楼四座。
此外,沈万三甚至还表示愿意捐资犒赏军士。
谁知朱元璋大发雷霆,要将沈万三处死:一个平民百姓竟敢犒军,这不是要造反吗?幸亏马皇后劝阻:我听说法律只杀违法的,不杀不吉祥的。
明朝巨富沈万三的故事作者:来源:《财会学习》2011年第08期在600多年前,中国商界出了一位旷世奇才,他就是元末明初的首富—沈万三。
沈万三大约出生在元大德末年,即1307年前后,大概比朱元璋大21岁。
沈万三原名沈富,字仲荣,他在兄弟中排行老三,后来发达了,于是人们都叫他“沈万三”。
沈万三曾在南京居住,并出资修建了中华门一段的明城墙。
但是,最后他却落了个流放云南、家破人亡的下场,让后人感慨不已。
一、勤劳经营,生财有道沈万三究竟是怎样发家致富的?综合历史传说与文献记载来讲,沈万三年轻的时候结识了一个叫陆道源的南方巨贾。
这个陆道源不仅富有,而且喜欢交友,乐善好施。
当时,沈万三正为他管账治财。
后来沈万三在此经历基础上,独立门户,开创自己的生意,逐步通过勤劳、胆识、智慧而最终发家致富。
根据许多史料上的记载,元代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是个荒年,自然灾害遍及大半个中国,而且江浙一带又流行起了瘟疫,沈万三就在这个时候降生了。
沈万三的父亲沈佑颇具眼光,他看到东垞人少荒地多,政府又奖励开荒。
沈佑便举家从湖州的南浔迁到了苏州的东垞,即现在的江苏省昆山市周庄镇。
在这里,全家人经过十多年的辛勤垦殖,终于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地主,庄田广达一千三百多亩。
东垞西边的周庄原本是个小村落,后来经过沈家的开发逐渐形成了集镇。
于是,沈佑全家就由“农”转“商”了,成了地主兼商人的富户。
但田种得再多也只是个土财主,所以沈佑一直也没有成为真正的巨贾富商。
沈佑去世后,排行老三的沈富(即沈万三)留在了周庄的银子浜,他一方面管理着东垞的庄田,另一方面则开始经营镇上的买卖。
在兄弟中,沈万三最富有经济头脑,他对自己分得的庄田进行精心的经营管理,使得财富有了更大的积累。
此时朝廷又开放了私人对外贸易,主要贸易对象是高丽、日本和南洋等地。
于是,沈万三便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凭借天然便利的交通,将江浙地区深受海外欢迎的丝绸、茶叶、瓷器、工艺品等源源不断地贩卖出去,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江南首富沈万三_关于沈万三的传说沈万三,字仲荣,俗称万三,万三者,万户之中三秀,所以又称三秀,作为巨富的别号,元末明初商人、巨富。
那沈万三的原名叫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江南首富沈万三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江南首富沈万三沈万三本名叫沈富,因为富可敌国,被人称为万三。
以至于后世人更多的是知道沈万三这个名字。
从沈万三简介可以看出沈万三是个精明又能吃苦耐劳的人,在当年他已经将商业扩展到了海外,积累了大笔财富。
当年的沈万三是一个资巨上万,田地遍布天下各地的大富豪。
沈万三是江南的第一大豪富。
所谓周庄从村落变为镇,也是因为沈万三的功劳。
有关沈万三简介,还有不少关于他的故事。
民间还有这样的传说,说他之所以那么富有,是因为他有一只聚宝盆,虽然这个没有历史记载考证,不过却可以由此看出,沈万三当时是多么的富有,影视剧里也有这样的歌词“急人所急,需人所需,这才是真正的做生意”来歌颂他的经商之道,以此来证明他不仅聪明善理财,还讲信誉,重客户所急、所需,以此来提高自己的生意兴隆度,虽然影视剧不全然真实,但也可以由此看出,当年的沈万三是多么懂得生财以及聚财的技巧,就是直到今天,我国苏南和浙北,还有安徽等地,都还有流传着不少有关沈万三当年如何发家、豪奢和田产,还有经商和他的家庭生活等故事。
朱元璋与沈万三关系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沈万三是元末时期的商人,在历史记载中,朱元璋与沈万三唯一的联系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因为嫉妒沈万三的财富,一举将其全家流放到了云南。
朱元璋将沈万三流放的这个消息,最早的记载是在《明史》里面,但是这并不一定就是正确的。
因为朱元璋建立明朝登基为帝的时间是在1368年,而根据莫旦的《吴江志》改编的《吴江县志》中则显示,早在1356年张士诚占据吴会的时候,沈万三就已经死了,如果是这么算下来的话,朱元璋成为皇帝的时候,沈万三就已经死了至少十二年了,所以沈万三被朱元璋流放这种说法,显然是不成立的,两个人应该是从未见过面才对。
沈万三的故事沈万三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小伙子,他的故事并不起眼,但却充满了坎坷和感动。
沈万三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从小就跟着父母在田间劳作。
他的父母虽然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但却是勤劳善良的人,他们教会了沈万三做人要诚实守信,努力奋斗。
沈万三从小就对读书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家境贫困,无法继续深造。
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而是在田间劳作之余,利用碎片时间自学,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他十八岁那年,他听说了县城里有一所技工学校,于是毅然决定去报名。
由于家里的经济拮据,沈万三只得自己打工挣学费。
他在学校勤奋学习,成绩优异,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一致好评。
毕业后,他顺利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开始了新的生活。
然而,命运并不总是那么顺利。
在工作的第二年,他的父亲突然患了重病,家里的负担一下子增加了许多。
面对家庭的困难,沈万三没有退缩,而是更加努力地工作,希望能够挣更多的钱来治病。
他甚至主动加班,尽力帮助家里渡过难关。
经过艰苦的努力,他终于挣到了足够的钱,父亲也康复了。
这一切的付出,让沈万三更加明白了人生的意义。
他不再只是为了自己,而是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人。
于是,他开始在村里组织一些公益活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在他的带领下,村里的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更多的人也加入了他的行列。
他用自己的行动影响着身边的人,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温暖和希望。
沈万三的故事或许并不惊艳,但却是一个普通人的奋斗史。
他用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影响了身边的人。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梦想,只要肯努力,就一定能够改变命运,实现人生的价值。
沈姓的传说故事沈姓是中国姓氏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
在中国历史上,沈姓的人物多有卓越成就,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沈姓也有不少传说故事,其中既有令人感动的佳话,也有令人咋舌的传奇。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寻沈姓的传说故事。
一、沈万三沈万三是沈姓中的一个传奇人物。
据传说,他原是明朝一名普通的农民,因善良勇敢而被朝廷任命为官。
他在任职期间,秉持着忠诚、勤奋、公正、廉洁的原则,努力为民众服务,深得人民爱戴。
有一年,沈万三所在的地方遭遇了一场大旱,民众生活极其困苦。
沈万三心系百姓,不惜一切代价,想方设法为民众解决渴饮之苦。
他决定用自己的家产购买大量食盐,将其投入到干井中,以期增加井水的盐度,让民众喝到有盐味的井水,解决渴饮之苦。
沈万三的做法得到了民众的拥护和支持,不少人表示愿意跟随他的行动,为民众的生活出一份力。
然而,这种做法却遭到了当时的官员的反对。
他们认为这种做法不仅不合法,而且会影响到盐业的稳定发展,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沈万三却坚定地认为,自己的做法是为了民众的利益,是负责任的表现。
最终,他的做法得到了皇帝的认可和支持,成为了一项有益于民众的制度。
二、沈从文沈从文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作品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瑰宝。
他的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独具特色,他善于以平实、朴素、自然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他的作品涉及到广泛的主题和题材,包括家庭、爱情、友情、人生、自然等等,展现了丰富的人性和生命的多样性。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而且具有启迪人心、激发人们积极向上的力量。
沈从文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
他在文学创作上不断追求卓越,不断突破自我,成为了中国文坛上的一位巨匠。
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际上也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然而,他的一生也经历了不少波折和挫折,他曾被迫离开祖国,流亡海外,过着流浪的生活。
明朝巨富沈万三的故事在600多年前,中国商界出了一位旷世奇才,他就是元末明初的首富沈万三。
在600多年前,中国商界出了一位旷世奇才,他就是元末明初的首富——沈万三。
沈万三大约出生在元大德末年,即1307年前后,大概比朱元璋大21岁。
沈万三原名沈富,字仲荣,他在兄弟中排行老三,后来发达了,于是人们都叫他“沈万三”。
沈万三曾在南京居住,并出资修建了中华门一段的明城墙。
但是,最后他却落了个流放云南、家破人亡的下场,让后人感慨不已。
一.勤劳经营,生财有道沈万三究竟是怎样发家致富的?综合历史传说与文献记载来讲,沈万三年轻的时候结识了一个叫陆道源的南方巨贾。
这个陆道源不仅富有,而且喜欢交友,乐善好施。
当时,沈万三正为他管账治财。
后来沈万三在此经历基础上,独立门户,开创自己的生意,逐步通过勤劳、胆识、智慧而最终发家致富。
根据许多史料上的记载,元代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是个荒年,自然灾害遍及大半个中国,而且江浙一带又流行起了瘟疫,沈万三就在这个时候降生了。
沈万三的父亲沈佑颇具眼光,他看到东垞人少荒地多,政府又奖励开荒。
沈佑便举家从湖州的南浔迁到了苏州的东垞,即现在的江苏省昆山市周庄镇。
在这里,全家人经过十多年的辛勤垦殖,终于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地主,庄田广达一千三百多亩。
东垞西边的周庄原本是个小村落,后来经过沈家的开发逐渐形成了集镇。
于是,沈佑全家就由“农”转“商”了,成了地主兼商人的富户。
但田种得再多也只是个土财主,所以沈佑一直也没有成为真正的巨贾富商。
沈佑去世后,排行老三的沈富(即沈万三)留在了周庄的银子浜,他一方面管理着东垞的庄田,另一方面则开始经营镇上的买卖。
在兄弟中,沈万三最富有经济头脑,他对自己分得的庄田进行精心的经营管理,使得财富有了更大的积累。
此时朝廷又开放了私人对外贸易,主要贸易对象是高丽、日本和南洋等地。
于是,沈万三便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凭借天然便利的交通,将江浙地区深受海外欢迎的丝绸、茶叶、瓷器、工艺品等源源不断地贩卖出去,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沈万三为什么最终落得个满门抄斩的结局?本文导读:沈万三,一个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字,一提到他,人们自然而然想到的是一个明朝的暴发户。
时至今日,关于沈万三的传奇故事,版本极多,但大致都离不开一个主题:出巨资帮束元璋修筑南京城、犒劳军队、家产被没收,本人遭流放。
然而,各种关于沈万三眼花缭乱的“事迹”,无论是出现在正史、野史还是笔记小说当中,事实上都只是讹传,而非历史的真相。
那么,真实的沈万三究竟是何许人?著名学者谌旭彬先生将为我们揭开这一谜团。
生是元朝人,死是无朝鬼潘金莲在《金瓶梅》里说过不止一次:“南京沈万三,北京枯柳树,人的名儿,树的影儿”,可见沈万三的大名在明代市井中的普及程度。
江浙闽皖等地,至今也还有将巨富们喻为“沈万三”的习俗。
网络配图《明史》里也有好几处提到沈万三,其中一处八人脚马皇后的传记里,白纸黑字写得明白:吴兴的富民沈秀,也就是沈万三,帮朱元璋修筑了三分之一的南京城,又请求出资犒劳军队。
朱元璋发怒说:“匹夫敢犒劳天子的军队,绝对的乱民,该杀。
”马皇后进谏说:“你老婆我听说法律这个东西,是用来诛杀不法之徒的,但不是用来诛杀不祥之人。
老沈富可敌国,是老百姓自己不祥,不祥之民,苍天必然会降灾祸给他,陛下又何必再杀他。
”朱元璋听了有些解气,饶过沈万三没杀,把他流放到云南去了。
正史如此说,自然许多人相信。
不过很可惜,传说当不得真,正史说的,也并不见得就一定正确。
《明史》就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沈万三其实是个地地道道的元朝人,生于元朝,死于元朝。
乾隆年间编纂的《吴江县志》里说:“张士诚据吴时万三已死,二子茂、旺秘从海道运米至燕京”。
编纂者的史料来源是明代人莫旦撰写的(吴江志》。
莫家和沈家是儿女亲家,莫旦说的话,《吴江县志》的编纂者自然不敢怠慢,但钦定的正史已经出版发行,他也不敢推翻。
所以只好在后面加上一段注释:莫旦说张士诚占领吴会的时候沈万三早已经死了,但《明史》里又说沈万三帮高皇帝(朱元璋)修南京城,请求犒劳军队,被高皇帝抄家流放,谁对谁错,我们也搞不清楚。
历史上真实的沈万三历史上真实的沈万三江南⾸富沈万三,姓沈,名富,字仲荣,号万三秀,是故民间俗称沈万三。
民间传说,沈万三本⼀渔夫,家⽆隔夜粮,打渔得⼀⽡盆,即聚宝盆,遂富甲天下!不过,同样是民间传说,他的下场也不⼤妙:天帝问他成仙还是要点⾦指。
他选择要点⾦指,满⽬黄⾦,却活活饿死。
这⼤概是劝⼈不可太贪!有⼈说,明洪武六年(1373)前后,当他得知京师(今南京)要筑城墙,就主动承担三分之⼀的费⽤,修筑洪武门⾄⽔西门⼀带城墙,还向朱元璋进贡了龙⾓,并献有⽩⾦⼆千锭,黄⾦⼆百⽄,甲⼠⼗⼈,甲马⼗匹,同时在南京建造了廊庑⼀千六百五⼗四楹,酒楼四座。
此外,沈万三甚⾄还表⽰愿意捐资犒赏军⼠。
谁知朱元璋⼤发雷霆,要将沈万三处死:⼀个平民百姓竟敢劳军,这不是要造反吗?(匹夫安敢犒天⼦师耶?)幸亏马皇后劝阻:我听说法律只杀违法的,不杀不吉祥的。
沈万三⼀介平民却富可敌国,是他⾃⼰不吉祥,这种⼈⽼天爷会降下灾祸,何必由陛下去杀呢?朱元璋这才免他⼀死,发配云南。
沈家的财产⾃然全部被查抄,据说光⽥地就有数千顷。
历史上的真实的沈万三,为元朝⼈,元末即已去世,当然不会有得罪朱元璋的事情了(据明史专家顾诚先⽣考证,得罪洪武皇帝的是其孙⼦)。
根据有关史料记载,沈万三的祖籍在浙江湖州,祖上迁居长洲(今江苏苏州)东蔡村,到他⽗亲沈佑时迁⾄湖州南浔镇。
元⾄正⼆年(1342)南浔⼀带⼤⽔,贫民纷纷逃往他乡,沈佑也在此时迁往周庄。
沈万三应当是由躬耕起家,再通过经商致富的。
明中期苏州⼈黄省曾《吴风录》记:“⾃沈万三秀好⼴辟⽥宅,富累⾦⽟,沿⾄于今,竟以求富为务。
”沈万三(富)的⽗亲从湖州南浔镇迁居到长洲县东蔡村以后,⾟勤耕作,充分开发了当地⼤⽚抛荒的肥沃⽥⼟。
由于经营得法,占⽥⽇⼴,沈家转为招集佃户、出租⽥地、雇佣长短⼯和发放⾼利贷的⼤地主,到沈万三兄弟主持家业时就已经拥有地跨数县的良⽥。
传⾄沈达卿⼀辈时,沈家“产益⼴、赀益饶”,有史籍称其⽥产多达数千顷。
沈万三聚宝盆的民间故事
沈万三是一个非常有钱的商人,他经营着一家叫做“聚宝盆”的商店。
这家商店里出售的商品丰富多样,从日用品到珠宝首饰都有。
因为有着如此丰富的商品种类,聚宝盆很快就成为了当地的知名商店。
然而,沈万三并不是一个自私的商人。
他非常慷慨,总是乐于帮助有需要的人。
他经常会把自己的财富用来帮助贫困的人们,甚至还会给那些经济条件不好的孩子们提供免费的教育机会。
有一天,一个老人来到了聚宝盆,想要买些东西。
但是,他只有一些破旧的铜钱,根本买不起什么值钱的商品。
沈万三看到老人的样子,心里非常难过。
他决定给老人一些东西,让他不至于离开空手而归。
于是,沈万三走到了聚宝盆的后面,打开了一个巨大的盆子。
这个盆子里装满了各种各样的宝物,包括金子、银子、宝石等等。
沈万三告诉老人,他可以随便取走一些宝物,作为自己的礼物。
老人感到非常惊讶和感激,他取走了一些东西,然后离开了聚宝盆。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的人开始前来向沈万三寻求帮助。
沈万三发现,这个巨大的聚宝盆已经成为了一个帮助有需要的人们的工具。
为了让更多的人受益,沈万三决定把聚宝盆放在聚宝盆商店的正中央,让每个人都可以看到它并从中受益。
从此以后,聚宝盆成为了一个传说,人们开始相信,只要他们需要,聚宝盆就会给他们带来好运和财富。
这个民间故事告诉我们,慷慨和助人为乐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分享我们的财富和资源,我们可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并让整个社区变得更加和谐和繁荣。
沈万三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嘿,咱今儿来聊聊沈万三的故事,那可真是相当精彩呐!沈万三,那可是个传奇人物。
想当年,他从一个小小的商人做起,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努力,积累了巨额的财富。
这就好比咱普通人从一无所有开始,一点点打拼出自己的一片天。
他为啥能成功呢?那肯定是有原因的呀!首先,他有敏锐的商业眼光。
就像咱走在路上,别人都没注意到的机会,他一眼就能瞧见。
他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商机,这多厉害呀!这就好像别人都在走平常路,他却能发现一条隐藏的小道,直通宝藏。
再者,他敢于冒险。
做生意哪有不冒险的呀,但他就敢下大赌注。
咱平时做事儿的时候,是不是有时候会犹豫不决,怕这怕那的?沈万三可不会,他说干就干,绝不拖泥带水。
还有啊,他善于与人合作。
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可他懂得找合作伙伴,大家一起赚钱。
这就跟咱平时和朋友一起做事儿一样,人多力量大嘛!那咱从沈万三的故事里能得到啥启示呢?咱也得有那股子机灵劲儿,多观察观察周围,说不定机会就在身边呢!咱可不能总是胆小怕事,该出手时就出手哇!而且,要学会和别人合作,别老是自己单打独斗。
你想想,要是咱都能像沈万三那样,那咱的日子能过得不红火吗?咱也能创造属于自己的财富传奇呀!那到时候,咱不也能风风光光的嘛!咱再说说他的经历,那可不是一帆风顺的呀!中间也遇到过不少挫折和困难呢。
可他没被打倒,反而越挫越勇。
这给咱的启示就是,遇到困难别怕,咬咬牙挺过去,说不定前面就是一片光明呢!咱不能一遇到点儿事儿就打退堂鼓,那可不行!而且啊,沈万三还很会经营人脉呢。
他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都能处理得妥妥当当。
咱平时也得学会和人相处呀,多个朋友多条路嘛!你说咱要是能把沈万三的这些优点都学到手,那咱的人生能不精彩吗?咱也能成为别人口中的传奇人物呀!咱可不能小瞧了这些启示,这都是宝哇!所以啊,咱可得好好琢磨琢磨沈万三的故事,别光听个热闹就完事儿了。
咱得从中学到点儿真本事,让自己也能变得厉害起来。
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咱可不能浪费了这么好的榜样呀!。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沈万三聚宝盆沈万三两遇张三丰
导语:沈万三聚宝盆沈万三作为大明时期的著名首富,关于他的传说还是很多的,最出名的莫过于沈万三聚宝盆的故
沈万三聚宝盆
沈万三作为大明时期的著名首富,关于他的传说还是很多的,最出名的莫过于沈万三聚宝盆的故事了。
电视剧中沈万三与聚宝盆形象
相传早年间沈万三是沈家村的财主,有房有地雇工都有十多口。
有一年大旱,但凡是绿色的东西都没活气儿了,可奇怪的是沈家割草的长工每天都能割到一捆油绿肥嫩的青草,时间一长就让人起疑了,沈万三就问割草的长工这么好的青草是哪里弄来的。
长工当时也是留了心眼了,就瞎编了个地方忽悠过去了。
沈万三也是个心细的,他一连几天跟在割草长工后头偷看,发现这个长工每天都是先到村北的沈家桥底下睡觉,等睡到中午没有行人的时候就去牛蛋山上去割草,为了搞明白究竟,沈万三强令割草长工领他去割草的地方,就发现山上有一片圆形的草地,长的那叫一个茂盛,青草被长工随割随长,沈万三就明白了,这一定是有宝贝在下头啊,于是他就带人挖掘那块草地,还真挖出个铁盆来。
沈万三用这个铁盆喂猪猪长的快,往铁盆里放金银金银拿不完,他就明白了铁盆是个宝贝是个聚宝盆啊,利用这个聚宝盆沈万三的财富那是越积越多,再加上他善于经营,很快就富可敌国了。
在沈万三凭借聚宝盆发迹之后的数年,长江决堤,大明朝的术士就推测了朝中肯定出了宝贝,于是朱元璋就昭告天下:谁能用宝贝把长江决口堵住,就给谁加官进爵。
沈万三听说后就揭了皇榜,带着聚宝盆进京了,对于聚宝盆皇帝答应“四更借、五更还”。
沈万三利用聚宝盆。
关于沈万三的传说故事:什刹海在北京鼓楼的西南方,宽阔的水面,四面种着高大的柳树、槐树、杨树,风景好极啦。
什刹海夏天可以划船,冬天可以滑冰。
解放后,政府又把什刹海彻底挖了一下子,又在岸边上建立了水泥栏杆,把古老的什刹海打扮得更美丽了。
什刹海的刹字,在北京人嘴里念快了,就跟“季”、“价”、“窖”差不多了,因为这个,就有了活财神沈万三原来北京西便门外有一座“白云观”,庙观里的“财神殿”,据道士说:财神老爷就是北京的“活财神沈万三”。
另外传说:沈是元朝末年苏州人,名叫沈富,号叫仲荣。
因为他在弟兄里行三,所以人都叫他沈万三。
沈万三很有钱,是当年江南第一个有钱的人,明朝朱元璋做了皇帝,打算扩建南京城墙,又没有那么多钱,沈万三抢头替皇帝修了三座城门,皇帝朱元璋心里很嫉妒这个有钱的沈万三,后来,抓个差错,就把沈万三杀了。
这是南京的故事。
沈万三没到过北京,可是北京却流传了沈万三的故事。
挖十窖银子的民间传说。
提起沈万三来,老北京人没有不知道他的,他是“活财神”。
活财神应该是很有钱的了,可是他手里一个钱也没有,穷得连衣服都穿不整齐,那么,他怎么会叫活财神呢?他呀,他能知道地下哪里埋着金子,哪里埋着银子。
那么,他怎么不挖点金子、挖点银子,换换衣裳呢?不行,沈万三平常说不出来哪里有金子,哪里有银子,要想跟沈万三要金子、银子,得狠狠地打他,把他打急啦,他胡乱一指哪里,挖吧,准有银子,也许是金子,并且,打得越厉害,从他指的地方挖出的金银就越多,这么,人都叫他“活财神”。
可是,谁肯打他呢!他家里的人,不忍打他,一般老百姓呢,又没有平白无事打人的道理。
这样,沈万三跟那些不肯打他的人,就都穷得吃不饱饭,穿不整齐衣裳。
这一天,皇帝要修建北京城了,皇帝又不愿意把他库里的钱拿出来,就跟大臣们商量“就地取材”的办法,大臣们说:“这一片苦海幽州,哪能弄出这么多钱呢!”皇帝说:“没法子也得想法子!”后来,有人把活财神沈万三的事,告诉了皇帝,皇帝高兴了,吩咐马上把沈万三给抓来。
沈万三得宝曾听说过这么一个故事,讲的是沈万三家里宝贝的事。
他家的宝贝还不仅仅就只有聚宝盆一件。
万三、万三,就是指沈万三的家里有三件宝:金叶子、聚宝盆、金丝蛤蟆。
现在讲沈万三得宝的故事,也就是说说这三件宝的来历。
沈万三在年轻的时候,爹妈都死了,要说家中是穷得是叮当响,那还不至于,但家里能顶用的东西就只剩下一根扁担两根绳,自己就靠这东西打柴卖钱来糊嘴过日子。
有一天他进城卖了柴回家途中,打城门洞口经过时,见到个测字摊。
就将买烧饼找剩下来的钱往摊子高头一丢,说要测字。
测字老头叫他先写个字。
沈万三随手就写了个“三”字,并且说道:“我叫沈万三,就测个‘三’字,测发财。
”老头对“三”字望了半天,突然站起身来连说:“恭喜!恭喜!你有大财发哩。
这‘三’字横过来看,就是‘川’字,行远路要川资,这川资就是钱啊?不过——”老头三说两说的把沈万三说得心花怒放。
一听到“不过——”,心里头“咯顿”一下子又拎上去了,连忙问老头:“不过什么呀?”。
“不过这川字两头通,一头朝南,一头朝北,到底朝那头能发财,这就难说了。
”其实老头子说的是乖巧话:沈万三如果往南发不了财,他好说财在北边;如果南、北都发不着,他好说路没走到头,时候还没到。
沈万三出城回家刚好是往南走,他就这么走啊走的,经过家门也没进去,还往南走。
过了晌午,来到一个山岗前,见一白胡子老头,穿着一双破蒲鞋,脚被磨得血糊淋拉的,驼作个背挑着一付担子,累的实在可怜。
他赶上前去喊一声:“老爷子,您歇歇吧。
”老头把担子放下来,坐在一个枯树桩上,抱起那只滴着血的脚就哭。
沈万三脱下自己的鞋递给老头:“老爷子,看您脚成这样子了,怎么还能挑担子呢?来!穿我的鞋,我赤脚习惯了。
”老头也不客气地接过鞋就往脚上套。
哪晓得老头脚大,沈万三的鞋小,套了半天也套不上去。
沈万三一看没办法,就问老头子要到哪,老头回答说要去小丹阳。
沈万三就说:“只要您放心,我替您挑过去,您在后面慢慢地走。
我走得快,在前面小丹阳集市上等您,您看阿行?”老头连忙点头答应。
明朝巨富沈万三的故事在600多年前,中国商界出了一位旷世奇才,他就是元末明初的首富沈万三。
在600多年前,中国商界出了一位旷世奇才,他就是元末明初的首富——沈万三。
沈万三大约出生在元大德末年,即1307年前后,大概比朱元璋大21岁。
沈万三原名沈富,字仲荣,他在兄弟中排行老三,后来发达了,于是人们都叫他“沈万三”。
沈万三曾在南京居住,并出资修建了中华门一段的明城墙。
但是,最后他却落了个流放云南、家破人亡的下场,让后人感慨不已。
一.勤劳经营,生财有道沈万三究竟是怎样发家致富的?综合历史传说与文献记载来讲,沈万三年轻的时候结识了一个叫陆道源的南方巨贾。
这个陆道源不仅富有,而且喜欢交友,乐善好施。
当时,沈万三正为他管账治财。
后来沈万三在此经历基础上,独立门户,开创自己的生意,逐步通过勤劳、胆识、智慧而最终发家致富。
根据许多史料上的记载,元代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是个荒年,自然灾害遍及大半个中国,而且江浙一带又流行起了瘟疫,沈万三就在这个时候降生了。
沈万三的父亲沈佑颇具眼光,他看到东垞人少荒地多,政府又奖励开荒。
沈佑便举家从湖州的南浔迁到了苏州的东垞,即现在的江苏省昆山市周庄镇。
在这里,全家人经过十多年的辛勤垦殖,终于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地主,庄田广达一千三百多亩。
东垞西边的周庄原本是个小村落,后来经过沈家的开发逐渐形成了集镇。
于是,沈佑全家就由“农”转“商”了,成了地主兼商人的富户。
但田种得再多也只是个土财主,所以沈佑一直也没有成为真正的巨贾富商。
沈佑去世后,排行老三的沈富(即沈万三)留在了周庄的银子浜,他一方面管理着东垞的庄田,另一方面则开始经营镇上的买卖。
在兄弟中,沈万三最富有经济头脑,他对自己分得的庄田进行精心的经营管理,使得财富有了更大的积累。
此时朝廷又开放了私人对外贸易,主要贸易对象是高丽、日本和南洋等地。
于是,沈万三便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凭借天然便利的交通,将江浙地区深受海外欢迎的丝绸、茶叶、瓷器、工艺品等源源不断地贩卖出去,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据《吴江县志》记载,至正十九年,元朝曾向张士诚征粮,沈万三对海运已是熟门熟路,又擅长与官场权贵交往,很快就被张士诚看重,于是选用沈万三助其运输大宗粮食北上,张士诚于次年海运十一万石粮米北上,沈万三协助张士诚从海道运送粮米到了燕京,其间沈万三发了不少横财。
这时,拥有了巨额资财的沈万三,又开始做起了放贷收利的生意,使自己富上加富,迅速成为“资巨万万,田产遍于天下”的江南第一豪富。
沈万三是明初首屈一指的“富豪”,他富可敌国是人所共知的。
在《五杂俎》中也说:“国初金陵有沈富者,字仲荣,富甲天下,人呼为沈万三。
”在整个明朝,“沈万三”这三个字是响当当的,就像今天的“福布斯排行榜首富的名字”一样,是财富的代名词。
那么,这个被称作“富甲天下”的沈万三到底有多富呢?据有关史料记载,当年沈万三把苏州作为重要的经商之地。
他在周庄镇东的东垞建造了千亩粮仓,在银子浜的尽头建造了堆放银子的府库,每天都有很多小船进出银子浜,运送银子。
致富后的沈万三,广置田宅万顷,以至于有了“苏州府属田亩三分之二属于沈氏”的记载。
沈万三可谓是一个经营的奇才,他从土地垦殖开始,苦心经营,机智行商,充分显示出了他出色的“经营管理”才能。
并在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后,他又大胆抓住机会,开始了对外贸易和放贷收利等多种生意,更加速了他财富的积聚。
二.财色开路,奢侈挥霍沈万三致富之后,不仅妻妾成群,还常常寻花问柳,纵情声色。
据说,他一生共娶了13房妻妾,南京城的名伎几乎都到过他的庄园。
在他的妻妾中,其中盛泽妆楼的小妾九娘最为与众不同,她不仅擅长琴棋书画,而且聪明过人,善解人意,颇有见地。
比如,朱元璋打败张士诚后,沈万三要帮助朱元璋修建城墙,九娘就觉得这样的事情做不得,并多次极力劝阻沈万三。
可是,沈万三却被财富冲昏了头脑,没有听进去,最后因此而为自己埋下了倾家荡产的祸根。
沈家迎来送往接连不断,一些官员和见过世面的大人物都被沈万三请了过来,他们有地方上的州府、县令,甚至还有一些小吏。
大地主出身的沈万三,在暴富之后也开始附庸风雅,经常与文人名士在后花园里舞文弄墨,吟诗作对。
并且,每次的书画他都会出重金买下,据《坚瓠集》载,沈家“藏古今书画无算”。
有一次,他听说苏州城有一个叫王行的名士学富五车,经常和文人墨客来往。
于是,沈万三也非要请王行到乡下去给他当家塾先生,调教他的孩子。
到家后,不管人家的文章到底是好是坏,只要一写出来,他就连口称赞,并且拿出大量白银作为酬谢。
倒是王行心知肚明,看到这么丰厚的酬金居然被吓得连连辞谢,临走低声嘀咕了一句:“如此地炫耀财富,早晚是要倒霉的”。
果真,后来应了王行的话,炫富终于让沈万三落得了一个流放云南、家破人亡的下场!财富永远是人们向往的东西,有了钱可以不对别人低三下四,可以与高官达贵平起平坐,可以大快其意指点江山。
但是,人们只羡慕沈万三的富豪,却忽视了沈万三也就是因财富而遭到了流放,直至丧命。
元代末年,是一个群雄四起、动荡不安的时期。
江苏泰州一直靠贩卖私盐过日子的张士诚三兄弟瞅准机会,开始起兵反元。
后来,张士诚把平江府改名为隆平府,并起国号大周,成了大周的开国皇帝。
建立大周之后,张士诚也颁布了一系列的新政策,其中受益最大的就是像沈万三这样的富商巨贾。
因为张士诚心中明白,如果没有这些江南巨富豪绅的大力支持,他这个小小的大周王朝也是难以维持下去的。
当时,张士诚领兵起义需要大量的财物,作为首富的沈万三是出了不少力的,他带领江南的富商大量捐钱捐物,资助张士诚起义,从而使张士诚的军队越来越壮大。
沈万三作为当时的江南首富,就做了三桩让张士诚很是惬意的事情,而且每次出手都是十分大方,毫不吝啬。
第一桩,沈万三率领银子浜的船队,多次为张士诚的官兵发放犒赏,从而解决了巨大的军费开支。
第二桩,沈万三利用自己从事过海外贸易的航海经验,以实际行动支持张士诚的政治活动,每年都帮张士诚秘密运输十多万石粮食到北方元朝的国都。
有一年,元朝的特使兵部尚书伯颜来到苏州,沈万三也是大摆宴席,盛情款待,并专门花了大价钱进行刻石记功。
第三桩,沈万三为巩固自己在张士诚眼中的地位,不惜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张士诚,把自己和张士诚切实地拴在了一起。
而张士诚也给了沈万三很多敛财的特权。
从此,沈万三便一跃成为海外贸易、房地产、地租、高利贷、丝绸业等方面的大鳄。
但是,也正因为如此,埋下了未来的明朝皇帝朱元璋对苏州城和沈万三秋后算账的伏笔。
三.恃财放旷,祸及九族元朝至正十六年,张士诚割据平江,沈万三、顾瑛等当地大富户为求得庇护,都曾献金输粮,以示拥戴。
几乎是与张士诚同时,朱元璋也参加了同乡郭子兴的起义军。
四年之后,朱元璋凭着自己过人的勇谋获得了军队的统帅权,并带领义军攻打到了苏州城下。
为了保住自己的庇护神张士诚,沈万三及其苏州城内的巨商大贾个个都鼎力支持张士诚。
但是,苏州终究只是一个小小的城池,1368年,朱元璋的大军终于灭掉了张士诚、陈友谅、方国珍等人的军队,开始登基称帝,建立了大明王朝。
沈万三是个精明的商人,希望继续过他的太平日子,在明朝大局已定的当口,决定加紧做出效忠朱元璋的表示。
他率领江浙大户向朱元璋的军队缴纳了税粮万石,以示忠心。
此外,沈万三还暗地里向朱元璋纳贡5000两白银以备他不时之需。
朱元璋看当时江山初定,前方打仗和后方建设都需要花钱,于是就欣然笑纳了。
沈万三以为这一招很灵,自然是满心欢喜。
接着,他还以龙角贡献,并献上白银二千锭,黄金二百斤,甲士十人,甲马十匹,建南京廊庑、酒楼等。
不久,他又发现朱元璋虽然定都南京,但建造城墙却面临着严重的资金不足。
于是,沈万三突然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上书自请出资建造都城,也就是聚宝门(今中华门)、水西门、西水关在内的这一段共约十公里的工程。
为了让朱元璋龙颜大悦,沈万三自然是倾尽了全力。
他不仅舍得花钱,注重质量,还日夜坚守在工地上,和雇工同吃同住同劳动。
在他的带动下,工程终于提前三天完成了。
看来他这步棋没走错,朱元璋终于面露喜色。
在完工庆贺的那天,明太祖朱元璋亲自为沈万三斟了酒,并话中带刺地说:“古时候就有个白衣天子,号称‘素封’。
在我看来,说的也许就是您老人家啊”。
沈万三听后,受宠若惊,只顾自地在那里使劲地谢主龙恩,他哪里知道这“天子”并不是那么容易随便当的啊!于是,沈万三的头脑就愈发地发热起来。
当他又听到朱元璋要犒赏三军时,便上前请求,由他出巨款代为劳军。
可他没想到,这时朱元璋勃然大怒,拍着桌子大叫道:“一个老匹夫不把我皇帝放在眼里,居然还胆敢替我犒劳天下之军!简直是个乱民,给我拉出去砍了。
”当时正在朱元璋身旁的马皇后劝说道:“如今大明初建,若再随便杀人,就会落下一个滥杀无辜的罪名。
沈万三是一个不祥之人,自然也就由上天来处置了,不如免掉他的死罪,改为其他的惩处。
”朱元璋听后,感觉有理,于是便把沈万三全家发配到了云南。
从此,沈万三名下二十亿贯的家当都被充了公。
沈万三被流放云南时,他已经是一个年过六旬的老人了。
在这富与贫、荣与辱产生巨大反差的一瞬间,他从心理上和身体上都难以接受,再加上江南与云南的生活环境差异太大,简直是从天堂跌到了地狱。
没过多久,沈万三便在病苦之中,撒手人寰。
然而,沈家的灾难并没有就此结束,后来沈家的多数成年男子都被酷刑处死。
而沈家的小孩则充军到了南丹卫(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女发配到了浣衣局,世代为奴。
沈万三晚年的富极招祸,从洪武二十六年一直到洪武三十一年才平息下来,沈氏家族彻底地衰落下去了。
四.福祸相倚,可叹可鉴沈万三家族的崛起和衰落确实令人嘘唏慨叹。
沈万三凭借经营上的杰出才华,运用诚信的操守、敏锐的洞察力、机智过人的胆略和审时度势的经营策略,白手起家,打造出了一个超一流的“企业帝国”。
沈万三的经营理念有:勤劳:大事要亲力亲为,力不到不为财。
诚信:做生意非一次而富。
智慧:大智大勇,独具慧眼。
机遇:把握买卖的时机和自身的运气。
但是,正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由于沈万三后来没有处理好与以朱元璋为代表的新皇权集团的利益关系,这富可敌国的财富最终给沈氏家族带来了灭门的灾难。
沈万三一生用钱开路,一掷万金,奢侈无度。
从他自己的立场来讲,也许讨好了皇帝,是为了让自己平安地掘取更大的财富。
在张士诚时代他是成功的,的确敛聚了更多的钱财,而在朱元璋时代却失败了,落得家破人亡。
究其根源,还是由沈万三的个人价值观所致,他过去成功的经验,使得他产生了偏见“即钱是万能的”。
而最后的事实告诫他,人生于世,没钱是万万不能的,但钱绝对不是万能的。
无论古今中外,都是这个道理。
当一个人在某个方面产生极端偏见而不知改正时,因果报应法则就会通过人生的实际经历来校正他的偏见。
有时代价是巨大的,有智慧根器的人,通过别人或自己吃一堑的经历而能让自己长一智,或者经历小的挫折而觉悟大道理,就象用轻型病毒给人种疫苗能产生预防恶性病毒的免疫力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