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面包坏了
- 格式:doc
- 大小:12.50 KB
- 文档页数:1
小学科学5《面包发霉了》(教案)主题:小学科学5《面包发霉了》(教案)引言:在小学科学课程中,通过实际的观察和实验,帮助学生了解食物发霉的原因和预防方法。
本教案将重点介绍《面包发霉了》这一实验,通过此实验,学生将了解食物霉菌的生长条件和发霉的过程,并学习如何正确保存食物以防止食物发霉。
一、课程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食物发霉的原因。
2. 学生能够分析食物发霉的条件。
3. 学生能够掌握正确保存食物的方法。
二、教学素材:1. 面包(新鲜面包和老面包各一片)。
2. 放置在不同环境中的两个小袋子。
3. 实验记录表格。
三、教学过程:1. 引入:- 与学生一起分享平时是否有吃到发霉的食物或了解发霉的情况。
-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食物会发霉?我们如何防止食物发霉?2. 实验步骤:a. 准备两片面包,一片新鲜面包,一片过期的老面包。
b. 把新鲜面包放在一个小袋子中,老面包放在另一个小袋子中,分别封好。
c. 将新鲜面包的小袋子放在干燥通风的环境中,老面包的小袋子放在潮湿阴暗的环境中。
d. 让学生观察并记录下面包在不同环境中的变化,包括时间、颜色、气味等。
3. 分析实验结果:a. 让学生将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表格中。
b. 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新鲜面包没有发霉?老面包为什么会发霉?哪些因素影响了面包的发霉?4. 讨论:a. 与学生一起讨论:面包发霉的原因是什么?b.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样的环境有利于食物的发霉生长?5. 防止食物发霉的方法:a.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和讨论总结出防止食物发霉的方法,包括:- 避免食物潮湿:将食物保存在密封的容器中,并在容器中放入干燥的剂。
- 避免食物暴露在阳光下:将食物放在避光的地方,例如柜子或冰箱。
- 避免食物过期:及时消耗食物,不食用过期食物。
6. 总结:a. 回顾实验结果和讨论的内容。
b. 强调正确保存食物的重要性和具体方法。
四、教学延伸:1. 让学生尝试在新鲜面包上喷洒一些水,然后将其放置在潮湿阴暗的环境中观察,分析面包的变化。
小学科学35面包发霉了(教案)小学科学教案:面包发霉了一、教学目标:1.了解霉菌是一种微生物,可引起发霉现象。
2.认识导致霉菌生长的条件。
3.掌握防止面包发霉的方法。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多个发霉的面包样本。
2.镜子、显微镜等观察工具。
3.白板、黑板或电子白板。
4.幻灯片或图片,展示面包发霉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引入:1.教师介绍儿童喜欢吃面包,但有时发现面包发霉了。
问学生是否有这样的经历,并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面包会发霉。
探究:2.教师给每个学生发一小块发霉的面包样本。
请学生观察面包上的发霉物,并描述颜色、形状和触感。
借助显微镜或放大镜,学生可以更仔细地观察霉菌。
教师鼓励学生思考,发霉物是什么?为什么面包会长霉?3.通过幻灯片或图片,展示面包发霉的过程,说明霉菌在湿润、潮湿、温暖环境下可以迅速生长。
此外,霉菌还需要空气中的氧气和食物(如面包)才能生存。
4.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索导致面包发霉的条件。
提出问题:如果我们都没有面包的存放方法,应该怎么做才能延迟面包发霉的时间?解决问题:5.学生分组进行头脑风暴,共同讨论减缓面包发霉的方法。
并记录下他们的想法。
6.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方法,并解释为什么这些方法可以减缓面包发霉。
7.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讨论和总结,评估每种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总结与拓展:8.教师总结并强调以下方法可以减缓面包发霉的时间:a) 将面包放在干燥的地方,避免潮湿。
b) 把面包放在密封袋或容器中,减少霉菌接触。
c) 避免将湿手接触面包,以免将微生物带到面包上。
d) 不要将面包放在温度过高的地方。
e) 定期检查面包,及早发现发霉现象。
9.拓展讨论:除了面包,还有哪些食物容易发霉?如何有效保存食物,防止霉菌生长?四、教学延伸活动:1.让学生带来一些不同食物的样本,观察并记录它们是否发霉。
2.利用家庭科学实验,让学生模拟不同环境对食物保存的影响,并分析结果。
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发霉的食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 培养幼儿识别和避免食用发霉食物的能力。
3. 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让幼儿知道发霉的食物不能吃。
2. 培养幼儿观察食物是否发霉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帮助幼儿理解发霉食物对身体的危害。
2. 教育幼儿如何处理发霉的食物。
四、教学准备:1. 准备一些发霉的食物样本,如发霉的水果、面包等。
2. 准备一些未发霉的食物样本作为对比。
3. 准备一些关于食物安全的图片或视频。
五、教学过程:1. 引入话题:通过展示发霉的食物样本,引起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询问幼儿是否见过发霉的食物。
2. 展示和讨论:展示发霉的食物和未发霉的食物样本,让幼儿观察并比较两者的区别。
引导幼儿讨论发霉食物的外观、气味和口感的变化。
3. 教育意义:向幼儿解释发霉的食物不能吃,因为发霉的食物中可能含有有害的细菌和毒素,对人体健康不利。
4. 安全处理:教育幼儿如何处理发霉的食物,例如将发霉的食物放入垃圾桶,并洗手以保持清洁。
5. 情景模拟:通过角色扮演或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幼儿参与表演如何识别和避免食用发霉食物,以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6. 总结反思:通过问答或讨论的方式,回顾和总结本次教学内容,检查幼儿对发霉食物的处理是否理解。
7. 拓展活动:可以组织幼儿进行绘画或手工制作,让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发霉食物的处理方法。
8. 教学评估:观察幼儿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以及他们在情景模拟中的表现。
六、教学延伸:1. 邀请家长参与:让家长了解本次教学内容,鼓励家长在家中与幼儿一起进行食品安全的学习和实践。
2. 开展食物安全主题活动:组织幼儿进行食物安全主题活动,如制作食品安全海报、举办食品安全知识竞赛等,以提高幼儿对食物安全的关注度。
七、教学反思:1. 本次教学活动中,幼儿对发霉食物的处理方法掌握程度如何?2. 幼儿在情景模拟中的表现如何?是否能够正确识别和避免食用发霉食物?3. 教学过程中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是否需要更多的互动环节或实践活动?八、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以及他们在情景模拟中的表现。
教科版科学四下3.5《面包发霉了》教案一. 教材分析《面包发霉了》这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食品腐败的原因,以及如何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教科书通过提供具体的实验材料和步骤,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观察和实验技能,对于食品的保存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食品腐败的微观过程以及如何有效防止食品腐败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三. 教学目标1.了解食品腐败的原因。
2.学会如何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食品腐败的原因,如何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难点:理解食品腐败的微观过程,实验操作的技巧。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探究食品腐败的原因,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和实验。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面包,微生物观察箱,放大镜,实验记录表。
2.教学工具:显微镜,投影仪。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观察箱中的微生物,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食品会腐败?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食品腐败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食品腐败的微观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面包的发霉过程,记录实验数据。
4.巩固(5分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实验结果,理解食品腐败的原因。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延长食品的保质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食品腐败的原因和如何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回家后,观察家中的食品,记录其保质期,思考如何有效保存食品。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时间仅供参考,具体时间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教学情境分析:在《面包发霉了》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创设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首先,我们利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观察箱中的微生物,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食品会腐败?”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第5课《面包发霉了》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本课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孩子们对生活中的食物是熟悉的,对发霉的现象也是常见的,但是对于霉菌几乎是认知少之又少,是陌生的,教师可以以“面包是如何发霉”为切入点,以进行霉菌生长条件的探究。
基于这个前提,个人认为,霉菌的探究可视为微项目学习,可以用STEM的融合理念,分课时长期观察、统计、分析、评价地进行探究霉菌及其生长环境。
上节《生的食物与熟的食物》一课与本节《面包发霉了》一课都是在研究食物的变化,尽管这些变化有着很大的差异。
教师要始终把握一点,让学生将观察到的变化与健康生活建立起联系。
让学生能够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有联系地看待食物、食物的营养、食物的变化与我们的健康。
在观察面包发霉的学习活动中,我们希望学生不要被发霉变质的食物带来的不良感受所干扰。
要让他们在观察霉菌的过程中,为发现一条条菌丝和一个个袍子囊而兴奋;为发现了面包发霉的条件而兴奋;为找到“霉菌的生长条件”的证据而兴奋。
如果这样的发现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就让他们对发霉的面包作更深入的研究。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了解食物放久了会长霉菌这一现象。
(2)学会借助放大镜以及比较观察物体的方法。
(3)使学生能自行设计实验研究霉菌生长与环境的关系,(4)坚持记录、分析、整理实验数据。
2.过程与方法:(1)用肉眼或放大镜观察发霉的面包。
(观察现象)(2)猜想、设计实验探究发霉与哪些因素有关。
(3)课外实验、得出科学的结论。
(实验验证)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不断增强探究的欲望和自信心,养成严谨的探究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观察发霉的面包,了解霉菌;探究面包发霉的条件。
【教学难点】通过学生自己的假设,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
【教学准备】每组两块小面包,两个密封袋、滴管、水、发霉的面包、牙签、放大镜。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霉菌无处不在1.图片激趣:(1)(PPT出示青霉菌在电子显微镜下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猜一猜这可能是什么生物,长得怎么样?(学生自由猜测)(2)师介绍:这种生物是青霉,青霉是生物界霉菌的一种。
小班科学教案面包去哪了小班科学教案:面包去哪了引言:科学教育在幼儿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能够引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在小班(3-6岁)科学教学中,通过有趣的教学活动,让幼儿亲身经历和参与其中,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本文将以小班科学教案“面包去哪了”为例,介绍一种有趣的科学教学活动。
一、活动目标:1. 引发幼儿对面包制作的好奇心,培养孩子们对食物制作过程的兴趣。
2.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和思考来解决问题。
3. 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通过亲身经历参与面包制作过程,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活动准备:1. 面包制作所需的材料和工具:面粉、酵母、盐、砂糖、水、容器、搅拌勺、烤箱、面包模具等。
2. 记录表格:准备一份记录表格,用于记录幼儿在观察和思考过程中的发现和答案。
三、活动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通过展示制作面包所需的材料和工具,引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师可以提问:“大家知道面包是怎么做的吗?”“你们觉得面包是由哪些材料制作而成的呢?”通过引发幼儿的思考,激发他们对面包制作过程的思考和观察。
2. 观察面包制作过程:教师将面包制作过程具体化,让幼儿亲身参与观察。
首先,教师将逐步向幼儿展示面包的制作过程,一边制作一边解释每个步骤的目的和作用。
例如,教师可以说:“首先我们需要将面粉、酵母、盐、砂糖和水混合在一起,这样可以制作面团。
”幼儿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亲自参与混合材料的过程,观察到不同材料混合时的变化。
3. 探索问题:在面包进入烤箱之前,教师可以产生一个问题:“我们将面团放进烤箱里,等一段时间后,面团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幼儿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观察面包进入烤箱前后的变化,记录自己的发现。
4. 对比观察:在面包制作的过程中,可以将一小部分面团分别放在不同的情况下观察。
例如,教师可以将一小部分面团放在温水中观察,将另一小部分面团放在冷水中观察。
幼儿园小班教案《面包》教案:《面包》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选自幼儿园小班教材《生活常识》第四章第一节。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让幼儿了解面包的基本知识,包括面包的种类、制作过程以及如何食用面包。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知道面包的种类和制作过程,提高他们的生活常识。
2. 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 培养学生养成健康饮食的习惯,知道如何正确食用面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了解面包的种类和制作过程。
难点:让学生理解面包的制作过程以及如何正确食用面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面包实物、图片、视频、PPT等。
学具:画笔、画纸、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出示面包实物,引导学生关注面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通过PPT展示面包的种类和制作过程,让学生了解面包的基本知识。
3. 观察:让学生观察面包实物,了解面包的形状、颜色、口感等特征。
4. 动手:让学生动手制作面包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5.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正确食用面包,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7. 作业:让学生画一画自己喜欢的面包,并写上面包的名称。
六、板书设计面包的种类面包的制作过程如何正确食用面包七、作业设计1. 画一画自己喜欢的面包,并写上面包的名称。
2. 描述一下面包的制作过程。
3. 写一篇关于如何正确食用面包的小短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面包这一生活用品,让学生了解了面包的基本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但在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对于如何正确食用面包还存在一定的困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拓展延伸:可以让 students 进一步了解面包的制作过程,例如参观面包店或者邀请面包师傅来校讲解。
同时,可以组织一次关于面包的美食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面包,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面包》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让学生理解面包的制作过程以及如何正确食用面包”。
小班科学教案面包出炉了标题:小班科学教案——面包出炉了引言:在小班科学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索和实践能力,常常需要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和实用性的实验活动。
本文将介绍一个小班科学教案,以“面包出炉了”为主题,通过实践性的活动引导学生了解面包的制作过程。
希望通过这个实验,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培养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一、引入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课题:“大家喜欢吃面包吗?你们知道面包是怎么做出来的吗?”请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师可以给予简单引导,引导学生认识到面包由面粉、酵母等原料制作而成。
二、实验目的1. 了解面包制作的基本原理。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积极态度和探索精神。
三、实验材料和步骤材料:面粉、酵母、糖、盐、水、温度计、塑料袋、桌子、擀面杖、平底锅、筷子等。
步骤:1. 让学生分组,每个小组准备好所需材料。
2. 教师向学生简单解释面包制作的基本过程,引导学生思考面包为什么会发酵。
3. 学生根据实验步骤,依次将面粉、酵母、糖、盐和水按比例放入一个塑料袋中。
4. 学生将塑料袋密封,并轻轻摇晃几下,确保材料充分混合。
5. 学生观察塑料袋中的面粉是否发生变化,可以通过观察袋子内部的气泡是否增多来判断。
6. 学生将面团放在桌子上,用擀面杖擀成合适的厚度。
7. 学生使用刀在面团上切割出自己喜欢的形状。
8. 学生将面团放在平底锅上,用筷子翻转面团,让两面均匀加热至金黄色。
9. 学生将面包取出,等待稍微冷却后即可享用。
四、实验过程的解释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过程,可以在实验结束后对实验过程进行详细解释。
1. 面粉是制作面包的主要原料,它含有丰富的淀粉和蛋白质。
通过混合面粉和水,面团中的蛋白质和水形成了一种黏性物质——麦胶质。
2. 酵母是面包发酵的关键,它是一种微生物。
酵母通过呼吸作用,将面团中的糖转化为二氧化碳和酒精。
面包发霉了——幼儿园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幼儿认识发霉面包会产生的危害,并学会正确处理发霉面包。
2.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学会节约使用食品。
3.通过探究实验,启发幼儿对食品的认识。
二、教学准备1.大葱、干辣椒等调味品2.炒锅、平底锅3.发霉的面包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询问:“小朋友们,你们有没有遇到过发霉的面包?如果发现面包发霉了,我们该怎么做呢?”引导幼儿思考发霉面包会带来的危害及影响。
2. 实践探究教师带领幼儿进行实验,先将发霉的面包分别放在两个盘子里,一个放置在通风的地方,另一个遮盖住,然后观察它们的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发霉的面包开始腐坏,变色变硬。
遮盖住的面包会更快地腐坏,并且有细菌的生长。
这样有害的面包一定不能食用!接下来,教师提供香料、大葱、干辣椒等调味品,让幼儿通过实验体验使用调味品去腐坏的面包,使其变得更容易食用。
3. 课堂讲解教师介绍了“致病菌”的概念,并带领幼儿分析发霉面包中的“致病菌”会对身体造成什么危险,引导幼儿了解食品卫生的重要性。
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幼儿喜欢的卡通形式、图片形式,生动形象地向幼儿展示各种细菌如何寄居在食品上,并有哪些危害。
4. 分享交流让幼儿主动分享课堂经历及教师的讲解,引导幼儿从这次实践活动和讲解中,学到了什么,思考自己日常是否存在浪费食品的情况。
5. 活动延伸让幼儿带回家发霉的面包,帮忙家长进行处理,共同节约食品,保护环境。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探究实验、课堂讲解和分享交流等活动方式,引导幼儿认识到发霉面包的危害,学会处理发霉的面包,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和节约使用的习惯。
同时,也希望幼儿能够继续保持对环保的关注,从自己的生活做起,共同为保护环境尽一份力。
幼儿园发霉面包课程教案一、课程背景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
比如,面包过期发霉了怎么办?这个问题如何教给孩子呢?我们可以通过这样一堂课程,让孩子们了解在遇到发霉面包时应该怎样处理。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什么是发霉。
2.知道发霉食物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什么影响。
3.掌握处理发霉面包的方法。
能力目标:1.培养孩子们的自我保护意识。
2.提高孩子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3.培养孩子们健康生活的意识。
情感目标:1.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2.培养孩子们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内容1.什么是发霉?2.发霉食物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什么影响?3.处理发霉面包的方法。
4.环保意识的养成。
四、教学流程1.开场导入:通过观察图片、实物等方式,引导孩子们思考面包发霉的原因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0分钟)2.课堂讲解:通过试验、讲解等方式,让孩子们了解发霉面包的危害以及处理发霉面包的方法。
(20分钟)3.小组探究:将孩子们分成小组,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实践处理发霉面包的方法。
(30分钟)4.整合反思:让小组成员分享他们的处理方法,让全班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10分钟)五、教学步骤1.明确本节课的目标。
2.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讲解。
3.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小组探究活动。
4.确保孩子们的安全。
5.督促整理、清洁现场,增强环保意识。
六、教学评估1.课堂讲解时,观察孩子们的反应,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
2.通过小组探究环节,查看孩子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3.通过总结反思环节,检查孩子们对整个课程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使孩子们既能够了解知识,又能够进行实践操作。
但是在课程设计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孩子们的年龄特点,有些内容对孩子们来说较为复杂,需要进行进一步改进。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教学内容与孩子们的年龄特点的取舍。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面包坏了
活动目标:
1、知道食物会变坏。
2、观察面包发霉的过程。
3、学习作记录。
4、培养探索精神。
活动准备:
新鲜面包、玻璃瓶、记录表。
活动过程:
1、请幼儿一起尝尝新鲜的面包,然后说说面包的味道、气味、颜色,老师记录下来。
2、提问幼儿是否见过发霉的面包,提议大家一起做试验,观察面包发霉的过程。
3、将一片面包放在玻璃瓶里,旋紧瓶盖。
请幼儿每天观察面包的变化,并用图画把过程记录下来。
4、一个星期后,请他们报告实验纪录。
提醒幼儿不能打开瓶盖,并请他们猜猜为什么。
5、出示原来有关新面包的纪录,请幼儿比较面包发霉前后的颜色、形状。
6、告诉幼儿变坏了的食物不能吃,请他们讨论保存食物新鲜的方法。
把讨论结果记录下来,留待下一个活动使用。
总结分享:
请幼儿说说曾见过哪些食物变坏了。