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性系统理论11离散线性系统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1.22 MB
- 文档页数:50
《线性系统理论》课程教学探讨【摘要】本文围绕《线性系统理论》课程展开讨论,首先从背景介绍和研究目的两个方面入手。
在包括线性系统理论的概述、工程实践中的应用、教学内容设计与实施、教学方法探讨以及课程评价与改进。
结论部分总结了文章内容,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并提出了对《线性系统理论》课程的建议。
通过本文的探讨,读者可以深入了解线性系统理论的重要性以及教学方法的改进空间,为未来的教学和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线性系统理论、教学探讨、工程实践、设计与实施、教学方法、课程评价、改进、总结、展望、建议、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线性系统理论是控制工程领域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也是工程学生必修的核心课程之一。
通过学习线性系统理论,可以帮助工程学生深入理解现代控制系统领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他们将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线性系统理论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对线性系统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方法的探讨显得格外重要。
本文将围绕线性系统理论课程展开讨论,分析其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以及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实施,探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对课程评价和改进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够为今后线性系统理论课程的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线性系统理论》课程教学的现状和问题,分析线性系统理论在工程实践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深入研究线性系统理论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实施,以及教学方法的探讨。
通过对线性系统理论课程的评价与改进,为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提供建议与启示,并为未来研究方向提供一定借鉴和思路。
在现代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线性系统理论作为控制理论的基础,对工程领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如何更好地开展《线性系统理论》课程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
2. 正文2.1 线性系统理论概述线性系统理论是研究线性时不变系统的理论,是现代控制理论的重要基础。
线性系统理论线性系统理论是一个广泛应用的数学分支,该分支研究线性系统的性质、行为和解决方案。
线性系统可以描述很多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包括电子、机械、化学和经济系统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线性系统理论的基础、应用、稳定性和控制等不同方面。
一、线性系统基础线性系统是一种对于输入响应线性的系统。
当输入为零时,系统的响应为零,称之为零输入响应。
当没有外界干扰时,系统内部存在固有的动态响应,称之为自然响应。
当有外界输入时,系统将对输入做出响应,称之为强制响应。
线性系统具有很多性质,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系统的行为。
其中一个重要的性质是线性可加性,就是说当输入是线性可加的时候,输出也是线性可加的。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有两个输入信号,将它们分别输入到系统中,我们可以在系统的输出中将它们加起来,并得到对应的输出信号。
另外一个重要的性质是时不变性,就是说当输入信号的时间变化时,输出信号的时间变化也会随之发生。
这个性质告诉我们,系统的行为不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
除此之外,线性系统还有其他很多性质,比如可逆性、稳定性、因果性等等。
二、线性系统的应用线性系统有着广泛的应用,它们可以用来描述很多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但不限于电子电路、航天控制、化学反应、经济系统等等。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些应用领域中的具体案例。
1. 电子电路线性系统在电子电路中有着广泛应用。
例如,如果我们想要设计一个低通滤波器,以使高频信号被抑制,我们可以使用线性系统来描述它的行为。
我们可以将电子电路看作一个输入信号到输出信号的转换器。
这个转换器的输出信号可以通过控制电子器件的电流、电压等参数来实现。
这种线性系统可以用来滤掉任何频率的信号,因此在广播和通信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2. 航天控制航天控制是线性系统理论的一个应用重点。
它包括控制飞行器姿态、轨道以及动力学行为。
在这些问题中,线性可变系统被广泛应用。
这种系统的输出信号是受到飞行器的控制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控制器的任务是计算信号,以引导飞行员和总体系统实现期望的性能和特征。
linearsystemstheory以状态空间法为主要工具研究多变量线性系统的理论。
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航天等技术发展和控制理论应用范围的扩大,经典线性控制理论的局限性日趋明显,它既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也不能解决理论本身提出的一些问题,这就推动了线性系统的研究,于是在1960年以后从经典阶段发展到现阶段。
美国学者R.E.卡尔曼首先把状态空间法应用于多变量线性系统的研究,提出了能控性和能观测性两个基本概念。
20世纪60年代以后,现代线性系统理论又有了新发展,出现了线性系统几何理论、线性系统代数理论和多变量频域方法等研究多变量系统的新理论和新方法。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线性系统为对象的计算方法和计算辅助设计问题也受到普遍的重视。
与经典线性控制理论相比,现代线性系统主要特点是:研究对象一般是多变量线性系统,而经典线性理论则以单输入单输出系统为对象;除输入和输出变量外,还描述系统内部状态的变量;在分析和综合方面以时域方法为主而经典理论主要采用频域方法;使用更多数据工具。
前言第1章线性系统的数学描述1.1 线性系统的输入.输出描述1.1.1 线性系统1.1.2 非零初始条件与冲激输入1.2 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1.2.1 输入.输出描述的局限性1.2.2 状态与状态空间1.2.3 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1.2.4 物理系统状态方程的建立1.2.5 传递函数矩阵的状态参数矩阵表示1.2.6 传递函数矩阵G(s)的实用计算方法1.2.7 离散系统状态空间的描述1.3 线性系统等价的状态空间描述1.3.1 坐标变换1.3.2 线性定常系统状态空间描述在坐标变换下的特性1.3.3 线性时变系统状态空间描述在坐标变换下的特性1.4 状态方程的对角线规范形与约当规范形1.4.1 状态方程的对角线规范形1.4.2 状态方程的约当规范形1.5 组合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和传递函数矩阵1.5.1 子系统的并联联接1.5.2 子系统的串联联接1.5.3 子系统的反馈联接1.6 习题第2章线性系统的运动分析2.1 线性系统运动分析的数学实质2.1.1 运动分析的数学实质2.1.2 状态方程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条件2.1.3 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及全响应2.2 线性定常系统的运动分析2.2.1 线性定常系统的零输入响应2.2.2 矩阵指数函数的性质2.2.3 几种典型的矩阵指数函数2.2.4 矩阵指数函数的计算方法2.2.5 线性定常系统的零状态响应2.2.6 线性定常系统的全响应及输出响应2.3 线性时变系统的运动分析2.3.1 线性时变系统的零输入响应2.3.2 线性时变系统的零状态响应2.3.3 线性时变系统的全响应及输出响应2.4 状态转移矩阵2.4.1 线性时变系统的状态转移矩阵2.4.2 线性时变系统的状态转移矩阵的性质2.4.3 线性定常系统的状态转移矩阵2.4.4 线性定常系统的状态转移矩阵的性质2.4.5 基于状态转移矩阵表示的线性定常系统的运动规律2.5 线性连续时间系统的时间离散化2.5.1 数字控制系统的基本形式2.5.2 离散化的假设条件2.5.3 线性连续时变系统的离散化2.5.4 线性连续定常系统的离散化2.6 线性离散时间系统的运动分析2.6.1 迭代法求解线性离散系统的状态方程2.6.2 线性离散时间系统的状态转移矩阵2.6.3 线性离散时变系统的状态运动规律2.6.4 线性离散定常系统的状态运动规律2.7 习题第3章线性系统的能控性与能观测性3.1 能控性和能观测性的定义3.1.1 能控性和能观测性的直观讨论3.1.2 能控性的定义3.1.3 能观测性的定义3.2 线性连续时间系统的能控性判据3.2.1 线性定常系统的能控性判据3.2.2 能控性指数3.2.3 线性时变系统的能控性判据3.3 线性连续时间系统的能观测性判据3.3.1 线性定常系统的能观测性判据3.3.2 能观测性指数3.3.3 线性时变系统的能观测性判据3.4 对偶系统与对偶原理3.4.1 对偶系统3.4.2 对偶原理3.5 线性离散时间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测性3.5.1 线性离散时间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达性3.5.2 线性离散时间系统的能控性判据3.5.3 线性离散时间系统的能观测性及其判据3.6 能控规范形和能观测规范形3.6.1 单输入一单输出系统的能控规范形3.6.2 单输入-单输出系统的能观测规范形3.6.3 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的能控规范形3.6.4 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的能观测规范形3.7 线性系统的结构分解3.7.1 能控性和能观测性在非奇异变换下的特性3.7.2 线性定常系统按能控性的结构分解3.7.3 线性定常系统按能观测性的结构分解3.7.4 线性定常系统的结构规范分解3.8 习题第4章传递函数矩阵的状态空间实现4.1 传递函数的能控和能观测规范形实现4.1.1 单输入-单输出系统传递函数的实现4.1.2 单输入一多输出系统传递函数的实现4.1.3 多输入.单输出系统传递函数的实现4.1.4 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传递函数的实现4.2 最小实现及其性质4.3 最小实现的解法4.3.1 降价法4.3.2 直接求取约当规范形的最小实现方法4.3.3 用汉克尔法直接求取传递函数矩阵的最小实现4.4 习题第5章系统运动的稳定性5.1 外部稳定性和内部稳定性5.1.1 外部稳定性5.1.2 内部稳定性j5.1.3 内部稳定性和外部稳定性的关系5.2 李亚普诺夫稳定性理论5.2.1 李亚普诺夫第一法和第二法5.2.2 自治系统、平衡系统和受扰系统5.2.3 李亚普诺夫意义下的稳定5.2.4 不稳定5.2.5 李亚普诺夫第二法的主要定理5.3 连续时间线性系统的状态运动稳定性判据5.3.1 线性时变系统的稳定性判据5.3.2 线性定常系统的稳定性判据5.4 构造李亚普诺夫函数的规则化方法5.4.1 变量梯度法5.4.2 克拉索夫斯基方法5.5 离散时间系统状态运动的稳定性5.5.1 离散时间非线性定常系统的李亚普诺夫稳定性定理5.5.2 离散时间线性定常系统的稳定性定理5.6 李亚普诺夫直接法在系统综合方面的应用5.6.1 连续时间线性定常系统稳定自d运动的衰减性能的估计5.6.2 平均积分值的计算5.7 习题第6章状态反馈6.1 状态反馈与输出反馈的概念6.2 状态反馈与输出反馈对系统能控性和能观测性的影响6.2.1 状态反馈和输出反馈对系统能控性的影响6.2.2 状态反馈对系统能观测性的影响6.2.3 输出反馈对系统能观测性的影响6.2.4 多输入能控系统转变为单输人能控系统6.3 系统的极点配置6.3.1 极点配置的概念6.3.2 极点配置的条件6.3.3 单输入系统极点配置反馈矩阵的计算方法6.3.4 多输入系统极点配置反馈矩阵的计算方法6.3.5 状态反馈对传递函数的影响6.4 输出反馈极点配置6.5 不完全能控系统状态反馈的极点配置和镇定6.5.1 不完全能控系统状态反馈的极点配置6.5.2 不完全能控系统状态反馈的镇定6.6 状态反馈解耦6.6.1 解耦问题的提法和结构假设6.6.2 系统结构特征量6.6.3 可解耦条件与解耦算法6.7 习题第7章状态观测器7.1 状态观测器的基本概念7.2 全维闭环状态观测器7.3 降维状态观测器7.4 基于观测器的状态反馈系统7.5 Rz函数观测器7.6 习题。
线性系统理论:
系统控制的理论与实践被认为是20世纪中对人类生产和社会生活活动产生重大影响的科学领域之一。
其中,线性系统理论是系统控制理论的一个最为基本的与成熟发展的分支。
系统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从系统控制理论的角度,通常将其定义为是由相关联和相制约的若干部分所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一个整体。
系统的状态由描述系统行为特征的变量来表示。
它具有整体性、抽象性与相对性的特点。
概述:
线性系统科学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面对着各种各样错综错杂的系统,控制对象可能是确定性的,也可能是随机性的,控制方法可能是常规控制,也可能需要最优化控制。
控制理论和社会生产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近代得到极为迅速的发展。
线性系统理论是现代控制理论中最基础、最成熟的分支,是控制科学重要课程之一。
线性系统理论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方法多样、充满美感,不仅提供了对线性控制系统进行建模、分析、综合系统完整的理论,而且其中蕴涵着许多处理复杂问题的方法,这些方法使系统的建模、分析、综合得以简化,为系统控制理论的其它分支乃至其它学科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它们是解决复杂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
主要特点:
与经典线性控制理论相比,现代线性系统理论的主要特点是:研究对象一般是多变量线性系统;除输入变量和输出变量外,还着重考虑描述系统内部状态的状态变量;在分析和综合方法方面以时域方法为主,兼而采用频域方法;使用更多的数学工具,除经典理论中使用的拉普拉斯变换外,现代线性系统理论大量使用线性代数、矩阵理论和微分方程理论等。
线性系统理论一、主要内容本课程是一门信息科学的专业基础课程,阐述分析和综合线性多变量系统的理论、方法和工程上的实用性,本理论在控制技术、计算方法和信号处理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1、系统、系统模型,线性系统理论基本内容2、状态、状态空间,状态和状态空间的数学描述,连续变量动态的状态空间描述,系统输入输出描述与状态空间描述的关系,LTI系统的特征结构,状态方程的约当规范型,系统状态方程与传递函数矩阵的关系,组合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3、连续时间LTI系统的运动分析,状态转移矩阵和脉冲响应矩阵,连续时间LTV系统的运动分析,连续时间LTI系统的时间离散化,离散时间线性系统的运动分析4、线性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测性,连续时间LTI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测性判据,离散时间线性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测性判据5、对偶系统和对偶性原理,时间离散化线性系统保持能控性和能观测性的条件,能控和能观测规范型,连续时间LTI系统的结构分解6、系统外部和内部稳定性,李亚普诺夫稳定的基本概念,李亚普诺夫第二方法的主要定理,连续时间线性系统的状态运动稳定性判据,离散时间线性系统的状态运动稳定性判据7、系统综合问题,状态反馈和输出反馈,状态重构和状态观测器,降维状态观测器,状态观测器状态反馈系统的等价性问题二、线性系统及其研究的对象一般说来,许多物理系统在其工作点的附近都可以近似地用一个有限维的线性系统来描述,这不仅是由于线性系统便于从数学上进行处理,更为重要的,它可以在相当广泛的范围内反映系统在工作点附近的本质。
因此,线性系统理论研究对象是 (线性的)模型系统,不是物理系统。
控制理论发展到今天,包括了众多的分支,如最优控制,鲁棒控制,自适应控制等。
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线性系统的理论几乎是所有现代控制理论分支的基础,也是其它相关学科如通讯理论等的基础。
三、研究线性系统的基本工具研究有限维线性系统的基本工具是线性代数或矩阵论。
用线性代数的基本理论来处理系统与控制理论中的问题,往往易于把握住问题的核心而得到理论上深刻的结果。
线性系统理论课程大作业论文线性系统理论综述及其应用这学期学习的线性系统理论属于系统控制理论的一个最为基本和成熟发展的分支,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介绍采用系统理论解决工程问题的一般步骤,明确建模、分析、综合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并重点介绍线性系统模型的特征和分析方法;介绍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结余状态空间方法的分析和系统结构特征和结构的规范分解以及状态反馈及其性质等。
一.线性系统理论研究内容综述系统是系统控制理论所要研究的对象,从系统控制理论的角度,通常将系统定义为由相互关联和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
动态系统是运动规律按照确定规律或者确定的统计的规律岁时间演化的一类系统,动态系统的行为由各类变量间的关系来表征,系统的变量可以分为三种形式,一类是反映外部对系统的影响或者作用的输入变量组,如控制、投入、扰动等;二是表征系统状态行为的内部状态变量组;三是反映系统外部作用或影响的输入变量组如响应,产出。
表征系统动态的过程的数学描述具有两类基本形式,一是系统的内部描述,另一组是输入变量对状态变量的组的动态影响。
从机制的角度来看,动态系统可被分类为连续系统变量动态系统和离散事件动态系统;从特征的角度,动态系统可分别分类为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参数集成系统和分布参数系统;从作用时间类型角度,动态系统可被称为连续时间系统和离散时间系统。
线性系统理论是系统控制理论最为成熟和最为基础的分支。
他是现代控制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经典控制理论的延申。
现代控制理论主要是着重研究现性状态的运动规律和改变这种规律的可能性和方法。
线性系统的理论和方法是建立在建模的基础上。
在建模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把线性系统的理论进一步区分为“分析理论”和“综合理论”。
分析理论分为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是着重于研究对系统性能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的结构特性。
系统综合理论是建立在分析的基础上,系统综合目的是使系统的性能达到期望的指标或实现最优化。
线性系统理论Linear System Theory 1-1 状态空间的基本概念例1-1 图示RLC 网络。
设:u i 为输入变量;u o =u c 为输出变量。
2 状态空间描述中常用的基本概念例1-1 图示RLC 网络。
设:u i 为输入变量;u o =u c 为输出变量。
用矩阵表示状态空间表达式:⎪⎨+−−=u x R x x 11&1-2 线性连续系统状态空间表达式的建立1......)((b s b s b s b s Y G n n ++++−1 N(s)/D(s)的串联分解——可控标准型实现x&x x⎤⎡⎡00010L &状态变量图例1-5 已知系统微分方程:u u T y y y +=ω+ωζ+试求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并绘制该系统的状态变量图。
21u x x x+ζω−ω−=22&2 可观测标准型实现设可控标准型实现为例1-6 已知系统微分方程:试求可观测标准型实现,并绘制其状态变量图。
3 并联分解——Jordan标准型实现⎤⎡−s L 0001ss s s U s G 89)()(23++==例1-7 已知某系统传递函数:⎡1⎤4 矩阵的特征方程、特征值1)方阵2 线性定常连续系统状态方程的求解2-1 齐次状态方程的解⎢⎣⎥⎦⎢⎣−−=⎥⎦⎢⎣22x 32x &解:用拉氏变换的方法:例2-1 求已知状态方程的状态转移矩阵。
2-2 状态转移矩阵的性质例2-2 已知状态转移矩阵,求Φ-1和系统矩阵A。
性质9 若例2-3已知系统矩阵,求状态转移矩阵及其状态转移矩阵的逆。
非齐次状态方程:例2-4 已知状态空间描述及零初始条件,输入为单位阶跃,求状态方程的解SISO系统:例9-29 已知系统动态方程,试求系统的传递矩阵。
⎡x&9-4-2开环与闭环传递矩阵MIMOU(s)E(s)Y(s)由图可知:3-1 线性系统的可控性与可观性3-1-1 问题的提出例3-2 已知系统状态空间表达式,⎧3-2 可控性问题基本概念考虑线性系统:3-3 可观测性的基本概念3-4 线性定常系统可控性判据考虑线性定常系统:例3-3 判断已知系统的可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